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商战第2篇 计篇之五德、十二诡道
孙子兵法之“计篇”

计篇
“计”是计算运筹的意思,是动词,属战争预测问题。
古语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由此可见先知的重要性。
本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预测目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二.预测内容:
(1)内谋于庙堂: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2)外谋于战场:造势,即因利制权,所用之法——诡道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怒而挠之;悲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三.预测结果: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注(我觉得下面这些有时间就挑着说一点,没时间就算了,毕竟时间不够,你看看吧):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仔细研究的。
故经之以五事,较之以五事而索其情。
五事: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道,就是正义,就是人心,是军队内部的团结和巩固。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天,就是天候。
法国拿破仑和德国希特勒入侵苏俄,就是败于严寒冰霜。
地者,远近(路程的远近)、险易(地形是否有利)、广狭(交战战场的战役容量)、死生(是否有利于掌握作战主动权)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军队的编制体制)、官道(军队将吏的管理制度)、主用(军需物资的供应制度)也。
预测结果:庙堂之上预测胜负表现为得到算筹的多少,得分率越高,胜利的把握就越大,计算的越详细、越客观,预测就会越准确。
《孙子兵法》诡道十二法

《孙子兵法》诡道十二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古今中外,为了能克敌制胜,都是运用各种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诡道之术丰富多样,灵活多变,但千条诡计,万般奇谋,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其中最突出的可概括为两点:一是“示形动敌”,即通过伪装、欺骗,造成对方错觉,调动敌人,战而胜之;二是“量敌用兵”,即兵家根据战场形势,实施灵活机动的指挥,因敌变化,随机处置,能打则打,不能打则不打,始终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第一法:能而示之不能。
【译文】本来是能攻或者能守,却故意把自己伪装成不能攻或者不能守,没有力量的样子,诱骗敌人上钩。
也可概括为“示弱计”。
【注意】一是示弱要适可而止,示弱的过程是创造战机的过程,一旦战机成熟,应即刻守弱逞强。
二是示弱要与出奇结合。
示弱不是目的,要暗中设下伏兵,示弱在前,出奇在后,方能乘隙破敌。
第二法:用而示之不用。
【译文】本来要用兵或做某事,却故意伪装成不用兵或不做某事,以迷惑敌方,导致其决策失误,而卧则乘隙而动。
【注意】一是“不用”的举措要符合调兵遣将的常理,“示之”要假戏真做,使敌人信以为真,这样才能为“用”提供战机。
二是“不用”的目的是为了用,一旦战机成熟,就应行动迅速,过早或过迟会影响“用”的效果。
第三法:近而示远。
第四法:远而示近。
【译文】攻击的目标虽然在近处,却装作远袭的态势;着眼在远方,却故意作出近攻的样子。
【注意】近与远并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他可以指任何两个不同方向,目标,对象等,与“声东击西”相似。
第五法:利而诱之。
【译文】对于贪利的人,用小利去引诱他,并伺机打击他。
【注意】一是要了解敌情,投其所好;二是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诱敌方法。
对贪而不知其害,诱之以财物。
对愚而不知变者,故意露出破绽,使敌有可乘之机。
对急躁忿速者,利用其急于求成的心理。
对性骄轻敌者,故意示弱,使其得意忘形;三是所诱之法要隐蔽,使敌不察。
第六法:乱而取之。
【译文】用计谋使敌人发生混乱,或者当敌人产生内乱时,乘机攻击。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德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德孙子在“作战”篇中说:“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那些深刻理解用兵艺术的优秀将帅,他们是民众生命的掌控者,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
正因为这些肩负重任、身系国家之安危的将帅们如此举足轻重,因此,孙子才对他们提出了许多特别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中首先强调的便是“五德”。
在“始计”篇中,孙子写道:“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认为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仁爱部下、果断勇敢、军纪严明这五种品质德行,是作为将帅的基本素养。
盖非智不可以料敌应机;非信不可以训人率下;非仁不可以附众抚士;非勇不可以决谋合战;非严不可以服强齐众,全此五者,谓之将才。
A:“五德”之“智”注意,孙子在这里将“智”放在五德之首,说明孙子认识到:战争首先是智慧的较量,一个优秀的将帅,必须智力超群,懂战略,知“五事”,精“七计”,能谋虑,通权变,运筹帏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杜牧对此解释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
