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成语故事的出处

合集下载

出自孟子的成语故事

出自孟子的成语故事

出自孟子的成语故事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文化之一,而的存在为汉语增添了一丝精彩!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出自孟子的成语故事,希望对您有帮助。

1、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2、始作俑者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了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4、一暴十寒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5、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6、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7、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8、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9、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10、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11、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1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13、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14、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15、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16、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17、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18、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19、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20、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21、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22、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23、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24、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25、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26、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27、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28、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29、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30、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31、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32、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33、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34、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35、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36、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37、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38、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39、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40、)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41、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42、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43、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44、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45、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46、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47、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48、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49、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50、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51、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52、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告子》)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53、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告子》)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54、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55、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56、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57、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尽心》)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58、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59、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尽心》)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60、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心》)释: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61、茅塞顿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尽心》)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62、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尽心》)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63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尽心》)释:(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三字经小故事《孟母三迁》

三字经小故事《孟母三迁》

三字经小故事《孟母三迁》寓言故事包含了许多通俗易懂的小道理,非常适合小学生,既可以用于娱乐,又可以学习人生道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小故事《孟母三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拓展:【成语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2024年孟母三迁成语故事8篇

2024年孟母三迁成语故事8篇

2024年孟母三迁成语故事8篇孟母三迁成语故事1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孟母三迁成语故事2最近,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孟母三迁》。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环境学习,她就搬家连续搬了两次之后,终于在第三次搬到了学堂附近。

后来孟子就在学堂里认真学习。

我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之后,我很感动。

孟母为了儿子的前途连续搬了三次家,多伟大的母爱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孟母一样的母亲,也有很多像孟子一样的孩子。

我们的母亲为我们费尽苦心,操碎了心。

所以我们要理解妈妈问啊、望子成龙的苦心。

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不要让母亲白辛苦了。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3孟母搬家到学堂尽管孟子的家搬到集市上也没有多大的改善,因为孟子又模仿集市上商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也意识到了这个集市的环境对儿子成长也不好,后来孟母就将家搬到了学堂旁边。

也正因为孟子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孟子那就与学堂的学生们一起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深知学习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心里非常的高兴,于是孟母就决定再也不搬家了。

孟母三迁给我们的启迪就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一定要为孩子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孟母三迁的意思及故事

孟母三迁的意思及故事

孟母三迁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
孟母三迁
【拼音】:
[mèng mǔ sān qiān]
【解释】:
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出处】: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举例造句】:
为了让孩子读上名校,许多家长都孟母三迁。

【成语典故】: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母三迁成语

孟母三迁成语

孟母三迁成语
成语:孟母三迁最早出自于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

孟母三迁指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成语出处
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

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

其嬉戏为贾人街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退进。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孟母三迁”。

成语寓意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竟不怕麻烦地搬了三次家。

可见孟母深知环境对儿子成长的重要性。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在孟子的成长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内、外两重因素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少年儿童的成长也不例外,其天赋秉性与是否刻苦用功是起决定性的内因,而外部环境,包括家庭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影响,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成语告诉人们,环境是孩子成长和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好的环境可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而恶劣的环境则可能使孩子也跟着学坏。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孟母三迁成语故事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生动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母三迁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鲁国人,在他3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后来孟子由自己的母亲一手带大的。

孟子幼时非常的贪玩,而且他的模仿性非常的强,本来他们家是住在坟地附近的,但是他经常学习别人哭丧,孟母觉得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于是搬到了集市附近。

孟母搬家到学堂尽管孟子的家搬到集市上也没有多大的改善,因为孟子又模仿集市上商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也意识到了这个集市的环境对儿子成长也不好,后来孟母就将家搬到了学堂旁边。

也正因为孟子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孟子那就与学堂的学生们一起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深知学习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心里非常的高兴,于是孟母就决定再也不搬家了。

孟母三迁给我们的启迪就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一定要为孩子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以上就是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了,孟母平日里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自己除了送他上学之后,自己还亲自监督孩子学习,有一天十分调皮的孟子逃学回家被正在织布的母亲发现了,孟母十分的生气,就拿起剪刀将好不容易织好的布给剪了,孟子看到母亲的举止非常的害怕,立刻跪在了地上闻母亲为何剪了布,孟母责备道:“你学习就和我织布一样,学习必须是通过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而我织布也是一样的道理,织布必须通过一线一线来织,你如果以后在偷懒,半途而废的话,就像这被剪了的布一样,好不价值”,孟子通过母亲的敦敦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发愤图强,专心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所以我们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不应该半途而废,贵在坚持。

