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合集下载

伤寒学——少阴病辨证论治

伤寒学——少阴病辨证论治


腹痛----阳虚寒凝,气机不畅

小便不利----利久津伤
病机:阳虚寒盛,脉络损伤,固摄无权
治疗:桃花汤----温阳止利,涩肠固脱
.
鉴别:
病机
实热
实热壅遏大肠,
蒸腐气血,化为脓 血
证候
脓血鲜明,臭秽,里急后重明 显,腹痛较剧,热、渴、苔黄 脉数,多属新病。
虚寒
脾肾阳虚,寒湿中 阻,脉络损伤,统 摄无权
脉象:脉阴阳俱紧---里寒偏盛,三部脉沉而紧 病 证状:反汗出---阴寒太盛,逼阳外亡 人 诊断:亡阳也---真阳外亡,证属少阴
同时见证:咽痛---阴寒极盛,虚阳上浮 吐利---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
少阴病禁汗( 285 /P305)
细——阴虚
阴虚有热
脉象 沉——主里证

少阴病
数——主阳虚或有热 阳衰阴盛
.
(二)通脉四逆汤证(317/P309阴盛格阳的证治)
少阴病
下利清谷——脾肾阳衰,水谷不化 主证 四肢厥冷——阳衰不能充达四末
脉微欲绝——心肾阳衰,不能鼓动血脉 身反不恶寒——寒盛于内,格阳于外
或然证 腹中痛——脾肾阳虚,阴寒内盛 面赤咽痛——虚阳浮越于上 干呕——阴寒上逆犯胃 利止脉不出——泻利过甚,阳衰阴竭




阳 格阳于外


面赤为主









身反不恶寒 为主
宣通上下 宣通内外
.
续前: 方药

用葱白交通上下阳气,不用甘草,恐其留恋中焦



重用姜、附破阴回阳,宣通内外,并用甘草补中

少阴病

少阴病

虚烦不眠——阴虚内热,热扰心神 阴虚内热, 虚烦不眠 阴虚内热 或呕黄苦水) 咳(或呕黄苦水)——水(热)上犯 水 下利——水(热)下迫 下利 水 误 火 劫 汗 ——阴更伤, 阴更伤, 阴更伤 , 阴
阴 利水
谵语——心失养,阴更伤,火更旺,扰心神 心失养,阴更伤,火更旺, 谵语 心失养
原文319条: 条 原文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 主之。 主之。 实热证——较持续,脉滑数,舌薄黄干质 较持续,脉滑数, 实热证 较持续 不得眠, 红,不得眠,小便短赤
心肾 阳虚 阴寒 心神 失养
下利清谷——火不暖土,水谷不化 下利清谷 火不暖土, 火不暖土 呕不能食——下焦阴寒之气上逆,阳虚脾 下焦阴寒之气上逆, 呕不能食 下焦阴寒之气上逆 不 不 —阳虚,气不化 , 不上 阳虚, 阳虚 不利 ——阳虚不能 阳虚不能 , 清冷——阳虚不能 清冷 阳虚不能 水
治法:急温之 回阳救逆, 治法:急温之——回阳救逆,破阴回阳 回阳救逆 方药: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Hale Waihona Puke 附子、 方药:四逆汤 附子 干姜、
或然证及通脉四逆加减法: 或然证及通脉四逆加减法:
面赤——加葱白通格上之浮阳下达 腹痛——阳虚阴盛,气血凝滞,加芍药活血和络,敛阴止痛 干呕——阴寒之气上逆犯胃,加生姜和胃降逆 咽痛——虚阳上浮,郁于咽嗌,加桔梗利咽开结 利止脉不出——阳大虚阴内竭,阴阳不相接续,加人参以益 气生津固脱复脉
呕不能食 下利清谷 阴盛阳衰 恶寒?卧 重证 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寒—虚阳浮越于外 其人面色赤—虚阳浮越于上 咽痛—虚阳浮越于上
里真寒 阴盛于内 格阳于外 阴盛格阳—外假热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

下之利不止。

【注释】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

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④食则吐蛔:进食时吐出蛔虫。

【译文】厥阴上热下寒症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腹中虽饥饿,但又不想进食,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

若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评析】本条讲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提纲。

厥阴病是邪正交争的相持阶段,就其生理来说,厥阴为三阴之尽,盖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且与少阳为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同源,是其本;下接君火,成子母相应,是其标。

可见,其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寒热俱备的经脏,所以厥阴病也大多寒热错杂。

然而它的症候,尽管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厥与热交替发作,乃阴阳胜复,正邪消长的表现;二是上热下寒,因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却了正常的调节所致。

【原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译文】厥阴中风的病,脉见到微浮,这是好转的征兆;如果未见到脉浮,这是病还没有好转。

