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理论的演变流程
意境论发展历程探究

意境论发展历程探究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古代士子一直神往的审美追求。
意境论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要加强当代文论建设,必须关注古代传统理论的现代性问题。
因此,梳理意境论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意境论的萌芽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以及古代意境论的集大成阶段,以期更好地了解意境论的发展脉络。
标签:古代文论;意境论;发展历程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在诗歌鉴赏中也是影响读者对诗歌理解的重要信息。
笔者立足意境的发展历程进行探究,以期对执教对象鉴赏诗歌有一定的帮助。
一、意境论发展的萌芽阶段1.诗言志。
《尚书·尧典》中讲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里谈到的“诗言志”是对诗歌的特征做了明确的说明。
“志”为主体心灵世界,将诗歌的根本性特点界定为“言志”,即把握诗歌的表现性、主体性、抒情性。
在《尚书》里谈到的“诗言志”是对诗歌本体性的认识,是对诗歌抒情言志这一本质特征的全面阐释,这里的“诗言志”实际上是将诗、乐、舞有机结合在一起来探讨的,是对全部诗歌的抒情性特征加以把握。
音乐和舞蹈是通过乐者、舞者的情感表达来传达这一作用的,乐、舞的抒情性也能从一个侧面来展示诗歌的抒情性,所有这些文艺形式从不同的视角来表达诗者、舞者、乐者的情志,所以,“诗言志”是从本体的本体特性来阐发诗的本质。
此外,诗言志可以从方法论的层面来阐释诗人的“志”,是借助诗歌的比兴,采用形象之诗来表达抽象的“志”,形成了“诗比志”的情形,所以,诗的基本方法是比、兴。
例如,在《诗经》中大量使用了比、兴的创作手法,从诗歌发展的历程来看,比兴已经超出了诗歌创作方法的基本意义,在社会生活中也大量存在比兴现象。
采用诗歌来比兴“志”成为人们抒情言志的主要形式,并且在该形势下,诗歌自然就成为了言志的载体。
可以这样认为,诗言志在表达文学的同时,也展现了文学的功能意义与象征性作用,诗和志构成了对同构性相互对应关系。
略谈古代文学意境理论的演进和形成模式

略谈古代文学意境理论的演进和形成模式意境理论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演进历程众说不一。
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是意境理论的孕育时期;唐代是意境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时期;意境理论的成熟和定型,主要在宋朝严羽、明末清初王夫之二人身上得以体现。
一文学意境理论的孕育意境理论,就其源流来说,我们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中。
在《周易·系辞》中有这样一段话“然则圣人之象,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这里最早提出了“意”和“象”的关系问题。
对此魏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作了进一步阐述:“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又说“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虽然,这里的意和象是作为哲学认识论中的概念提出的,但无疑对审美意识起了影响,因而对意境概念的形成,也有直接的因承关系。
于是,就产生了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概念,可以说,这是意境理论的前身,或者说它是意境的核心。
刘勰在论创作构思时,首次将“意象”概念引进文艺理论,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文心雕龙·神恩》)的美学命题,标志着艺术审美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可以说,刘勰为意境范畴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美学家对于艺术审美形象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意象”范畴,而“意境说”还处在孕育阶段。
二文学意境理论的诞生意境理论的探索,到了唐代更为自觉,特别是在盛中唐,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经验,推动了美学家从理论上对诗歌的审美形象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境”这个新的美学范畴。
“意境”之所以不同于“意象”,关键就在于“境”。
所以“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标志着意境理论的诞生。
“境”作为美学范畴,最早出现于王昌龄的《诗格》。
如“处身于境,视境于心。
_意境_理论的流变及其特征

“情”与“境象”(形)的统一。之后,诗僧皎然把意境的 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缘境不尽曰情”、 “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②中唐以后,刘禹锡 提出了“竞生于象外”的观点。③晚唐的司空图对此加 以生华,有扩大了意境的研究领域,提出了“象外之 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④ 揭示了意境含蓄蕴藉的美学特征。至此,古代文论 中意境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已经确立。
(责任编辑:范晶晶)
2010 . 2 131
到了清末,王国维以精湛的理论功底和中西融 合的学术功底,将“意境”这一概念从其他的美学范 畴中突显出来,并认为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 畴,极大地丰富了“意境”的美学内涵。王国维首先提 出的是“境界”,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 止,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沧浪所谓 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 ‘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什么是境界?王国维称“能 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国维后来在《宋元戏曲考》中,就明确地使用了“意 境”一词,并把“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 述事则如其口出,即情、景、事的逼真生动,视为叙事 作品的“意境”。另外,在戏曲领域里王国维对意境的 含义做了更具体的阐述:“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 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 也,古诗人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⑦在《人间词 话》中,他说他并不是把“意境”仅仅看作文学作品的 一种局部特征,或是一种风格,一种手法,而是把它 看作是能充分概括文学本质特征的一种最高范畴。