”这里的“智”,应包括知胜之智,识人之智,料敌之智,应变之智等多个方面。
具体到战争中,上智便是“伐谋”、“伐交”,中智便是“斗阵”、“设伏”,下智便是灵感触发,见机而行。
这三种智慧,将帅皆不可或缺。
1:“知胜之智”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经过多轮角逐后,形成了以袁绍和曹操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
当时,袁绍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拥兵数十万。
曹操则占领了黄河以南的衮、豫、徐等州郡,并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曹操只有数万兵马,整体军事实力弱于袁绍。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夏,袁绍集结十万精兵,挥师南下进攻许昌,企图实现消灭曹操独霸中原的目的。
大军压境,曹操招集手下幕僚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
曹军诸多将领皆被袁绍当时的强大所吓倒,认为只能避战,但曹操却分析说:“袁绍看似兵多将广,实力雄厚,却有致命的弱点。
他的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喜欢猜忌却没有威信,兵多却不擅长指挥,将领骄傲且互不卖帐,所以他的部队再多,也并不值得可怕。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危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危孙子在强调为将须具备“五德”的同时,亦严重告诫将帅要注意五种致命的弱点。
即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
孙子在“九变”篇中说:“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点明将帅有五种危险:一味拼死硬斗,其结果是被杀;贪生怕死唯求保命,其结果是被俘;脾气暴燥易于发怒,其结果是遭到侮辱后失去理智;过于看重自己的清誉,其结果是招来污辱而轻举妄动;过于仁义受民,其结果会因忙于救助民困而过度烦劳,使心绪不宁。
以上这五点,便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
让军队遭到覆灭、将帅被擒杀,一定都是这五种过错引起的。
因此对这五种弊端,不得不要加以慎重考察。
A:必死可杀指挥战争的将帅,必须具备坚毅果敢的勇气,这在“五德”中已经强调过。
但那种勇气,却决不是无谋无虑的拼命三郎,如果只是一味不要命地拼死,就会变成缺陷,往往很容易被对手设计诱杀。
曹操说:“勇而无虑,必欲死斗,不可曲挠,可以奇伏中之。
”对付这种死拼硬打,不会转弯的将领,可以设下埋伏使他落入圈套。
因此,将愚而勇,不但不是优点,反而是一种后患。
三国演义中的庞德,抬着棺材上阵,以示拼死的决心,结果被关云长所斩杀。
太平天国时期,湘军悍将李续宾由湖北东进安徽,孤军冒进。
连克潜山、相城、舒城后,李续宾贪功心切,不顾孤军深入,命部队向舒城以东约50里的三河镇急进。
三河镇为太平军军事要镇,此处设有重兵,广屯粮草,城垣坚固,易守难攻。
且太平军陈玉成的大军亦据扎在离此不远的六合,因此李的部将都劝李续宾就地休整,待另一路友军跟上来后,再行攻打三河镇不迟。
“目前我军人数不过数千,若孤军进犯,容易遇险”,但李续宾一心想早日拿下这个军事要镇,对部属的苦劝置若罔闻,还振振有词道:“我自用兵以来,只知向前,不知后退,即使死于敌手,亦是带兵者的本份。
有敢再言退军者,杀无敕。
”诸将不敢再言。
孙水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

孙水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孙子在“始计”篇中写道:“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认为用兵使诈有十二种基本的作战原则。
它们分别是:1,有能力打,却装着没能力打;2,想打,却装着不想打;3,明明想攻打近处,却装着要打远处;4,将要攻打远处,却装着要打近处;5,对付贪图利益的敌人,就用利益去诱惑他;6,对付混乱的敌人,就乘机攻取他;7,敌人实力雄厚,就要注意防备他;8,敌人兵力强盛,就要暂时避开他;9,敌人性格暴燥易怒,就要想法刺激他;10,敌人卑微胆怯,就要设法让他骄横自大;11,敌人休整安逸,就要想法让他疲劳,12,敌人内部和睦团结,就要想法离间他。
这就是孙子提出的“诡道十二法”。
在战场中,采用“诡”道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得胜利,非谲不可以行权,非权不可以制敌。
熟悉和了解这些“诡道”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己方使用和识别敌人的计策。
A:能而示之不能能够打,装着不能打。
有能力守,却装着没能力守。
张预对此解析为:“实强而示之弱,实勇而示之怯。
”,本身强大,却装着弱小,本身勇敢,却装着害怕。
这种精心伪装的目的是什么呢?为的就是给对手造成蒙蔽,诱骗对方,让对方产生麻痹大意的轻敌思想。
这是孙子的一种通过向敌人“示弱”,造成对方判断失误,放松戒备,或轻举妄动,从而给己方以可趁之机的谋略智慧。
后世三十六计中“扮猪吃虎”的计谋,可以说就是从这一“能而示之不能”中受到的启发。
《淮南子》说:“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对人将动,必有愚色。
”说的是凶猛的野兽将要搏击猎物,先垂下耳朵俯下身子一动不动;聪明的人准备有所行动,却表现出一副愚弱的样子。
无论是弭耳俯伏,还是必有愚色,都是进攻前的暂时退却。
“示弱”只是暂时的手段,逞强才是最终的目的,“示弱”的过程,只是为创造更为有利的战机,一旦时机成熟,就要出其不意,收弱示强,迅猛出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孙子兵法之五事五德