【评析】本条讲从脉象推断厥阴中风的预后。

“辨脉法”里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记载。

意思是说,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

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机向内,所以断为死候。

厥阴病见到微浮的脉象,正是阴病见到阳脉,象征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所以知为欲愈;如不见微浮的脉象,则是阴邪尚盛,阳气未复,当然不是愈候了。

三阴病的脉象,大多是沉迟细弱,假使转现微浮,乃是正气胜邪,阳气来复的征兆,所以为欲愈之候。

但临床还须综合全部症候来进行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①。

【注释】①从丑至卯上:丑、寅、卯三个时辰,约夜间二时至早晨六时之间。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及译⽂ 以下是店铺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及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原⽂ 作者:张仲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烦,但欲寐,五六⽇,⾃利⽽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救。

若⼩便⾊⽩者,少阴病形悉具。

⼩便⽩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故令⾊⽩也。

病⼈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复吐利。

少阴病,咳⽽下利谵语者,被⽕⽓劫故也,⼩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七⼋⽇,⾃下利,脉暴微,⼿⾜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

虽烦下利,必⾃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恶寒⽽蜷卧,⼿⾜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蜷,时⾃烦,欲去⾐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寅上。

少阴病,吐利,⼿⾜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脉不⾄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九⽇,⼀⾝⼿⾜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也。

少阴病,但厥⽆汗,⽽强发之,必动其⾎,未知从何道出,或从⼝⿐,或从⽬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蜷⽽利,⼿⾜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头眩,时时⾃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蜷,脉不⾄,不烦⽽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息⾼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欲吐,⾄五六⽇,⾃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黄附⼦细⾟汤主之。

⿇黄附⼦细⾟汤⽅ ⿇黄⼆两(去节,⽢热) 细⾟⼆两(⾟热)附⼦⼀枚(炮,去⽪,破⼋⽚,⾟热) 右三味,以⽔⼀⽃,先煮⿇黄,减⼆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三服。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阳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少阴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精神委靡、神志迷糊欲睡。

【评析】本条为少阴寒化症脉症提纲。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释】①欲吐不吐: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译文】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

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症,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

如果小便色白,则少阴病阳虚的症情完全具备。

小便色白,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评析】本条讲少阴虚寒症的辨证。

本条分两节讨论。

自“少阴病”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阴阳虚的吐利症状。

少阴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阳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

由于虚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

阴盛于下,则虚阳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

这种心烦,和阳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

阳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症,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症状。

栀子豉汤症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

本症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症,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

但欲寐,是少阴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阴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欲寐,则阳衰神惫可知。

自利而渴,亦属少阴阳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阳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

太阴属脾实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

但与阳经实热症的口渴下利,又必须作出区别。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着。

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

张仲景原着《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311】【 312】【313】【 314】睁开全文【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十。

甘草 xx甘草二两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 xx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陈修园:少阴之脉,从心系上挟咽。

今少阴病二三日,乃三阳主气之期。

少阴君火,外合三阳,上循经脉而及咽。

其咽痛者,可与甘草汤;服汤后不差者,与桔梗汤。

【述】此言少阴之气循经而上逆于咽也。

黄元御:二三日,初觉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以少阴水旺,君相皆腾,二火逆冲,是以咽痛,甘草泄热而缓迫切也。

不差者,与桔梗汤,甘草泻热而缓迫切,桔梗降逆而开结滞也。

刘世祯:此示少阴咽中肿痛之证,盖心邪乘肺之变,而营热外泄于气之为病也。

经曰:气伤痛,形伤肿,先痛尔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尔后痛者,形伤气也。

故知同一肿痛之证,因病情有先肿、先痛之殊,则病机分在阳、在阴之异。

痛先而肿后者,气热烁血之诊;肿先而痛后者,血热移气之变。

盖咽隘之部,在阴为肾液上注之门,在阳属中精内阅之使(经曰: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

又曰:胆为中精之府,咽为之使),故知阴经阳经,皆有咽痛。

但在阳则邪在脉外,多先痛后肿,肿连颐颊之间;在阴则邪在脉内,多先肿后痛,痛在咽门以内。

凡少阴咽中肿痛,必肿痛不甚,昼缓夜剧,口中胶而小便清,或时清时热。

脉当浮而急,按之微弦(必兼细象)。

有痛引腹中之意。

何以知引腹中?必微咳而知之。

宜不炙甘草一味作汤,备清热解毒、缓急润燥之功,则急痛壅肿并解。

设不差者,肺气之上结也,宜桔梗汤治之,苦甘合化,散结滞而消痈肿,此为利窍排浊之剂,非外达邪气于皮毛也。

桔梗,味苦性平微散,解结滞,排脓血,开肺窍,利咽喉,肺气虚损者忌之。

【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可以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方十一。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伤寒期末重点整理

伤寒期末重点整理

伤寒期末重点整理这是我们整理出来的,有不完整的大家就自己改下,顺便和我说下喽,祝大家考试顺利哈!考试时间1月14号9点到11点考试地点:1109总论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

