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3.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3.1.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土壤、地形、市场、交通、政策,农业和矿业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2)工业区位因素:原料燃料、水源、土地、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布局灵活;(3)商业、服务业区位因素:市场、商品生产、供给、交通,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3.1.2产业活动地域联系

(1)联系原因:资源分布地域差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2)联系方式:①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生产协作(纵向联系),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相对独立的零部件生产厂家之间的联系(横向联系);复杂生产形成连续的生产链,如钢铁生产。

②商贸联系:区际贸易是一国范围内的贸易活动,是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国际贸易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受关税、货币税率、制度差异限制较多。现代物流业由物资流动、物资存储、信息流动和处理4个关键部分组成。物流意义: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加快资本周转,使有形货币在流通中产生更多的无形货币。

③科技信息联系: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信息。互联网普及催生电子商务,促进企业内部管理和对外联系网络化,科技信息联系经常化。技术地域扩散:近邻扩散(创新地为中心向周围连续扩散)、等级扩散(创新地为起点按一定登等级顺序扩散)、位移扩散(传播者移动将新技术带到新地域)。

(3)工业地域的形成:①原因:产业活动的地域分工会导致某些产业的空间集聚,促使产业地域形成。②表现:工业企业之间生产上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空间上存在共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联系,信息上存在信息交流协作上的联系。有投人一产出联系的企业或自发或通过规划集聚到一定区域,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形成工业地域。③发展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尽量发挥当地自然条件、资源、区位、劳动力、科技人文优势,建设产业集群(纺织等)。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3.2.1农业生产活动(1)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生产部门。(2)特点:地域性(因地制宜);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违农时)。(3)投入:自然条件(热量、水、地形、土壤、光照等),劳动力,生产资料(动植物或种子、农具、化肥、农药等)科技。

3.2.2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包括热量(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常用活动积温,即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的积温作衡量指标)、光照、水分(多则水稻和养殖,少则旱地)等,地形(影响水热光,平原耕作业、山地畜牧业林业、垂直分异可发展立体农业),土地(区位、土壤等),水源等。

(2)科学技术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劳动力经济作物多于粮食作物,水稻多于小麦。

(3)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市场需求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影响越来越大;

②交通运输: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园艺业、乳畜业等需要快捷交通;③政策:国家政策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3.2.3影响因素变化:(1)自然因素李勇与改造:①自然因素并非都是决定性的,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可以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例如小麦种植高限、双季稻种

植范围等;②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改造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如利用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等。(2)社会经济因素变化:①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世界大市场形成,促进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如荷兰鲜花生产。②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3.2.4农业地域类型

①农业地域类型概念: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 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2)三种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农业;②按投入状况分为粗放农业(投入产出都少)和密集农业(投入产出都多);③按产品用途分为商品农业和自给农业。

(3)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地中海式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等。

①水稻种植业。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水稻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降水丰富的地区。小麦耐寒耐旱、气候适应性广、主产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种植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法国等,是一种旱地作物,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玉米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

水稻生产绝大部分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的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人口稠密的地区,非洲埃及、尼日利亚、南欧、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南美北部。小麦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小麦是旱作作物)。玉米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的地区,美洲、亚洲、欧洲、非洲种植较多。玉米怕冷湿霜冻。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优势:①这种混合农业经营方式可以在农场的土地上交替种植小麦、牧草和休耕,不仅在农事安排上能基本做到忙、闲错开,实行休耕和轮作制度,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②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充分利用了各种资源,使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③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热带种植园农业:热带经济作物,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橡胶东南亚和巴西,咖啡南美洲和非洲,油棕马来西亚。

地中海式农业:地中海气候区,混合农业,小麦、大麦、葡萄、柑橘、橄榄。

(4)世界农业发展历程。自给-商品化,小而全-专业化,分散-集中,千篇一律-地域分工,粗放-集约,各地农业商品化生产是农业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

3.3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3.3.1运输、土地、集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1)运输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2)土地对于占地较多的工业企业来说,供给状况和地价的区域差异十分重要;(3)集聚指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部经济因素。一方面能够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3.3.2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自然资源,如矿产、土地、水、生物等资源,资源型工业直接受制于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自然条件,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状况、有无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型工厂不宜布局在地形起伏大,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供给,投资环境与经济政策等。

生产技术因素,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与科技开发水平等。如高科技产业应当布局在大城市附近或科技水平比较高的地区。

市场因素,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对于工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工业生产直接面向市场,工业企业靠近消费地,有利于及时和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

环境生态因素,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控制工业区对居住区和其他城市功能区及生态环境的干扰(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

信息和知识因素,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信息(市场、科技开发、人才信息等)对企业作用十分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