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共139页文档

合集下载

第四章 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

第四章 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

第四章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第一部分教学目的和要求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消除人的本质自私论的影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把握其内容要求及其对人生的意义,明辨几种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培养科学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挫折;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条件,确立衡量人生价值的正确标准,在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

第二部分理论要点阐述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的学说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学说古代人们对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从直观感受方面,对人与动物之间区别的描述,也就是说,人们最初对自身的认识主要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开始的。

《列子·黄帝》中就叙述了黄帝时代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

”这种认识虽然也提到了人的手足分工问题,但其重点不在这里,而是从外观、生理的角度如身高、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区别人与动物,因此这种区分实际上很幼稚,也很模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社会属性也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逐渐转向社会属性。

孔子最早认识到这个问题,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

孔子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发现,人性即某种人的类本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而其具体表现如风俗、习惯等则差异非常之大。

孔子虽然看到了人具有某种共同的类本质,但是他没有提出这一本质究竟是什么。

第一个明确界定人性内容的是战国早期思想家告子。

他提出的命题是“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人性的主要内容在告子看来是和动物一样的,都是与生俱来的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而进行的“食”和“色”两项活动。

孟子曾针对告子这一模糊了人性与兽性的说法予以批判:“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子·告子上》指出告子的认识不能解决“人之性”与“犬之性”、“牛之性”之间的区别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从人的本质到人生的真正价值

从人的本质到人生的真正价值

从人的本质到人生的真正价值汇报人:2023-12-15•人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与目的•人生的真正价值目录•人生的挑战与选择•人生的幸福与满足•从人的本质到人生的真正价值01人的本质人是一种高度智能和情感的生物,具有自我意识和文化创造能力。

人具有理性、自主性、创造性、社会性等特性,能够思考、判断、创新和交往。

人的定义与特性特性定义人的生理构造与功能人具有复杂的生理构造,包括大脑、心脏、肺、肝等器官,以及骨骼、肌肉、血液等组织。

功能人的生理构造具有维持生命、感知外界、运动、繁殖等功能,为人的生活和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能够感知、思考、体验和表达。

心理活动人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爱恨情愁等,是人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对人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情感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02人生的意义与目的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实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情感支持和归属感。

关系意义通过信仰或精神寄托,赋予生命更深层次的意义。

信仰和意义享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追求幸福和满足感。

人生体验人生意义的探索人生目的的追求设定符合自己价值观和兴趣的目标,为之努力奋斗。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承担家庭责任,为家人创造幸福和安全的生活环境。

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和进步。

个人目标社会贡献家庭责任自我超越发掘和培养内在的品质和能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内在价值通过工作、学习和社交等方式,为社会和他人带来积极影响。

外在价值追求内心平静、智慧和道德境界的提升。

精神价值在个人、家庭、社会和信仰等方面取得平衡,实现全面的人生价值。

人生平衡人生价值的实现03人生的真正价值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目标和梦想。

自我实现身心健康人际关系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互相尊重、理解和支持,有助于个人价值的体现。

030201个人价值的体现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人生及人生价值

人生及人生价值
第一部分 人生及人生价值
一、人性(人生)及人的本质 1.人的概念
人是能够思维、有感情、有理性、 有智慧的一种社会化了的高级动物。
“君子不器”
2.人性(人的本性)
人性是指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全部 属性,是人的属性的全部表征。
人的本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性的三个命题

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主观能 动性发挥得越充分,个人条件 越成熟,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就 越大,人生就具有更大的价值 自我实现
人们在自我实现的实践活动 中并不是主观随意、率性而为的, 而是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 成为成功的自我实现者。
自我实现所受到的制约
首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决定了人才出 现的类型和数量,这就是所谓“时势造英雄”。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要以 生产 决定社会 一定的生产力为基 力 水 的物质财 础 平 富
人所特有的劳 人 动创造力是人 的 生价值的源泉 创 造 力 形成和培养(学 习和训练)
是人类创造的物 质成果
也是价值创造的 前提条件 需要社会提供条 件(政治、经济 、文化发展水平 状况及生存工作 条件、社会支持 )
人生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
一是对生命 存在的肯定 与对生命需 要的满足
二是对自我 成长成才需 要的满足
维克多﹒弗兰克说: 你不要去问生命,你应 该要回答生命对你的质 问
奥斯威辛集中营
正因为集中营中的悲痛经验,反 而使他发展出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 正如他常引用尼采的一句话: “打不垮我的,将使我更加坚强”, 使他后半生能活的健康快乐。 67 岁时领取了飞行员驾驶执照, 80 岁时仍能攀登阿尔卑斯山,并到世 界各地演讲推广意义治疗.

