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乐记》

合集下载

《周易》象论的理论内涵及形成因素

《周易》象论的理论内涵及形成因素

《周易》象论的理论内涵及形成因素闫金玲【摘要】As a symbol, cognitive style, a kind of deep structure, xiang has its unique connot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ory about xiang in zhouyi mainly have three points. One is wu culture in xia and shang as the prototype of the theory. Myths and legends provide basis of the method. The second is the Zhou Dynasty music culture specifing its value orientation. The third is the pre-qin thought promoting its philosophy connotation of Zhou Yi.%象作为象征符号、认知方式、一种深层结构都有其独特的内涵。

《周易》象论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夏商巫卜文化孕育《易经》象论的雏形,神话传说象物应怪为《周易》象论提供方法依据;二是周代礼乐文化规定了其价值取向;三是先秦思想提升了《周易》象论的哲学意蕴。

【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周易;象;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作者】闫金玲【作者单位】长治市教育学院文科部,山西长治 0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象”是独具中华民族思维特质的重要范畴,源自先民的尚象意识,经夏商巫卜文化及周代礼乐文化之熏染,成为构建古代思想系统之基本文化符号,再经先秦思想家阐释,在《易经》的基础上形成《易传》,演变为蕴涵思维特征、文化观念与审美特质的象论。

《乐记》袭《易》考——《乐记》对《周易》思想的继承

《乐记》袭《易》考——《乐记》对《周易》思想的继承

A Probe into the Lnher Itance of Yue Ji from Zhou Yi
——The Inheritance of Yue Ji's Ideas and
Methords from Zhou Yi
作者: 黄晓萍[1]
作者机构: [1]湖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出版物刊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9-16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乐记;周易;礼乐;阴阳;对立统一
摘要:�乐记》之形成受《周易》深刻影响,对这一问题采用文献学方法进行论述、梳理,认
为《乐记》或秉承其思想:礼乐法天地的天人感应思想、对立统一思想和变易的辩证思想、简
易思想、崇德思想;或用其词句、袭其段落。

通过诠释这些沿袭方式,揭示了《乐记》把《周易》自然宇宙之学重构为社会人事之学,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乐记》作者问题新论

《乐记》作者问题新论

《乐记》作者问题新论现存《乐记》为《小戴礼记》的第十九篇。

郑玄在《礼记》中注道:“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

”《汉书·艺文志》云:“黄帝以下至三代,各有当代之乐名。

孔子日:‘移风易俗,莫善於乐也。

’周衰礼坏,其乐尤微,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矣。

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为乐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而巳,不能言其义理。

”然而在汉宣帝之时,《小戴礼记》中便收录了“记乐之义的《乐记》一篇,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乐记》的成书年代和作者问题,争论很多,主要集中在两种看法上,一说认为《乐记》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公孙尼子,二说认为《乐记》是汉代河间献王刘德及其手下一批儒生采集编撰而成。

还有人猜测是汉代的杂家公孙尼,论证不多,故不特列。

一、关于《乐记》作者的两种主要说法(一)作者为公孙尼子1.证据第一,两处直言《乐记》作者是公孙尼子的史料。

《隋书·音乐志》存录了沈约对梁武帝的《奏答》,其中有“《乐记》取《公孙尼子》”句。

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云:“《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也。

”有人猜测张守节此说是根据皇侃,而皇侃与沈约是同时代的人。

第二,两处言公孙尼子身份的史料。

《汉书·艺文志》载日:“《公孙尼子》二十八篇”,列于诸子篇的儒家流,其后注明“七十子之弟子”。

《隋书·经籍志》中也有《公孙尼子》一卷,列在儒家,注明“尼似孔子弟子”。

第三,三处疑似有关公孙尼子的史料。

《韩非子·显学篇》论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提到其中一派是“孙氏之儒”(古代“孙氏”与“公孙氏”通用1。

汉代王充在《论衡·本性篇》中提到公孙尼子之徒论性情“颇得其正”。

晋代陶潜《圣贤群辅录》进一步讲了韩非子讲的儒家八派,指出了各有所长,如“孟氏以传书为道”,“漆雕氏以传礼为道”,“仲梁氏以传乐为道”,“乐正氏以传春秋为道”,其中有“公孙氏以传易为道”,为“洁净精微之儒”。

第四,《公孙尼子》已失传,两处其他著作对它的辑录,与《乐记》文字基本相同。

《乐记》袭《易》考

《乐记》袭《易》考

《乐记》袭《易》考【作者】黄晓萍,湖北通城⼈,湖北科技学院(原咸宁学院)⾳乐学院教授。

【摘要】《乐记》的形成受《周易》深刻影响,这⼀问题可以采⽤⽂献学⽅法进⾏论述,对⼆者⽂献的沿袭进⾏梳理。

《乐记》或秉承《周易》思想,或⽤其词句,甚⾄整段抄袭其段落,并主要通过直接引⽤《周易》的字、词、句、段落的⽅式,因袭《周易》的思想命题来论证⾃⼰的礼乐思想。

《乐记》把《周易》的⾃然宇宙之学重构为社会⼈事之学,在中国⾳乐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作⽤。

【关键词】乐记;周易;礼乐;阴阳《乐记》是中国儒家⾳乐美学思想的集⼤成者,对后世有很⼤影响。

丘琼荪认为:“历代⾳乐理论,⼜多不出《乐记》⼀书之范畴。

”[①]它的出现并⾮⼀⼈⼀时之作,⽽是在撷取先秦诸⼦⾔乐之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此与先秦典籍联系紧密。

正如蔡仲德所⾔:“为提出⼀套完整的⾳乐美学思想,《乐记》必须对诸⼦百家进⾏批判总结,故其于儒、墨、法、道、阴阳、杂各家,或有所批判,或有所吸收,或采⽤其⽂字,或继承其思想,态度各不相同。

”[②]古代典籍中,与《乐记》关联的有《韩⾮⼦》、《吕⽒春秋》、《周易》、《诗经》、《论语》、《尚书》、《左传》、《荀⼦·乐论》、《史记·乐书》以及“三礼”等⼗⼏种。

与《乐记》关系最明显、后世关注最多且疑惑也最多者,则为《诗》、《易传》、《荀⼦·乐论》、《史记·乐书》四部[③],其思想或被《乐记》吸收,或受之影响⽽成。

尤其是《乐记》与《周易》的关系得到众多学者关注,认为《乐记》的形成受《周易》的深刻影响。

本⽂即是对“《乐记》袭《易》”说的梳理与考辨。

《周易》经传在中国学术史上居重要地位,在汉代被称为“群经之⾸”,魏晋时被列为“三⽞”之⾸,其博⼤的思想对中国古典哲学、⽂艺理论均有很深影响。

故《周易·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悉备。

”《四库全书总⽬提要·经部·易类⼀》也说到《易》对乐律理论的涵盖:“《易》道⼴⼤,⽆所不包,旁及天⽂、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外之炉⽕,皆可援《易》以为说。

古代《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种经书的作者都是谁?

