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商谈理论在司法过程中的运用论文

合集下载

论法学方法论在司法中的运用58221

论法学方法论在司法中的运用58221

论法学方法论在司法中的运用主持人:大家上午好,我们今天非常有幸的请到了著名民法学者王利明教授来为我们讲解法学方法论的问题。

虽然王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民商法,但是在方法论方面王老师也是有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的。

下面就有请王老师为大家演讲。

王利明教授:大家上午好,我们今天讲座的内容主要是法律适用方法论问题,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一、什么是法学方法论方法论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讲,毛主席有一句话,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只是一句空话,这句话一直被认为是很经典的。

方法论就是解决过河的船和桥的问题。

法学方法论,从概念上有多种表述。

从比较法的角度,比如说英美法学者多用法律推理,也有人用法律认证等。

大陆法国家,如德国,很多人用法学方法,也有人翻译成法律方法。

法学方法和法律方法,在概念上学界也有争论,但我认为更多是概念之争,没有太大意义。

我个人给法学方法论下的定义是,法学方法论是指在法律的适用过程中,通过运用司法三段论,法律解释方法和价值补充方法,来解释和运用法律,正确的裁判案件。

下面想谈谈为什么从这三方面对方法论进行内容的界定。

第一,关于方法论的特点,我想首先要强调它是一门科学。

有人说方法论是德国学者的发明,其实不是这样,这种理解太狭窄。

如果按照上面的三方面来考虑,两大法系的很多学者都致力于对方法论的研究,也有很多体系化的成果,只不过名称上叫法不同而已。

在大陆法系国家,严格地说,除德国外,其他一些国家,法国等等,也有很多学者在方法论上很有建树。

可以说,方法论是在两大法系共同发展的一门学科。

方法论是否是一门科学,首先取决于法学是不是一门科学,这依赖于对科学的定义,究竟什么是科学。

大家可以看一看耶林的《法学是一门科学吗?》,写得很好。

耶林认为法学不是一门科学,它本土性太强,普适性的东西太少。

像他在这本书中写的:人们可以问到:有哪一门科学,需要如此仰赖立法者之心情,有哪一门科学,竟需受国家边境界桩所限?他认为,在德国,法学理论出了国境就不能用了,怎么能叫科学呢?他认为科学首先应具有普适性,而法学本土性太强,缺乏普适性,所以,他说不是科学。

论述法律谈判技巧的论文

论述法律谈判技巧的论文

论述法律谈判技巧的论文法律谈判技巧是律师和法律专业人士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法律谈判过程中,双方都希望能够达成双赢的结果,因此掌握有效的谈判技巧对于解决法律纠纷、保护客户权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准备阶段、谈判技巧以及应对谈判挑战三个方面对法律谈判技巧进行探讨。

首先,在准备阶段,律师需要对相关案件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掌握案情的具体细节和相关法律条款。

通过仔细研究案情,律师可以为谈判做好准备,制定合理的谈判策略。

此外,律师还应该对谈判对象(例如对方律师、法官、客户等)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的利益和诉求,以及其在谈判中可能采取的策略。

了解对方的底线和弱点,可以帮助律师更好地掌握主动权,制定合适的应对措施。

其次,在谈判技巧方面,律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谈判技巧。

在法律谈判中,律师需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并且能够理性地与对方进行交流,寻求共同利益。

同时,律师还需要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各种谈判技巧的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引用相关法律条款、提出证据、以及进行逻辑推理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谈判立场。

另外,律师还需要具备应变能力,能够根据谈判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谈判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和挑战。

最后,在应对谈判挑战方面,律师需要具备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

在法律谈判中,很可能会遇到对方的极端立场、情绪激动、甚至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这时,律师需要保持冷静,不被对方的情绪所左右,同时可以通过转移话题、寻求共同利益、或者进行妥协等方式来化解对方的挑战,保证谈判的顺利进行。

另外,律师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如果在国际法律谈判中,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对方,律师需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谈判策略,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诉求,并争取最终的谈判结果。

综上所述,法律谈判技巧对于律师和法律专业人士来说至关重要。

在谈判前的准备阶段,律师需要对案件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对对方进行深入分析,以制定合理的谈判策略。

商谈法律理论视野下中国立法反思

商谈法律理论视野下中国立法反思
的幻 想 !既然 法律 是 自私 自利 的 , 么 大公 无 私 的 那
氏 的商谈 法律 理论 为 框 架 , 我 国现 行 立 法机 制进 对 行 反 思 , 提 出完善 之策 。 并