“意境”是中国文学意象中的一个富有哲理性意 蕴的词汇,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一种体现。在我国 长期的文艺理论发展史上,“意境”作为文学艺术追 求的一个旨向,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文学意境

忆秦娥
李 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文学意境的特征
(三)韵味无穷
刘义庆、谢赫:气韵
刘勰、钟嵘 :滋味 司空图 :韵味
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
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三)韵味无穷——审美特征
•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 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味 等多种因素。
• 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创造,一方面 取决于作品内蕴的丰富,一方面又是整体的 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 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学效果。中国古典诗 词所追求的“韵外之致”,“味外之味”, 就是意境在韵味方面的表现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情景并茂式◎
后宫词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薰笼坐到明。
(二)意境理论的发展
• 1、中唐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 • 2、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 •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兰田日暖, 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臵于眉睫之前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可谭哉?” ——《与极浦书》
•
(三)意境理论的总结和集成
• 1、王夫之的情景交融说 • (1)认为“意”为统帅。 (2)认为“景”为 兵 • • • • • 2、王国维的“境界”说 (1)他把意境(境界)作为评词的最高标准 (2)将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3)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 界。” • (4)“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古代诗歌意境说的发展

古代诗歌意境说的发展提要意境是中国文化和美学长期孕育、共同铸造的一个文学概念。
所以, 它有一个漫长的孕育、生成的历史过程。
本文所介绍的, 只是这个历史过程中的部分概况。
汉代以前意境是潜藏不露的,魏晋南北朝是意境的孕育期,唐代完成了意境概念的构建, 到宋代则是广泛使用的扩展时期。
明清以后进入总结归纳时期。
关键词诗歌意境发展分期诗的意境说是我国诗歌创作和审美经验的结晶, 它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意境意识在先民产生之初就已经萌生了, 经过先秦文化的多重积淀, 到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便形成了意境的完整概念, 随后的明清时代基本趋于稳定。
古代“诗境说”大致经过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一、潜藏期: 西周至两汉。
诗歌理论被儒家“ 诗教” 所统治, 诗的审美经验还不能形成理论上的概括。
这一时期这诗歌意境实际上是潜藏不露的。
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其中的风和部分的雅, 有着不同深浅的意境。
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谓: “《三百篇》之体制、音节, 不必学,不能学, 《三百篇》之神理、意厚, 不可不学也。
” 1可见他认为《诗经》是有意境的。
汉代以前,不能概括出意境理论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客观方面是, 诗被“采风” 之后, 脱离了它们民歌环境的实际, 连音乐性也丧失殆尽,诗歌的原意无法被理解。
主观方面则是, 统治阶级对于《诗经》的曲解。
从周至两汉, 虽然出现了总结诗歌创作实践的片断理论, 如《尚书·尧典》的“ 诗言志” 说, 孔子的“ 兴观群怨” 说, 汉儒的“ 赋比兴” 说,使《诗经》被视为国家礼俗政教的美刺工具, 几乎每一首诗都有了微言大义, 这样就使得它们的美学价值被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尘。
因此, 诗的意境说, 在汉末以前的时代是潜匿无闻。
二、孕育期: 魏晋南北朝。
宗白华先生说: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 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2人们的自然审美和自我审美得到统一, 就是意境意识的觉醒。
此时, 意境范畴正处于酝酿和形成的过程中。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摘要:意境源自中国,它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崎。
本文旨在简单的梳理意境理论在中国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展示意境理论发展的独特脉络。
关键词:;意境起源发展意境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成果,它发源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它的发展同时贯穿于中国美学史的各个分期,直至唐代美学家提出“境”这个范畴标志着意境说的真正诞生。
王国维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有所继续,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的意境理论做了发展,剖析。
