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管综合征神经减压术手术步骤详解
腕管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腕管综合征的诊治进展标签:腕管综合征;诊断;治疗方法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较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以手部麻痛、桡侧三指感觉改变和鱼际肌萎缩三大症状及夜间痛醒史为典型特征,起病缓慢,易被误诊(如颈椎病、进行性肌萎缩等)为特点的一种疾病,如不及时防治可使手致残,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1诊断1.1 症状1.1.1感觉异常手部有蚁走感或麻刺痛,开始为间歇性,渐呈持续性且进行性加重,以夜间为甚;还常伴有烧灼痛,肿胀及紧张感。
疼痛主要在手的桡侧,以中指、食指和拇指最多,有此症状者约占97%,疼痛偶尔放射至腕部和前臂下部(47%),甚至肘部或肩部(18%)[1]。
常在夜间或清晨加重,患者常有“麻醒”或“痛醒”史,造成这种症状的原因是因为睡眠时手活动减少,血管扩张,静脉淤滞,从而增加了腕管骨的容积所致。
而李荣祝[1]则认为是由于睡觉姿势改变了体液分布或为了体温调节而使肢体血流增加所致。
而甩手、局部按摩或上肢悬垂床边等常使症状得以缓解,而过伸或屈手腕可加重症状。
1.1.2 肌肉无力可出现轻度拇短展肌的软弱,严重者有拇短展肌及拇对掌肌消瘦。
一般病史在4个月以内者少见[2]。
1.1.3 营养改变少数患者有拇指和食指的严重发绀、指尖溃疡及拇、食、中指指髓的萎缩。
有此症状者病史均在3年以上[2]。
1.2 体征1.2.1 感觉减退较为常见,轻则减退,重则消失。
但不一定累及整个正中神经支配区。
主要侵犯浅感觉,尤其是痛觉,多数是痛觉减退,少数呈过敏。
以食、中指的末节掌面为多,拇指较少,小指一般不受累。
温觉和轻触觉受累不明显,位置觉正常[2]。
但卢祖能[3,4]经262 例患者观察后认为CTS 病按典型正中神经分布区(桡侧3个半指)出现者较少,大多数患者为所有5个手指的不适,故认为正中神经分布区外的症状或体征为CTS的重要特点之一。
也有作者认为偶可累及5指[1]。
1.2.2 肌力减退一般患者肌力减退不明显,但有的重症患者可出现拇指展肌的肌力减退。
术中肌电图监测下小切口行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治疗腕管综合症

术中肌电图监测下小切口行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治疗腕管综合症摘要】目的分析术中肌电图监测下小切口行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掌侧2~2.5cm小切口入路,术中肌电图监测下行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治疗腕管综合症28例30腕,男8例,女20例;年龄36~56岁,平均49岁。
右手22例,左手8例,患者均依据顾玉东腕管综合症临床分型为中重度。
所有患者定期随访。
结果术后30例获得3~3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5个月。
其中手麻症状消除,手功能正常者19例。
手麻症状大部分消除,手功能基本正常者9例。
手麻未好转、功能仍受限者2例。
总体有效率93%。
结论术中肌电图监测下小切口行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治疗腕管综合症具有创伤小、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腕管综合症/外科学术中肌电图小切口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226-02腕管松解减压术,即切断屈肌支持带、解除正中神经卡压的手术,是外科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经典方法[1]。
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们选择术中肌电图监测下小切口经掌近侧部的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随访28例30 腕,效果显著,具有明显的手术彻底、切口小、恢复快特点。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依据顾玉东腕管综合症临床分型与治疗方案[2],共收治中重度患者28例,男8例,女20例;年龄36~56岁,平均49岁。
右手22例,左手8例。
职业:工人4例,办公室人员6例,家庭主妇18例。
平均病程为20个月。
所有患者均主诉桡侧3指半麻木,6例伴腕部疼痛,并向手部或前臂近端反射。
大鱼际肌萎缩(++~+++),握力和捏力较对侧减弱。
所有病例均符合腕管综合症的电生理诊断标准[3],并排除其他骨性疾病。
术前28例均接受过保守治疗,治疗方案为腕管内注射醋酸确炎舒松A 或复方倍他米松针,每周1次,共1~3次;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6、地巴唑、甲钴胺片等。
腕管综合征疾病详解

