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翻译及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李白是唐朝最具传奇色彩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充满了豪放洒脱的风格和壮观奇幻的意象。
他的诗歌里,经常出现一些丰富多彩的描写,从自然景观到历史人物都有所涉及。
其中著名的《越中览古》就是一首代表作。
《越中览古》描绘了一位旅行者的稀奇之旅,这位旅行者来到了巨石嶙峋、沟壑纵横的岷江上游地带——越中。
越中因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而著称于世。
李白的这首诗恰恰就是通过一次“游”的过程,展示出越中的这些美丽而又令人叹服的旅游景点。
诗歌以“维峨眉之峻峙兮,俯阆若之流川”开篇,这一句在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全景式的景色:山峰高耸入云,眼前的江流奔腾湍急,峡谷深邃幽长。
整句话的旋律丰满充足,细节描写让人有了对整个场景的逼真感受。
紧接着,诗人通过极其艰难涉足的越岭古道来到壮丽的茂林寺,再之后是经过赤水河畔,兴奋不已地去探索白帝城遗址的过程表述。
这一过程不仅给人以美景的惊叹,更将我们的呼吸和脉搏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
李白的诗歌给读者的视觉、感官和心理上的各种冲击,都是十分震撼人心的。
他的文笔清新自如,而豪放奔放的风格也将越中这个地方的辉煌、古老、魅力都表现了出来。
这意味着,他不仅通过诗歌描写了自然风景,也将文化、历史和名胜古迹穿插其中,增强了整首诗的深度和丰富程度。
李白的诗歌引领着读者在越中追溯着那些流淌在山河间的岁月、那些在洪荒之中流传的文化和传统,让我们既有期待又怜惜在时间的流逝中被淹没的辉煌。
在这种情况下,李白的诗歌是一份用心的旅行指南,这份指南让我们认识到了这个古老而又美丽的世界。
《越中览古》是一首响亮的奉献,既是给所有越中孩子们学习继承的奖章,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再次肯定,祖先的智慧和历史沉淀的精华都化入诗的语言之中。
总体来说,李白的《越中览古》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壮美、神秘而令人惊叹的景色。
李白的风格和技巧带领我们深入到一个古老的世界,让我们认识到越中地域的深度和文化的底蕴。
无疑,这首诗歌就像是一场灵魂的游戏,让我们探索到了未知的领域,激发了我们对生活和美的兴趣。
越中览古原文及赏析

越中览古原文及赏析越中览古原文及赏析越中览古李白〔唐代〕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义士一作:战士)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译文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归来,战士们都是衣只还乡。
曾经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可惜如今只有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飞来飞去。
注释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
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勾践绣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还家:一作“还乡”。
只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只还乡”一语。
春殿:宫殿。
鹧鸪:鸟名。
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
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赏析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
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越王勾践破吴归”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
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
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
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
一个“尽”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图景。
果然,王宫里开始回荡起歌功颂德的乐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缤纷落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其中更有深味可嚼。
李白《越中览古》诗词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诗词赏析越中览古唐代: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译文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注释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赏析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择这个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ZUI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择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因为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个点,就把越王将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的情形表现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种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不过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
过去以前存有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所剩下的,仅仅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个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来表达。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增强。
2024年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及赏析

⑤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古代越国的首都。
翻译: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简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怀古诗,抚今追昔,感叹人世的兴亡盛衰——当年越王勾践破吴归来的时候,义士因破吴有功,回来时都得到官爵赏赐;宫殿里如花般的美女到处都是,如今只剩下鹧鸪鸟儿在那儿飞来飞去。将昔盛今衰的景象作了鲜明对比,感受深切。七绝多以第三句转,第四句结,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竭力渲染昔日之兴盛,末句突作转折,跌入今日之荒凉冷落,构成反衬,其格独创,语冷节促,盛衰之感倍烈。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①越王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勾践做越王,曾为吴国所败,勾践做了吴王的俘虏,后来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了吴国。
②义士:指为越王破吴的臣下。
③锦衣:做官穿的锦绣衣服。
④鹧鸪:鸟名。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及赏析

越中览古[唐] 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分类标签: 怀古诗作品赏析【注释】:义士还乡尽锦衣。
( 乡一作家)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越中览古Word

越中览古《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
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
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作品名称越中览古创作年代盛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七言绝句作者李白题材怀古诗越中览古作品原文越中览古⑴越王勾践破吴归⑵,义士还家尽锦衣⑶。
宫女如花满春殿⑷,只今惟有鹧鸪飞⑸。
越中览古词句注释⑴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
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⑵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⑶还家:一作“还乡”。
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⑷春殿:宫殿。
⑸鹧鸪:鸟名。
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
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2]越中览古白话译文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
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这里只有鹧鸪飞落在这败壁残垣上。
[2]越中览古创作背景此诗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从公元前510年吴正式兴兵伐越起,吴越经历了携李、夫椒之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及进攻姑苏的反复较量,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越灭了吴。
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3] 越中览古作品鉴赏越中览古文学赏析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所写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越中览古》李白(拼音版)