从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到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总结,意境理论的发展构成了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的线索。
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意境学说的萌芽、诗歌意境论的成熟、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及其终结等几个阶段。
在此,我首先探讨的是意境学说的萌芽到意境论的成熟这个历史阶段,即从先秦到唐代《二十四诗品》以前的意境理论。
意境学说在先秦时期已经萌芽。
意境说早在唐代已经诞生,而它的思想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美学,庄子美学。
老子美学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发端,其主要思想是“道—气—象”三个互相连接的范畴。
在老子的眼中,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道”,也就是“气”。
如果脱离“道”、“气”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就变得毫无生气了。
[1]庄子继续并发展了这个思想,庄子的“言不尽意”说以及“诗六义”(风、赋、比、兴、雅、颂)说等可以看作是意境学说萌芽的标志。
并提出“象罔”,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象罔是有形和无形,境相与罔幻的完美结合。
[2]这些片断式的言说从“意”与“象”、“言”与“意”辩证关系的讨论以及“风”、“比”、“兴”等艺术手法的阐释方面初步探讨了“意”、“象”、“言”关系以及创造手法问题,为意境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魏六朝时期,意境学说进入文艺研究领域。
陆机、刘勰、钟嵘等文学理论家对情物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铸成了“意象”这个词,并且对审美意象做了很重要的分析。
第二章 文学形象之四意境

第二章文学形象之四:意境(2009-12-26 12:10:40)四、文学意境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意境理论的历史发展意境理论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源远流长。
先秦时代,儒家强调“圣人立象以尽意”,追求“万物一体之仁”的人格境界;道家主张有无相生,强调物我同一,追求无待而游的人生境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
魏晋以降,佛学东渐。
佛禅主张“道由心悟”,“不立文字”,注重直觉等思想观念进一步为意境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资源。
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形成的诗论、文论、画论、书论等艺术理论为意境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曹丕的“文气论”钟嵘的“滋味说”,谢赫的“气韵生动”、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等等。
尤其是刘勰的“隐秀论”,主张“文外之重旨”,“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激发了后人对“象外”的美学追求。
意境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据传为唐代王昌龄所著的《诗格》中,王昌龄首次提出了“意境”的概念,使“意境”作为一个诗学范畴正式进入了文学理论之中,这是他的重要贡献。
但他的所谓“意境”指的是不包括感情在内的思想的一种境界,是属于主体的一种境相,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意境还不完全相同。
其后,皎然提出了“取境”说,认为“取境”直接决定着整首诗的情思风貌与品味高下。
刘禹锡给意境下了第一个定义:“境生于象外”,指出“境”不能离开“象”,又是对“象”的超越。
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进一步阐述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在司空图看来,意境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标志着我国意境理论的成熟。
到了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进一步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意境理论的演变流程.

意境理论的演变流程内容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理论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的美学概念和审美范畴。
“意境”作为一个理论范畴,只有先对其溯源探究,才能更好的把握这一理论发展的脉络。
本文试图梳理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意境发展形成流程“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概念,也是我国古代美学的基本范畴。
“意境”是指由实境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境外之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
而“空白”是这一范畴的美学核心和重要特点。
空白与实境,一隐一显,相互作用,形成巨大的艺术张力,拓展了艺术作品的审美空间。
意境一词最早是由代诗人王昌龄提出来的,明清时期才成为美学范畴,但其思想实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意”、“象”。
所以所以本文按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轨迹,把意境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以下四个大时期。
一、先秦——意境理论的孕育时期意境理论,就其源流来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中。
在《周易•系辞》中有这么一段话“然则圣人之象,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已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虽然谈的是《易经》中卦名、卦象。
但已可以算是中国古典文论中最早出现“意”和“象”的关系问题的篇章。
而意境正是意象的核心。