商谈 法律 理 论 要 略
判决 还有 什么 意义 呢?在 这 种 情况 下 , 正 是判 决 公 的形式 , 决 不 是 它 的 内 容‘内 容 已 被 法 律 所 规 但 , 定 。_ 因此 , 设 民 主 法 治 国 , 必 须 特 别 重 视 立 ”2 ] 建 就 法 公平 。强 调立 法公 平 , 等 于从 分 配 正 义 的源 头 就
公 平 是 民 主法 治 国 的 内 在 之 义 。在 很 多情 况
掐 紧社 会 公 正 的命 脉 。然 而 何 谓 立 法 公 平 ?公 平 的立 法 从 何 而 来 ?这 是 见 仁 见 智 的 问 题 。德 国 思 想 家哈 贝马斯 从交 往 理 性 人手 , 过 商 谈 法 律 理论 通
为公 平立 法 寻 找 到 了正 当性 依 据 。本 文 试 图 以 哈
下 , 们 往 往 把 公 平 看 作 是 法 律 的 同义 词 , 平 是 人 公 法 律所 应 当 始 终 奉 行 的 价 值 观 。 法 律 公 平 而 _就 1 言, 自然 应 当涵 摄 法 律 制 定 、 执行 和适 用 的 全 部 过 程 , 而其 中立法 公 平 对 于社 会 公平 的实 现 有 着 特 然 殊 的意 义 , 正如 马克 思所 说 , 如 果认 为 立 法 者 偏 私 “ 的情 况下 有公 正 的法 官 , 简 直是 愚 蠢 而 不 切 实 际 那
me a t phy is r . Ac o d n t H a r a sc e a c r ig o be m s’S he y, we h l i p ov l gil tve i c r e t or s ou d m r e e s a i d s ou s

法律商谈理论视野下的法律论证

法律商谈理论视野下的法律论证

四号楷体加黑))密级:(四号楷体加黑)中图分类号:(四号楷体加黑UDC:(四号楷体加黑)本校编号:10652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法律商谈理论视野下的法律论证研究生姓名:刘勇学号:20090301210845校内指导教师姓名:张静职称:副教授校外指导教师姓名:职务职称:申请学位等级:硕士学科:法学专业:法律逻辑学论文提交日期:2012年3月5号论文答辩日期:(小四号楷体加黑)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政法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西南政法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硕士学位论文法律商谈理论视野下的法律论证Legal Argument in The Field of Legal Negotiations Theory作者姓名:刘勇指导教师:张静西南政法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内容摘要法律论证是法律逻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我国的法律论证理论研究现在多局限于传统形式逻辑视角之下。

毋庸置疑,传统形式逻辑视角是法律论证理论研究的基础。

但是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虽然很好地解决了法律论证的形式合法性问题,不仅强调前提—法律规则的权威性,还能为结论—司法裁决提供一种强有力的说服力。

法律谈判法律适用背景(2篇)

法律谈判法律适用背景(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谈判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法律谈判涉及的法律适用问题,是法律谈判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法律谈判的定义、法律适用的意义、法律适用背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法律谈判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法律谈判的定义法律谈判,是指当事人为了解决争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平等、自愿、诚信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寻求达成一致意见的活动。

法律谈判可以发生在诉讼前、诉讼中、执行中以及执行完毕后等各个阶段。

三、法律适用的意义1. 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法律适用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通过法律适用,可以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法律适用有助于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法律适用不仅要求法律规范得到充分实施,还要考虑到社会效果,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4. 提高司法公信力:法律适用是司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正、高效地解决纠纷,有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

四、法律适用背景1.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体系日益完善,为法律谈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2. 法律服务市场日益活跃: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为当事人提供了多元化的法律谈判途径,有助于提高法律谈判效率。

3. 当事人法律意识不断提高:随着法治观念的普及,当事人对法律谈判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不断提高,为法律谈判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4. 国际法律环境日益复杂: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法律环境日益复杂,法律谈判中的法律适用问题也面临新的挑战。

五、法律谈判法律适用背景下的挑战1. 法律适用标准不统一: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法院对同一法律问题的解释和适用存在差异,导致法律适用标准不统一。

2. 法律适用过程中的程序问题:法律谈判中的法律适用往往涉及多个法律关系,程序问题复杂,容易引发争议。

法律适用征文(2篇)

法律适用征文(2篇)

第1篇摘要:法律适用是司法实践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其核心在于实现公平正义与效率平衡。

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为例,探讨法律适用过程中如何平衡公平正义与效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法律适用是司法实践的核心任务,它关系到国家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司法公正的实现。

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如何平衡公平正义与效率,成为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为例,分析法律适用中的公平正义与效率平衡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法律适用中的公平正义与效率平衡1. 公平正义与效率的关系公平正义是法律适用的核心价值追求,它要求司法裁判在遵循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裁判结果的公正。

而效率则是法律适用的另一个重要价值追求,它要求司法裁判在保证公平正义的前提下,提高司法效率,降低司法成本。

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公平正义与效率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

一方面,追求公平正义可能导致司法裁判程序复杂、耗时较长,从而降低司法效率;另一方面,过分追求效率可能导致司法裁判结果不公,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在法律适用中,必须寻求公平正义与效率的平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的公平正义与效率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是我国合同领域的基本法律,其适用关系到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合同法》的适用过程中,如何平衡公平正义与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同自由原则与强制原则的平衡《合同法》规定了合同自由原则和强制原则。

合同自由原则强调合同当事人自主约定合同内容,而强制原则则要求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反公序良俗。

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必须平衡这两项原则,既要保障合同当事人的合同自由,又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2)合同履行与违约责任的平衡《合同法》规定了合同履行原则和违约责任制度。

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必须平衡合同履行与违约责任,既要保障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要维护合同关系的稳定。

