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2《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2《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2《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2《认识厘米》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生活中的长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厘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集中时间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关注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测量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厘米的换算和测量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教学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测量物体长度,加深对厘米概念的理解。

3.互助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尺子、厘米标尺、实物模型等。

2.学具准备:学生尺子、练习本、彩色笔等。

3.教学环境:教室桌椅摆放整齐,学生分组就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物体的长度。

引导学生发现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厘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厘米的概念,讲解厘米的换算关系。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厘米的长度。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厘米标尺的刻度和线条。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个实物模型和厘米标尺。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第一篇: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过程一、复习什么是线段?二、新授1、引入新。

(1)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说明了: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厘米(1)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2)看刻度尺回答:A、“0”在哪儿?B、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这么长是几厘米?从0到10呢?(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本第51~52页“想想做做”第1~6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核对。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做题时,可利用已有的各种表象作为参照来估计,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学生的估计。

6、“想想做做”第6题。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度》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是学生长度概念和测量能力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为以后学习米、分米等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有一定的感知。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长度单位的概念比较模糊,对厘米的认识更是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步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测量、观察、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能准确地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厘米尺、PPT、实物等。

2.学具:厘米尺、练习本、画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猴请客”的故事,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展示不同长度的事物,让学生感受长度的存在。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事物长度一样吗?怎么知道它们一样长呢?”从而引出长度单位——厘米。

2. 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厘米的概念,讲解厘米的定义和用法。

通过PPT展示厘米尺,让学生观察厘米尺的构成,了解1厘米的长度。

同时,教师演示如何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让学生初步感知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1-63页,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研究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复线段,谈话:引导学生量测课桌长度,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量一量,如数学书、文具盒、作业本、铅笔等。

2.交流测量结果,提问:为什么同样长的课桌边,大家说的数不同?讲解说明:因为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也不同。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认识直尺。

3.认识直尺,让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线和数字,指出“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一般用于量比较短的物体。

二、观察操作,内化新知1.认识1厘米,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到刻度和刻度1,指出刻度到刻度1的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

让学生画出1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相互交流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也是1厘米。

指出直尺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到2厘米、5厘米或其他几厘米,并交流怎么看出是2厘米、5厘米的。

在研究量的时候,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厘米。

厘米是长度的单位之一,通常用来表示物体的长度。

在量物体长度时,我们需要使用尺子或者直尺等测量工具。

如果从刻度开始,我们只需要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但如果不是从刻度开始,我们就需要去数有多少个1厘米,几个1厘米合起来就是几厘米。

在量物体长度时,我们需要将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零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二年级认识厘米教案(5篇)

二年级认识厘米教案(5篇)

二年级认识厘米教案(5篇)第一篇:二年级认识厘米教案内容: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教学资源分析: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教材介绍直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思路:一,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对于认识厘米,教师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

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

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二、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

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从尺子找一找1厘米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

进一步认识厘米。

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厘米,了解厘米的应用,培养学生测量和估量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周围事物的长度有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长度单位的认识上还是空白,需要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来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认识厘米单位,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测量和估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认识厘米单位,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用厘米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厘米的应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测量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厘米尺、生活物品(如玩具、书籍等)、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

2.学具准备:每人一把厘米尺,一份测量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情境的图片(如教室里的桌子、学生的身高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这一数学元素。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长度吗?我们怎样来表示它们的长度呢?”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厘米的概念,展示厘米尺,讲解厘米的定义和用法。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厘米的长度,如用厘米尺测量教具的长度,并记录在测量记录表上。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活动。

每组选择一个生活物品,用厘米尺测量其长度,并记录在测量记录表上。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练习题2:根据给定的长度,使用直尺画出相应长度的线段,并与家人分享自己的作品。
-练习题3:比较家中不同物品的长度,将结果填入表格,并进行简单的排序。
2.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物品进行测量,如自行车、衣服、鞋子等,将测量过程和结果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不少于100字。
-描述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以及测量心得体会。
-家长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关注孩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3.家庭合作任务:与家人一起完成一个测量游戏,如“比比谁的长”、“测量接力”等,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学生的测量兴趣。
-家长可拍摄游戏过程的照片或视频,记录下美好的亲子时光。
-学生在班级分享自己的测量游戏经历,培养合作精神。
4.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其他长度单位(如米、分米、毫米)的相关知识,为学习新课程做好准备。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线段应该怎么测量呢?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呢?”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出示厘米尺,让学生观察并介绍厘米尺的用途。
2.讲解厘米的定义,展示1厘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亲手触摸,感知厘米的大小。
2.学生小组合作,使用厘米尺测量线段长度,并将结果记录在任务卡上。
3.各小组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一些长度不同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直尺等,让学生独立使用厘米尺进行测量。
2.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并计算出物品的长度。
-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进行简要点评。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厘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厘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厘米-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厘米,并掌握厘米的基本计量方法。