魏王弼则在《周易略例·明象》中作了进一步阐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已然展示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递进层次关系。
意和象的统一,在此已具有美学的特定含义。
又如《庄子》认为,万物本体和生命本原的“道”犹如“玄珠”,感官、理智和言辩都不能获得它,而具有象征意义的、虚实统一的“象罔”却可以把握它。
庄子首先承认了言可以传达“形色名声”,指出了意、象、意之间的关系,为诗歌理论中“意象”、“意境”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浅谈诗歌意境学说的流变

浅谈诗歌意境学说的流变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诗歌意境理论发端于钟嵘的滋味说,直至王昌龄在《诗格》中首先提及意境一词,后经皎然的《诗式》、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论著以及清初王士祯“神韵说”的继承和发展,至清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集其大成。
本文简要记叙了意境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指出这一理论必将在后学们的学习研究下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诗歌意境理论流变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
有人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
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
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囿。
从古代文艺理论的发展轨迹中,可以从中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诗歌意境学说的提出《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这里最早提出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意志感情的记录。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知也,在心为志,发言为声。
”强调的还是诗歌抒发意志情感的功能。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云:“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灌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以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在此段文字中刘勰首次提及“意象”一词,“意象”在这里指的是作者想象中的境界。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论诗文不分,但他提出的“意境”从创作论的角度出发,开始探讨作诗文的技巧问题。
钟嵘的《诗品》是真正意义上专门研究诗歌的开创之作,把诗歌从以前经学或文学的附庸中解放了出来。
《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情性,形诸舞咏。
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
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演变

浅谈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演变【摘要】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在这一个漫长的时间跨度中,涌现了无数诗人,诗歌作品也是层出不穷。
然而在这一个时间段中,唐代无疑成为诗歌发展的高潮,在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背景下,涌现了大批诗人,“初唐四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
和唐代的诗歌创作成就相比,唐代诗歌的创作理论成就要小得很多,但是它仍然在中国的诗论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因为,诗歌的意境理论产生于唐代,并贯穿着中国整个时期的诗歌评论。
今天,当我们的眼前展现一首诗歌的时候,往往,我们都会在品读的过程中,寻找诗歌内部的意境表现在何处,或者直接发问这首诗歌的意境怎样。
而那些意境丰富的诗歌往往被称为上乘之作,并被后人传承下来,奉为经典。
【关键词】唐代诗歌;意境一、诗歌的意境意境是诗歌创作与鉴赏理论中的核心问题。
所谓“意境”,从创作主体而言,它是诗人的主观之情、理与被表现的客观事物之形、神以及诗人对现实人生的独特感悟所形成的艺术画面。
绝大多数的诗歌不以塑造人物,描述故事为己任,它所要表现的是诗人心灵思绪的片断,借助的常常是与之相对应的山水草木等事物的形貌,赋之以灵性,寄之以情思,它们不同的艺术形态,则是诗人独特匠心的展示。
从接受主体而言,则是凭借诗歌艺术语言的媒介,糅合一己之人生经验,再现诗歌中的艺术情景,并从中体悟、玩索与反观自身,从而产生心灵的回应与共鸣。
最早将“境”作为诗学术语引入诗歌领域的是唐人。
唐代诗僧皎然《诗式?取境》云:“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
”这里的“境”,就包含了主客观统一、驰骋艺术想象的意思,就是指意境的创造问题。
皎然还在《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扬上人房论涅槃经义》中有“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的诗句,也说明了诗人的情思是包容在诗歌的意境之中的。
我国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我国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孙向阳(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贵州铜仁554300)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它是后于“意象”概念出现,却渐渐成为艺术的终极追求而超越了“意象”的一个范畴。
我国的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的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本文就试图来梳理其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范畴之一。
宗白华先生指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在中国美学史上,它是后于“意象”概念出现,却渐渐成为艺术的终极追求而超越了“意象”的一个范畴。
