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合集下载

怎样证明金属、非金属性的强弱

怎样证明金属、非金属性的强弱

怎样证明金属、非金属性的强弱一、证明金属性强弱的方法(一)理论法1、同一主族,从上至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在同一主族的元素中,由于从上到下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减少,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2、同一周期,从左至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在同一同期中,各元素的原子核外子电子层数然相同,但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进行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 >Cu>Hg>Ag>Pt>Au(二)实验的方法1、与酸反应进比较与酸反应者比不与酸反应的金属活泼(除与浓HSO、浓HNO发生钝化的243 金属Fe、Al情况除外)2、与盐溶液反应进行比较活泼金属可以把不活泼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Fe+CuSO=FeSO+Cu 则金属性:Fe>Cu 44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进行比较金属A若能从金属B的氧化物置换出来,则A的金属活泼性大于B。

如:2Al+FeO=AlO+2Fe 则金属性:Al>Fe 23234、与水反应进行比较钠与冷水反应激烈,镁不易跟冷水作用,镁只能跟沸水作用,反应条件比钠要求高,说明钠的金属活泼性强于镁。

5、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进行比较金属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的活泼性也越强。

6、利用电化学方法进行比较。

将两片金属平行地插入硫酸溶液中,再用导线连接起来,有气体生成的金属片表明此种金属的活泼性较另一片弱。

如两片金属片,一片为铁片,另一片为锌片,但分辩不清哪一片为何种金属,可按上述方法进行实验,有气体生成者可确认为铁片。

二、证明非金属性强弱(一)理论法1、同一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金属性判断的16条标准和非金属性判断的10条标准

金属性判断的16条标准和非金属性判断的10条标准

金属性判断的16条标准和非金属性判断的10条标准一、金属性判断标准1、理论: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其金属性越强。

例1:同主族:KOH>NaOH>LiOH⇒K>Na>Li ;例2:同周期:NaOH>Mg(OH)2>Al(OH)3⇒Na> Mg>Al2、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边的元素比后边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例1:K>Na>Mg>Al> Fe>Cu>Ag>Pt>Au3、位置:在元素周期表中,左下角的元素比右上角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例1:同周期:左>右⇒Na>Mg>Al ;例2:同主族:下>上⇒K>Na>Li ;例3:不同行(周期)不同列(主族):左下>右上⇒K>Mg ;4:实验:(1)、与氧气反应时:①.反应条件简单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例1:4Na+O2=2Na2O ,4Fe+3O2+2nH2O=2Fe2O3·nH2O ,2Cu+O2+H2O+CO2=Cu2(OH)2CO3,Na>Fe>Cu ;例2:4Na+O2=2Na2O ,3Fe+2O2点燃Fe3O4,2Cu+O2加热2CuO ,Na>Fe>Cu ;②.反应越激烈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③.产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越复杂的金属性越强。

例1:钾有三种含氧化合物,如:K2O 、K2O2、KO2,钠有两种含氧化合物,如:Na2O 、Na2O2 ,镁只有一种含氧化合物MgO ,所以活泼性K>Na>Mg(2)、与水反应:①.反应条件简单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例1:钾、钙、钠与冷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镁、铝与热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铁铅与水蒸气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物和氢气,(K 、Ca 、Na) > (Mg、Al) > (Fe 、Pb)②.反应越激烈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怎样证明金属、非金属性的强弱

怎样证明金属、非金属性的强弱

怎样证明金属、非金属性的强弱一、证明金属性强弱的方法(一)理论法1、同一主族,从上至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在同一主族的元素中,由于从上到下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减少,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2、同一周期,从左至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在同一同期中,各元素的原子核外子电子层数然相同,但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进行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 >Cu>Hg>Ag>Pt>Au(二)实验的方法1、与酸反应进比较与酸反应者比不与酸反应的金属活泼(除与浓HSO、浓HNO发生钝化的243 金属Fe、Al情况除外)2、与盐溶液反应进行比较活泼金属可以把不活泼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Fe+CuSO=FeSO+Cu 则金属性:Fe>Cu 44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进行比较金属A若能从金属B的氧化物置换出来,则A的金属活泼性大于B。

