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课件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课件
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池上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你从这首诗里读到一些什么? 小娃 小艇 白莲 浮萍
什么是“浮萍”呢?
池上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小娃撑小艇,地采摘,表现了小娃的天 真调皮。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解:懂得。表现了小娃的 天真无邪,纯朴可爱。
池上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你能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 象吗? 很随意,但却学得很认真, 专注。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问路,小孩是不是没搭理 他,小孩是不是很没礼貌?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0 古诗两首 苏教版(共31张PPT)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0 古诗两首 苏教版(共31张PPT)
遥招手: 远远地摆手。遥,远远地。 一道:浮萍被小船分开后,一时难以合拢 而留下的痕迹。
20
古诗两首
整体感知
从这两首古诗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 的情感?
《池上》和《小儿垂钓》两首诗中为我们描 绘出了两个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从中能够看 出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
20
古诗两首
课堂演练
一、辩字组词。
娃(娃娃 )
古诗两首
“遥招手”说明小孩子并
不是对过路人的问话漠不关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回答。
心,而是用动作来代替回答。
诗人抓住了瞬间的动作进行 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孩子的 专注,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课后第3题)
20
古诗两首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池 塘边学钓鱼。他斜着身子随便坐在草 丛中,绿草掩映着他小小的身体。 过路的行人要向他打听道路,小 孩子远远地就连忙招招手,让行人靠 近点儿,因为怕吓跑鱼儿,他不敢马 上回答。
20
古诗两首
喜韩少府见访
[唐]胡令能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注]“著”同“着”;荷衣,指来不及穿衣,在肩上披着。
20
古诗两首
课堂演练
一、根据意思写诗句。 1.他斜着身子随便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着他
小小的身体。 侧坐莓苔草映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诗文 两首 苏 教版古语 四年级 下册
20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20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字 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 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后迁居下邦(今陕 西渭南北)。有《白氏长庆集》。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课件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课件

自由读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 出节奏美。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池 上
/撑 小 艇, 偷 采 /白 莲 回。 不 解 /藏 踪 迹, 浮 萍 /一 道 开。


再温诗意
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 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 的白莲蓬。回来的时候,他们不 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 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 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
胡令能:唐代诗人,生活在贞元、元和 年间(785-820)。他家境贫穷 ,年轻时以 修补锅(guō)碗(wǎn)瓢(piá o)盆(pé n)
为生,人称“胡钉铰(jiǎo)”。他为人聪
明,勤奋好学。他善于吟诗,写的诗传世
仅四首。但由于不愿为官,后在家乡隐居。
他的诗生活气息浓郁,自然亲切。
池上
唐 白居易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 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 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 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语言平易通俗。他一生 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 写诗最多的诗人。有 “诗魔”和“诗王”之 称。
作者简介
小儿垂钓 唐 白居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池塘边 学习钓鱼,他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 草掩映着他小小的身体。过路的行人要 向他打听道路,他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 害怕惊动了鱼不敢马上应答。
探究人物形象
读着这首诗, 我眼前出现了一个 ( )的孩童, 我是从( )这 个词语体会到的。
读着这首诗,我眼前出现了一个 ( )的孩童,我是从( )这 个词语体会到的。 返回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

诗文解释
01
一个头发蓬乱的 小孩子正在学钓 鱼,
02
侧身坐在青苔上 绿草映衬着他的 身影。
03
遇到有人问路他 老远就招着小手,
04
唯恐怕鱼儿被吓 跑他不敢大声应 答。
巩固练习
诗改文
01
春天,春风拂面,阳光明媚,大地一片春色。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上跑来一个小男孩, 他脑袋圆圆的,头发散乱,红扑扑的小脸蛋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得更加活泼可 爱。他肩上扛着鱼竿,手里提着鱼篓,蹦蹦跳跳地来到小河边。
02
啊,河边的景色真美啊!绿油油的草地上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 紫的,远远望去,就像一块镶嵌着精美图案的绿地毯。河里的水清清的,清得可以看见 水底的鱼和虾。河水像个顽皮的孩子,哗啦哗啦地唱着动听的歌儿流向远方。
03
小男孩找了一块长满青苔的大石头,侧身坐在那儿,长长的青草遮住了他的身子。他拿 出鱼竿,装上鱼饵,使劲一甩,鱼钩就落在了水里,他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水面的浮子, 一会儿,浮子动了一下,他刚想拉,忽然想起爷爷说过的话:“钓鱼的时候,要看到浮 子下沉时才能往上拉。”于是他又坐下来耐心地等下去。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1. 浮萍一道开。 【注释】 1.撑:划。 2. 艇:小船。 3. 解: 知道。
[译文]:
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 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回来的 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 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 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
就这样,他钓了一条又一条,等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小男孩 已经钓了满满一篓鱼了。他一边哼着歌儿,一边收拾好鱼竿鱼篓, 高高兴兴地沿着那条山间小路回家去了。
《池上》和《小儿垂钓》都是写 儿童 的 古诗。《池上》是 唐 代诗人 白居易 写的, 其中,写事的诗句是 小娃撑小艇 , 偷采 白莲回 。借景抒情的诗句是 不解藏踪迹 , 浮萍一道开 。“不解”的“解”意思是 懂得 。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20古诗两首)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20古诗两首)

