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王朝兴亡启示录:一个短命王朝50年的治国失误
西晋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启示
西晋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启示作者:胡箫南胡阿祥来源:《唯实》2018年第07期从公元265年十二月到316年十一月,是中国历史系列中的西晋王朝。
西晋既是中国历史上道德形象最差、社会风气最坏的王朝之一,又是历时52年就结束的一个悲惨的王朝。
西晋王朝的兴衰成败,留给我们今人的是深刻的历史教训与丰富的治国启示。
我们先说西晋王朝如何道德形象差、社会风气坏。
西晋的王公大臣,是以奢侈、浪费、残忍著称于史的。
比如王恺和石崇斗富,王恺拿着皇帝送的两尺高的珊瑚树到石崇家炫耀,石崇不屑一顾,随手拿起铁如意将它打得粉碎,然后让奴婢取出六七株色彩鲜艳、高达三四尺的珊瑚树,请王恺随便挑,弄得王恺目瞪口呆。
石崇喜欢摆酒宴,酒宴上又总让家养的美女劝酒,客人若不干杯,就杀劝酒的美女。
有一次,王敦故意不饮,石崇竟然连杀三女。
王公大臣们如此,那么皇帝怎样呢?西晋主要的两任皇帝是司马炎、司马衷。
开国皇帝司马炎是荒淫无度的典型,他的后宫佳丽竟然超过3万人。
面对3万佳丽,司马炎无法选择,每晚就坐着羊车,随它拉到哪家是哪家。
盼着有个出头之日的可怜的佳丽们,为了得到皇帝的一夜宠幸,就在路上抛洒羊爱舔的盐巴,门口插着羊爱吃的竹叶。
等到家家户户都这么做了,羊也不知去哪家为好。
接替司马炎的皇帝司马衷更是个白痴。
他听见蛤蟆叫,问左右这是为官叫还是为私叫;手下报告天下灾荒,百姓大批饿死,他发出了千古一问:“何不食肉糜?”意思就是没有饭吃,干吗不吃煮成肉糜啊?帝王将相如此,西晋的社会风气当然也不会好到哪里。
西晋社会流行着金钱崇拜风、生活奢侈风、任人唯亲风、阿谀奉承风、趋炎附势风、清谈虚浮风。
以金钱崇拜风为例,当时有位鲁褒写了篇奇文《钱神论》,讽刺世人把钱当神崇拜,文中说道:“钱之为体,有乾有坤。
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亲爱如兄,字曰‘孔方’。
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西晋王朝兴亡启示录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和他建立的政权对历史和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这就是司马氏及其建立的晋王朝。
司马氏先后建立了西晋和东晋两个政权。
西晋建立于265年,280年灭东吴,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百余年的分裂局面。
但十年之后(291年),爆发“八王之乱”,接着永嘉之乱、五胡内迁,流民起义,全国陷入大混乱,316年,西晋灭亡。
西晋共51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在西晋王朝建立过程中,司马懿是奠基者。
他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曹魏大权,中经司马师、司马昭的苦心经营,到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建晋,再到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司马邺被毒死,西晋灭亡。
西晋的兴和衰与司马家族紧密相连,从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研究西晋的兴亡过程,可以深刻、形象地理解“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一兴亡周期律,从西晋的兴衰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低调展才华司马懿赢得曹操信任在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迭有多种形式,如,有的王朝是经过急风暴雨般的农民起义之后建立的;也有以和平的方式--禅代,后者将前者赶下台。
所谓禅代,实则宫廷政变,乍看是和平交接,却是经过了激烈的政治博弈,赢家稳操胜券,败者体面下台而已。
司马氏取代曹魏,就是经历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才打败政敌的。
其历程可谓惊心动魄,血雨腥风。
司马氏是河内温县远近闻名的大族,世代为官,司马懿的祖父辈,三代(钧、儁、防)均为两千石以上的高官,可谓高门望族,远近闻名,属于士族阶层。
司马家族有一定的文化传承。
“伏膺儒教”,其家风受礼教影响较深。
司马防对子女教育要求严格,把家庭当作模拟朝廷,“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
司马氏显赫的家世与宦官之后的曹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虽然司马家族中有的人与曹操关系不错,但从内心深处而言,司马氏家族不少人是看不起曹操的。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历史的悲剧总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现,大乱之后的王朝大都延续了“短命”的悲情色彩,西晋王朝便是既短命而亡的秦帝国之后,又一个“朝生夕死”的王朝,“冬,十一月,乙未,帝乘羊车,肉袒、衔璧、舆榇出东门降。
群臣号泣,攀车执帝手,帝亦悲不自胜。
”(1)晋愍帝留给我们的除了昏庸无能的斑斑劣迹可能就只有他群臣们悲伤的背影。
而探究其灭亡的原因,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原因有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
西晋建于公元265年,乃曹魏权臣司马炎夺权篡位所创。
晋武帝前期,西晋南有孙吴之患,北有匈奴、鲜卑之危,司马炎或许是于形势所迫,尚能做到矜矜业业,勤于政事,选贤任能,勤俭节约,由此也带来了“太康之治”的繁盛局面。
然而,随着东吴的覆灭、国家的安定,后期的晋武帝一改节的俭朴素之风,好大喜功,在朝廷内外掀起一股奢华之风,自上而下遍及群臣。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不足恨,今还卿。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