如:2Al+FeO=AlO+2Fe 则金属性:Al>Fe 23234、与水反应进行比较钠与冷水反应激烈,镁不易跟冷水作用,镁只能跟沸水作用,反应条件比钠要求高,说明钠的金属活泼性强于镁。

5、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进行比较金属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的活泼性也越强。

6、利用电化学方法进行比较。

将两片金属平行地插入硫酸溶液中,再用导线连接起来,有气体生成的金属片表明此种金属的活泼性较另一片弱。

如两片金属片,一片为铁片,另一片为锌片,但分辩不清哪一片为何种金属,可按上述方法进行实验,有气体生成者可确认为铁片。

二、证明非金属性强弱(一)理论法1、同一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其对应单质或离子的还原性、氧化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具有统一性,其实质就是对应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那么,如何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呢?这主要应从参加反应的某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上进行分析,切忌根据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进行判断。

下面就针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做一简要分析和总结。

一、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根据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与金属单质的活动性一般是一致的,即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其金属性越强。

Na Mg Al Zn Fe 。

单质活动性增强,元素金属性也增强需说明的是这其中也有特殊情况,如Sn和Pb,金属活动性Sn﹥Pb,元素的金属性是Sn ﹤Pb,如碰到这种不常见的元素一定要慎重,我们可采用第二种方法。

2、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如第三周期Na ﹥Mg ﹥Al;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如1中所述,Sn和Pb同属Ⅳ主族,Sn在Pb的上方,所以金属性Sn﹥Pb。

3、根据物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判断通常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越强,金属性也越强,对于置换反应,强还原剂和强氧化剂生成弱还原剂和弱氧化剂,因而可由此进行判断。

如:Fe + Cu2+ === Fe2+ + Cu 说明铁比铜金属性强。

这里需说明的是Fe对应的为Fe2+,如:Zn + Fe2+ === Zn2+ + Fe 说明金属性Zn﹥Fe,但Cu +2Fe3+ === Cu2+ + 2Fe2+,却不说明金属性Cu﹥Fe,而实为Fe ﹥Cu。

4、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或置换氢气的难易判断某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其金属性就越强。

如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与热水缓慢反应,而Al与沸水也几乎不作用,所以金属性有强到弱为Na ﹥Mg ﹥Al;再如:Na、Fe、Cu分别投入到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盐酸中,钠剧烈反应甚至爆炸,铁反应较快顺利产生氢气,而铜无任何现象,根本就不反应,故金属性强弱:Na ﹥Mg ﹥Al。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及运用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及运用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及运用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是元素周期律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元素与化合物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是指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

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1.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进行判断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最活泼的金属是Fr,天然存在的最活泼的金属是Cs;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F。

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元素周期表左边为活泼的金属元素,右边为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中间的第VIA、VA族则是从非金属元素过渡到金属元素的完整的族,它们的同族相似性甚少,而具有十分明显的递变性。

当一种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与其所在的主族序数相等时,该元素为金属元素(H除外),但它既表现一定的金属性,也表现一定的非金属性。

2. 根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判断。

(1)金属性强弱判断原则根据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或反应的强烈程度进行判断:一般地,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比不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元素强,与冷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比热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强。

根据元素的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进行判断。

一般情况下,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的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弱,金属性越弱。

根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进行判断:同周期由左至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渐弱(金属性渐弱),酸性渐强(非金属性渐强);同主族由上至下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渐强(金属性渐强),酸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弱)。

根据置换反应进行判断:一般是“强”置换“弱”。

根据原电池中正负极及金属腐蚀难易程度进行判断:一般地,负极为金属性强的元素的单质。

(2)非金属性强弱判断原则根据与H2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或反应的剧烈程度或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进行判断:同周期由左至右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强,元素的非金属性渐强;同主族由上至下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弱,元素的非金属性渐弱。