越yuè 中zhōng 览lǎn 古gǔ 李lǐ 白bái 拼pīn 音yīn 版bǎn越yuè 王wáng 勾gōu 践jiàn 破pò 吴wú 归guī ,义yì 士shì 还huán 乡xiāng 尽jìn 锦jǐn 衣yī 。
宫gōng 女nǚ 如rú 花huā 满mǎn 春chūn 殿diàn ,只zhǐ 今jīn 惟wéi 有yǒu 鹧zhè 鸪gū 飞fēi 。
《越yuè 中zhōng 览lǎn 古gǔ 》翻fān 译yì 译yì 文wén翻fān 译yì 译yì 文wén 一yī :越yuè 王wáng 勾gōu 践jiàn 灭miè 掉diào 吴wú 国guó 后hòu 凯kǎi 旋xuán ,六liù 千qiān 义yì 士shì 都dōu 衣yī 锦jǐn 封fēng 官guān 。
当dāng 初chū 满mǎn 殿diàn 的de 宫gōng 女nǚ 如rú 花huā 似sì 玉yù ,而ér 今jīn 只zhí 有yǒu 鹧zhè 鸪gū 飞fēi 落luò 在zài 断duàn 壁bì 残cán 垣yuán 。
越yuè 中zhōng 览lǎn 古gǔ翻fān 译yì 译yì 文wén 二èr :越yuè 王wáng 勾gōu 践jiàn 把bǎ 吴wú 国guó 灭miè 了le 之zhī 后hòu ,战zhàn 士shì 们men 都d ōu 衣yī 锦jǐn 还huán 乡xiāng 。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赏析李白《越中览古》原文赏析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释: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①越王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勾践做越王,曾为吴国所败,勾践做了吴王的俘虏,后来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了吴国。
②义士:指为越王破吴的臣下。
③锦衣:做官穿的锦绣衣服。
④鹧鸪:鸟名。
⑤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古代越国的首都。
翻译: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简析:这首七绝是一首怀古诗,抚今追昔,感叹人世的兴亡盛衰——当年越王勾践破吴归来的时候,义士因破吴有功,回来时都得到官爵赏赐;宫殿里如花般的美女到处都是,如今只剩下鹧鸪鸟儿在那儿飞来飞去。
将昔盛今衰的景象作了鲜明对比,感受深切。
七绝多以第三句转,第四句结,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竭力渲染昔日之兴盛,末句突作转折,跌入今日之荒凉冷落,构成反衬,其格独创,语冷节促,盛衰之感倍烈。
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是他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该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越中览古》写的就是这件事。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李白是唐代文学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其中,著名的《越中览古》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不可多得的古典小品”。
本文将对《越中览古》进行全诗翻译与赏析。
一、全诗翻译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貌,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此物已,欲言又止,思无邪。
阆风吹我进簾幕,萧条断我肠心。
二、全诗赏析1、耳莫洗颍川水,口莫食首阳蕨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的敬仰,这种敬仰的表达方式比较特别,就是通过“禁食”和“禁言”来寄托情感和表示敬意。
首先,关于“耳莫洗颍川水”,是因为颍川水是汉代哲学家荀子的故乡,汉代哲学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故乡又是颍川水这种神圣水源,因此禁食颍川水,就是为了表示对古代哲学思想体系的敬仰与敬意。
其次,“口莫食首阳蕨”也是一种类似的表达方式,首阳蕨是指一个经儒学派影响甚深的地方,也就是孔子的故里。
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体系的影响下,孔子的思想道德观念一直被奉为莫大的典范。
因此,禁食首阳蕨,也是为了表达对于孔子思想的敬仰和敬意。
2、含光混世貌,何用孤高比云月“含光混世貌”是李白在诗中对于古建筑物的形容,把它比喻成一种含蓄隐约的光芒包裹着,神秘而又庄严。
这种宏大的建筑气势表现了文化的沉淀和历史的传承,也是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崇敬之情的象征。
“何用孤高比云月”是李白在诗中表达的对于自身社会地位的认识。
孤高比喻的是人们孤立自负、独善其身,有多疑于人、独立于世的性格特征,而云月则是传统的文化长相措辞,也是一种典型的修辞技巧。
李白不希望自己的存在过于张扬和独特,只是不想把自己和古建筑的庄严与神秘相提并论,这也是对古建筑的一种尊重。
3、吾观此物已,欲言又止,思无邪。
这是诗中的一个转折点,诗人在看到了美好的历史遗迹后,有很多心中的感慨,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种情感。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和翻译译文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和翻译译文《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和翻译译文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和翻译原文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译文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班师回朝,战士们回来时身上都穿着鲜艳华美的衣服。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
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
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因受谗言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之乱起,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军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
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
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
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2、《后汉书·仇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仇览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仇览字季智,一名香,陈留考城人也。
少为书生淳默,乡里无知者。
年四十,县召补吏,选为蒲亭长。
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限,鸡豕有数。
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
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
躬助丧事,赈恤穷寡。
期年称大化。
览初到亭,人有陈元者,独与母居,而母诣览告元不孝。
览惊曰:吾近日过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及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肆忿于一朝欲致子以不义乎母闻感悔,涕泣而去。
览乃亲到元家,与其母子饮,因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
元卒成孝子。
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德化人,署为主簿。
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览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
越中览古赏析-翻译-原文

