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药品的毒性反应
毒性名词解释中药学
![毒性名词解释中药学](https://img.taocdn.com/s3/m/ad2b2a91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d0.png)
毒性名词解释中药学在中药学领域中,毒性名词是对中药药材或药物的毒性特征进行描述和解释的专业术语。
毒性名词在中药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指导临床用药、药物筛选和药物开发。
了解和掌握毒性名词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运用中药药材,保障药物安全、高效和合理使用。
1. 诱发毒性诱发毒性是指某些中药药材或药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特定的毒性反应,主要包括直接毒性、慢性毒性和过敏毒性。
直接毒性是指药物本身具有的有害作用,即使在正常剂量下也可能引起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则是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导致的损害,症状常隐匿或潜伏,造成慢性中毒。
过敏毒性则是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包括迟发型过敏和即发型过敏。
2. 累积毒性累积毒性是指某些中药药材或药物在体内积累达到一定浓度时引起的毒性反应。
某些药物在体内殓积不易排泄,会导致毒性反应加重。
了解药物的累积性质,可指导合理的用药方案,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3. 叠加毒性叠加毒性是指不同药物或药物组合在体内共同作用导致的毒性增强效应。
某些药物在单独使用时毒性较小,但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发生相加或相乘的效应,导致毒性增加。
合理搭配药物,避免叠加毒性的发生对于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4. 代谢毒性代谢毒性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作用形成的代谢产物具有的毒性效应。
有些药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更高的毒性,会使毒性反应得不到缓解。
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毒性有助于有效避免代谢毒性引起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毒性名词解释中药学是中药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通过对毒性反应的描述和理解,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实践,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和疗效。
对毒性名词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对于推动中药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教你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
![教你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738d4257c5da50e2534d7f21.png)
龙源期刊网 教你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作者:孙学东来源:《家庭医学》2007年第03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假药“亮菌甲素注射液”,造成了不少用药者的严重毒副作用,导致11人中毒死亡,震惊了全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彻底清查假药事件,依法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值得所有制药、用药、受药者的重视与高度警惕。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药物负面作用的统称,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等,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是药三分毒”的道理。
不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服用药物的病人,都必须警惕不良反应,学会主动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及时正确处理各类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与身体健康。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例如治疗胃痛的阿托品,会发生口干、视力模糊、眼内压增高等副作用。
副作用对一般病人来说,虽然感到不适,但可以耐受,停药后即可消失。
副作用对病人来说是有害的,例如患青光眼的病人,本来眼内压已经升高,如果药物的副作用正好是使眼内压升高的,岂不是“雪上加霜”——病情更重。
因此,尽管副作用是一种较轻的不良反应,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患者自己在看病时,要主动将自己有什么疾病如实告诉医生,供医生在开药时参考。
同时,病人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应仔细地观察与体会.用药后有什么不适或者异样的感觉,及时向医生反映,以便及时处理。
同类型药物不要同时服用,因为其副作用也是会累加的。
◆毒性反应:是指超剂量用药时发生的不良反应,有时是长期使用正常剂量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产生的毒性作用。
例如,洋地黄是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但洋地黄的剂量要严格掌握,否则就容易发生毒性反应。
因此,不论是非处方药或处方药,都要严格按剂量服用,按疗程用药,遵医嘱治疗。
一旦发生了毒性反应立即停药,并及时请医生正确处理。
在此,再一次提醒慢性病患者,绝不能一种药物长期服用,避免产生毒性作用。
也不能认为某药疗效不理想而任意加大用药量。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用药者在使用正常剂量的情况下,出现全身或局部过敏的现象.多出现皮肤反应,如瘙痒、各种类型的皮疹、荨麻疹等。
《毒性反应及防治》课件
![《毒性反应及防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8fa648d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e.png)
通过催吐、洗胃、导泻等方法清除体内尚未吸收的毒物。
其他治疗手段
支持治疗
