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理学重点
中药药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P1)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机体对中药的药动学过程;阐明中药药性、中药药效、中药配伍和单味药、方剂、中成药应用的科学内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评价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原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发现创新中药,科学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揭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推进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学、医药学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二章中药药性(P6)1.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作用多数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效应,寒凉药具有抑制性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而实现。
2.辛挥发油甘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昔类酸有机酸、鞣质苦生物碱、甘类咸无机盐第三章中药药效学(P33)1.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多样性、选择性、复杂性、非线性、双向性2.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1)药物因素:①品种(正品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结合性蒽昔含量高,泻下作用明显;而非正品大黄(华山大黄、天山大黄)结合性蒽甘含量较低,泻下作用差)②产地(四川的黄连、川贝母、川芎)③采收季节(花类药材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④炮制(生大黄为泻下作用,酒炙后则突出其活血作用,炒炭后则表现为止泻作用)⑤贮藏(刺五加在日照、高温的条件下贮藏6个月,其所含的丁香甘几乎完全损失)⑥剂型和制剂工艺(枳实或青皮煎剂口服,未见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具有强大的升压作用)⑦剂量(人参小剂量对多数动物心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⑧配伍(相须和相使配伍,在药效上发挥增效协同,相畏和相杀配伍能减低和消除毒性)(2)机体因素:①生理因素:❶体质(阴虚质患者应慎用人参、附子等温燥之物,阳虚质者慎用苦寒之品)❷年龄(老年人体质多虚弱,祛邪攻泻之品不宜多用)❸性别(经期使用峻泻药、活血化瘀药等,可导致月经过多或出血不止)❹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穿心莲对发热动物模型具有显著退热作用,但临床退热作用不明显)❺肠道菌群(番泻叶昔在肠道经肠道菌群作用后,转化为昔元,吸收加快,从而形成泻下作用)②病理因素(营养不良者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肝脏微粒体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缓慢。
中药药理中药毒理学
(4)后遗效应(或称后作用) 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 存的药物效应 洋金花等可致次日口干、视物模糊
(5)特异质反应 是指少数人应用某些中药后,所产生作用性质与常 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蚕豆引起溶血性黄疸,因红细胞膜内缺乏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
(6)依赖性 是指反复或长期应用某些中药,患者产生心理或生
★含雷公藤碱的中药有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
√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 √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与坏死
★洋金花所含莨菪碱、东莨菪碱
阻断M受体,有抑制或麻痹迷走神经等副交感神经作用
2.苷类 ----强心苷、皂苷、氰苷和黄酮苷等 ★洋地黄、万年青、八角枫、蟾酥、夹竹桃等含强
心苷,较大剂量或长时间应 用可致心脏中毒
第六章 中药毒理学
§1 概 述
中药毒理学(Toxicology of TCM): 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安全性评
价与危险度评定的科学
中药“毒” 含义: (1)“毒”就是药
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如《周礼·天官家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 毒药以供医事”
(2)“毒”指中药的偏性
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五脏病气法时》中说:药以治病,以毒为能。 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偏,药饵之属也,所以祛人之邪气
5.重金属:砷、汞、铅
★砒石成分为三氧化二砷,雄黄含硫化砷 急性中毒者有口腔、胃肠道黏膜水肿、出血、坏死、 血压降低、肝脏萎缩、中枢神经损害以及心肾的严重损害
★水银、轻粉、朱砂等含汞类中药,具刺激和腐蚀作用,并能 抑制多种酶的活性
二、毒性表现多样
1.心血管系统
心悸、胸闷、发绀、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失常、 传导阻滞、血压升高或下降、循环衰竭死亡等 ★ 含强心苷的药物如万年青、夹竹桃、蟾酥抑制Na+,K+-
中药毒理学
神经系统:唇舌和肢体发麻、眩晕、头痛、烦躁不 安、牙关紧闭、抽搐、惊厥、意识模糊、昏迷、瞳孔缩 小或散大,甚至死亡等。
马钱子、乌头、川乌、草乌、附子、丹参、天仙子、厚朴、 天南星、火麻仁等,常见中成药有龙虎丹、强力补。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食饮不振、腹胀、腹痛、腹泻、 便秘、消化道出血、黄疸、肝肿大、肝功能损害,中毒 性肝炎,甚至死亡。