意境指的是诗(词)、画、戏曲及园林等门类艺术中,借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熔铸所成,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或人生真谛,从而使审美主体之身心超越感性具体、物我贯通、当下无比广阔空间的那种艺术化境。
意境一词是最早由唐代诗人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宋代严羽则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的意境,认为二者完全一致;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虽然意境在明清时期才成为美学范畴,但它的形成背景须上溯至先秦道家、魏晋玄学以及隋唐佛学的本体论讨论,须上溯至魏晋至宋元诗、画等门类艺术中有关“象”与“象外”、“言”与“意”、“形”与“神”、“虚”与“实”、“情”与“景”关系的讨论。
下面,就从历史的角度来阐述我国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意境理论的发韧时期《易经·系辞》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认为感性形象比之于抽象的逻辑语言更能充分抒发和表达主体情思。
《易传》所言之“象”,主要指卦象,但也包括艺术形象。
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2019年精选文档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复杂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是意境的孕育时期;唐宋时期是意境的提出和形成时期;明代至近代为意境的发展时期。
下面谈谈意境的形成过程并从中概括意境的内涵。
一、“意境”说的孕育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意义上的意境范畴还未出现,可以说是意境说的孕育期。
首先,先秦时期,言意之辩呈现出两条思路:一是以《易传·系辞》中主张的言—象—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认为象比言更能表达主体情绪,立象是为了尽意。
二是以老庄为代表所主张的言-意。
老子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认为只有超越了“有限”的束缚,才能把握“无限”。
这时的言意之辩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的思考,但它是后世文学文论中重视内心体验这一传统的滥觞。
从哲学“意象”发展到审美“意象”,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是转折点,而刘勰的“意象论”则完成了这种转换。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把庄子的“得意忘言”发挥为“得意忘象”,同时更深一层地对“意”“象”关系作了探讨。
他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他的这种探讨对“象”转化成“意象”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因为陆机、刘勰、钟嵘等大文论家对相关内容的论述,意境已经取得了意象、隐秀、风骨等众多规定性,内涵大大丰富。
这个时期出现了形神论、言意论、诗味说等美学思想,都与意境说有着某些联系。
尤其是以“味”论诗的主张,其中已出现意境理论的端倪。
再次,“境界”一词随佛教传入我国,对文学上意境说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诗歌评赏的重要标准:“意境”说的起源、发展与完善

诗歌评赏的重要标准:“意境”说的起源、发展与完善当我们读一首诗,觉得这首诗写得好,那么它到底好在哪里呢?有人说,这首诗好就好在有意境或境界。
确实,“意境”是中国诗歌评赏的重要标准。
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意境”说经历了起源、发展与完善的历史阶段。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究其中的脉络、特征与内在联系。
“意境”说起源于“兴”“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汉代经学家郑众说:“兴者,托事于物也。
”这里的“事”是指“人事”,诗人的思想情感;“物”是指诗人描述的客观形象。
“托事于物”就是诗人通过对客观形象的描述,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诗人描述一对雎鸠鸟在河岸上和谐鸣叫,表达品貌美好的淑女是君子的最佳配偶。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夭》)诗人描述春天的桃花盛开,色彩鲜艳,表达少女出嫁,和和美美去夫家。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兴”作为《诗经》的艺术表达手法,“托事于物”能使诗歌产生耐人寻味的情思。
南北朝著名的诗论家钟嵘提出“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诗品序》)肯定“兴”的艺术功效,使诗歌具有令人回味的艺术遐想。
“意境”说即起源于“兴”。
“意境”说在唐代的提出与发展唐代诗人王昌龄是最早提出“意境”这一审美概念的。
他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其中“情境”是指“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而“意境”的含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所说的“情境”与“意境”在“张于意”即艺术构思方面,其实是相通的,皆指诗人经过艺术构思抒发内心真实深沉的思想情感。
王昌龄对“意境”的阐释较为粗浅,但是提出这一概念对“意境”说后来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
继《诗格》之后,中唐诗僧皎然对“意境”也作了集中的论述。
他在《诗式》中指出:“诗情缘境发”,“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意境理论的发展

意境理论的发展意境理论的源头可上溯至《庄子》,此书不但提出了言与意、意与象的关系,还较早使用了境的概念。
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来评论嵇康和阮籍的诗,说其“境玄思淡”,并从诗歌创作的思维特点中,概括了主观情感和客观意象之间渗透交融的关系,钟嵘在《诗品》中提到了“滋味说”,主张诗歌创作要“使味之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这已触及了意境应含蓄韵味无穷的重要特征。
盛唐后,意境理论开始全面发展,王昌龄在《诗格》中明确提出了意境的概念,诗僧皎然地把意境研究推进一步,在《诗式》中提出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另外,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等观点,揭示了意境含蓄和发人想象的美学特征,至此,意境理论的基本框架确定。