对于严重毒性反应患者,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如补充体液、营养支持等。
心理治疗
对因毒性反应而产生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治疗。
05
CATALOGUE
案例分析
药物中毒案例
总结词
药物中毒案例展示了药物误用或过量导致的 毒性反应。
THANKS
感谢观看
《毒性反应及防治 》ppt课件
目 录
• 毒性反应概述 • 常见毒性反应的原因 • 毒性反应的预防措施 • 毒性反应的治疗与处理 • 案例分析
01
CATALOGUE
毒性反应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在正常用法和 用量下,对人体产生的有害而非 治疗作用的反应。
分类
根据发生机制,毒性反应可分为 变态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等 。
食物中毒
食物变质
食物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 受到污染或发生变质,会 产生有害物质,引发毒性 反应。
食物搭配不当
某些食物搭配在一起可能 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有害 物质,引发毒性反应。
食物过敏
某些人对某些食物过敏, 摄入这些食物后会引起过 敏反应,严重时可能导致 毒性反应。
环境因素导致的毒性反应
环境污染
化学物质暴露
。
矿井空气污染
矿井内空气可能含有大量有害物质 ,长时间吸入可能引发职业中毒。
实验室事故
在实验室中,工作人员可能由于操 作不当或意外事故接触到有毒物质 ,引发职业中毒。
03
CATALOGUE
毒性反应的预防措施
合理用药与饮食
合理用药
遵循医嘱,不随意增减药物剂量,避免长期大量使用或滥用药物。
名词解释毒性反应
![名词解释毒性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0056e2a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8a.png)
名词解释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toxicreaction),是指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毒性反应是由化学物质与生物系统的化学成分进行可逆或不可逆的相互作用,而干扰机体正常代谢及自稳机制,以致引起细胞死亡、细胞氧化、突变、恶性变、变态反应或炎症反应,主要是一个分子过程。
毒性反应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之一,指没有任何防治意义的毒性作用,一般在用药过量时,或在用药者对药物耐受性较差时出现。
药物毒理学总结
![药物毒理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9515afca8114431b80dd841.png)
药物毒理学总结1.药物毒性作用包括哪些类型?并分别解释其含义(1)一般毒性反应:在治疗剂量下不出现,仅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体内药物蓄积过多时才出现的反应(2)变态反应:机体对药物产生的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过敏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3)致癌作用(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生殖毒性指针对育龄人群,用药后对生殖系统及与生育相关的神经或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毒性/发育毒性指出生前接触药物,从而影响个体从受精卵到性成熟青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
关注药物对胚胎的影响,特别是药物的致畸毒性(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可以损伤人类或哺乳动物的遗传物质而发生突变作用,从而产生对人类本身及后代的影响(6)特异质反应: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7)依耐性:生理依耐性、精神依耐性2.试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局限性(1)目的是通过研究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从而预测人类临床用药的可能毒性,以制定防治措施;同时推算临床研究的安全参考剂量和安全范围;为新药进一步结构改造提供依据。
(2)意义:确保临床用药安全(3)局限:仍不能完全排除新药上临床时的风险。
(4)原因:1)新药本身产生的新的药理毒理学特征,可能超出了人们现有的预测水平。
2)另一方面来自现有毒理学评价手段,可能不能完全适应新药评价的需要,动物实验还存在很多缺陷。
有以下五点:①试验动物和人对药物反应的种属差异。
②试验动物的数量有限,难以发现发生率低的毒性反应。
③常规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多系实验室培育的品种,反应较单一,而临床病人很广泛且对药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
④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多是健康的,而临床用药病人可能有多种疾病。
⑤动物毒性试验中采用大剂量的做法也与临床用药相差甚远,特别是毒性低给药量很大的药,实验结果可能会产生假象。
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局麻药的毒性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6adbfac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5.png)
VS
详细描述
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 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局麻药中毒 。中毒症状包括嗜睡、意识模糊、呼吸抑 制、低血压等。处理方法包括停药、保持 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和必要的生命 支持措施。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 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THANKS
感谢观看
低的药物。
药物配制
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进行药物的配 制,避免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
药物混合
避免将两种或多种局麻药混合使用, 以免产生化学反应增加毒性。
患者评估与准备
病史询问
详细询问患者有无局麻药 过敏史或神经系统疾病史。
术前准备
确保患者术前已经充分禁 食、禁饮,减少麻醉风险。
术前评估
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状况, 了解患者对局麻药的代谢 能力。
环境因素
温度和湿度
