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我还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过程,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3.采用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血液循环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分析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如何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血液循环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及影响因素。
2.开展小组竞赛:鼓励团队成员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血液循环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血液的组成、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意义。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意义。
2.血液成分的作用及其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针对这些目标和要求,我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和互动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我还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教案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自主归纳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4.列举ABO血型的类型;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同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5.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血管、心脏、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2.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鱼尾鳍血液循环。

3.掌握出血的初步处理方法。

4.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心率、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联系实际,关爱他人。

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勤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2.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4.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2.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理解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3.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4.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教学突破教学中让学生事前看书,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画龙点睛,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加以突破,讲解相关的典型习题,来巩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能力,达到复习的效果。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景教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引导学生课前复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相关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复习课打好基础。

2.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初中生物_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_生物_初中__本节课共分六大环节:出示目标、知识梳理、合作探究、典例解析、达标测评和总结提升。

具体设计如下:一.复习目标1.结合图形、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血液、血管比较表。

2.通过绘制简图,熟记心脏结构及血液循环路线。

3.利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绘制简图,熟记心脏结构及血液循环路线难点:利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前准备教师:1.印制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完成课前预习 2.制作多媒体的课件学生:完成导学案知识梳理部分四.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章内容,在教学中结合图形、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记血液血管的比较,通过绘制简图,让学生熟记心脏结构及血液循环路线。

通过解决几个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在合作探究中,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通过典例解析,让学生对血液流过毛细血管的变化抓住本质进行归纳总结,起到前挂后连的作用,突破本章的难点。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达到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的目的。

五.教学流程(一)出示目标1.结合图形、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血液、血管比较表。

2.通过绘制简图,熟记心脏结构及血液循环路线3.利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知识梳理知识梳理1--血液根据血液分层图和显微镜下的血液涂片示意图,完成血液成分比较表。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上台展示预习成果。

知识梳理2-血管根据显微镜下的小鱼尾鳍实验,结合血管结构图,完成血管比较表。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上台展示预习成果。

知识梳理3-心脏、血液循环通过绘制简图,掌握基本结构。

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理解心脏特点、血液循环路线及血液变化。

(三)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血管1.在抽血或输液时,你知道针刺入的是什么血管吗?这样做的理由是?为什么要将针刺部位的上方(近心端)用胶皮管捆扎起来?答案:刺入静脉,因为它管壁薄、管腔大、弹性小、血流慢,易扎针、易止血。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3. 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 能够解释血液循环的过程。

5. 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

2. 教学难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过程。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图表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 血液循环系统的图表和资料。

3. 小组讨论的题目和图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兴趣:“人体内的物质是如何被运输到各个部位的?”2. 讲解: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引导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加深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理解。

4. 练习: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巩固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过程的图表,分析血液循环的意义。

7.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探讨血液循环系统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2. 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如基因编辑技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和图表分析方面的能力。

3. 作业:评估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困惑,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疾病知识。

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

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

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
复习目标:回忆知识要点,理清知识结构,把握知识要点,区分和理解一些生物概念。

复习重难点: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心脏结构;血液循环;肺泡结构特点;呼吸运动及气体交换。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本章节知识要点撑握不扎实,很多已经忘记,系统知识脉络多不清,教学复习时间有限而且紧,生物复习内容多。

复习准备:课件、练习题。

复习方法:引导、回忆、启发、练习。

复习设计:
引入:由人体的八大系统引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引出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复习知识要点:
思考:某人脚受伤后需要进行用抗生素治疗,若是从手臂处输液进入人体的,请你描述一下这些抗生素达到受伤处会经过的途径(管、腔)。

二、呼吸系统
思考:1、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2、随地吐痰有什么不好?
复习与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节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请谈谈。

练习与巩固:见练习,此略。

板书设计:见前知识脉络,此略。

课后反思:。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章第二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教学设计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章第二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教学设计
3.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4.鼓励: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血液循环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填空题:请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中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以检验对血液循环基本知识的掌握。
2.简答题: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下现象:
-能力培养: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循环与健康的内在联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教学环节设计: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内容:分步骤讲解心脏结构、血管功能、血液循环途径等知识点,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倾听、提问,共同分享学习心得。
4.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血液循环的重点知识,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血液循环的基本知识,设计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填空题:设计填空题,让学生回顾心脏结构、血管功能、血液循环途径等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血液循环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内容:以讲解、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及物质运输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学设计
2.针对血液循环过程,教师通过动画、图解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及其作用。
3.讲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强调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体内的运输。
4.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以及血液凝固和纤溶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
b.气体交换是如何在肺部和体内细胞之间进行的?
c.心脏、血管和呼吸系统如何协同工作,保证人体内物质的正常运输?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作业完成后,请同学们互相检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同学们持续进步。
2.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和练习,使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心脏、血管、呼吸系统等关键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2.把握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教学设计哈尔滨市阿城区继电初中张群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复习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主要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的,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懂得一些病理知识和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和道德修养。