古代《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种经书的作者都是谁?

古代《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种经书的作者都是谁?五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四书五经》之《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四书五经》之《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四书五经》之《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四书五经》之《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四书五经》之《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管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易: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书:相传为孔子编定诗:相传为孔子编定礼: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春秋:以前曾认为是孔子修订的.现在则认为是鲁国的史官所作乐:已失传。

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经,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

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礼记》: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

《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

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

《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这里提到了九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

孔子整理的六经已大多包括在里面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

《礼记.经解》中,提到了《六经》的作用: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絜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

书之失,诬。

乐之失,奢。

易之失,贼。

礼之失,烦。

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

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於书者也。

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於乐者也。

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於易者也。

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於礼者也。

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於春秋者也。

注释1.广博易良。

易,平易。

良音谅,信也,诚实、诚信也。

《荀子》云: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

《周易》与《乐记》

《周易》与《乐记》

《周易》与《乐记》《周易》被尊为六经之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正宗,同时也是传统文比的活水源头。

它弥纶群言,笼罩百家,涵古盖今,包裹天地,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四库总目·经部·易类》)从中国古代乐论的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援《易》以为说最多的,则为《乐记》。

它的乐本论、乐象说和乐简观,分别与《周易》阴阳之道、易象理论和易简学说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而《乐记》又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奠基石,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所以,分析《周易》与《乐记》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周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一.阴阳之道与乐本论《庄子·天下》称;“《易》以道阴阳”。

这句话说出了《周易》的思想本质。

阴阳为《周易》之本,它是《周易》哲学的总纲,是贯穿天道、地道和人道的总规律。

一部《周易》就是建立在“一”、“一”两个阴阳符号的基础上,这一断一连的两个阴阳符号,经过排列组合而衍成八卦和六十四卦。

《易传》又进一步用阴阳消长之理来解释这两个符号,并以阴阳之道为基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易传》认为,阴阳是推动宇宙万物演变的两种元气,在阳气鼓动之下,事物的属性是刚健的,在阴气支配之下,事物的属性是柔顺的。

自然、社会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根据其属性特点,区分为阴阳两大类,如天地、水火、雷风、昼夜等自然现象,男女、君臣、父子、夫妇等人际关系,都是阴阳的表现。

诚如朱熹所说:“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

”(《朱子语类·读易纲领》)《周易》以阴阳之道为宇宙之本,用阴阳范畴概括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关系,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阴阳之道为宇宙之本,同时也是音乐之根。

《周易》阴阳之道的大义表现在宇宙生化与天地谐和两方面,《乐记》正是循易道之迹,从这两方面来论述音乐的起源与本质的。

《周易》与《乐记》

《周易》与《乐记》

《周易》与《乐记》 《周易》被尊为六经之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正宗,同时也是传统文比的活 水源头。

它弥纶群言,笼罩百家,涵古盖今,包裹天地,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 学、 算术, 以逮方外之炉火, 皆可援 《易》 以为说。

”( 《四库总目· 经部·易类》)从中国古代乐论的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援《易》 以为说最多的,则为《乐记》。

它的乐本论、乐象说和乐简观,分别与《周易》 阴阳之道、易象理论和易简学说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而《乐记》又是中国古代音 乐理论的奠基石,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所以,分析《周易》与 《乐记》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周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和 核心。

一.阴阳之道与乐本论 《庄子·天下》称;“《易》以道阴阳”。

这句话说出了 《周易》的思想本质。

阴阳为《周易》之本,它是《周易》哲学的总纲,是贯穿 天道、 地道和人道的总规律。

一部 《周易》 就是建立在“一”、 “ 一”两个阴阳符号的基础上,这一断一连的两个阴阳符号,经过排列组合 而衍成八卦和六十四卦。

《易传》又进一步用阴阳消长之理来解释这两个符号, 并以阴阳之道为基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易传》认为,阴阳是推动 宇宙万物演变的两种元气,在阳气鼓动之下,事物的属性是刚健的,在阴气支配 之下, 事物的属性是柔顺的。

自然、 社会中的万事万物, 都可以根据其属性特点, 区分为阴阳两大类, 如天地、 水火、 雷风、 昼夜等自然现象, 男女、君臣、 父子、 夫妇等人际关系,都是阴阳的表现。

诚如朱熹所说:“天地之间无往而非 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

六经和五经的区别

六经和五经的区别

六经和五经的区别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六经:五经上加乐(初六经,后乐亡佚,故后人多称五经)。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诗就是诗经,书就是尚书,礼就是礼记,易就是周易, 五经本为六经,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

但其中《乐经》后来失传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六经》最早,始见于先秦的《庄子》,为《诗经》、《尚书》、《礼经》、《乐经》、《易经》、《春秋》的合称。

汉代班固称之“六艺”,居学问之首,与孔子的“六艺”不同——后者为礼、乐、射、御、书、数。

后来,《乐经》几近散佚,唯余《乐记》一篇,并之于《礼经》,成《五经》。

此《五经》同“四书五经”的五经。

历魏晋南北朝的沉淀,儒学于隋唐迎来“转进期”,“春秋学”又分成《左氏春秋》、《公羊春秋》、《毂梁春秋》,“礼学”分成《周礼》、《仪礼》、《礼记》。

所谓“转进”,可认为是儒学与文学融合后的大发展(钱穆观点)。

至宋,儒学来到“成熟期”或“别进期”,经书系统又加入《尔雅》、《论语》、《孟子》、《孝经》四种,成《十三经》(诗、书、易、尔雅、论语、孟子、孝经、“三礼”、“春秋三义”)。

此外,朱熹单独把《大学》、《中庸》从《礼记》拿出,与《论语》、《孟子》组成“四书五经”里的《四书》,并集注,成明清科举的教材。

自古以来,治“六艺”、“五经”的大家很多,汇其书成《十三经注疏》。

孔孟之后,历代配享孔庙的人物,基本都为十三经做过注,如郑玄、何休、王弼(《左丘明等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庙诏》)。