手术环境温度过高或湿度过低可能导致局麻药的 挥发增加,从而增加患者吸收药物的速度和量, 引发毒性反应。
手术时间
长时间手术或多次注射局麻药可能增加患者吸收 药物的数量,从而增加毒性反应的风险。
03
局麻药毒性反应的预防措施
药物选择与配制
药物选择
根据手术需要和患者情况,选择 适当的局麻药,尽量选择毒性较
后续治疗与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
在后续治疗期间,应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变化,及时发现并处 理任何异常情况。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可能需要继续使用药 物治疗,如抗过敏药 物、抗炎药物等。
心理护理
对于因局麻药毒性反 应而产生心理问题的 患者,应及时进行心 理疏导和护理。
康复训练
对于因局麻药毒性反 应导致身体机能受损 的患者,应根据需要 进行康复训练,以促 进身体机能的恢复。
药物毒性反应与过敏反应
![药物毒性反应与过敏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c31cc36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55.png)
药物毒性反应与过敏反应章节一:引言药物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是药物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药物的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不良反应,而过敏反应则是由于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药物产生异常反应所致。
本文将探讨药物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常见表现以及应对措施,旨在提高对药物使用安全的认识和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章节二:药物毒性反应药物毒性反应是指在治疗剂量下,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
它主要包括剂量相关性毒性反应和剂量无关性毒性反应两种。
剂量相关性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剂量超过安全范围所引起的反应,例如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
剂量无关性毒性反应则是由药物对机体特异的不良反应引起的,例如药物过敏性皮疹等。
药物毒性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率与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章节三: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由于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药物产生异常反应所致。
免疫系统通常会对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产生应答,但在某些患者身上,免疫系统会将某种药物识别为有害物质并产生过度反应。
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可以从轻微的皮疹、瘙痒,到严重的过敏休克和致命的多系统器官损伤。
常见的过敏反应有药物过敏性皮疹、药物热、药物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有些药物,如青霉素类抗生素,更容易引发过敏反应。
章节四:预防和管理措施为了减少药物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的发生,临床医师应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管理措施。
首先,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个体差异,避免使用有潜在过敏风险的药物。
其次,按照药品说明书的剂量和使用方法正确给药,避免剂量超标引起的毒性反应。
对于已知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可以在初次使用时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以便及早发现风险。
同时,在发生药物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的情况下,及时停药,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使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
结论药物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是药物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
通过了解药物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常见表现和预防管理措施,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药品不良反应小常识
![药品不良反应小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9bf147e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30.png)
药品不良反应小常识一、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呢,就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打个比方,就像你本来想让药帮你治病,结果它却带来了一些其他的小麻烦。
比如说吃了某种感冒药后,可能会觉得有点犯困,这就是一种药品不良反应。
可不要小瞧这些反应哦,虽然有些看起来是小问题,但也需要我们重视起来。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1. 副作用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啦。
就像是药的小脾气,它在发挥主要作用的时候,顺便带来了一些其他的小影响。
比如治疗高血压的药,可能会让你咳嗽,这咳嗽就是它的副作用。
但这并不代表药不好使,只是它有点小个性。
2. 过敏反应这个大家可能比较熟悉。
有些人对特定的药品就像对花粉过敏一样,接触了就会有反应。
可能是皮肤发红、瘙痒,严重的话还会呼吸困难呢。
就像有的人吃了青霉素类的药,身上就会起疹子,痒痒的可难受了。
3. 毒性反应这个就比较严重啦。
一般是用药的剂量太大或者用药时间太长才会出现。
比如说有些药吃多了会损害肝脏或者肾脏,这就是毒性反应在捣鬼。
三、为什么会有药品不良反应1. 药品本身的性质有些药的化学成分就决定了它可能会有一些不良反应。
就像有些化学物质天生就比较“活泼”,在身体里会和其他东西发生反应,从而产生不良反应。
2. 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的反应可能会不一样。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两个人的身体是完全一样的。
