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出示表格,让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张骞出使西域的表格内容。
时间
目的
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在完成表格的基础上,出示材料,提出问题:你如何评价张骞?请用史实支持你的观点。
完成课本上69页的材料研读题
内容三:对西域的管理
提出问题:1、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管理西域的机构叫什么?设立的时间、职能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一、寻访丝绸之路
1路线
2作用
二、探寻”丝绸之路“的来源—张骞出使西域
1第一次出使西域
2第二次出使西域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对西域的管理
2东汉的西域的经营
教学反思:这节课采取了先探寻丝绸之路,然后再寻访丝绸之路的来源—张骞出使西域的方式进行授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方面的一种尝试,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的氛围可以看出效果还不错。
古代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使“一带一路”成为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说明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懂得学以致用,同时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
本课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
本课难点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授法、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课:出示一个活动和填空成语,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说明丝绸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商品,那么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商品是怎样从中国运到西方的呢?这就是通过一条丝绸之路,也就是我们学习的内容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学习任务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以及它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商人、使者、工匠等,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情景。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作用;2. 掌握“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3. 理解“丝绸之路”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教师讲解、课外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2.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展示图片等多种形式来理解丝绸之路的具体情况;3.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3. 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往。
二、教学重难点难点:1.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地理路线和文明交流历史的理解;2. 学生对丝绸之路作用和影响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段关于丝绸之路的视频介绍,引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和好奇心,启发学生对中外文明交流的思考。
2. 学习历史(20分钟)(1)通过教师讲解与课外阅读,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地理路线,介绍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以及各个路段的文明交流情况。
(1)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丝绸之路的起点、途径国家、商品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讨论。
(2)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该地区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和贡献,并进行小组展示。
请学生结合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成果,进行总结分享,对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影响进行整体梳理和认识,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综合把握能力。
布置或者进行一些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练习,检测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6. 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丝绸之路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思维和表达能力。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文化交流及其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文化、地理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可能局限于表面的知识,对于丝绸之路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地理、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较为零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如起点、终点、经过地区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文化交流。
2.难点: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故事、历史背景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丝绸之路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2.呈现(10分钟)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起点、终点及其经过地区,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教材内容分析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汉朝时期对外交往奠定了古代中外文明往来的基础,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之间沟通的具体体现。
本课是初中历史第一次提到中外关系,对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具有示范作用。
二、课程标准通过丝绸之路的开辟,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有关史实;熟悉丝绸之路示意图,知道丝绸之路;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答案以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地图等材料,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分析问题;利用角色扮演的模式,让学生重温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使学生学习张骞身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坚强意志。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张骞的图片展示:材料一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
”————翦伯赞教师:图片上的人物及材料中提到的人物是谁?他为中国历史做出了哪些贡献?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品质?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峥嵘岁月,了解这一伟大人物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凿空拓荒之行----张骞出使西域教师: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了解它的地理位置。
展示:西域地理范围图学生: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教师: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学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不同,认识到张骞通西域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
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
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
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
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自主阅读课本P67~69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作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任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结果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互通有无,促进交流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为线索,展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
本课主要内容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交流。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能够结合地图,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同时对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掌握其主要路线和地理位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营造直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PPT,清晰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走向。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_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丝绸之路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历史再现(见课件)“丝绸之路”是中国首次进行跨国联合申遗。
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呢?【讲授新课】第一篇章凿通丝路1.揭秘西域西域是指哪里?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大体的位置,记住玉门关和阳关的位置。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诗句当中,哪些与阳关、玉门关有关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再加以总结补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设计意图:联系语文以及地理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以及整合的能力,形成大的网络式知识体系。
【提出问题】(1)“西出阳关无故人”说明阳关以西的西域地区和阳关以东的西汉地区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出“无故人”的关系,隔阂的关系等。
(2)中原人为什么不到西域去呢?让学生想象一下西域是怎样的情景?2.凿空西域【提出问题】(1)观看视频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路线、意义。
讨论:(1)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2)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称赞张骞“是一个冒险家、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你是如何理解的?3.管理西域教师过渡: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西域何时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受哪个机构管辖?这个机构的职能是什么?它的建立有何意义?(1)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经过与意义;丝绸之路的路线。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版
(1)提出成绩:考虑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何异同?(2)了解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不同、商品不同和意义相反(3)引导先生了解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具体路线。
经过比较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加深先生对知识的记忆。
3、重点讲授丝绸之路的意义。
(4)提出成绩:为甚么丝绸之路的开辟有着如此深远的意义?(5)侧重分析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经济文明交流的桥梁作用。
5、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6、张骞出使西域遇到的种种困难。
(9)经过播放视频,辅助先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10)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遇到哪些困难?