疾病名:腕管综合征英文名:carpal tunnel syndrome缩写:别名:疾病代码:ICD:G56.0概述: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中年人好发,为正中神经在腕部受到卡压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Paget 于1853 年首先描述此病。
流行病学:无相关资料。
病因:引起腕管综合征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1.局部因素(1)引起腕管容积减小的因素:如Colles 骨折、Smith 骨折、舟骨骨折及月骨脱位后畸形愈合,以及肢端肥大症等。
(2)引起腕管内容物增加的因素:如脂肪瘤、纤维瘤、腱鞘囊肿、腕管内肌肉位置异常(指浅屈肌肌腹过低、蚓状肌肌腹过高)、非特异性滑膜炎、血肿。
2.全身性因素(1)引起神经变性的因素:如糖尿病、酒精中毒、感染、痛风等。
(2)改变体液平衡的因素:如妊娠、口服避孕药、长期血液透析、甲状腺功能低下。
3.姿势因素用腕过度劳动者,如计算机操作人员、扶拐杖走路的残疾人,手指及腕关节反复屈伸。
Gellman 等人对77 例截瘫患者调查发现,其中有38 例(占49%)患有腕管综合征。
但需指出的是,有一部分患腕管综合征的患者病因不清楚。
发病机制:腕管是由腕骨沟和桥架其上的腕横韧带共同构成的骨纤维性管道。
腕管的桡侧为舟骨及大多角骨;尺侧为豌豆骨及钩骨;背侧为头骨、舟骨、月骨及小多角骨;掌侧为腕横韧带。
腕横韧带尺侧附着于豌豆骨及钩骨沟,桡侧附着于舟骨结节和大多角骨顶。
腕横韧带很坚韧,近似梯形,大小如一般的小邮票(约2cm×2cm),厚 1~2mm,远端与掌腱膜相延续,近端与腕掌侧韧带(前臂深筋膜)相延续,其位置约在近腕骨与掌骨基底部水平。
腕管的横断面略似椭圆形,其顶点在桡侧。
在腕管中有 9 条屈肌腱和 1 条神经(即正中神经)通过,腕管的面积与 9 条屈肌腱和 1 条神经的面积总和之比约为3∶1,因而,腕管的面积为腕管内容物的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早读|关于腕管综合征的诊治,看这篇就够了!

早读|关于腕管综合征的诊治,看这篇就够了!概述对于腕管综合征的认识最早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27年和1929年,Mayo Clinic的外科医生Meyerding和Learmonth开始对创伤后及关节炎所造成的腕管综合征患者进行正中神经松解术。
1946年,Canon和Love介绍了腕横韧带切开术,该术式成功治愈了正中神经的腕部卡压。
1950年和1951年,Phalen等发表的相关论文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并将此病名为“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而造成大鱼际肌无力和正中神经支配区的疼痛、麻木及进行性鱼际肌萎缩。
又称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
多见于30~60岁女性,女性发病约为男性的5~6倍。
双侧发病者约占1/3~1/2,双侧发病者女∶男为9∶1。
解剖腕管是由腕骨和腕横韧带构成的骨—纤维管道。
腕管平均长度约2.5cm。
腕管的顶部为腕横韧带,该韧带桡侧附着于大多角骨脊和舟骨结节,尺侧附着于豌豆骨和钩骨钩。
广义的腕横韧带还包括前臂深筋膜掌侧的远端部分。
腕管的内容物包括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和正中神经(9条肌腱,1条神经)。
正中神经及其分支:正中神经在出腕管后,分为内侧束和外侧束。
外侧束包括鱼际支、拇指桡侧固有神经核拇指掌侧总神经;内侧束包括示指和中指的指掌侧总神经。
尽管腕管两端是开放的入口和出口,但其内组织液压力却是稳定的。
腕管内最狭窄处距离腕管边缘约50px,这种解剖特点与腕管综合症患者切开手术时正中神经形态学表现相符。
正中神经走行在屈肌支持带下方,紧贴屈肌支持带。
在屈肌支持带远端,正中神经发出返支,支配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浅头,和拇对掌肌。
其终支是指神经,支配拇、示、中指和环指桡侧半皮肤。
病因任何能使腕管内容物增多、增大或使腕管容积缩小的因素均可导致本病。
多数病人病因不明,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腕部外伤:包括骨折、脱位、扭伤、挫伤等,改变了腕管的形状,减少了腕管原有的容积。
腕管综合征手术记录模板范文