自宋以降,意境理论逐渐成我国诗学画论的核心范畴,其研究代有深入。
宋人严羽“别材”“别趣”说,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说,明人陆时雍的“韵味”说,清人王夫之“情景”说,逐步深入探讨了意境的审美特征。
清末,王国维总起大成,意境理论臻于成熟。
《人间词话》为其代表作。
将古典诗词中是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认为诗词典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还将意境引入戏曲和小说研究领域,至此,意境成为独具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美学范畴。
辩体与破体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辩体论与破体论贯穿始终,前者认为文各有体,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性,表现手法与艺术规律,后者则主张打破各种文体的界限,使各类文体相互融合。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诗文相乱”之说,从理论实质上看,是将文体类型绝对化,否定不同之间的交叉渗透,如陈师道《后山诗话》中“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
意境论的发展与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意境论的发展与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作者:王文林来源:《好日子(下旬)》2017年第12期摘要:中国传统理论核心问题是意境,是古代文人不懈追求其审美之精髓。
本文对“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追溯,意境论的发展过程包括第一阶段是前意境阶段,也可称为萌芽阶段,第二阶段是意象阶段,第三阶段是意境阶段,第四是现代意境阶段。
意境论虽为我国古代文学之理论,但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建设同样影响巨大。
意境创造有其产生的自然与历史条件,深深根植于中国文人的生活中,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意境论的滋润。
继承属于中国文论的意境论,使当代中国作家拥有自己的个性与灵魂,才可创造出属于中国的,也可走向世界的优秀文学作品。
关键词:意境论;发展过程;现当代文学;意象与意境一、意境论的发展过程《尚书》最早出现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记载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其中“诗言志”中的“言志”是界定了诗歌的根本特点,而“志”则代表了主题的心灵世界,突出了把握诗歌的主体性,表现性与抒情性,从中可以表现出儒家的诗言志与交感理论主要从情景交融方面影响了意境理论。
在《尚书》中所涉及的“诗言志”实际上是将诗歌、音乐、舞蹈置于一起论述,把握其共有的抒情特征。
音乐与舞蹈是很强烈的艺术形式,可通过乐者和舞者传递出感情,故乐、舞的抒情性同样可验证诗歌的抒情性,而“诗言志”是从艺术形式本体的特性阐发其本质。
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诗言志”,运用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来抒发诗人的“志”。
《诗经》中多用比兴手法言志并流传广泛,如《氓》中的诗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就是运用了比兴手法,用桑树叶子未落之时,缀满枝头绿萋萋的景象,形容女子未嫁之时,如同桑叶挂在树上茂盛且美丽。
故“诗言志”展现了文学的功能意义与象征性作用,这种情况下“诗”成为人们“言志”的工具与载体。
《易经》[1]可视为中国之哲学书,亦可说是一件文学或艺术作品。
意境理论的形成

意境理论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
即使单就“意境”这一概念来说,在其诞生之前所经历的过程也极其复杂,正如最后被称之为婴儿的生命,在其降生之前,必须在母体里经历从最初的受精卵分裂、着床到形成桑胚体、胚层、胚芽、胚盘、胚胎的一系列复杂变化。
意境的孕育、演变、发生、发展的过程,涉及的时间跨度大、牵涉的领域范围广、参与此过程的人文因素多,造成意境的沿波探源研究中.歧议难免。
首先,对意境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翔分,意见不一。
如刘九溯将意境说的历史发展过程分为孕育、产生与发展、形成三个时期。
夏昭炎、陈铭、薛富兴等则采用四分法。
“意境的发生甚为久远.延续至今,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
这3000年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意境的第一个时期是孕育期、初始期,先秦至汉代,大体属于这一时期;意境的第二个时期为其自觉形成期,汉末至魏晋南北朝.则属于这一时期:意境的第三个时期,即它的成熟、鼎盛期,为唐、宋时期;第四个时期为意境的发展延续期,为元时清时期。
””夏昭炎这种划分,在四分法中较为合理。
陈铭把意境的历史分为奠基期、衍化期、成熟期、深化期,具体的命名虽然不一,但对应的时段与特征大致与夏说一致。
吴建民认为:明清时意境论已经完成成熟,不但诗论中广泛运用,而且词论、文论、画论甚至小说戏剧理论中亦常见。
到王国维,对历史漫长的意境论作了系统性的理论总结。
””薛富兴则认为意境诞生于唐代,此前为哲学奠基期、美学准备期,宋为意境的巩固期,明清则是意境的最后完成期,意境终结于王国维,可谓别是一说。
其次,对于意境诞生的时间、确立的标志,说法不一。
刘九洲视“诗言志”的观点为意境说的先河,他又认为意境概念的提出是意境说产生的标志。
张皓认为最早将“人境”与“意境”联系起来的是东晋诗人陶渊睨,陶也是发现审美境界的先觉者,陶诗“结庐在人境,而无乍马喧。
⋯⋯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
”(《饮酒》)诗中不仅创造了“采菊东篱”的意境,而且提到了“意”与“境”的概念,成为“意境”说的先导。
意境理论的流变过程及其现代阐释

第 加卷
20 年 6月 06
第3 期
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 a o h ei nvr t( h ooh n o i cec ) orl f i z U i sy P isp yadSc l i e n S h ei l aS n
Z HAN )i. a Z G 【 jn . HAO Pn -u uu igy a n
( .oeeo H m nts n o m n aos Inhi o a U ie i S8 i O 24 C i ; 1C lg u aie dC m ui tn,Saga N r l n rt Ir O3 , h a l f i a ci 1 m v sy, 1咖 2 n
要] 意境是我 国古 典文论独 创的一个概念 , 是最能 体现 中华民族独 特 的审美情趣 的范 畴之一 。该 也
文 着重论述 了意境理论在近代的流变状况 , 为经过 王国维 、 认 朱光潜 、 白华 的 阐释, 境理论 逐渐完 成 了由古 宗 意