使先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培养先生观看视频学习的能力和提炼信息总结信息的能力。
7、张骞打败困难的缘由与表现的精神。8、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11)提出成绩:张骞能够打败重重困难的缘由是甚么?(12)提出成绩:表现着哪些精神?(13)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有甚么样的意义?
3、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4、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目的。
(6) 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是甚么?(7)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目的究竟是甚么?(8)简单介绍大月氏与匈奴直接的血海深仇,并指点先生对“大月氏"进行注音。
带领先生简单回顾西汉建立之初的局面和对匈奴的政策,从而引导先生考虑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目的。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它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以及中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上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贸易商品等方面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深入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贸易往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贸易往来;掌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贸易路线;学会从多元视角审视历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交流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开放包容的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贸易往来;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贸易路线的理解;从多元视角审视历史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
3.讲述法:教师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
3.网络资源: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图表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主要采用表演历史微话剧、情景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将课堂交还给学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增加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并深刻认识到“一带一路”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五年前的9月7日,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自此,“一带一路”倡议走进世界视野,逐步引发全球共鸣。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一带一路”的前世今生。
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利用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汉代中西方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中国出产的丝绸,因此由汉使张骞开通的这条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个历史微话剧来认识丝绸之路,了解这条路开通的起因、经过和影响,了解行走在这条路上的前人做出的贡献。
二、新课讲授1、学生按剧本表演历史微话剧《张骞通西域》。
2、非常感谢各位演员的精彩表演,让我们重新回到了张骞通西域的那段历史。
各位同学通过观看话剧,看到汉武帝发布招贤令的时候,人们议论纷纷,就算有高官厚禄也怕有去无回,这是为什么呢?(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大汉和西域之间道路不畅通,路上大漠雪山路途遥远)3、那么西域的具体地理位置在哪里呢?为什么环境如此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西域范围: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并以课件展示加深学生对西域地理位置的认识)古有诗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材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这条沟通中外文明的古代交通路线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展示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和交往的历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丝绸之路的概念和意义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理解。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开放、包容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资料自主探究,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知识。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史学研究能力。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促进师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2.资料: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故事、图片、地图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丝绸之路的相关图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范围。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引言1.1 引言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重要的交通线,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
通过丝绸之路,中外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
本节课将从丝绸之路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于中外文明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被传到了西方国家,西方的商品也通过此路传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也是文化、宗教、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传播途径、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等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外文化的美好之处,增进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000字】2. 正文2.1 课程背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拓展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本课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交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和对世界文明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总字数:238】2.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起源和发展历程,明白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帮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间的交流和沟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理解其中所带来的文化、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与创新。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敎學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學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材料、图片展示,使學生获得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學习,學习张骞的报复、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敎學重难点:
敎學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敎學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敎學准备:
敎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學生预习指导,指导學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學习。
四、敎法學法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敎學方法,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學生的团队精神。
五、敎學过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汉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与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结合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同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有所了解。
此外,学生应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而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掌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路线的识记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
教学设计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及地位《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加之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战略,因此,本课的学习也极具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
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完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比较表”,分析张骞通西域产生的影响;识读《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路线图》、《秦汉时期疆域变化图》和《丝绸之路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不畏艰险、富于冒险精神、忠于国家、牢记使命、机智果敢、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张骞通西域的艰辛历程及其影响2、丝绸之路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四)教学过程(一)新闻连线,引出课题视频:《“南海一号”文物陆续出水》思考:为什么会在南海地区发现南宋古代沉船?这条海上贸易通道和历史的那条商路有密切关系?。