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金属性是指物质的电导能力和热导能力,它可以用来判断一种物质是否为金属。

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主要是由电导能力和热导能力决定的。

电导能力是指电流对物质中电子或空穴的运动性质。

金属电阻低,具有较强的电导能力,电阻越低,金属性越强。

相反,非金属电阻高,电阻越高,非金属性越强。

热导能力是指物质的热能传导率。

金属的热导能力很强,它能够快速感应及传导热量。

显而易见,金属的热导能力越强,金属性越强;而非金属的热导能力则较低,非金属性越强。

另外,电离能也可以作为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电离能是指原子组成物质时各电子离子化所需要的能量。

金属电离能低,即金属原子极易被电子击离,金属性越强;而非金属电离能高,即非金属原子不易被电子击离,非金属性越强。

以上就是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外表看起来不容易识别的,但是通过测量电导能力、热导能力、电离能等指标来判断一种物质是金属性还是非金属性,这些指标都是科学家们研究化学物质性质的基础。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其对应单质或离子的还原性、氧化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具有统一性,其实质就是对应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那么,如何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呢这主要应从参加反应的某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上进行分析,切忌根据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进行判断;下面就针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做一简要分析和总结;一、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根据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与金属单质的活动性一般是一致的,即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其金属性越强;;;;;;; Na Mg Al Zn Fe ;;;;;;单质活动性增强,元素金属性也增强需说明的是这其中也有特殊情况,如Sn和Pb,金属活动性Sn﹥Pb,元素的金属性是Sn﹤Pb,如碰到这种不常见的元素一定要慎重,我们可采用第二种方法;2、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如第三周期Na ﹥Mg ﹥Al;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如1中所述,Sn和Pb同属Ⅳ主族,Sn在Pb的上方 ,所以金属性Sn﹥Pb;3、根据物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判断通常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越强,金属性也越强,对于置换反应,强还原剂和强氧化剂生成弱还原剂和弱氧化剂,因而可由此进行判断;如:Fe + Cu2+ === Fe2+ + Cu 说明铁比铜金属性强;这里需说明的是Fe对应的为Fe2+,如:Zn + Fe2+ === Zn2+ + Fe 说明金属性Zn﹥Fe,但Cu +2Fe3+ === Cu2+ + 2Fe2+,却不说明金属性Cu﹥Fe,而实为Fe﹥Cu;4、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或置换氢气的难易判断某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其金属性就越强;如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与热水缓慢反应,而Al与沸水也几乎不作用,所以金属性有强到弱为Na ﹥Mg ﹥Al;再如:Na、Fe、Cu分别投入到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盐酸中,钠剧烈反应甚至爆炸,铁反应较快顺利产生氢气,而铜无任何现象,根本就不反应,故金属性强弱:Na ﹥Mg ﹥Al;5、根据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如从NaOH为强碱,MgOH2为中强碱,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可得知金属性:Na ﹥Mg ﹥Al;6、根据组成原电池时两电极情况判断通常当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原电池的两极时,一般作负极的金属性较强;如Zn和Cu比较时,把Zn 和Cu用导线连接后放入稀硫酸中,发现铜片上有气泡,说明锌为负极,故金属性Zn﹥Cu;但也应注意此方法判断中的特殊情况,如铝和铜用导线连接后放入冷浓硝酸中,因铝钝化,铜为负极,但金属性却为Al﹥Cu;7、根据金属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一般来说对主族元素而言最高价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则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即对应金属性越强;8、根据在电解过程中的金属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判断放电顺序:Ag+>Hg2+>Cu2+>Pb2+>Sn2+>Fe2+>Zn2+>Al3+>Mg2+>Na+>Ca2+>K+在电解过程中一般先得到电子的金属阳离子对应金属的金属性比后得到电子的金属阳离子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弱,即位置越靠前的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弱;如含有Cu2+ 