(3)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的平衡《合同法》规定了合同解除和损害赔偿制度。

商谈理论与城市管理立法的完善 论文

商谈理论与城市管理立法的完善 论文

商谈理论与城市管理立法的完善论文论文摘要:目前,在城市管理方面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的事件时时见诸报端。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立法的缺陷是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试图以哈贝马斯商谈理论为框架,梳理城市管理立法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论文关键词:城市管理;立法;公民参与;商谈理论“崔英杰案”的出现,再次暴露了我国城市管理制度中的深层次矛盾:在维护城市卫生环境与保障城市低收入者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之间,其利益应该如何平衡。

立法与执法经验告诉我们,仅有立法者自己的意志,是不能在整个社会中达成共识的,一部法律缺乏共识,也就难以执行。

那么我们在立法的过程中,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让各方利益都能进行全面的博弈,让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以形成共识呢?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我国目前城管的执法依据是一个多层面的综合执法体系,从法律到法规,从规章到一般的行政命令。

比如昆明市城管局编印的《昆明市城市管理法规文件汇编》中一共编入了70部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这是一个多层次的规范体系,其目的固然是创造一个干净、卫生、美丽、有序的市容市貌。

但是,由于我国立法中存在的简单化、程式化等缺陷,这些法律规范并没有得到普遍的遵守和实施,城市管理的问题依然严重。

其原因,从屡屡发生的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事件看,在于立法者未能考虑到执法对象的特殊利益,再加上机械执法、野蛮执法的存在,导致城管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不仅如此,管理层内部也有谴责之声,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由于缺乏对城市管理的系统研究,局限于就事论事,热衷于搞运动,搞突击。

这类运动表面上轰轰烈烈,但效果往往是前治后乱。

”所以完善城市管理立法工作,是我们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内容。

应如何制定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呢?在现有立法体制内,制定一部法律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制定出来的法律,能否在社会上形成普遍的共识,得到民众的支持和遵守。

浅析法律谈判在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法律谈判在实践中的应用

诉讼案件数量激增,诉讼制度不堪重负;诉不了事,判决不能得 到执行,矛盾不链根本解决,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没有发挥应
有功能等。这些都造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隐患。而法律谈判作为 一种专业的说服艺术和决策科学,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在实 践中运用好法律谈判,发挥好它的作用,将会为双方带来双赢 的结果。
一、确定好自己的谈判目标
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新闻媒体是检察机关联系群众的桥梁,又 是震慑违法犯罪的有力武器,它对规范干警行为起到了很好的 促进作用,对检察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作为 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积极做 好舆论的引导工作,要及时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媒体的报道 权。有条件的检察机关可成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或检察信息通 报制度,保证公众有顺畅的渠道及时了解检察机关检务信息和 执法情况,当有较严重的涉检负面舆情出现时应第一时间向新 媒体通报事实的真相,及时公布正确消息,避免虚构的事实快 速大面积传播,避免媒体问相互炒作,扩大负面影响。同时要通 过定期走访新闻单位,认真听取媒体对检察机关的意见和建 议,扩大沟通和交流,争取实现检察机关与媒体的良好合作、实 现良性互动,互惠双赢。 网络舆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何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
行认真的筛选和分析,并认真倾听委托人的陈述与要求,了解
委托人的真正意图。
质的一种测试或考验,也是决定谈判是否成功的关键步骤。实
践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风格,这种风格大致可以分为合作型和 竞争型。在实践中律师可以视具体情况,同时采用两种策略。 (一)合作型策略 合作型策略一般有以下特点:参与谈判的律师在心理上更
(一)做好信息的收集工作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正式的谈判前,尽可能的 收集与谈判有关的各方面信息。 首先要知己。多数委托人的法律专业知识是欠缺的,他们 在陈述案由或自己的要求时,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无序和庞杂 的,所以要求律师接受委托后,对委托人所提供的案件材料,进

结合实践谈谈法律谈判的作用

结合实践谈谈法律谈判的作用

大学法律硕士法律谈判题目:结合实践谈谈法律谈判的作用结合实践谈谈法律谈判的作用一、前言法律谈判是法律职业者办理法律事务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将法律知识、法律技能和人际交往融合在一起并最终达到预期目的的一个过程,是法律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有人断言:“法律职业就是谈判”。

而法律谈判原理汇集了与各种类型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经验,包含了艺术、直觉、策略、沟通、社会关系等综合要素;法律谈判还涉及管理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诸多社会科学类的相关知识。

一直以来,我们忽视了这种成本最低、却最直接的纠纷解决方式——法律谈判。

它是由律师代理当事人参加, 运用法律知识和诉讼经验对各种可能后果进行全面评估后,借助律师技能和谈判技巧实施的庭外利益博弈与衡平。

法律谈判并不是当事人之间超越法律规定的自由合意, 而是在依法的前提下, 确认相关法律事实, 落实利益平衡点, 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作为一种专业的说服艺术和决策科学, 法律谈判基于双方或多方的冲突纠纷,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采取一种文明的、理性的对抗方式, 通过一个自愿选择的过程, 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 从而解决纠纷。

通过法律谈判, 纠纷当事人争取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并在当事人双方之间起到缓冲作用,有利于冲突的平息,纠纷的解决;但又尊重差异的客观存在, 从而实现和谐的“准平衡”状态。

在全球化的影响日益凸现的今天,如果纠纷尤其是跨国纠纷总是无法经由双方受过适当训练的法律职业者的协助得以平和、互益的解决而不得不挤入法院,跨国界的各方面交往与合作将严重受阻碍。