有的人可能身体比较强壮,对药品的耐受性就好一些;而有的人可能比较敏感,一点点药就会有比较大的反应。
四、如何应对药品不良反应1. 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如果吃了药之后感觉不舒服,而且怀疑是药品不良反应,那可别犹豫,赶紧先把药停了。
比如说吃了退烧药后头晕得厉害,这时候就别再继续吃了,停了药看看症状会不会减轻。
2. 告知医生或药师这一点超级重要哦。
把你的症状和吃的药告诉他们,他们就像药品方面的专家,可以根据你的情况给你出主意。
也许会给你换一种药,或者告诉你一些缓解不良反应的小方法。
药品 不良反应 科普
![药品 不良反应 科普](https://img.taocdn.com/s3/m/c840bf2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f9.png)
药品不良反应科普一、药品不良反应概述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品过程中产生的任何有害反应。
这些反应可能包括副作用、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对于保障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1.副作用:药品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不利的副作用。
这些副作用可能与药物的成分、用法用量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
2.过敏反应:部分人对某些药物成分会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过敏反应的发生与个体差异有关,因此在使用药物前,应了解自己的过敏史,并告知医生。
3.毒性反应:长期大量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毒性反应,对肝、肾等器官产生损害。
毒性反应的发生与用药剂量和时间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使用。
三、药品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1.药物成分影响:不同药物成分可能引起不同的不良反应。
例如,某些抗生素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某些抗肿瘤药物可能对骨髓造血功能产生抑制作用。
2.用药方式不当: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用药频率过高都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例如,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过量使用退烧药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害。
3.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
有些人可能对某些药物成分特别敏感,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四、如何预防药品不良反应1.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在使用药物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成分、用法用量等信息。
同时,应注意药品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2.遵医嘱用药: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使用药品是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
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不要随意更改用药剂量或停药时间。
3.及时报告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该立即停止使用药品,并及时就医。
药理学复习题(四套题)(1)
![药理学复习题(四套题)(1)](https://img.taocdn.com/s3/m/bb471057bb68a98270fefa1c.png)
药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副作用:是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2.毒性反应: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时间过长或少数机体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所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3.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一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4.耐受性:是指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特别低,必须使用较大剂量,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
5.反跳现象:反跳现象是指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突然停药后,原来症状复发并加剧的现象,多与停药过快有关。
6.首关消除效应:口服从胃肠道吸收入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之前必须先进入肝脏,部分药物在未发生作用之前就被肝脏灭活、代谢而失去药理活性,使进入人体的药量减少,疗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
7.肝肠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8.稳态血药浓度:是指药物在血浆内的稳定时的浓度。
9.半衰期:是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0.治疗指数:药物的安全性指标。
通常将半数中毒量(TD50)/半数有效量(ED50)或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称为治疗指数。
1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
12.麻醉药品:又称麻醉品,是指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连续使用能成瘾产生依赖性的药物。
13.戒断症状: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状群。
14.全效量:能引起100%的实验动物产生质反应的剂量或浓度15.允许作用:一般指的是激素的允许作用。
16.化学治疗药:凡是对侵袭性的病原体具有选择性抑制或杀灭作用,而对机体(宿主)没有或只有轻度毒性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治疗药,简称化疗药。
