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书馆学五定律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7月 Vol. 28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6

────────── 收稿日期:2005-10-17

作者简介:刘君君(1964-),女,河北丰润人,唐山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 120 -

✧图书情报学研究✧

浅谈图书馆学五定律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刘君君1,周进良2

(1.唐山学院 图书馆,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师范学院 图书馆,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图书馆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的每一条都闪烁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

关键词:图书馆;人文精神;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6)04-0120-03

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和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是近几年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谈到人文精神或人文主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更认同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的解释:“在西文中,‘人文主义’一词应该是humanism ,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1)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2)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3)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笔者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既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1)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2)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3)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1]由此推而广之,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就是在图书馆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2]。

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何以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是近二十余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得到了广泛应用,技术的研究似乎成了图书馆学的全部,图书馆界沉浸在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巨大胜利中,忽视了对读者阅读需求、阅读心理、阅读行为的社会学等人文因素的研究,造成图书馆学研究重技术轻人文,“现代化离我们越来越近,而读者离我们越来越远”,图书馆学界有识之士意识到这种失衡研究的危害,相继发表了关于图书馆人文研究的成果,探讨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怎样实现图书

馆的人文精神,构筑新时代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体系。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图书馆学家巴特勒(Pierce Butler )这样定义图书馆:“图书馆是将人类记忆的东西移植于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的一个社会装置”[3],这个定义从科学和社会角度研究了图书馆的本质。图书馆的本质是人文的,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不是什么技术的产物,图书馆的历史使命是传播人类文明,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是普及科学文化,技术只是其手段之一,遗憾的是目前图书馆界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工作乃至专业教育,都把一些技术问题提到了压倒一切的高度,这是典型的舍本求末,或者说是本末倒置。提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研究图书馆的人文地位,才更合乎图书馆的本来意义。

从图书馆发展史来看,关于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研究有两次高潮。第一次是由古代图书馆向近代图书馆转型时期,古代图书馆以藏为主,在中国又称藏书楼,所藏图书文献只供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等少数人使用,图书馆处于封闭状态,广大公众与藏书无缘;近代图书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其主要特点是向社会开放,为公众服务,强调图书馆的社会性和教育性,体现图书馆对普通公众的人文关怀。在这次研究高潮中,阮冈纳赞及其图书馆学五定律可以说是这次高潮的代表人物和代表理论。第二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冲击下正在进行的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研究。现代图书馆以用为主而且技术现代化、组织网络化,文献信息资源除印刷品外大量增加了电子资源、网络资源,图书馆也变成了信息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休闲阅读中心,承担起了传递信息和开发智力资源等多种功能[4]。目前研究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更多地是着眼于由近代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时期技术广泛应用后对用户的人文关怀。本文着眼于研究由古代图书

刘君君,周进良:浅谈图书馆学五定律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 121 -

馆向近代图书馆转型时期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的人文主义思想。

S ·R ·阮冈纳赞(1892-1972)是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印度“图书馆学之父”,1924-1925年在伦敦大学图书馆学院学习和研究图书馆学,回国后长期担任马德拉斯大学图书馆馆长,潜心图书馆学研究近50年,他一生共发表专著62部,有关文献工作的标准、规程23件,撰写论

文1500余篇,内容涉及到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各个方面。

[5]

1931年出版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深刻地阐述了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指明了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人人有其书、书为人人用”,总结了图书馆工作的基本规律,洋溢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被誉为“我们职业的最简明的表达”[6]。

1.第一定律:书是为了用的

“书是为了用的”是图书馆学五定律的第一条,在今天的人看来,图书馆的“书是为了用的”是天经地义的,把它作为一条图书馆学定律似乎太过于浅薄,然而了解了古代图书馆是怎样保存图书的,就不这样认为了,“在15-16世纪的西方和印度,图书馆保存图书时首先把图书装上铜夹子或铜圈,再用铁链子牢牢地拴在书架上”[7],所以事实上图书馆在当时就是保存图书的机构,而不是促进图书利用的设施。这一点古今中外皆同,我国古代图书馆称为“藏书楼”,更体现了“书是为了保存的”思想,这是因为在印刷术发明前书籍稀少,制作困难,抄本书需要耗费几年时间,“抄一本《摩呵波罗多》要花掉一个人一生的光阴”[7](P10)。在这样的条件下,强调图书的保存尚不无道理,久而久之,这种倾向不幸地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习惯,克服这种保存观念花费了人们几个世纪的时间。“书是为了用的”这一定律的力量逐渐削弱了这种传统思想、传统习惯的制约,图书馆由向少数人服务转向为所有的人、向整个社会免费开放,为社会服务,体现了近代图书馆不同于古代图书馆的人文主义思想。