2、《伤寒论》由王叔和命名。

3、南宋(1144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第一个全文注解伤寒论的人。

4、六经传变主要取决于:一是决定于正气的盛衰。

二是决定于邪气的轻重。

三是决定于治疗的当否。

四是决定于体质的差异。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太阳病分为伤寒、中风、温病2、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的鉴别要点:相同点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特征。

不同点太阳伤寒无汗而喘,太阳中风有汗。

太阳伤寒脉浮紧,太阳中风脉浮缓。

3、六经病头痛的特点:(我那时候没记清楚,谁记清楚的告诉下我呗)4、桂枝汤证病机:风寒外袭,卫阳浮盛以抗邪,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主症: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5.桂枝汤的六个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6. 麻黄汤证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主症: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周身疼痛、脉浮紧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桂枝、甘草、杏仁7.麻黄汤的兼证:葛根汤证、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8、小青龙汤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主症: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8、表郁轻证:桂枝加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证、9、蓄水证(五苓散方)重点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10、蓄血症的名称: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证11、桃核承气汤证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抵当汤证:先治里后解表(同四逆汤)12、太阳病变证热证有哪些:栀子豉汤类证、麻杏甘石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13、栀子豉汤类证主症: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从轻到重的临床表现:心烦、心中懊憹、胸中窒、心中结痛1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病机:邪热壅肺主症:汗出而喘息咳嗽,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苔黄、脉数等。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代表方---黄连阿胶汤
禁忌:汗、吐、下诸法
四、预后及转归 总体预后较差——尤其是少阴
寒化证,其预后主要取决于阳气的存亡。
少阴病篇共45〔281—325〕条原文,19方剂。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一、少阴病提纲 【原文】 281 少陰之爲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提要】少阴病的提纲,并表达少阴病寒化
第二节 本证 ·阳虚寒化证
5.阳虚水泛证〔真武汤证〕 【原文】 316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 爲有水氣。其人或欬,或小便利,或下利, 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提要】少阴阳虚水泛的证治。
第二节 本证 ·阳虚寒化证
【解析】 316、82
因机: 少阴阳虚,失于温化,水气内停,泛溢周身
一、阳虚寒化证 【原文】 324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 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 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假设膈上有寒飲, 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提要】胸中实邪阻遏与少阴病膈上寒饮的 辨治 【解析】
第二节 本证·少阴寒化证
324条
手足不温 无热而寒 飲食入口 則吐心中 溫溫欲吐 復不能吐
一、阳虚寒化证 〔一〕寒化证治 1.阳衰阴盛证〔四逆汤证〕 【原文】 323
少陰病,脈沈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甘草二兩 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 生用 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 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提要】少阴病脉沉者,治当急温。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阳虚寒化证
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提要】少阴病禁用发汗、攻下。 【解析】 少阴病统属心肾虚衰的里虚证,扶正犹恐不及,
绝无发汗、攻下之机,故禁用发汗、攻下之法。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少阴病总论•少阴病的脉证•少阴病的治法•少阴病的针灸疗法•少阴病的护理与预防•少阴病的现代研究目录01少阴病总论少阴病是指因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以阳虚、阴虚、气虚、血虚为主要病理变化,以恶寒、脉微、呕吐、腹泻、虚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疾病。

少阴病定义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少阴病可分为寒化证和热化证两种类型,其中寒化证又包括无阳证和纯阴证,热化证又包括阴虚火旺证和阴虚湿热证。

少阴病分类少阴病的定义与分类少阴病起源《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少阴病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别论》中的“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即是关于少阴病的论述。

少阴病发展历代医家对少阴病的治疗不断探索和总结,以《伤寒论》为最早的系统论述少阴病的医籍,后世医家则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

少阴病的历史沿革少阴病的治疗原则根据少阴病的虚实夹杂特点,治疗时应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调和阴阳平衡。

扶正祛邪重视温阳兼顾养阴随症加减因少阴病多为阳虚、寒凝所引起,故治疗时应重视温阳散寒,以恢复脏腑功能。

在温阳散寒的同时,还应注重养阴清热,以防止伤阴耗液。

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应在基本治疗原则的基础上随症加减,灵活运用。

02少阴病的脉证少阴寒化证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寒邪内盛,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以肾虚寒证为主。

病机症状治疗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减退、夜尿频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等。

温肾散寒,用四逆汤加减。

030201少阴热化证是由于体内阴虚阳亢,虚热内生,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以肾阴虚证为主。

病机心烦失眠、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症状滋补肾阴,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治疗03少阴病的治法1扶阳散寒法23扶阳散寒法适用于少阴病表现为阳虚寒凝者,症见畏寒肢冷、脉象沉细等。

