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学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学困生心理健康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学困生心理健康研究》结题报告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就颇丰,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涉及语 文学困生的学习的研究以及探究学困生心理层面的研究更少。
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支持 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走进儿童心灵,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有目的地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 题,进行合适的心理辅导,创造适应儿童的班级语文学习环境,促进个体生命的总体生成。
关键词:语文 学困生 心理健康 研究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人类正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整体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国 民的整体素质。
研究语文学困生的学习问题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 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当前应重视语文学困生学习问题。
b5E2RGbCAP但是目前教学实际中普遍存在忽视语文学困生学习的现象。
在一些教师眼中语文学困 生是一群不可教的低智群体,往往对他们不加培育、浇灌、修枝、剪蔓,任其自由发展,结果 造成优生一天天好起来,语文学困生一天天“烂”下去的不良现象,造成一个班级语文水平两 极分化问题。
有些老师虽然注意到了学困生的问题,但是一味从知识的层面去培优补差,往往 补差效果并不明显, 这是因为对学困生的心理层面的研究不够。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 以知识为目标,忽视学习心智与知识的依存关系,忽视心理健康与人才质量的从属概念,儿童 的美好天性在知识的教学中被压抑,儿童的多元潜能在统一标准的评价中被修剪,儿童和谐的 人际在“好生”与“差生”的等级分类中被扭曲。
由此,生命之树从小就带着一颗缺憾的心灵 成长。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最重要的现实:儿童拥有一种精神生命,这种生命的微妙表现尚 未引起注意,它的活动方式会被成人无意识地破坏掉”(玛丽亚·蒙台梭利)从语文教学理论 看,目前尚缺乏对语文学困生心理问题的系统理论阐述,有关语文教学的理论书刊缺少这方面 的资料。
尚无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及对策研究》
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这给学校带来了更多的管理压力。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及对策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我们探讨了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针对学困生,学校应加强对学困生的管理,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其次,学校应采取多种教育措施,如实施良好的素质教育、开展科技活动等,旨在提高学困生的研究能力;此外,学校还应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为学困生提供研究奖励,以激励他们更加努力研究。
其次,我们探讨了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首先,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教育资源,定期向学困生提供教育资助,以帮助他们改善研究环境;其次,学校应加强学困生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改善研究心态;此外,学校还应建立专业的学困生课程,针对学困生的特殊需求,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困生的研究成绩。
最后,我们认为,学校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学困生转化机制,包括加强对学困生的管理、实施科技活动、采取激励措施、提供教育资助、加强心理辅导等,以促进学困生转化。
同时,学校还应建立专业的学困生课程,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困生的研究效果。
总之,学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学困生的管理,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建立完善的转化机制,以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一、项目背景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广泛关注。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面对学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我们开展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二、研究目标1. 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2. 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3. 结合实践,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方法、策略等。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心理问题的分布特点。
3. 实证研究法:选取部分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观察效果。
4. 案例分析法:收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案例,总结经验。
四、研究结果1. 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小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等问题。
部分学生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2.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策略:根据文献分析和实践经验,我们总结出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
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如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加强师生沟通等。
3.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成果:通过对部分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学习积极性、自信心等方面有所提高。
4.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总结:结合实践,我们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等。
五、结题结论本课题通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得出以下结论:1.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需引起广泛关注。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的研究》阶段性报告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的研究》阶段性报告现把以往的实验工作进展情况归纳总结如下。
经过查阅资料、实例分析、观察实验、经验总结等各方面实验方法研究后,我们归纳总结出了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如下: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
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
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
学习方面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有厌学情绪。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有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老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
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交往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惟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自立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系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过度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在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常常把孩子视为“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是溺爱。
学困生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学困生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学困生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研究旨在探究学困生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式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研究结果表明,学困生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 家庭教育对学困生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
