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教案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第一讲绪论:政治与政治思潮
政治的基本知识
名人论政治
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列宁)
政治就是参预国事,指导国家,确定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列宁)
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机构。(列宁)
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列宁)
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
在政治中,实验即意味着革命。(迪斯累利)
在政治上宽宏大量总是最明智的。(埃·伯克)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列宁)
政治的后台老板总是金钱。(罗曼·罗兰)
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列宁)
政治不过是社会沿着自己最实用,最方便的途径,有秩序地向前发展的一门科学。(伍·威尔逊)
政治是处理紧急事变的科学。(西·柏克)
政治的特征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在产生阶级对立和产生国家的时候,并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国家相联系。政治同各种权力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各种权力主体为获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必然发生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冲突,从而决定了政治斗争总是为某种利益而进行的基本属性。
政治的发展
政治随着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进程而发展,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向前发展。历史上,政治一开始就是围绕国家权力展开的,表现为人们攫取、维护、建设、执行、制约国家权力的全部活动。政治现象产生之后,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已高度成熟。在现代,政治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巨大社会力量。政治现象还将在人类社会长期存在,只有当人类的政治生活发展到从根本上改变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政治模式,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时,原来意义上的政治现象才会转化为一般社会现象而最后消亡。
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简称政体。
一、政治
(一)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道德说:把政治和道德混在一起。
2、权力说:将政治理解为一种权力关系的学说。
3、法律说:认为政治是制法、守法、执法的一个过程,。
4、管理说:政治是一种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分配说:政治是为社会做出和执行权威性分配的行为。
6、国家说:政治主要是国家事务,特别是宪法、法律所规定的一系列国
家或者是政府制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同时,扬弃和吸收前述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定义,我们可以把政治定义为: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从定义可知在政治生活中,我们是以公共权力为运转核心,以公民权利为追求目标,以社会决策为调控手段来进行的。
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是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因此,政治关系涵盖阶级、民族、社会集团、阶层等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对立阶级之间、非对立的阶级之间和特定阶级内部的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3)它指出了政治的全部本质内容。一方面,这一定义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应该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这三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3、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二、政治思潮
(一)含义:
一种为政治家和社会公众较为普遍地接受、用以指导政治实践对现实政治发生重大的乃至决定性影响的意识形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共同政治倾向和较为广泛影响的重大政治思想潮流。(徐大同)
思潮即思想的潮流,政治思潮即政治思想的潮流、流派。其核心是各种在政治生活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的政治主张及其理论形态。
中文中的"政治思潮"一词,在英语中没有严格对应的词汇;不过,一般来讲,它大体对应于"political ideology"这个词,而这个词在汉语中常常翻译为"政治意识形态"。关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中外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这个词最早由法国学者特拉西在1796年至1798年间首先使用,当时指称的是一门新的关于观念的经验科学。在后来的发展中,人们又把意识形态等同于一种政治学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用这个词来概括"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精神现象,把意识形态看作对现实生活过程的观念的反映,并揭示了它歪曲、颠倒人们的现实关系的特征。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意识形态"成为一个在东西方都很流行的词汇。当代西方学者许多从阶级利益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概念, 把它看成一定社会群体为自身利益而表达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
澳大利亚学者安德鲁·文森特在《现代政治意识形态》一书中,给意识形态概念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诸种意识形态都是概念、价值和符号的集合体,它们包含了对人性的种种概念,并因而指明了人可能获得什么、不可能获得什么;是对人的交往本质的批判反思;是人要么应反对要么应赞赏的价值观念;是为了满
足人的需要和利益而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上的正确的技术性安排。因此,意识形态主张为了人类的需要去描述和规范一些事情。"
在强调满足利益需要和注重价值观念这一点上,汉语中讲的"政治思潮"和"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有较多的共同之处。不过,和"政治意识形态"相比,"政治思潮"这个概念所包含的意思中,似乎更强调"政治倾向或政治观点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潮流"的性质。结合人们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并根据汉语中的日常含义,本书从下述含义上使用"政治思潮"这样一个概念:政治思潮是反映社会中某一阶级、阶层、集团或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和要求,基于对社会政治现象的认识,由一批思想家来表达、并为社会中一些人们所认同的政治理论、信念、观点和主张;它常和某个政党、政治组织或政治运动相联系,是指导和解释它们政治行动的意识形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共同政治倾向和较为广泛影响的重大政治思想潮流。(徐大同)
政治思潮与政治思想(或政治理论):
区别:前者重主张,后者重论证;前者重实践,后者重学术;前者的载体是政治参与者,后者的载体是研究者。
联系:政治思潮的核心是政治思想。没有理论支持的政治主张缺乏说服力。
一个社会中的人们依据各种规范政治理论而提出关于理想政治生活的各种主张,从而形成各种政治思潮。
政治理论→政治主张→思潮
(二)基本特征:
第一,适应某种政治的需要。
第二,为政治家和社会公众所接受。
第三,具有某种程度的广泛性和群众性。
(三)政治思潮一般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政治思潮的理论基础。它首先包括对人、社会、国家、历史等基本问题的一般看法,大体相当于我们常说的人生观、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和国家观等范畴;其次它还包括观察社会政治现象的一般方法,比如是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个体(整体主义),还是从个体的角度看待整体(个人主义),等等。看问题的方法不同,人们对上述基本问题的看法也就不同。当然,尽管各种政治思潮背后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作支撑,或者对上述问题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并非每种思潮都注重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研究。有的思潮对这些抽象的基本问题有较多的阐述,有的则更多地注意现实的实际问题。
第二,基本价值观念。这是政治思潮的核心,也是各种政治思潮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换句话说,政治思潮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同。比如,有的强调自由,有的注重平等;有的重视自主,有的崇尚权威;有的强调社会利益,有的捍卫个人权利,等等。总之,每一种政治思潮都有自己特定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既包括它对各种价值的取舍,又包括它对各种价值的相互关系及其优先性顺序的看法。这种基本价值观是它评价现实社会的标准,也是它设计理想社会的根据。
第三,对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看法。这包括如何看待现实社会的性质、矛盾、弊病等问题,以及如何评价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政治制度等。不同的政治思潮,由于它代表的社会集团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利益关系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以及价值观念不同,它们对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也有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