树立了“书是为了用的”这一思想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打碎了拴住图书的铁链,使藏书走向读者,由“书本位”转向“人本位”,“笃信书是为了用的定律的现代图书馆员,只有当读者经常把他书架上的书借光时,他才会感到高兴”[7](P12),“在任何一个便于人们使用图书馆的时间里将它关闭,都会被认为是真正的犯罪”[7](P24)。

2.第二定律:每个读者有其书

第二定律“每个读者有其书”进一步体现了图书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阮冈纳赞认为不论人们处在任何的社会地位,也不论人们的性别、年龄怎样,都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偏见都应该就此结束,图书馆就该给他们看书学习的机会。在《图书馆合唱曲》里他写道:“图书馆大门向一切人敞开,绝不能让我们的图书被少数受优惠者——饱学之士所垄断,我们的图书人人可借、人人可看。书为富人,书为穷

人,书为男人,书为女人。书为病人,书为健康人,书为盲

人,书为聋哑人……书为人人,为每个人和一切人。”

[7](P113-114)

它表明图书馆应向一切人开放,要使不同的社会地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居住地区的所有人都享有利用图书馆的平等权利。“每个读者有其书”反映了阮冈纳赞在图书馆利用方面的平等和民主的人文思想,改变了“书是为特定的少数人”的观念。1994年颁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说“公共图书馆是地区的信息中心,它向用户迅速提供各种知识和信息。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各年龄体的图书馆用户必须

能够找到与其需求相关的资料”。

[3](P331)

宣言的为所有用户服务的宗旨可以说是对阮冈纳赞的“每个读者有其书”的继承和发展,更加彰显了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3.第三定律:每本书有其读者

“每本书有其读者”是第三定律,该定律的基本思想就是为每本书找到它们潜在的读者。第一定律从根本上打破了人们对图书馆的传统认识,而第三定律则把这种变革尽可能地引向深入。阮冈纳赞认为图书开架制度是对第三法则的最好解释,在一个开架的图书馆里,读者可以提取任何一本他愿意或者喜欢看的书,这种变革使得更多的图书得以利用。除了开架制外,其他诸如排架、编制目录、咨询工作、开办一些大众服务部门、宣传推广等等,也是实现第三定律的手段。阮冈纳赞这里所指的宣传工作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图书馆本身的宣传,二是对馆藏的宣传。当一个图书馆扩大其服务范围,多种多样的服务改变其形象、变换其特点和作用时,一般读者对于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无法充分理解,一些人对图书馆的认识还停留在古代图书馆。当他们发现图书馆有那么丰富的馆藏,广泛的服务范围、手段与方法时,总是感到吃惊,这说明公众对图书馆还不了解,因此,“为了能使公众了解图书馆及其开展的各项服务,公共图书馆的宣传工作,就像商行的广告一样必要”[7](P256)。宣传手段主要有报纸广告、期刊文章、广播讲话、公共讲演、吸引人的广告牌、定期巡回展览以及免费散发传单及通报等,通过这些办法向全社会宣传图书馆,宣传馆藏,增加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最后达到让读者和潜在读者来利用图书馆的目的。这一定律对现代图书馆的宣传工作仍具有指导作用。现代社会的图书馆不再是孤立的、单一的传统图书馆概念,它不仅仅为自己的读者而存在,对自己的读者负责,而且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对全社会负责,甚至它已经成为一项国际化的事业,发展成为面向社会,进而向全世界开放,与世界性的信息市场进行交换,[8]充分体现图书馆为人服务的宗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