恺惘然自失。
”(2)晋武帝帮助晋朝权富王凯与石崇斗富的经过便是最鲜明生动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晋武帝在最重要的立储之事上听信谗言,犯下致命的错误,立痴傻的司马衷为太子,由此埋下了西晋此后历代君主或昏庸无能或浮华奢侈的祸端。
由是观之,作为西晋的“第一任领导人”,晋武帝司马炎不仅没有以身作则,反而开不正之风之先河,而且在几次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决策中屡屡犯错,他的表现可能就已经注定了西晋短命而亡的悲剧命运。
“武皇既崩,山陵未干而难变继起”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
(3)上梁不正下梁歪,由晋武帝开创的奢华腐败之风并没有随着武帝的离世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而沿用了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更是起了对波助澜的作用。
以晋武帝执政之失为例,浅谈西晋急速衰亡的原因
以晋武帝执政之失为例,浅谈西晋急速衰亡的原因晋武帝司马炎在公元265年代魏建晋,在东吴衰弱之时一举统一全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局面。
晋武帝执政之初花费十多年时间让百姓休养生息,此时的晋朝已经具备了长期发展的基础,司马氏也得到士族阶层的普遍支持。
西晋的统一可以说是顺应了分久必合的历史趋势,完全可以建立起一段可以汉朝比肩的朝代,然而西晋王朝却只维系了短短51年就分崩离析了,单从表面上看西晋是灭亡于晋慧帝时期的皇室内斗,实际上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晋武帝后期执政混乱,西晋奢靡之风四起,外戚专权、宗室乱政导致的。
一、居安忘危,纵奢贪逸晋武帝在位25年,搜史君以公元280年为界,在平定东吴前,晋武帝时励精图治、勤勉理政。
从晋武帝称帝以后到东吴灭亡之前这16年间推行的一系列发展生产、稳定社会、充实国家的举措。
《晋纪总论》记载:“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
”但是东吴被平定以后,晋武帝看着在自己手下四海归一,形式一片大好,就失去了勤勉执政之心,执政举措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晋书·卷三·帝纪第三》记载:“怠于政术,耽于游宴,宠爱后党,亲贵当权,旧臣不得专任,彝章紊废,请谒行矣。
”平吴后的晋武帝怠于政事,转投于游玩猎色的富贵温之乡,并决定要扩充自己的后宫。
《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记载:“纳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
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
”晋武帝的各种迹象表面现在的他早已远离了英明神武的形象,很多倒行逆施的政措为这个年轻的朝代蒙上了一层“暮色”。
《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记载:“(何)曾侍武帝宴,退而告(何)遵等曰:‘国家应天受禅,创业垂统。
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兆也。
及身而已,后嗣其殆乎!此子孙之忧也。
晋朝是最垃圾的朝代
晋朝是最垃圾的朝代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被一部分历史学家视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垃圾的朝代之一。
在这一历史时期,晋朝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以及军事失利等问题频繁出现,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晋朝的政治腐败是这个朝代被称为垃圾的重要原因之一。
才子佳人云集、纷纷揽权,世族势力异常强大,相权贵族势力斗争激烈。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以得罪世族和夹起太子为代价,使得朝廷内部失去公正和稳定,政治腐败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高宗时期,宦官干政、世族势力反抗、宫廷阿谀逐渐成为常态,朝政混乱,导致国家治理效果极差,最终导致了晋朝的灭亡。
此外,晋朝社会的动荡和民生困境也是其被认为是垃圾朝代的因素之一。
由于长期的战乱和政治腐败,晋朝社会安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普遍降低,民生危机重重。
封建礼教盛行,对平民百姓的剥削和压迫更是愈演愈烈。
在晋代,官僚威权显著增强,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阶级矛盾严重,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方面,晋朝也遭受了严重的衰退。
长期战乱导致大量耕地荒废,经济基础严重受损。
由于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加上官员贪污腐败,导致税收损失严重。
同时,晋朝政府对商业和手工业的压制与限制,也使得经济无法健康发展。
这种经济衰退对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整个国家陷入困境。
再者,晋朝的军事失利更是加剧了其被视为垃圾朝代的印象。
晋朝时期,数次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都以失败告终,使得北方边境的安全形势急剧恶化。
特别是晋怀帝时期,前秦的苻坚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占领了中原地区,使晋朝政权面临灭亡的危机。
总结而言,晋朝在政治、社会、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这使得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垃圾的朝代之一。