人类的本质力量以及人生的价值意义 29页PPT文档

人类的本质力量以及人生的价值意义 29页PPT文档
RESUME
论人类的本质力量 以及
人生的价值意义
无忧PPT整理发布
? 什么是人类的本质力量
无忧PPT整理发布
2
孔子最早认识到这个问题,提出了“性相 近,习相远”的命题。
告子提出的命题是“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性善论)
荀子认为:“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 欲暖,劳而欲休”(性恶论)
劳动是维系人类存在的必要条件:
自由自觉的活动
无忧PPT整理发布
——马克思的早期思想
7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力量之一
劳动是维系人类存在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 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 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而且只有不受 这种需要支配时才真正的生产。”
自由自觉的活动
无忧PPT整理发布
社会关系的总和
无忧PPT整理发布
——马克思的后期思想
12
“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 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
“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 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
“个人只是一些单纯的生物个体 ,其活动只是与其肉体存在直接 同一的单纯的生命活动”
“如果没有个人通过他们的交互 活动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社 会就只能是一种主观的空洞的抽 象”
无忧PPT整理发布
17
所谓人生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于应该 如何看待人生及人生价值、如何确立 人生目的、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和如 何评价人生的思考,也就是人们对人 生目的和实践活动进行认识和评价时 所持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对人生意义 、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和怎样实现人 生价值等问题的基本看法。
人生的价值观的含义及其无形忧PP成T整理发布

第十六章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第十六章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精品课程 多媒体课件 第十六章
内容提要 重点难点 理论学习 疑难解析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精品课程 多媒体课件 第十六章
内容提要 重点难点 理论学习 疑难解析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于人的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坚持 人的社会性和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的价 值问题上坚持人的目的性和手段性的辩证统 一,科学地回答了有关人的本质及价值的一 系列问题,为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解决好人生观、价值观,锻造理想人格 等重大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理论学习 疑难解析
卢梭: “人是生而自由的。 ”
?第一是自由的权利。 ?第二是平等的权利。 ?第三是追求幸福和享乐的权利。
卢梭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精品课程 多媒体课件 第十六章
内容提要 重点难点 理论学习 疑难解析
一、人的本质观的历史演变
5、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爱尔维修:人 是环境的产物。
内容提要 重点难点 理论学习
一、人的本质观的历史演变 4、文艺复兴时期
? 人是有理性的生命体
疑难解析
一千零一夜
掷铁饼者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精品课程 多媒体课件 第十六章
内容提要 重点难点 理论学习
一、人的本质观的历史演变 4、文艺复兴时期
? 人本平等,应当友爱
疑难解析
亚当的诞生
蒙娜丽莎
康德:人是 有道德感的。

尔 维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精品课程 多媒体课件 第十六章
内容提要 重点难点

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和价值

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和价值

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和价值?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所谓“本质”,是指一件事物或一个过程在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及其有机整体中有别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的内在基本特征。

1,说人的思想行为是由他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实际上也就是说追求利益的本能是一切人共同的本能,也是人性论。

马克思著作中经常出现的“人的本性”、“人的本质”这种提法和现在在我国学术讨论中所通用的“共同人性”这一提法,二者的差异仅仅在于,一是指具体的人性,一是指抽象的人性;一是指人性在不同社会必然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异化形态,一是搦产生这一切社会必然性及其异化形态的同一个自然必然性。

归根结底,二者并不矛盾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不是人的本质。

把阶级性当作人的本质是对于社会必然性的盲目。

把共同人性当作人的本质是对于自然必然性的盲目。

“共同人性”是变化的,人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本性。

这种自我改变,即自我创造的本质是人的本质,这个本质则是不变的。

所以共同人性不等于人的本质。

对于“共同人性”的论证,不能代替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证。

至多,共同人性只能算是人的本质的自然基础,即人的本质的第一个层次。

2,意识是劳动和社会的产物。

劳动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第二个层次。

很明显,在马克思那里,劳动只有作为人类目的树立和目的实现之间的中间环节,即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才是“人的”劳动。