“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亦发展为儒学的长江、黄河。

近代学者为儒学引入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更丰富的研究方法,如刘师培,其体系又添新义。

介绍古代六艺的书籍

介绍古代六艺的书籍

介绍古代六艺的书籍
古代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相关的介绍书籍有:
- 《六艺之一录》: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部书学文献纂集类著作。

《四库提要》认为此书“排比贯串上下二千余年,洪纤悉具,实为书家总汇”。

该书以倪涛一人之力编纂而成,卷帙浩繁,先后又迭经数次增辑,后增之文献归置为难,所以造成全书体例前后不尽统一,分类上也存在着一定问题。

- 《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礼的记载和论述。

- 《乐记》: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经典之作,阐述了音乐的本质、作用和意义。

- 《射经》:是中国古代射箭技术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射箭技巧、战术和理论。

- 《御经》:是中国古代驾驭马车技术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驾驭马车的技巧和理论。

- 《书谱》: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书法的技巧、风格和历史。

- 《数术记遗》:是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数学的原理和算法。

这些书籍涵盖了古代六艺的各个方面,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10本古典文化书籍加简介

中国10本古典文化书籍加简介

中国10本古典文化书籍加简介古典文学很有韵味,读了之后让我们变得有书香气。

那好看的古典文学书有哪些?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中国10本古典文化书籍,一起来看看。

中国10本古典文化书籍:《老子》又名《道德经》,这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一本著作,主要以“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讲的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同样这本书也是道教主要的经典。

“道”是很高深莫测的,世间万物都有道的存在,大到无边无际的宇宙,小到一粒种子。

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哲学经典,会影响每个人的一生,本人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去读一遍。

中国10本古典文化书籍:《孙子兵法》它被称为中国最杰出的兵法著作,历来备受推崇,是各国军事家,经济家的必备之书没有之一,它的作者孙武被称为兵圣,世界兵学鼻祖。

每个中国人必读之书,再多的语言也无法形容它的地位。

中国10本古典文化书籍:《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所著,鬼谷子在云梦山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军政学校—战国军痒(yang)。

这里先后培养出了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尉缭、毛遂等一大批叱咤风云、纵横天下的军事家、外交家、谋略家,影响和左右了当时天下的政治、军事格局。

它是历代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的必研之作,它独特的谋略思想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也是本人最喜欢的书。

大家有时间一定要去读,可以锻炼你的口才,也能让你对谋略产生不同的看法,总之对我们影响深远。

中国10本古典文化书籍:《吕氏春秋》是一部由吕不韦主编的古代百科全书,主要讲了先秦之前的一些资料,记载了先秦之前的一些古史旧闻,古人遗语等,其中有一部分是其他书籍中没有的。

大家不妨去读一下,这样可以让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那次文化变革。

中国10本古典文化书籍:《周易》中国最古老的典籍,被称为群经之首。

假如《周易》不能排名第一,那第一只有空着了。

很多人提到这本书都用3个字来形容“看不懂”,的确这是一本很难懂的书,它涉及到很多的内容,天文地理,算卦,为人处世,从政,经商,军事等等。

十三经

十三经

《左传》:现在通行的注本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诂》清洪亮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传》清刘文洪;《春秋左传住》杨伯峻《战国策》: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后人做注:东汉高诱的注已残缺,目前通用的本子是清嘉庆时黄丕烈重刊的宋姚氏本,流传至今的本子是经西汉刘向整理过的。

《论语》:后人做注《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集注》宋朱熹;《论语正义》清刘宝楠;《论语译注》杨伯峻《礼记》:注本:《礼记注疏》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集说》元陈浩;《礼记训纂》清朱彬;《礼记集解》清孙希旦《孟子》:注本《十三经注疏》本东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四书集注》宋朱熹;《孟子正义》清焦循《庄子》:现存只有郭注本十卷,唐有成玄英为郭象注作疏,清代有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和王先谦《庄子集解》,今人刘武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王先谦的集解有不少的纠正和补充。

《荀子》:有唐代的杨倞注,现在通行的注本是王先谦《荀子集解》,今人梁启雄《荀子简释》注释简要,便于初学。

一,十三经是指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二,十三经的形成过程有一点复杂,简言之,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现在比较通行的是清朝阮元的较刻本。

下面简述一下十三经的形成过程:(一)、孔子时期流传到今天我们可以看见的当年孔子的学生用过的四本课本是1 《尚书》:现存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

2 《周易》: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相传为周文王在监狱所作。

3 《诗经》: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感谢孔子,给我们留下了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

4 《仪礼》:研究中国古代礼仪的著作。

(注:孔子教学生的课本本来有六本,到了今天失传了两本,《乐》据说是被秦始皇焚书时焚没了,有人认为《礼记》中第19篇的《乐记》可能是《乐》中的部分残稿,《春秋》在汉朝时还是学院里的课本,但现在也失传了,其文字则散见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书中。

乐记 名词解释

乐记 名词解释

乐记名词解释
《乐记》是中国古代儒家音乐理论的重要经典,是荀子学派的著作,创作于西汉,作者是刘德及其门人,是西汉成帝时礼学家戴圣所辑《礼记》中的第十九篇。

《乐记》主要论述了音乐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它指出音乐产生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感情激动起来,就表现为“声”(包括乐音和噪音),这种声互相应和,其变化有一定规律的成为“音”(乐音)。

《乐记》所论述的音乐美学思想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音乐的本质和特征、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甚至对音乐的创作过程也做了简短而生动的描述。

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其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刚柔并济的和谐之美、隐喻象征的抽象之美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

以下是整理的《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

《易经》的美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是人类所应当遵循的规律。

《易经》六十四卦通过显性的象征性符号,体现了自然与生命的意义。

《易经》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不是专门为了说明美和艺术,但却是同美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直接相关的实质所在。

就艺术范畴论,“天人合一”的文化潜意识使古代艺术家相信,人类所要表达的情感,于宇宙万物中能找到相应的事物、恰当的形式予以寄托,万物是心的外化,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

所以,中国古典美学的先哲认为艺术应当“法天贵真”,艺术创作应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比如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盘古死后,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即暗含着人终归要物我合一,归入自然之万物,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先民“天人合一”、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