和Fe2+的溶液电解时Cu2+先得电子,所以金属性Fe﹥Cu;其实这一方法同7本质上是一样的;9、根据金属失电子时吸收能量多少判断元素原子或离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时必然伴随有能量变化,就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失电子越容易,吸收的能量越少金属性越强;失电子越难,吸收的能量越多,金属性越弱;如两金属原子X、Y,当它们分别失去一个电子后,都形成稀有气体原子电子层结构X吸收的能量大于Y,故金属性Y>X;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判断金属性强弱时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进行,以防判断时出现偏颇;练习有A、B、C、D、E五种金属元素,B和C位于同一周期,且离子半径B>C,A和B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组成原电池,A为负极,D放入到E的盐溶液中,有E析出,含有C和D的离子的盐溶液在电解时,先有D析出,则五种元素金属性强弱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A>B>C>D>E二、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2、从元素单质与氢气化合难易上比较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越容易,则非金属性越强;如:F2与H2可爆炸式的反应,Cl2与H2点燃或光照即可剧烈反应,Br2与H2需在200℃时才缓慢进行,而I2与H2的反应需在更高温度下才能缓慢进行且生成的HI很不稳定,同时发生分解,故非金属性F>Cl>Br>I;3、从形成氢化物的稳定性上进行判断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如:H2S在较高温度时即可分解,而H2O在通电情况下才发生分解,所以非金属性O>S;4、从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判断F除外,因F无正价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非金属性越强;例如:原硅酸H4SiO4它难溶于水,是一种很弱的酸,磷酸H3PO4则是中强酸,硫酸H2SO4是强酸,而高氯酸HClO4酸性比硫酸还要强,则非金属性Si<P<S<Cl;5、通过非金属单质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判断若非金属X能把非金属Y从它的盐溶液或气态氢化物中置换出来,则非金属性X>Y如已知:2H2S + O2=== 2S↓ + 2H2O,则非金属性O>S;另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6、从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强弱判断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对应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弱,其非金属性越弱,即“易失难得”,指阴离子越易失电子,则对应原子越难得电子;7、从对同一种物质氧化能力的强弱判断如Fe和Cl反应比Fe和S反应容易,且产物一个为Fe3+,一个为Fe2+,说明Cl的非金属性比S强;8、根据两种元素对应单质化合时电子的转移或化合价判断一般来说,当两种非金属元素化合时,得到电子而显负价的元素原子的电子能力强于失电子而显正价的元素原子;如:S + O2 = SO2,则非金属性O>S;9、从等物质的量的非金属原子得到相同数目电子时放出能量的多少判断非金属性强时,放出能量多,非金属性弱时,放出能量少;例如:X、Y两元素的原子,当它们分别获得一个电子后都能形成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X放出的能量大于Y;那么下列推断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A. 原子序数 X > YB. 还原性 X- < Y-C. 氧化性 X > YD. 水溶液酸性 HX > HY解析:非金属元素原子获得相同数目电子放出能量越多,生成的阴离子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由此可知,X的非金属性比Y强,其还原性Y->X-,原子序数Y>X,气态氢化物的溶液酸性HY>HX,故答案为A ;综上所述可知,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与元素得失电子能力以及对应单质或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可相互推导;这部分内容也是对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整合与提高,一定要详细分析,理解记忆,才能拨开解题时的种种迷雾,得出正确答案。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其对应单质或离子的还原性、氧化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具有统一性,其实质就是对应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那么,如何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呢?这主要应从参加反应的某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上进行分析,切忌根据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进行判断。

下面就针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做一简要分析和总结。

一、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根据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与金属单质的活动性一般是一致的,即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其金属性越强。

NaMgAlZnFe。

单质活动性增强,元素金属性也增强需说明的是这其中也有特殊情况,如Sn和Pb,金属活动性Sn﹥Pb,元素的金属性是Sn﹤Pb,如碰到这种不常见的元素一定要慎重,我们可采用第二种方法。