教材按照四个小节,分别以血液、血管、心脏,输血和血型来阐述人体内的物质是怎样运输的。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由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

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着血液。

血管和心脏虽然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但他们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并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共同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在生生与师生共同质疑问题、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前,学生已经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心脏的结构特点、血液循环途径及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等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互合作交流能力,形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等的观念是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思路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掌握心脏,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3.识记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4.了解人的基本血型和血量。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过程影视资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互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

4.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初中初一生物下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一生物下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学设计
3.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输血的原则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4.设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生物题目,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6.结合本章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血液循环相关的现象,如运动后心跳加快、高原反应等,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通过此项作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作业完成后,请同学们认真检查,确保内容准确、表述清晰。
2.互评互改:同学们可以相互评价作业,提出改进意见,共同提高。
3.请家长协助监督,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鼓励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绘制一张血液循环图,要求标注心脏、血管、血液等关键要素,并简要说明血液循环的过程。通过此项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血液循环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结合本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血型与输血原则的小短文,字数在300字左右。要求阐述血型分类、输血原则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此项作业,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
接着,我会展示一张血液循环的简图,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描述血液循环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特别是血液循环这一重要过程。”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强调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源泉。
2.介绍血管的分类和功能,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血液循环的过程,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在体内的流动路径。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4)掌握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利用图表、动画等,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系统的兴趣;(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血液的组成和功能;(4)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1)心脏的瓣膜作用;(2)血液循环的途径;(3)血液成分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人体八大系统的功能;(2)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系统在人体中的作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3. 课堂讲解:(1)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重点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4)讲解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4. 课堂互动:(1)提问环节: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2)小组讨论:探讨血液循环的意义;(3)课后作业:绘制血液循环路线图。

5. 课堂小结:(2)强调重点知识点;(3)提醒学生关注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健康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绘制血液循环路线图的准确性;3. 课后调查:了解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和关注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2. 人体血液循环模型;3. 图片、图表、动画等教学素材;4. 课后作业:血液循环路线图。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

初中生物《复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复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的组成及各成分功能
(2)描述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
(3)描述心脏的结构特征
(4)概述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及关系
(5)区分动脉血、静脉血
(6)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
(7)说明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及危害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资料、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2)通过让学生分析试题,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分析生活中输液的例子,培养其理解、总结归纳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
(1)体验血管、心脏的精妙性,认同其结构特点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认同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心血管健康。

二、教学重点、难点
血液、血管、心脏、血液循环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动脉

心脏毛细血管

静脉。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途径。

3. 能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血液。

2. 心脏的结构: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3. 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肺循环。

4. 血液循环的作用:输送营养物质、氧气、废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途径。

难点: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具体路线。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利用心脏模型、图示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心脏的结构。

3. 实例分析,让学生能够将血液循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复习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血液。

3. 讲解心脏的结构: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4. 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肺循环。

5. 实例分析: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6.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血液循环路线图,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和血液循环路线图,评估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的复习情况。

七、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练习题和路线图,发现部分学生在血液循环路线的绘制上存在模糊之处,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

2. 针对课堂提问中学生的回答情况,对于回答不准确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具体路线。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医院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血液循环相关的临床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九、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心脏模型、图示等教具。

