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接受美学视角下《荆棘鸟》(节选)翻译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荆棘鸟》(节选)翻译研究【摘要】这篇文章通过接受美学视角,对《荆棘鸟》进行了翻译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对《荆棘鸟》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翻译特点,讨论了翻译策略,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翻译效果评价。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荆棘鸟》的翻译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原著作品,并为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荆棘鸟》,接受美学视角,翻译研究,文学价值,翻译特点,翻译策略,对比分析,翻译效果评价,研究意义,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荆棘鸟》是由美国作家哈珀·李创作的经典小说,描写了南方小镇一个家庭在种族歧视和偏见中的生活。
这部作品在文学界享有盛誉,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流传。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荆棘鸟》的翻译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翻译特点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翻译过程中的文学价值和美学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为翻译研究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翻译理论,推动翻译实践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接受美学视角,深入探讨《荆棘鸟》这部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和特点。
通过对翻译文本的分析和比较,探讨原作与译文之间的差异与联系,解析翻译策略及其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通过评价不同译文的优缺点,旨在揭示接受美学视角在翻译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为传播和推广原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这一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翻译活动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
2. 正文2.1 《荆棘鸟》的文学价值分析小说的艺术性也非常突出。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考,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构建了紧凑而引人入胜的情节,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小说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充满了诗意和哲理,不仅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功底,也让读者领略到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接受美学视阈下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综述
接受美学视阈下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综述作者:王丽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3期摘要:以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接受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文献成果为依据,展开综述性研究,着重从接受美学概念、接受美学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应用的价值和方法等方面展开总结分析,结果发现:国外学者较为侧重接受美学概念的研究,国内学者则侧重接受美学应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案例及策略性研究,有关接受美学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成熟应用性研究成果相对稀缺,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
关键词:接受美学;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一)关于接受美学概念界定的研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HansRobertJaus,他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对接受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接受美学是一种从观众角度出发,以观众的主体思维和审美视角为原则,进行文学艺术创造的理念。
Eagleton,T(1985)对HansRobertJaus的研究进行了延伸,认为:将接受美学用于文学翻译,需要强调接受者的需求和审美意识对文学作品的调节机制,读者是文学作品阅读的能动主题。
(二)关于接受美学应用在文学翻译方面的价值和方法研究GuttE.A(2000)则指出:翻译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必须以作者的年龄、审美需求为中心。
PauletteBourgeoiS(1993)则认为:接受美学理论使文学翻译研究演变成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它改变了传统的翻译观念,对儿童文学翻译有着巨大的指导价值。
BrendaClark (1993)指出:接受美学理论使文学翻译从传统的文本中心论,向读者中心论转变,提升了受众和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Rowling,J.K(2007)对运用接受美学理论翻译儿童文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认为:运用该理论进行文学方法时,需要先确定翻译的切入点,例如,句式、语言、结构、风格,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节性翻译。
O’Sullivan(2005)则指出:注重押韵与节奏的控制,是应用接受美学理论,展开儿童文学翻译应重点关注的策略。
科研课题论文: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
美学论文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翻译的任务是将原语中包含的逻辑或艺术映象完整地以另一种语言展现出来,翻译任务中的艺术映象指的就是文学翻译,它既涉及逻辑问题,也涉及美学问题。
20世纪西方哲学经历了一场重大革命,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阐释学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直接推动了西方接受美学理论的诞生。
接受美学就是建立于胡塞尔现象学与海德格尔阐释学根底上的文学批评理论,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
接受美学认为,应该从接受、受众出发,研究读者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从而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手段与较为完整的“解读空间〞。
本文试图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出发点,探究文学翻译中假设干问题,以进一步了解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一接受美学的理论概述在20世纪中期,哲学家古斯塔夫?伯格曼出版了著作?逻辑与实在?,他认为语言是哲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所有哲学家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世界的,这样将语言与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标志着“语言学转向〞的诞生。