因此法律谈判教育培训课程应该普遍推广,法律谈判理念应该广泛传播。

二、法律谈判的作用法治社会, 就其理念而言, 其着眼点始终是放在正义、权利的实现以及权利的合理行使等方面。

从这个角度上说, 法律谈判所追求的程序公正和实质正义的理念更适合于特定社会关系、特定主体和特定纠纷的解决。

为了顺应“司法和谐”的基调, 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了新时期民商事审判工作16字指导原则, 即“能调则调, 当判则判, 调判结合, 案结事了”。

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

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

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法律和民主法治国是一种经过制定和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制度,其目的是建立一个民主的政治结构。

这样一个政府的实现,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使人民受公平的治理同时又能够保护他们的公民权利和人身自由,避免人民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努力成为政府改变权力结构和充满政治操纵的过程,也即是所谓的“法律和民主法治国家”商谈理论。

法律和民主法治国商谈理论的理念源于英国的历史,它的实施,可以避免社会的分裂和等级,让人们有机会享受到最高层次的公民权利,而民主制度可以使多数人对政治的最终决定权持恒久的监督。

它的实施也可以改进政府的财政管理,以改善全体国民的生活水平。

法律和民主法治国商谈理论也特指法治国家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民主,而不是只是一种行政手段。

由于它基于对公共和私人权利的保护,因此任何对违反法律的行为必须得到解决,发现的违法行为必须受到审判和治疗,而政府的行为也必须被约束,受到监督。

当人们在思考法律和民主法治国时,应该考虑什么是民主宽容,以及政府是如何允许而又遵守法律。

还要培养全体公民对宪法的尊重和爱戴,使他们认识到它对他们的作用,将司法这一行业置于最高层次,从而形成一种民众融入宪法中的精神,保障政府运行的合法性。

总而言之,法律和民主法治国是一种能够实现全体人民公平权利的政治体制,是实现最大化的民主的过程。

它的强调是,以法治为导向,让公民有机会融入这一框架中,遵守法律制度,实现自由和权利的最大化。

法律原则论文司法适用论文:论法律原则及其司法适用

法律原则论文司法适用论文:论法律原则及其司法适用

法律原则论文司法适用论文:论法律原则及其司法适用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的法律框架基本搭建完毕,较于相对完备的规则适用理论体系,同为法律规范的法律原则在司法操作层面仍困难重重,国内目前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其他国家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中国本土性问题研究的不够充分。

因此,本文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登的典型案例为研究范本,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在中国司法环境下运用法律原则裁判的困境,并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困境的成因,最后提出完善原则裁判的方法,以期裨益于法律原则更规范地适用于司法实践。

关键词法律原则司法适用法律技术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法律技术在司法中的运用”(编号sg31510210)的阶段性成果。

最近几年,“能动司法”成为活跃在司法领域的一个新理念,但是司法能动必须有一定的限制,如果任由法官依照个性判案,那么无疑会导致司法腐败,难以实现法制的统一。

如何避免司法能动演化为司法乱动,为能动设置必要的限度?比德林斯基认为:“这些标准应该来自一些——媒介法理念(或最高的法价值)与实证法的具体规定之间的——法律原则。

”如何适用法律原则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不仅在法学理论上颇具价值,在司法实践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对于法律原则适用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在理论上的思考,更应该结合我国的现实语境,通过对真实裁判的总结和反思,在理论和操作层面上更加深入地分析法律原则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过程。

一、法律原则适用的概况及其司法效果要开展法律原则在司法中运用的实证分析,需要以真实典型的案例数据库为基础。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下文简称《公报》)作为国家权威平台的,其发布的案例发挥着典型性的指导作用,截止2010年第12期,《公报》共出版170期,刊登770①个案例。

在对案例进行筛选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准确把握法律原则的含义和范围。

然而在国际学术界,较之于法律规则,法律原则的概念迄今几乎还没有得到哪怕是大致统一的界定。

论我国立法中的商谈及其体系构建

论我国立法中的商谈及其体系构建

论我国立法中的商谈及其体系构建摘要哈贝马斯将立法商谈分为公共领域的商谈和议会商谈,前者是一种大众化的商谈形式,而后者则是专业化与精英化的商谈。

在我国的立法过程中,公共领域商谈和议会商谈循环往复,形成合法之法。

本文认为要构建我国的立法商谈体系,必须以先进的立法理念为前提,提高参与主体的商谈能力,并以商谈场域的形成为基本保障。

关键词立法商谈公共领域商谈议会商谈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立法商谈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HB14FX045)。

作者简介:陆洲,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法哲学、立法学;陈晓庆,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法理学。

立法民主化要求在立法过程中,广泛征求普通公众的意见,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将立法中的商谈分为公共领域商谈和议会商谈,公共领域的商谈是普通公众表达意见的方式,议会商谈则是专家学者发挥作用的场域。

因此,本文将借鉴哈贝马斯的理论,对我国立法过程中的商谈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如何构建合理的立法商谈体系。

一、我国立法过程中的商谈以议程主题的发起人为标准,立法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由公众议题形成法律案的外部策动立法模式;由政府领导人提出并动员的议题,再经过公众商讨而形成法律案的动员立法模式;由政府机构或议员直接上交提案形成法律案的内部自生立法模式。