典 向现代的转型。其现代阐释的精髓集 中体现为 中国人独有 的和宇宙相通 的审美情趣 , 这种对东 方 自然生命 理
2 At oeeo Ti haU vrt,ei 00 ,hn) .rclg f s gu n e i B i g10 ̄. ia n i s y j n C
Ab ta t sr c :Mo d i o iia e t ei o c p i w ih e o is te s e i a t o h n s e pe 1 a e o s a r n a sh t a c n e t n. hc mb de p ca t e fC ie e p o l . 1 p p r n g l c l o h l s I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境理论的演变流程内容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理论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的美学概念和审美范畴。
“意境”作为一个理论范畴,只有先对其溯源探究,才能更好的把握这一理论发展的脉络。
本文试图梳理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意境发展形成流程“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概念,也是我国古代美学的基本范畴。
“意境”是指由实境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境外之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
而“空白”是这一范畴的美学核心和重要特点。
空白与实境,一隐一显,相互作用,形成巨大的艺术张力,拓展了艺术作品的审美空间。
意境一词最早是由代诗人王昌龄提出来的,明清时期才成为美学范畴,但其思想实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意”、“象”。
所以所以本文按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轨迹,把意境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以下四个大时期。
一、先秦——意境理论的孕育时期意境理论,就其源流来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中。
在《周易•系辞》中有这么一段话“然则圣人之象,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已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虽然谈的是《易经》中卦名、卦象。
但已可以算是中国古典文论中最早出现“意”和“象”的关系问题的篇章。
而意境正是意象的核心。
魏王弼则在《周易略例·明象》中作了进一步阐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已然展示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递进层次关系。
意和象的统一,在此已具有美学的特定含义。
又如《庄子》认为,万物本体和生命本原的“道”犹如“玄珠”,感官、理智和言辩都不能获得它,而具有象征意义的、虚实统一的“象罔”却可以把握它。
庄子首先承认了言可以传达“形色名声”,指出了意、象、意之间的关系,为诗歌理论中“意象”、“意境”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不管是《周易》的“圣人立象以尽意”,还是庄子对“象”、“言”、“意”的讨论,都使我们看到了“意”、“象”的影子,这些影子不仅激起了后人对他们的继续讨论和完善,同时也成了后来意境理论形成的发端。
二、魏晋——意境理论的形成时期魏晋玄学的兴起和发展,佛教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尤其是言意之辩和形神之争,则直接影响到意境理论的产生和形成。
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中以老庄解《易》,进一步阐释了意、象、言三者的相互关系,在庄子的“得意忘言”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得意忘象”说,强调为“得意”而不可执着于“言”、“象”。
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标举“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否定了语言文字有表达佛理的可能性,主张“信手拈来,皆成妙谛”。
六朝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思想逐渐演化出系统文学理论的转折时期,也是意境理论发展由哲学、美学思想基础向文学艺术理论转化的时期。
陆机《文赋》从情思与物境互相交融的角度论述艺术构思的过程。
他在《文赋》的小序中曾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经常出现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认为文学创作既要看到"为物也多姿",又要力求"会意也尚巧",应当善于认识、体会客观物象的美妙处,恰到好处地予以表达出来。
刘勰在《诠释》篇里提出的“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论和《物色》篇中的心“随物宛转”和物“与心徘徊”指出了意境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隐秀》篇中对“隐”和“秀”含义的分析特别是关于“文外重旨”和“义生文外”的论述,正是后来有关意境美学特征论述(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论和司空图的“象外之象,境外之境”论)的滥觞。
可以说,刘勰为意境范畴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从文艺创作的实际看,魏晋时期已有一些具有意象特征的优秀诗歌,只是当时还没有概括出“意境”这个范畴。
钟嵘的《诗品序》总结前代的诗歌创作的经验,提出并强调诗歌要有“滋味”说:“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 是诗之至也。
”可以说,意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其哲学基础而言,道家孕其胎,玄学助其成,禅宗促其生。
无道、无玄、无禅就无“虚”,就无“象外之谈”,就无旨在深刻表现宇宙生机和人生真谛的“意境”说产生的可能。
二、唐宋——意境理论的成熟时期盛唐时期是中国千年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此一时期人们对意境的追求已经完全归于自觉,意境已经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范畴来加以追求。
唐代意境论的先声是殷璠的“兴象”说,兴象表现出了盛唐诗人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人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兴象”正是建筑在盛唐诗歌创作的大量实践经验之上的。