“语言转向学〞的开展直接推进了文学批评的变革,将以文本语言结构为依据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中心论〞开展为以读者接受为依据的“读者中心论〞,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就是一种“读者中心论〞的观点。
接受美学以英伽登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伽达默尔与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以及结构主义学说等哲学思想为理论根底,主张以阐释学理论为方法论解释文学作品,并将“解释循环〞、“水平融合〞、“效果史〞等作为根本概范畴。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的五位年轻的文学理论家和教授:尧斯、伊瑟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他们被称为“康斯坦茨学派〞。
接受美学突破了“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等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束缚,将读者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接受理论认为,应将作品、作者与读者联系起来,将读者的阅读、反响、想象与创造性理解作为理解文学作品及其意义的依据。
接受美学得到了文学翻译界的高度重视,被广泛应用与文学翻译之中。
翻译美学研究综述
翻译美学研究综述摘要:翻译美学是中国翻译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译界对翻译美学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还有待深入。
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对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陈述分析,并指出了翻译美学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翻译美学综述发展一、缘起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的活动,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其内涵和外延都受到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
汉语的经史子集、诗词书画实际上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记叙、临摹、演绎、探索和开发自然美、人生美、人伦美、人格美和精神气质的永恒美。
(刘宓庆,1994)基于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特点,中国的翻译与美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而翻译和美学被正式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领域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在中国翻译界,最早比较系统地将翻译和美学结合起来研究的人是奚永吉,《翻译美学比较研究》是我国首部针对翻译美学的研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译论在中国翻译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的理论术语、研究方法让研究者眼花缭乱,西方式的逻辑思辨研究进入了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而中国传统的经验感悟的方法被认为是不科学,不成体系的。
相当多的研究人员摒弃了中国传统的研究方式,但奚永吉先生仍然冷静地思考,不是用西方的逻辑思辨方式,而是借助中国文化自有的经验感悟的方式,试图从中国传统的美学角度为翻译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路子,使中国自成一体的传统译论可以用一个纽带连接起来,这个纽带就是翻译美学。
奚先生在著作中从语言美、想象美和风格美三个方面论述文学翻译中的美学因素。
在翻译研究方法上给后面的研究者带来了启示。
二、发展1995年,刘宓庆先生的著作《翻译美学导论》在台湾出版。
这部著作通过论证分析,揭示了译学的美学渊源,分析了翻译美学与中国语言文字的天然联系,提出了构建翻译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毛荣贵教授的著作《翻译美学》于2005年问世,这部著作主要分为四部分:主体篇,问美篇,朦胧篇,实践篇。
正如这部书颇具新意的谋篇布局,文章内容一扫研究型文字的晦涩难懂之风,语言时而隽永,时而诙谐,时而引人沉思,时而让人忍俊不禁,让人在了解学习翻译理论的同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美。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参考内容
摘要
本次演示旨在综述我国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 通过详细阐述相关研究背景和意义,本次演示旨在促进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的进 一步发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接受美学,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引言
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在我国学术界逐渐受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国内 外学术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翻译问题。这种 跨学科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翻译过程和接受美学在其中的 作用。本次演示将回顾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以期为未来研 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国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研究成 果
在成果方面,我国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学者们从不 同角度探讨了接受美学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例如,一些 学者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译者应优先考虑读者的接 受程度。另外,还有学者到译作与原作的关系问题,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作 的审美价值和意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化我们对翻译过程和接受美学的认识具 有积极意义。
我国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研究的 不足
然而,尽管我国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 不足。首先,多数现有研究过于理论层面,而忽视了翻译实践的复杂性。未来的 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其次,当前研究尚未充分 挖掘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的多元,如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的接受程度、译者的 审美观念等问题探讨不够深入。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这一领域 的探讨。
翻译研究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进行了深入 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过程、翻译策略、翻译结果评估等方面。近年来, 随着跨文化交际和比较文学的兴起,翻译研究开始文化转向,探讨翻译在文化传 播和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一、本文概述《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与接受美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接受美学理论如何影响和指导文学翻译实践。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中生成的。
而文学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活动,其目标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和审美体验的共享。