人教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学习教案

人教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学习教案

各抒己见(gè 能不s能h用ū血jǐ管j名ià称n来) 判断血 液名称呢!?
动脉(dòngmài)里流的都是动脉 (dòngmài)血吗? 静脉里流的都是静脉血吗?
血液(xuèyè)名称:血液 (血xu管è名yè称)含:氧输量送的血液多的少方向
第18页/共30页
第十九页,共30页。
合作
(四)心脏(xīnzàng)工作原理
第22页/共30页
第二十三页,共30页。
联系实际:
一准妈妈下肢(xiàzhī)受伤发炎需静脉注射治疗 (1)最先在心脏的哪个腔发现这种药物? (2)孕晚期她需吸氧满足胎儿的需氧量,最先在心脏的哪个 腔发现氧气? (3)试说出药物到达伤 口炎症处所经过的途径.
第23页/共30页
第二十四页,共30页。
āng) 红细胞
血小板
血小板
第5页/共30页
第六页,共30页。
二、血管 毛细(x血u管èg有u哪ǎ些n (nǎxiē)特点? 这与) 它的生理功能有什么联系?
1、数量大,分布广; 2、管壁薄,只有一层上皮 细胞构成; 3、管腔小,只允许红细胞 单行通过; 4、管内(ɡuǎn nèi)血流 速度最慢。 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 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胞大,有核,种类
形态
繁多 。
功 能 2.含血红蛋白 2吞噬病菌,具有
特征
能运输(yùns保hū护)氧和气防御功能
1.体积最小, 没核。
2.可以止血加 速血液凝固
3.红细胞或血 3.身体内出现 红蛋白过少 炎症时,白细胞 会得贫血症 数目增多
3.过少,伤口流 血不止;过多, 会形成血栓
第4页/共30页
血液血液xuyxuy的分层现象层现象血浆血浆xujingxujing淡黄色黄色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红色红细胞红色hngshngs血细胞血细胞白色白色抽取鸡或猪等动物的抽取鸡或猪等动物的新鲜血液新鲜血液1010毫升放入盛毫升放入盛有少量抗凝剂如柠檬酸有少量抗凝剂如柠檬酸钠的试管里静置一段钠的试管里静置一段时间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本章知识点进行讨论。
2.讨论主题:
a.心脏结构与功能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b.血管的特点及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c.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定期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策略。
3.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等。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保护环境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在经过上半学期的学习后,对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心脏、血管、血液等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对气体交换的过程理解不透彻;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缺乏主动探究和思考的习惯,依赖教师的讲解。
2.提问方式: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在运动时会感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引入新课:通过学生回答,引出本章主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强调学习本章内容对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管的分类及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气体交换等知识点。
2.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实物模型展示、板书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各个知识点。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提高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思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不断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复习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复习教案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2.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3.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考点侧重】1、注意关注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突出考查循环模式图的理解和识别。

【学情分析】学生对本章的复习有一定的难度,特别对血液循环过程的理解及血液成分的变化学习起来比较吃力。

【教学准备】有关本章的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一节课【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呈现目标通过复习前两章内容导入,引入今天复习课题,呈现中考考纲要求二、自主复习,合作探究学生利用有限时间《导学精炼》上的“知能要点导析”三、延伸拓展、难点释疑依据《导学精练》,教师结合课件,突破重难点,师生互动。

四、知识小结,当堂检测(1)课件上有针对性的习题(2)《导学精练》上的“知能巩固导练”(让学生合作探究,再提出问题共同研讨)课后反思:复习摘要:血浆成分:主要成分是水,还有血浆蛋白、葡萄糖、无机盐等心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结构四个腔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瓣膜房室瓣(只能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向动脉开)心脏功能:血液运输的动力血液循环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的途径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血型:ABO血型系统将人类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输血与血型输血: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血量:成人体重的7%~8%;献血量200~300ml。

中考生物 考点十三 人体的物质运输复习教学案

中考生物 考点十三 人体的物质运输复习教学案

考点十三 人体的物质运输基础知识归纳1、血液是流动的组织。

2.血液成分:形态:淡黄色,半透明。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3.输血原则: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一个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自身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

4.血管: 概念:把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

结构: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血流速度快、多分布较深。

概念: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的血管。

结构: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血流速度慢、多分布较浅,有的与动脉伴行较深。

四肢静脉内有静脉瓣,可防止血液倒流。

概念: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最小的静脉之间的血管。

特点:数量多、分布广、壁非常薄、血流速度最慢、管腔很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这种特点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特点:主要由心肌构成、左心室壁最厚,与功能相适应。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 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

右心室:连通肺动脉6.血液循环途径:体循环:左心室 主动脉 全身各级动脉 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意义:将氧和营养物质供给细胞利用。

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

动脉血(含氧多、颜色鲜红)变成了静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

肺循环: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静脉 左心房意义:在肺部毛细血管网处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氧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走进中考】一、选择题:血液 血 细 胞 血浆: 成分:水占90%,其余为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结构:两面凹的圆饼状。