zhì


幼稚

侧面
请小朋友们互相讨论以下 词语的意思。
稚子 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 钓鱼。 莓 一种小草。 诗是什么意思?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 正在学钓鱼, 侧身坐在青 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请小朋友们小组 讨论,这两句是什么 意思?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生怕把鱼儿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同桌之间互相 读一读这首诗,并 画出它的节奏。
小儿垂钓 蓬头 稚子 学垂纶, 侧坐 莓苔 草映身。 路人 借问 摇招手,怕得 鱼惊 不应人。
诗人抓住了小孩钓鱼 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 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活灵 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 烂漫的小孩的形象,诗中 有动有静,情景交融,使 人倍感亲切,让我们带着 这样的感情大声朗诵这首 诗好吗?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天真的农村儿 童,他撑着一只 小船,偷偷活泼 地去采人家的白
莲花。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回来的时候, 他不懂怎样掩盖留 下的踪迹,小船把 水面上的浮萍荡开, 船后留下了一道清 清楚楚的水路。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 将一“偷莲”小童的憨态 描绘得惟妙惟肖。诗中最 传神的当是“不解藏踪迹” 一句,写尽小童顽皮、纯 真情态。
现在已是初夏 时节,让我想起了《小 池》这首诗。今天我 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 是讲的夏日池塘发生 的事。
池 上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自由 读读这首诗。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醉吟先 生。原籍山西太原, 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 号“文”,世称白傅, 白文公。

江苏4年级必背古诗词四首

江苏4年级必背古诗词四首

江苏4年级必背古诗词四首
江苏地区四年级学生必背的古诗词,通常包括一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以下是四首常见的古诗词,供参考:
1.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春晓》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 《绝句》
作者: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些古诗词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非常适合小学生背诵和学习。

通过背诵这些诗词,学生可以培
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 难点: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分别是《池上》和《小儿垂钓》。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乡村孩子的生活场景,非常有趣。

揭示课题:《古诗两首》。

2. 学习《池上》
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自读情况,理解词语的意思。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总结学习方法
总结学习《池上》的方法: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

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儿垂钓》。

第二课时
1. 复习导入
齐背《池上》。

揭示课题:《小儿垂钓》。

2. 学习《小儿垂钓》
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交流: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总结全文
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

把古诗《池上》或《小儿垂钓》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一、《题西林壁》1. 教学目标1.掌握《题西林壁》的意思、结构和文学特点等。

2.能够表达出对《题西林壁》所表达的思想的理解。

3.能够朗读《题西林壁》并体现出诗歌的美感。

2.教学重点1.能够领会《题西林壁》中所蕴含的思想。

2.能够理解《题西林壁》的文学特征。

3.教学难点1.能够朗读并体现出《题西林壁》所表达的句意。

2.能够理解《题西林壁》中所承载的波普悲壮的思想。

4.教学方法1.教师导读。

2.点读朗读。

5.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老师展示一些描写山水的画作,让学生感受画作所表现的美。

2.老师告诉学生在古代,文人墨客经常在画壁上题诗,让学生对题诗进行初步了解。

3.老师引出《题西林壁》这篇古诗。

(2)课文讲解1.教师朗诵并解读词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内涵。

2.老师将让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意境特点。

(3)小组讨论1.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分享对《题西林壁》不同的理解和想法。

2.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对话,激发学生思考。

(4)诗歌朗读1.老师让学生朗读诗歌,帮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老师指导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意义。

