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闽南童谣的传承与发展
闽南童谣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儿童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闽南童谣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儿童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闽南童谣最早起源于唐朝,兴盛于明朝,自明朝中后期下南洋,流传至台湾及东南亚一带,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记载于福建地方文学作品《闽都别记》中,唐代时期,福建有位观察使名叫常衮,最早创作了一支俗谣《月光光》,以闽南土音传授,歌曲可以演唱歌词的文字,也可加以识别。
这首童谣的内容为:月光光,渡池塘。
骑竹马,过洪塘。
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撑船来前路。
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一去何时返。
同样,当今闽南各地也相继传唱童谣《月光光》,除了歌词的内容有所变动,其他主题结构方面基本相同。
闽南童谣根据基本内容大致可分为时政、育儿、游戏、动物、植物、知识、幻想、生活、节令、民俗、趣味等类;从体裁上则可分为摇篮曲、叙述式、问答歌、调、谜谣、绕口令等;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念谣、唱谣、戏谣、舞谣等。
闽南语,隶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语言。
适用于潮汕地区、海陆丰地区、湛江、台湾、东南亚等海外华人之间,该语言主要使用于闽南地区。
千百年来,后人一代又一代传承了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语言与表演形式,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如今的闽南语已经成为地球60 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
一、闽南童谣发展现状当今,随着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童谣的传承问题,正面临一个转型期.在闽南,大量的外来人才涌入,闽南语的流失与危机也使得流传千年的闽南童谣逐渐远离了闽南儿童.目前只有一小部分的传承人在传唱与传授闽南童谣.面临着即将失传的闽南童谣,21 世纪初,福建各个城市相继在传承和保护闽南童谣方面,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在各个社区,文化中心,大中小学校园内举办闽南童谣表演比赛,让闽南童谣进校园。
厦门市还相对应的制定实施了闽南童谣保护的五年计划.2009 年 6 月,厦门市翔安区闽南童谣文化研究会成立。
2010 年,在翔安区建设闽南童谣文化活动中心,作为重点保护闽南童谣文化的基地。
闽南童谣介绍
闽南童谣介绍
闽南童谣是福建省南部地区,特别是泉州、厦门、漳州等地的民间儿童歌谣。
这些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反映儿童生活乐趣的歌谣,也有寓教于乐的道德教育歌谣,还有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对家乡热爱的歌谣。
闽南童谣的语言生动活泼,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它们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富有节奏感的韵律,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
这些歌谣不仅富有娱乐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精神食粮。
闽南童谣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们是研究福建南部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同时,闽南童谣也是闽南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了闽南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闽南童谣正在逐渐被遗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大对闽南童谣的研究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闽南童谣的魅力。
总的来说,闽南童谣是福建南部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唱乡音唤乡情——幼儿园闽南童谣的实践与思考
唱乡音唤乡情——幼儿园闽南童谣的实践与思考摘要:幼儿的年龄较小,对幼儿的活动教学效果要保证对感知体会、认知理解作引导,帮助幼儿在教学中做自我展现,也做实践参与。
幼儿园教育以五大领域为核心,区域活动的设计上就要落实五大领域的内容。
大部分幼儿对童谣有较高的兴趣,而童谣的内容和形式也便于幼儿做自主理解,因此,可以通过开发童谣资源来开展五大领域的区域活动,保证幼儿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也让幼儿能够快乐参与,建立自主认识。
本文就如何展开幼儿园闽南童谣教学做出一定的探讨,并提出实质性建议。
关键词:民间童谣;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引言:随着社会一步步的发展和革新,语言实践教研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领军者”,愈来愈多幼儿教研工作者开始注重对幼儿语言教研的开发。
因此,在幼儿园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幼儿教师们可以在幼儿园中融入闽南童谣教研,让幼儿们的玩乐的同时,也能明白民俗文化的可贵。
闽南童谣教研不仅仅可以让孩子们在各个层面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还可以促使孩子们初步感知社会与生活。
故幼儿教师应恰当展开幼儿园闽南童谣教育教学,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感知文化的真谛。
一、闽南童谣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的重要价值现阶段国家对于幼儿阶段的教学也是更加关注,一般学习的书本很难帮助孩子良好地适应教材上的知识,民间的童谣本来就简洁易懂,听起来更加朗朗上口,同时童谣所蕴含的典故更加富有了趣味性,能够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将民间童谣的教学应用到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充满着很大的意义,给幼儿们语言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闽南童谣是当地歌谣,具有当地特点,在幼儿园课程中使用闽南语童谣,能够有效的发掘其意义,使孩子感受到地方童谣的快乐。
在教育活动中,所传播的闽南童谣往往具有独特的教学意义。
闽南语童谣是用闽南语言来写作并传唱的少童谣曲,丰富多彩的闽南语童谣是许多闽南人小时候快乐的回忆,历代的闽南人民针对孩子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用多姿多彩、活灵活现、幽默诙谐的闽南语言整理出了一首首的童谣,使孩子更加的朗朗上口,使得儿童在童谣的熏陶下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闽南童谣内容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和灵活性更为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升幼儿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论闽南童谣的传承与发展