17.抗生素:是由某些微生物(如真菌、细菌、放线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作用的化学物质。
18.抗菌活性: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19.抗菌谱: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药物的毒性反应的分类
![药物的毒性反应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d8e1add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6c.png)
药物的毒性反应的分类量大或蓄积或机体敏感性高发生有害的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可以预知和可避免的。
①急性毒性:剂量过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
②慢性毒性:蓄积过多,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③致畸作用: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的作用,常发生于妊娠头20 天至 3 个月内。
④致突变与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指药物使DNA 分子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
企图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以达到治疗目的是有限度的,过量用药是十分危险的。
疝气丸名称疝气丸组成川楝子、茴香(盐炒)、六神曲(麸炒)、木香、吴茱萸(甘草水制)。
功用散寒止痛,用于寒疝与气疝疼痛。
剂量水丸剂:每20 粒重1g,温黄酒送服,9g/次,l 一 2 次/g. 注意忌食生冷之物。
开胸顺气丸汇总名称开胸顺气丸组成乌药、青皮(醋炒)、大黄(酒蒸)、莱菔子、槟榔、木香、神曲(麸炒)、山楂、麦芽(炒)、枳实(麸炒)、厚朴功用开胸顺气,消食导滞。
用于饮食不节、积滞内停、气郁不舒所致的胸腹痞满胀痛、胃脘疼痛、呕吐恶心以及赤白痢疾、里急后重等症。
现代多用于急性胃肠炎。
剂量内服。
①水丸剂:24g /瓶,6g/次,2—3 次/日;②大蜜丸:9g/丸,1 丸/次,2 次/日;③片剂:o.6g/片,4—8 片/次,2 次/日。
注意孕妇及气虚者忌用。
九气拈痈丸名称九气拈痈丸组成莪术(配制)、香附(醋制)、延胡索(配制)、五灵脂(醋炒)、陈皮、郁金槟榔、木香、高良姜、甘草。
功用理气散寒,活血止痛。
用于脘腹疼痛,两胁胀满,食欲不振,嗳气泛酸,倒饱嗜杂,大便溏薄等‘现代多用于急慢性胃炎,神经性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胃下垂,慢性腹泻,肋间神经痛,慢性肝炎,冠心病初起等有上述见症者。
剂量水丸剂:每50 粒重3g,内服,6—9g /次,2 次/日,温开水送服。
注意①胃热引起的疼痛,不宜使用;②忌食生冷、油腻之物;③孕妇禁服。
药物的不良反应名词解释
![药物的不良反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c20494d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4.png)
药物的不良反应名词解释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加深,药物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治疗疾病的常见手段。
然而,所有药物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是指使用药物后,可能引发的不希望发生的副作用或不良症状。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一些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名词,并探讨其对患者的影响。
1. 药物过敏反应药物过敏反应是指使用药物后,免疫系统对药物或其组分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
这种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药物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对某种药物过敏,而其他人则不会出现任何反应。
因此,在使用新药物时,了解自己的过敏史以及对药物成分的敏感性非常重要。
2. 药物中毒药物中毒是指在使用药物时,由于剂量错误、长期或过量使用而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
药物中毒可能导致诸如头晕、恶心、呕吐、昏迷、肝肾功能异常等不同程度的症状。
重度药物中毒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用药说明,避免自行超量使用或误用。
3. 药物依赖性药物依赖性是指长期或大量使用某些药物后,身体逐渐对药物产生依赖,无法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用药剂量而出现戒断症状的现象。
药物依赖性涉及各类药物,例如镇静催眠药、麻醉药、阿片类药物等。
依赖性药物的戒断症状可能包括焦虑、烦躁、心慌、恶心、抽搐等,严重时可能出现精神和肉体的巨大不适。
因此,在使用易导致依赖性的药物时,需要特别慎重,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4.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的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一种药物增强另一种药物的效果,也可能减弱或改变另一种药物的效果。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对身体产生意外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调整用药方案。
5. 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是指对药物的过度或错误使用,不符合医嘱或临床指南的情况。
药物滥用可能包括长期不合理的使用、超量使用、频繁更换药物等。
药理复习题
![药理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efc525f4f90f76c661371a12.png)
药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对机体不利的反应。
2.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所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3.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过高而引起的不良反应,称毒性反应。
4.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膜内,能特异性地与生物活性物质结合,并产生效应的蛋白质。