●选将●将军对军队和国家的重要性(1)、将将军的能力纳入战略要素考虑五事:道、天、地、将、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七计:将孰有能?(2)、将军是国家安危的主宰《孙子兵法·作战篇》,“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尉缭子》,“在全军参加的大规模战斗中,如果大将军战死,他的部下凡统帅五百人以上的将官不能拼死杀敌的,都要斩杀;大将军的亲兵,凡当时在阵中的,都要斩杀。
其余士卒凡有军功的,降一级;没有军功的,惩罚守卫边境三年。
”(3)、“欧洲战神”拿破仑对将军的论述拿破仑说:“一头狮子可以把一群绵羊变成狮子,一头绵羊可以把一群狮子变成绵羊。
”拿破仑说:“一只狮子带领的绵羊队伍,可以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狮子队伍。
”(4)、中国对将军的论述“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将军不力,累死三军。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六韬》“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其命运全在将军.将军实为国家辅佐之臣,而为先王所重视,因此任命将军,不可不加以慎重审查.”朱镕基,“我们国家现在缺少的是博古通今,既懂西方经营管理,又懂《孙子兵法》和《共产党宣言》的企业家......”●五德★智智,智慧,古代也通知。
孙子兵法有七十多处提到了知,可见其对智的重视。
智是五德之首,是对将军的第一要求。
智商是天生的,智慧却是后天学习磨练而来的。
(1)、自知者智古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并能扬长避短的人,不失为智者。
自知之明:有人从不知道自己的缺点;有人知道自己的缺点,但不知道如何改正;有人知道自己的缺点,也知道如何改正,但没有决心改正缺点;有人知道自己的缺点,也知道如何改正,并持之以恒地改正缺点,提高素质。
最后一种人才是自知之明的智者。
孙子兵法,“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始计篇:五事七计,十二种诈术

《孙子兵法》始计篇:五事七计,十二种诈术《孙子兵法》在线阅读始计篇作者:孙武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计篇》的制胜之道

• 对待战争要用“五事”和“七计”去研究, 以求得对它的认识。所谓“五事”,即道、 天、地、将和法。所谓“七计”,即从七个 方面来分析研究,进行战略比较,即孙子所 言“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 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 以此知胜负矣。”
• 就是哪一方占据比较有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哪 一方的国君比较贤明?哪一方的将帅比较高明? 哪一方的法令能行之有效?哪一方军队赏罚严 明?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兵卒训 练有素。
• “地”,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阻和平 坦,作战区域的大小、宽窄、高低等,地 形有利于进攻还是防守,这即是所谓的 “地利”。是否得地利是指挥员必须考虑 的大事。
• 道是首要因素,天地是客观环境条件,纵 观战争史,把握地形对于战争的影响非常 大。胜利战争的背后往往是因为指挥员巧 妙地利用了地形,而失败的战争往往错误 的判断了地形,例如著名的马陵之战。
• 所谓“道”,是民众和君王的意愿相一致。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了 “道”——天时、地力、人和,士兵和民众 就会在战争中出生入死而无所畏惧。
•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五事”实际上就是一 个战略管理模型,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关于 用兵的第一个战略管理模型。如下图所示:
五事战略管理模型
• 五事七计因此就构成了竞争决策的基 本模型,可以用下图表示:
• 《孙子兵法》曰:“夫未战而庙算胜 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 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 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意思是凡在开战之前就已经在战略决 策上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凡在 开战之前就已经在战略决策上打了败 仗的,是因为筹划不周。筹划周密就 能取胜,筹划不周就会失败,更何况 不作筹划、毫无准备呢?我们根据这 些来观察战争,胜负也就很清楚了。
《孙子兵法》“诡道”与“知”思想解析

没有直 接用“ 知” , 但 是 先 计 后 战 的 思 想 便 是 以“ 知” 为前提 和 基 础 ; 《 谋攻篇》 中“ 知 彼 知 己, 百 战不 殆 ”
二、 《 孙子兵法》 中的“ 诡 道” 思想
《 军争篇 》 中, 孙子 日: “ 兵 以诈 立 ” , 曹操 注 “ 以
兵 的始终 。
一
条红线 贯 穿 于 十 三篇 始 终 , 孙 子兵 法 以“ 计” 始, 以“ 用 问” 终, 反 映 了孙 子对 战争 规 律 的 正 确认 识 ,
使 得有关 “ 知” 的理 论 思 考 , 自然 成 了 孙 子 论 述 包 括 诡 道 在 内诸 多 问 题 的前 提 和 依 托 , “ 知” 也 成 了 全 书
一
题。 ” 《 孙子 兵 法 》 作 为 中 国 古 代 权 谋 类 兵 书 的 经 典, 其 论说 的 重 点 在 “ 谋” , 其 论 说 的基 点 在 “ 知” 。
“ 知” 而能谋, 谋 而后 战, “ 知” 为体 , 谋 为 用 。 “ 诡 道” 作 为谋 略 的核 心 原则 , 它与“ 知” 贯 穿 于孙 子 论
诡 诈 。但 仔 细 研 究 发 现 , 曹操 的诡 诈 是 建 立 在 “ 兵 无常形 ” 基础 之上 , 而梅 晓 臣则注 有“ 非谲 不 可 以行 权, 非权 不可 以制 敌” , 由此 可 见 “ 诡道” 之 义 绝 非 限