因此,将接受美学的理论引入文学翻译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及如何在翻译中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首先介绍了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观点,包括读者的主体地位、文本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等。
然后,结合具体的文学翻译实例,分析了接受美学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体现。
文章指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审美习惯和文化背景,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原文审美价值的最大化传递。
文章也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认为译者应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符合目标读者审美需求的译文。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这篇文章旨在探讨接受美学理论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和启示作用,以期推动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的结合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文学翻译作品的质量和价值,为文学翻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接受美学理论概述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其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
这一理论主张从读者的接受角度研究文学,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以及作品在读者心中产生的审美效果。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不断被挖掘和创造的。
姚斯在他的著作《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中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指的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基于个人文化背景、审美经验、阅读习惯等因素形成的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预期。
翻译美学研究概述
翻译美学研究概述一、本文概述翻译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学问题,研究如何将原作的美学价值在译文中得以充分展现。
本文将对翻译美学研究进行概述,介绍其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主要成果。
我们将回顾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从其诞生之初的理论探讨,到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翻译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翻译中的美学原则、审美标准、翻译策略等。
我们还将探讨翻译美学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以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重要性和价值。
本文将对翻译美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翻译美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翻译美学是一门独特的交叉学科,它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活动和审美规律,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比较文学等多个学科。
语言学是翻译美学的重要基石。
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其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对翻译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
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演变、语言的交际功能等,为翻译美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文艺学也是翻译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文艺学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活动,必然受到文艺学的影响和启发。
通过文艺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以及翻译如何体现原作的艺术魅力。
美学对于翻译美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美学主要研究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等问题。
翻译美学中的“美”主要体现在译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风格美等方面。
通过美学的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翻译过程中的审美标准,提高译文的审美价值。
比较文学也为翻译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比较文学主要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文学活动,必然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和借鉴。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提高译文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的重要性。
文学翻译的历史背景和现状为研究提供了基础。
美学视域下文学译文的审美标准对研究起着关键作用。
接着,我们介绍了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的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语言对比等。
通过举例分析具体翻译案例,阐述了该研究领域的实践意义。
总结指出,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为促进跨文化交流、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至关重要。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注重提高译者的审美水平,拓展研究范围,不断丰富研究方法,推动文学翻译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接受美学视域、文学译文、研究、重要性、历史背景、现状、审美标准、研究方法、举例分析、意义、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1. 引言1.1 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文学翻译领域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美学视域强调的是审美和艺术价值,将观察焦点转向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以及译文在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所展现出的审美品质。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于语言文字的转换,还需要关注译文是否能够保持作品原有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文学翻译的质量,更能够拓展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对译文审美标准的探讨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原作的情感、意义和风格,实现译文与原作在美学上的契合。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的重要性、文学翻译的历史背景和现状、美学视域下文学译文的审美标准、研究方法以及具体案例分析,最终总结出这一研究领域的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愿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能够对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 正文2.1 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的重要性文学作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通过翻译将这些作品传播到全球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与理解。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变得尤为重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接受美学视域下金凯筠的翻译研究——以《倾城之恋》为例