2、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如第三周期Na﹥Mg﹥Al;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如1中所述,Sn和Pb同属Ⅳ主族,Sn在Pb的上方,所以金属性Sn﹥Pb。

3、根据物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判断通常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越强,金属性也越强,对于置换反应,强还原剂和强氧化剂生成弱还原剂和弱氧化剂,因而可由此进行判断。

如:Fe + Cu2+=== Fe2++ Cu说明铁比铜金属性强。

这里需说明的是Fe对应的为Fe2+,如:Zn + Fe2+=== Zn2++ Fe说明金属性Zn﹥Fe,但Cu +2Fe3+=== Cu2++ 2Fe2+,却不说明金属性Cu﹥Fe,而实为Fe﹥Cu。

4、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或置换氢气的难易判断某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其金属性就越强。

如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与热水缓慢反应,而Al与沸水也几乎不作用,所以金属性有强到弱为Na﹥Mg﹥Al;再如:Na、Fe、Cu分别投入到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盐酸中,钠剧烈反应甚至爆炸,铁反应较快顺利产生氢气,而铜无任何现象,根本就不反应,故金属性强弱:Na﹥Mg﹥Al。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判断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判断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一、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1.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2.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根据原子结构原子半径(电子层数)越大,最外层电子数越少,金属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原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数越多,非金属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三、根据实验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比较①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程度:越易反应,则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②根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a置换出b,则a对应的金属性比b对应的金属性强。

③根据金属单质的还原性或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④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弱。

⑤根据电化学原理:不同金属形成原电池时,作负极的金属其对应元素的金属性强;在电解池中的惰性电极上,先吸出的金属其对应元素的金属性弱。

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①根据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越易化合,则其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②根据形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或还原性:越稳定或还原性越弱,则其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③根据非金属之间的相互置换:a能置换出b,则a对应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b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

④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⑤根据非金属单质的氧化物或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四、运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和as属于va族元素,h3po4酸性比h3pso4的弱。

b.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c.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从左依次减弱。

d.hf、hci、hb、hi的热稳定性和还原性均依次减弱。

【答案】b解:对a、p和as属于va族元素,且非金属性p比as强,因此h3po4酸性比h3aso4的强,则a错误;对c,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或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在到右依次增强,则c错误;对d,hf、hci、hb、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还原性增强,则d错误。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Hg2+>Cu2+>Pb2+>Sn2+>Fe2+>Zn2+>Al3+>Mg2+>Na+>Ca2+>K+在电解过程中一般先得到电子的金属阳离子对应金属的金属性比后得到电子的金属阳离子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弱,即位置越靠前的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弱。

如含有Cu2+ 和Fe2+的溶液电解时Cu2+先得电子,所以金属性Fe﹥Cu。

其实这一方法同7本质上是一样的。

9、根据金属失电子时吸收能量多少判断元素原子或离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时必然伴随有能量变化,就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失电子越容易,吸收的能量越少金属性越强;失电子越难,吸收的能量越多,金属性越弱。

如两金属原子X、Y,当它们分别失去一个电子后,都形成稀有气体原子电子层结构X吸收的能量大于Y,故金属性Y>X。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判断金属性强弱时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进行,以防判断时出现偏颇。

[练习]有A、B、C、D、E五种金属元素,B和C位于同一周期,且离子半径B>C,A和B 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组成原电池,A为负极,D放入到E的盐溶液中,有E析出,含有C 和D的离子的盐溶液在电解时,先有D析出,则五种元素金属性强弱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B>C>D>E二、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2、从元素单质与氢气化合难易上比较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越容易,则非金属性越强。

如:F2与H2可爆炸式的反应,Cl2与H2点燃或光照即可剧烈反应,Br2与H2需在200℃时才缓慢进行,而I2与H2的反应需在更高温度下才能缓慢进行且生成的HI很不稳定,同时发生分解,故非金属性F>Cl>Br>I。