其中,内部自生式针对的是专业性较强的立法,主要体现的是建制化的商谈,动员立法型在议案提交公众讨论之后就与外部策动型相一致,因此,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就是外部策动立法模式,它体现了立法商谈的整个过程。

具体而言,外部策动立法模式中一次完整的立法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步骤:第一阶段,问题的发现与普遍化。

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各样与法律规范相关的问题层出不穷,规范本身的制定和变动,规范与事实之间的张力,规范实施过程中与各社会成员的矛盾,都需要得到解决。

同时,这样的问题不是特例,不是单独发生,而是具有普遍性,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多次重复出现,使得问题受到社会大众普遍关注,引起疑惑和争议,急待解决。

法律谈判刑事案件(3篇)

法律谈判刑事案件(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谈判在刑事案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旨在探讨法律谈判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分析其优势、适用范围以及注意事项,以期为法律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引言法律谈判,是指在法律框架内,当事人或其代理人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寻求解决纠纷、达成协议的一种活动。

在刑事案件领域,法律谈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及其代理人,在侦查、起诉、审判等环节,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争取有利于自己的处理结果。

近年来,法律谈判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将对法律谈判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二、法律谈判在刑事案件中的优势1. 节省司法资源法律谈判可以减少案件审理周期,降低诉讼成本,节省司法资源。

通过谈判,当事人可以快速达成协议,避免长时间诉讼,减轻法院负担。

2. 保障当事人权益法律谈判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谈判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争取有利于自己的处理结果。

3. 促进社会和谐法律谈判有助于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谈判,当事人可以消除误解,增进理解,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4. 体现人性化司法法律谈判体现了人性化司法理念。

在谈判过程中,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注重沟通、协商,关注当事人的心理需求,力求实现公平、公正、合理的处理结果。

三、法律谈判在刑事案件中的适用范围1. 侦查阶段在侦查阶段,侦查机关可以与犯罪嫌疑人进行法律谈判,争取犯罪嫌疑人主动投案、认罪认罚,减少侦查难度。

2. 起诉阶段在起诉阶段,检察机关可以与被告人及其代理人进行法律谈判,争取被告人认罪认罚,提高诉讼效率。

3. 审判阶段在审判阶段,法院可以与被告人及其代理人进行法律谈判,争取被告人认罪认罚,实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4. 执行阶段在执行阶段,执行机关可以与服刑人员及其代理人进行法律谈判,争取服刑人员悔过自新,提高改造效果。

四、法律谈判在刑事案件中的注意事项1. 依法进行法律谈判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确保谈判过程合法、合规。

浅析法律谈判策略的运用

浅析法律谈判策略的运用

浅析法律谈判策略的运用【摘要】法律谈判在法律领域,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解决纠纷的方式,比较常用于民事纠纷之中,因此法律谈判已经慢慢走向解决纠纷的舞台成为“新贵”并且备受“宠爱”。

本文通过对法律谈判的核心即法律谈判策略运用的浅析探讨怎样在法律谈判中运用谈判策略成为谈判这场“游戏”中的主导者。

【关键词】谈判策略;运用谈判的本质是以两个主体为实现各自利益而参与的一种互动性活动[1]。

法律谈判在法律领域,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解决纠纷的方式,比较常用于民事纠纷之中。

法律谈判是在律师代理人的参加下运用各种谈判技巧和法律知识的结合,对谈判双方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总结,并通过谈判的方式找到当事人双方利益的平衡点,从而解决双方存在的分歧和问题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

相比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法律谈判高效、便捷、成本小,如今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实践之中。

弗拉斯科纳说过“谈判就是一场游戏”[2]。

笔者认为如果谈判是一场游戏的话,法律谈判策略在谈判中就是一种争取有利优势和主动权去赢得这场游戏的胜利的手段。

因此,在具体的谈判中,法律谈判的策略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将法律谈判策略灵活的运用到谈判的各个阶段或者各个环节当中将会使谈判者更为轻松的达到自己的目的——能更大的维护当事人的利益。

在笔者看来,对于谈判策略的运用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双方的优劣进行分析,在谈判过程中突出自己的优势规避自己的劣势,这是制定谈判策略的前提条件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在进行法律谈判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具体案情和当事人需要达到的目的,界清己方的底线,然后对案情进行具体的分析找出双方的优势与劣势,这样才能更好的制定谈判方案。

不仅如此,进行谈判前还应该充分了解谈判对手的个性特质和谈判方式,这对谈判策略的制定也是大有裨益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A与B结婚十年,育有一女,A为某跨国公司总经理,B 一直在家做全职太太,A有三套房并且均登记在A名下,并有存款100万,A 由于和公司里的刘某发生感情,因此A向B提出离婚,A同意孩子归B抚养但不愿意分割财产给B只同意每月3000元标准的抚养费,作为B的代理律师要想为B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法律谈判在我国的应用探析

法律谈判在我国的应用探析

法律谈判在我国的应用探析法律谈判在我国的应用探析摘要:诉讼一直以其权威性、强制性和终局性处于整个纠纷解决机制的核心地位。

但是近年来,以法律谈判、调解等为主要形态的各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正因其公平高效、便利务实、灵活快捷的特点,迅速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并且对整个纠纷解决体系的面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法律谈判;诉讼制度纠纷探析一、何为法律谈判?法律谈判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源于欧美地区的一种非标准性的纠纷解决方式,法律谈判是针对法律事务所进行磋商的行为和过程。