由于机体受到某些中药或中成药成分刺激后,体内产 生了抗体,当该药再次进入机体时,发生抗原抗体的结 合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过敏反应机理:变态反应:全抗原、半抗原。
4. 后遗效应(或称后作用)
定义: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 残存的药物效应。如服用洋金花、天仙子等可致次日 口干、视物模糊。
《名医别录》记载:葶苈、射干、芫花“久服令人虚”、淫 羊藿“久服令人无子”。
如黄花夹竹桃--强心甙类---洋地黄毒样心脏中毒;云南白 药--血小板减少,皮肤斑瘀点、牙龈出血;一新生儿因患“鹅 口疮”涂敷冰硼散,每日2次,7天后消化道和皮肤出血,最 终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3)中药的特殊毒性反应
依赖性:由于反复用药,长期用药,患者产生心理或生理 依赖性,一旦停药出现戒断症状(兴奋、失眠、出汗、呕 吐、震颤,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若给予适量药物, 症状立即消失,称为依赖性。
2、有毒中药开发的方向
(1)针对有毒中药中毒机制的开发研究 (2)有毒中药炮制品的开发研究 (3)有毒中药配伍的开发研究
第二节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配伍禁忌
1、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2、妊娠禁忌 3、服药禁忌
瓜蒂、苦杏仁、川乌、草乌、附子、蜈蚣粉、雷公藤、广豆 根、北豆根、艾叶、斑蝥、木通、益母草、沉香粉、山慈姑;中 成药有复方宣乌片、安络丸、签正散等。
中药药理学 中药毒理学
中药毒理学描述毒理学•主要是研究中药对人体可能发生危害的剂量、接触时间、接触途径等,以及危害的程度。
机制毒理学•主要是研究中药经皮肤、粘膜和各种生物膜进入靶部位,在体内分布,经生物转化成活性物质,与体内靶分子发生反应而引起生物体危害的过程。
管理毒理学·主要是依据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和临床应用的经验,研究有毒中药或有毒中药组成的药品。
大毒有毒小毒使用剂量小、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小,中毒出现快,反应程度严重的中药。
如川乌、草乌、马钱子等。
使用剂量较大、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较大,中毒出现较快,反应程度较严重的中药。
如附子、白附子、南星等。
使用剂量大、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大,且积蓄一定程度才引起中毒的中药。
如丁公藤、土鳖子、川楝子副作用是指在治疗剂量下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物效应。
依赖性反复或长期应用某些中药,使患者产生心理或生理性依赖,一旦停药,就会出现如兴奋、失眠、出汗、呕吐、震颤,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戒断症状,若给予适量该药物,症状又会立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依赖性。
如罂粟壳、麻黄等可能会出现生理性依赖。
1)品种:如四川南川产的乌头的毒性是北京西郊的2倍,甘肃的3.2倍。
2)产地:3)炮制:如乌头碱为剧毒成分的双酯性生物碱,经过蒸煮炮制后,可改变毒性成分的结构,水解成为单酯性生物碱或无酯键的乌头原碱,使毒性大大降低。
4)制剂:如细辛的毒性成分主要为黄樟醚,易挥发;经煎煮30分钟后,黄樟醚仅有原药材含量的2%,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
因此细辛的散剂毒性较大,而煎剂较为安全。
中草药毒理学教学
包括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 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藻菌地衣 类、树脂类、其他类等。
具有天然性、多样性、复杂性、双向调节 作用和相对安全性等特点。
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01
有效成分
02
作用机制
包括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苷类、有机酸等。
中草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方式,对人体进行整体调节,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作用机制包括调节免疫功能、抗炎作用、抗氧化 作用、抗肿瘤作用等。
完善中草药毒理学评价体系
建立全面、系统的中草药毒理学评价体系,包括体内外实验、临床试 验等多层次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加强中草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
探讨中草药与化学药物、生物制剂等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临 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推动中草药毒理学研究的国际化合作
加强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草药毒理学研究的发 展和进步。
中草药毒理学的临床应用 与注意事项
中草药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
01
02
03
辨证论治
根据中医理论,针对不同 病症选择合适的中草药进 行治疗。
配伍禁忌
注意中草药之间的相互作 用,避免配伍禁忌导致不 良反应。
剂量控制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 质等因素,合理控制中草 药的用量。
中草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
不良反应监测
加大对中草药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 制售假冒伪劣中草药的违法行为,保障消 费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全国性的中草药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及 时发现和处理中草药的不良反应事件,保障 患者的用药安全。
THANKS
03
药物相互作用
