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价格策略-长虹价格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长虹电子集团的前身,是1958年创建的军工企业“国营四川无线 电厂”,位于四川省绵阳市。1965年,“国营四川无线电厂”更名为 “国营长虹机器厂”。1973年长虹厂率先在军工系统成功研制出第一 台电视机,注册商标“长虹”,长虹品牌由此创立。自1973年成功生 产出“长虹牌”电视机开始,至1992年跻身中国电视五大品牌行列。 1993年至1998年,“长虹牌”彩电从国内同等竞争对手中杀出重围, 成功地登上“中国彩电大王”的宝座。长虹股票于1994年3月在上海 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并很快成为“龙头股”。 1998年长虹提出 “世界品牌,百年长虹”的战略目标,长虹彩电以正式走向全球市场 为新起点,长虹产品由彩电向空调器、数字视听、电子部品、电池等 相关产业拓展。2004年,长虹品牌价值达330.73亿元,成为中国最有 价值的知名品牌。
由此国产彩电在国内中低端彩电市场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而长虹的
市场占有率由1995年的22%提高到1996年的27%左右,彩电销量比上 年同期增长61.96%。长虹在1996年发起的价格战对于国产彩电的翻 身功不可没。
长虹价格战
第三次(1999-2001年),长虹针对传统彩电的洗牌行动,逐步向高端市场挺进。 对于长虹来说,1998年是一个转折点。长虹为了遏制对手,从当年8月份起大批 量购进彩管,最多时控制了国内彩管70%以上,使应付款项、票据从35.51亿元 直线上升到61.9亿元,当年长虹计划生产彩电800万台,但实际销量只有600多
长虹集团介绍
在发展过程中,长虹通过多次的降价活动,成长为我国的 “彩电大王”,同时也成为我国家电行业的一面旗帜,将 家电行业带动成为我国最具市场经济特征的行业之一。长 虹今天的表现归功于长虹的几次主动降价行动:
长虹价格战
第一次,开启自主调价之路。1988年彩电严重紧缺,抢购倒卖之风盛行,普 通老百姓以高于国家牌价1陪的价格还很难买到彩电。在国家牌价的制约下, 出现“百姓多花钱,厂家挣不到钱”的局面。长虹以略高于国家牌价而低于 黑市的价格卖给省工商银行一批彩电开始自己的自行价格调整旅程。1989年 国内彩电生产厂引进了大量彩电生产线,同时国家开征彩电消费税,彩电市 场顿时供过于求,厂家彩电积压严重。光上半年长虹就积压近20万台彩电, 占用资金3.2亿,资金严重紧张。在请示省物价局后,1989年8月9日长虹进行 自行降价活动,每台彩电降价350元,长虹积压彩电一销而空,同时也提升了 长虹在彩电行业的地位。为此而受到“不让涨价你涨价,不让降价你降价” 的责难,引发了一场“长虹现象”大讨论。1989年9月,围绕 1988和1989年 长虹两次价格调整,由《中国体改研究会通讯》发起,《中国电子报》积极 响应的“长虹现象”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1991年3月,国家 统计局公布:长虹1990年首次荣登彩电行业销售冠军。
长虹价格战的启示
价格战要建立在技术战的基础上展开
长虹在价格战后,应该专注于技术上的研究开发, 使之能够在同质化产品的市场上进行差异化战略, 获得核心竞争力。 通过技术的支持,可以使企业延长在成熟期的时 间,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攫取利润,获得 成功
长虹价格战
第二次,也是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降价行动,国产彩电开始“当家作
主”。1996年,进口品牌在25英寸以上大屏幕彩电市场占有绝对优势, 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市场份额更是高达80%以上,但众多合资厂尚
未投入规模生产。 1996年3月26日长虹彩电凭借“同样的技术、同样
的质量”,祭起降价大旗,首次向洋彩电宣战。面对铺天盖地的洋彩 电,长虹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降价18%,带动国产彩电夺取市场份额,
长虹价格战