041[摘 要]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具有积极能动的作用。
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分析了金凯筠的英文译作《倾城之恋》,强调翻译活动应该关照读者的“期待视野”,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从而创作更多优秀的翻译作品。
[关 键 词] 接受美学;翻译;期待视野接受美学视域下金凯筠的翻译研究——以《倾城之恋》为例杨 帆一、接受美学与翻译20世纪60年代,作为接受研究理论中举足轻重的派别——接受美学,在德国诞生了。
康斯坦茨学派的领军学者姚斯和伊瑟尔,提出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能够产生积极且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作品的意义正是在这种阅读活动中获得的。
姚斯和伊瑟尔理论各有侧重,前者站在阐释学理论的高度提出“期待视野”,即重视读者和作品两者的视野交融;后者研究读者在具体阅读活动中,如何与文本结构互动,从而理解作品所体现的深层意义。
从这些方面而言,接受美学颠覆了传统文学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重点放到了读者身上,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与其作品。
(一)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树立读者为中心是接受美学的一大突破。
接受美学以作者及其文本为研究中心的传统理论割裂了作品和读者的关联,忽视了读者的参与能动性。
造成这一偏见的原因是将文艺作品视作与读者毫无关联的存在。
在姚斯看来,“一部文学作品 ,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 。
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 。
它更多像一部管弦乐谱, 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 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 , 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1]翻译活动同样是一个由原作、译者、译作、读者组成的翻译—作品—接受的双向互动过程。
译者是原作的读者,即接受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二度创作者。
[2]从这个角度来看,接受美学理论不仅为文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方向,也启发学者对文学翻译研究开展革命性的探索。
翻译活动是一种“视野融合”,这一“融合”是建立在译者和作者进行“信息互换”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始终保持“期待视野”,同时还要兼具考虑译作读者和译文的关系以及两者间的“视野融合”。
从接受美学看译者的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因素
读者的重要性
生成。
它研究读者对 作品的理解、 反应和接受, 以及这些因素 如何影响作品 的意义和价值。
接受美学认为 作品的意义是 在读者的阅读 过程中生成的, 而不是预先确
定的。
它强调文本的 开放性、读者 的主动性和作 品意义的多元
性。
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读者中心: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生成。 期待视野:读者在阅读作品前,已经具有一种先前的知识结构和心理图式,这种结构和 图式会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感受。
文化传递:保留原 文的文化内涵,传 递给目标读者
创新性:在忠实原 文的基础上,进行 适当的语言创新和 修辞手法运用
审美再现的案例分析
译者的翻译风格和语言运用 译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译者的翻译目的和读者群体 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发挥
结论
从接受美学看译者文学翻译的意义与价值
接受美学为译者 提供了新的视角, 使译者更加关注 读者的需求和反 应。
译者如何满足读者的审美期待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重 语言的优美和流畅,以提升 读者的阅读体验
译者可以通过对原作进行适 当的改编或注释,来满足读
者的审美期待
译者应充分了解目标读者的 审美偏好和文化背景
译者应关注读者的反馈,不 断调整翻译策略,以满足读
者的需求
文学翻译中的文本解读与重构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技巧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
中图 分类 号 : 3 H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号 :6 3 2 12 1 ) 3 0 8 - 2 l 7— 1 (0 20 -0 30 1
1 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 美学 于 2 0世纪 6 0年 代 中后 期诞 生 于德 国 ,它最 主要 的
两个 代 表人 物 是姚斯 和 伊 瑟尔 。 学派 是在 西 方 文论 、 该 美学 的研 究美 学 的理论 出 发 , 文学 翻译 活动 应 该是 一个 三 元关 系 , 它涉 及 到原 文 作者 、 者和 译 文读 者三 个 因素 。在 这 一活 动 中 , 译 译 者 必然会 受 到两 次接 受 过程 的 影响 。首先 是译 者对 原 文学 作 品 的 接受 过程 , 次是 译者 必须 考虑 的译 文读 者对 译文 的接 受过 程 。 其 这
由l 9世纪 以作 者 创作 为 重 点转 向 2 O世纪 以作 品文 本 。又 由文 本 逐步 转 向文 本 的接 受 者 为重 点 的大 环境 下 产 生 的 ,并深 受 以海 德 格尔 和 伽达 默 尔 为代 表 人物 的现 代 阐释 学 的 影 响 。接受 美 学认 为 读 者 作 为文 学作 品 的接 受者 , 学研 究 中一 个 必要 且十 分重 要 的 是文 组 成 部分 , 主张 在 研究 文学 和 文 学史 时 , 须重 点研 究 读 者 的接 受 必 过 程 。( 孙淑 芬 ,0 7 1 ) 接 受 美学 理论 体 系 中有 几个 十 分 重 要 20 ,2在
或 者 是 改 变 原 有 的 “ 域 ” 在 阅读 过 程 中重 建 一 个 新 的“ 域 ” 视 , 视 。
关 键 词 : 受 美学 ; 学翻译 ; 者 ; 受 ; 美距 离 接 文 译 接 审
从接受美学看译者的文学翻译
分析译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美学追求,如音韵、节奏、修辞手法等 ,以及这些追求在译文中的具体体现。
对案例的反思与启示
翻译策略的有效性
评估译者的翻译策略在传递原文意义、风格和美学价值方 面的有效性,以及这些策略对目标读者接受程度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体现,如个人风格、价值 观、对原文的理解等,以及这些因素对译文质量的影响。
色。
02
接受美学为文学翻译提供了 新的视角,强调读者在翻译
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03
探讨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 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翻译质
量和读者接受度。
研究目的与问题
01
研究目的
02
研究问题
分析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探讨其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
如何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文学翻译实践?接受美学对译者的翻译策 略有何影响?如何在保证翻译质量的同时,提高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 ?