3、从形成氢化物的稳定性上进行判断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其对应单质或离子的还原性、氧化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具有统一性,其实质就是对应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那么,如何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呢?这主要应从参加反应的某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上进行分析,切忌根据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进行判断。

下面就针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做一简要分析和总结。

一、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根据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与金属单质的活动性一般是一致的,即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其金属性越强。

Na Mg Al Zn Fe 。

单质活动性增强,元素金属性也增强需说明的是这其中也有特殊情况,如Sn和Pb,金属活动性Sn﹥Pb,元素的金属性是Sn﹤Pb,如碰到这种不常见的元素一定要慎重,我们可采用第二种方法。

2、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如第三周期Na ﹥Mg ﹥Al;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如1中所述,Sn和Pb同属Ⅳ主族,Sn在Pb的上方,所以金属性Sn﹥Pb。

3、根据物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判断通常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越强,金属性也越强,对于置换反应,强还原剂和强氧化剂生成弱还原剂和弱氧化剂,因而可由此进行判断。

如:Fe + Cu2+ === Fe2+ + Cu 说明铁比铜金属性强。

这里需说明的是Fe对应的为Fe2+,如:Zn + Fe2+ === Zn2+ + Fe 说明金属性Zn﹥Fe,但Cu +2Fe3+ === Cu2+ + 2Fe2+,却不说明金属性Cu﹥Fe,而实为Fe ﹥Cu。

4、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或置换氢气的难易判断某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其金属性就越强。

如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与热水缓慢反应,而Al与沸水也几乎不作用,所以金属性有强到弱为Na ﹥Mg ﹥Al;再如:Na、Fe、Cu分别投入到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盐酸中,钠剧烈反应甚至爆炸,铁反应较快顺利产生氢气,而铜无任何现象,根本就不反应,故金属性强弱:Na ﹥Mg ﹥Al。

元素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比较方法

元素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比较方法

元素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比较方法一、元素金属性的比较方法1、用失去电子的难易比较: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越容易,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越不容易,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弱。

例如:钠比镁更容易失去电子,钠金属性比镁强。

2、用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能力比较:金属越容易和水反应产生氢气,金属性就越强;金属越难和水反应产生氢气,金属性就越弱。

例如:钠可以与冷水剧烈反应,而镁要与热水才反应,铝与热水不反应,要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才与水反应,说明金属性Na>Mg>Al3、用与H+反应产生氢气的能力比较:金属与H+反应越容易,越剧烈,说明金属性越强。

金属与H+反应越难,越不反应,说明金属性越弱。

例如:镁、铝、锌和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镁剧烈反应,铝比较缓慢,而锌就更缓慢,说明金属性Mg>Al>Zn4、用同一周期或同一主族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进行比较:同一周期或同一主族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该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弱,该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弱。

例如:碱性NaOH>Mg(OH)2>Al(OH)3说明金属性Na>Mg>Al碱性Be(OH)2<Mg(OH)2<Ca(OH)2<Sr(OH)2<Ba(OH)2说明金属性Be<Mg<Ca<Sr<Ba5、用原子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电子层数越多,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

例如:K有3层,最外层1个电子,铍有2层,最外层2个电子,金属性K>Be6、通过元素周期表的位置进行比较:同一周期,自左而右,元素的金属性减弱;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增强。

例如:金属性K>Ca>Ga Rb>K>Na>Li7、用彼此在水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来比较:金属性强的金属能把金属性弱的金属从其可溶性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8-金属性、非金属性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8-金属性、非金属性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