适应症扶阳散寒法主要用辛温药物,以温阳散寒、通脉活血,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等。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为少阴二脏,心脏有一条大动脉出来、一条大静脉血管回来心脏,从心脏到肾脏血脉是相交的,心和肾要通的时候是靠中间的脾胃,有一天脾脏有问题,太阴先受病,太阴病没好,如果脾脏没有好,让上下没有办法通利,血液循环就不是很好,因而造血的功能就不行了。

心本身血就不足了,心血不足的时候,血脉很弱很细很微,所以少阴证出来第一个脉是很微很细的,吸收营养功能不够的时候,会表现在我们精神上面,精神的来源,精神很好,代表血气很旺,讲话细细的有气无力,精神不够,就是神不足,就是「但欲寐」,少阴病完全是又阴又寒,一旦吸收食物营养不够,生成血的能量不够了,所有内脏的功能都因之缓下来了,等于没有蠕动,整个不动停滞,如果说太阴病没好,进入少阴证,人就很虚弱。

二九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微脉是代表气很衰弱了,细脉代表血不够了,脉微细就是气血不足的状况,但欲寐,是少阴的主证。

例:脉微细,且下焦寒到小便无法自禁,没有办法控制一直往外流,因为都没有蠕动了,膀胱口都开着,人的水是经过肾阳气化出来的,所以尿有点黄,现在他小便是白的,所以要用大剂的附子下去,现在西医连尿失禁都治不好,因为不知寒热也。

二九六:「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太阴证的时候是自利不渴,太阴、少阴、厥阴都会下利,只是下利的程度有深浅,如果自利不渴,就知道病在太阴,寒湿在上焦,所以他不会渴,如果自利而渴者,是少阴,寒在下焦,下焦肾虚的时候,会一直在下利小便,虚,故引水自救,所以会有口渴,病人会想喝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颜色整个变成淡白色,就是标准的少阴证,为什么?因为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寒的观念就是根本没有温度了,根本不气化了,蠕动整个停摆,膀胱像一块死肉没有用,他的小便根本是漏出来的,中医有分寒热,西医就没有分寒热,西医只管发烧。

伤寒论病例(总)

伤寒论病例(总)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某男,68岁,因操劳过甚而感邪发病,发热头痛,无汗,浑身关节皆痛,已二三日,曾自服西药土霉素等未效。

刻诊:两脉浮紧带数,舌苔薄白,身灼热无汗,微喘,气息稍粗,骨节酸楚烦疼较甚。

治宜:A桂枝附子汤B麻黄汤C大青龙汤D根汤E甘草附子汤2.患者自认为感冒,于昨日自服复方阿斯匹林片。

服后汗出不少,衣衫尽湿,今晨反觉全身骨节酸痛,不愿行动;不发热,微恶风,全身有微汗,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宜:A桂枝附子汤B桂枝新加汤C桂枝汤D甘草附子汤E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3.于某,男,40岁。

一周前患感冒兼肠炎,腹泻一日7~8次,发热,腹胀,头痛,经用氯霉素治疗后,虽腹泻已止,但腹胀,腹痛,呕吐仍不减轻,头痛,畏寒,怕风,身亦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A根汤B根黄芩黄连汤C黄芩汤D根加半夏汤E黄芩加半夏生汤4.患者顾某,忽感风邪,始则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继则翕翕发热,头项强痛,腰臀酸楚,自服发汗药,而汗出淋漓,小便较少,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当用:A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B桂枝加附子汤C桂枝加根汤D桂枝新加汤E 药甘草附子汤5.患儿恶寒发热2天,伴咳嗽气促,咯吐黄稠痰,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胸中烦热,身热汗出,口渴引饮,二便尚可,舌苔黄,脉浮滑数。

宜用:A麻杏石甘汤B根芩连汤C小青龙汤加石膏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E以上均不是6.黄某,男,初患外感,发热,头痛,微咳,服解表药后,上证已除,但大便稀溏,日五六次,胸闷欲呕,腹胀不痛,投以藿香正气散三剂未效,来诊时,证见胸中烦闷,腹不胀而觉脘部痞塞不舒,嗳气有食臭味,肠鸣即欲大便,便色淡黄,水样便中夹有不化的食物残渣,无异臭,日五六次,量不多。

脉濡数,苔薄白,宜用:A根汤B黄芩汤C桂枝人参汤D黄连汤E生泻心汤7.患者,男性。

初患外感,服解表药后,上证已除,但见上腹脘部痞塞不舒,恶心,肠鸣欲似大便,便溏量少。

脉濡,苔薄白。

辨证为:A根汤证B黄芩汤证C根黄芩黄连汤证D半夏泻心汤证E 桂枝人参汤证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74. 患者,女,18岁。

伤寒论原文2

伤寒论原文2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太阳病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分类)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辨病发阴阳)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辨寒热真假)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太阳中风证)(1.桂枝汤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2.桂枝汤禁例)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二、太阳伤寒证)(1.麻黄汤证治)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三、太阳病轻症)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伤寒精品课件:少阴病