一些学困生的父母可能缺乏对孩子的管教,不注重孩子的学习效果,或者过于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2. 学校教育对学困生的形成也有影响。
一些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可能存在问题,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3. 社会环境对学困生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歧视等,可能会对学困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1. 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
2.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和课程的改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社会应该加强对于不公平现象的监管和打击,消除就业歧视,营造公平社会环境,为学困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本研究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小学生学习困难与帮助研究报告
小学生学习困难与帮助研究报告一、引言学习困难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一种常见问题,它可能对他们的学业成绩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和寻找适当的帮助方式是教育界的重要任务。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以及如何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1.认知因素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记忆力不足、思维方式不成熟、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因素的困扰。
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可能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出现。
2.情绪因素情绪问题在小学生学习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焦虑、抑郁或缺乏自信心等情绪困扰可能使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
3.学习环境因素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也有影响。
缺乏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不良的家庭教育以及师生关系紧张等因素可能导致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出现。
三、提供有效帮助的方法1.个体化教学针对小学生的不同学习困难,采取个体化教学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通过对学生进行评估,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提供学习支持学习困难的小学生可能需要额外的学习支持。
这包括提供辅导、补习课程、学习资源等,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3.情感支持除了学习上的支持,小学生也需要情感上的帮助。
教师和家长可以积极倾听学生的需求和疑虑,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4.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帮助小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
这包括提供适当的教学资源、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等。
四、结论学习困难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但通过合适的帮助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个体化教学、学习支持、情感支持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都是提供有效帮助的重要方法。
我们应该关注小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解决这一问题。
(注:本研究报告仅供参考,具体解决学习困难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总结报告
《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总结报告----------------------------知识改变生活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总结报告为普遍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全面发展,形成一套农村小学在教育教学中应对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使现代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更具时代性、科学性。
我们申请的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自2008年9月28日开题至今,已走过了将近一年的历程。
广大课题组成员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和艰辛,始终坚持我们提出的“实、活、新、高、稳”的教育科研五字方针,即:在研究的过程中要讲究一个“实”字,以防止研究工作浮于表面;在研究的手段上要讲究一个“活”字,以避免研究方法墨守成规;在研究的理论上要讲究一个“新”字,以促进理论体系开拓创新;在研究的效率上要讲究一个“高”字,以提醒研究人员务实高效;在研究的步伐上要讲究一个“稳”字,以保障研究计划稳步实施。
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实验,于2008年10月卓有成效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调研、分析,同时从学段组到个人都制定了详细的“分层研究行动计划”;11月份开始,我们正式进入第二阶段的研究,迄今已是整整的两个学期。
现就一年来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施情况从我们的课题《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中不难看出,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对象是占全国小学生70%以上的这样一个群体——农村小学生;我们所研究的内容是学习心理问题,其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这样一个群体中究竟有哪些学习心理问题,二是,出现这些学习心理问题是哪些因素造成的,三是,如何去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也就是说:解决这些心理问题需要采取哪些对策,),因此,我们在实施本课题的研究中做了以下工作。
小学学困生学习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学困生学习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学困生的问题在小学学生中普遍存在,它阻不仅碍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而且还困扰着整个小学接待的教育,影响着教育的效益。
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困难学生做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一定的理论和改进方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科学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的一大革命。
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核心的国民教育。
所以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
因此结合教学实际对学困生问题进行研究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
陈至立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中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定要抓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要能明确的回答:我们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思想,转变哪些教育观念”。
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在继承传统教育思想丰富遗产的同时,必须扬弃那些带有明显封建时代痕迹的教育观,必须注意到,科举文化的流弊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现代教育的科学认识。
至今,教育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着的某些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上没有突破性进展。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影子,透过行为现象可以看到它的本质是观念在起作用。
行为是一面镜子,透过镜子可以映射出观念方面的东西。
改变教育行为必须改变教育观念。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农村小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就谈不上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化学困生,帮助他们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优等生一样重要,尤其实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就更有其重要意义。