作” ( 《 汉 书 ・艺 文 志 ・兵 书 略 序 》 ) 的春 秋 时代 , “ 知” 在 战 争 中 的 重 要 性 才 前 所 未 有 地 凸 显 出
伴 随 着战争 实践 的发展 而确 立 ; “ 知” 是“ 诡道 ” 的逻辑起 点 , “ 诡道 ” 及其 运 用都 必须 围绕“ 知” 展开;
孙子兵法(答案)

1.《孙子兵法》作者孙武是我国___春秋末期___时期人。
2.春秋末期诸侯国齐国乐安,现一般认为在___山东省东北部___。
3.孙武生长在齐国,主要军事活动在___吴国___。
4.春秋末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___大动荡、大变革___的时代。
5.春秋末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最主要最普遍的斗争形式是___战争___方式。
6.与孙武军事思想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主要有___家庭影响___、___社会实践___。
7.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主要标志是___农业公社的土地所有制逐渐瓦解___、___土地私有制开始发展___、___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正在形成___。
8.孙武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9.在我国春秋末期频繁而众多的战争中,发展得最多、最激烈的是______之间战争。
10.孙武主要活动在我国春秋末期的___吴___国。
11.春秋末期,处于我国历史___由奴隶制向封建制___转变时期。
12.孙武出生在___祖辈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___之家。
13.孙武先辈中正式被任为“卿”大夫的是___孙凭___。
14.孙武在吴国隐居期间与___伍子胥___曾一起切磋兵法。
15.吴王阖闾决心伐楚,但迟迟不敢起兵的主要原因是___无杰出的将帅统帅军队___。
16.由于___伍子胥___多次保举,吴王阖闾才见到孙武。
17.孙武到吴国后,在吴国都城___姑苏___潜心兵法的研究和著述。
18.孙武离开齐国投奔南方的吴国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
19.齐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___姜太公___的封地。
20.孙武的祖父田书立了战功,受到___齐景公___大赏,封赐乐安作为其食采之邑。
21.孙武辅助吴王阖闾首先攻打的是______。
22.吴王夫差继位后拒不听从___伍子胥___的劝谏。
23.吴王阖闾让孙武“吴宫教阵”是为了___确知孙武的军事才能___。
“十二诡道”的兵法商用(一)

“十二诡道”的兵法商用(一)小编一开始就提到,《计篇》中的“计”不是奇谋技巧、阴谋诡计,而是计算、对比、分析的意思。
接下来我我们就要讲到《孙子兵法》中的诡计,而且孙武一口气就讲了十二条诡道,“兵者,诡道也!”因为篇文过长,小编将分为三段为您讲述这“十二诡道”,一方面要了解孙武心中的“诡道”与“正道”;另一方面是这“十二诡道”放在现代企业运营中的变现和使用。
首先,为什么“五事七计”之后是“十二诡道”?“计利以听”,之前说到《孙子兵法》开篇就在教我们“五事七计”做可行性分析,那么分析之后呢?“计利以听”就是说可行性分析报告可行、有胜算、可以战。
那么就该“诡道”出来“以佐其外”,记住这里很重要的一点,“诡道”是用来在基础、根基完备之后的辅佐手段,再次提醒我们“诡道”不是重点、不是主线,“五事七计”才是,奇谋技巧只是辅助,这在很多人心理恰恰是相反的。
不管是带领军队还是运营企业都应该重视这一点,首先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公司的基础建设、制度设计、人员培养上,之后才是各种巧计,不要一开始就想绕开基本面走捷径。
“因利而制权也”,不管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商场上,都应该根据局势的变化,做到趋利避害、化不利为有利、相机行事,懂得借势造势,这个是《势篇》的内容精髓,后续小编会为你做详细讲解。
“能而示之不能”。
兵法上就是强而示之弱,勇而示之怯。
现代话讲:夹着尾巴做人、韬光养晦、障眼法、战略示弱···,总之一点:迷惑对方误导对方的判断。
这在企业管理中,特别是市场竞争红海的领域是我们非常值得思考的方面。
这种“示弱”是基于战略考虑的,不是所谓的“怯懦”,“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有几人能用呢?现实当中往往是相反使用的,那就是明明很弱却要鼓吹自己很强,明明怯懦,却要变现自己勇敢,这个在生活、工作、企业运营中比比皆是。
还有一方面就是过早的暴露自己的底牌,《孙子兵法》不是让你一味地去“示弱”,而是在还没有完全准备好,还没有打算出手的时候要采用“能而示之不能”的策略。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治军的智慧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治军的智慧孙子在“作战”篇中说:“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强调懂得用兵之道的人,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
这里的知兵之将,除开懂得对敌用兵的策略和方法之外,还包含有整治、管理军队等诸多内容。
A:治众如治寡孙子在“兵势”篇中说:“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这话的意思是:治理人数多的部队和治理人数少的部队,其原理是一样的,只要抓住军队组织编制这个问题就可以了。
相传汉高祖刘邦有次问大将韩信:“韩将军可以指挥多少兵呢?”韩信回答说:“臣带兵多多益善。
”韩信带兵之所以能多多益善,就在于他能深刻理解孙子“治众如治寡”的智慧。
只要按孙子这套分数治众的系统管理办法来统率军队,那么,管理再多的军队也不会是什么难事。
孙子的“治众如治寡”,说白了就是分层管理。
比如说交十个人给你管理,你能管理好。
交给你一百个人。