《易经》对阳刚之美和阳刚之象有深刻的阐释:乾为天,为阳,为刚。

乾为天,乃纯阳至刚者。

《乾·文言传》中说,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易经》中虽没有明确指出“阴柔之美”,却也间接地描绘了阴柔之美的各种现象,如“天地变化,草木蕃”“山下有风”“地中生木”“鸣鹤在阴”之类,都颇能给人以阴柔之美的感受。

由于阴、阳二者在不断变易、互相融合与转化过程中可以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所以,“阳刚”与“阴柔”结合的“和谐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

“和谐”作为美学思想,最早表现为音乐艺术理论中“和”的观念,《乐记》在音乐艺术风格上即体现出了对“阳刚”和“阴柔”艺术风格的兼收与并蓄。

六艺经传的名词解释

六艺经传的名词解释

六艺经传的名词解释六艺经传,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经典。

它包括了六种学问,即《礼记》、《乐经》、《易经》、《春秋公羊传》、《春秋左传》和《论语》。

这些经典代表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道德和社会伦理观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礼记》是关于礼仪的经典之一。

它记录了古代社会中各种礼仪仪式的细节和规范。

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互动的标准,也是传递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重要途径。

《礼记》对于培养人们的修养和品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乐经》是关于音乐的经典。

在古代中国,音乐被认为是人们情感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方式。

《乐经》系统地总结了音乐的各种理论和技巧,包括音高、节奏、调式等要素。

音乐对于人们的情感和心灵世界的抒发具有积极的作用,它被视为一种可以感受到人类情感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易经》是一部关于卜辞的经典。

古代中国人相信命运和宇宙间的因果关系,卜辞是一种试图揭示人生的未来和命运的方式。

《易经》深入研究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透过碎片信息寻求可能的线索,从而帮助人们作出决策和抉择。

它不仅是古代人类思维的集大成者,也是一种启迪人们智慧的学问。

《春秋公羊传》和《春秋左传》是关于历史的经典之一。

它们记录了古代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

这两部传记以记事、编年的形式记录了历史,而在其背后,隐藏着深层的道德和伦理的教益。

它们不仅是教育古代人们记住过去、学习历史教训的工具,也是人们思考政治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核心经典,也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它是孔子及其门徒行为言行的记录。

《论语》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相互关系。

它的影响力跨越了时代,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六艺经传代表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经典通过不同的学问领域,包括礼仪、音乐、历史、哲学和道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乐记》袭《易》考

《乐记》袭《易》考
者 ,对后 世 有很 大影 响 。丘 琼 荪认 为 : “ 历 代 音
说 的梳理 与考辨 。
《 周易》 经传 在 中国学术史 上居重要地 位 , 在汉代被称为 “ 群经之首” ,魏晋时被列 为 “ 三
玄 ” 之首 ,其博 大 的思想 对 中 国古 典哲 学 、文 艺
乐理论 ,又多不出 《 乐记》一书之范畴。 ” 它 的
易)思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继承》 一文 中对 《 乐记》 继承 《 周
易》 的某些 重要 思想 做 了细 致 的论述 ,本 文则 对 《 乐 记》 继承 《 周 易》 的外部 文字 结 构 再做 进 一
学 ,在 中国音乐 美学史上具有重要 的作 用。
【 关键词 】乐记 ;周易 ;礼乐 ;阴阳
中 图 分 类 号 :J 6 0— 0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0— 7 6 6 0( 2 0 1 3 )0 6— 0 1 0 5—0 5
《 乐记》 是 中国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
“ 酌采 《 系辞》 ” ⑨之说。如 : (《 乐记》 某些文字)差不 多和 《 易 ・系辞
传》 完全相 同。 ( 郭沫 若 )
两篇 所述 ,内容 如 此 多 同,语 句如 此 相 似 。
《 系辞》论 《 易经》 ,其文是天衣无缝。 《 乐记》
本文 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 学研 究资助项 目 “《乐记》 袭 《易》 考” ( 2 0 1 l j y t y 1 3 5)的阶段性成 果。 作者 简介 :黄晓萍 ,湖北通城人 ,( 成宁4 3 7 1 0 0)湖北科技 学院 ( 原成宁学院)音 乐学院教授。
或直接引其词句 ,或秉其思想 ,甚至整段抄袭其 段落 。 《 乐记》 与 《 周易》 的关系早为前 贤哲人所

《乐记》袭《易》考——《乐记》对《周易》思想的继承

《乐记》袭《易》考——《乐记》对《周易》思想的继承

《 周易》 影响, 或直 接 引其 词 句 , 或秉其思想 , 甚 至 整 宜 。 ” l 1 % 包牺 氏据 天 、 地、 鸟兽 与地 之 宜 创 八 卦 , 进
段抄袭其段落。对《 乐记》 与《 周易》 的关系早为前贤 而形 成 各 种 文 明 。又 说 “ 《 易》 与天地 准” , “ 天 地 设 注意 , 并 多有论 述 。遂 有 “ 《 乐记 》 袭《 易》 ” _ 3 ] 、 “ 酌 采 位 , 而 易行乎 其 中矣 ” 。其 次 , 《 周易》 要 求 人 与 自然
华 中农 业大学学报 ( 社 会科 学版) , ( 总1 0 5 期) 2 0 1 3 ( 3 )
J o u r n a l o f Hu a z h o n g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记》 关 联 的有《 韩非 子 》 《 吕氏春秋 》 《 周易》 《 诗经 》 《 论 继承 《 周易》 的外 部文 字 结 构 做 了细 致 的论 述 , 本 文
语》 《 尚书 》 《 左传》 《 荀子 ・ 乐论》 《 史记 ・ 乐书 》 和“ 三 再对 《 乐记》 继承《 周易》 的 某 些 重 要 思 想 做 进 一 步 礼” 等 。与 《 乐记》 关 系最 明显 、 后 世关 注最 多且 疑 惑 阐述 。 也 最 多者 为《 诗》 《 易传》 《 乐论 》 《 乐书》 四部 [ 2 ] 。尤其
多不 出《 乐记 》 一 书 之 范 畴”_ 1 ] 7 。它 非 一 人 一 时 之 《 乐记》 直接 因袭 《 周易》 某 些词 、 句、 段落 。笔 者 曾在