孙浅小学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组人员:课题负责人:崔海峰孙玉兵成员:孙志严成刚牛丽汲正雷周娟陈党党由固镇县孙浅小学自己申请并承担研究的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学会批准的《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课题编号38),该课题于2014年6月申请,2014年9月获得市教科所审查批准,2014年10月举行了开题仪式。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一、确立课题行动研究的背景(一)当地“学困生”的现状随着农民外出打工,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成了当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中有很多“学困生”。
抚养他们的多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低,无法承担起管理孩子的责任。
他们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迟到、早退、打架、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做作业等,不少人还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学困生”问题成为社会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监护人职责不明。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学困生”由祖辈或亲属照管,少数“学困生”甚至无人照顾。
而委托监护人往往不甚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把对“学困生”的监管仅仅停留在生活照顾上,对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学习辅导方面基本上是无力顾及,也难以顾及。
2.家庭关爱少、情感缺失。
调查表明,80%以上打工的父母每年仅回家一次。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孩子”的关心偏少,造成“学困生”因缺少亲人关爱而在他们的生活、学习、性格、心理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实践证明父母离开孩子时间越长,孩子年龄越小,造成“关爱缺乏”就越明显,在孩子人生中留下的阴影越深。
3.学习自觉性较差。
由于一些“学困生”跟随祖父母生活,学习基本无人照管,怕苦怕难,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
4.个别“学困生”性格出现问题。
一是性格较孤僻。
他们平时与人交往较少,“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突出,孤独,离群,自我封闭。
二是心理不健全,他们胆子较小,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上课时也不敢主动举手发言。
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研究结题报告
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研究结题报告本课题以教研室为指导,以白埠小学为研究基地,在校长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我组的课题研究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主要体现在:(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使教师统一了认识,转变了观念,创新了工作方法,提高了教师帮困能力。
在转化学困生教育中,摸索出以下五条转化策略,简而言之为:⑴找原因,寻突破,消除厌学思想。
⑵相信你,你能行,激发学习兴趣。
⑶低起点,小目标,获得成功体验。
⑷一对一,请帮手,增加成功体验。
⑸反复抓,抓反复,养成良好习惯。
由此学校的班风、学风、教风有了很大提高,班级更加明显,学校成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园地,让学校中的每一个生命都精彩成为了教师的职责。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使教师达到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更新,实验班级中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有了显著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大大增强,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研究时间不长,实验方法边学习边摸索,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实验。
具体表现在:1、学困生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工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通过努力,我们可以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但我们无法左右社会对学困生的影响。
从目前来看,社会对学困生的负面影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如何让社会发挥其应有的正面教育作用,这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2、学困生队伍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先天性智力低下的学生的转化成效不明显,如何转化这部分特殊学生是一个艰难的课题。
3、做一时容易,做一世难。
真正要改变学困生的学习状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久的坚持,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我们这个社会的合力坚持。
4、学困生问题研究我们还要在白埠小学继续深入,并将已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向全县推广。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县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转化学困生模式,从而促进我县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针对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针对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充满活力,具有鲜明个性的,会学习能创造的一代新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终追求的目标。
学习困难生的转化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的呼唤。
如果一所学校有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的话,“学习困难生”的转化无疑是必须俯下身子必须要做好的事情。
我校也不例外。
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减小两极分化。
因此申报此题,旨在通过调查,了解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心理因素和学习现状,分析数学学习困难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学习困难的成因。
探索数学学习困难生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
探索减小数学学习困难生学习困难程度的对策。
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数学学习困难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从实质上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各科的学习。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及目标1、“数学学习困难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在数学学习上明显有困难,数学成绩暂时难以达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
这些学生与同龄的其他学生相比,在听说读写算以及推理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困难,在学习心理上有一定的障碍,需要给予特殊的照顾与关爱。
但这里特别强调数学学困生并不等同于数学差生,差生的说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认为学习差,智力就差,就是差生;而数学学困生强调的只是在数学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学习差并不等于智力差,更不等于就是差生。
2、研究目标:(1)、本研究与实践可以使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发生深刻的变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力量,激励学生的自主发展潜能的理念得以确立。
(2)、研究与实践,为数学学习困难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正确引导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取得他们的配合,融洽了师生关系,带动了学校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
(3)、研究与实践可以使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成绩大幅上升,学校社会效应不断提高。