谈判不仅适用于一般的商事谈判活动、民事纠纷谈判,而且随着社会的开展和法制的进步,谈判也逐步开始适用于行政纠纷案件以及轻微的刑事案件处理范畴。

法律谈判中,一致的目的就是争取庭外和解。

二、为何要在我国推行法律谈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有些案件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具有明显的不彻底性,判决结果与当事人的预期相差较大,甚至加剧了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对抗性,从而酿成新的层面或范围上的纠纷隐患。

与诉讼制度相比拟而言,法律谈判纠纷解决机制的优势在于:第一,可以防止仲裁或诉讼中的双方对抗程序带来的敌视态度,促进双方当事人的沟通,带来双赢的结果,能够灵活高效寻求最正确解决纠纷的方案,节约本钱和管理本钱。

第二,因为选择何种纠纷解决方式,以及纠纷解决方案的形成与实现,都是建立在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根底之上,所以它还有利于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志自由。

三、法律谈判的应用价值探析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只有小局部冲突通过上诉法院方式来解决的。

并且,在上诉的过程中,其中的诉讼争议是通过谈判磋商得以化解的。

法律谈判作为一种高效地纠纷解决方式,必然具有其存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理论根底。

关于法律谈判的应用价值,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法律谈判能够充分反映出双方当事人的意志法律谈判首先考虑到当事人自愿协商的意思,这说明它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最正确选择。

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的辩证与互动研究

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的辩证与互动研究

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的辩证与互动研究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是紧密相连的,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与互动的关系。

法律理论是法律的源头,是法律实践的指南;而司法实践则是法律理论的检验和修正。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的辩证关系法律理论是法律体系的基础,它通过总结、概括和抽象具体法律规则,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法律的原则、理念和思想。

这些理论的出现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引导与支持,促使司法实践秉承公正、公平、公开、公正、公正的原则。

然而,法律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一方面,法律理论往往是从经验总结的角度来阐述法律,而现实社会的变化却是非常快速的。

因此,法律理论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司法实践情景。

另一方面,不同的司法实践在应用法律理论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这就需要法学家们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法律理论,以适应社会变革和司法实践的需要。

二、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的互动关系司法实践是法律理论的检验和修正的重要途径。

司法实践将法律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裁决,在这一过程中,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司法实践者通过解释和适用法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法律理论。

一方面,司法实践的案件具体性要求司法实践者对法律理论进行具体的解释和运用,以解决具体的纠纷和争议。

这就促使法学家们深入研究具体案例,并从中总结经验,改进和完善相关的法律理论。

另一方面,司法实践也能够为法学家们提供丰富的案例资源,从而更加深入地研究法律理论。

通过分析和总结大量的司法实践案例,法学家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和更新法律理论,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

三、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的互动研究正因为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之间存在着辩证与互动的关系,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推动二者更好地发展。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社会变革对法律理论的影响,从而使法律理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例如,随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法律理论需要针对新兴科技领域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司法实践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

法律谈判论文.doc

法律谈判论文.doc

法律谈判学心得总结——以个人谈判实践为例专业课名称:法律谈判学任课老师:**学生:李建*学号:年级:2009级法律硕士法律谈判学心得总结——以个人谈判实践为例一、我与法律谈判学一学期的法律谈判学课程已经结束了,时间过的匆匆,课时很是有限,然而白老师讲课总是惜时如金,每节课都让同学们过的都非常充实而且可以学到实用的新知识。

研究生期间我非常喜欢听白老师讲的两门课程,一门是西方法律思想史,另一门便是法律谈判学。

有些人一看到西方法律思想史也许会觉得很枯燥,但这门课在白老师讲来却是妙趣横生、十分有趣、使人增长见识。

喜欢白老师讲课风格是从一次学院举办的颁奖典礼上开始的,白老师是其中的一位发言人,他的发言真是自信满满,煽动力十足,俨然一位优秀的演讲家。

后来得知白老师给我们开了一门西方法律思想史,然而我在上学期却没有选,主要是由于当时怕这门课程会非常理论和枯燥,但后来认识白老师以后我却每节课都去蹭课听。

这学期很幸运给我们开了法律谈判学这门课程,白老师的讲课方式是理论结合实践,而且实践课时很多,这恰恰符合我们法律硕士的教育思路,所学课程非常的实用。

这门课程上半节会详细介绍法律谈判的相关理论知识,例如法律谈判的现状、法律谈判的特征、法律谈判的准备、法律谈判的注意事项、法律谈判的技巧等。

下半节课是实践课,每节课的一个案例其实是我和同学们最喜欢的部分,案例教学使我们可以真实的融入案例中间去,切实的去以法律谈判专家的角度思考,对我们的实践能力有非常好的帮助,大量的案例准备相信白老师也付出了许多的时间。

总之,我相信法律谈判学对我以后会有很大的意义。

二、法律谈判学相关理论所谓法律谈判学是指介绍法律谈判的基本知识,揭示法律谈判的一般规律,探讨法律谈判策略技巧应用的一门学科。

法律谈判学的特点主要有准确性、针对性、灵活性、适应性等。

谈判因谈判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性格、兴趣等的不同,接受语言的能力和习惯使用的谈话方式的个人差异以及谈判双方还有老幼尊卑、亲疏远近、上下左右等各种关系的差异而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商谈理论在司法过程中的运用论文近代民主社会,立法和司法,均是一种民主程序。