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和军事失利等问题同时出现,严重阻碍了晋朝的发展和繁荣。
虽然晋朝在文化和艺术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这并不能掩盖晋朝在其他方面的失败和不足。
晋朝的灭亡不仅仅是因为外部的侵略,更是因为内部的腐败和动荡。
“短命”的西晋给我们的启示
奢侈如 同不断扩散的癌 细胞 ,一步步腐蚀 西晋
的肌 体 ,逐 渐 演绎 成让 人 眼花 缭 乱 的权 力 争斗 。
息相 关。可惜的是 ,司马炎平吴后,不再励精 图治,而是沉
最终,“ 八王之乱”爆发,贵族王公 同姓相残,
大 动 干 戈 ,斗 争 形 式 由政 治 内斗 转 向 了大 规模 的军 事 杀戮 ,严 重 破 坏 了西 晋 的 统 治根 基 。 后 来 外 族 入 侵 ,攻 陷都 城 , 西 晋 灭亡 ,国 家 又进 入了 “ 五胡 乱华” 的混 战 时期。 奢 靡 之 风 抬 头 ,如 同衰 亡 种 子破 土 ,政 权 倾 覆 与 事 业 败 亡 往往 由此 而 生。 当前 ,我 们 持
西 晋 中后 期 ,全 国 上 下 沉浸 在 奢 侈 无度 的
氛 围 里。 正 是这 种 奢靡 世 风 ,最 终 导致 了政 治
励垦荒、兴修水利等方面采取措施 ,促进农业生产,还在殿 前烧掉御医进献 的雉头裘以示节俭 。通过推行这些措施,西 晋的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出现 了 “ 太康之治”的繁荣景象。
风气 日益败坏。《 晋书》对 当时社会描述道 : “ 纲
纪 大坏 ,货 赂 公 行 ,势 位 之 家 , 以贵 陵 物 , 忠 贤路 绝 , 谗邪 得志 , 更相 荐举 , 天 下谓 之互 市焉 。 ”
《 晋书 ・ 食货志 》称 : “ 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成安其业
而乐其 事 。H u I F A N G
“ 短命 ” 的西晋给我们 的启示
白广磊
在我 国历史上 ,西晋是 由 “ 分”到 “ 合”实现大 一统的 王朝之一,但也是一个 “ 短命”王朝,从晋武帝司马炎取代 曹魏称帝到最终亡 国,仅仅历经五十余年,若从司马炎灭吴 算起 ,只存在不到 四十年。为何一个结束 三国鼎立局 面的王 朝却如此 “ 短命”?统治阶级 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 盾是其灭亡的重要原 因,但从上到下蔓延开的奢靡腐败之风,
短命的西晋先腐后败
短命的西晋先"腐"后败短命的西晋先"腐"后败( 2021-12-20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说人解史任何陈规陋习都是人去打破的,古今中外都有不少出色的政治家,能够超越时代局限,做出有魄力的选择。
然而司马炎却是个得过且过、偷懒懈怠,“不为远虑”的平庸政治家,这样一个人,又怎敢把根深蒂固的“九品中正制”推倒重来?倘仅从条文看,中国古代王朝中最重视反腐的,恐怕非西晋莫属: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四年,朝廷便公布了专门的反腐倡廉法规——《察长吏八条》。
《察长吏八条》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叫《能否十条》,是考核地方官员能力、政绩的,第二部分也叫“察长吏八条”,则是具体针对廉政和贪腐问题的。
这八条中,前四条为“廉察”,即“在官公廉、虑不及私,正色直节、不饰名誉”,也就是说,当官要公正廉明,不徇私情,正直有节操,不沽名钓誉,如能满足上述四条,则会被归入“廉察”之列,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给好评”;后四条为“劣察”,即“身行贪秽、谄黩求荣、公节不立、私门日富”,也就是说,倘若当官的贪污腐败、私德败坏、靠巴结贿赂上司保住官位,职业道德败坏且有大量不正当收入,就得被归入“劣察”行列,照今天的话讲,就是要“给差评”了。
晋武帝司马炎是西晋开国皇帝,泰始四年是公元268年,也就是司马炎从曹魏末代皇帝曹奂手中抢得帝位后的第4年,而西晋消灭三国时代最后一国——东吴,则要再等上12年。
也就是说,帝位尚未坐稳,江山还没一统,开国皇帝便已着手反腐倡廉,照这样看,西晋应该是中国古代屈指可数的清明政治时代了吧?才不。
西晋从265年建国到316年亡国,前后不过51年,倘从280年统一算起则更只有36年,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短命王朝。
而在唐朝初年编纂的《晋书》里,对这个短命王朝有言简意赅的评价:“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
看看,这是个贪腐受贿可以公然行事见怪不怪,官员选拔讲究利益交换,如同市场里做买卖那般平常的时代。
历史趣谈大一统西晋的王朝为何存在时间如此之短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一统西晋的王朝为何存在时间如此之短导语:西晋是大一统王朝之一,但是与秦国不一样的是,西晋的存在非常的短暂,仅仅存在了51年。
那么西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曹魏的后期,由于西晋是大一统王朝之一,但是与秦国不一样的是,西晋的存在非常的短暂,仅仅存在了51年。
那么西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曹魏的后期,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日益突出,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
在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魏明帝陵之际,司马懿在洛阳发动了政变,之后的曹魏政权实际上一直掌握在司马氏的手中。
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了灭蜀汉之战并取得了胜利。
三年之后,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
自此之后,曹魏灭亡,西晋开始。
之后,西晋先是灭了吴国,再是在全国开展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国家也走上了发展之路。