《乐记》袭《易》考

《乐记》袭《易》考

《乐记》袭《易》考哲学《乐记》袭《易》考黄晓萍作者简介:黄晓萍,湖北通城人,(咸宁)湖北科技学院(原咸宁学院)音乐学院教授.①丘琼荪:《〈乐记〉论辩》,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年,第页.②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年,第页.③王袆:《〈礼记·乐记〉研究论稿》,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第页.④王玉德、姚伟钧、曾磊光:《神秘地八卦——〈周易〉研究纵横观》,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年,第页.⑤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年,第页.⑥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册,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页.⑦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第页.【摘要】《乐记》地形成受《周易》深刻影响,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文献学方法进行论述,对二者文献地沿袭进行梳理.《乐记》或秉承《周易》思想,或用其词句,甚至整段抄袭其段落,并主要通过直接引用《周易》地字、词、句、段落地方式,因袭《周易》地思想命题来论证自己地礼乐思想.《乐记》把《周易》地自然宇宙之学重构为社会人事之学,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作用.关键词乐记;周易;礼乐;阴阳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乐记》是中国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地集大成者,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丘琼荪认为:“历代音乐理论,又多不出《乐记》一书之范畴.”①它地出现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撷取先秦诸子言乐之语地基础上逐渐形成地,因此与先秦典籍联系紧密.正如蔡仲德所言:“为提出一套完整地音乐美学思想,《乐记》必须对诸子百家进行批判总结,故其于儒、墨、法、道、阴阳、杂各家,或有所批判,或有所吸收,或采用其文字,或继承其思想,态度各不相同.”②古代典籍中,与《乐记》关联地有《韩非子》、《吕氏春秋》、《周易》、《诗经》、《论语》、《尚书》、《左传》、《荀子·乐论》、《史记·乐书》以及“三礼”等十几种.与《乐记》关系最明显、后世关注最多且疑惑也最多者,则为《诗》、《易传》、《荀子·乐论》、《史记·乐书》四部③,其思想或被《乐记》吸收,或受之影响而成.尤其是《乐记》与《周易》地关系得到众多学者关注,认为《乐记》地形成受《周易》地深刻影响.本文即是对“《乐记》袭《易》”说地梳理与考辨. 《周易》经传在中国学术史上居重要地位,在汉代被称为“群经之首”,魏晋时被列为“三玄”之首,其博大地思想对中国古典哲学、文艺理论均有很深影响.故《周易·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一》也说到《易》对乐律理论地涵盖:“《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因此后来《乐记》在成书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周易》影响,或直接引其词句,或秉其思想,甚至整段抄袭其段落.《乐记》与《周易》地关系早为前贤哲人所注意,多有论述,有《乐记》“袭《易》”④及“酌采《系辞》”⑤之说.如:(《乐记》某些文字)差不多和《易·系辞传》完全相同.(郭沫若)⑥两篇所述,内容如此多同,语句如此相似.《系辞》论《易经》,其文是天衣无缝.《乐记》论礼乐,其文有抄袭牵改之迹.然则是《乐记》作者酌采《系辞》,事甚明显.(高亨)⑦《乐记》和《易传》地关系,比子思地《中庸》等篇要密切地多.《易传》特别是《系辞》地理论观点,已为《乐记》地音乐学说所吸收和应用,体现在各个方面.(李学勤)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从考古学、文献学看〈周易〉》,长春:长春出版社,年,第页.《乐记》中,就有整段与《周易》雷同地文字,对此,历来有“《乐记》袭《易》”地说法.(王玉德)王玉德、姚伟钧、曾磊光:《神秘地八卦——〈周易〉研究纵横观》,第页.从中国古代乐论地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援《易》以为说最多地,则为《乐记》.它地乐本论、乐象说和乐简观,分别与《周易》阴阳之道、易象理论和易简学说有直接地渊源关系.(李平)李平:《〈周易〉与〈乐记〉》,《周易研究》年第期,第页.学者从各方面对二者作过比较研究,主要有:王袆地《〈礼记·乐记〉研究论稿》分析《乐记》对《易传》数、象思维方式地运用;赵东栓认为《易传》和谐观直接关照和启示了《乐记》地艺术和谐观赵东栓:《〈易传〉地哲学体系与〈乐记〉地文艺理论体系》,《孔子研究》年第期,第页. ;张义宾对《乐记》两个重要思想来源《荀子》和《周易》进行分析,认为二者地观点在《乐记》中没有建立起合理地内在逻辑,存在相互游离现象,并充分肯定《周易》对《乐记》地重要影响,认为《乐记》地许多美学思想(如礼乐地本体论、发展论)均以《易传》哲学为理论基础张义宾:《〈易传〉对〈乐记〉音乐美学思想地影响——兼谈〈乐记〉中两个相互游离地美学观》,《周易研究》年第期,第页. ;李平论述了《周易》阴阳之道与《乐记》乐本论地提出、观物取象与乐象说之间地关系李平:《〈周易〉与〈乐记〉》,第—页. ,并论述了《周易》阴阳之道与《乐记》关于音乐本源问题、易象与乐象、易简原则与乐简理论等命题李平:《论〈周易〉对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地影响》,《孔子研究》年第期,第页. ;黄伦生认为《周易》与《乐记》都包含自然宇宙、社会人生与卦乐之间地三重对应关系黄伦生:《论〈周易〉与〈乐记〉中地三重对应关系》,《学术论坛》年第期,第页. .这些研究都注意到“《乐记》袭《易》”问题,但并没有对二者文献地沿袭作详细论述,对《乐记》从哪些方面对《周易》“酌采”没有进行全面梳理.为何有地地方是承其思想,有地是采其词句,有地却整段采用?整段引用中个别字句地改编是出于何种考虑?《乐记》所袭《周易》之语在本书处何地位?《乐记》所采《周易》之语在《周易》中处何地位?本文即是在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地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乐记》袭《易》考《现代哲学》年第期《乐记》对《周易》地继承表现在内外两方面:从内来说,《乐记》继承《周易》某些重要思想;从外来说,《乐记》直接因袭《周易》某些词、句、段落.笔者曾在《〈乐记〉对〈周易〉思想地继承》一文中对《乐记》继承《周易》地某些重要思想做了细致地论述,本文则对《乐记》继承《周易》地外部文字结构再做进一步阐述.《乐记》对《周易》外部文字结构地因袭,表现在直接引用或加以改造《周易》地字、词、句、段落,并通过这种方式,因袭《周易》地思想命题来论证自己地礼乐思想.一、采其语句而有所改造《乐记》对《周易》因袭最明显地在于整段引用.《系辞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页.《乐记》地表述则为: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震,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页.很明显,《乐记》非完全引用《周易》,而是有更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把《周易》自然宇宙哲学重构为社会人事哲学《周易》讲天地、乾坤、阴阳之学,认为天地有尊卑之别、人有贵贱之分,客观地描述了自然与社会地结构形态,主要说明自然与社会结构具有某种客观统一.《乐记》则把这种结构形态与封建礼教观念联系起来.《乐记》论述世俗世界地等级礼乐制度,主要借助天地、乾坤、阴阳这种自然结构来说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地天然合理性.故《乐记》引“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时,改“乾坤”为“君臣”,以君比附于天,以臣比附于地,以此确立人间等级秩序;改“变化见矣”为“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改“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为“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都是从原来天地阴阳变化,转化为人间上下高低地等级秩序.《乐记》主张“先王有上有下, 有先有后, 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还有所谓“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同上,第页. ,都是把《周易》地自然宇宙哲学重构为封建等级观念地社会人事哲学地具体化.. 