成熟的无细胞核。

富含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红色,含铁的蛋白质,特性:氧浓度高时与氧结合,低时又易与氧分离。

贫血:红细胞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少。

应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功能: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要求:充分发挥创意,版面设计美观,内容准确,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观念。)
4.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关于血液传播疾病的宣传单,提高大家对血液健康的认识。
(要求:内容丰富,有针对性,语言简练,培养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
5.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一次家庭血液循环知识小测试,与家人分享所学知识,增进家人间的交流。
3.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总结血液循环过程中物质运输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通过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整体观念;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意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的小论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血液循环知识,尤其是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意义。
3.通过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输血、急救等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关注血液污染、血管健康等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了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由于血液循环系统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在理解心脏、血管的结构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初中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3)说出人体血量和输血的关系。

【学习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学习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学习过程】:一、导入血液之所以能流动,就是因为有动力器官——心脏。

我们这节课来复习这章的后两节课,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输血与血型。

二、活动(一)讨论与识记问题1、心脏有哪几个腔,位置如何记忆?2、心脏哪个腔的壁最厚,意义是什么?3、心室壁比心房壁厚,意义是什么?4、房室瓣、动脉瓣在哪?作用是什么?5、说出心脏各腔连的血管名称。

6、用“→”表示动脉、静脉、心房、心室之间血液流动的方向。

(二)讨论与识记问题:1、说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

(对比记忆,注意起点、终点等)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3、动脉中流动脉血,静脉中流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4、流经小肠和肾脏后,血液成分发生怎样的变化?(三)讨论与识记问题1、ABO 血型系统中有哪几种血型?2、安全输血的原则?3、血型之间的输血关系(表格)?4、对成分输血的理解。

三、达标检测1.左心室的壁最厚,其正确解释是( )A.左心室接受全身的血液,承受的压力最大B.左心室收缩时要将血液送到全身,收缩力最强C.左心室收缩时要将血液送到肺部,收缩力最强D.左心室接受全肺的血液,承受的压力最大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B.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动脉C.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D.心脏内既有动脉血又有静脉血3.臀部肌肉注射某种药物,若跟踪检查,则先从心脏的哪个腔发现这种药?()A.右心房B.右心室C.左心房D.左心室4.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流动的共同规律是()A.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B.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C.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D.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室5.右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如果I 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Ⅲ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则该物质最可能是()A.氧气B.二氧化碳C.养料D.废物6.下列结构中流动脉血的是( )A.上腔静脉B.肺动脉C.右心室D.肺静脉7.右图表示流入及流出人体某器官的血液内4 种物质的相对含量,由此可判断该器官是()A.肝脏 B.肺 C.肾脏 D.小肠8.在下列血管中,血液含氧浓度最大的是()A.肺动脉B.肺部毛细血管C.肺静脉D.脑静脉9.冠脉循环是专门供给()的氧气和营养的A.肺B.心脏C.肝脏D.脑10.下列哪种疾病是由冠状动脉硬化引起的()A.冠心病B.心梗阻C.先天性心脏病D.高血压11.根据右面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血液由[ ] 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由②流回③,这条血液循环途径称为循环。

初中生物_复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复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及各成分功能(2)描述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3)描述心脏的结构特征(4)概述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及关系(5)区分动脉血、静脉血(6)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7)说明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及危害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资料、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2)通过让学生分析试题,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分析生活中输液的例子,培养其理解、总结归纳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1)体验血管、心脏的精妙性,认同其结构特点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认同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心血管健康。

二、教学重点、难点血液、血管、心脏、血液循环三、教学过程四、板书设计动脉↓心脏毛细血管↓静脉学情分析这次讲课,是学生已经复习完了七年级下册内容,为了迎接下个星期的期中考试准备的。

八年级的学生处于分化阶段,学生如果再跟不上的话,就存在自我放弃的可能。

所以,我希望我的课堂上能做到查缺补漏。

让学习有些困难的学生能跟上,通过一些难点的分析,能解决他们之前不会的问题,建立孩子们的自信心。

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就扮演了小老师的角色,通过一些习题,发挥小组合作的能量,互相帮助,这样,学习程度好的同学就能更加建立自信,在这节课中的习题设计是有难度的,有讨论性,并且我认为如果将这些题目攻克,学生们会对这一章的内容有着更清晰的理解,我一直喜欢用中考题目,有难度,但很经典。