注意中草药与其他药物之间的 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
中药毒理复习
1中药毒理:①作药物应用于治疗疾病的植,动,矿物,本身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②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2.中药“毒”的概念:①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②药物偏胜之性③药物不良反应3.毒理学特点:①对象的特定性②理论体系具有自身特点,研究难度大,现代化路程漫长③有毒解毒成分并存④影响因素多样4.毒理学分类:一实验毒理学①急性②长期③致癌,致畸,致突变④药物依赖⑤代谢动力二临床不良反应①副作用(常见剂量,与治疗目的无关)②毒性反应(急性,亚急性,慢性)③过敏反应(常规剂量造成的变态反应)④继发性不良反应(药物作用诱发疾病⑤后遗效应(停药出现不良反应)⑥依赖性与成瘾性⑦3致⑧特异质作用5.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内容及方法方式:灵敏度高,专一性强,重现性好,回收率高的体液药物浓度测定包括:①中药活性成分药代动力学(提取分离纯化有效成分)②中药活性组分药代动力学(化学测定(血浆中浓度),生物测定(有效成分不明))③中药单复方药代动力学(中药生物效应药代动力学-毒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中药效应成分药代动力学-血清药理学方法,中药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单体,测血药浓度)④中药毒理效应药代动力学(急性累计死亡率法,LD50补量法)6.急性累计死亡率法:①分剂量组,腹腔注射,记死亡率,做D-P直线,计算LD50, 1/2LD90②确定剂量,给药间隔③测量两次剂量,给药间隔④计算体存量和体存率体存量=死亡率相应的函数剂量-第二次用药量体存率=体存量/第一次用药量*100%⑤以时间为横坐标,体存率为纵坐标,作图特点:①普遍适用;②适应毒性较大;③提供其他信息7.中药所致的心血管疾病:①心律失常与传导阻滞(乌头碱,强心苷,其他药物)②影响血压稳定(升压,降压,双向-番泻叶)③其他心血管毒性反应(心包炎-冬虫夏草,心绞痛)8.中药所致消化系统疾病:①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早,大戟,决明子)②急性胃黏膜病变(表浅性,出血)③消化道穿孔④肠炎⑤肝毒性(中毒性,变态反应性)⑥胆绞痛(百部)9.皮肤变态反应①荨麻疹型药疹②多形性红斑型药疹③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④猩红热样或麻疹样药疹⑤固定性药疹⑥剥落性皮炎⑦接触性皮炎⑧光敏性皮炎⑨血管性水肿⑩寻常性银屑病10.中药影响中毒因素:一,使用不当(一)药不对症①辩证失误;②药物毒理认识不足;③轻信偏方(二)配伍不当①中药配伍不当;②中西药联用配伍不当;③不明机理不良反应相加作用(单纯效应总和-麻醉)协同作用(总效应大于总和)拮抗作用(总效应小于单一有毒成分总和)独立作用(各自毒性作用)(三)超量,长期服药(四)用药方法不当①剂型和给药途径;②煎煮不当;③忌口不当(五)药物滥用①误食误用;②典籍有误二,有毒成分性质与中药品质(中药质量①炮制不当;②药物不纯,③药物污染;中药有毒成分的理化性质,作用,化学结构,特点;中药材品种混乱,品质变迁,地区性习惯用药,中成药商品名混乱,新药和新制剂)三,宿主因素(个体差异,病情差异,特异体质,年龄-儿童老人,性别与妊娠)四,环境因素(自然因素,人为)11.食入性中毒处理①清洗胃肠道尚未吸收的毒物(蛋清,牛奶,植物油,强酸-镁乳,强碱-食醋)②催吐(神志清醒者,昏迷-吐根糖浆)③洗胃(4-6h内)④导泻和灌肠(严重腹泻禁用,硫酸镁40-50ml)⑤利尿⑥血液净化(腹膜,血液透析,灌流,置换)12.中药中毒的治疗一中药中毒诊断:①了解病史;②体格检查;③实验室检查;④鉴别诊断(临床不良反应)二中药中毒治疗:①清除未吸收毒物(催吐,洗胃,导泻灌肠);②阻止毒物吸收(保护剂,吸附,沉淀,中和,氧化);③促进已吸收毒物排泄;④解毒药的应用(西药-美蓝,促排灵,中药-绿豆,甘草);⑤对症治疗(疼痛,惊厥-苯巴比妥,呼吸中枢衰竭,循环中枢衰竭,体温异常,昏迷,吐泻剧烈,虚脱)13.中药中毒的原因:①中药有毒成分③年龄性别体质差异②中药来源品种不同④中药注射剂质量问题⑥中药伪劣品种或假药⑤外用制剂的辅料③中药污染④中药用量不当⑤中药炮制不当⑥中药煎煮不当⑦中药误服⑧用药辨证不当⑨用药途经不当⑩用药时间过长①中药配伍不当②中西药配伍不当14.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贝蔹芨攻乌。
实用中药毒理学ppt内容
温里毒性药:附子、乌头【毒理】主要毒性成分:乌头碱(aconitine)•神经系统先(+)后(-)并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心脏(+)迷走神经→窦房结自律性↓房室结传导性↓直接→ 心室自律性↑•(+)迷走神经/直接刺激子宫→收缩→流产【中毒症状】•消化道刺激症状•心慌心急、脉博缓弱、心律失常、BP↓、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神经系统:兴奋→麻痹昏迷、呼吸麻痹合并脑水肿•中毒性休克•孕妇流产【中毒处理】•催吐、洗胃、导泻、活性炭吸附、输液•对症治疗:抗心律失常(阿托品/利多卡因)、吸氧/呼吸兴奋等•中药治疗【注意事项】•注意炮制、煎煮方法、服用方法和剂量得当。
切忌生用•服药时不宜饮酒(乌头碱吸收↑)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芨同用•不宜与麻黄配伍(心脏毒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疾患、肝功能不全、孕妇慎用巴豆【毒理】巴豆毒蛋白(crotin,巴豆毒素) :•溶解红血球•局部细胞坏死巴豆油(croton oil ) :•在碱性肠液:析出巴豆酸(crotonic acid)→刺激/腐蚀胃肠道粘膜刺激肾脏•皮肤接触:急性皮炎•促癌、辅癌、致突变【中毒表现】•消化道刺激/腐蚀:咽喉肿痛、吐泻、腹痛、肠壁糜烂出现米汤样大便•损害肾脏:蛋白尿、血尿、少尿等•脱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外用或皮肤粘膜接触:接触性皮炎•流产(刺激子宫)【中毒处理】•轻柔洗胃、吸附、保护粘膜、输液•对症治疗:抗休克;吸氧/兴奋呼吸、强心;解痉止泻;激素、碱化尿液等•外用者冷水洗涤,局部抗炎•中药治疗【注意事项】•正确炮制:制成巴豆霜应用•严格控制剂量•讲究服法: 胶囊装、蜡包裹、混合其他药…老弱及孕妇禁用. 不对症不用马钱子【毒理】主要毒性成分:士的宁 strychine•脊髓反射机能亢进→骨骼肌张力↑→强直性痉挛•拮抗抑制性介质甘氨酸•阻断脊髓中闰绍细胞作用•延髓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先(+)后(-)•(-)胆碱脂酶→Ach↑→肠蠕动↑→腹痛、腹泻•肾损害【中毒症状】•强直性惊厥、角弓反张颜面肌肉痉挛呈“痉笑“状•呼吸麻痹、窒息、BP↓心衰•骨质疏松,关节肿胀,下肢可发生自发性骨折现象•肾损害:颜面及下肢浮肿,蛋白尿、少尿或无尿,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甚至急性肾衰【中毒处理】主要治疗措施是解缓痉挛、维持呼吸•立即将病人安置在安静的暗室中,避免外界刺激引起反射性惊厥发作•抗惊厥。