第四次(2002年至今),开创国产彩电主导高端之路。1998年,我国 背投电视销量为4795台,2000年超过10万台,2001 年则达到了35万 台,连续四年超过300%的增幅。2001年1月1日,中国首台精密显像 电视——长虹精显彩电诞生,从而一举打破了彩电高端核心技术一直 由跨国彩电巨头垄断的局面。同年7月,领先世界水平的第三代60赫 兹数字变频逐行扫描背投彩电在长虹诞生,至此,中国彩电业在高端 核心技术上全面受制于人已经成为历史。2002年初长虹研制出领先世 界水平的第三代75赫兹数字变频逐行扫描背投彩电。在长虹产品投放 市场以前,彩电高端产品一直是日韩企业的天下。出于技术、利润周 期的考虑,日韩企业在背投市场上采用区别对待策略:在发达国家市 场投放第三、四代背投,而在中国市场则主要投放第一、二代背投, 从而用普通背投延长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利润赚取时间。
内销售量仅有2000万台,经过努力出口达到1000万台,还有2000万台的闲置 生产能力。为了夺取被跨国公司占据的市场和进一步清理国产品牌,2001年4 月中旬由长虹发起的自称为“五一战役”将这次意料中的价格战提前了半年。 4月13日,长虹将其十多个品种的高档彩电在全国范围内大幅度降价,而这些 彩电大都是以前被人们认为高不可攀的大屏幕超屏彩电。在市场畅销的29英 寸大屏幕“国礼精品”彩电从4000元左右直接降到了2000元左右,价格仅为 进口品牌同档次机器的40%-50%。
业内评价
“2000年的彩电价格战是一 次非理性的降价,不仅消耗 了企业自身资源,透支了企 业未来的竞争力,而且无法 保证消费者日后的售后服务。 这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 误的地点、发动的一场错误 的价格战”。
--TCL集团总裁·李东生
业内评价
“彩电企业目前处在非常脆 弱的境地之中,价格战带来 了双重危机:一是财务危机, 巨大的库存,越来越多的应 收账款,正在侵蚀着企业; 另一个是创新危机,没有力 量投入研发,当然也没有机 会分享高技术的利润。”
长虹价格战
2003年4月8日,中国彩电大王长虹在捧回2002全国彩电销 量冠军后不到半个月时间内,又出重拳,推出“长虹背投 普及风暴”活动,在高端市场全面反击跨国背投品牌。长 虹精显王背投彩电价格全线下调。平均降价幅度为25%, 最高降幅达40%。进一步巩固和增加自己背投的市场份额。 2004年10月,长虹开始“虹色十月”行动,“虹色十月打 造新一代数字阶级”活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
长虹应该跳出价格战的陷阱,在技术上做文章才是 明智的选择
第三次价格战失败--主观原因
企业形象因持续的降价行为严重受损,四面树敌
长虹的降价影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消费者 经销商 竞争者
持观望态度,价 格动荡不稳定, 期望最低价格的 出现
长虹向其施加压 力,降低其利润 空间
垄断彩管业务, 不按常理出牌
--厦华公司总经理·郭则理
业内评价
“有价值的产品不打价 格战。”
--海尔集团执行总裁· 杨绵绵
业内评价
“今后索尼将不再在低端产品上与中国品牌较量, 其产品发展方向将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 品,同时在价格上也将更富有竞争力。”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家用电器部· 田山丈洋
第三次价格战失败--客观原因
长虹的价格战及启示
“价格战越打越凶,只能说明企业缺乏真正的竞 争力,在粗放式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不能给顾客 提供更多价值,只能降价。许多中国企业的营销 特点就是不擅长组合拳,只会拳打脚踢。”
“价格要以成本为基础,如果成本降不下去,一味 实施价格战,只能是死路一条。” —— 复旦大学 陆雄文
长虹集团介绍
万台,到1998年末,长虹库存达到77亿元,比上年增加一倍,到1999年,长虹
销售业绩同比下滑14.5%,销售成本反而上升25.5%。“囤积彩管”事件不仅使 企业不得不承担起70亿元库存的压力,也使TCL、创维、康佳这三剑客对抗长虹 的联盟更加坚固。其结果是,长虹从习惯先声夺人沦为在频繁的价格战中疲于 应招。在这一年,长虹主业收入锐减4亿元。经过1997年和1998年由别人发起的 价格战,长虹的彩电霸主地位岌岌可危。为了挽回颓势,1999年4月,长虹彩电 开始降价行动。但康佳对长虹降价早有应对,降价幅度超过长虹80-300元。长