一切法律都由商谈产生。

由于我国法律制度面临独特的现代化的任务,法律制定过程中缺乏商谈机制,过分倾向学者中心主义的问题已经显现。

中国的司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难题就是,任何司法或者解释的过程必须在官方权威正当性、民间正当性和“现代化正当性”中寻求平衡。

法律协商理论并非能够在三种正当性论证中做出选择,而是要求在司法过程中兼顾三种正当性。

哈贝马斯沿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开辟的技术理性批判路径,展开了对技术理性、工具理性所导致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深刻批判,创立了“法律商谈理论”,引起西方法学的变革,也给中国界带来巨大的思想启发。

他提出要以自由、平等的主体间性结构为基础的交往理性,来取代以单一主体为面向的实践理性和以主体——客体结构为指向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法学理论。

但是,在中国语境下一些研究者在讨论法律商谈理论在司法过程的运用时,往往不能区分法律商谈与民主程序、辩论原则、诉讼化等具体法律概念、原则之间的区别,造成了一些混淆,本文试图略作澄清。

一、司法过程中商谈的必要性近代民主社会,立法和司法,均是一种民主程序。

一切法律都由商谈产生。

哈贝马斯忧虑现行法律仅仅依靠其强制性而获得社会团结力量的局限,因此,引入法律商谈是明智的选择。

全部法律主体参加法律商谈,全体守法者都是立法者,全体法律都是共同商谈创立的,那么法律本身、政府行为和司法判决都获得合法性和可接受性。

哈贝马斯认为,任何问题都是可以商量的;只有经过商谈的才是有效的法律;一切法律都是商谈的结果。

在博弈中追求合作,在合作中容忍博弈。

法律商谈使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私人行动和国家行动、生活世界和政治系统互为构成性条件,法律商谈成为社会整合和团结的工具。

司法应该引入商谈机制,可以加强判决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独断”式判决不能当然地被当事人接受。

法官必须认识到,自己是与当事人交往而促成妥协的公共事业工作者。

由于我国法律制度面临独特的现代化的任务,法律制定过程中缺乏商谈机制,过分倾向学者中心主义的问题已经显现。

如我国物权法立法进程前后延续七年中,争论问题很多。

其中,有关居住权的诉讼纠纷在现实中大量存在,法院只能依据政策或者省级司法机关的规范性文件、会议纪要等非正式法律渊源。

而在物权法立法争议中,学者普遍认为该问题将随住房体制改革逐步消失,甚至只是“保姆居住权”或者“离婚后配偶生活困难的临时居住权”等由婚姻家庭法调整的问题。

然而,社会现实并未超学者预想的方向发展,政府加大了对居民居住权益的保障力度,公有住房或者共有产权住房中的居住权问题不减反增。

2011年中央规定地方的保障房计划是1千万套,可以预见各种类型的保障性住房中共同承租人、共同所有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有关住房权益的争议更加复杂多见,然而这类纠纷在物权法中找不到解决依据。

居住权在立法进程中的遭遇反映了我国立法活动中追求立法形式上的理性主义,学者中心主义,放弃现实生活的需要的倾向。

司法实践的现实需要并未能充分反映到立法的协商进程中,学者所代表的“现代化的理性主义”话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二、中国司法过程的商谈历史法律商谈应当建立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

一般认为,传统儒家伦理都是单向度的,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且儒家的哲学与伦理在中国社会的政治领域具有绝对主导地位,并无与其他哲学对话的可能,传统行政、司法过程实质上只是君权、父权由上至下的贯彻,是单向度的“命令——服从”模式。

实际上,儒家某个思想流派的理想,或者是后代批判儒家传统的偏见,这种理想模式实际上并未在政治、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得以完全实现。

另有观点认为,传统上儒家所强调的伦理都是相对的,交往的,而非单向的,为商谈提供了平台。

如论语上一节——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而盛行与中国社会、家庭生活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也是这种交往伦理的现实反映。

儒家理想的治理秩序是在君臣交往伦理基础上的共治,“譬如北辰,众星共之”。

古代司法制度中重大案件的审理程序倾向于集体决策过程,如明清之际的三法司会审、九卿会审等制度,越是重大的案件越需要广泛的协商程序。

即使是法律适用过程,也存在多种价值的协商对话,如被中国传统司法官员奉为基本裁判尺度和方法的格言“天理国法人情”。

一项判决的正当性不能只来源于国家的制定法,或者只遵循家庭秩序中人情,而是在正当性方面要兼顾三方面的论证。

在儒家的哲学中此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所谓“天命下贯即为性”,人情亦不违人性。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律观有相同之处,马克思认为决定法的不是主观的意志,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即人的交往形式。

但是,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也同时承认了,法律是处在阶级意志、传统和生产关系需要的矛盾力量之中。