论闽南童谣的传承与发展作者:王丽珍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4期“水当当,水当当,集美新城水当当。
嘉庚精神集美大发扬,城乡开发建设再谱篇章。
靠你们大家来打扮,造一座新城水当当。
”琅琅上口的童谣在耳边响起,由陈栋梁作曲,林朝辉、陈栋梁作词的《集美新城水当当》闽南新童谣在集美传唱。
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形式曾几何时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全世界有六干多万闽南人是伴着童谣长大的,可是到了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却哼不上几句闽南童谣。
陈栋梁先生一生致力于闽南童谣的收集、保护和创作,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的一百首《闽南新童谣》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同时出版了他的《集美你真美》旅游风光歌曲集,其中收录了《土笋冻》、《博状元》、《手拍手唱天黑黑》、《功夫茶》、《集美扒龙舟》等闽南新童谣。
对于他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感到欣慰,但是光靠像陈栋梁这样的艺术家的努力是不够的。
闽南童谣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和扶持。
现就闽南童谣如何传承与发展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一、闽南童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得到政府部门的保护,文化部门应把保护及推广闽南童谣列入电视台、广播电台、文化馆、少年宫、图书馆及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之中闽南童谣是以闽南话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具有浓厚的闽南乡土气息,集趣味性、游戏性、知识性、哲理性等于一体,琅琅上口,妙趣横生。
如《新年歌》:“初一早,初二巧,初三困到饱,初四顿顿饱,初五隔开,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原金,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囝婿,十二查某囝转来拜,十三食泔糜仔配芥菜,十四结登棚,十五上元瞑,十六拆灯棚。
”再如《月光光》:“月娘月光光,老公仔伫菜园;菜园掘松松,老公仔欲种葱:葱无芽,欲种茶;茶无花,欲种瓜:瓜无子,老公仔气甲欲死……”闽南童谣渗透了闽南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适合儿童接受和记忆。
但是近年来,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年人对闽南方言掌握得不够好,大多青少年儿童不会讲闽南方言,三十岁以下的人对闽南文化极为陌生,大量生动、丰富的闽南方言词语迅速消亡。
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
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蔡家谱闽南歌谣与闽南文化的构成关系极其密切,是闽南文化的折射和体现。
闽南文化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关系相当大,闽南民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闽南文化独有的丰富内容。
中原文化因北方汉人的大量的迁入而传入闽,所以福建闽南歌谣中的许多表现与中原文化相关的内容。
如闽南民歌当中的传说故事歌——史诗类:德化的《舜哥歌》从盘古开天地唱起,讲了尧舜禅让的故事。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唱的:姚舜行孝传天下,堪称国内第一人;尧帝当面就禅让帝位自称臣。
姚舜听了心不宁,便对尧帝当面讲分明:帝殿君王的福分,从小不敢相争登。
尧帝再三表真诚,行孝爱民人人敬;。
安溪的茶歌调《孟姜女送寒衣》对孟姜女从成婚到为丈夫寒衣再到与秦王对骂进行描写,以致“秦王被骂跳入海,东海传来水牛声。
”许多传说故事歌中的人物和情节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中原。
福建的宗教十分兴盛,特别是佛教和道教长期影响着福建人民的生活。
如惠安的《正月正》歌中有一段唱佛教的盂兰盆节的热闹:“盂兰大会号无遮,到处募缘笑语哗。
演唱《木连》三日夜,纷纷看剧乱如麻。
”各类巫师在举办各种法事时常唱出独特的经咒诀术歌谣,如永春的《乌髻观音咒》、《黄公祖师咒》、德化的《关帝咒》等闽南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元性,闽南歌谣的特点与闽南文化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这里说的多元性指的是闽南缺乏一种征服力很强的强势文化,谁也征服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由此形成的文化割据的状态。
在闽南文化当中有:厦门文化(作为经济特区和历史上五口通商的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交流,这是主要针对岛内而言的,针对岛外,海沧、杏林、集美、同安,又因距离差距大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方言区,这是由于这些地方靠近内陆又没有对外开放所决定的。
)、泉州文化(沿海的石狮、晋江文化与山区的安溪、永春文化又不一样。
)、漳州文化(从石码、东山、漳州市区等地又随着地理位置、经济情况的差异表现出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幼儿园闽南童谣教研分享(3篇)
第1篇一、引言闽南童谣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幼儿园教育中,闽南童谣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提高幼儿园教师对闽南童谣的教学能力,我们开展了闽南童谣教研活动。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分享。
二、教研背景1. 闽南童谣的特点闽南童谣具有以下特点:(1)韵律优美,朗朗上口,易于幼儿记忆和传唱。
(2)内容丰富,既有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又有日常生活、自然景物等。
(3)富有地方特色,体现了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2. 幼儿园闽南童谣教学的意义(1)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感。
(2)有助于幼儿了解和传承闽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有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三、教研内容1. 闽南童谣的选择与整理(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闽南童谣。
(2)对闽南童谣进行整理,使之更加适合幼儿学习。
2. 闽南童谣的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闽南童谣。
(2)游戏教学法:将闽南童谣融入游戏中,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3)合作教学法:鼓励幼儿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演唱闽南童谣。
3. 闽南童谣的实践活动(1)组织幼儿开展闽南童谣比赛,提高幼儿的演唱水平。
(2)邀请家长参与闽南童谣活动,共同传承闽南文化。
(3)开展闽南童谣主题活动,让幼儿深入了解闽南文化。