2.能够正确使用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能够将厘米转换为分米,进一步提高计量单位的认知。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卷尺、台历等实物资料。

2.室内或室外环境,提供不同长度的物体供学生测量。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A. 导入(10分钟)1.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并询问学生:这些物体有没有什么共同点?2.让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得出“它们都有长度这个量”的结论。

3.再问学生:“怎么称呼量过长度呢?”引导学生回答“长度”。

B. 认识厘米(30分钟)1.教师出示卷尺,介绍卷尺是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

2.可以拿一根长度不一的东西,如一支笔,让学生估算它的长度,并让学生量它的长度,得出厘米的测量值。

3.让学生个别练习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4.小组内分角色,每个小组选择一名组员为记者,向全班展示小组所测量的物体,并向全班介绍测量结果。

C. 认识分米(20分钟)1.让学生回想刚刚测量物体长度时记录的数值,向学生介绍分米,告诉学生一个分米等于十个厘米。

2.让学生个别练习将厘米转换为分米。

3.让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借助计算器将厘米转换为分米。

D. 巩固练习(20分钟)1.以小组抢答的形式,询问学生有哪些物体可以使用卷尺测量长度。

2.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测量图片中物体的长度,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进行比较。

四、教学反思1.通过实物的观察和测量,使学生对长度的量、厘米和分米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能力。

3.提高学生计量单位的转换能力,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五、教学作业1.自己动手寻找不同长度的物体,用卷尺测量长度,并计算出长度的厘米和分米值。

2.家长帮助孩子去超市精选不同长度的食材,并测量其长度,制作一份食材长度表格,写明每种食材的长度以及相应的计量单位。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特点,并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长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长度单位。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厘米尺、测量工具、生活物品(如文具、玩具等)。

2.学具准备:学生尺、测量工具、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文具、玩具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长度单位描述它们的长度。

然后,教师介绍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厘米。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厘米尺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并记录在记录本上。

《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案:《认识厘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长度单位》,具体为第一课时《认识厘米》。

我们将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厘米的概念,了解厘米与米的关系,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厘米,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厘米的概念,厘米与米的关系,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厘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在不同情境下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厘米标尺、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每人一把直尺,几张不同长度的纸条,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根绳子,让学生猜测它的长度,并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

学生可能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厘米的概念。

2. 知识新授(10分钟)教师讲解厘米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厘米与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学生用厘米标尺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巩固新知。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小明身高130厘米,小华比小明高20厘米,小华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1. 小刚身高140厘米,比小明高30厘米,小明的身高是多少厘米?2. 一本书的长度是26厘米,比一张纸的长度长10厘米,一张纸的长度是多少厘米?5. 巩固拓展(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解答,如: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是多少厘米?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厘米的定义2. 厘米与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3. 例题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66页的练习题。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厘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厘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厘米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长度”这个概念;2.学生能够认识厘米并能够简单进行换算;3.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1.温故知新:复习之前所学的长度概念;2.学习厘米的概念,并认识厘米标尺;3.进行比较和换算,了解厘米与其他单位的关系。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1. 导入环节(1)采用问答形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上一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回忆一下上一个单元所学的内容。

(2)之后可以引入厘米标尺,让学生观察熟悉这个工具。

2. 学习厘米(1)老师出示厘米标尺让大家观察,然后简单介绍厘米的概念和符号。

(2)老师简单用“比较”的方式来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比较,例如:厘米与米、千米的大小比较等,为下一步的“换算”做好铺垫。

(3)通过展示比较各种长度的小实物,例如铅笔、棒球、手拍等,展示它们的长度,并让学生用厘米标尺测量与记录,来更好地理解厘米的概念。

尤其是要让学生体验到厘米这个单位的便利性和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提高认识厘米的兴趣。

3. 换算(1)出示一些真实场景的图像,在其中加入长度单位(含厘米),比如一张标着鱼缸尺寸的图片,或者一张标着学校操场尺寸的图片等等。

(2)告诉学生,怎样通过换算来确定图片的具体长度(或宽度),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换算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以免忘记学了的知识。