中药药效毒理学
中药药效毒理学中药药效毒理学是对中药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理、生化和药理过程以及其毒理学特性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中草药的成分与药性,还包括其内部致病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下面将从中药的药效和毒理两个方面来介绍中药药效毒理学的相关知识。
一、中药药效中草药是指用于治疗疾病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物质。
中药的药效是指其能够对于人体产生的生物学反应。
中草药中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其有效成分组合成为一种综合效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生理、生化和药理过程。
1. 中药药效的分类中药药效根据其影响机制和作用对象分为以下几种:(1)镇静类。
如黄连、黄柏等,具有镇静、抗惊厥、助眠等功效。
(2)健脾益气类。
如人参、黄芪等,具有益气、健脾、除疲劳等功效。
(3)清热解毒类。
如野菊花、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退热解毒等功效。
(4)散结消肿类。
如丹参、络石藤等,具有活血化瘀、散结消肿等功效。
2. 中药药效的研究方法目前,常用的中药药效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体外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中草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检测来确定其化学成分以及化学成分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2)体内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来确定中草药的药理效应。
(3)计算机模拟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中草药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计算机模拟,来确定它们对于人体生理和药理的影响。
二、中药毒理中药作为一种天然物质,具有化学成分复杂、结构多样和药效多样等特点。
而且,中药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同时也受到环境、季节、生长过程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于中药的毒理学研究以及毒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1. 中药的毒性分类根据中草药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和损害程度不同,可以将其毒性分为以下几类:(1)急性毒性。
这种毒性是指中草药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体造成的严重损害,通常是由于对心血管、呼吸、神经等系统的影响而引起的。
(2)亚急性毒性。
这种毒性是指长期接触或使用一些中草药将对人体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害,但其毒性较轻,没有急性毒性那么严重。
中药的毒理学
中药的毒理学中药作为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对人类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中药的毒理学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药的毒理学是研究中药在人体内引起的毒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毒性机制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从中药毒性的概念、分类和影响因素、毒性作用机制、毒性评价和安全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或动物造成损害的能力。
中药毒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敏反应等。
有些中药具有明显的毒性,如雄黄、砒霜等,属于剧毒药物;而有些中药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能够发挥治疗作用,但在超过剂量或长期使用时可能出现毒性反应。
因此,正确评估中药毒性,对于中医药的安全应用至关重要。
二、中药毒性的分类和影响因素根据中药的毒性程度和表现形式,可以将中药毒性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毒反应发生迅速,症状明显,如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而慢性中毒则是长期接触某些中药后,患者逐渐出现慢性中毒症状,如贫血、营养不良、内脏器官损伤等。
中药毒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途径、药物配伍等。
三、中药毒性作用机制中药的毒性作用机制是中药毒性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不同种类的中药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主要包括对细胞、脏器和基因的损伤等。
例如,一些中药中含有的有毒成分能够引起细胞内酶的变性,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死亡;另外,一些中药中的毒性成分还可能对DNA产生损害,引发遗传性疾病。
了解中药毒性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合理应用中药。
四、中药毒性评价中药毒性评价是确保中药安全应用的重要环节。
中药毒性评价主要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等多个方面的评估。