只有在这样的劳动中,才存在着人的一整个族类生活的共同特征。

这种劳动不仅创造手段,而且创造目的;不仅满足需要,而且创造需要,这种创造常常表现为手段对于目的的超越。

它代复一代地进行,形成文化,形成复杂的精神文明。

这样一来,各个具体人的感性的、现实的存在,不仅是生物学和社会学上的存在,而且是这种精神文明的存在,是这种精神文明的现实的生成。

这个生成过程,不仅表现为劳动转化为创造,性欲转化为爱情,感觉转化为审美,本能转化为道德,而且表现为感性材料转化为语言文字符号,以及符号的符号——信息系统。

第四章 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

第四章 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

第四章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第一部分教学目的和要求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消除人的本质自私论的影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把握其内容要求及其对人生的意义,明辨几种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培养科学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挫折;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条件,确立衡量人生价值的正确标准,在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

第二部分理论要点阐述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的学说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学说古代人们对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从直观感受方面,对人与动物之间区别的描述,也就是说,人们最初对自身的认识主要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开始的。

《列子·黄帝》中就叙述了黄帝时代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

”这种认识虽然也提到了人的手足分工问题,但其重点不在这里,而是从外观、生理的角度如身高、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区别人与动物,因此这种区分实际上很幼稚,也很模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社会属性也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逐渐转向社会属性。

孔子最早认识到这个问题,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

孔子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发现,人性即某种人的类本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而其具体表现如风俗、习惯等则差异非常之大。

孔子虽然看到了人具有某种共同的类本质,但是他没有提出这一本质究竟是什么。

第一个明确界定人性内容的是战国早期思想家告子。

他提出的命题是“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人性的主要内容在告子看来是和动物一样的,都是与生俱来的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而进行的“食”和“色”两项活动。

孟子曾针对告子这一模糊了人性与兽性的说法予以批判:“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子·告子上》指出告子的认识不能解决“人之性”与“犬之性”、“牛之性”之间的区别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第九章 人的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

第九章 人的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

第九章人的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目的要示:通过学习,使学员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的基本观点,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锻造理想人格。

主要内容:一、人的本质二、人的价值三、人生境界教学重点: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二、人的个人价值三、人的需要教学时间:6课时第九章人的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当代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派别大都指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人学的空场”。

(萨特语)这要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无知,要么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污蔑。

事实上,对人的研究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他的历史哲学的重要内容。

因为马克思坚信“历史不过是人的活动的历史”,离开了对人的本质、价值等等的研究,历史也就成了“非人的历史”。

但是马克思却坚决地反对那种脱离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来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价值、意义等等的做法,因为人从来都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人。

因此,马克思从辩证的立场和实践的观点出发,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坚持人的社会性和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的价值问题上坚持人的目的性和手段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生境界问题上坚持人的客观境界和主体境遇的辩证统一。

科学地回答了有关人的本质及价值的一系列问题。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如何看待人的变化、人的价值以及人生境遇,相信是大学生特别是我们军校大学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论述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提高人生境界提供了良好的参照,指明了可行的方向。

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第九章:人的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

第一节:人的本质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克服了以往哲学在人的本质、人性等问题上的种种片面性认识,揭示了现实的人的本质。

一、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探索可以说,早在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了有关自身的奥秘与意义的思考。

因此在各民族的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中,几乎都有关于人类起源及其在世界中地位的传说,●中国关于伏羲与女娲的神话传说,西方亚当与夏娃的传说是我们都比较熟悉、也较具代表性的两个。

第四章 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

第四章 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

第四章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第一部分教学目的和要求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消除人的本质自私论的影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把握其内容要求及其对人生的意义,明辨几种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培养科学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挫折;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条件,确立衡量人生价值的正确标准,在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

第二部分理论要点阐述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的学说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学说古代人们对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从直观感受方面,对人与动物之间区别的描述,也就是说,人们最初对自身的认识主要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开始的。

《列子·黄帝》中就叙述了黄帝时代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

”这种认识虽然也提到了人的手足分工问题,但其重点不在这里,而是从外观、生理的角度如身高、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区别人与动物,因此这种区分实际上很幼稚,也很模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社会属性也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逐渐转向社会属性。