4. 实践应用(1)选择一些适合本节课程的问题,例如“如果桌子的长度是60厘米,那么15个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 或“这本书是多长?”等。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已学习的知识来解答问题。

(2)在课堂上,参照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行模拟和实践。

例如引导学生用厘米标尺测量教室的长度、用厘米标尺测量自己手的长度、用厘米标尺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的长度等。

切勿因都是刻板的单位名称而使学生感到枯燥、严肃、麻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认识厘米;2.掌握厘米与其他单位之间的比较;3.进行长度的测量与换算。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厘米的定义,掌握常见物品的长、宽、高的厘米数。

2.通过观察物品,积极思考,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物品,珍惜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教案、课件、实物或图片等教具。

2.学生的参与练习用纸。

三、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1)任务呈现出示一条印花布,让学生猜猜这条布的长度。

(2)探究引导讲师鼓励学生自己找现成的物品,并观察、测量,然后说出这个物品的长度。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厘米,厘米是怎么来的。

2.学习内容(15分钟)(1)纸张长宽的测量出示一张A4大小的纸,利用尺子测量它的长和宽,然后宣布这张纸的长17厘米,宽12厘米。

(2)物品长宽高的测量拿出一个书包,通过测量它的长、宽、高,让学生向数字化思维转变。

接着,讲师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猜测物品的大小,然后用尺子测量并说出它们的大小。

(3)厘米的定义阐述“厘米”的概念:厘米是长度的计量单位,1厘米等于1/100米。

3.教学巩固(15分钟)(1)厘米数的判断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包括纸张、铅笔、橡皮擦、钢笔等),让学生在纸上写出它们的名字,并估算它们的长度在多少厘米左右,最后确认测量得到的厘米数值和估算数值是否大致相等。

(2)物品名字的填空在黑板上出示几张图片,并填空:这是一张___,长__厘米,宽__厘米。

这是一把___,长__厘米,宽__厘米。

这是一个__,长__厘米,宽__厘米,高__厘米。

4.拓展(5分钟)(1)参观物品的长度让学生到教室内走动,观察各类物品的长度,并说出它们的长度。

(2)自我总结让学生在纸上写下今天学到的内容,并课堂分享,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在课后的作业中,让学生用纸测量自己的课桌、椅子、窗户等物品的长度、宽度、高度,通过实际测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能够在上课中积极发言,表现出对课程的理解和学习能力提高。

《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认识厘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能够用自己熟悉的物品量化厘米;2.能够掌握厘米的换算方法;3.了解厘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厘米的使用意识。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计量尺或者卷尺,教学PPT;2.准备物品:手表、橡皮擦、笔记本、放大镜等等,用于上课量化。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让学生认识厘米•明确问题:学生是否了解认识厘米的概念?•解决问题:利用PPT向学生介绍厘米的概念,与学生讨论它与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用物品量化厘米•明确问题:如何让学生理解厘米的具体长度?•解决问题:让学生选择一些常见物品(如手表、橡皮擦、笔记本、放大镜等),用计量尺或者卷尺测量出它们的长度,对比一下它们的长度,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厘米的换算•明确问题:学生能否掌握厘米的换算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多组例题,让学生掌握从厘米到米、从厘米到毫米的换算方法,培养学生对单位换算的意识。

4. 综合练习•明确问题:从认识厘米到掌握厘米的换算,学生是否能够内化知识?•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综合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掌握的厘米知识。

四、课堂练习与巩固1.学生在课堂上用计量尺或者卷尺量化物体的长度;2.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与厘米相关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探讨并回答问题;3.布置课后作业,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厘米的概念,掌握了厘米的换算方法,并了解厘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使用厘米的意识,达到了课堂目标。

六、教学反思1.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操作性强,通过实物举例,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入地了解了厘米的概念;2.教学材料选取得当,高度吸引了学生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3.经过教师在课程中对学生的细致帮助和指导,学生掌握了厘米换算方法和使用意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教学背景本节课主要是针对二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涉及到的知识点是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1.了解厘米的概念和基本使用方法。

2.能够使用米和厘米表示长度,并且进行换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厘米的概念和基本使用方法。