在运用注释和阐释时,译者需 遵循适度原则,避免过度解释 或阐释,以免干扰读者的阅读 体验和思考过程。
06
案例分析:以某部文学作 品的翻译为例
案例背景介绍
作品概述
选择一部具有代表性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简要介绍其内容 、主题和风格。
译者简介
介绍译者的背景、翻译经验和成就,以及对该作品的理解和翻译 初衷。
02
译者应关注译文读者的阅读体验,通过调整译文的表达方式、
篇章结构等,使译文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文化传递的考虑
03
译者需在译文中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同时考虑译文读者的文
化接受度,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译者对译文表达方式的决策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
《接受美学视角下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范文
《接受美学视角下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在翻译学领域,译者主体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译者主体性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文的质量等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以期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接受美学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策略的选择、文化因素的考虑以及译文的可读性等方面。
在接受美学的框架下,译者的主体性不仅关系到译文的质量,还影响到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
三、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1. 语言因素语言是翻译的基础,因此语言因素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不容忽视。
译者的语言能力、语言素养以及语言习惯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例如,对于同一原文,不同的译者可能会因为语言习惯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产生不同的译文。
2.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因此,译者需要对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此外,译者的文化素养也会影响其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3. 翻译目的与读者需求翻译目的和读者需求是决定译文质量和译者主体性的关键因素。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明确翻译目的,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阅读习惯和期待等因素,以便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
同时,译者还需要对读者的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的期待。
4. 翻译策略与技巧翻译策略与技巧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会产生不同的译文效果。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以传达原文的意义、风格和文化内涵。
接受美学视角下动画电影《夏日友晴天》的字幕翻译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动画电影《夏日友晴天》的字幕翻译研究接受美学视角下动画电影《夏日友晴天》的字幕翻译研究近年来,随着动画电影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字幕翻译对影片艺术性的影响。
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手段,字幕翻译在呈现原作内容的同时,也要求尊重原作的美学风格。
本文将以动画电影《夏日友晴天》为例,探讨美学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研究。
《夏日友晴天》是一部日本动画电影,讲述了四个少年少女在夏天的冒险故事。
该片的绘画风格极具个性,将浪漫、梦幻与现实巧妙结合,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为了保留原作的美学特点,在字幕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更加注重对绘画风格的准确表达。
首先,美学视角下的字幕翻译需要注意对元素的呈现。
《夏日友晴天》中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如绚烂的夕阳、蒲公英的飞舞等。
在翻译这些场景时,翻译者需要尽量准确地传达原作的美感。
例如,当夕阳染红大地时,字幕可以翻译为“夕阳如血,铺满了大地”,这样能更好地呈现出原作中的诗意和浪漫。
其次,美学视角下的字幕翻译需要注意情感的传达。
动画电影往往通过角色的情感表达来打动观众。
在《夏日友晴天》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变化与故事发展紧密相连。
在字幕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善于捕捉原作中的情感,尽力传达给观众。
比如,在故事高潮部分,主角面对困难时的台词可以翻译为“即使再困难,我们也要相信未来”,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出原作中的坚持和希望。
最后,美学视角下的字幕翻译需要注意语言的美感。
动画电影往往通过独特的对白语言和修辞手法来构建独特的美感。
在《夏日友晴天》中,角色们经常用诗歌和寓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字幕翻译中,翻译者需要保留原作中的艺术性和美感。
例如,当角色用诗歌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时,字幕可以将其翻译为诗歌形式,以增强体验的美感。
综上所述,接受美学视角的字幕翻译是一项需要高度专注和艺术素养的工作。
在翻译动画电影《夏日友晴天》时,翻译者需要更加注重对原作中绘画风格、情感和语言美感的准确表达。
通过正确翻译,我们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共同体验到原作所传递的美学趣味,从而提升影片的艺术价值和观众的审美体验综上所述,美学视角下的字幕翻译在动画电影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接受美学视角下中英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中英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近几年来,美学视角下中英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文化负载”是指隐藏在语言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涵盖表达在语言里这种含义,它还反映出文化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当翻译者要进行中英文化负载词翻译时,他们面临着两种不同文化之间深刻差异,涉及语言,价值观,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等等。