1.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综合性总结,让学生掌握诗歌的特点与内涵。

2.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验。

二、《听雷》1.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听雷》的意思、结构和文学特点等。

2.能够朗读《听雷》的句子并体现出诗歌的美感。

3.能够表达自己对《听雷》的感悟。

2.教学重点1.能够领会《听雷》的精神内涵。

2.能够理解《听雷》的文学特征。

3.教学难点1.能够理解介词短语和动词的意义。

2.能够感受《听雷》所传达的气息和意义。

4.教学方法1.教师导读。

2.默读。

5.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老师让学生将目光放远,让学生想象出惊涛骇浪和狂风暴雨的场景。

2.老师提问,让学生思考与自然界的对话有可能出现在哪些情况下。

(2)课文解析1.老师先读出整首诗,让学生听一遍,获取整张的感觉。

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

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偶成:偶然写成。 近:接近
过:到
时人:当时过路的人。 不识:不理解
将谓:要说,还以为
①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 午天:中午。

• ②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 • • 傍,依傍,靠近。 • 随,沿着。 川:河流。 • 余心:我的心。余,我。 •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 百花开放,青山绿水,在邻近水边的 村镇酒家,酒旗在风中飘荡。 • 这两句写了江南春色无边。 • (注意具体的景色)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 (这里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 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 感。)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的许 多寺庙和亭台楼阁,还有多少留 在蒙蒙的春雨中呢?
杜牧,唐代诗人。 字牧之。精通兵法, 有政治才能,诗文都 写得很好,诗以七绝 最为出色。与李商隐 齐名,世称“小李 杜”。
江南春
——(唐)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唐)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1. 啼:叫。 2. 山郭:靠山的城墙。这里说城外。 3. 酒旗: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4. 南朝:公元420-589年,南方宋、齐、梁、 陈四个王朝的总称。当时建立了大批佛教 寺院。 5.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 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 循 吏· 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6. 楼台:原指亭台楼阁。这里指寺庙。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苏教版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诗两首》的两首古诗传神地刻画了天真可爱的乡村孩子形象。

小编为四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古诗两首》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课文《池上》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学札记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

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

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侧坐莓苔草映身”的感觉,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

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

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遥招手,怕鱼惊”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

《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偷”,诗外有着“打”,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

但不要让孩子模仿“偷“,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4古诗两首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4古诗两首

译文: 江南春
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绿草红花相互掩映, 到处是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是迎风招展的酒旗。
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建有许许多多的寺庙,如今还 有多少佛寺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首句中的“千里”能否换成“十里”?为什么? 不能。诗句中用“千里”让人联想到江南处处春意 盎然,用“十里”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庇护来永固江山。可是时移世易,如今还有多少佛寺楼 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呢?作者感慨南朝的覆灭,流 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3.《春日偶成》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春日偶成》描绘了云淡、风轻、花红、柳绿,加
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一幅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 画面。
4.《春日偶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身处宜人的春色中,完全陶醉了,表达了诗
南朝/四.百./八.十.寺.↗, 时人/不识/余心乐, 多. 少. /楼台/烟雨中。 将谓/偷闲/学少年。 (jiǔ qí tōu xián 烟雨 楼 台 酒旗 偷 闲
春风吹拂,白云在天空飘荡,鲜花、绿柳互相 伴随,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美好的 春光啊!身处这宜人的春色中,怎能不感到轻松愉 快?怎能不陶醉呢?身边的人们一定不知道我心中 的快乐,又要说我偷懒闲散。不过,这又有何妨?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1]绿映红[2] , 水村山郭[3]酒旗[4]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5] , 多少楼台[6]烟雨中。 [5]南朝四百八十寺:从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我国长江以 南先后存在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南朝 历代皇帝和大官僚大多都崇信佛教,修建了许多寺院。这 里的“四百八十寺”是个概数,用来形容佛寺众多。 [6]楼台:亭台楼阁,这里指高大的佛寺建筑。

