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练习

1. (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3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参考答案】(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意思对即可)

(2)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

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作品注释⑴湖:杭州西湖。⑵折:弯曲。⑶景:影。[2][4]红树:指开满红花的树。[5]乱莺啼:指到处都是黄莺的啼叫。[6]长(chang):茂盛。[7]人意:游人的心情。[8]萧鼓:吹箫击鼓,指游船上奏着音乐。[9]几船归:意为有许多船归去。[10]舴(ze)艋;小舟。

作品简析《晓至湖上》载于《清诗选》,是清代浙西词派的代表人物厉鹗的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的语文试题中。

这首诗情感丰富。从“人意静”、“寒雾生”等语可以看出作者喜爱幽静;“临水”、“稍见初日开”等词句则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之意;而从“安得学野凫”、“逐清景”又可看出作者向往自由以及对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是写景名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此联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同时采用了对偶的手法,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形象丰满,层次分明,构建了开阔、淡雅、幽静、清新的意境。

[3]

作者简介厉鹗(1692─1752)清代诗人。字太鸿,号樊榭,钱塘人。公元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考中举人,但未能考中进士。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参加“博学鸿词”考试,再次名落孙山。此后,终身未仕。在词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为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在词派问题上,推祟姜夔、张炎等人为首的宋词南宗,贬低辛弃疾等人的北宗。厉鹗以“清”与“雅”作为词好坏的标准。也长于写诗,特别是五言诗,与杭世骏齐名。读书搜奇嗜博,钩深摘异,尤熟于宋元以后的掌故。著有《樊榭山房集》、《辽史拾遗》、《东城杂记》、《宋诗纪事》、《南宋杂事诗》等书。其中《南宋杂事诗》一书,采诸书为之注,征引浩博,为考史事者所重。

2.(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古代诗歌鉴赏,角度任选,开放度极大,是本套试卷的最大亮点。它不再是“问什么答什么”,而是“想什么答什么”,给了考生答题的充分自主权。角度不外乎四个:形象、语言、技巧、情感。

作品简析

这首《春暮西园》诗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美誉的诗人高启的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的语文试题中。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

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

作者简介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文学家。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少有志于功名,张士诚据苏州时,为其参政饶介所赏识,结交甚广,然终未仕。后对政治完全失望,隐居乡里。明初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院编修,不久授户部侍郎,他坚辞不受,仍归田里。朱元璋以为他肯不合作,借苏州知府魏观改修府治案,将其牵连斩决,年仅39岁。高启大部分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作体现了元末的文学精神。高启著作,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5集,2000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937首。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明人徐庸编有《高太史大全集》。[3]

3. (2011佛山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德祐二年岁旦(其二)

郑思肖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注】郑思肖,南宋遗民。本诗作于元军占领下的苏州,此时南宋已濒于灭亡。

(1)简析“暂”“只”二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2)“荒城梅又春”是对本诗主题的形象概括,试加以分析。(3分)

(1)“暂”是“短暂、暂时”之意,是说元军占领苏州必不能长久,(1分)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轻蔑之情。(1分)“只”为“仅”“只是”之意,(1分)强调了诗人对宋朝忠贞、坚定的态度。(1分)

(2)“荒城”写元军对苏州占领后荒芜的景象。“梅又春”写梅树又开花了,也说明时间又过了一年。诗人借不愿看到梅花在元军的铁蹄下开放表现出面临国土沦丧,国家濒于灭亡的悲伤、苦楚和未能为国尽责的惭愧,(1分)表现了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1分)还表达了惊醒世人,反抗元军残暴统治的期望。(1分)

㈡有桩心事久久未能忘怀;一提起来,就要心酸泪零。胡人虽然暂时占领此地,我到死了还是宋朝臣民。读书半世,有甚功名成就?世乱如此,报国竟无一人!看到荒城梅花已经开放,使我惭愧白白又过一春!

【阅读提示】

在南宋沦陷后的许多年,大批遗民沉浸在心灵创伤和悲痛中。其中一些坚决不与征服者合作的特立独行之士,思念其故国和失去的美好家园,怀着对征服者和奴役者的无比憎恨,用他们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时代心灵的创痛与荒芜。郑思肖正是这些不服从、不合作者中的代表。他在这首诗中抒写了国土沦陷后心中的痛楚、悲酸和未能为国尽责的惭恨,表现了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国土沦陷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一介文弱书生,何以报国?“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并非只是徒唤奈何之叹,也并不仅仅只是无力报国的惭愧和遗憾。他以他手中的笔,抒写他的情感、信念和气节,为未来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注释】(1)此地:指苏州。胡马:指元兵。(2)底事:什么事。(3)干戈:古代常用的两种兵器,此指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