通过实验方法、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手段,对中药的毒性进行系统评估,制订出安全使用中药的指导意见,对于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和减少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毒理的认识
中药毒理的认识
中药毒理是研究中药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与西药相比,在中药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毒理风险。
中药毒理实际上是对中药药物的毒性评价与研究。
在中药毒理研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急性毒性:主要是指中药药物在较短时间内对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
通过动物实验可以评价中药药物的急性毒性,包括了LD50(半数致死剂量)的测定。
2. 慢性毒性:指中药药物长期应用对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
慢性毒性可以通过长期观察动物实验、临床观察等方法进行评价。
3. 致癌性和致突变性:中药药物可能存在一些成分对机体的致癌或致突变作用。
通过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以及人群调查等研究方法可以评价其致癌性和致突变性。
4. 不良反应:中药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过敏反应、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肾损伤等。
对于不同的中药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和程度也不尽相同。
中药毒理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药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和风险。
通过对中药药物毒理的认识,可以合理使用中药,减少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中药毒理学重点
总论1、中药毒理学中药药理学的分支学科,属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度评价的科学。
简言之,中药毒理学是研究有毒中药与有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2、中药“毒”的三种含义:①“毒”就是药,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②“毒”指中药的偏性;③“毒”是指中药的毒副作用。
3、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描述毒理学(主要是研究有毒中药对人体可能产生危害的剂量(浓度)、接触时间、接触途径等,以及危害的程度,就是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性结果,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制定提供毒理学信息,包括有毒中药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等) ②机制毒理学(研究有毒中药对生物体毒作用的细胞、分子及生化机制)③管理毒理学(主要是依据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和临床应用的经验,研究有毒中药组成的药品,按规定使用,是否具有足够低的危险性,为临床应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4、中药毒理学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①毒性成分复杂②毒性表现多样③毒性可以控制5、中药毒性分级:根据中毒剂量、中毒时间、中毒反应程度和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的范围大小,分为大毒、有毒、小毒等。
6、大毒中药:是指使用剂量小,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小,中毒时间短,中毒反应程度严重的有毒中药。
如川乌、草乌、马钱子、天仙子、巴豆、闹羊花、红粉、斑蝥、信士等。
7、有毒中药:是指使用剂量较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较大,中毒时间较短,中毒反应程度较严重的有毒中药。
如附子、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甘遂、芫花、京大戟、洋金华、常山、商陆、干漆、土荆皮、蜈蚣、全蝎、蕲蛇、蟾酥、朱砂、硫磺、雄黄、轻粉、罂粟壳等。
8、小毒中药:是指使用剂量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大,且蓄积到一定程度才引起中毒的有毒中药。
如丁公藤、土鳖子、川楝子、小叶莲、艾叶、吴茱萸、苦杏仁、草乌叶、重楼、蛇床子、绵马贯众、大皂角、翼首草等。
9、中药毒性类型有:a.毒性反应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化代谢的病理变化。
中药毒理学
---根据个体的遗传性状制定药物治疗方案
3、管理毒理学
• 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 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 诸实施.以确保中药及其制剂等进入市场足够安 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例如:决定一种药品或其他化学物是否许可按规定 的使用目的生产上市,以及生产销售后是否存在 一定的危险性 药品、食品和化妆品法,农药杀虫剂、杀真菌 剂和灭鼠剂法,有害物质控制法和环境资源保护 法等 大气、职业环境和饮用水中化学物的卫生标准
易感性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bility):是关于
个体对中药及其成分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 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中药及其成分产 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反
应
正常人群
率
剂量 图2-4 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对有毒中药的剂量-反应关系