那么西晋怎么就在短短的51年时间里就灭亡了呢?西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但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晋惠帝继位之后,外戚杨骏辅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愈演愈烈,最终爆发了“八王之乱”。
在“八王之乱”里,社会经济遭受了重大的破坏,人民的伤亡也非常严重,最终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爆发。
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
但是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遭受着压迫,使得各少数民对西晋的统治者的痛恨深入骨髓,各地开始了反抗斗争。
最终在匈奴大军的攻击下,西晋走向了灭亡。
西晋灭亡后天下情况东汉之后,分成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西晋是在曹魏之后建立的,建立之后的西晋先灭蜀汉,后灭东生活常识分享。
揭开西晋短命之谜,带你了解西晋的政治失衡与国家崩溃
揭开西晋短命之谜,带你了解西晋的政治失衡与国家崩溃三国的分裂局面由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王朝所结束,然而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有国祚51年。
如果从司马炎平吴算起,则只有37年的全国性统一。
历来大家谈起西晋短命的原因,大都归结于致其元气大伤的“八王之乱”及其背后的西晋宗王分封制度。
诚然,八王之乱的爆发,使得西晋国家权力急速走向崩溃。
然而,在笔者看来,“八王之乱”却并不能看做西晋宗王分封制度的必然结果,更不能被视为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
田余庆先生关于西晋王朝,曾经有“这(西晋)不过是一个低层次的统一”的评语。
西晋自武帝司马炎驾崩之后,政治平衡被迅速打破,从而带来的国家崩溃,也标志着魏晋以来重塑汉代国家统一模式的彻底失败,或许就是这种“低层次的统一”的一个最鲜活注脚。
同时,这也是西晋迅速灭亡的真正原因所在。
西晋短命的真正原因是政治平衡被迅速打破那么,西晋的政治平衡究竟是怎样被打破的呢?笔者就来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段西晋政治平衡被打破的历史,希望能借此以管窥西晋王朝短命的真正原因。
一、晋初的政治平衡,功臣与宗室的两强并立应该说,晋初的政治格局和司马昭时代几乎没有多大的区别。
司马炎在咸熙二年(256年)登上帝位,完成了魏晋禅代。
然而,以三十岁的年龄成为西晋开国之主的晋武帝,其政治经验却显得相当不足。
在此之前,司马炎谈不上有多少实际的政治历练,他甚至没有担任过任何关键性的官职,更没有出镇州郡和带兵征讨的军事履历。
司马炎登上帝位,完全是依靠“父祖余烈”,完成的一个摘桃子“仪式”。
司马炎本人的政治基础之薄弱,从他的晋世子之位,都是依靠贾充和裴秀等人的极力拥戴才获得并巩固这件事上也可见一斑。
另外,在司马氏家族内部,且不说司马孚、司马望作为其长辈,声望和资历都远在司马炎之上,更有齐王司马攸这样的有力竞争对手几乎一直在虎视眈眈。
咸宁元年(275年)八月,晋廷给出了一份配享太庙的功臣名单。
《晋书·武帝纪》:“以故太傅郑冲、太尉荀顗、司徒石苞、司空裴秀、骠骑将军王沈、安平献王孚等及太保何曾、司空贾充、太尉陈骞、中书监荀勖、平南将军羊祜、齐王攸等皆列于铭飨。
拜金王朝西晋覆灭启示
拜金王朝西晋覆灭启示作者:孙立群来源:《决策与信息》2012年第02期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和它建立的政权对历史和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这就是司马氏及其建立的晋王朝。
司马氏先后建立了西晋和东晋两个政权。
西晋建立于265年,280年灭东吴,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百余年的分裂局面。
但十年之后(291年),爆发“八王之乱”,接着永嘉之乱、五胡内迁,流民起义,全国陷入大混乱。
316年,西晋灭亡,立国共51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偏安的东晋政权。
东晋从317年到420年,共103年。
研究西晋的兴衰过程,可以深刻、形象地体察“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一兴亡周期律,从而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开局良好,居安忘危晋武帝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即位之初,以国事为重,励精图治,实行无为而治的宽松政治,使社会矛盾有所缓解。
泰始四年(268年),司马炎发布诏书:“永惟保■皇基,思与万国以无为为政。
”意思是,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治理国家的核心。
无为,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本意是无所作为,但是运用到治国理念上,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主要是对人民少干扰,轻徭薄赋,不大兴土木,不瞎折腾,让人民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
历史证明,国家在社会动荡之后实行这样的政策,会使社会安定,经济恢复。
同年,司马炎又在诏书中提出治国5条原则: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
“正身”,就是当政者要以身作则,起好作用;“勤百姓”,关注百姓的生活;“抚孤寡”,关心社会上老年人、家里有困难的那些人;“敦本息末”,这是中国传统的治国理念,“本”指农业,“末”指商业,“敦本息末”就是要重农抑商;“去人事”就是不要把人际关系弄得太繁琐复杂。
为使诏书的精神落到实处,司马炎带头遵守执行。
比如,他严禁奢侈。
有一年司马炎患病初愈,一些大臣带礼物前来祝贺,司马炎止之。
有一太医向司马炎献上一件雉头裘,精美无比。
西晋之殇:建立、繁荣、内乱、灭亡,五十余载的历史教训
西晋之殇:建立、繁荣、内乱、灭亡,五十余载的历史教训引言:西晋,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嘿,朋友们!想象一下,历史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各个朝代如一艘艘航船在其中穿梭。