四、教研成果1. 教师对闽南童谣的认识更加深入,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2. 幼儿对闽南童谣的兴趣日益浓厚,演唱水平不断提高。
3. 家长对闽南童谣活动的认可度较高,积极参与其中。
4. 闽南童谣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总结本次闽南童谣教研活动,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明确了闽南童谣的价值和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闽南文化体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南童谣
闽南地区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区之一,而闽南童谣是闽南地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闽南童谣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化形式,承载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和文化特色。
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童谣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将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闽南童谣的历史渊源闽南童谣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化形式,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它是闽南地区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是民间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闽南童谣歌词简练朴实,旋律优美悠扬,以其独特的韵律和韵味成为了闽南地区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闽南地区人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闽南童谣的文化特色闽南童谣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儿童歌谣,闽南童谣在表达方式上更加风趣幽默,歌词多用当地方言演唱,使其充满了地域特色。
而且这些歌谣内容丰富,既有关于农耕生活的,也有关于城乡生活的,既有关于洞房花烛的,也有关于饮食文化的。
除了歌词内容丰富外,闽南童谣的演唱方式也是其独特之处。
绝大部分的闽南童谣都是以一人先唱,再众人合唱的方式进行表演的,富有参与感,能够调动集体的情绪,是一种富有团体感的表演形式。
这种形式也使得闽南童谣在民间节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为民间欢庆的重要内容。
三、闽南童谣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童谣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将闽南童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正式认可其在我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是通过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组织专门的研究团队对闽南童谣进行深入研究,记录整理闽南童谣的歌词和旋律,并进行学术研究,将其文化价值充分挖掘出来。
再次是通过举办各种传统文化节庆活动、比赛和演出,向社会大众宣传闽南童谣的文化价值,并鼓励民间艺人传承和创新闽南童谣,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闽南童谣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闽南童谣简介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流行于闽南、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华侨华裔居住地。
它是历代闽南百姓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用闽南方言复杂而富有音乐美的韵语和平仄节奏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而形成的民间文学形式。
闽南童谣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儿童的知识。
有些闽南童谣是伴随游戏趁韵而作,使儿童玩得更加快乐;也有的特意使用拗口语句,借以训练儿童的说话能力;还有的是母亲育儿童时随口哼唱,让孩子一生都怀念着母亲的温暖。
更有一些闽南童谣表现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的历史,记载了两岸人及华侨多年的艰辛和奋斗。
闽南童谣的挖掘与利用
闽南童谣的挖掘与利用曾经伴随着几代人成长的闽南童谣,正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淡出孩子们的生活。
不仅现在的孩子,就连我们这一代,记忆中的闽南童谣已悄然消失,有的甚至连闽南话也说不好。
不禁让人担忧:这些传唱几代人的闽南童谣会不会从此销声匿迹,这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会不会消亡?闽南童谣会不会只存活在老一辈的心里?令人深思。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念闽南童谣,有的连理解都困难,更别说那些幼儿园的小朋友了。
闽南童谣是闽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含丰富的知识,还包含着我们闽南人传统美德与人生智慧,处处体现着闽南人的生活气息,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儿童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方法。
我们以《闽南童谣进课堂》的课题研究,把闽南童谣融入到幼儿课程活动中,让幼儿通过亲身的体验来获取童谣的乐趣,把美、精、短的闽南童谣挖掘利用和传承好。
一、闽南童谣的挖掘1.挖掘“美”的素材闽南安溪,千年茶史,百年创业,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朴实勤劳的人,纯美的风情,凝聚了丰富的闽南童谣美的素材。
我们通过人美、山美、茶美、风情美来选择幼儿喜闻乐见的童谣。
如《日头歌》《剪刀歌》、《月光光》等。
让幼儿念念、背背,体会童谣的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
通过挖掘、积淀、鉴赏,更激发幼儿对童谣的兴趣,让幼儿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发现美。
2.挖掘“精”的题材给孩子的题材必须是精要的、典型的,幼儿的印象才能清楚。
我们筛选出健康向上、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寓趣味性、知识性、审美性强的,包括生活、劳动、人文、季节、动物等内容精美的童谣。
让幼儿充分体验童谣的和谐、快乐、轻松等品质。
如《不识文字真是惨》《秀才骑马弄弄来》等闽南童谣的“精”还在于它面对儿童体裁短,一是指句子短小,少则3字、5字,最多不超过7字。
如《好朋友》:相牵手,好朋友,吃土豆,配烧酒,烧酒仙,眶眶颠。
二是指篇幅短,像绝句4句、律诗8句,最多为10来句。
美而短、精而短。
孩子们琅琅上口,喜欢念,没有负担。
传承闽南文化 唱响闽南童谣
一
,
是体 现闽南 乡情 、 亲情 的语言工具 。“ 闽南 童谣 ” 产生于闽南这
2 . 朗诵 法
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壤里 。多少年来 , 勤劳勇敢 的闽南人 民 ,
如何使幼儿能尽快地理解闽南童谣 、 说 准闽南话 呢?