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 目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生物学标志:是指中药及其成分通过生物 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中药或 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 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 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 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中药成分、其代 谢物或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 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接触中药的信息。包括 内剂量和生物效应剂量
1、机体对中药的负荷增加(量及分布量) 2、意义不明的生理、生化改变 3、亚临床改变 4、临床中毒 损害作用(毒效应) 5、甚至死亡 (三致)
三、中药毒性作用分类
1、速发或迟发性作用 immediate toxic effect:一次接触后短时间内
第6章 中药毒理学
毒性可以控制
选用正品药材 禁用伪劣品种。使用GAP生产的标准药材。 依法炮制 炮制加工工厂要求达到GMP生产标准。
规范炮制加工工艺流程,使用标准饮片。 对症用药 必要才用,注意禁忌、病人体质强弱
“用之得当则为良药,用之不当则为毒药” 合理配伍 配伍拮抗毒性作用的药。 煎服方法适当 毒性药以小量渐增法给药,适可而止。
长期毒性试验
长期毒性试验:试验动物连续多日接触较大剂量 的药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目的
①发现药物蓄积、毒性作用。 ②推测靶器官或靶组织。 ③预测安全范围。 ④为临床试验中的解毒或解救措施提供参考信息。
雄鼠肠组织
雄鼠肝组织
雌鼠肠组织
雌鼠肝组织
雄鼠睾丸
雄鼠脾组织
雌鼠卵巢
雌鼠脾组织
雄鼠肾组织
雄鼠胃组织
雌鼠肾组织
第三节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般毒性试验
研究内容
急性毒性试验 长期毒性试验 局部毒性试验
特殊毒性试验 一般药理学试验
致畸试验 致癌试验 致突变试验 药物依赖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中药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试 验动物,观察在短时间内对动物所引起的快速而剧烈 的中毒效应的试验方法。
目的
1.了解中药急性毒性的强弱 2.为长期毒性试验及特殊毒性试验选择剂量提供依据 3.获取毒性反应信息
• 雷公藤碱: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肝、肾、 心脏毒性
• 番木鳖碱:马钱子—兴奋中枢 • 莨菪碱:洋金花—抑制副交感神经
2)苷类
• 强心苷:洋地黄、万年青、八角枫、蟾酥、 夹竹桃—心脏中毒
• 氰苷:杏仁、桃仁—细胞毒性、组织缺氧 • 皂苷:商陆、黄药子—肠胃刺激、CNS麻痹
和运动障碍等 • 黄酮苷:芫花、广豆根—刺激胃肠道和肝脏
第6中药药理中药毒理学
4.合理配伍
附子配甘草、附子配干姜、附子配人参: --能减少酯性生物碱,降低毒性,增加疗效
5.掌握煎服方法
生附子 、白附片、黑顺片不同煎煮时间的毒性 --与酯性生物碱和总碱的含量成正相关
§3
一、毒理学实验
中药毒理学研究方法
1.急性毒性实验
1次或24h内多次给予动物受试药物后,短期(最长到14天) 内观察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动物死亡状况 目的:√初步估计毒性大小 √提供可能的毒性靶器官及可能死亡原因的信息 √提示在后续试验中需要重点观察的指标信息 √为长期毒性试验剂量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为临床用药的安全及监测提供依据 √减少试验中的风险 方法:LD50法、最大耐受量法和最大给药量
常用动物: 大鼠、犬、家兔和豚鼠,特别需要也可用猴
组别: 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和溶媒或赋形剂对照组 必要时还需设立空白对照组和/或阳性对照组 给药途径: 一般要求与临床拟用途径一致 剂量设计: 高剂量:使动物出现明显毒性或严重的毒性反应或 个别动物出现死亡 中剂量:使动物出现轻微的或中等程度的毒性反应 且其剂量在高、低剂量之间并与二者成倍 数关系 低剂量:应高于药效学试验的最佳有效剂量且动物 不出现毒性反应的原则
一、毒性成分复杂 1.生物碱类 ★含乌头碱的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天雄等 乌头碱内服0.2mg即可中毒,2~5mg即可致死 原因:√使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先兴奋后抑制
√直接作用于心脏,导致心律失常、室颤
★含雷公藤碱的中药有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
√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 √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与坏死
黄樟醚、马兜铃酸、斑蝥素等过量长期应用,
可增加致癌率
√雷公藤、石菖蒲、洋金花、马兜铃酸等有致突
实用中药毒理学复习资料
实用中药毒理学中药“毒”的三种含义:①“毒”就是药,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②“毒”指中药的偏性③“毒”是指中药的毒副作用1.马兜铃酸事件-肾脏损伤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关木通,广防己,马兜铃,青木香,天仙藤,木防己,细辛,寻骨风,威灵仙等2.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二甘醇体内氧化成草酸引起肾损害将工业原料二甘醇冒充药用辅料丙二醇3.鱼腥草注射剂事件-不良反应附:毒性药品中的28种中药品种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班螯,轻粉,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雄黄,雪上一只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主要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致人中毒或死亡的有毒中药作为毒性药品。