你只要管理好其中的十个,然后让这十个人按你的方法分别管理好十个人,那么,也就等于你管理好了一百个人。
班长管理好士兵,排长再管理好班长,连长再管理好排长,营长再管理好连长,团长再管理好营长,依此类推,只要按这种分层管理的方法,就是指挥千军万马,也就如同指挥几个人一样简单。
“治众如治寡”,避免了事必亲躬和越级管理的混乱,可以使将帅轻易抓住主要方向,从而指挥起来轻松自如。
这是孙子治军的第一要点。
B:视卒如婴儿孙子治军的第二要点是“仁”,用关心士卒疾苦,对兵仁爱的方法来联络与加深与士兵的联系,从而俘获人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感情投资或感情管理方式。
孙子在“地形”篇中写道:“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对待士卒象对待婴儿一般呵护,那么士卒就会同他共赴患难;对待士卒象对待爱子一样关怀,那么士卒就会与他同生共死。
这符合为将之道“智、信、仁、勇、严”的“仁”的法则。
孙子受先秦诸子“仁爱”思想的熏陶,强调治军重在爱兵,将帅应通过对士卒充分关心、爱护、体贴,来获取他们的尊敬和拥护。
孙子兵法

1例举《计篇》里列举了运用诡道的十二种方法孙子曰: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这就是著名的诡道十二法。
举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又是何意呢?以利诱之,例如拉一根大阳线,让散户们以为有利可图,等杀进去,才发现已经到顶了,第二天再拉一根阴线,如果散户不交出手中的股票,就再拉一根阴线,总之一定要散户交出低价的筹码,然后反复几次,让散户的心态彻底做坏,乱中取胜,所谓的乱,其实是敌方心态的乱,这叫做敌乱我不乱,然后再根据当时敌方的心态,耍一点平时骗不了人的小手段,乱中取胜。
2、根据《作战》篇原文谈谈“兵贵胜,不贵久”的原因故兵贵胜,不贵久。
孙子重申:“所以,用兵贵在取胜,不在持久。
”春秋时代,车战仍是主要作战方式:战争双方多选择平坦之地为战场,布阵完毕,战鼓响起,双方或以阵形对抗,或混战厮杀,虽一时间旌旗翻滚,杀声震天,只要一方的车兵被击溃,战斗便告结束……出自孙子兵法作战篇。
原文中曾写道: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候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即作战只求胜利,作战久了会挫伤战士士气,进攻敌人的城池也会缺乏战力,国家的经济也会受到巨大的消耗,其他国家也会趁虚而入。
所以为求用兵精巧而进军缓慢,3请你谈谈“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理解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
“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
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
第二章 孙子兵法-计篇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宽待俘虏
仁 、 勇 、 严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
远 近 、 险 易 、 广 狭 、 死 生 也 。 将 者 , 智 、 信 、
•林 彪
• 要如何算无遗策? 举例说: 以 下引自李天佑的回忆文章《首战 平型关》中介绍平型关战斗前一 天的情况: 我走进师长(笔者 注:指林彪)的房子,林师长已 躺下休息了,头上还戴着健脑器。 他身子很弱,常常在地图前静坐 几个小时,想了又想,把战斗的 每个细节都想到,然后才肯休息。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莫斯科的严寒
远 近 、 险 易 、 广 狭 、 死 生 也 。 将 者 , 智 、 信 、
诡 也 。 天 者 , 阴 阳 、 寒 暑 、 时 制 也 。 地 者 ,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将帅五德” 智”,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 “作为高级军事指挥员,谋略比勇敢显得更 为重要,诚如克劳塞维茨指出的:‘指挥官 的职位越高,智力、理解力和认识力在他的 活动中就越起主导作用’” 《军事谋略学》
远 近 、 险 易 、 广 狭 、 死 生 也 。 将 者 , 智 、 信 、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赵子龙单骑救主
仁 、 勇 、 严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
远 近 、 险 易 、 广 狭 、 死 生 也 。 将 者 , 智 、 信 、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将帅五德” 严,威严、严明
“严以治军,正直无私,我不怕人,人皆敬我,此为将 之根本。”
威严是凛然不可犯的气度。对敌人,勇毅敢战; 对士兵,赏罚分明,号令严正。 “师出以律,失律则凶。”
仁 、 勇 、 严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
论“兵者,诡道也。”

论“兵者,诡道也。
”《孙子兵法》的地位和名气自无需多说,但无论什么时候再有影响的著作都不会被绝大部分人通读深究,在中国尤其如此,原因既复杂又简单,在此不赘述。
所以这些著作基本上是游离于绝大部分人的生活之外的,作为军事这个特殊领域思想精华集大成之作的《孙子兵法》尤其如此。
但通读之人就能对其有深刻周到之了解吗?未必,至少绝大部分人是做不到这点的,因为要做到这一点要么天资聪颖,要么熟读深思,要么经验丰富,而这些条件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
所以对读过它的人来说所留下的也便只是由零零散散的个别精彩句段所构成的模糊的印象而已。
而“兵者,诡道也。
”无疑是其精彩句段中最富盛名者之一。
“兵者,诡道也。
”语出《孙子兵法·始计篇》第一。
这一篇也简称《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