对《周易》自然宇宙哲学地进一步阐释《乐记》改“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为“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这是对《周易》自然宇宙哲学内部地进一步阐释.《周易》哲学以天地理念为基础,延伸出多个对立统一地命题,天、阳、乾、刚比为一类,地、阴、坤、柔比为一类.同样,“刚则阳爻也,柔则阴爻也.刚柔两体,是阴阳二爻,相杂而成八卦,递相推荡”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页. ,说明八卦由阴阳二爻组成.八卦即阴阳与天地相比类,《乐记》改“刚柔”为“阴阳”,改“八卦”(即阴阳)为“天地”,其意义相类,并增加“地气上齐,天气下降”一句,以进一步阐释《周易》“刚柔相摩”之意.同时,《乐记》认为在自然万物地运行中形成一个矛盾地统一体,而“艺术”即“乐”,也包含着由矛盾、变化而达到和谐统一地道理.“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页. 这里更明确说明《乐记》对“乐”地认识,更具有一层朴素地唯物论和辨证法地色彩.. 文献地不同记载《周易》地“卑高以陈”在《乐记》中有两种版本地文献记载:《礼记》之闽、监、毛本、石经、岳本、嘉靖本、卫氏集说本为“已”,坊本为“以”.《石经考文提要》云:“宋大字本、宋本九经、南宋巾箱本、余仁仲本、刘叔刚本并作‘已’.”同上,第页.二、引用其语句《乐记》地“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一句,是袭《系辞上》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孔颖达对“乾知大始”释为“以乾是天阳之气,万物皆始在于气,故云知其大始也”,对“坤作成物”释为“坤是地阴之形,坤能造作以成物也.初始无形,未有营作,故但云知也.已成之物,事可营为,故云作也”.《乐记》句中,“著”为“处”意,“大始”为百物始主即天,如孔颖达云“乐象于天,天为生物之始”.“乐著大始”即乐居于天,并以天为法则.“礼居成物”,在孔颖达看来是“礼法于地,言礼以禀天气以成于物”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页. ,即礼居于地,并以地为法则.礼乐处于天地之间,以天地为法则.又如《系辞上》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乐记》亦是如此: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孔颖达疏云:“礼法动静有常,乐法阴阳相摩,是礼乐行乎阴阳,阴阳和,四时玉烛,应于礼乐,是礼乐行乎阴阳.”同上,第页.不难看出,二者同样以天地为准则,遵循阴阳间地动静交合及天地间地生生化化之道,归根结底就是宇宙地变化规律,体现着天地间地秩序与和谐,强调礼乐不仅与阴阳相类比,也与阴阳相交融.《乐记》在礼乐思想地基础上对其进行发挥、阐释.《乐记》袭《周易》,把天地、乾坤、阴阳思想类比于礼乐,乐类比乾,礼类比坤.故袭《周易》“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句时,易“乾”为“乐”,易“坤”为“礼”,易“知”为“著”,易“作”为“居”.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地源泉是“天地”,这种观念明显受到了《易传》地影响,因为“天”与“地”是《易传》理论体系中两个基本地范畴.三、以因袭其重要命题地字、词来阐释《乐记》在因袭《周易》哲学思想时,不可避免地引用其字、词,以构建礼乐思想.首先,大量引用单字,主要有象、度、数、道、神、易.其次,大量引用其名词,如圣人、阴阳、鬼神、上下、先后、屈伸、俯仰、进退、内外、明幽、天地、刚柔、动静、中外、同异、德艺、顺逆、盈减、舒疾、繁痔、终始、寒暑.这些被《乐记》地文艺理论体系所把握地概念范畴,都是《易传》中出现频率较高地概念,也是支撑《易传》哲学体系地概念范畴,可见《周易》地对立统一辩证思维对《乐记》地影响.《乐记》出现如此多与《周易》相同之字、词,并非偶然使之,而是因《乐记》袭《周易》地重要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直接引用与其相关地哲学概念、命题.分析完《乐记》袭《周易》地重要思想与词、句、段落后,我们必须考虑地是,《周易》这种理论、语句用于《乐记》后,能否达到《乐记》作者所要地目地?有人说《乐记》与《易传》地雷同之处,绝非表面上地拙劣抄袭,而是经过不断思索、继承、总结、发挥地结果.作为一部儒家系统地文艺理论著作,《乐记》把“乐(文艺)”这个要素单独提出来,考察它与宇宙万物地反映,尤其是考察它与人之间地相互作用王袆:《〈礼记·乐记〉研究论稿》,第页. .关于“天尊地卑”地因袭,张岱年认为:“《系辞》在这里讲天地和万物地秩序和变化,写得比较自然.《乐记》此段从天地讲到礼乐,讲得比较牵强,看来是《乐记》引用《系辞》地文句而稍加改变.”张岱年:《论〈易大传〉地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张岱年全集》第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二者到底是否吻合,本文拟从两方面加以论述:首先,《乐记》因袭《周易》地那些哲学思想,在《周易》、《乐记》中分别处于何种地位?亦即,《乐记》仅是因袭《周易》哲学思想地细枝末节,还是其思想根本?《乐记》把从《周易》因袭来之思想置于何种位置,是把它作为建构自己礼乐思想地基石,还是置于无关宏旨之处?通过以上论述,《乐记》主要因袭《周易》之《易传》,包括天人感应思想、对立统一与变易地辩证思想以及简易思想.《易传》思想主要有本体论、辩证法、人生思想与政治思想四个方面:在本体论上,太极是天地根源;在辩证法思想上,肯定变化地普遍性、永恒性,肯定对立面地互相转化是最根本地规律,变化地根源在于对立面地互相作用,如“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阴一阳之谓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在人生理论方面,宣扬刚健有为地人生观,以天人协调为最高理想,把扩充知识(“精义”)、改进物质生活(“利用安生”)与提高品德(“崇德”)三方面结合起来;在政治思想方面,主要强调上下分别和变通思想张岱年:《论〈易大传〉地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张岱年全集》第卷,第—页. .对比二者,我们可知《礼记》因袭《周易》特别是其《易传》时,对其主要思想都进行了借鉴.《乐记》把《周易》有关自然宇宙之学重构为社会人事之学,其礼乐思想正是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地主要基石;把《周易》天人感应思想内化为礼乐与天地、贵贱地关系,则为等级制度地确立提供合理性;而其崇德思想为礼乐制度地维持提供保证.《乐记》把《周易》思想用于自己礼乐思想地构建上,兹不一一列举.其次,《乐记》因袭《周易》哲学思想,与《乐记》已有地思想是否抵牾?以音乐起源问题为例,《乐记》存在“物动心感”说和“天地、阴阳”说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音乐地产生是外物把人内心之情引发出来,外化为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第二种观点把礼乐地起源归为天地、阴阳思想,乐起源于天.“乐由天作,礼以地制.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这来源于《周易》,前文已有论述.张义宾认为,《乐记》“物动心感”说来自《荀子》.《乐记》中,《周易》与《荀子》这两种观点处于游离状态,没有充分糅合,没能建构为有机地理论整体张义宾:《〈易传〉对〈乐记〉音乐美学思想地影响——兼谈〈乐记〉中两个相互游离地美学观》,《周易研究》年第期,第页. .出现这种情况,与《乐记》地成书背景有关.它是“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而成地,在融汇各家思想时不免有所疏漏.《乐记》地形成非一时一人之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功,自战国至秦汉,后儒不断对其增补、加工.所以,《乐记》在因袭《周易》时,不可避免与其本身思想出现抵牾.四、结语《乐记》因袭《周易》思想,把《周易》自然天地地宇宙学说内化为社会人事地礼乐制度:或采其思想,将其重要哲学概念、命题加以延伸;或直接引用《周易》地词、句、段落,甚至整段引用,为符合自身理论体系地构建,对其个别字句予以改编.《乐记》通过这种方式,因袭《周易》地思想命题来论证自己地礼乐思想,把《周易》地主体思想用于自身地理论建构,作为主要地理论支持.了解这些音乐思想,能使我们对当下地音乐现象作出正确判断.中国音乐乃是根植于中国文化及审美意向地结果,受《周易》“简易”思想地影响,形成“大乐必易”地音乐审美标准,而不去追求演奏技巧、音乐形态复杂地“繁手淫声”之乐.在《周易》“崇德”思想影响下,中国音乐历来主张德与艺、内容与形式地辩证统一,尤其强调内容地重要性.这一音乐思想对我们当今地音乐创作及音乐评论都有重要地借鉴意义.(责任编辑杨海文)11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的思想基础。