“兴象”指的是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偏重于之主体比较隐蔽的客观形象,然而他又可以极大地感发人的性灵,产生浓厚的审美情趣,启发人们的想象。
“兴象”在内涵上已经接近意境的美学涵义了。
王昌龄第一次提出了“意境”一词,今本《诗格》中云:“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
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
其中,所谓物境,按王国维所言,即无我之境,所谓情境,即有我之境,所谓意境,则是境界了。
王昌龄的《诗格》主要是探讨诗的创作规律的,所以他同时提出了诗创作的思维规律:“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日取思。
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深思,心偶照镜,率然而生。
感思二: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
取思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他提出了承前启后的一些美学概念:境、物境、情境、意境、神、境象、意、情、思、生思、感思、取思、意象、象、物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境界”。
“境界”是王昌龄《诗格》的核心,又是外来词义的吸收。
“境界”的使用,由于佛学的传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作为佛家术语“, 境”主要用于表述人对感觉的存在“: 所言境者,谓六尘境:一、眼对色;二、耳对身;三、鼻对香;四、舌对味;五、身对触;六、意对法。
”将这种感觉的存在引入诗话中,正反映出王昌龄对于内心感觉的强调。
那么如何体现“意”呢? 王昌龄在《诗中密旨》中说道:“一曰得趣,二曰得理,三曰得势。
”“得趣一,谓理得其趣,咏物如合砌为之上也。
诗曰:‘五里徘徊鹤,三声断续猿。
如何惧失路,相对泣离樽’是也。
得理二,谓诗首末确语不失其理,此谓之中也。
诗曰:‘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是也。
得势三,诗曰:‘孟春物色好,携手共登临。
放旷丘园里,逍遥江海心。
’”得趣、得理、得势,正是生思、感思、取思的结果,是取“意”的结果。
王昌龄的《诗格》,开创了唐代诗人研究诗歌创作规律的先河,推动了唐代诗歌创作和诗歌创作理论的发展,也影响了后代的文学创作。
晚唐的司空图,把诗歌意境理论的重要内涵“象外之象”,“味外之旨”提了出来,并作了较为精当的阐释,从而见出诗境之象的不同层次。
他在《与极浦书》中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睫之前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然题纪之作,目击可图,体势自别,不可废也。
”在戴容州心目中,诗家之景有别于现实生活中一切实物实景,而是如阳光照耀下的碧玉,远望像有轻烟缕缕升腾,似有若无。
而司空图将此种审美现象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作了更准确的描述,前一个“象”是具形色声迹之象,后一个“象”则是以前一个象为媒介,由诗人的情思幻化而生的空灵飘忽之象。
第一种“象”属于审美的实在境界,第二种“象”应归属于审美的理想境界。
第一种境界常遇而多可求,司空图对此是明智的,他以为自己所作的浏览题纪诗,描写的是“目击可图”的景物,纵与“象外”之诗有高下之别,作为另一种“体势”,也自有存在的必要。
第二种境界可遇而难求,不可多求,自然是诗中一种最佳的“体势”,他心向往之。
同时,司空图将“韵味”作为品诗的最高艺术标准。
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辨于味而后可言诗也”,言诗应该“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他认为诗达于此可为诗的最高境界。
司空图还在《二十四诗品》中,从作品论、风格论、鉴赏论、接受论进行了深层挖掘,形象地解说了诗歌艺术风格和不同的诗境风貌。
所举各“品”都涉及到诗歌境界那种不即不离,在有意无意之间的特殊品质。
并以“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作为诗境的内在精神。
司空图以“外”清晰划出了象外之象的层次,他已经从理论上意识到“境界”是一种超感性、超具象、生成于具体艺术媒介之外的美学范畴。
所以说,司空图对意境理论的重要贡献就在于他对意境层次的深刻体悟和独到研究。
从各种美学范畴发展的关系来看,唐代的形神理论、虚实理论和言意理论都有相当的发展,这时强调艺术作品以形传神、以实出虚、意在言外等思想较为流行对意境论的形成产生影响。
从司空图等人的诗论中,可以看出这些范畴和意境的理论往往交织在一起,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不同层次上规范着艺术的审美特征。
宋代关于意境理论的论述大多继承唐代的余绪,但在崇尚平淡诗风中注重言外之意,在流行“以禅喻诗”的诗论中提出“悟”的要求,实质上都对“意境”有所发展,并对后人有所影响。
严羽的《沧浪诗话》比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意境理论,可以算得上是一部有影响的诗论专著。
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等五部分组成,也就是说,它从作家论、创作论等方面对意境理论作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兴趣”说和“妙悟”说上。
严羽以“兴趣”说将司空图的“象外之象”加以进一步发挥和完善,使之成为一种专门化的对诗的审美追求。
严羽较司空图深刻之处在于他把问题提到诗歌特性的意义上来理解,如他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这里的“别趣”当然就是“兴趣”,与“理路”相对者当然就是“情路”。
由于“惟在兴趣”,所以诗歌就有含蓄深远,韵味无穷的意境。
严羽对这种意境的艺术特征描绘即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据说羚羊晚上睡觉时角挂在树上缩成一团,最灵敏的猎狗也闻不到其气味,无法找到它的踪迹,借此说明这种意境精彩绝伦而又浑然天成,没有任何人工痕迹,并且具有朦朦胧胧之美“,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点明了“兴趣”说的实质。
除了“兴趣”说之外,严羽还用“妙悟”来界定意境的特性。
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即诗歌的意境过程中,其思维的对象不是书本知识和抽象的理念“, 空中之音”已非喉腔之音“, 相中之色”已非自然之色“, 水中之月”已非天上之月“, 镜中之象”已非照镜者实体,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客观形象世界,内心在外物的偶然触发下产生诗思,这就是“妙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