教师:南海是最近的热门话题,我国曾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其他国家有过频繁的经济往来,然而追根溯源,这条商路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的基础上开通的,通过与本课紧密相连的热点问题导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新课做好铺垫。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展示了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材插图丰富,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丝绸之路这一课题,可能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材料,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地理位置以及历史背景。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文明的交流和影响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文化交流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历史事件和人物等。
4.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路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意义;b. 掌握“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c. 掌握“丝绸之路”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意义;d. 能够描述“丝绸之路”交通运输和商品贸易的情况。
3. 情感态度a.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b.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综合能力;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 教学难点:a. 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复杂影响;b. 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背景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讲解(15分钟)教师简要讲解“丝绸之路”的概念、历史意义以及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和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了解。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和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影响,然后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分析,“丝绸之路”上的具体交易商品及其文化交流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具体影响。
5. 图片展示与讨论(1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工具、贸易市场、文化遗迹等图片,帮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交通运输和商品贸易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意义。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进行系统总结,强调“丝绸之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
7.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并布置相关作业,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贸易往来的了解有助于他们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但学生在理解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层次意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丝绸之路的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2.课件: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
3.参考资料:关于丝绸之路的论文、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强调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巩固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丝绸之路在后世的影响,如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成就等。
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案
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2. 掌握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
教学内容:1. 介绍丝绸之路的定义和起源。
2. 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和路线。
3. 强调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展示一幅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定义。
3. 通过地图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
4. 讨论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
第二章: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教学目标:1. 了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2. 掌握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和贸易站点。
教学内容:1. 介绍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2. 讲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和贸易站点。
教学活动:2. 通过地图展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和贸易站点。
3.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丝绸之路起终点和相关城市的了解。
第三章:丝绸之路上的商品和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 了解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情况。
2. 掌握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教学内容:1. 讲述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情况。
2. 探讨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教学活动:1. 展示丝绸之路上的商品图片,让学生猜测其用途和来源。
2. 讲解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情况。
3. 讨论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第四章:丝绸之路的衰落与复兴教学目标:1. 了解丝绸之路的衰落原因。
2. 掌握丝绸之路复兴的可能性。
教学内容:1. 讲述丝绸之路的衰落原因。
2. 探讨丝绸之路复兴的可能性。
教学活动:2. 展示丝绸之路复兴的现状和计划。
3. 让学生讨论丝绸之路复兴的意义和可能性。
第五章:丝绸之路的保护与传承教学目标:1. 了解丝绸之路的保护意义。
2. 掌握丝绸之路的传承方式。
教学内容:1. 讲述丝绸之路的保护意义。
2. 探讨丝绸之路的传承方式。
教学活动:1. 讲解丝绸之路的保护意义。
2. 展示丝绸之路的保护项目和活动。
3. 让学生讨论丝绸之路的传承方式和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古代的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
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丝绸服装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
中国丝绸是怎么运送到那里的?运送丝绸的商路又是谁在什么时候开辟的?
一、导入新课
利用苏武牧羊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高效课时通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张骞通西域
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阳关_和_玉门关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_西域_。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 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使者、商人接踵西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
路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
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沿海岸线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到。
3. 对西域的管理
西汉:
(1)时间:公元前60年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2)职责:总管西域都护。
(3)意义: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东汉:
(1)西汉末年,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
(2)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3)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开通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四、合作学习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
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当时汉朝的兴盛也产生积极作用。
五、课堂小结
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
1. 张骞通西域
2. 丝绸之路
3. 对西域的管理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课时通P42-44页。
一、教学中体现了对话教学理念,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采
用问题教学法、分组探讨法、小组合作、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重新整合材料,突出重点,把本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张骞通西域,第二部分为丝绸之路,其中把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和班超经营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这一子目并入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紧紧扣住了三维目标,特别是溶进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比如从张骞身上学到的哪些优秀品质,通过了解丝绸之路的影响和对西域的管理,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