5.受体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具有内在活性。
6.受体拮抗剂:药物与受体只有亲和力,而没有内在活性。
7.受体部分激动剂:药物与受体虽具有亲和力,但仅有较弱的内在活性,故单独应用时可产生较弱的效应,与激动药合用时,则呈现对抗激动药的作用。
具有激动药与拮抗药的双重特性。
8.血浆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9.坪值:间隔半衰期重复恒量给药,体内药量将逐渐累积,给药约5次后,基本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此浓度称为坪值。
10.极量:能够引起最大效应又不引起中毒的剂量,也称为最大治疗量。
11.常用量:即治疗量,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能对抗体产生明显效应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12.安全范围:在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13.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称为治疗指数。
14.首关消除:由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经门静脉进入肝,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时即被转化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这种现象称首关消除。
15.生物利用度: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称为生物利用度。
16.肝肠循环:有些药物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在肠道再次被吸收入血形成肝肠循环,使排泄减慢,作用时间延长。
17.协同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等于或大于两药单用的效应称为协同作用。
18.拮抗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两药单用的效应称为拮抗作用。
19.耐受性:机体对药物反应不敏感,需要用高于常用量的药量方能出现药效。
20.依赖性:长期用药后,患者在主观和客观上需要连续用药的现象称为依赖性。
执业药师的药物不良反应处理
![执业药师的药物不良反应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30516a7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e.png)
执业药师的药物不良反应处理作为专业药师,处理药物不良反应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职责。
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不良反应的类型、处理方法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以帮助执业药师更好地应对药物不良反应。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正确使用药物的情况下,由于药物本身的性质造成的不良反应。
根据发生的机制和临床表现,药物不良反应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药物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荨麻疹等。
这种反应是由于个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而引起的。
2. 药物中毒反应:如药物过量或长期使用过量等。
这种反应是由于药物在体内累积而导致毒性反应。
3. 药物副作用:如恶心、头痛、腹泻等。
这是药物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化学性质和治疗机制有关。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1. 评估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在发现不良反应后,首先需要评估其严重程度。
轻度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头痛等,可以采取观察和保持患者舒适的措施。
但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等,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包括停止用药、迅速进行抢救等。
2. 停止或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药师应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推荐停止或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有时候,不良反应可能是由于特定药物的使用而引起的,更换其他药物可能会减少或消除不良反应。
3. 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需要采取不同的对症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过敏反应,可以给予抗组胺药物或激素治疗;对于药物中毒反应,可以进行洗胃或给予解毒剂;对于药物副作用,可以给予支持性治疗或调整用药剂量等。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1. 了解药物的性质和不良反应:作为执业药师,了解药物的性质和不良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在药物发放时,应向患者提供详细的药物说明,包括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2. 监测患者用药过程:定期监测患者用药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32377cc8d5bbfd0a795673f8.png)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在使用常用剂量的药物防治或诊断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或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而又不利于病人的各种反应。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可能给病人带来不舒适甚至痛苦,一般较轻微,是可以恢复的功能性变化。
毒性反应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过于敏感而产生的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一般较严重。
大多是可以预知的。
控制用药剂量或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的个体化是防止毒性反应的主要措施,必要时可停药或改用他药。