一
童谣材料直观地再现于幼儿面前 。 如在闽南童谣《 一的炒米香》 的教
学 中, 教 师和幼儿分别手持图谱 , 其余幼儿 紧随着一张张 图片的出
、
精 心挖 掘 , 撷 取 闽南 童 谣 素 材
完 整 地 朗诵 童谣 。 在一 张 张 图片 的展 现 中 , 幼儿 的好奇 心 和兴 趣 首先 , 依据生活经验选择内容 。 幼儿 的学 习离不开一定 的生活 示 , 并能根据 图片带来 的明显信息进一步了解童谣 内容。 经验和认识能力 ,因此选择幼儿已有相关知识经验 的童谣更能激 得到提升,
活动的趣 味性和幼儿的学习热情 。 二、 采用灵活多变 的教学形式 , 增强学 习趣 味性 1 . 直观法 幼儿的思维是 以直观形象 为主, 直观的实物 、 图片和动作等对
于 他 们 来说 是容 易 理 解 的 ,而 抽象 的教 学 内容 和 方 法 则 是 他 们 难
乐器快板或 圆舞板 , 以每小节两拍 的节奏进行朗读。 这样不仅可以
提高朗读 的音乐性 , 增强朗读的趣味 , 而且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也 是有益的。
3 . 情 境 教 学
根据幼儿形象思维 的特点 , “ 情境 教学” 在 童谣教学 中体 现得
这对幼儿学 习童谣特别有帮助。事实证 明 , 幼儿时期 的 以理解和接受的。童谣 内容隶属于语言范畴 ,属于抽象的学习对 非常充分 , 歌诵离不开创设具体情境 ,幼儿对此也表现 出很高 的兴趣和学 习 象, 对 于幼儿来说较难 理解 。因此 , 只有采用直观 的教学方法和手 段, 化抽象 的内容 为直观的学习对象 , 才能引发幼儿学 习的兴趣 , 积极性。我们不仅在活动室里与幼儿一 同布置 了富有 闽南特色 的 而且 在每个集体活动时 , 为幼J L t i t J ] 设一个游戏情 才能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 。 在童谣教学中 , 我们根据童谣 的具体 内 长廊和游戏环境 , 让幼儿在创设 的情境 中展开联想 , 培养其对闽南童谣 的兴趣 。 容, 采用动作 、 实物等直观 的手段 和方 法 , 使抽象 的童谣 内容直观 境 , 情境游戏教学离不开一个“ 动 ” 字 , 让幼儿在活动中动起来 , 让幼儿 地呈现在幼儿面前 , 以帮助幼儿理解童谣的内容 , 激发幼儿学习童
闽南童谣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闽南童谣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在幼儿园教学中,如何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并培养优秀的品格素养,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而闽南童谣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感染力,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闽南童谣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价值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闽南童谣的文化内涵1.优美的语言韵律闽南童谣以其优美的语言韵律著称,充满了朴实、生动的特点,激发了幼儿对于声音和韵律的敏感性。
比如:“妈妈叫我回家吃饭,快点快点来吃啊”,这样的语言旋律可以引发儿童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丰富的民俗文化闽南童谣融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常常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劳作和情感。
比如:“童仔眼龠鞭,上口呷麸糕”,这样的歌谣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当地的饮食习惯,还可以帮助他们在乐趣中了解当地的传统习俗。
二、闽南童谣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1.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学唱闽南童谣,可以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
比如通过学唱“卖豆窑”,可以让孩子们在唱歌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2.民俗文化的传承闽南童谣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有助于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接触和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学唱“散仔船”,可以让孩子们了解渔民的生活和劳作,增强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3.情感态度的培养闽南童谣在音乐、歌词和情感方面都充满了纯真和善意,通过学唱这些歌谣,可以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增进他们的友情和亲情。
比如通过学唱“妈妈叫我回家吃饭”,可以让孩子们在欢乐中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亲情。
三、结语闽南童谣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民俗文化传承意识,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
在幼儿园教学中,更应该加大对闽南童谣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让孩子们在快乐中爱上自己的家乡文化。
传承闽南文化唱响闽南童谣
问题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改革应注重开发蕴涵本土文化的课程,应对幼儿进行本土文化的启蒙教育,让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的优秀和特点。
闽南语是我国重要的方言之一,是体现闽南乡情、亲情的语言工具。
“闽南童谣”产生于闽南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壤里。
多少年来,勤劳勇敢的闽南人民,用心灵和智慧创编和流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歌,其中闽南童谣占有一定的比例,成为我们闽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班幼儿虽处于闽南地区,但由于各种原因,作为母语的漳州方言———闽南语,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却颇受冷落,对于前辈所创作并流传下来的闽南童谣更是知之甚少。
因此,有必要让幼儿理解闽南童谣,并说准闽南语。