常见肝毒性中药成分和毒理分析:生物碱类:乌头碱(CNS和周围神经先(+)后(-),并能直接作用于心脏,产生异常兴奋)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支蒿雷公藤碱(主要作用于CNS,可导致实质脏器的变性坏死)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甘类:黄药子强心昔类:心律失常和神经系统症状(洋地黄,夹竹桃,蟾酥)氟苷类:水解后可析出氢氰酸作用于细胞内酶系统,引起组织缺氧,并损害CNS (苦杏仁,瓜蒂,狗爪豆)菇与内酯类:川楝子(川楝素)局部有强烈刺激性,并对CNS有抑制作用,还可引起肝细胞损害(艾叶挥发油,马桑)毒蛋白类:苍耳对胃肠粘膜具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广泛性内脏出血(巴豆,苍耳子,蓖麻子)鞣质类:五倍子,石榴皮,河子重金属类:(朱砂,雄黄,铅粉)汞类:原浆毒,对人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作用,并能抑制多种酶活性,引起CNS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肾衰。
(水银,轻粉,朱砂,红升丹,白降丹)铅类,砷类复习题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描述毒理学(主要研究有毒中药对人体可能产生危害的剂量,接触时间,接触途径;以及危害的程度,就是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性结果,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则制定提供毒理学信息,包括有毒中药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等)机制毒理学(研究有毒中药对生物体毒作用的细胞,分子及生化机制)管理毒理学(主要是依据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和临床应用的经验,研究有毒中药组成的药品,按规定使用,是否具有足够低的危险性,为临床应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中药毒性分级基本原则?根据已知的定量毒理学研究数据大毒:口服生药煎剂LD50<5g/kg有毒:口服生药煎剂LD50介于5-15g/kg小毒:口服生药煎剂LD50介于16-50g/kg无毒:口服生药煎剂LD50>50g/kg据物质的半致死剂量LD50值,美国科学院把毒性物质危险划分为五个等级①“0":无毒性,LD50>15 g/kg;②“1”:实际无毒性,5 g/kg<LD50<15 g/kg;③“2”:轻度毒性,0.5 g/kg<LD50<5 g/kg;④“3”:中度毒性,50 mg/kg<LD50<500 mg/kg;⑤“4”:毒性,LD50<50 mg/kg何谓 LD50、ED50 ?LD50 (median lethal dose, LD50)半数致死剂量,指使实验动物一次染毒后,在14天内有半数实验动物死亡所使用的毒物剂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
1、中药毒理学中药药理学的分支学科,属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度评价的科学。
简言之,中药毒理学是研究有毒中药与有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2、中药“毒”的三种含义:①“毒”就是药,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②“毒”指中药的偏性;
③“毒”是指中药的毒副作用。
3、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描述毒理学(主要是研究有毒中药对人体可能产生危害的剂量(浓度)、接触时间、接触途径等,以及危害的程度,就是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性结果,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制定提供毒理学信息,包括有毒中药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等) ②机制毒理学(研究有毒中药对生物体毒作用的细胞、分子及生化机制)③管理毒理学(主要是依据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和临床应用的经验,研究有毒中药组成的药品,按规定使用,是否具有足够低的危险性,为临床应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
4、中药毒理学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①毒性成分复杂
②毒性表现多样
③毒性可以控制
5、中药毒性分级:根据中毒剂量、中毒时间、中毒反应程度和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的范围大小,分为大毒、有毒、小毒等。
6、大毒中药:是指使用剂量小,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小,中毒时间短,中毒反应程度严重的有毒中药。
如川乌、草乌、马钱子、天仙子、巴豆、闹羊花、红粉、斑蝥、信士等。
7、有毒中药:是指使用剂量较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较大,中毒时间较短,中毒反应程度较严重的有毒中药。
如附子、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甘遂、芫花、京大戟、洋金华、常山、商陆、干漆、土荆皮、蜈蚣、全蝎、蕲蛇、蟾酥、朱砂、硫磺、雄黄、轻粉、罂粟壳等。
8、小毒中药:是指使用剂量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大,且蓄积到一定程度才引起中毒的有毒中药。
如丁公藤、土鳖子、川楝子、小叶莲、艾叶、吴茱萸、苦杏仁、草乌叶、重楼、蛇床子、绵马贯众、大皂角、翼首草等。
9、中药毒性类型有:
a.毒性反应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化代谢的病理变化。
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特殊毒性。
b.副作用指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和依赖性等。
d.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10、毒性物质基础分为:
①有机类毒性物质 a生物碱类:如含乌头碱的川乌、草乌、附子、雪山一支蒿,含士的宁的马钱子,含莨菪碱、东莨菪碱的天仙子、洋金花,含常山碱的常山,含麻黄碱的麻黄,含蒺藜碱的蒺藜,含苦楝碱的苦楝子,含秋水仙碱的山慈菇、光慈姑、野百合,含苦参碱的山豆根、广豆根等。