孔子最早认识到这个问题,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

孔子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发现,人性即某种人的类本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而其具体表现如风俗、习惯等则差异非常之大。

孔子虽然看到了人具有某种共同的类本质,但是他没有提出这一本质究竟是什么。

第一个明确界定人性内容的是战国早期思想家告子。

他提出的命题是“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人性的主要内容在告子看来是和动物一样的,都是与生俱来的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而进行的“食”和“色”两项活动。

孟子曾针对告子这一模糊了人性与兽性的说法予以批判:“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子·告子上》指出告子的认识不能解决“人之性”与“犬之性”、“牛之性”之间的区别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人的本质、价值与人生境界

人的本质、价值与人生境界

人的价值的实现及其途径


主体所具有的创
潜 造能力和潜能。


值 转化



指人已经实现并为自我 实
和社会所肯定的创造能力。 价

人的价值的实现及其途径
➢儒家所推崇的“修齐治平”,去其 封建性糟粕,在当前仍有指导意义。
修身
平天下
齐家
治国
人的价值的实现及其途径
➢ 要实现人生价值除了实践别无他途, 实践是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无限转化的 桥梁。
资产阶级革命
法西斯
无产阶级革命
第二节 人的价值
一、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 二、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三、人的权利
第二节 人的价值
一、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
1、物的价值
物的价值



的具
价有
值被


物 对 人 的
、 潜 在
有性


皮衣 宠物
美味
警 犬 牧 羊
第二节 人的价值
一、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
1、物的价值 2、人的价值
非洲饥民
经济改革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一、发展权与生存权、政治权利与经济 权利的统一 ,其中生存权是首要的人权。
旅游观光
民主选举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二、法律形式和社会内容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三、阶级性和普遍性、个体人权和集体 人权的统一
主权大于人权!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四、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军人代表
人的个人价值
个人价值
个人的自我充 实与肯定
社会对个人的 尊重与满足
革 命 英 雄 主 义

从人的本质到人生的真正价值

从人的本质到人生的真正价值

社会学角度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人的本质是 社会性的有机体,人类具有社会
交往和社会化的需求和能力。
人的社会属性包括家庭、友谊、 爱情、信仰、道德等方面,这些 方面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
础。
人的社会行为和互动受到社会环 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同 时也影响和制约 Nhomakorabea社会和文化的
发展。
02
人生的意义
个人意义
社会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 他人建立互信、互助、互 爱的关系,营造和谐的社 会氛围。
社会稳定
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维 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 社会和谐发展。
宇宙意义
探索宇宙
通过科学研究和探索,了解宇宙的奥 秘和规律,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传承文明
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推动文化多样 性和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人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能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和精神的载 体。
心理学角度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本质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能够感知自己的 存在,形成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
人的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这些能力是人类文化和社 会发展的基础。
人的情感和意志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喜怒哀乐、爱恨情 愁等情绪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力。
值最大化。
建立自信
在不断尝试和挑战中, 建立对自身能力和价值
的信心。
追求自由
人们都渴望自由地选择 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
,不受限制和束缚。
社会目标
01
02
03
04
家庭和睦
通过家庭和朋友的关系,建立 和维护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社会贡献
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如参 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

人的本质价值发展

人的本质价值发展

人的本质价值发展
情感、性爱、意志力是人的绝对本质
PPT文档演模板
人的本质价值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最高)本质的 看法
人的本质就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劳 动
PPT文档演模板
人的本质价值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实本质的看法
n “现实的人”,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 社会关系中生活着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他既是物 质生产的承担者,也是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承担者。
• 3)消灭阶级、阶级差别和三大差别,国 家自行消亡 ;
• 4)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 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在共产主义社会,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高度 发展,劳动时间大大缩短,每个社会成员都 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
PPT文档演模板
人的本质价值发展
• 在这样的社会里,劳动不再成为谋生的手段,
人的本质价值发展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9
人的本质价值发展
人的本质
PPT文档演模板
人的本质价值发展
抽象的人性论 ——人的类特征
n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善(孟子)、恶(荀 子)、不善不恶等(告子)
n 亚里士多德:人的本性在于“人是社会生物” n 霍布斯:自我保存是人的本性 n 康德、黑格尔:理性、自由是人的本质 n 费尔巴哈认为人能意识到的人的本质是理性、
•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 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 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 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 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 着。”
PPT文档演模板
人的本质价值发展
•自然经济 •为主体的社会形态
•等级专制 •宗法血缘关系
•人身依附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章 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