后遗效应指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后遗效应时间的长短因药物不同而异。
少数药物可引起永久性器质性损害,如大剂量呋喃苯胺酸、链霉素等可引起永久性耳聋。
.变态反应指药物引起疫的病理性免反应,亦称过敏反应。
少数病人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包括免疫学上的所有四型速发和迟发变态反应,这种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致敏原可能是药物本身或其代射物,也可能是药物制剂中的杂质,它们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而引起变态反应,反应性质各人不同,常见的变态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皮炎、发热、血管性水肿、哮喘、过敏性休克等,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可导致死亡。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 toxic response)是指药物引起肌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该反应可在各个系统、器官或组织出现。
副反应的名词解释
![副反应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ab915e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c.png)
副反应的名词解释副反应(Adverse Reaction)是指在使用药物或治疗方法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它可能使得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痛苦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健康。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进行名词解释。
一、分类副反应根据其引起机制不同可以分为许多类别,例如毒性反应、变态反应、代谢及药物相互作用反应、作用区域外效应以及中毒性反应等。
1.毒性反应:由于药物的过量使用或者长期慢性用药而引起药物在体内积累,造成器官或组织损伤。
例如抗生素累积使用可引起肾、肝、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
2.变态反应: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人体产生局部或全身过度反应,例如药物过敏引起的呼吸困难、瘙痒、皮疹等即属于变态反应类别。
3.代谢及药物相互作用反应:药物的代谢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影响,例如口服避孕药与其他药物同服可能造成药效下降或增加不适。
二、严重程度副反应的严重程度常根据临床表现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医学界通常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这也是医生在使用药物时所重视的问题。
1.轻度副反应:临床表现为轻微的不适症状,如恶心、头晕、倦怠等,大多数患者可以忍受和适应,不会影响预期治疗效果。
2.中度副反应:临床表现较为明显,如肝功能异常、血压波动等,需要进行针对性处理才能维持预期治疗的效果。
3.重度副反应:临床表现较为严重,如休克、呼吸窘迫、心肌梗死等危及生命的症状,需要及时救治并撤除不良药物。
三、预防策略副反应问题在当前的医疗领域中具有普遍性,为从源头上预防其发生,我们应该从药品研发阶段、药品临床应用、药品监测等不同方面入手,提出以下预防策略:1.加强药品的前期评估和筛选,避免不必要的致命副作用和风险。
2.确保在严密的药物监管体系下引荐新药上市,同时加强产业控制,规范药品质量。
3.十分关注临床应用前期,对患者进行详细、个性化的身体状况评估,了解患者病史和药品过敏病史等基本信息,避免不必要的不适症状。
4.加强药物监测,对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精确的记录和汇总,留下备案,增强其反应反垄断和对公共健康的贡献。
药物反应包括哪几类
![药物反应包括哪几类](https://img.taocdn.com/s3/m/a38b59db7375a417876f8fb1.png)
药物反应包括哪几类药物和机体之间的关系具有两重性,既能治疗疾病,也可能给人体带来有害的不良反应。
药物反应的种类是比较多的,从发生的机制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过敏反应:是指按正常的用量用法接受治疗药物后,机体发生一些不正常的临床表现,它与药物的正常药理作用和药物过量引起的反应不同,是作用性质上的反常,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各种形态的皮肤粘膜发疹和一些全身性的反应。
药物的过敏漫应在所有不良反应中,是最多见的一类。
(2)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异常和结构的病理变化,它一般发生于用药超过极量的情况下,或因为医疗差错或意外事故引起。
此时几乎每个患者都会出现性质相同的中毒症状。
绝大多数药物都有一定毒性。
毒性反应一般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种。
(3 )副作用:是指在正常剂量下,伴随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发生的其他非预期的反应,它属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在治疗中是较常出现的。
我们所用的药物大都同时具有几种药理作用,用于治疗目的的只是其中的一—二种,而其他作用有的则成为副作用。
(4)后遗反应: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学效应,它可以非常短暂,也可以比较持久,停药后大多可以恢复,少数会引起水久性器质性损害。
(5)特异质反应:指少数人在用药后,发生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反应,这种情况大多数和个体遗传素质所引起的代谢酶的缺陷有关系。
(6)“三致作用”:即致畸胎、致癌、致突变作用,对前两个大家可能比较容易理解。
所谓致突变,是指药物引起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及其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 )的构成和排列顺序发生变化,进而使某些器官在形态、功能上发生病变。
近年来,“三致”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7)药物的成病作用:吸毒会上痛,其实一些药物也会产生这种情况,它们经长期服用,在停药后除了具有强烈的心理上的渴求外,还会有生理上的依赖,并由此出现“戒断症状”,这叫做药物的成病性,又叫药物依赖性。
儿童尤需防范食物过敏在刚刚结束的巴黎食物过敏大会上,有关专家指出,发达国家食物过敏患者的数量不断上升,仅法国就有6%的15岁以下的儿童患有食物过敏症,这种病会对儿童健康及其今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