4HCl(浓) +O2
CuCl2 MnCl2 + 2H2O +Cl2 500
(3)
上述三个反应,还原剂都是浓盐酸,氧化产物都是 Cl2,而氧化剂分别是 KMnO4、MnO2、 O2 。(1)式的反应条件是室温,(2)是条件是加热,(3)条件不仅需要加热到 500℃,还 需要 CuCl2 作催化剂才能完成。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氧化性:KMnO4 > MnO2 > O2 。
来。(如 Cl2 能从 NaBr、NaI、NaS 中置换出 Br2、I2、S)。 6.其他,同一金属单质与不同非金属单质反应,生成的化合价金属元素的氧化数(化合 Δ
价 ) 高低 不 同, 与 之反 应 生成 高 氧化 数 的非 金 属性 强 。 例 :2Cu + S === Cu2S Cu + 点燃
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1.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减小,得电子能力增强,非金属
性增强;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得电子能力减弱,非金属
性减弱。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的强弱: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 3.非金属单质与 H2 化合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化合,非金属性越强。 4.依据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 5.非金属元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能将非金属性弱的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
Cl2 === CuCl2 所以,Cl 的非金属性强于 S。
三、金属性、非金属性与还原性、氧化性的关系 还原性:是指失去电子的性质(或能力) 氧化性:是指得到电子的性质(或能力)
对于金属元素而言,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对应的金属单质的还原性也越强。 对于非金属元素而言,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也越强。

非金属性和金属性判断依据

非金属性和金属性判断依据

非金属性和金属性判断依据
非金属性:
1. 导电性:非金属的导电性比金属低,甚至不能导电。

2. 熔点:非金属的熔点比金属低,一般都在100℃以下。

3. 热稳定性:非金属的热稳定性比金属低,一般都比金属低很多。

4. 密度:非金属的密度比金属低,一般都比金属低很多。

金属性:
1. 导电性:金属的导电性比非金属高,可以导电。

2. 熔点:金属的熔点比非金属高,一般都在100℃以上。

3. 热稳定性:金属的热稳定性比非金属高,一般都比非金属高很多。

4. 密度:金属的密度比非金属高,一般都比非金属高很多。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其对应单质或离子的还原性、氧化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具有统一性,其实质就是对应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那么,如何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呢?这主要应从参加反应的某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上进行分析,切忌根据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进行判断。

下面就针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做一简要分析和总结。

一、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 根据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说说Fe5、根据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 如从NaOH为强碱,Mg(OH)2为中强碱,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可得知金属性:Na ﹥Mg ﹥Al。

6、? 根据组成原电池时两电极情况判断通常当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原电池的两极时,一般作负极的金属性较强。

如Zn和Cu 比较时,把Zn和Cu用导线连接后放入稀硫酸中,发现铜片上有气泡,说明锌为负极,故金属性Zn﹥Cu。

但也应注意此方法判断中的特殊情况,如铝和铜用导线连接后放入冷浓硝酸中,因铝钝化,铜为负极,但金属性却为Al﹥Cu。

一般来说对主族元素而言最高价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则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即对应金属性越强。

8、? 根据在电解过程中的金属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判断放电顺序:Ag+>Hg2+>Cu2+>Pb2+>Sn2+>Fe2+>Zn2+>Al3+>Mg2+>Na+>Ca2+>K+在电解过程中一般先得到电子的金属阳离子对应金属的金属性比后得到电子的金属阳离子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弱,即位置越靠前的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弱。

如含有Cu2+ 和Fe2+的溶液电解时Cu2+先得电子,所以金属性Fe﹥Cu。

其实这一方法同7本质上是一样的。

AE与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如:H2S在较高温度时即可分解,而H2O在通电情况下才发生分解,所以非金属性O>S。

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在化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把握不好,往往会造成对与之相关联的其他问题的理解和错误处理。

本文就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做一小结,以期对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有所帮助。

一、利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因此,除稀有气体元素外,金属性最强的元素铯(Cs)位于周期表的左下角,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氟(F)位于周期表的右上角。

二、利用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气越容易(反映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反之,金属性越弱,如金属钠(Na)与冷水反应不及钾(K)剧烈,金属钾与冷水反应甚至可听到爆鸣声,所以钠的金属性比钾弱。