b糖苷类,如含强心苷的万年青、八角枫、夹竹桃、无梗五加、蟾酥等,含氰苷的杏仁、桃花、枇杷仁、郁李仁、白果等,含皂苷的商陆、黄药子等,含苍术苷的苍耳子,含黄酮苷的芫花、广豆根等c二萜类,如含雷公藤二萜的雷公藤,含闹羊花毒素的闹羊花,含土荆皮二萜酸的土荆皮,含大戟二萜类的大戟、芫花、甘遂等。
d毒蛋白类,如含植物毒蛋白的巴豆、苍耳子、蓖麻子、商陆、土鳖子等,含动物毒蛋白的全蝎、蜈蚣、金钱白花蛇等。
e其他有机类毒性物质,
例如含马兜铃酸的关木通、广防己、细辛、马兜铃、青木香、天仙藤等,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千里光、款冬花等,含蒽醌的大黄、何首乌、芦荟等
②无机类毒性物质:主要指重金属。
来源一是在药物种植过程中,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的重金属残留。
二是指含重金属的矿物类中药,含砷类(砒霜,雄黄),含汞类(朱砂、轻粉、水银),铅(密陀僧,广丹,铅粉)。
11、有毒中药的控毒方法:
①选用正品药材、控制毒性②依法炮制、控制毒性③对症用药、控制毒性④合理配伍、控制毒性⑤掌握煎服方法、控制毒性。
12、中药毒性的影响因素:①药物因素药物因素是影响中药毒性的首要因素。
药物因素的核心是药物的质量。
中药的质量主要与中药的品种、产地、炮制、制剂等相关,对中药毒性和毒作用产生直接的影响
②机体的状态毒性反应的大小、毒性反应量和(或)质的差异,与机体的物种差异、个体差异和机体状态有密切关系。
③临床应用临床应用中药,要树立“有毒观念,无毒用药”的正确态度,要充分重视中药毒性的普遍性,消除中药无毒的概念,高度重视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a依法应用b辩证使用c合理配伍 d掌握剂量。
控制疗程 e用法恰当f中西合用 g中毒救治
中西合用的三个方面:一是中西药合用,协同增效二是中西药合用,减轻或消除西药的毒副作用;三是中西药合用,毒性增加。
中毒救治的处理原则,包括排除毒物、实施解读、对症处理三个方面。
12、中药毒性试验包括安全药理试验、一般毒性(急性毒性、长期毒性)试验、特殊毒性(遗传毒性、生殖发育毒性、致癌性)试验、其他毒性(过敏性、溶血性、局部刺激性)试验等内容。
13、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致死浓度(LC50)表示能引起一个群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浓度。
14、毒作用带: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
急性毒作用带(Zac) 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15、慢性毒作用带(Zch) 值大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16、治疗指数(T I):是指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间的比值。
即TI=LD50/ED50, 是新药研发的重要参考指标。
TI值越大,其安全性越高。
17、安全药理学主要是研究药物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潜在的不期望出现的对生理功能的不良影响,即观察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的影响。
追加的安全药理学研究即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
补充的安全药理学研究指药物对泌尿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和其他器官组织的研究。
18、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在不同的给药途径条件下,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给予动物受试药物(包括中药、复方、中药或复方的提取物、中成药)后,短期(一般为14天)内观察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包括一般行为和外观改变、大小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等。
常用的中药急性毒性试验方法主要包括半数致死量(LD50)法、最大耐受量(LD0)法和最大给药量法。
19、长期毒性试验是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的总称,是指在不同的给药途径条件下,长期、反复给予受试药物后,长期观察试验的动物毒性表现。
主要目的:1、预测受试物可能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剂量-反应和时间-反应关系、可逆性等;2、推测受试物重复给药的临床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3、预测临床试验的起始量和重复用药的安全
剂量范围;4、提示临床试验中需重点监测的指标;5、为临床试验中的解毒或解救措施提供参考信息。
20、长期毒性研究试验方法多涉及口服给药长期毒性试验、注射给药长期毒性试验和皮肤外用药长期毒性试验。
21、三致毒性:致突变、致畸、致癌。
22、常用的遗传毒性试验: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体外细胞培养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淋巴瘤TK基因突变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23、整体动物试验方法:一般生殖毒性试验、致畸敏感期生殖毒性试验、围产期生殖毒性试验、一代(二代)生殖毒性试验。
24、长期动物致癌试验是目前鉴定动物致癌物最可靠、应用最多的传统方法,也是最终的判定方法。
25、3R原则:减少、替代、优化。
26、过敏性试验分型:
27、刺激性试验方法包括血管刺激性试验、肌肉刺激性试验、皮肤刺激性试验、黏膜刺激性试验等。
黏膜刺激性试验又包括眼/直肠/阴道/滴鼻剂和吸入剂刺激性试验。
28.溶血性是指药物制剂引起的溶血和红细胞凝聚等反应。
29、生物机体对于毒物的处置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30.生物转运分类:简单扩散、滤过、主动转运、膜动转运。
31.生物转化的意义:代谢解毒、代谢活化。
32.生物转化反应类型: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Ⅱ相反应(结合)
33.毒物毒作用的主要机制:a.毒物对生物膜的损害作用,b.对细胞内钙稳态的影响。
C.机体内生物大分子氧化损伤,d.毒物与细胞大分子的共价结合。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