如何使幼儿能尽快地理解闽南童谣、说准闽南话呢?一、精心挖掘,撷取闽南童谣素材首先,依据生活经验选择内容。
幼儿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识能力,因此选择幼儿已有相关知识经验的童谣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例如,童谣《土楼好》讲述的是各种土楼小吃,这首童谣适合幼儿掌握,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接触的土楼小吃的种类多,对于很多小吃都有品尝过的经验,易于理解,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其次,依据幼儿的兴趣点选择内容。
幼儿的年龄特点之一是好动,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喜欢具体、鲜明的形象。
根据这一特点,选材就要选择一些结构清晰、特点鲜明、有一定游戏性、形式工整的童谣,如《食子仔歌》:“一放鸡,二放鸭,三分开,四做堆,五搭胸,六拍手,七围墙,八摸鼻,九捡起。
”这首玩“丢沙包”的儿歌,集数字、韵律、游戏于一体,让幼儿在游戏的融合中把握节奏,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幼儿的学习热情。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增强学习趣味性1.直观法幼儿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为主,直观的实物、图片和动作等对于他们来说是容易理解的,而抽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则是他们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童谣内容隶属于语言范畴,属于抽象的学习对象,对于幼儿来说较难理解。
乡音乡韵源流长——闽南地区歌谣文化内蕴阐释
乡音乡韵源流长——闽南地区歌谣文化内蕴阐释乡音乡韵源流长——闽南地区歌谣文化内蕴阐释闽南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重要的地域文化圈,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歌谣作为一种传统的口头文学形式,一直以来存在于闽南地区人民的生活中,传承至今。
乡音乡韵,流传千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文化深度。
闽南地区歌谣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古人将这些故事转化成歌曲,歌唱表达出人们对神话故事和传说的情感和敬意。
同时,歌谣也是人们生活中的记录者,记录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和社会风貌等。
闽南地区的歌谣以其特有的节奏和旋律形式吸引着人们。
其中融入了方言的独特特点,使得歌谣更具韵味。
闽南方言发音独特,韵腔多变,这也为歌谣的传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传,闽南方言丰富的韵腔得益于古代的音韵演变过程中,外来族群的语音和当地方言的融合。
这种韵腔的演变与方言的传承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方言文化。
闽南地区的歌谣文化内蕴丰富多样。
首先,它是地域文化的传承者和表达方式。
通过歌谣,人们传承和表达着对祖先和故土的深情厚意。
歌谣中流露出的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体现了对先辈的尊崇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其次,歌谣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记录者。
闽南地区是一个农业兴盛的地区,人们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
歌谣不仅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展示了丰收的喜悦,还记录着农耕劳动的辛苦和岁月的沧桑。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闽南地区的歌谣文化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冲击。
城市化带来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模式的改变,使得人们渐渐放弃了传统的歌谣形式。
其次,新媒体的崛起也给传统歌谣文化带来了冲击。
新媒体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较广,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流行音乐和新形式的娱乐方式,而对于传统的歌谣文化日渐陌生。
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地区的歌谣文化,一些措施和行动已经在进行中。
首先,一些歌谣爱好者和文化机构开始开展歌谣的收集、整理和传承工作,致力于将闽南歌谣融入当代生活中。
漳州民风民俗:闽南童谣陪伴我成长
漳州民风民俗:闽南童谣陪伴我成长童谣是歌谣的一种,古代称为“童子歌”“孺子歌”,顾名思义是反映儿童生活的体裁。
有生动、活泼的童真童趣内容,又有和谐的节奏和押韵,能产生令人悦耳的音乐美、韵脚美,所以深受儿童喜爱。
可以说,它是苍天赐给儿童的精神食粮。
想起孩提时,饶有趣味的闽南童谣陪伴着我,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跃然闪现在脑海之中:春天的夜晚,听着母亲柔声地哼唱着:“婴仔捂捂睏,一暝大一寸,婴仔捂捂惜,一年大一尺”,小小的房间里弥漫着母爱的温馨;夏天的黄昏,我紧紧挨在老祖母身旁,听着老祖母一边用芭蕉扇扇风一边唱着:“破扇引清风,拍死蠓仔王(打死蚊子王),若无即支扇,咬着会发癀(皮肤上发炎红肿)”,我不知不觉地伏在祖母的膝盖上竟睡着了;秋天的傍晚,每当我跟邻居的孩童在庭院里嬉笑玩耍时,望着天边那一抹抹的晚霞,就天真无邪地放开嗓门念唱着:“红霞(红虾)红丢丢,安公要食着捻须(拔掉虾须),安嬷要食揾豆油(蘸酱油),安孙要食用手搝(拉)”,说得安公安嬷笑得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冬天的夜晚,僻静的街头小巷里,忽然从寒风中飘来“烧肉粽”的叫卖声,我喜出望外,脱口而出:“烧肉粽,真正港(很地道),香菇栗子味素芳。
”“囡仔爱年兜,围炉拿红包”,喜庆的民俗童谣自然是不能少的。
有一首围炉童谣大家都挺熟悉:“二九暝,全家做圆圆,桌顶酒菜满满是,有鸡有鸭也有鱼,全家逐个围炉来过年。
食金针甲木耳,祝公嬷食百二。
食珠蚶有财气,明年阿爸阿妈大趁(赚)钱。
阿公阿嬷阿爸阿妈听了大欢喜,红包赏互囝孙儿,互恁(你们)平安(很会)读册,大汉生活工作则(才)顺利”。
“正月正”童谣,我背得滚瓜烂熟:“正月正,来拜正,天光起来穿新衫,梳妆打扮来大厅,祝序大人身体健。