第四章 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

第四章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第一部分教学目的和要求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消除人的本质自私论的影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把握其内容要求及其对人生的意义,明辨几种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培养科学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挫折;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条件,确立衡量人生价值的正确标准,在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

第二部分理论要点阐述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的学说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学说古代人们对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从直观感受方面,对人与动物之间区别的描述,也就是说,人们最初对自身的认识主要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开始的。

《列子·黄帝》中就叙述了黄帝时代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

”这种认识虽然也提到了人的手足分工问题,但其重点不在这里,而是从外观、生理的角度如身高、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区别人与动物,因此这种区分实际上很幼稚,也很模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社会属性也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逐渐转向社会属性。

孔子最早认识到这个问题,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

孔子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发现,人性即某种人的类本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而其具体表现如风俗、习惯等则差异非常之大。

孔子虽然看到了人具有某种共同的类本质,但是他没有提出这一本质究竟是什么。

第一个明确界定人性内容的是战国早期思想家告子。

他提出的命题是“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人性的主要内容在告子看来是和动物一样的,都是与生俱来的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而进行的“食”和“色”两项活动。

孟子曾针对告子这一模糊了人性与兽性的说法予以批判:“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子·告子上》指出告子的认识不能解决“人之性”与“犬之性”、“牛之性”之间的区别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第四章 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

第四章 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

第四章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第一部分教学目的和要求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消除人的本质自私论的影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把握其内容要求及其对人生的意义,明辨几种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培养科学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挫折;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条件,确立衡量人生价值的正确标准,在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

第二部分理论要点阐述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的学说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学说古代人们对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从直观感受方面,对人与动物之间区别的描述,也就是说,人们最初对自身的认识主要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开始的。

《列子·黄帝》中就叙述了黄帝时代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

”这种认识虽然也提到了人的手足分工问题,但其重点不在这里,而是从外观、生理的角度如身高、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区别人与动物,因此这种区分实际上很幼稚,也很模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社会属性也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逐渐转向社会属性。

孔子最早认识到这个问题,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

孔子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发现,人性即某种人的类本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而其具体表现如风俗、习惯等则差异非常之大。

孔子虽然看到了人具有某种共同的类本质,但是他没有提出这一本质究竟是什么。

第一个明确界定人性内容的是战国早期思想家告子。

他提出的命题是“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人性的主要内容在告子看来是和动物一样的,都是与生俱来的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而进行的“食”和“色”两项活动。

孟子曾针对告子这一模糊了人性与兽性的说法予以批判:“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子·告子上》指出告子的认识不能解决“人之性”与“犬之性”、“牛之性”之间的区别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第四章 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

第四章 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

第四章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观第一部分教学目的和要求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消除人的本质自私论的影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把握其内容要求及其对人生的意义,明辨几种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培养科学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挫折;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条件,确立衡量人生价值的正确标准,在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

第二部分理论要点阐述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的学说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学说古代人们对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从直观感受方面,对人与动物之间区别的描述,也就是说,人们最初对自身的认识主要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开始的。

《列子·黄帝》中就叙述了黄帝时代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

”这种认识虽然也提到了人的手足分工问题,但其重点不在这里,而是从外观、生理的角度如身高、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区别人与动物,因此这种区分实际上很幼稚,也很模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社会属性也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逐渐转向社会属性。

孔子最早认识到这个问题,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

孔子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发现,人性即某种人的类本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而其具体表现如风俗、习惯等则差异非常之大。

孔子虽然看到了人具有某种共同的类本质,但是他没有提出这一本质究竟是什么。

第一个明确界定人性内容的是战国早期思想家告子。

他提出的命题是“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人性的主要内容在告子看来是和动物一样的,都是与生俱来的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而进行的“食”和“色”两项活动。

孟子曾针对告子这一模糊了人性与兽性的说法予以批判:“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子·告子上》指出告子的认识不能解决“人之性”与“犬之性”、“牛之性”之间的区别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