2.使用米和厘米表示长度,并且进行换算。

教学难点1.米和厘米的概念和区别。

2.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1.厘米的概念和基本使用方法。

2.使用米和厘米表示长度,并且进行换算。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让学生在讲解教师的引领下观察教室里各种长度的物体,并说出它们的长度是多少。

2.引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知道物体的长度?第二步:学习厘米的概念和基本使用方法1.让学生观察厘米尺的特点,了解厘米的概念。

并让学生互相测量自己的手指长度并说出自己的测量结果。

2.引导学生将每一根手指的长度都转化为厘米。

第三步:使用米和厘米表示长度,并且进行换算1.学生通过讲师的示范,在黑板上标注出一根1米的直线,并将其划分为10份,个别学生进行1米长的划分工作。

2.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1米有多少厘米,并将厘米值标注在直线上相应的位置上。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估算出自己的身高是多少,使用米和厘米双重计量,并把答案写在纸上。

第四步:课堂练习1.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题目练习,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2.开展小组活动,要求小组内的同学相互配合,测量教室里各种物体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写在纸上,最后在班内展示。

四、教学方法1.通过讲解和演示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新知识。

2.引入实物和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3.通过口算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计算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班内口算成绩。

2.小组活动成果展示。

3.课后练习的结果。

六、板书设计1.厘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2.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

七、教学资源1.计量工具:厘米尺子,卷尺。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厘米的含义,认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2.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3.能够用该单位描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长度。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量化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教学步骤1.引入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厘米”。

提出如下问题:1)我们看到的物品都有什么共同点?2)我们如何描述物品的长度?3)有哪些单位可以用来描述物品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2.新课讲解1)引入教师出示一张厘米尺,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尺上有很多小刻度,表示为“cm”。

2)讲解教师向学生解释厘米的含义,并且强调厘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示范一下用尺子量房间的长度,并向学生介绍尺子上的其他刻度)。

3)练习教师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利用尺子测量各项物品的长度,并用厘米作为单位,将测量结果填入表格中。

学生的任务是互相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3.巩固练习1)单元测验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单元测验。

检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并理解了本课所学知识。

2)寻找应用场景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日常生活场景,如衣服尺码、超市购物等,让他们思考如何使用厘米来描述所需物品的长度。

3)实践任务让学生互相合作,找出各种物品的长度,并用厘米作为单位填写记录。

学生可以测量各种物品的长度,例如课桌、椅子等,然后将测量结果汇总到一张表格中。

4.课堂总结教师向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知识,让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并强调厘米是计量长度的一个重要单位,它可以用来描述各种物品的长度。

同时还回顾了常见的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毫米,强调了每个单位所代表的区间。

三、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了厘米的含义,认识到厘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还能够互相检查答案是否正确,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堂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总结,为后续教学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营造互动、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厘米的定义和换算;2.了解长度量测的基本单位;3.能应用所学知识测量物体长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厘米的定义和换算;2.教学难点:厘米的应用及量测的精度掌握。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品,如书、铅笔、橡皮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长度,如何测量长度。

激发学生对于长度的认识。

2.讲解(15分钟)1.定义厘米:厘米是长度量测的一种单位。

1厘米等于10毫米,读作“离米”;2.换算:厘米可以换算为毫米,1厘米等于10毫米;3.讲解“厘米尺”的使用方法:厘米尺是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需要从0刻度开始读数,小数点后最多保留一位。

3.实践(25分钟)1.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测量物品的长度,比较大小;2.带领学生观察教师用厘米尺测量物品的过程,让学生掌握使用方法;3.分组让学生各自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长度,并记录下来;4.让学生自己发现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测量精度。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与厘米相关的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包括测量精度、问题解决能力等;2.学生提交练习题的答案,通过检查学生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以调整教学方法;3.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共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五、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2.在实践环节中,应提供各种日常物品,以便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测量,从中学习。

3.我们作为老师更需要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培养,要把知识点放入情境中,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之中,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实际意义,更好地应用所学。

六、教学反馈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厘米进行展开,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讲解定义和使用方式、实践测量,让学生掌握了厘米的概念、应用和换算。

学生对于测量长度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了测量精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区级公开课《认识厘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区级公开课《认识厘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区级公开课《认识厘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厘米的换算,能够运用厘米进行实际的长度测量。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认知,但是对于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还是陌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演示、操作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厘米,理解厘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厘米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理解厘米的概念。

2.掌握厘米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厘米。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认识厘米。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道具,如尺子、绳子、物体等。

