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的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旅游的读书笔记
【篇一:旅游管理读书笔记】
民俗旅游一二事儿
——《民俗旅游学》
旅游业在当今世界蓬勃发展,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
活的丰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深层次的旅游逐步走进人们的
视野,民俗旅游就是其中之一。我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众
多的民族,使我国拥有了丰富的民俗。我国民俗旅游从无到有,规
模从小到大,已成为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既是一
种文化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文化。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
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以
及不同的审美情趣,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
玩境界。
一.民俗旅游商品
民俗旅游商品是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在招徕旅游者、
增加目的地居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民俗
旅游商品的开发在旅游产品体系中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特别是
再现代旅游发展过程中,民俗旅游商品的创新型开发滞后。各地兜
售相同或相似的旅游商品,使得旅游者的购买兴致大大减弱,相同
的旅游商品使景区景点的独特性被隐藏,减弱旅游者对当地的印象。因此,民俗旅游商品的创新性开发是十分必要的。各地根据自己承
载的文化内涵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旅游商品,而不是一味迎合顾客的
喜好而兜售。全国各地都是一样的商品,只会让游客厌恶而不愿购买。
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是旅游
开发的重要步骤,也是旅游发展的关键。民俗旅游文化开发需要注意:一是抓住宗教旅游。宗教活动是民俗活动,牵动着信徒的心,
佛教、道教、基督教对我国各民族有深刻的影响,宗教活动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中国的佛山道观以及各种庙会,吸引着游客的心,
形成“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格局。二是田园式旅游。将各地传统
民俗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开发出来,进行文化创新吸引旅游者。让身
处城市的人们体验到乡村质朴的气息和传统的热闹。
三.民俗旅游管理
民俗旅游研究者认为民俗旅游史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
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
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人们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生活
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的享受,人们开始追寻自己民族
曾经的辉煌。据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旅游者对名胜古迹感
兴趣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却达到56.7%。如此看来,民俗旅游可作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满足西方人想象,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民俗旅
游是作为一种有原生态性的文化旅游,在开发过程中遇到一些令人
担忧的情况,民俗保存完好的地方大多是偏远的山区或是一些独立
的少数民族聚落,受现代工业的影响少。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大
量的人流、资金以及外界价值观的输入,使得民俗风情旅游越来越
远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各地建起民族村、
民俗博物馆,截取最吸引人的部分加以改造迎合游客的品味,经过
市场逻辑筛选的民俗文化旅游事项,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对原有文
化的粉饰、包装,满足旅游者对异文化想象的心理,只是一种无深
度的后现代文化现象。
民俗旅游发展现状如此,继续下去只会让民俗文化内涵流逝的越多,在强势文化的入侵下,许多民俗文化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文化的趋
同是可怕的。保护民俗,从民俗文化的内涵保护做起刻不容缓。
凝固的思想,壮美的史诗
——《中国建筑史》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她是实实在在的,透过她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性格,了解一方土地养育的人们,
了解一个时代的兴衰荣辱。她承载的太多太多,用心去感悟她的风采,用心去聆听时代的步伐,用心去感受不同民族的心灵场所。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建筑也是一脉相承。中国幅
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
自然就产生了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地理状况也决定了不同形式的建筑。北方严寒,墙体厚实,屋矮顶平;南方雨水充沛,屋顶尖耸,
飞檐翘角。热带地区湿热以干栏式建筑为主,防蚊虫野兽又适合人
们居住;青海、西藏等风大地区又以碉楼为主,防风沙保暖。除去
地理环境的差异,民族的差异,还有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
奇特建筑,福建的土楼,江南的马头墙,还有各式各样的屋顶,亭
台楼阁,轩榭廊桥等等。每一个建筑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一种期盼,不仅仅有遮风避雨的作用,不仅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多的是这
个民族文化的传承。
中国是一个热爱自然的民族,亲近自然,提倡“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不论是巍峨的宫殿庙宇,还是私家庭院,建造之初衷都是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在选择建筑材料时,中国的建筑工匠们偏爱
木材,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便是木结构,区别于西方的石料垒砌之法。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提到“(中国工匠)在结构方面
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
身完美之形体。匠师既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
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唐宋少数遗物在结构上造
诣之精,实积千余年之工程经验,所产生之最高美术风格也。”中国
历经千年,建筑艺术一脉相承,朝代更迭,建筑风格大同小异,中
原大地,幅员辽阔,各种建材均不缺乏,为何独爱木材?建筑体现
民族的思想,反应民族的性格。
我国建筑木构特征形成有以下因素:首先,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的两岸森林茂密,高大的树木繁多,为建筑高大的宫殿提供良好的
建筑材料。树木繁多,取材便利,让帝王的私欲更加膨胀。战国时
期就有“高台榭”、“美宫室”的作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是加紧
宫殿的建造,“蜀山兀、阿房出”相传“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
可坐万人,下可立五丈旗”可见阿房宫规模宏大。其次,木材不像石
料那样坚硬,韧度较好,构架原则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中
国建筑之所以能自热带以至寒带,由沙漠以至两河流域及滨海之地,在极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始终适用,有赖于此构架的绝大伸缩性。
以立柱四根围绕而成的空间为“间”,主要的构造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此种构架制的特点,使建筑物上部的一切载荷由立柱和梁
枋来承重,不借助高墙厚壁的垒砌。建筑中的所有墙壁都是“隔断墙”不负重,因此门窗不受墙壁限制,墙壁可按实际情况来设计,可大
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应证了中国民
间的俗语“墙倒屋不塌”。由于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
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中国地处环太平洋
火山地震带上,大部分地区受地震影响严重,这种结构的建筑帮助
当地居民减少损失和人身伤害。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近千年的历史,曾经经历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