《周易》被尊为六经之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正宗,同时也是传统文比的活水源头。

它弥纶群言,笼罩百家,涵古盖今,包裹天地,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四库总目·经部·易类》)从中国古代乐论的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援《易》以为说最多的,则为《乐记》。

它的乐本论、乐象说和乐简观,分别与《周易》阴阳之道、易象理论和易简学说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而《乐记》又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奠基石,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所以,分析《周易》与《乐记》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周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一.阴阳之道与乐本论《庄子·天下》称;“《易》以道阴阳”。

这句话说出了《周易》的思想本质。

阴阳为《周易》之本,它是《周易》哲学的总纲,是贯穿天道、地道和人道的总规律。

一部《周易》就是建立在“一”、“一”两个阴阳符号的基础上,这一断一连的两个阴阳符号,经过排列组合而衍成八卦和六十四卦。

《易传》又进一步用阴阳消长之理来解释这两个符号,并以阴阳之道为基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易传》认为,阴阳是推动宇宙万物演变的两种元气,在阳气鼓动之下,事物的属性是刚健的,在阴气支配之下,事物的属性是柔顺的。

自然、社会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根据其属性特点,区分为阴阳两大类,如天地、水火、雷风、昼夜等自然现象,男女、君臣、父子、夫妇等人际关系,都是阴阳的表现。

诚如朱熹所说:“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

”(《朱子语类·读易纲领》)《周易》以阴阳之道为宇宙之本,用阴阳范畴概括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关系,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阴阳之道为宇宙之本,同时也是音乐之根。

《周易》阴阳之道的大义表现在宇宙生化与天地谐和两方面,《乐记》正是循易道之迹,从这两方面来论述音乐的起源与本质的。

首先,《乐记》本易道阴阳生化之理,阐述音乐的起源。

《系辞》曰:“一阴一阳之渭道”。

道者,太极也。

太极乃阴阳二气环抱之状,喻示天地浑沌未分之时。

阴阳二气,一动一静,自相交感,变合施受,则出两仪,生天地,化四时,成万物。

这便是《周易》所展示的阴阳生化之理和宇宙构成模式。

本此之理,《乐记》论述了音乐的起源问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乐本篇》)这就是中国古代乐论所谓的“物动心感”说,它强凋音乐的产生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心的结果,其本源则是宇宙间生生不息的气化运动。

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诗品序》)“舞咏”即包含音乐在内的诗、乐、舞的统一体,也就是《乐记》所说的“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这洋,音乐产生的具体过程便是:气-物-心-声-音-乐。

既然音乐与万物的产物都是阴阳气化的结果,那么,追寻音乐的本源当然也就要十溯列天地之间的阴阳之道。

所以,《乐记·乐礼篇》又说:[!--empirenews.page--]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

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天地之间也。

故圣人曰:“礼云乐云”。

这里着眼的正是阴阳间的动静交合,天地间的生生化化。

这种以阴阳生化为依据,从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角度考察音乐本源问题的思维方式,正源于《周易》阴阳之道,篇中有一大段文字完全抄录《系辞》则是明证。

其次,《乐记》本易道天地谐和之说,论述音乐的本质。

《系辞》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哲学乃是重生的哲学,故有“生生之渭易”说,然而,万物生化的基本条件是天地和谐、阴阳调顺。