伤寒精品课件:少阴病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
生姜 三两
附子汤
+ 炮附子二枚、白术四两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
人参 二两
2020/7/14
《伤寒论选读》—少阴病
辛温以 散水气
补元阳 以祛寒湿
42
(七)吴茱萸汤证 (放厥阴病篇讨论)
2020/7/14
《伤寒论选读》—少阴病
43
(八)桃花汤证(下焦不固便脓血证)
原文(306) P183
泛滥,用真武汤皆可取得良好效果。
2020/7/14
《伤寒论选读》—少阴病
37
(六)附子汤证(阳虚寒湿证)
原文(304)
少阴病,得之一 二日,口中和, 背微恶寒者,当 灸之,附子汤主 之。 P182
原文(305)
少阴病,身体痛, 手足寒,骨节痛, 脉沉者,附子汤主 之。
P182
讨论了少阴阳虚,寒湿身痛的证治。
(一)四逆汤证(阳衰阴盛证)
原文: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3) P176
提要 提示少阴病应及早治疗。
脉微细是少阴病常脉,今见沉脉,是因下利不
止,阴寒内盛,虚阳不振所致,病情严重,
故当急温之。
2020/7/14
《伤寒论选读》—少阴病
18
小结
证:畏寒踡卧,冷汗自出,手足厥逆或四肢拘急 疼痛,面色苍白,欲吐不吐,口渴喜热饮而不 多饮,腹中冷痛,下利清谷,小便清冷而长, 或浮肿而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或黑滑,脉沉微 细。
理:阴盛于下,格阳于上 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方:白通汤或加猪胆汁、人尿
2020/7/14
《伤寒论选读》—少阴病
29
2020/7/14
猪胆汁苦寒,在此作用 有三:
①引阳药入阴,以免药 物格拒。

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陰病脈証並治中医内科专家伤寒研究者张力丰少陰病病位在心腎,部分邪氣從外直中而生,部分從膀胱經即太陽經(本身陽氣虛)誤治,亦可從太陰經巡經而至。

表現爲心腎陽氣不足(腎陽不足爲主);素體心陽不足腎水內盛,外邪從陰化寒,即爲寒化證(陽虛陰盛、陰盛戴陽、陰盛格陽陽虛寒盛身痛、陽虛水泛),寒化證預後看陽氣是否恢複;素體陰虛陽亢(陰虛火旺心腎不交、陰虛內熱水熱互結)熱化證參看溫病條辨;少陰經證(咽痛證);兼證,即太少兩感、少陰陽明證;陽氣內郁不能達于四末證。

提纲:(二八一)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微細:轻取既有,重按消失,乃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脉道;细为阴血不足,脉道不充所致;脉微为主。

但欲寐:迷迷糊糊,精神萎靡不振乃是阴阳俱虚,精神失养。

(二八二)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渇者,属少陰也。

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此少阴自受寒邪之证。

不从阳经来也。

寒初到经。

欲受不可。

欲却不能故欲吐不吐。

心烦。

但欲寐。

(真阳为寒邪所伤,心有不甘,奋起抗邪但又抗邪无力,这是典型症状)。

而实不能寐也。

至五六日。

自利而渴则其邪已入少阴之脏矣。

然少阴阴脏也。

寒阴邪也。

以阴受阴。

法当不渴。

而渴者。

此非有热。

以脏虚故引水自救耳。

更审其小便。

若色白者。

则少阴寒病。

全体大露无疑。

何以言之。

热传少阴。

自利而渴者。

邪热足以消水。

其小便色必赤。

寒中少阴。

自利而渴者。

虽能饮而不能制。

其小便色必白也。

(肾阳不足,火不暖土,下利清谷;阳虚不能温化寒水或者临床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故渴)。

仲景辨证之精如此。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少阴篇》(二八三)病人脈陰陽倶緊,反汗出者,亡(伤)陽也。

此属少陰,法当咽痛而復吐利。

此证应该是寒邪突然伤阳,邪气与阳气相争,阴寒内盛(为主),阳气不足(为辅)。

此条应该是少阴病脉阴阳俱紧,阴阳泛指三部脉俱紧,沉紧,与281条相别,281条脉微细是特征脉象,此条是沉紧,应当寒邪直中里阳,而寒气很重,脉象也不是浮紧,与太阳经相别;少阴病法当不汗出,今汗出是指寒邪突然伤及少阴心肾阳气,阳气不足,不能摄津所致;少阴经脉走咽喉,虚阳巡经上浮故而咽痛,伤及脏阳则吐利。