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在此篇中孙子提出了“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这些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其中,“兵者,诡道也”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
[1]当然“兵者,诡道也。
”只是“诡道十二术”的简要判断和概括,要想完整地理解这句话那就非得把它放到原文中不可,否则便有望文生义之嫌。
原文如下: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这便是所谓的“诡道十二术”。
考虑到绝大部分现代人都不懂文言文,而且所谓懂的人也只是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远不能得其要领,所以在此不得不再啰嗦一番。
孙子兵法-商战谋略篇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孙子兵法-商战谋略篇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商战谋略指南一、知己知彼计《孙子·谋攻篇》中指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兵战如此,市场竞争亦然。
知己知彼计,就是在现代商战中,经营者不仅要全面了解自己企业,还要全面了解竞争对手和消费者所具备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利用对自己有利的各种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牢牢把握市场竞争和主动权。
第一条孙子兵法认为,善善策出自“庙算”,而精确的“庙算”又来自对各种因素的侦测考察。
企业经营的“庙算”,就相当于“策略规划”,“策略规划”的第一步是自我评估,第二步是评估对方和环境,其次是可行性分析和考察,然后选定最佳方案而后付诸实施。
第二条任何投资意向都带有极大的风险,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投资成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兴衰,经营者在每次决策前,必须思之再三,慎之又慎,未经周密筹划前万万不可轻率行动。
第三条经营者在评估每个项目时,务必注意把握比较的六要点:(一)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谁高谁低的对比,此为“物”。
(二)经营观念与企业文化,从经营者、干部到全体员工,是否已具有共同信念、目标,能否同甘同苦,上下一心,企业有无凝聚力,此为“道”。
“道”不通则兵不行。
(三)是否选择了最有利进入市场的时机,双方民意对比,此为“天”。
(四)是否了解产业环境、市场环境、政府的法令规章、未来市场趋势及消长比率,竞争对手的实力与潜力、劳务成本的可能变化等,此为“地”。
(五)经营者和主管干部的专业知识、领导能力、声望信誉,是否具备了“智”(智慧)、信(信用)、仁(仁慈)、勇(果敢)、严(严明)”五种素养,此为“将”。
论诡道十二法与现代商战

论诡道十二法与现代商战摘要:孙子兵法是战场的宝典,在商战中也可以运用,而诡道十二法是在首篇中提出,可以说是提纲挈领,在商战中的应用更为典型广泛。
关键词:商战腾讯与360 股市消费者孙子兵法是现存世界最早的,最著名的兵法,在我国古代众多优秀作品中也是脱颖而出,它不仅仅在我国广为传颂,在世界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被各国军事家奉为宝典。
虽然战争有物质前提,但最终还是人与人的博弈,所以,它存在的意义又不仅仅限于战争,在世界经济浪潮下,孙子兵法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商战。
孙子说:“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
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前四法是公开采用欺骗和伪装的手法,造成一种假象,麻痹敌人,以达到战胜的目的。
即: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用兵却装作不会用兵、要向近处用兵却故意装作向远处用兵、要向远处用兵却故意装作要向近处用兵。
后八法是针对八种不同的敌情而采取的不同迎敌之法,即:引诱贪利的敌人、攻击混乱的敌人、防备力量充实的敌人、避开强大的敌人、激怒易怒的敌人、逗引骄傲的敌人、疲困休整好的敌人、离间内部团结的敌人。
打仗就是为了胜利,但是孙子以为,所谓胜利,并非杀得天崩地裂,血流成河,将敌人赶尽杀绝。
相反的,应该保全战斗力,不费上兵一卒即可获胜以谋略,以外交手腕,不战而屈敌之兵。
因此,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敌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在商战中,更是重要。
那么这诡道十二法是怎样被运用到商战中的呢?3Q之战11月3日傍晚6点,腾讯利用公开信中宣称,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倡导必须卸载360软件才可登陆QQ,以此为标志,腾讯和奇虎的暗战正式搬上台面儿。
其实战幕已经拉开很久。
早在腾讯推出QQ医生1.0 Beta版本时,就注定了腾讯和奇虎之间必有相争。
兵不厌诈,《孙子兵法》中的十二条诡道

兵不厌诈,《孙子兵法》中的十二条诡道人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公司社畜在职场工作中,或是商业人士在商战中难免会遇到竞争对手的诡计。
我们知道《孙子兵法》强调要苦练基本功,用实力说话,但是知道这十二条诡道可以让你不掉坑。
也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不退步就是最大的进步。
1.“能而示之不能”,意思是说本来我能的,但是我示弱,假装我不能;2.“用而示之不用”,我准备用了,但是假装不用来迷惑敌人。
比如刘邦出征匈奴,先后派了十几个使臣去打探匈奴的军情。