《乾·彖》:“保合大和,乃利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周易》以“弥纶天地之道”为己任,追求的是宇宙间的普遍和谐。

这种和谐以天地定位、阴阳相得为基础,在阴阳刚柔的对立统一中追求和谐与流变,以便山川相通、雷风激荡、水火交化,最终形成自然界的普遍和谐运动。

《豫·彖》:“天地以顺动,故口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顺动”即天地和谐运动。

日月运行不过,四时推移不忒,百物兴化有序,均是天地和谐运动的表现。

大自然的和谐乐章孕育了音乐艺术的和谐本质。

“乐者,天地之和也。

”《乐记》受易道天地谐和说的启发,把音乐放到天地之间加以审视,以天地之和为音乐和谐的依据,提出了“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论篇》)的观点。

这一观点诱发于宇宙大干生生不息、风雨序次的和谐运动,其本则在《周易》对此,《乐礼篇》作了交待: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

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这两段话完全出自《系辞》,《乐记》引而用之,目的在于从天地运行、四时周转的自然和谐运动中导引出音乐的和谐本质。

有人认为:“这两段内容实际与‘礼乐’无关,中间点到两句,也显得附会。

”其实不然。

阴阳之道,一动一静,这是宇宙间万物生化的无穷力量。

阴阳之道有序和谐的运动正是天地大美之所在,而宇宙的和谐已包含了音乐的和谐,天地之美实际上也就是音乐之美,所以说:“乐者,天地之和也”。

这样,《乐记》就为音乐的和谐美找到。

了物质基础和本体依据。

这种以阴阳之道为基础,从宇宙生成沦的角度论证音乐的本质问题,正是中国古代乐论的一贯作法。

《乐记》之前的《吕氏春秋·大乐》,乐记》之后的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莫不如此。

阴阳之道作为附着在占筮之经《周易》上的哲学思想,除了具有自然物质性的一面外,尚有鬼神迷信的神秘色彩。

《系辞》曰:“阴阳不测之渭神”,《观·彖》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

”阴阳变化,幽微难测,在其运行过程中,既生出天地山川之丽象,又带来蓍龟河洛之神物,故曰“神道”。

清人江慎修渭之为,“天不爱道,地不爱宝,河出马图,洛出龟书,天地之大文章也。

”(《河洛精蕴》)这就给阴阳之道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这种神秘色彩又具体表现在天尊地卑、天人合一的观念上。

《周易》哲学具有崇阳抑阴的倾向,它把天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赞美它的德比功能:“大哉乾元,万物资生,乃统天”(《乾·彖》)。

天主宰万物,统摄一切,所以囊周易》赋予它人格神的含义,尊之为“上帝”(即天帝)。

大人(有德之君)遵天命以行事,顺天道以施政,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如此,大人也就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乾·文言》)然而,人间的和谐与幸福乃上天所赐,故“先王作乐崇德,殷荐[!--empirenews.page--]之上帝,以配祖考。

”(《豫·象》)意即人们在庆贺丰收、胜利之时,要通过音乐来昭明天道,歌功颂德,与神同乐,以答天贶。

于是,音乐便成了天人合一的媒体。

这种与原始宗教巫术相联系的音乐思想,在《乐记》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乐礼篇》说: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

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著太始,而礼居成物。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神秘而奇特的音乐思想,它把音乐看作是可以[1][2][3]下一页与天地鬼神相感,与自然社会相通的一种应感工具,从而把音乐推向了宗教神学的怀抱。

而这种音乐思想正植根于《周易》天人感应论之中,是《周易》阴阳之道的神秘色彩在古代乐论中的折射。

后世乐论,如班固《白虎通德论·礼乐》,《魏书·乐志》“长孙稚、祖莹论乐”,《隋书·儒林列传》“何妥论乐”,也均有此说。

二.观物取象与乐象说“易者,象也。

”《左传·昭公二年》叙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其不说《周易》而称“易象”,可见《周易》以“象”为基础,“象’是《周易》义理的感性形式,是圣人设教的象征符号。

易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卦象,一类是爻象。

《朱子语类》说:“《易》之有象,其取之有所从,其推之有所用,非苟为寓言也。

”取之有所从”与“推之有所用”,就是《系辞》中说的“观物取象”与“立象尽意”。

《周易》易象理论蕴含了艺术思维的精髓要义,给中国古代乐论以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乐记》,专门没立了《乐象篇》以探讨音乐立象的问题。

《周易》是通过“观物”来“取象”的,《系辞》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渚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话阐述了由天地万物到阴阳八卦的制作过程。

“物”是自然、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象”是对这些事物的模拟、概括。

物为象之本,象乃物之象。

要在物中取象就必须体察万物,师法自然,对各种具体事物和现象进行仰观俯察,远求近取。

如此方能应物象形,制作体现事物特征的易象。

乐象的制作方法与易象是相通的。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乐本篇》)。

这是说情感决定了乐象的个性特征。

但是,抽象的情感并不就是艺术。

艺术之为艺术,关键在于能将主观的情感融入到一定的物质形式之中,使之客观化。

就音乐艺术而言,这种一定的物质形式就是音响。

《乐象篇》说:“声者,乐之象也。

”这里的“声”指构成乐象的基本要素,即五声、六律。

五声为宫、商、角、徵、羽。

古人认为,五声本于自然,生于气化“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左传·昭公元年》)。

阴阳六气衍为四时、五行,而四时各育其气,五行各有其性,人们通过对四时之气和五行之性的观察、体会,制作了五声。

桓谭说:“五声各从其方,春角、夏徵、秋商、冬羽,宫居中央而兼四季,以五音须宫而成。

”(《新论·琴道篇》)朱长文则说:“圣人观五行之象丽于天,五辰之气运于时,五材之形用于世,于是制为宫、商、角、徵、羽,以考其声焉。

凡天地万物之声,莫出于此五音。

”(《琴史·释弦》)可见,五声是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指导下,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自然声响的模拟而获得的。

[!--empirenews.page--] 五声表示音程,但还不能决定一只曲子音调的高低,决定音调高低的是十二律。

十二律分阴阳两类: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属阳律,称为“六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是阴律,又叫“六吕”。

通常所说的“六律”,则是包括阳律六律和阴律六吕的总称。

六律也是取法自然的结果,具体说是对一年十二个月不同风气观察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