拓展阅读:孟母三迁成语【成语】:孟母三迁【拼音】:mèng mǔ sān qiān【简拼】:mmsq【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整理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整理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整理孟母三迁成语故事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生动的,奇妙的故事可以帮你熟悉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孟母三迁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你。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鲁国人,在他3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后来孟子由自己的母亲一手带大的。

孟子幼时特别的贪玩,而且他的仿照性特别的强,原来他们家是住在坟地四周的,但是他常常学习别人哭丧,孟母觉得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于是搬到了集市四周。

孟母搬家到学堂尽管孟子的家搬到集市上也没有多大的改善,由于孟子又仿照集市上商人做生意和杀猪的嬉戏,孟母也意识到了这个集市的环境对儿子成长也不好,后来孟母就将家搬到了学堂旁边。

也正由于孟子有着超强的仿照力量,所以孟子那就与学堂的同学们一起学习礼节和学问,孟母深知学习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关心,心里特别的兴奋,于是孟母就打算再也不搬家了。

孟母三迁给我们的启迪就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肯定要为孩子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以上就是历史上较为出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了,孟母平日里特别重视对孟子的教育,自己除了送他上学之后,自己还亲自监督孩子学习,有一天非常淘气的孟子逃学回家被正在织布的母亲发觉了,孟母非常的生气,就拿起剪刀将好不简单织好的布给剪了,孟子看到母亲的举止特别的可怕,立即跪在了地上闻母亲为何剪了布,孟母责怪道:“你学习就和我织布一样,学习必需是通过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而我织布也是一样的道理,织布必需通过一线一线来织,你假如以后在偷懒,半途而废的话,就像这被剪了的布一样,好不价值”,孟子通过母亲的敦敦教导深感惭愧,从今以后发愤图强,用心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所以我们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不应当半途而废,贵在坚持。

拓展阅读:孟母三迁成语【成语】:孟母三迁【拼音】:mèng mǔ sān qiān【简拼】:mmsq【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关于孟子的成语故事

关于孟子的成语故事

关于孟子的成语故事关于孟子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思想的大家。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孟子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1、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

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

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孟子休妻孟子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与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叉开腿蹲在地上。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叉开腿蹲在地上。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

三字经小故事《孟母三迁》

三字经小故事《孟母三迁》

三字经小故事《孟母三迁》三字经小故事《孟母三迁》寓言故事包含了许多通俗易懂的小道理,非常适合小学生,既可以用于娱乐,又可以学习人生道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小故事《孟母三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拓展:【成语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孟母三迁的意思_孟母三迁的成语解释

孟母三迁的意思_孟母三迁的成语解释

孟母三迁
成语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成语出处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成语繁体孟母三遷
成语简拼MMSQ
成语注音ㄇㄥˋㄇㄨˇㄙㄢㄑ一ㄢ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孟母三迁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三迁之教
成语例子陆文夫《文化沧浪宜人居》:“谁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


成语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启示《孟母三迁》全篇译文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启示《孟母三迁》全篇译文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启示《孟母三迁》全篇译文今天小编为同学们带来的是关于《孟母三迁》这个文言文故事,故事讲述的是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下面就让我们一下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吧。

《孟母三迁》作品原文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母三迁》作品简介《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孟母三迁》字词注释【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踊跃筑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处子】安顿儿子的地方。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就。

【市】集市。

【居】家。

【卒】最终,终于。

《孟母三迁》作品译文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典故其二《孟母三迁》作品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

孟子的成语故事

孟子的成语故事

孟子的成语故事1、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成语孟母三迁,出处:汉代刘向的《列女传·母仪》。

意思:旧时用以称颂贤母善于教子。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欢迎阅读!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是中国古代的一则成语故事,出自《论语·为政篇》。

孟母是孟子的母亲,故事讲述了孟母为了给孟子找到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的经历。

故事开始,孟母发现自己家住的地方环境不好,孟子与周围的孩子们不是玩耍就是鬧事,教育环境差。

为了让孟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孟母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重大决定:搬家。

于是,孟母带着孟子先搬到了离家较远的城市,寻求更好的学习环境。

然而,她发现那里的教育水平仍然不尽如人意。

于是,她再次带着孟子迁往另一个城市。

再次迁居后,孟母发现这里的教育环境相比之前有所改善。

但她仍然不满足,认为自己家住的地方离名师远,于是她再次带着孟子搬家。

最终,孟母迁往了襄阳,在那里孟子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成为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并且为后世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孟母三迁的故事也鼓励了家长们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并且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孟母三迁的故事简介