美学翻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使跨文化交流更加准确有效,这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积极迎接不同文化交融,促进社会各阶层睦邻友好,实现社会文化的积极变革和发展。
汉英文化负载字的翻译依据的最主要的是文化的传承,也就是其文化含义的完整性,所以能够在中英文翻译中反映出文化传承的关系,包括文化文本的意义传递,以及文化价值的表达及文化信仰的体现。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德”的解释,表达的文字是“礼信仁”,而在英语中,可以用“morality,honesty and kindness”来表达这一概念。
再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核心是“和谐”,而英文中可用“harmony”来表达。
另一方面,跨文化翻译中文化负载,也涉及一系列的术语和技巧,包括灵活的文体处理和适当的风格。
考虑翻译时,应考虑翻译的标准译文如何表达文化内涵,以及原译文、目标文中的文体有何不同,如何根据相应文体要求进行修订,如何确保翻译后的内容具有一致性等。
美学视角下中英文化负载词翻译,充分考虑翻译准则和审美标准,通过文化高度运用,获得精确准确的翻译,不仅使译文可读性提高,而且,也能在文化传播和传承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以期达到完美的翻译。
因此,也正是由于各种视角的研究,美学视角下中英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不仅有助于维护和繁荣文化交流,而且也有助于促进两种语言之间的更好了解,从而使文化传播变得更加精准完整。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第 192 页 2016/04 工作指导 总第241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关键词】接受美学;翻译研究;综述
一、接受美学概述
20世纪西方哲学发生了令人瞩目的“语言学转向”,对文 学理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百年中,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先 后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理论转折:19世纪风行的社会历史批评之 后,它经历了以作者的创新为理解作品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 论范式时期,以文本自身的语言结构为理解文学意义的根本依 据的文本中心论范式时期,和以读者的阅读、反映、创造性理 解为文学意义生成的主要依据的读者中心论范式时期。20世纪 60年代中期产生于德国的接受美学就是读者中心范式的一种理 论观点,本文就主其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其次,文学的历史性。文本时历史的文本,所以研究文学 理论也就是研究文学史。把文学史看成是文学效果的历史。姚 斯说:“文学的历史性并不取决于post festum(过去神圣的)“文 学事实”的组织整理,而毋宁说取决于由读者原先对文学作品 的经验,具体说,它是靠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及其改变这个 中心概念来描述作为接受和效果的历史的文学史,一部文学作 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
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能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期 待视野。”文学作品在历史中的连续性正是连接文学的产生、 再现与接受维度的桥梁,即文学史研究中连接历史和美学的桥 梁。姚斯提出,文学作品只能作为连续几代读者的集体阐释而 存在。每一代观众或读者都是通过特殊的期待视野的透镜对文 学作品做出反应。对姚斯发生深刻影响的是哲学解释系统,尤 其是伽达默尔的著作,伽达默尔认为,阅读是试图在过去与现 在的空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们当下的阅读无法避免我们的 文化成见,但可以在这个历史局限性之内达到一种理解,这种 理解终究会对旧的文本新的解释。文学的历史发展并非完全由 它本身决定,而是由作家、作品、读者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多 重交互作用决定的。读者每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必须与他以前 读过的作品相对比,调节现时的接受。每一次具体的阅读都是 对历史与现实的较为广泛,为翻译研究提 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空间。但由于该课题 在我国起步较晚,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它还存在一些不足。第 一,对相关原理研究不够全面,应努力拓宽研究视野。虽然, 该课题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原理研究不全面,笔者认为, 接受美学中还有许多原理可以为翻译研究所借鉴。第二,加强 理论指导实践,一种理论如果对实践没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而 只是空谈,那是没有持久生命力的,只有综合运用接受美学的 相关原理来指导翻译实践,翻译美学的优势才能显露出来。第 三,研究缺乏系统性,给人一种零散、凌乱之感,有待进一步 深化。总之,面临以上困难,我们更应该拓宽视野,全面系统 透彻地研究相关领域,相信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更 广阔的前景,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译坛会涌现出更多既新且深 的翻译接受美学观点。
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
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
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作为文学批评和翻译理论的重要分支,对于翻译研究的影响日益显著。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然后分析它们在我国的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最后探讨这些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推动翻译研究发展的重要性。
现代阐释学强调文本意义的动态生成和理解者的主观参与,而接受美学则关注读者的接受过程和审美体验。
在翻译研究中,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把握译文的接受效果。