镁(Mg)与盐酸反映剧烈放出氢气,铝与盐酸缓慢反映放出氢气,所以镁的金属性比铝强。

三、可利用单质与H2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单质与H2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越容易,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如卤素按氟(F)、氯(Cl)、溴(Br)、碘(I)的顺序,其单质与H2反应越来越难,氢化物(HX)的稳定性也越来越弱,所以卤素的非金属性按氟、氯、溴、碘顺序逐渐减弱。

四、利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强弱判断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越强,则其非金属性(金属性)也越强。

如酸性HNO3>H2CO3,则非金属性N>C;碱性NaOH>Mg(OH)2,则金属性Na>Mg。

五、利用单质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判断依据盐溶液与金属作用规律,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样就可利用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来判断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高一化学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高一化学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高一化学知识点:元素周期表高一化学知识点: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二二质子数+中子数:A==Z+N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二、元素周期律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七大方法助你告别化学“差生”一.尽快去找化学老师,让他告诉你以前学过的关键知识点,在短期内掌握,目的是能够大致跟上现在的教学进度,以听懂老师讲授的新知识。

要想进步,必须弄清楚导致化学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很重要的几个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以前的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

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金属性是指具有熔点高、电阻率低、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率高的特性的物质。

以下是判断物质是否具有金属性的几种方法:
一、金属电阻性识别:将检测物体接入一个阻抗表,如果物体具有电磁阻抗,那么它一定不是金属,反之,如果具有低阻抗,则它可能是金属。

二、金属熔点识别: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是否具有微量熔点,如果存在则说明具有较高的熔点,从而可以确定该物体具有金属性。

三、金属光学特性识别:金属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反射能力,而非金属物质则反射能力较弱。

可以通过观察外部光照物体金属部分是否产生明亮的光线来确定是否是金属。

四、金属导温性识别:将物体与两个温度传感器接好,向其中一端作用于物体上相同的温度,测量物体两端传感器的温度变化,由此可判断物体是否具有较高的导热性以确定是否是金属。

五、金属导电性检测:通过对物体其导电性来进行判定,如果物体可以电磁驱动,那么它的导电性就会较强,从而可以确定它具有金属性。

金属性判定依据虽多,但要判断物质是不是金属,最准确的还是对金属性进行化学测试,以便得到真正的结论。

金属性和还原性

金属性和还原性

金属性和还原性
金属性和还原性概念的主体不同:
1、金属性是用来描述元素气态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大小的概念,某气态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则该原子所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

2、还原性是用来描述某一具体物质得失电子能力大小的概念。

某物质失电子能力越强,则该物质还原性越强,反之越弱。

相对强弱的判断依据不同
1、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1)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则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2)元素形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及氢氧化物的热稳定性。

生成氢化物越容易,氢化物热稳定性越强,则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2、氧化性强弱的判断依据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难易程度(反应条件)的不同:氧化相同的还原剂,反应越易发生,则氧化剂氧化性越强。

2)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非金属性的比较规律:由元素原子的氧化性判断,由单质和水生成酸的反应程度判断,由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判断,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

非金属性的比较规律:
1、由元素原子的水解性推论:通常情况下,水解性越弱,对应非金属性越弱。

2、由单质和水生成酸的反应程度判断:反应越剧烈,非金属性越强。

3、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推论:氢化物越平衡,非金属性越弱。

4、由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判断: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

5、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去推论:酸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弱。

值得注意
的就是:氟元素没正价态,故没氟的含氧酸,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合物的'酸性最强
大的就是高氯酸,而不是非金属性低于氯的氟元素!故规律5只适用于于氟元素之外的非
金属元素。

6、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判断:还原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弱。

7、由转让反应推论:强置强。

(若依据转让反应去表明元素的非金属性高低,则非
金属单质应当搞氧化剂,非金属单质搞还原剂的转让反应无法做为比较非金属性高低的依据)
8、按元素周期律,同周期元素由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同主
族元素由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