孟母三迁的故事简介

孟母三迁的故事简介孟母三迁故事简介《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孟母三迁》的故事梗概孟子以前和母亲住在墓地附近,结果孟子就跟着别人学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于是,孟母决定搬家,在搬去集市后,孟子又学集市里的商人和屠夫。

后来孟母搬去学宫旁,孟子开始学习知识和礼节,于是孟母就在此处定居了。

《孟母三迁》的出处孟母三迁出自《孟子题辞》,指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的故事,现在常用于形容教子有方。

经典教育小故事大全精选孩子打翻牛奶孩子打翻牛奶,父母可以严厉责怪,甚至惩罚,也可以轻描淡写地处理,还可以像史蒂芬•葛雷(美国科学家)的母亲那样。

有一次葛雷尝试着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他失手把奶瓶掉在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

他的母亲来到厨房,没有对他大呼小叫、教训或惩罚他,她说:“哇,你制造的混乱还真棒!我从没在家里看见过这么大的水坑。

在我们清理它之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几分钟?”葛雷开心地玩地上的牛奶。

几分钟后,他的母亲说:“你知道,每次当你制造这样的混乱时,最好你再把它清理干净,物归原处。

所以,你想这么做吗?我们可以用一块海绵、一条毛巾或一只拖把。

你喜欢哪一种?”他选择了海绵,于是他们一起清理地上的牛奶。

他的母亲又说:“你知道,我们在如何用两只小手拿大牛奶瓶上已经做了个失败的试验。

让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是否可以拿得动它。

”小男孩学到了,如果用双手抓住瓶子上端接近瓶嘴的地方,他就可以拿住它不会掉。

作文范例孔子 孟子的成语故事

作文范例孔子 孟子的成语故事

孔子孟子的成语故事1、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2、始作俑者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一暴十寒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2)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3)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4)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6)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7)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8)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9)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孔子: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孟母三迁-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三迁的寓意-孟母三迁的意思

孟母三迁-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三迁的寓意-孟母三迁的意思

孟母三迁-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三迁的寓意-孟母三迁的意思【成语】孟母三迁【拼音】mèng mǔ sān qiān【简拼】mmsq【近义词】三迁之教【感情色彩】褒义词【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成语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汉・赵歧《孟子题词》【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说明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成语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成语孟母三迁的出处

成语孟母三迁的出处

"孟母三迁"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拼音为“mèng mǔsān qiān”。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刘向的《列女传·邹孟轲母》。

具体的故事是,孟轲的母亲为了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足足搬迁了三次。

首次,他们居住在墓地旁边,但孟轲却跟着邻居的孩子模仿丧葬的样子;于是,孟母决定搬家。

他们又搬到市集旁居住,但是孟子又开始模拟商人做生意的情景。

看到这样的情景,孟母再次决定搬家,以此寻求更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

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形容父母重视环境对子女的影响,关心子女教育,教子有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的出处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据《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说当年孟母为了教育小时候的孟子搬过三次家,还剪断过织布机上的布。

这终究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孟子名轲,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但小时候的孟轲片天性顽皮好动,不想刻苦学习。

他整天跟着左邻右舍的孩子爬树捉鸟,下河摸鱼,田里偷瓜。

孟母开始又骂又打,什么规定都用尽了,还是不见效果。

她后来一想:儿子不好好读书,与附近的环境不好有关,于是,就找了一处邻居家没有贪玩的小孩的房子,第一次搬了家。

但搬家以后,孟轲还是坐不住。

一天,孟母到河边洗衣服,回来一看,孟轲又脚底板揩了油。

孟母心想,这四周又没有小孩,他又会到哪里去呢?找到邻居院子里,见那儿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丁丁当当”地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四周没有邻居,门外是一片坟地。

孟母想,这里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吸引儿子了,他总会用心念书了吧!但转眼间,清明节来了,坟地里热闹起来,孟轲又溜了出去。

他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
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教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教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气就像唱歌,淘气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快乐得很,干脆拿了两条干肉做学费,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又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问他:“你最近书读得怎么样?”孟轲说:“还不错。

”孟母一听,气极了,骂道:“你这不成器的东西,逃了学还有脸撒谎骗人!我一天到晚苦苦织布为了什么!”说着,揪着他的耳朵拖到织布机房,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样做。

孟母把剪刀一扔,厉声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震动了。

他认真的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真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儿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的出处]相关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