所有的使臣回来后都说匈奴破败不堪,敌弱我强可以打。
后来刘邦又派了使臣娄敬,娄敬回来说此战不可打,因为一般来说双方交战都会耀武扬威来彰显气势,此去匈奴一路上都是老弱病残,此中有诈。
说的正是这一点。
3.“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吓唬敌军撤退,甚至是诈降。
拿破仑就曾用这一招俘虏过奥地利的一支军队。
当然和拿破仑本身百战百胜威名在外也有一定关系。
4.“利而诱之”,就是用利益引诱敌人犯错。
5.“乱而取之”,浑水好摸鱼,乱中易取胜。
6.“实而备之”,就是如果敌人的兵力充实,要小心防备,避其锋芒,不正面交锋。
7.“强而避之”,同第6条;8.“怒而挠之”,也就是激将法。
为人熟知的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女人的衣服,激他出战,但是司马懿不为所动;9.“卑而骄之”,假装卑微,让他骄傲不防备。
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10.“佚而劳之”,折腾调动敌人,让他疲于奔命,不停地骚扰他,让他无法休息;11.“亲而离之”,就是使用离间计。
比如长平之战中,秦国离间赵王和廉颇;12.“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趁不防备,突然袭击。
总之还是那句话,骗术未必派得上用场,更多时候是灵机一动,主要还是依靠个人实力。
在正史中确实有空城计,只是说的不是诸葛亮,而是赵云对曹操。
总结一下,诡道就是引诱对方犯错误。
李世民说兵法就是“多方以误”,想方设法引诱敌人犯错误。
别人多方以误,如何避免上当呢?“不忘本谋”,也就是现在说的不忘初心,不要忘记了自己原本是怎么谋划的。
孙子兵法的计篇的诡道十二法举例

孙子兵法的计篇的诡道十二法举例孙子兵法的计篇的诡道十二法举例诡道十二法:1.能而示之不能,2.用而示之不用,3.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4.利而诱之,5.乱而取之,6.实而备之,7.强而避之,8.怒而饶之,9.卑而娇之,10.逸而劳之,11.亲而离之,12.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孙子兵法之计篇》能而示之不能,隐藏实力,迷惑敌人,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如司马懿之于曹爽,刘备之于曹操,示之不能,示弱于敌,让敌轻视麻痹,必要时予以致命的打击。
用而示之不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此亦是迷惑敌人的策略。
表面示好,很和平,使敌无防我之心,当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攻击,可以使敌在短时间内崩溃,取得最大的战果,如日军之于珍珠港,德军之于苏联,以及现代特种部队的使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战术的运用,通过宣传和间谍、调兵等手段,使敌误信我军的攻击目标和方向,产生错误的判断,防守错误的地点和方向,我再迅速调整,攻敌之无备,获得理想的战果。
象调虎离山,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如诺曼底登陆、仁川登陆。
利而诱之。
利为利益,投其所好,抓住对方心中的欲望,满足他的欲望,然后为我所用。
金钱、名誉、美人、地位、欲望、忠义、要地等等都是利,人活在世界上,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利诱是用的最多的一种方式,如西施、貂禅是以美人为诱饵,赤兔马是以好物为诱饵,金钱为诱饵是常用的,还有以名誉和地位为诱饵、围魏救赵是以重要性为诱饵等等。
乱而取之,可胜在敌,不可胜在己,待敌之可胜。
一、敌内乱,我乘机而起,获得利益;二、使敌乱,我离间敌人内部,使其制定错误的方针政策,使敌主无道、不保法、军队无纪律、人民有怨言,然后乘机取之。
实而备之。
强而避之。
敌我力量强弱明显,我不宜以硬碰硬,“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将之五德
----成为一个优熊熊一窝
▪ ◆一只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能够打败 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 孙子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知兵 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者主”(《作战 篇》)。孙子在《谋攻篇》说:“将者国之辅 也。”在《九变篇》中还强调指出将帅必须精通 各种机变,必须克服贪生怕死、急躁易怒等等弱 点。
▪ 为此,孙子在本篇讲到了为将需要具备的五种品 质,“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认为只 有这种杰出的将才方能率军在决定国家和百姓的 生死存亡命运的战争中取胜。王哲注曰:“智者, 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权变也;仁者,惠抚恻 隐,得人心也;勇者,徇义不惧,能果毅也;严 者,以威严肃众心。五者相须,缺一不可。”
▪ 三是目光敏锐、思维活跃。要求管理者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预见性、敏捷性和理解感悟能力。以较强的逻辑判断和推理 能力、宽广的视野,预知未来,未雨绸缪;并能从错综复杂 的问题现象中认识其关键之所在,做事严谨而有条理;思维 积极准确,行动迅速灵敏,能很好地领悟上级的命令和政策, 有创新的开展工作,理解不同下属的思想。
▪ 又如,在80年代初举办的一次世界性的评酒大会 上,各国的评酒专家对包装简陋、不为世人所知 的中国国酒茅台不屑一顾,企业因此无法获得市 场和订单。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茅台酒厂一 位经理急中生智,故意将一瓶茅台酒打碎在地, 顿时酒香四溢,举座皆惊,从此茅台酒名声大振, 跻身于世界名酒之列。