通过深入剖析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这些理论在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以及推动翻译研究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系统梳理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历程,分析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这些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以期为我国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现代阐释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现代阐释学,源自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对我国的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理论主张文本的多元解读和读者主体性的发挥,为我国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我国翻译研究的初期,现代阐释学主要被用于解决翻译中的理解和解释问题。
翻译被视为一种阐释活动,译者作为读者和解释者,通过自身的理解和诠释,将原文的意义转化为译文。
这一阶段,阐释学的主要关注点在于译者的主体性和文本的开放性,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现代阐释学开始关注翻译中的接受问题。
接受美学,作为阐释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读者的接受和反应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在这一阶段,翻译研究不再仅仅关注译者的主体性,而是将读者的接受和反应纳入考虑范围。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获奖科研报告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获奖科研报告摘要:文章通过研究接受美学理论及其与电影翻译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电影的汉译策略,并以迪士尼动画电影Mulan为例,用接受美学的角度寻找电影Mulan字幕翻译中的美学元素及翻译技巧。
关键词:字幕翻译接受美学电影Mulan1.接受美学对电影汉译的影响传统的电影翻译与文学翻译存在一些共通性。
接受美学反对在研究文学时采取片面、孤立或机械的研究方法及态度,它注重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注重观众的接受度及接受能力,从观众及社会的角度评判作品的价值(杨群艳,2011:151-152)。
这就要求译者在字幕翻译时在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在不改变文本意思的前提下,结合电影人物、情境和情节,考虑观众的文化背景、审美要求及接受能力对电影内容进行正确有效的传达。
相比较传统的文本主义,接受美学主张翻译重心应由作品本身及作者向译者和读者转移,强调“第一读者”和“第二读者”的重要性。
“第一读者”即翻译者自身,译者在翻译之前本身就是电影的第一读者,译者在观看电影时首先会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程度对电影进行理解,在了解电影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后,根据电影风格和语言特色,以目标观众为出发点对电影进行翻译。
“第二读者”即观众,观众会根据电影字幕及自身的文化程度、审美要求、个人经历对电影进行理解。
2.从接受美学看Mulan的翻译在Mulan中,译者在对电影进行本土化翻译时,十分注重美学欣赏语原则,即通俗美、修辞美、意境美、个性美、简洁美和谐美等。
在Mulan中,作者将人物身份回归中国古代称呼,例如“YourMajesty”只是一个对帝王的尊称,而当大臣或百姓对皇上回答问题或报告时,译者便将其翻译成“启禀陛下”。
除了贯穿全文的主语中国式翻译外,译者还在翻译时大量使用俗语、短语、成语和谚语等,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中国色彩,添加中国味道,还给影片内容增添幽默与乐趣。
接受美学主张下的电影翻译最首要的目标是让观众理解和欣赏电影,这是电影对于观众的期待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作者:陈逢丹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2
刊名:
安徽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2009(2)
被引用次数:1次
1.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 2000(02)
2.刘凤梅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2)
3.刘峥论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从接受理论谈起 1991(03)
4.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08)
5.贺微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 1999(01)
6.朱健平文本的未定性与翻译的解释性[期刊论文]-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12)
7.朱健平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期刊论文]-上海科技翻译 2002(01)
8.张英论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2005
9.杨松芳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期刊论文]-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 1987(06)
11.杨春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文本的翻译理解[期刊论文]-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05)
12.姚斯;霍拉勃;金元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1987
13.夏仲翼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 1998(01)
14.吴持哲文学翻译者的接受美学 1989(06)
15.王著定论翻译研究的接受美学[期刊论文]-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5(03)
16.王松年翻译:向接受美学求助什么? 2000(04)
17.秦洪武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 1999(01)
18.乔国强翻译与接受 1988(3-4)
19.马友平论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 2002(01)
20.方梦之译文如何为读者所接受 1992(01)
21.曹英华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期刊论文]-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22.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1982
23.Iser Wolfgang 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1978
1.韩梅.李允.张兴梅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英汉数字习语翻译[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10(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ahwx20090204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