农村小学成长困难学生成因及解困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农村小学成长困难学生成因及解困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范文“农村小学成长困难学生成因及解困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教育现代化理念,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培养现代化的“四有”新人,我选定的“农村小学成长困难学生成因及解困的策略研究”课题,经过两年的实践和研究,这个课题已结题,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问题的提出新课标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系统性强:逻辑性严密,有的儿童由于某些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或学得不扎实,就会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久而久之,严重阻碍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影响学习的效率。
如果这些学困生一旦在班级里形成一个层面,不但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教学的达成度,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
小学数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石,对小学数学成困生的教育研究,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同时,我们对学校的成困生情况也进行了统计,我们发现在成困生中普遍存在着成绩低下、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态度不端正、意志品质薄弱等情况。
尽管有的教师对成困生比较持有热心、爱心、耐心、恒心,但遇到成困生的\不良\表现时,由于对成困生缺乏足够的认识了解,特别是不注重对他们心理特点、生理特点的研究;有的教师甚至采取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手段;有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够上述行为都不能较好地唤起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情感。
因此,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行为上真正转变教学观念,预防并减少成困生的产生,有针对性地帮助成困生,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安全、更自由、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同时也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探索新途径。
因-1-此,我认为如何弄清成困生的成因并寻找切实解决的办法,提升成困生综合学力,探索研究成困生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新模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符合课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生学习困难与解决策略研究报告
小学生学习困难与解决策略研究报告在小学阶段,很多孩子面临学习困难的挑战。
学习困难对他们的成绩和自信心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帮助这些孩子克服学习困难,我们进行了一项研究,探索了学习困难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本报告旨在总结研究结果并提供一些建议。
下面将分为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 学习困难的原因学习困难的原因非常复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1 学习方法不当:有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可能没有学会如何高效地记忆、理解和应用知识。
1.2 学习动力不足: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很难投入到学习中去。
1.3 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是学习困难的常见原因之一,学生们会分散精力,不能专注于学习任务。
1.4 学习障碍:一些学生可能有学习障碍,如阅读困难、计算困难等,会对他们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
2. 解决策略为了帮助小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种解决策略:2.1 教授良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和家长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包括记忆技巧、思维导图等,帮助他们高效地学习。
2.2 激发学习动力: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2.3 培养专注力:通过训练和练习,帮助学生培养专注力,可以使用一些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4 提供学习支持和资源:学校和家庭应提供适合学生的学习支持和资源,例如辅导课程、教学设备等,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
3. 成效评估为了验证上述解决策略的有效性,我们对一群小学生进行了实验。
结果显示,这些解决策略可以很好地改善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积极性。
其中,81%的学生表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而72%的学生表示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
4. 结论与建议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4.1 学校和家庭密切合作:学校和家庭应该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困难问题。
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学困生心理特性与教育对策研究》题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积极推动和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 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事实上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中心的教育,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 是一个个思想感情、爱好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
一个学校, 一个班集体, 假如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生和优生的层面上出不了成绩, 也不叫素质教育。
我们更应当充足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揭示学习规律, 教给学习方法, 发展他们的能力。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农村小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假如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 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说, 转化学困生,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前提, 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与培养中生优生同样重要, 特别是在当前学校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今天, 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 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就更有其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目的在推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 将课堂教学中的共性规定和个性发明相结合, 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 构建符合本校特点, 符合教育规律的转化学困生模式, 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三、研究对象: 高年级学困生。
四、研究内容研究的重要内容:1.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 重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自身、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
2.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 如何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 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
4、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 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五、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学习课改的理论和别人的经验应用于自己的课题实验。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 广泛吸取各校先进经验, 采用行动研究法, 在实践中提高理论, 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