2.准备厘米标尺。

3.准备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实物道具,如尺子、绳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有多长?我们应该如何表示它们的长度?”然后,教师引入厘米的概念,解释厘米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厘米标尺给学生,让学生亲自测量实物道具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测量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厘米的换算方法。

同时,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书面练习。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教室的长度是多少厘米?教室的宽度是多少厘米?”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答案。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教授的是《认识厘米》这一知识点,是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在数学学科中,长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对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着重介绍了长度的单位厘米,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深度掌握这一重要知识点。

本节课适合在学完识数和数的简单比较的基础之上,作为数学的第三个知识点来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基本概念;•能够使用尺子、直尺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初步了解长度相等和长度不等的概念。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 教学重点•讲解单位厘米和测量方法;•使用实际测量活动进行讲解。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感受长度;•让学生理解“长度相等”和“长度不等”的概念。

1. 思维导入将一支笔、一本书等物品拿出来,让学生猜测这些物品的长度,并且询问学生是否知道长度的单位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互相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并且给这些物品进行排序,让学生明白长度和大小并不相同。

2. 活动展开介绍厘米作为长度的单位,让学生亲手拿着厘米尺进行测量,让学生测量几本书的长度,并让学生列出不同书的长度。

通过这样的实际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具体含义。

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测量其他的物品的长度,并且进行长度排序和比较活动。

3. 归纳总结让学生将测量出来的物品长度进行整理和归纳,让学生明白不同物品的长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不同的物品有着不同的长度。

4. 巩固练习结合课本上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对厘米这一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加深。

通过这样的练习,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厘米单位的作用以及不同长度的概念。

5.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本概念,并且能够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50到52页“认识厘米”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同学们看过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你最喜欢动画片里的哪只羊?(出示课件):喜羊羊听说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可高兴了,她想和我们一起学习呢。

瞧,她在看着我们哪,喜羊羊很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是什么样的,举起来给他看看好吗?喜羊羊还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长。

你们能用自己的工具量一量告诉她吗?(学生操作:选用橡皮、小刀、硬币等量出“数学书”的长度)师:谁愿意大声告诉喜羊羊数学书有多长?喜羊羊有点奇怪了,同样的“数学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生:因为我们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不一样。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学生尺)二、认识厘米1.认识尺子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

现在请把你们的尺子举起来给老师看看。

虽然每个同学的尺子长得不一样,但是老师知道每个人的尺子上都有相同的地方,相信吗?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老师知道什么。

看哪个小组猜得准。

同学们猜得真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说出厘米的含义和符号;2.能够用比较长的直尺学测量厘米;3.能够准确地读出直尺上厘米的数值;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一些简单的物品长度;5.能够在游戏中学习与发现厘米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厘米的概念和符号,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熟练掌握测量厘米的方法;2.教学难点:通过游戏和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整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直尺等测量工具、桌球杆、橡皮、以上物品的图示及厘米符号和含义的PPT。

2.学生准备:课本、笔、直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步骤导入新知识1.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并与本次学习内容进行联系,如:上节课学习了什么?跟本节课有什么联系呢?2.利用PPT,向学生展示厘米符号和含义。

通过对比和解释,让学生理解厘米是长度单位的一种,通常符号为“cm”。

学习新知识1.讲解正式开始前,可以先让学生用直尺感受、摆弄一下,解除他们对直尺的陌生感。

2.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让学生知道本次课的重点和目标。

3.引导学生用直尺量一下自己折叠好的半张A4纸的长度,并告诉他们这是一个不熟悉的长度单位,叫做厘米。

4.通过PPT,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测量厘米的方法。

如:直接在物体上作出“基准线”,用直尺放在基准线旁边,感官上判断直尺与物品的相对位置,记下最后一条标尺的数值。

5.利用PPT和实物进行展示,让学生观察直尺上“厘米”这个数字的位置,感受直尺上的最小刻度,并帮助学生理解测量长度时的减法方法。

6.根据所学方法,让学生测量课桌、自己的手臂等物品长度,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

操作练习1.利用情境教学,利用桌球杆的长度和橡皮的长度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探讨“相等”与“不等”的概念。

并通过探究,引出小数和整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小数中的小数点表示了整数和1/10之间的关系。

2.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认识和掌握厘米的概念,如“一站到底”的游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2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
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
二、知识新授。

1、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

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

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2、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4)打开书第62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4、教学例4。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

(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5、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6、7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测量较短的物体:厘米cm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
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