▪ 总之,作为企业之“将”,要具备较为广博的知 识和丰富的经验,足智才能多谋,多谋才能善断, 善断才能多胜。美国管理大师泰勒说得好:“具 有丰富知识的人,就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 更容易产生新的和独立的见解。”
▪ 《财富》杂志给予乔布斯很高的评价:在一个领域能 得心应手或许是靠运气,可是能在四个领域呼风唤雨 的就称得上是智慧了。
▪ 现代管理者的“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要求:
▪ 一是博学多识。面对21世纪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 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管理者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 精湛的专业知识与之相适应;具备较强的学习与教授能力, 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并能正确、有效地将自身的知识与技能 以恰当的语言、动作下达或教授给下属,带领团队共同学习 和进步。
▪ 在2010年一份问卷调查中,《财富》杂志将苹果CEO史 蒂芬.乔布斯评为技术公司最有智慧的CEO。该项问卷 调查提名了100位技术类不同领域的顾问和专家,并对 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近期的影响作出评价。《财富》指 出自199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以来,苹果公司获得了不 可思议的成功,市值一下飞涨到2500亿美元。
信能赏罚
▪ 除了多谋善断以外,孙子还要求将帅必须取信于人, "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士兵、盟友、 百姓的支持。
▪ 信用是企业领导有效管理的人格保证。人无信则不立。 作为领导更是如此。领导的信誉甚至比他的能力更重 要——有能力但没有信誉的领导,下属不会服从;没 有能力但是有信誉的领导,下属会俯首听令。
▪ 同时,公关人员又电告新闻机构:在联合碳化钙公司总 部大楼将发生一件有趣而又有意义的捕捉鸽子“事件”。 新闻媒体纷纷派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
▪ 从捕捉第一只鸽子起,到最后一只鸽子落网,前后共花 了三天时间。在这三天中,各新闻媒介对捕捉鸽子的行 动进行了连续报道。结果,联合碳化钙公司没花一分钱, 却名声大振。
▪ 日本管理学家秋尾森田就曾用喝醉的酒鬼来形容不守信 用的人,因其满嘴胡言乱语而不会按自己的话去做,除 了引来怀疑和嘲笑外,无法改变什么。所以,不能兑现 就不要许诺,否则会声名狼藉。这就是“秋尾法则”。 在企业里,一诺千金的管理者受人尊敬,朝令夕改的领 导者往往得不到信任。
智能发谋
▪ 孙武把“智”放在五德的第一位,表明了他对指挥才 能的重视。作为将领的主要职责首先也应当是斗智。
▪ 他认为,一个“贤将”对于关系全局的“五事”必须 要有深刻的了解(“凡此五者,将莫不闻”)。对于复杂 的、易变的、矛盾的战场情况要能灵活处置(《九 变》:“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要有丰富 的作战经验,良好的应变能力(《地形》:故知兵者, 动而不迷,举而不穷“)。要善于周密地计算敌我兵 力对比(《地形》:”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 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 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 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等等。
▪ 二是足智多谋、善于应变。要求管理者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 性、忍耐性和应变能力。能够迅速适应政策、人际关系和生 活环境的变化,尽快完成一般到特殊情况的转化,尤其是适 应突如其来的逆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外部环境的变 化、组织内部的管理及其他方面的变革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能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及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 由此可以看出,没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良好的军事素 养,没有综合判断的洞察能力和高人一筹的预见能力, 是不可能胜任贤将之责的。
▪ 孙子所说的“智”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不仅仅指知 识的多少,还有经验、应变能力等等,是综合能力的 体现。
▪ 那么,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手中把握的是企业 生存、发展的命脉,如果没有过人的智慧,那么他所 带领的企业前景必将暗淡。
▪ 美国联合碳化钙公司一幢高达52层的总部大楼竣工后, 正在为找不到合适的宣传办法而发愁时,发生了一件 “怪事”:一大群鸽子飞进了这幢新大楼的一个房间里, 鸽子粪、羽毛把房间搞得很脏。
▪ 公司的公关部主管得知此事后,立即产生了灵感,下令 关闭所有的门窗,不让一只鸽子飞走。然后,通知“动 物保护委员会”。请该会迅速派人前来协助处理这件有 关保护动物的“大事”。“动物保护委员会”接着郑重 其事地派人前来捕捉。
▪ 从心理学上分析,守信的重要性在于它关系到下属对 领导者的期望。领导者一言即出,承诺了一件事,下 属即对领导产生了期望。如果承诺不能兑现。下属便 会厌恶,随之领导者也就失去了影响力。因此,西方 著名管理学家帕金森说,关系到一个未来前途的许诺 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它将在多年中被一字一句地 牢牢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