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名称:《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单位:范家满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研究报告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课题立项后,我校立即组建了课题研究小组,于2012年11月召开了开题会。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分析我校学习困难学生的主客观原因,进一步把握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寻求有效的教育矫正对策;通过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分析,探索教育矫正学习困难学生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对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的深入了解,本着以教育矫正已存在的学习困难学生,减少新的学习困难学生的出现的原则,最大程度地降低低分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习困难学生,提高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当今社会,由于社会环境和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农村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增多和自身的弱点,学习困难学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多,这一现象不但与社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关系,而且与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有着莫大关联。
学习困难学生是客观存在的,家庭背景、成长的社会环境、自身的性格特征和学校的教育对他们有着重大而重要的影响。
学习困难学生是在每一个学校都存在的、比较庞大的群体,学习困难学生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任何一个班里都有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矫正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认真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
他们的学习和人格表现都明显有别于具备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
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在课堂上不专心,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同时,他们在家骗父母,在学校骗老师,沾染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父母的管理不当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卖等等。
小学阶段“学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阶段“学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空港新城北杜中心小学尹小舟一、课题背景我校在2017年空港新城接收前是咸阳市渭城区辖区最偏远的一个乡镇,条件落后,学生都来自农村,不少孩子父母都外出打工,现在又属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外来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较多,有的孩子父母离异,孩子都留给爷爷奶奶照看。
这些学生大部分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照顾,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久而久之成了班级内的学困生。
这些学生既影响同学,又影响班级,使教师头疼,学校为难。
我校学困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转化学困生已经成为我校教育研究的重点话题,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影响到我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更会影响到素质教育的落实。
所以,我确定了《小学阶段“学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这个课题,希望通过研究,掌握一些待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教学中充分调动和发挥我校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体化。
教育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而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因学习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兴趣不强烈而成为学生群体中的学困生。
而学困生的落后是暂时性的,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中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状态中。
教师在课堂上多关注他们,通过提问、讨论、面批、个别辅导等形式,拓展学困生参与面,激发他们进取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必须正确对待,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师必须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学习动机,克服厌学情绪;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教师必须搞活课堂教学,激发学困生学习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阶段“学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空港新城北杜中心小学尹小舟一、课题背景我校在2017年空港新城接收前是咸阳市渭城区辖区最偏远的一个乡镇,条件落后,学生都来自农村,不少孩子父母都外出打工,现在又属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外来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较多,有的孩子父母离异,孩子都留给爷爷奶奶照看。
这些学生大部分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照顾,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久而久之成了班级内的学困生。
这些学生既影响同学,又影响班级,使教师头疼,学校为难。
我校学困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转化学困生已经成为我校教育研究的重点话题,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影响到我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更会影响到素质教育的落实。
所以,我确定了《小学阶段“学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这个课题,希望通过研究,掌握一些待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教学中充分调动和发挥我校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体化。
教育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而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因学习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兴趣不强烈而成为学生群体中的学困生。
而学困生的落后是暂时性的,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中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状态中。
教师在课堂上多关注他们,通过提问、讨论、面批、个别辅导等形式,拓展学困生参与面,激发他们进取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必须正确对待,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师必须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学习动机,克服厌学情绪;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教师必须搞活课堂教学,激发学困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有宽大包容心,让学生树立自尊心;科学合理批评,让学生感受爱心,学会自爱;多点耐心,让学生找回学习信心;转化机制,让学生知道自身价值;树立榜样,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
“小学阶段“学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立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模式的要求,不仅关注人的主动性的发展,更关注人的能动地接触社会参与改造社会能力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科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如果能成功找到学困生的有效策略,既针对了我们目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又将日常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有效结合起来,还能在研究实践中寻找到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有实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转化学困生模式,既满足当前新课改的需要,又能丰富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理论,还会为我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四、研究目标和对象1、弄清学困生成绩差的心理因素。
2、培养学困生学习的兴趣。
3、掌握课堂教学中转变学困生的方法。
五、研究对象:我校五、六年级班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五年级、六年级学困生现状的调查。