在这次降价中,29英寸纯平彩电售价不到2000元。截至2000年12月中旬,长虹 销售收入已突破800亿元,其中主要产品彩电的销售量已达4500万台。2000年, 长虹彩电总销量694万台,索尼彩电销量为50万台,但两者的利润却几近相同。 长虹彩电2000年度再次成为销量第一名,在行业大滑坡的情况下,市场占有率 重新回升到25%。
虹主营利润由1998年的31.6亿元下降到1999年的15.7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仅
4.06%, 1999年下半年长虹利润仅1亿多元。
长虹价格战
国内彩电市场2000年销量为2000万台,而生产能力却超过了4000万台,重复建 设导致的过度竞争,逼使产品同质化的企业为了生存,只有不断举起价格利刃 展开肉搏。2000年伊始国内彩电业便笼罩在全行业亏损147亿浓重的阴影中。 为了避免发生1999年惨烈的价格战,2000年6月9日,9大彩电企业在深圳召开 的“中国彩电企业峰会”上,签下了彩电销售最低价协约。在不到一个月后,
最根本的是战略,一味的遵循以往成功的战略, 没有审时度势的关注市场的变化,是导致长虹第 三次价格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价格战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否则只是泡沫竞争, 可能在市场环境好的情况下可以发挥作用,但最 终还是要以技术为砥柱
第三次价格战失败--主观原因
最佳的商业战略模式是先于需求建立起强大的生产 能力然后以比所以竞争者都低的价格出售产品。但 是,这一战略需要有出色的技术做保障
各地彩电掀起了规模空前的降价狂潮,29寸彩电最低跌至1680元,而此时彩电
峰会上的一纸协定墨迹未干。这之后,同盟军内纷纷“背叛”,同盟者厦华、 熊猫率先降价,到了8月,盟主康佳和根本没参加同盟的四川长虹分别宣布大 幅度调低彩电售价,其中康佳最大降幅为20%,而长虹的降幅更高,达35%。
此次彩电降价是1996年四川长虹挑起价格战以来,规模和降价幅度最大的一次。
长虹价格战
2002年4月29日,长虹投影公司宣布即日起将全面停止内销一、二代(即50Hz 及100Hz)普通背投彩电的生产,将全部精力转移到第三代及第四代60/75Hz+ 逐行扫描背投彩电的生产和销售。此时,离2001年1月1日中国首台精密显像 电视在长虹成功下线仅16个月。2002年5月,长虹率先强力推出精显背投,打 响了国内彩电业全面进军高端市场的第一枪;之后,跨国公司才开始向国内 企业传让高端背投技术,于是TCL、创维、海信等国内彩电品牌相继推出了等 离子、液晶彩电等高端产品,7月,TCL、创维先后以29800元的超低价启动了 等离子彩电市场。至此,国内彩电企业成功地完成了由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 的转型。在2002年中报中,低迷长达5年之久的长虹终于拥有了回到从前的感 觉。8月10日公布的中报显示,长虹彩电等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5.38%,净 利润同比增长435.67%,彩电出口额达27.96亿元,同比增长1789%,在中国彩 电行业中排名第一。另外,长虹精显背投彩电仅用了一年时间,就直逼东芝 和索尼,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背投彩电的代言人。2001年10月,长虹背投市 场占有率不足1.5%,而2002年同期市场占有率则高达18.5%。
彩电行业已从产品生命周期成长期进入成熟期。 消费者对彩电的需求改变,不再仅仅是追求价格 上的优惠,在一个充斥着各式各样类型商品的市 场上,消费者开始追求差异化产品,价格不再是 消费者考虑的首要因素
其他品牌如康佳,TCL等国货品牌迅猛崛起,都 有资本参与到价格战,长虹的价格优势不在
第三次价格战失败--主观原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长虹价格战
2000年,在国产品牌全线降价的同时,进口品牌发起大规模反扑,率先在中
国市场推出最先进的产品,并靠越来越接近的价格和已有的品牌优势,将29 英寸以上大屏幕彩电的市场份额从15%提升到30%,在市场占有率十强中占 得三席。虽然经过几次价格战,淘汰了许多彩电企业,但到2001年全国彩电
行业还有七八十家生产企业,100多条生产线、5000万台的年生产能力,而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