正月正,红灯挂大厅,红烛光焱焱,门口放炮大毋声,闹热滚滚闹新正。
正月正,来拜正,厝边头尾好所行,见面恭喜讲好话,欢天喜地过新正”。
元宵节闹花灯更有趣味,一首“正月十五月娘光,提灯照到田中央,鼓仔灯,叮咚眶,白鹤灯,飞入山,鲤鱼灯,落海滩,红虾灯,头倒弹,冬瓜灯,烂一半,桃仔灯,真好看,绣球灯,莲花灯……”真是“天顶上水(最美)月亮圆,人间上水上元暝(元宵节)。
闽南歌谣的前世今生
闽南歌谣的前世今生陈耕闽南人把歌谣称为“歌仔”闽南人的“歌仔”是一个非常模糊宽泛的概念。
从文学的范畴讲,“歌仔”指的是闽南方言口传文学中的各种民谣。
无论是作为歌唱的民歌,或作为念诵的童谣,都称为“歌仔”。
从音乐的范畴讲,“歌仔”则泛指闽南音乐中比较通俗的歌曲,比如儿歌叫婴仔歌仔,采茶山歌叫采茶歌仔,渔歌叫行船歌仔。
传到台湾,演化出台湾的歌仔,台湾人叫“本地歌仔”。
“歌仔”的“仔”,在闽南方言中原本带有比较轻视又比较亲切的意思,比如小孩叫“囝仔”,大人就不能叫“大人仔”,但孩子叫母亲时却又叫“阿母仔”。
同样的,对南音,闽南人就称为“曲”,不会叫成“曲仔”。
这是因为早年的南音曲高和寡,讲究的是幽雅清和,一般为官宦士绅人家所专有,普通的平民百姓如果不是有特殊的背景,并不容易学习和掌握南音。
歌仔则不同,就是乞丐也可大唱其乞食歌仔,通俗易学。
在那些士绅阶级听来自然要称其为“仔”,而在百姓叫“歌仔”,则又有亲切喜爱的意思。
因此,“歌仔”有时又用来泛指除南音之外的所有其他闽南音乐。
歌仔的“仔”读音为(zi)而非“崽”,是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歌仔在闽南还有一个别名,叫“锦歌”,可是在台湾却没有这样的称谓。
既然歌仔是由闽南传到台湾的,为什么锦歌这个别名没有一起传过去呢?原来,早先在闽南多数地方,如厦门、同安、龙溪的大多数地区都叫歌仔,并没有“锦歌”这一别称。
只是在龙海县石码地域,由于九龙江在这一地段被称为锦江,其地又盛行演唱歌仔,当地人自称其为“锦歌”。
以后又有一些人把这个名称带入漳州市区。
但同时期在漳州郊外农村仍叫歌仔,而无锦歌一说。
锦歌之称普遍在闽南流传,是在一九五三年之后。
当时福建省文化厅主要出于其他因素的考虑,决定将流传于漳州九龙江(又称芗江)地域的台湾歌仔戏改为“芗剧”,流传所及,包括流传于厦门的歌仔戏,也叫“芗剧”了。
同时决定,将闽南歌仔统称为“锦歌”。
由于“歌仔”之称有点被轻蔑的含意,加上政令的推出,“锦歌”很快就传开了。
闽南童谣家长助教心得体会
闽南童谣家长助教心得体会闽南童谣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它以其儿童化、简单易唱的特点,深受广大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
作为一名家长助教,我有幸参与了闽南童谣的传承与推广工作,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闽南童谣以其纯真、朴实的歌词和舒缓的旋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它们通常以简单的语言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用通俗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使得孩子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童谣的内容,从而更加热衷于唱唱跳跳中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我发现他们对于闽南童谣的热情和参与度远远高于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这让我对闽南童谣的教育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闽南童谣的传承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作为家长助教,我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们的音乐兴趣和艺术素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与家长们的沟通,我了解到他们普遍认同闽南童谣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在家里也能与孩子们一起唱唱跳跳,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
因此,我积极组织家长参与活动,鼓励他们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和传唱童谣,并提供相关的音乐教材和资源。
同时,闽南童谣的推广工作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家长们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们的影响极大。
因此,我鼓励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们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唱歌教孩子们表达和沟通,并鼓励他们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相关活动,感受到闽南童谣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此外,闽南童谣的传承与推广还需要我们与学校、社区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支持。
作为一名家长助教,我积极与学校老师和社区志愿者合作,共同策划并举办闽南童谣的推广活动。
我们邀请闽南童谣的专家和艺术家来学校和社区进行传统音乐教育,开展童谣演唱会和比赛,并积极参与地方音乐节的相关活动。
通过与各方的合作与互动,我们扩大了闽南童谣的影响力,并将其传播给更多的孩子和家庭。
通过参与闽南童谣的传承与推广工作,我深刻地认识到闽南童谣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艺术和教育价值。
闽南童谣教学总结6篇
闽南童谣教学总结6篇篇1一、引言闽南童谣,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通过教学,我们可以将这一独特的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孩子们了解和感受闽南童谣的魅力。
本篇教学总结将围绕闽南童谣的教学内容、方法、效果及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选择了多首具有代表性的闽南童谣作为教学内容,这些童谣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描述自然景观的,也有反映社会生活的,还有表达情感和思想的。
通过这些童谣的教学,学生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闽南地区的文化和风俗。
三、教学方法1. 听读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们听录音或老师朗诵童谣,感受童谣的韵味和情感。