中医学《伤寒论选读》-各章自测题及答案

中医学《伤寒论选读》-各章自测题及答案

绪论一、单选题1、《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时期。

①先秦②西汉末年③东汉末年④南北朝2、最早整理编次《伤寒杂病论》的是()①王叔和②林亿③庞安时④方有执二、填空题1、第一个校定《伤寒论》的人是。

第一本逐条注解《伤寒论》的书是的。

2、伤寒六经辨证体系以为纲,以为目。

3、三阳病的治疗以为主,三阴病的治疗以为主。

三、名词解释1、越经传2、直中3、两感4、并病四、问答题1、试述中医“伤寒”的广义和狭义概念。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一、单选题1、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的鉴别要点是()。

①发热与否②汗出与否③头痛与否④恶寒与否2、服桂枝汤,仍出现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当用()治疗。

①桂枝汤②桂枝加附子汤③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二、多选题(选择两项或两项以上正确答案)1、伤寒发生传变,出现的症状有()()()()()。

①脉数急②脉静③发热不恶寒④颇欲吐⑤躁烦2、病人身大寒,反不欲得衣,属于()()()()()。

①真热假寒②真寒假热③外寒内热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⑤“寒在皮肤,热在骨髓”3、太阳病治疗后,出现哪些症状仍可用桂枝汤治疗?()()()()()①漏汗不止②大汗出,脉洪大③气上冲④反烦不解⑤脉促胸满三、填空题1、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

2、太阳病,头痛,,,恶风,桂枝汤主之。

3、喘家作,桂枝汤加、佳。

4、坏病的治疗原则是。

5、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脉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四、名词解释1、坏病2、痸(瘛)瘲3、阳浮而阴弱五、问答题1、桂枝汤的煎服法和药后护理有哪些特点?2、三种太阳病轻证的症状和病机有何不同?如何治疗?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一、单选题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但浮,与()。

①桂枝汤②麻黄汤③小青龙汤④小柴胡汤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与()。

①承气汤②麻黄汤③桂枝汤④柴胡汤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厚朴与人参的用药比例为()。

伤寒论第五单元少阴病辨证论治试题及答案归纳

伤寒论第五单元少阴病辨证论治试题及答案归纳

伤寒论第五单元少阴病辨证论治一、A11、《伤寒论》中体现“治未病”预防治疗学思想的证治是A、真武汤证B、四逆散证C、四逆汤证D、小柴胡汤证E、桂枝汤证2、真武汤治疗A、阳郁厥逆B、少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C、阴虚水热互结D、少阴寒化兼太阳表证E、少阴阳虚水泛3、少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治宜选用的方剂是A、归脾汤B、大补阴丸C、炙甘草汤D、黄连阿胶汤E、四物汤4、患者泄泻六天,心烦失眠,口渴,偶有呕吐,治疗宜选用的方剂是A、五苓散B、真武汤C、猪苓汤D、真人养脏汤E、四神丸5、患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宜用A、猪苓汤B、真武汤C、葛根汤D、黄连汤E、白头翁汤6、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A、阳郁厥逆B、少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C、阴虚水热互结D、少阴寒化兼太阳表证E、少阴阳虚水泛7、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者,其脉象特点是A、脉沉实B、脉浮C、脉浮缓D、脉沉缓E、脉沉8、四逆散证的病机是A、肾阳郁遏,阴寒内盛B、肝郁气滞,阳气内郁C、肾阳不足,格阳于外D、肾阳虚衰,气机不利E、阳气郁遏,气机不畅9、下列四逆散证中或然证的病机配伍不正确的是A、肺寒气逆,则为咳B、心阳不足,则为悸C、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D、中寒气滞,则腹中痛E、中寒气滞,则泄利下重10、下列关于四逆散的加减变化,不正确的是A、小便不利,加茯苓淡渗利湿B、若咳,加干姜、五味子降逆止咳C、心悸,加桂枝温壮心阳D、泄利下重,加薤白通阳行滞E、腹中痛,加附子温阳止痛11、四逆散的药物组成是A、桂枝、芍药、当归、细辛B、柴胡、附子、干姜、甘草C、附子、干姜、人参、甘草D、人参、茯苓、附子、干姜E、柴胡、枳实、芍药、甘草12、关于四逆散证或然证的叙述,错误的是A、肺寒气逆,则为咳B、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C、心阳不足则为悸D、阳虚中寒,则腹中痛E、中寒气滞,则腹中痛13、关于四逆散的兼证配伍,错误的是A、若咳,加桔梗、半夏温肺敛气B、小便不利,加茯苓淡渗利湿C、腹中痛,加附子温阳止痛D、心悸,加桂枝温壮心阳E、泄利下重,加薤白通阳行滞14、治疗少阴寒化兼表证的方剂是A、四逆散B、桂枝汤加附子汤C、麻黄细辛附子汤D、当归四逆汤E、四逆汤二、B1、A.回阳救逆B.育阴清热利水C.温阳化气行水D.滋阴清火,交通心肾E.温经解表<1> 、真武汤证的治法为A B C D E<2> 、猪苓汤证的治法为A B C D E2、A.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B.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C.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D.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E.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1> 、黄连阿胶汤主之的是A B C D E<2> 、猪苓汤主之的是A B C D E3、A.四逆散证B.当归四逆汤证C.麻黄细辛附子汤证D.四逆汤证E.黄连阿胶汤证<1> 、血虚寒厥所对应的证治是A B C D E<2> 、阳郁厥逆所对应的证治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四逆汤证论述了少阴病脉沉,治宜急温。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谵语—心失养,阴更 伤,火更旺,扰心 神 小便难—阴更伤,气 化无源
故曰,强责少阴汗也
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 眠者,猪苓汤主之。 实热证—较持续,舌苔黄干、质红,脉 浮数,不得眠,小便短赤心烦 少阴 虚寒证—时发时止,(止而)但欲寐,脉 微细,下利,小便色白,舌白质淡,四肢冷
禁用 汗下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
少阴寒化证为心肾阳虚。心为十二官之主。主明则 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肾为先天之本。肾阳 虚,脾阳亦虚,生化之源不旺,先后天皆病,病 属危重。心脾肾阳虚,容易亡阳虚脱,因此,预 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总的预后:阳存则生,阳亡则死,阴竭亦死。 分:自愈、可治、阳脱、阴竭 A、辨自愈(阳复自愈证) 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 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 必自愈。
总结以上五条:
少 阴 寒 化 证
厥 逆冷、四逆 利 不止 进 恶寒蜷卧 加重 而 但欲寐 躁烦 或昏迷
脉不至—心阴阳不接续 外脱 (格 汗出—心阳外亡 阳证) 息高—肺肾败绝,上脱 ——戴阳证
最后脱绝时,可有: 复利 回光返照 复烦躁 形—神识半不清,四肢躁动 理—阴阳气将竭,四肢、心神失养,心神浮越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目的要求: 1、明确少阴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治疗 的规律。 2、掌握少阴病寒化证和热化证的辨证施治。
概说
一、少阴的生理
手—心—主火,主血脉,主神志,主汗 液,其华在面,为人身之大主。 少阴 足—肾—主水,主藏精,主纳气,主骨 髓,其华在发;内藏相火,为 水火之脏;内藏真阴真阳,为 先天之本。
阳 度欲 昏脱 迷, )无 力 与 邪 争 , 不 烦 不 躁 (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阴寒化证 白通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下利