有的船坚固耐用,航行许久,留下深刻的痕迹;而西晋呢,就像是一艘看似华丽却构造有瑕的船,刚起航不久,便在波涛中迅速解体,沉没于历史的深潭。
它曾短暂地统一了华夏大地,让人们看到了和平的曙光,可转眼间,内乱的风暴就将这希望撕得粉碎,最终走向灭亡。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晋这段充满戏剧性与悲剧色彩的历史,探寻其背后隐藏的兴衰密码,看看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一、西晋的建立:司马炎的篡位之路与统一征程东汉末年,那可真是个乱得像一锅粥的时代,诸侯纷争,三国鼎立,战火纷飞了数十年。
曹魏政权在曹家几代人的经营下,也曾风光一时,可到后来,就像一位年迈体弱的老者,渐渐没了精气神儿。
司马氏家族呢,却在曹魏的朝堂里悄无声息地壮大,司马懿老谋深算,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接力掌权,一步步把曹魏的大权都揽到了自己怀里。
司马炎就像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幸运儿,公元 265 年,他瞅准时机,干脆利落地逼迫魏元帝曹奂把皇位禅让给自己,就像一场不流血的权力交接仪式,西晋王朝就此诞生。
司马炎可不是个小富即安的主儿,他心里惦记着尚未纳入版图的东吴。
于是,他厉兵秣马,精心筹划,仿佛一位胸有成竹的棋手,在战略棋盘上巧妙布局。
公元 280 年,西晋大军如猛虎出山,一路势如破竹,顺利攻破东吴都城。
这一胜利,就像拼图的最后一块被完美嵌入,全国终于统一了。
可谁能想到,这看似美好的开端,却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危机正在暗处悄悄酝酿。
二、西晋初期的政zhi制度与经济发展:分封制的隐患与经济的复苏(一)分封制的实行:政zhi稳定的双刃剑西晋刚建立的时候,司马炎心里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他琢磨着,咱这司马家的天下,得让自家人来保驾护航才靠谱。
于是,他大张旗鼓地搞起了分封制,把同姓宗室都封成王。
这些诸侯王啊,就像被撒在西晋大地上的一颗颗种子,各自在自己的领地里生根发芽。
天道轮回:比靖康之耻还屈辱,国祚仅51年的西晋灭亡时有多惨?
天道轮回:比靖康之耻还屈辱,国祚仅51年的西晋灭亡时有多惨?皇帝给人倒马桶,皇后被霸占生了三个孩子,妃子公主全被送入军中,百姓妇女被充当“两脚羊”,近1000万汉人死亡。
这就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西晋。
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
庞大的权贵集团,政风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
世族们忙于争权夺势,无尽的内耗,导致西晋无力对抗外族的入侵,为之后的悲惨灭亡拉开了序幕。
西晋统治集团腐化先从开国皇帝开始。
晋武帝司马炎在民间大选宫女。
后宫宫女多达数千,但他仍不满足,又把吴国宫中数千名宫女运到洛阳。
后宫宫女达到万人。
由于宫女太多,司马炎不知所从,有时就坐在一辆羊拉的车上在宫里转悠,车停在哪个宫女的门口,就在哪儿过夜。
同时,在司马炎的纵容和包庇下,西晋的官僚富豪们不遗余力地追求利益,贪婪地搜刮民财。
司马炎可以说是“前明后暗”,能力和智商还是在线的。
随后的这位西晋接班人就是著名的“傻子皇帝”——惠帝司马衷。
司马衷的故事就不一一细说了,他在位期间,皇后贾南风专擅朝政,导致“八王之乱”,继而引发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乱华。
流传最广的当数“何不食肉糜”,由此可见司马衷是如何的愚蠢呆傻。
之后的怀帝司马炽和愍帝司马邺就彻底沦为了当权者的傀儡。
沦为俘虏的晋怀帝,还被安排身穿青衣,在“刘汉王朝”的宴会上充当“服务生”,是为中国历史上一大出名耻辱时刻:青衣行酒。
亡国之君晋愍帝光着膀子,口衔传国玉玺出城投降,给“风度翩翩”的西晋,来了场凄惨的收尾。
令人“拍手称快”的是,西晋亡时晋武帝司马炎一脉基本团灭了。
司马师与两个妻子没有剩下儿子,所以司马师一脉早就没了。
而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同母弟司马干,其子嗣在刘聪灭晋的过程中被屠戮殆尽。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一脉,司马炎的第二十五子晋怀帝司马炽,司马炎第二十三子之子晋愍帝司马邺,先后都被前赵皇帝刘聪杀掉。
而东晋称帝的司马睿,是司马懿第三子司马伷一脉,在南方勉强支持。
司马炎的其他子嗣,要么在八王之乱中被自己人杀掉,要么在五胡乱华中被胡人杀掉,几乎找不到剩下的子嗣。
西晋王朝兴亡启示录:一个短命王朝50年的治国失误
西晋王朝兴亡启示录:一个短命王朝50年的治国失误晋武帝羊车游后宫图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和他建立的政权对历史和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这就是司马氏及其建立的晋王朝。
司马氏先后建立了西晋和东晋两个政权。
西晋建立于265年,280年灭东吴,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百余年的分裂局面。
但十年之后(291年),爆发“八王之乱”,接着永嘉之乱、五胡内迁,流民起义,全国陷入大混乱,316年,西晋灭亡。
西晋共51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在西晋王朝建立过程中,司马懿是奠基者。
他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曹魏大权,中经司马师、司马昭的苦心经营,到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建晋,再到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司马邺被毒死,西晋灭亡。
西晋的兴和衰与司马家族紧密相连,从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研究西晋的兴亡过程,可以深刻、形象地理解“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一兴亡周期律,从西晋的兴衰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低调展才华司马懿赢得曹操信任在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迭有多种形式,如,有的王朝是经过急风暴雨般的农民起义之后建立的;也有以和平的方式--禅代,后者将前者赶下台。