然后引导学生们跟着录音或老师一起朗诵,模仿发音和语调,培养他们的口语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互动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探讨童谣的内涵和意义。
3. 表演法:让学生们根据童谣的内容进行表演,通过动作、表情和语言等方式,将童谣所描述的场景和情感表现出来。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童谣内容,并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效果1. 提高了学生们的口语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听读法和互动法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闽南童谣的发音和语调,提高了他们的口语水平和表达能力。
2. 增强了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学习闽南童谣,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闽南地区的文化和风俗,培养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3. 锻炼了学生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表演法的教学,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童谣内容,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表演,锻炼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五、反思与总结本次闽南童谣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因为语言差异或基础薄弱而无法完全掌握闽南童谣的发音和语调;此外,在表演环节中,部分学生的表演能力还有待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加强对学生们的个别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闽南童谣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深度欣赏闽南童谣,传承闽南文化--以大班闽南童谣《海龙王要娶某》系列活动为例
深度欣赏闽南童谣,传承闽南文化--以大班闽南童谣《海龙王要娶某》系列活动为例。
大班溪流域是福建省闽东地区沿海山区的一部分,距离海拔高,人们的生活也相对分开,交流不畅,使得大班溪流域有着丰富的文化氛围和传统习俗。
闽南童谣正是源自这片古老的土地,历经漫长岁月的淬炼,以及传承人们生活中的激情,抒发出了大班溪流域特有的民族文化,成为大班溪流域文化的一部分。
近年来,福建省大班溪流域村民积极开展大班闽南童谣传承活动,以“海龙王要娶某”系列活动为例,举办闽南童谣沙龙展演,现场演唱和深度欣赏有关歌曲,如《海龙王要娶某》、《水龍王要娶媳婦》、《龙头山》等,传承闽南文化。
海龙王要娶某系列活动丰富多彩,有歌舞会、舞狮表演、童谣表演等,充满浓郁的民俗特色,增进了群众之间的良好友情,同时也展示了这一独特的流派。
参加者通常都佩戴民间唐装,让大家找到了最真实的民俗风情,提供了群众一个独特的欣赏闽南文化的机会。
此外,活动还邀请到海内外著名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到现场参加,他们带来了令人精彩的讲解。
专家学者从审美角度剖析不同闽南童谣,以及闽南文化的背后,深刻地阐明了闽南文化文明和浓郁的民族文化,使得大家对闽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了解。
当然,在此次活动中,还计划了一系列展览、讲座、论坛等活动,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为大家精心讲解闽南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海龙王要娶某”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带给当地观众难忘的欣赏体验。
大家热情洋溢,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活动刚刚结束,参与者纷纷表示,希望举办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深度欣赏闽南文化,还能丰富民族文化,传承自然文化,把闽南文化传承下去。
通过这次活动,大家不仅体会到了传统民俗风情,也欣赏到了闽南语言的美妙,更让人流连忘返,深度欣赏闽南文化,从而激发传承闽南文化的热情和信心,传承古老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使传统文化永葆。
闽南童谣的介绍
闽南童谣的介绍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
其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儿童的知识。
闽南童谣《月亮月光光》被改编成了《海上生明月福运到厦门》,“月光光,渡池塘。
骑竹马,过洪塘。
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撑船来前路”,这是唐代闽南童谣的记载。
如今关于《月光光》有一系列的童谣,比如“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南塘”,同样还有“月娘月光光、照进房间门、爱困新眠床、爱甲三色糖”。
闽南童谣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集时政、哲理、趣味于一体,朗朗上口,妙趣横生。
不仅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在东南亚华侨华裔居住地也有传播。
目前,越来越多的厦门中小学、幼儿园开始注重学生对闽南童谣的学习和传承,以口口相传的新形势大力普及,让闽南童谣走进新时代,开创闽南文化的新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闽南童谣的传承与发展
文学与传媒学院
1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
宋雅兴
2012011132
“天黑黑,卜落雨,海龙王,卜娶某。
龟吹萧,鳖打鼓,水鸡扛桥目吐吐,田婴举旗叫辛苦,火萤担灯来照路,老鼠沿路打锣鼓,为着海龙王卜娶某。
鱼虾水卒真辛苦。
”这首《天黑黑》是著名的闽南童谣,是好十几代闽台人的“摇篮曲”,展示的是在一个乡村里,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即将来临之际孩子们拿着荷锄在水流处寻找鱼虾的过程中,根据所见所闻进行想象的趣景。