虽然生产关系起决定性作用,但是法律的制定、执行过程都需要在这三者之间获得妥协。

三、法律商谈基本内容和意义为了实现法律秩序的社会整合功能和法律的合法性主张,法庭判决必须同时满足判决的自洽性和合理的可接受性两个条件。

因为两者不容易调和,两条标准在司法实践中达成妥协。

法庭判决也是“历史和道德的双重产物:一个个人在市民社会中有资格拥有什么,既取决于这种社会的政治建制的惯例,也取决于这些建制的正义。

” 司法过程是在多元标准的协商对谈中寻求正当性的过程。

概念法学和利益法学是解决这种矛盾的两种进路。

概念法学认为,判决只要满足法律内部的自洽性即可,外部合理的可接受性不应是适用法律应当考虑的,特别是要摈弃道德因素对法律的影响。

而利益法学更强调判决在外部的可接受性,但是这种可接受性是由立法者或者社会共同体的利益关系决定的,法律内部的自洽性处于从属地位。

司法过程在利益法学或者价值法学眼中是一个结论先定后再“找法”的过程。

法律的实证主义批判这种过于主观的“结论先定”,要求避免分析司法过程变成法官的心理分析,应当为探寻利益关系提供了一种可以验证的方法。

另一方面,法学方法也面临自身的困境,即黑格尔所说,一切涉及价值的判断都应排除出科学的领域。

利益法学导致法学自身在科学领域内难以立足。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重点在认识论而非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揭示出人类的价值认识也是历史的、生产力决定的,但是让然是建构在实践理性之上,存在“唯一正确答案的认识”。

实践理性的基础建立在“主体性”之上,它是以主客观相分的本质主义为中心。

这主要是过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实践局限性,没有长期执政的经历,特别是缺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经验。

以经典的民法方法为例可以说明看这种困境。

传统的民法法学也是建立在主客观二分的实践理性之上,但是无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局限。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意思表示的解释领域存在主客观二分的模糊和无力。

真意和表示之间,合意的含义与合同的规范含义,合同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到底是真意为准还是表示为准。

民法方法基本就是建立在法律的解释基础上,因为合同也被认为是当事人之间的“法律”。

纷繁复杂的解释方法本来是一种价值判断,即交易安全和意思自治的取舍。

但是,解释的外在形式非要委身于实践理性的真理判断。

这种模糊和无力,根源在于实践理性与价值判断的对立关系。

在实践理性之上无法形成有效的价值判断。

哈贝马斯的方案,或者说商谈理论的方案。

首先要以交往理性取代实践理性,从主体性专向交往视角下的“主体间性”。

实践理性倾向于形成动机和指导一致,交往理性并不提供具体信息,也不直接具有实践意义。

美国近代以来的法实证主义以及实用主义,探究法律背后的价值关系提供了一条符合实践理性的道路,但是仍然是从主体单视角自足进行的。

哈贝马斯作的必须“无论赫拉克勒斯如何聪明,他所表现的仍然是一个人的指挥,没有经过商谈程序的筛选和辨认,正确性没有保证。

”法的解释不在于提供一个可靠的答案,也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指导性的结论,而是提供判断方法,必须提供商谈的可兑现性。

法的解释必须经过实用的、伦理的、道德的、经济的角度的辩论。

四、商谈理论在我国司法过程中运用我国的司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难题就是,任何司法或者解释的过程必须在官方权威正当性、民间正当性和“现代化正当性”中寻求平衡。

所谓官方权威正当性,是指执政党或者执法机关自身对法律的本体、功能有自身的认识,从这种认识出发进行论证的正当性;而民间正当性,则是中下层社会结构中盛行的伦理标准形成的正当性论证;“现代化正当性”,则是中国作为司法实践中一个特有的论证逻辑,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在近代以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代化”的共识,各个阶层都愿意一定程度上牺牲自己的习惯、利益以追求所谓的“现代化”目标,在法律领域这种现代化的需求比其他领域更加强烈。

但是,这三种正当性论证得出的结论常常在矛盾之中。

以我国的死刑存废争议来看,法律学者代表的“现代化正当性”按照现代人权观念要求逐步减少、废除死刑,以适应现代化国家的普遍趋势,而民间正当性论证从传统道德以及防御、报复的心理需要出发,要求不断强化死刑在社会安全中的重要性。

而官方权威正当性并不趋向于更多或者更少的死刑,而是需要更“稳妥”的死刑。

因为官方承担着制定死刑政策、适用、执行死刑的全部道德责任,必须保证自己的“正确性”,会同时与“现代化正当性”与民间正当性产生冲突。

而在涉及财产问题的法律争议中,官方权威正当性的论证则相对于其他领域显得更加积极和独立,会有完全迥异于其他两种正当性论证的结论。

如在物权法立法的争议中,按照所有制对所有权的分类从“现代化正当性”和民间正当性中几乎得不到支持,完全是官方权威正当性本身的需要。

法律协商理论并非能够在三种正当性论证中做出选择,而是要求在司法过程中兼顾三种正当性,而不是以一种正当性压制、拒绝其他正当性的沟通和商谈。

这三种正当性之间有冲突,也不能忽视其协调的一面。

社会的普遍、深入、复杂的交往关系,为三种正当性的协调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社会的普遍交往使单个国家、民族具备了跨越社会发展“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

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也会逐渐弥合官方权威正当性、民间正当性和“现代化正当性”的差异,如同“天理国法人情”在传统中国社会的贯通、融合过程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