滑脱不禁,重坠不爽
虚阳下陷 失于固摄
通 汤
脉微




破阴回阳

佐以咸寒苦降 猪



阴盛格拒 热药不纳
温经回阳 宣通上下
利不止 厥逆无脉 干呕,烦
葱 白:辛、温,入肺胃经。 发表、通阳、解毒。
《本经》“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用药心法》“通阳气,发散风邪”。 李杲:治阳明下利下血
猪胆汁、人尿:
苦寒、咸寒以为反佐 直补阴液
猪胆汁:成无己“胆苦入心而通脉,胆寒补肝而和 阴”
人尿:性寒凉,入肺、肝、肾“滋阴降火,止血消 瘀”。可治疗阴虚发热、劳伤咳血,吐血,衄血, 产后血瘀,血晕,跌打损伤,血瘀作痛。
少阴寒化证 真武汤证
水肾 气阳 泛虚 溢衰
阻遏清阳不升 水气凌心 水寒射肺
少阴病
病因病机 分型证治
概说 少阴
涵义:
少阴,即阴气较少之意。又称“二阴”。 精气及与精气活动有关的心肾则属少阴。
功能:
手少阴心: 属火 主藏神 主血脉 为一身之主 足少阴肾: 属水 主藏精 主水液 为先天之本
概说 少阴病
病因病机:
直犯 转属
素体少阴阳虚或阴虚 太阳 少阴 太阴 少阴
黄连 泻心火
黄芩 芍药 阿胶 滋肾阴 鸡子黄
祛邪 扶正
外泄壮火 内坚真阴
内护真阴 外捍元阳
育阴清热 交通心肾
少阴热化证 猪苓汤证