江苏省四年级必背古诗词

江苏省四年级必背古诗词

江苏省四年级必背古诗词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上是江苏省四年级学生必背的古诗词,这些诗词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哲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可译为:
遥想南朝之时,寺院佛殿不计其数,
如今还剩多少亭台楼阁掩映在烟雨 迷蒙之中。
江南春
景: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
千里莺啼绿映红,
写今
水村山郭酒旗风。借古讽今
怀古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情:慨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
讨论: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的映衬?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从公元420年至589年,在我国长江以南先后 存在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南朝历代皇帝和大官都崇信佛教,修建了许多 寺院,祈求神明保佑。京城建康(今南京市) 尤多,据说有500余座。这里所说的“四百八十 寺”可能就是当时存留下来的概数而言。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偶成
晴空云淡,和风轻拂,又正是中午丽日高悬。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偶成
晴空云淡,和风轻拂,又正是中午丽日高悬。 沿着繁花翠柳的小径漫步,正走到前头的河边。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梁、陈四朝合 成南朝。
南朝四百八十寺,
亭台楼阁,这里指高大的佛寺建筑。
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的统治者笃信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多座寺庙 ,如 今还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这蒙蒙烟雨之中呢?
“千里莺啼绿映红”
可译为:
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 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水村山郭酒旗风”
可译为:
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 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于是,就
将谓偷闲学少年。
就以为
忙中偷出空 闲的时间
晴空云淡,和风轻拂,又正是中午丽日高悬。沿着 繁花翠柳的小径漫步,正走到前头的河边。
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中午
云淡风轻近午天,
靠近;依靠
沿着 到
河流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旁人 时人不识余心乐我,的心
于是,就
将谓偷闲学少年。
旁人哪会理解我此时心中感受到的欢乐,还以为 我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 多彩。
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 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后两句明明写到烟雨, 是怎么回事呢? 矛盾吗?
不矛盾 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 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 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 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
自学要求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弄清诗句的意思。 3.感受诗中美景,体会诗人内心的“乐”。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
bàng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晴空云淡,和风轻拂,又正是中午丽日高悬。沿着 繁花翠柳的小路漫步,走到前头的小河边。
想一想: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描写了莺、水、村、山郭、酒旗、 春风、寺院、楼台。
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春日偶成
—— 程 颢(hào)
春日偶成
偶有所感,写成诗歌
hào
程颢
(1023- 1085):北宋思想 家,理学奠基者。 学者称明道先生。 其弟程颐同为北宋 理学的奠基者,世 称“二程”。河南 洛阳人。他们的学 说后来为朱熹所继 承和发展,世称 “程朱学派”。
有(红绿色彩)的映衬, 有(山水)的映衬, 有(村庄和城郭)的映衬, 有(动静)的映衬, 有(声色)的映衬。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 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 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春景? 白云、轻风,花、柳、河。 构成了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柳绿的大好春景。
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 程颢怎样的心情?

抒发了春日郊游 的愉快心情。
表达了 诗人春日郊 游时的愉快 心情 。
七言 律诗
春日偶成
晴空云淡,和风轻拂,又正是中午丽日高悬。 沿着繁花翠柳的小径漫步,正走到前头的河边。
旁人哪会理解我此时心中感受到的欢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偶成
晴空云淡,和风轻拂,又正是中午丽日高悬。 沿着繁花翠柳的小径漫步,正走到前头的河边。
旁人哪会理解我此时心中感受到的欢乐, 还以为我在偷闲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水村山郭酒旗风招。牌,或烟雨中。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互相掩映,一派 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 处都有酒旗迎风飘动。
映衬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东晋以后在健
康(南京)建
靠山的城墙
外城
酒店门口悬挂的布 招牌,或称酒帘。
都的宋、齐、
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中午
云淡风轻近午天,
靠近;依靠
沿着 到
河流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晴空云淡,和风轻拂,又正是中午丽日高悬。沿着 繁花翠柳的小径漫步,正走到前头的河边。
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中午
云淡风轻近午天,
靠着
沿着 到
河流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旁人 时人不识余心乐我,的心
【唐】杜牧
杜牧
(公元803-约852年),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汉族,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因晚年 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 后世称“杜樊川”,著 有《樊川文集》。
江南春
映衬
千里莺啼绿映红,
靠山的城墙 外城
酒店门口悬挂的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