所谓禅代,实则宫廷政变,乍看是和平交接,却是经过了激烈的政治博弈,赢家稳操胜券,败者体面下台而已。
司马氏取代曹魏,就是经历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才打败政敌的。
其历程可谓惊心动魄,血雨腥风。
司马氏是河内温县远近闻名的大族,世代为官,司马懿的祖父辈,三代(钧、儁、防)均为两千石以上的高官,可谓高门望族,远近闻名,属于士族阶层。
司马家族有一定的文化传承。
“伏膺儒教”,其家风受礼教影响较深。
司马防对子女教育要求严格,把家庭当作模拟朝廷,“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
司马氏显赫的家世与宦官之后的曹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虽然司马家族中有的人与曹操关系不错,但从内心深处而言,司马氏家族不少人是看不起曹操的。
尤其是司马懿,他对曹操控制汉献帝,掌控朝政大权的行径十分不满,更瞧不起曹操的出身,“不欲失节屈从曹氏”。
晋朝的兴亡之谜为何只存在短短六十余年
晋朝的兴亡之谜为何只存在短短六十余年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重要的朝代,它的兴亡之谜引起了许多历史学家和研究者的关注。
晋朝的存在时间只有六十余年,但在这段时间内,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本文将通过对晋朝兴亡之谜的探讨,探索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晋朝的兴起可以追溯到西晋的建立。
西晋是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的后继者,由司马炎建立于公元280年,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晋朝成立以后,经历了西晋和东晋两个阶段。
晋朝短暂的存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晋朝是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建立起来的,这种社会背景对于一个新的政权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各个割据割据势力争斗不休,社会秩序混乱。
这种动荡的背景下,晋朝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其次,晋朝内部存在着许多内忧外患的问题。
晋朝一开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战乱频繁,国内各方势力纷争不断。
内忧加上外患,使得晋朝的统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此外,晋朝还存在着社会经济问题,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了晋朝的衰退。
再次,晋朝在文化方面的问题也是其兴亡之谜的原因之一。
晋朝成立之初,由于种种原因,国内文化的繁荣迅速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晋朝的文化陷入停滞状态,传统文化的衰落也加剧了晋朝的衰退。
此外,晋朝统治者阶级对文化发展的态度以及政策的失误,也加速了晋朝的灭亡。
晋朝短暂的存在给中国历史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晋朝的兴起和衰亡表明了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的规律。
晋朝的存在时间虽然短暂,但它对于后来南北朝时期的政权统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晋朝的兴亡也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晋朝时期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为后来南北朝时期的王朝统治留下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最后,晋朝的文化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晋朝时期的文化繁荣与衰落,都对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晋朝的兴亡之谜主要是由于动荡的社会背景、内外患问题以及文化发展的停滞所致。
西晋王朝短期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西晋王朝短期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中国历史上的皇朝,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西晋,如果没有听说过也很正常,因为这个皇朝也是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为什么这个王朝而那短命,短短52年就被人推翻了呢,一起来看看西晋王朝短期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吧。
西晋王朝为什么会如此短命西晋王朝只存在了52年,它为什么会如此短命?西晋政权建立于265年,并于280年灭东吴一统中国,结束了东汉以来百余年的分裂局面。
但十年之后,291年爆发“八王之乱”,从此动荡不已,到316年西晋灭亡,只运行了51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司马懿父子两代三人结束了强大的曹魏政权,可谓苦心;晋武帝司马炎一统华夏,可谓威武。
可为何苦心建立的威武天朝竟短命而亡?是流民起义,士族背弃,胡族进攻还是内乱灭了西晋?4月30日晚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立群做客香山讲坛,将我们带回到170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