2、对学困生特点、类型进行心理学分析、研究。
3、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
4、对学困生进行良好的学习心理的辅导。
5、五、六年级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6、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如何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六、研究方法本课题我们以校六年级学困生为对象,借鉴现代教育理论,以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相结合,以问卷法为辅来研究。
1.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分析学困生行为习惯的现状,以及影响学困生成绩的主要因素,为研究教育对策提供依据;二是调查一些家庭,了解家庭情况对学生的影响有哪些。
2、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有关学困生成因以及怎样来转变学困生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更明确,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上有提高。
3、自然观察法:在平时的教学中仔细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习惯,分析他们学习上暂时后进的原因,发现他们身上的可取之处。
4、个案研究法: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5、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转变待优生的方法。
七、课题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19年3月--4月)申报课题,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学困生教育理论、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拟定研究方案及实施计划。
2、课题研究探索阶段(2019年5月---2019年10月)(1)确定研究对象,制定学困生状况的调查问卷,对学困生进行比较全面的问卷调查及全员家访,明确类型、成因。
(2)数据统计、建立学困生档案,并进行个案研究,研究辅导与转化方法。
(3)进行错题诊断与归类研究,建立错题库。
研究学困生的错题类型、成因特点及转化策略3、总结、评价阶段(2019年11月--12月)深化课题,总结评价完善,把实验经验逐步上升到理论高度。
4、结题阶段(20120年1月--3月)整理研究资料,汇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八、研究成果通过多半年的本课题研究,我对学困生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实际的转化行动让我班的学困生人数逐渐下降,学困生转化效果明显,取得以下成果:(一)学困生心里问题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特点:1、焦虑心理: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成绩老上不去害怕作业,畏惧考试,不断自责;常担心老师批评,见了老师躲躲闪闪,又怕老师向家长告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倾向。
2、消极心理: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差,成绩不好,没有得到师长的关注和帮助,导致对自己失望。
3、惰性心理:人人皆有惰性,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制力,学校班额大,教师难以管理到位,如果家长放任自流,学生失去自我约束能力经常偷懒,久而久之,不懂的知识越积越多,造成学习成绩落后。
4、对抗心理:学生都有表现欲望,他们千方百计提高自己在班中的地位,注意自己在同学面前的形象,因此常故意牢骚满腹,对集体不满,对老师反感,这样的方式往往又不被老师和同学理解,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并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而一味责备,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抗情绪,抗拒学习与交流,从而导致学习落后。
5、孤独心理:部分学生由于家庭不和甚至离异,缺乏父母的温暖关爱,因而无心学业,成绩明显下降;加之学校老师的疏忽,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和关心,更感到自己孤独无依。
长此以往,造成他们内向孤僻、冷漠、不合群。
6、自卑心理:部分学生发育滞后,评选各类优秀先进学生无人提名,很多教育活动、竞赛选拔不到,因而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导致学习成绩逐渐下降,落入学困生行列。
7、麻木心理: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成绩好坏不关心,也并不因此而忧虑,不思进取,在学校终日无所事事。
(二)找出了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1、家庭原因(1)父母素质较差,教育方法不当。
这部分孩子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己文化程度比较低,对孩子的教育没有方法,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常常不是与孩子进行沟通,而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而且愈来愈升级,使孩子形成消极逆反的心理。
有一个叫李明的学生,整天不写作业,成绩极差,而且很叛逆,老师在和家长谈心,问其如何教育孩子时,他的回答让老师震惊:一旦考试后成绩不理想,就是打,刚开始时主要是脚踢,打手,后来借助工具,曾经在冬天父亲用皮带把孩子拴在院子的树上冻了几个小时。
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和逆反,用拒绝写作业来对抗父母。
(2)父母的离异,家庭的变故。
随着近年来离婚的增多,这部分家庭的孩子在成长中缺失父爱或者母爱,会产生痛苦、彷徨的心理,也形成一定的自卑心理,慢慢的对学习失去兴趣,沦为学困生。
一学生小刚,刚开始成绩中等,但后来成绩越来越差,而且整天无精打采,常常上课发呆,下课不与同学玩耍。
再和他的交流中老师了解到,他的父母离异后,父亲常常无端发脾气,也无心再关注他的学习,同学们也嘲笑他,慢慢地他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人交流,学习也越来越差。
2、学校原因(1)教师急功近利,缺乏耐心。
现在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中,成绩占了很大一部分,这就使得部分教师在对待学困生的转化培养时缺乏耐心,往往是自己心里知道学困生完不成自己布置的任务,但还是采用一刀切的办法,甚至不惜体罚和变相体罚逼迫他们,这样做完全忽略了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感受,使得他们时刻在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讽刺中度日如年,完全过着没有自尊的生活,自暴自弃,严重的会结束自己的生命。
(2)教师缺乏对学困生的了解,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虽然学校一直在进行培优补差,但教师在进行补差的时候,对每个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犹如医生给病人看病,没有找到病因,就随便开药,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累,教师累,效果差,导致学困生在补差之后,仍然是学困生。
3、个人因素学困生普遍自我评价较低。
学困生在学校由于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讽刺,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接受了现实,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认为自己比别人矮一截,低人一等。
4、社会原因由于社会对孩子的评价也是以学习为主,每当孩子随父母外出时,亲戚、朋友总要关切的问候:“学习怎么样啊?”看似关切的问候,实则一次次地在伤害着这些孩子的自尊心。
他们为了躲避,慢慢地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很少与外界接触,变得消极、自卑。
另外,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就把自己的关注点转移到其它方面,比如网络游戏、吸毒等,逐渐变成问题少年。
(三)解决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1、尊重他们,保护其自尊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秘诀就是只要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
在学困生身上,尊重显得更为重要。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尊重他们,才能让他们乐于接受教育,产生自强不息的强大内驱力。
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寻查落后的原因,克服自卑感,从而引导他们走出“阴暗地带”,跟上大部队。
2、开展心理专题讲座,消除心理障碍。
学校和教师可以结合学困生实际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
如:开学时进行“学习目标”专题讲座,引导他们树立学期目标;学习中,开展“科学的学习方法”专题讲座,以学习方法引领他们进步;开展“挫折教育”专题讲座,让他们明白学习和生活中正确的对待挫折;开展“个体与集体”专题讲座,鼓励他们走出自我的圈子,大胆与同学交往,建立融洽的同学友谊,逐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3、学校要建好心理咨询室,鼓励他们积极咨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学困生尤其敏感,有时不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因此作为学校,要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鼓励这部分学生进行咨询,加强他们的心理辅导,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这样他们就会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