正津不布,阴津不足


咳喘
水气射肺

热 心烦不得眠 虚火扰心


下利
水气偏渗大肠
育 阴 清 热 利 水
小便不利 水热郁结于下焦
小便短赤,甚则伴见 尿频、尿急、尿痛
少阴阳郁证 四逆散证
阴病
里病
少阴寒化证 附子汤证
主症: 二痛:身体痛、骨节痛 (肾阳虚衰,肌肤失温,寒湿凝滞于关节) 二寒:手足寒、背恶寒 (肾阳虚衰,四末失温,督阳不充)
主脉:脉沉(排除太阳伤寒证) 鉴别要点:口中和(排除阳明热证)
少阴寒化证 附子汤证
附子汤证
白虎加人参汤证
背 阳虚寒湿阻滞, 恶
热结在里,阻阳外达。
头眩 悸 咳
干姜、细辛: 温肺止咳 五味子: 敛肺止咳
水气犯胃 水气泛溢于肌肤 水气下注于大肠
呕吐 肿
下利
加生姜 温胃散水止呕
去芍药苦泄 加干姜温里散寒
阳虚失于气化 小便利 去茯苓渗利 或小便不利
少阴寒化证 附子汤证
阳气虚衰,寒湿不 化侵淫肌肉关节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 子汤主之。(305)
少阴寒化证 少阴寒化辨证要点
但欲寐 欲吐不吐
心烦
五六日
自利(主症) 小便色白 渴(气化为病)
初步诊断 病涉少阴
明确诊断为 少阴病
少阴病形悉具
少阴寒化证 少阴寒化辨证要点
自利

便

口渴

但欲寐
下元虚惫 肾失气化
阳气不能蒸腾 津液上承
心肾阴阳虚损
少阴寒化证 四逆汤证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目录
概说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第三节 少阴兼变证 第四节 咽痛证 第五节 少阴病预后 小结
目录
概说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第三节 少阴兼变证 第四节 咽痛证 第五节 少阴病预后 小结
概说
少阴
涵义 功能
317条
下利清谷 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
面色赤
身反不恶寒
阳衰阴盛 (危重症)
阴盛格阳
真寒假热 之
格阳证
通破 达阴 内回 外阳
利止脉不出
阳虚阴竭,无物可下
少阴寒化证 通脉四逆汤证
通脉四逆汤证或然证加减
面 赤: 加葱白宣通上下阳气; 腹 痛: 加芍药通泄脾络; 干 呕: 加生姜温胃降逆; 咽 痛: 加桔梗利咽止疼; 利止脉不出:加人参大补气阴,以救阴竭。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
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四逆
阳气亏虚,无以温之。 阳气内郁,难以温之。
柴胡: 枳实: 芍药: 甘草:
疏达肝气 破气分之结 破血分之结 调和诸药
相反相成
宣阳导滞
少阴阳郁证 四逆散证
或咳
湿气犯肺
或下利
水湿下渍肠道
五味子、干姜 温敛肺气
或悸
脉沉 尚未至于微细,阳虚尚轻


“急” 病涉少阴,阴阳两虚


阳亡迅速,死症颇多
少阴寒化证 四逆汤证
(324)
实邪阻中
阳虚寒饮
心中温温欲吐 共 有 手足寒 症
脉弦迟
鉴 别 点:
治 法:
胸中实邪阻滞
实邪阻胸,胸阳不布
实邪内阻,脉道不利
病程短 无正虚之象
病程长 有虚象
吐法:瓜蒂散
温寒 阳气不能达于背,
鉴别点
口中和
口燥渴
少阴寒化证 吴茱萸汤证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
中 阳
胃寒生浊 升降失司
上吐下利
虚 衰 , 寒 浊
中阳本虚 浊阴中阻

手足逆冷 温胃降浊
茱 萸

阻 塞
气机逆乱 吐泻交作
烦躁欲死
少阴寒化证 桃花汤证
下利 便脓血 腹痛
肾阳虚,失于固摄
水湿凌心
桂枝温壮心阳
或小便不利
湿邪郁滞,气化失职 茯苓淡渗利水
或腹中痛
阳郁寒凝
附子助阳化湿止痛
或泄利下重
湿阻阳陷,阳郁气滞 薤白通阳行滞
少阴阳郁证 四逆散证
脉微:搏动力小,火衰则阳气鼓动无力 脉细:轮廓小,水虚则阴血不足,脉失充盈 但欲寐:精神萎靡,体力衰惫,呈似睡非睡状态
目录
概说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第三节 少阴兼变证 第四节 咽痛证 第五节 少阴病预后 小结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少阴寒化证 少阴热化证 少阴阳郁证
滑脱失禁
寒湿凝滞,络脉受损
腥而不臭,白多红少, 甚则纯下白冻
寒湿凝滞于胃肠 腹痛绵绵,喜温喜按
小便不利 耗津,阳虚失于气化 舌淡苔白,脉沉弱
少阴寒化证 桃花汤证
赤石脂:
温阳涩肠,固脱止利

干姜:
温中散寒,止血
涩 固
(亦可以炮姜代之)

粳米:
补益脾胃
少阴热化证 黄连阿胶汤证
病因:素体阴虚复感外邪 主症:心烦,不得卧,伴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上实下虚,心肾不交 治法:育阴清热,交通心肾
心肾虚衰,水火不交
分型治法
寒化证 热化证 阳郁证
温经扶阳 育阴清热 开达疏散
四逆汤 黄连阿胶汤 四逆散
目录
概说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第三节 少阴兼变证 第四节 咽痛证 第五节 少阴病预后 小结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少阴病提纲 少阴病治禁
一、少阴病提纲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