对西晋的兴亡进行分析。
司马懿奠定西晋王朝提到西晋王朝,不得不提司马懿,对司马懿,大家也多有耳闻。
中诸葛亮空城计的是他,最后打败诸葛亮也是他。
曹魏政权正是有了他的辅佐,才得以称霸中原,但是司马懿也是曹魏政权的掘墓人,最终自己取而代之。
其实,在曹操最鼎盛的时期,就认定司马懿非一般的人,想方设法将其挖到其阵营效力。
孙立群表示,曹操一生杀人无数,对有本事的、不驯服的人才一概杀之。
司马懿既要顺从,但又不能锋芒毕露,在适当的时候还得露出一两手来,的确不容易做到。
孙立群认为,司马懿实行的是韬晦之计:工作勤恳,尽职尽责,又曲意迎合,以求曹操好感,如劝曹操称帝;在关键时献计献策,展示才华,如得陇望蜀、南北夹击、智杀关羽。
赢得曹氏父子的信任后,最终,在曹丕死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大权。
从249年司马懿完成政变到265年西晋建立,16年间,经过两代三人(司马懿及其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终于把曹魏政权完全夺到手中。
晋武帝司马炎之功过司马炎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265年逼退魏帝,建立晋朝。
西晋短命的王朝
西晋短命的王朝西晋短命的王朝三国归晋,近百年的混乱终归一统,本应该迎来一个和平发展的朝代。
然而,这是一个奇葩的王朝,不但选了个“何不食肉糜”的傻子做二世皇帝,而且选了一个野心大能力却有限的妒妇做皇后,终于导致八王之乱,放出乱华的五胡……一、西晋,一开始就已注定败亡一个新兴的政权,一定会比旧政权具有更高的政治能力。
可是,晋王朝是个例外。
因为事实上政权到司马炎手中时,已传到第三代,犹如曹丕时已传到第二代一样,恰恰进入危险的瓶颈时期。
司马炎与曹丕同是花花公子,但曹丕有一个英雄父亲,在老爹的熏陶下,再加上自己已具有的文化人的纯洁气质,使他虽然堕落,尚可维持一个最低水准。
而司马炎则彻头彻尾的是一个酒囊肉袋。
老爹司马昭和祖父司马懿的恐怖政策把士大夫或杀掉或驱入清谈,没有留下一个政冶家或一个稍有才能的干部帮助他治理国家。
在任何一个新政权中,开国元勋往往是一代精华,靠才干取得尊荣。
只晋王朝的开国元勋,却是那个时代中最腐败的一群无耻之徒。
他们跟司马炎属于同类人物,除了知道谋求自己享受外,不知道人类还有崇高的理想和崇高的责任。
宰相何曾有一次告诉他的儿子说:“国家刚刚创业,应该朝气蓬勃,才是正理。
可是我每次参加御前会议或御前宴会,从没有听到谈过一句跟国家有关的话,只是谈些日常琐事。
这不是好现象,你们或许可以幸免,孙儿辈恐伯逃不脱灾难。
”何曾总算有相当见解,他已警觉到危机,但他也不过仅只警觉到而已,他自己每天仅三餐饭就要一万钱,还嫌没有可吃的菜,无法下筷子。
而一万钱,在当时的购买力,足够一千人一个月的伙食,这是可怕的奢侈。
所以事实上何曾也属于专谈“日常琐事”——醇酒和美女最有劲的一员。
他不可能例外,如果他不腐败无耻,他就挤不进统治阶级的窄门。
至于皇帝司马炎,他皇宫中的姬妾多到一万余人,以致使他每天发愁,不知道到谁那里睡觉才好,就乘坐羊车,任凭羊停在何处,他就宿在何处,聪明的姬妾因之用盐汁洒到竹叶上,引羊驻足。
更不幸的是,司马炎的嫡子,合法皇位继承人司马衷,是一个白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晋王朝兴亡启示录:一个短命王朝50年的治国失误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和他建立的政权对历史和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这就是司马氏及其建立的晋王朝。
司马氏先后建立了西晋和东晋两个政权。
西晋建立于265年,280年灭东吴,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百余年的分裂局面。
但十年之后,爆发“八王之乱”,接着永嘉之乱、五胡内迁,流民起义,全国陷入大混乱,316年,西晋灭亡。
西晋共51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在西晋王朝建立过程中,司马懿是奠基者。
他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曹魏大权,中经司马师、司马昭的苦心经营,到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建晋,再到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司马邺被毒死,西晋灭亡。
西晋的兴和衰与司马家族紧密相连,从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研究西晋的兴亡过程,可以深刻、形象地理解“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一兴亡周期律,从西晋的兴衰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低调展才华
司马懿赢得曹操信任
在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迭有多种形式,如,有的王朝是经过急风暴雨般的农民起义之后建立的;也有以和平的方式--禅代,后者将前者赶下台。
西晋王朝所谓禅代,实则宫廷政变,乍看是和平交接,却是经过了激烈的政治博弈,赢家稳操胜券,败者体面下台而已。
司马氏取代曹魏,就是经历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才打败政敌的。
其历程可谓惊心动魄,血雨腥风。
司马氏是河内温县远近闻名的大族,世代为官,司马懿的祖父辈,三代均为两千石以上的高官,可谓高门望族,远近闻名,属于士族阶层。
司马家族有一定的文化传承。
“伏膺儒教”,其家风受礼教影响较深。
司马防对子女教育要求严格,把家庭当作模拟朝廷,“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
司马氏显赫的家世与宦官之后的曹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虽然司马家族中有的人与曹操关系不错,但从内心深处而言,司马氏家族不少人是看不起曹操的。
尤其是司马懿,他对曹操控制汉献帝,掌控朝政大权的行径十分不满,更瞧不起曹操的出身,“不欲失节屈从曹氏”。
但当时曹操势头正盛,在朝廷说一不二,为发展势力,他很需要得到司马氏这样有影响的家族的支持。
为拉拢司马懿,他软硬兼施,使司马懿感到恐惧,终于出山,来到曹操身边做官。