越中览古赏析|翻译|原文
年代:唐
作者:
【原文】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释】
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
《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班师回朝,战士们回来时身上都穿着鲜艳华美的衣服。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
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只能选取这一历
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译文及赏析《越中览古》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
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越中览古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越中览古》原文唐代: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译文及注释译文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注释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越中览古》赏析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的情形表现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种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来表达。
李白《越中览古》的意思及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的意思及赏析李白《越中览古》的意思及赏析越中1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越中:唐朝的越中在今天的浙一江一绍兴。
当年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凯旋而归。
胜利的越军们享受着成功的果实,奢华富贵地穿尽了各种各样的金银珍宝。
那时整个宫殿中都是面若桃花的女子,如今只剩下鹧鸪在遗迹上飞翔。
【省略之美】绝句不是历史小说,要在短片中体现出历史的沧桑感,就需要大量地裁剪素材。
这里有“尽锦衣”与“满春殿”,写出了越军们回家之后极尽荣华的生活,当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子孙如何的骄奢一婬一乱;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看着鹧鸪在遗迹上飞翔,当年的繁华已经不再,还有什么比这些鸟儿更能讽刺一时的富贵呢。
短短几字,说尽了历史的变幻无常。
【赏析】一幅是美人满宫殿、丝竹之乐盛,一幅是梁上鹧鸪飞、荒草漫无边。
两幅差距极大的画面放到一起,读者自然就能感受到落差带来的一精一神上的冲击感,也自然而然地想到李白要表达的以史为鉴的意图。
他的另一首诗《苏台览古》写到:“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一江一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把今天的景象放在前,把古代的景象移到后。
比较一下两首诗的异同。
【启示】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但是成功之后,是不是就无忧无虑了呢?李白的这首《越中览古》冷静地告诉后人,没有可以遗传万代的一江一山,只要有人遗忘了艰苦创业时的朴素、节俭、忍辱负重,他的成功果实也就会被收回。
打一江一山难,守一江一山更难,因为人们往往只有一时的热情,没有持久的恒心。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释: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①越王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勾践做越王,曾为吴国所败,勾践做了吴王的俘虏,后来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了吴国。
②义士:指为越王破吴的臣下。
③锦衣:做官穿的锦绣衣服。
④鹧鸪:鸟名。
⑤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古代越国的首都。
翻译: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简析:这首七绝是一首怀古诗,抚今追昔,感叹人世的兴亡盛衰——当年越王勾践破吴归来的时候,义士因破吴有功,回来时都得到官爵赏赐;宫殿里如花般的美女到处都是,如今只剩下鹧鸪鸟儿在那儿飞来飞去。
将昔盛今衰的景象作了鲜明对比,感受深切。
七绝多以第三句转,第四句结,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竭力渲染昔日之兴盛,末句突作转折,跌入今日之荒凉冷落,构成反衬,其格独创,语冷节促,盛衰之感倍烈。
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是他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该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越中览古》写的就是这件事。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古诗越中览古翻译赏析

古诗越中览古翻译赏析《越中览古》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古诗词全文如下: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言】《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
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
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注释】⑴越中:指现在的浙江绍兴一带,此为春秋时代越国的首都⑵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⑶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⑷春殿:宫殿⑸鹧鸪:鸟名。
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
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翻译】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班师回朝,战士们回来时身上都穿着鲜艳华美的衣服。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鉴赏】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的情形表现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种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来表达。
越中览古的古诗赏析实用一篇

越中览古的古诗赏析实用一篇越中览古的古诗赏析 1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字词解释:⑴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⑵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⑶春殿:宫殿。
⑷鹧鸪:鸟名。
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
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翻译: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背景介绍: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是他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该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大破吴归。
《越中览古》写的就是这件事。
中心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由昔日的繁华到今天的破败的环境转变,抒发诗人对人事变幻、世事无常的慨叹。
赏析: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的情形表现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种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中览古
李白
翻译: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
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只有鹧鸪飞落在断壁残垣。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
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
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
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
一个“尽”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图景。
果然,王宫里开始回荡起歌功颂德的乐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缤纷落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其中更有深味可嚼。
昔日,吴败越后,越王采纳大夫文种的建议,把苎萝山女子西施献于吴王,于是迷恋声色的吴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终日轻歌曼舞,纵情享乐,对世仇越国不再防范,使得越军趁势攻入,最后亡国自尽。
吴国灭亡的道理越王哪里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当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食不加肉,衣不纹饰,精励图治的英雄本色,随着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丢得干干净净了。
那么这样的繁盛又会存在多久呢?至于越国的命运,诗人不去写了,一切道理已尽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转一笔,写了眼前的景色: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好不寂寞凄凉。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
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