原本是捕捉鱼虾的单调劳动,但孩子的世界是那样单纯充满生机活力,将这水中的小生物们想象成各种各样神奇的富有戏剧色彩的奇幻角色,最终以一个童谣的形式将这个奇妙的儿童想象力的世界记录下来,最终广为流传……许多类似《天黑黑》这样琅琅上口的闽南童谣伴随了我整个童年生活,给我的成长岁月增添了不少的趣味和奇妙色彩,但是如今随着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速度不断地加快,这样轻松富有传教意义的童谣已经渐渐淡出了这个浮躁的社会……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它流行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的居住地。
闽南童谣是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
闽南童谣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儿童的知识。
已经被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南童谣的特点:不仅具有浓厚的闽南乡土气息,集趣味、哲理、实用性于一体,而且琅琅上口,妙趣横生。
民间的民俗和生活习性
闽南童谣为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经典,具有不言而喻的历史感、民族性。
经典的闽南童谣可以反映出不同时代,普通大众的民俗民风,是作为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角。
例如,”舅汝来我晦知;我唛掠鸡来去台(杀)。
鸡犹细,换买虾,虾细尾,换炊粿。
粿无熟,换买肉;肉抹烂,换面线。
面线长,换买糖;糖乌乌,换买大鱼箍。
”这首独具乡村口语化特色的闽南童谣,反应了普通百姓热情待客的风俗风貌,间接地体现了当时的老百姓的饮食习惯,更进一步说甚至是烹调手法等,有利于历史学家对闽南文化的深入研究。
趣味具哲理性的儿童世界
闽南童谣采用的是口语相传的文学形式,作者早已无从考证,从流传至今的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看,大致可将闽南童谣分为两类:一是成人根据儿童的生活习性创作的具有教化功能的童谣;二是儿童参与创作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没有经过雕琢随口而出的语言。
例如:《数字歌》“一的炒你葱,二的炒你菜,三的锵锵滚,四的炒米粉,五的五将军,六的人子孙,七的七娘妈,八的人的仔(儿)九的狗奴才,十的抓去宰。
”这童谣类似于用简单易记的方式,教小孩子学习算算术,表现出儿童的世界如此的简单,用食物、家人等名词就能全部概括,而且间接体现了一种教育理念:知识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要联系日常生活再去教育儿童,这样子的教育成效会高得多。
“天顶一片五彩云,海内一只火烟船。
阿爸田头行,阿母田尾巡。
看见麦穗加忍尊,大家笑纹纹。
”这首《顶一片五彩云》描写的是儿童眼中的世界,天空中有一朵五彩云,海边有一艘会冒烟的船,阿爸在田地的前头,阿妈在田地的后头做收尾工作,看见麦穗的怪样,大家都咧嘴笑了。
这样一派其乐融融的场景,这首童谣里可以品味出多种意蕴:
1儿童的事件总是那么的简单,五彩的云,海边冒烟的大船,压弯了的稻穗便是他所有的乐趣。
2淳朴的农家乐场景,爸妈妈儿子三口一家一起出门劳作自给自足,看到麦穗收成好,便由衷的开心,简单快乐的农耕日子。
3阿爸始终走在前头,有一家之主撑起一片天的意味,阿妈则是在后头做收尾工作,体现传统妇女的贤良细心。
还有《戽虾》“戽(抓)虾戽(抓)蛟蚤,戽(抓)甲三升五米斗。
大尾掠来科(煮),细尾放伊走。
走到大门口,遇着一只胡须狗。
”这个场景是农村孩子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童趣且质朴,生动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但这些丰富有趣的闽南童谣都随着中年人对闽南语掌握不全面,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不会讲闽南语,十岁以下的儿童听不懂闽南语的现状而处在一个尴尬的陌生边缘。
闽南话的危机,使得闽南童谣如无水之鱼般无生存的空间。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闽南人我感到甚是心痛惋惜,在此提出几点个人建议:1.政府
政府部门里的文化部门应该着重推广闽南童谣,作为厦门甚至闽南地区的文化符号,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少年宫、图书光等事业单位中进行宣传普及,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从精神、行动上让大家意识到闽南童谣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行政推广的同时也要派相关的文化部门进行闽南童谣的保护收集,有利于接下来的传承、发展;
相关的教育部门,可以将闽南童谣编进小学的音乐课本,童谣和音乐相结合,创新的同时保留其精华,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体会本土的闽南精神,做到更好的传承。
闽南童谣是闽南文化的一部分,闽南文化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纽带。
可以以闽南童谣为契机,成立海峡两岸的闽南童谣研究所,积极进行两岸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学习,成长,发扬闽南童谣,加深两岸联系。
2.社会
社会上的企业等文化机构,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可以建立相关的童谣培训班,有针对性,系统性地让儿童们学习感受闽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报刊、杂志等媒体机构,作为传播者,更应该宣传相应闽南本土文化的精神,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个人
作为大学生的我,在小部分的个人群体中,积极宣传闽南童谣。
可以在平时的活动中,将闽南童谣改编成儿童剧,创新化,使闽南童谣有更多的受众体。
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个人的行为修养,内在文化涵养,更加深入了解、学习闽南童谣等传统文化的精髓为而后更好的传承打好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闽南文化中的闽南童谣作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两岸人民情感交融的精神纽带,更是千万中华人民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内涵。
希望在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闽南童谣能不断的创新发展,在未来焕发出不一样的灿烂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