西晋王朝虽然曹操比司马懿年长20多岁,但司马懿“聪亮明允,刚断英特”,被誉为“非常之器”,其才干不在曹操之下。
当这两个强人一见面,矛盾便随之产生了。
据
说曹操曾做一梦,梦见“三马同食一槽”,这让曹操十分不爽,他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关于这个梦,虽然不排除有后人附会之嫌,但曹操见到精明的司马懿之后,在潜意识中产生防范戒备之心也是可能的。
不过在曹操当政之时,司马懿不显山不露水,做事低调,十分谨慎,这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的厉害。
司马懿工作勤恳,办事谨慎,尽量迎合曹操,讨曹操欢心。
司马懿在以下三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第一,办事认真,尽职尽责。
据《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他工作勤勉,夜以继日,甚至连割草放牧这样的小事,全都亲自过问,曹操这才逐渐放心。
第二,曲意迎合,以求好感。
曹操晚年,权势强大,代汉称帝时机日益成熟,可是曹操却坚持不称帝,这表现了曹操顾全大局,具有政治家的
胸怀。
因为他一旦称帝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其实曹操何尝不想称帝,他只是以理性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司马懿深知曹操的矛盾心理,便有意投其所好,以求好感。
有一年,孙权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建议曹操顺应天命,代汉称帝。
曹操一眼看穿了孙权的真实用意,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显然,曹操骂孙权是从维护天下稳定这一大局出发的,而内心极力压抑当皇帝的欲望。
当时正在曹操身旁的司马懿也见到了孙权的信,立即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
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
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此话极力投其所好,让曹操高兴。
虽然曹操没有称帝,但司马懿却赢得了曹操的好感。
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司马懿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与曹丕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第三,献计献策,展示才华。
司马懿是才华横溢之人,但他又很
清楚曹操的性格。
所以他尽量做到既展示才华,又不过分张扬,更不与曹操发生冲突,点到为止,不温不火。
这期间,有三件事他做得很漂亮,司马懿的才华也得以表现。
之一,得陇望蜀,具有战略眼光。
建安二十年,他随曹操征讨张鲁。
--张鲁原来在益州牧刘焉手下做官,后来被派往汉中驻守。
汉中在今陕西南部,是进入四川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张鲁到达汉中后,自以为羽翼丰满,便宣布脱离刘焉,建立了割据政权。
曹操认为,张鲁政权的存在对他是个威胁,决定进行征讨。
曹军逼近汉中后,张鲁见抵挡不过,便投降了曹操。
在张鲁决定向曹操投降的时候,司马懿向曹操建议,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
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
因此之势,易为功力。
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
”
显然,司马懿是希望曹操乘胜进军,
一举夺取益州。
按当时曹操和刘备的力量对比,曹操是有可能趁刘备立足未稳拿下益州的。
即使打不下来,也可以震慑刘备。
但曹操似乎没有勇气继续南下攻占益州。
他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曹操没有听从司马懿的意见,司马懿也很知趣,不再坚持。
“得陇望蜀”似乎指司马懿贪心不知足。
但是司马懿的建议立足点高,认为得到汉中后,乘胜进军,以攻为守,即使不能完全消灭刘备,也可以重创刘备,以保汉中不丢。
从这点看,他具有战略眼光。
曹操没有采纳司马懿的建议,结果后来汉中得而复失,还损失了一员大将。
之二,兴办军屯,具有经济头脑。
军粮是军队的重要物质基础,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农民流散,土地荒芜,军队粮食奇缺,曹操为解决军粮问题,于196年实行屯田,把流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以管理军队的方式组织生产,屯田当年就大见成效,是为民屯。
建安末
年,战争减少,司马懿又向曹操提出利用军队屯田的建议。
他说:“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
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
”“且耕且守”就是军屯。
曹操采纳了建议,命令军队不打仗时种地,从事生产,“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建议实行军屯是司马懿对曹魏政权的一大贡献,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之三,利用矛盾,显示军事才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镇守荆州的蜀将关羽率军攻魏将曹仁于樊(湖北襄樊市)。
关羽引汉水淹樊城,驻扎樊城的于禁七支部队全被淹死,史称“水淹七军”。
此时关羽声势大振,威镇中原。
曹操担心樊城失守,许昌不稳,想迁都河北,以躲避关羽的锋芒。
司马懿时为曹操的军司马,他经过认真分析局势后,向曹操建议:“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
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
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
解”。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