希望孩子们能度过八年级这个过渡期,希望生物这门学科是他们喜欢学习的,并引以为傲的学科。

效果分析通过知识点加试题加生活实际这样一节课的展示,能过让学生有所收获。

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血液循环,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激素等物质。

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理清物质运输的载体,物质运输的器官,物质运输的途径和关注心血管健康四节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教学目的】
1、列举人体内运输的物质种类;
2、掌握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3、分清血管的种类及功能;
4、知道物质交换的场所并理解物质交换的方式;
5、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重点】
1、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2、血管的种类及功能;
3、物质交换的方式;
4、血液循环途径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血液循环途径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演绎法、比较法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学案、多媒体课件
【课型】
复习多媒体课
【教学过程】
1、用现代物流现象引入。

2、分析人体内运输的物质种类: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氧气等。

要求学生讨论后分别举例: 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类)、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氧气等。

3、由以上物质的运输引入运输载体——血液。

先读血液分层图来回顾血液的组成成分,再
读血液显微图片来回顾血液中各成分的形态及功能。

(此环节也可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来完成)
血浆:运载血细胞、养料和代谢废物
红细胞:运输氧
血液(流动的组织) 血细胞 白细胞:吞噬病菌
血小板:凝血和加速止血
在此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认识到:血液不仅具有运输功能,还具有防御和保护功
能。

4、血液是液体,它要精确地把各种物质运送到目的地,是不能杂乱无章的流动的,因此运
输的方式是采用管道式循环运输。

先请学生读图辨认人体内的各种血管名称,
血浆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血小板 白细胞 血浆 静 脉 动 脉 小 静 脉 小 动 脉 毛细血管
此环节,教师一定要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来帮助学生
掌握各血管的特征,避免死记硬背。

5、运输载体和运输方式都明确了,那么在哪里“装货”、“卸货”呢?及人体内的物质交换的场所在哪里?交换的形式又如何呢?此环节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展开复习。

先读图复习“发生在肺泡里的物质交换”,确认动、静脉血变化原因,
再动画演示血液在肺泡毛细血管处的变化,加深同学们的认识。

出示另一张动态的物质交换图,要求学生来辨认它属于何种物质交换场所。

学生辨认后引入“血液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静态图,分析物质交换的种类及过程。

例举以下特殊的例子:血液流经小肠后,变成含养料丰富的静脉血;流经大脑等器官后,变成含废物多的静脉血;流经肾脏后,变成含废物少的静脉血。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动、静脉血只跟血液中的氧的含量多少有关,和血管名称无关。

6、运输是需要动力的,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动力来自心脏有规律的搏动。

如何保证血液有规律周而复始的流动,还能提高运输的效率呢?这跟心脏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来画心脏图,为保证结构图的简洁科学性,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诀窍。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动脉瓣只存在于心室和动脉间,它和房室瓣一起确保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

记忆小窍门:
心尖偏左,左厚右薄;
上房下室;
房连静,室连动;
左动,右静。

7、动画展示全身血液循环图,总结出循环路径:
肺循环:右心室出发,流经全身各处后回左心房,静脉血变动脉血。

8、课堂小结:
左心室
右心室
主动脉 上腔静脉
9、讲练结合,完成以下综合题:

) A.若b 为肺部毛细血管网,则经肺循环后c 中
血液氧气含量增多,营养物质含量不变 B.若b 为小肠处毛细血管网,则c 为含营养物质丰富的静脉血
C.若b 为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则c 中为代谢废物减少的静脉血
D.若b 为肾小管外毛细血管网,则c 中为含营养物质增多的静脉血
4、甲、乙、丙、丁是心脏、血管血流方向示意图,箭头方向表示血流方向,以下说法正确的
是( )
A .甲流出的血液是动脉血
B .乙和丙都是静脉
C .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甲→乙→丁→丙
D .血液流经乙→丁→丙后,静脉血变动脉血
5、下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A 、B 、C 、D 代表相关
物质,请据图回答。

(1) A 是经小肠吸收的 物质,它由血液中的 泌尿系统
其他各系统 、营养物、废物 血管 血浆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

运输。

(2)物质B进入人体后,在血液中主要依靠运输。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较,(填字母)气体的含量会增多。

(4)D可能是组织细胞生理活动产生的,也可能是内分泌腺分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