腕管综合征手术记录模板范文# 腕管综合征手术记录。
患者信息。
姓名:[患者姓名]性别:[患者性别]年龄:[患者年龄]住院号:[住院号]术前诊断:腕管综合征。
手术日期:[具体日期]手术名称:腕管切开减压术。
一、手术指征。
患者长期存在手部正中神经受压相关症状,如手指麻木、刺痛,尤其在夜间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保守治疗(包括腕部制动、药物治疗等)一段时间后效果不佳,经详细评估,具备手术指征,决定行腕管切开减压术。
二、手术经过。
# (一)术前准备。
1. 患者被接入手术室后,仰卧于手术台上,常规建立上肢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平稳。
2. 麻醉师在患者的臂丛神经处进行阻滞麻醉,在麻醉起效过程中,与患者愉快地聊天,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紧张情绪。
患者表示臂丛麻醉就像胳膊“睡了一觉”,还打趣说希望醒来手就完全好了。
# (二)手术部位消毒与铺巾。
1. 麻醉满意后,由巡回护士协助,将患者手术侧上肢外展置于手术桌上,常规用碘伏消毒手术区域,从手指尖一直到前臂中上段,消毒范围要足够大,就像给手术区域来个全方位的“清洁大扫除”,三遍消毒后保证没有任何“卫生死角”。
2. 然后按照无菌操作原则铺无菌巾单,只露出手术部位这个小小的“舞台”,准备开始手术“表演”。
# (三)切开与显露。
1. 在掌侧腕横纹处做一个横行的切口,就像在手腕上轻轻画了一道线,不过这道线可是带着使命的。
这个切口大概长[X]厘米,要注意切口的长度要合适,既不能太短让我们在里面施展不开,也不能太长像给手腕开个大口子吓唬患者。
2. 切开皮肤后,小心翼翼地使用电刀切开皮下组织,这个过程就像在走迷宫,要避开那些纵横交错的小血管,尽量减少出血。
皮下组织切开后,就看到了那层白白的腕横韧带,这就是造成腕管综合征的“罪魁祸首”之一啦,它把腕管勒得紧紧的,让正中神经在里面苦不堪言。
# (四)腕管减压。
1. 用小剪刀或者手术刀将腕横韧带从一端开始切断,这个时候感觉就像给被压迫的腕管打开了一扇“解放之门”。
自制针刀切开减压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自制针刀切开减压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熊华;黄琳【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2(028)007【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针刀疗法;切开减压【作者】熊华;黄琳【作者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锦阳 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是周围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受到增生、肥厚的筋膜、韧带或粘连带、瘢痕等病理组织压迫,出现一组神经功能异常改变的综合征。
以腕管综合征、桡管综合征、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及踝管综合征多见。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本病有重大意义。
笔者从骨筋膜室综合征手术切开减压中得到启发,对各处神经卡压综合征行针刀切开减压,并配合药物一次性治疗,收到明显疗效。
为减少术中出血和避免损伤神经,笔者自行设计并制作斜形、深月牙形、钩形及椭圆形4种刀刃,对造成卡压的组织进行可控性、约束性一次性切开,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针刀制作、手术操作及体会分述如下。
1 针刀制作以直径2 mm、长18 cm的克氏针制作成刀面长10 mm、宽2.5 mm、厚1 mm 刀刃,分别为斜形、深月牙形、钩形、椭圆形4种,消毒备用。
具体见图1、2。
2 手术操作定点划线:在拟施手术部位准确找出受卡压的神经体表投影,在距神经干1 cm处平行划线并在此线上选择进针点,做出标志。
常规消毒铺巾,带无菌手套,用0.125%低浓度利多卡因做皮肤皮下浸润,以不阻滞被卡压神经为度,以免术中伤及而不知晓。
以斜形针刀全层切开皮肤、皮下筋膜,出针后以钝性椭圆形针刀沿神经走行方向缓慢向前探查并分离组织,如出现异感则调整路线,避免伤及神经,再次分离卡压组织无误,根据卡压部位的长短,1 cm~3 cm的选用新月形针刀,以凹陷的刀刃卡住病变组织,缓缓向前推送,一次性全层切开后出针;长于4 cm者选用钩形针刀,先将针刀从需切开的组织深部潜行至其远端,然后旋转针体,将钩尖向上,由下向上刺破该韧带或筋膜,再沿体表划线由远端向近端缓缓拉出,切开病变组织,出针。
局部麻醉下行腕掌部纵形小切口腕管切开减压和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2019年第4卷第23期V ol.4, No.23, 201931局部麻醉下行腕掌部纵形小切口腕管切开减压 和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张林玲(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手外科,江苏 南通 226007)【摘要】目的 分析局部麻醉下行腕掌部纵形小切口腕管切开减压(OCTR )和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CTS )的临床效果。
方法 以2017年2月-2019年2月间入本院治疗的78例CTS 患者为研究主体。
分成A 组和B 组,均是39例。
A 组给予腕掌部纵形小切口OCTR 治疗,B 组给予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 A 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B 组为82.05%(P <0.05)。
A 组的围术期指标均优于B 组(P <0.05)。
A 组的主观满意度为94.87%,B 组为76.92%(P <0.05)。
结论 为CTS 患者行局麻下OCTR 治疗的效果更佳,可改善其围术期指标,可疾病康复,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局部麻醉;腕掌部纵形小切口;腕管切开减压;正中神经松解术;腕管综合征【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23.31.02腕管综合征(CTS )是发病率较高的周围神经卡压症,高发群体为中年女性。
其会影响患者的腕部功能,甚至导致不可逆性腕关节功能损伤。
临床中多通过OCTR 治疗该病,其操作简单,损伤性小,安全性高,且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是CTS 的较佳术式[1]。
研究中以2017年2月-2019年2月间入本院治疗的78例CTS 患者为主体,旨在探究局部麻醉下行腕掌部纵形小切口OCTR 和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7年2月-2019年2月间入本院治疗的78例CTS 患者为研究主体。
骨科基础 5种不同切口的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

骨科基础5种不同切口的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本文由作者原创整理,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的术式繁多,根据切口所在,分如下几种:1.掌腕前臂部切开松解减压术(经典术式)切口较长,自掌经腕至前臂远端,走行不统一在手掌中部沿鱼际纹向近侧做弧形切口,至腕横纹向尺侧偏斜,止于前臂远端,然后切开皮下组织、掌腱膜,于正中神经尺侧切开前臂筋膜和腕横韧带在手掌中部沿鱼际纹向近侧做弧形切口,至腕横纹改成“Z”形到前臂沿小鱼际桡侧缘向近侧做弧形切口,“S”形跨越腕部至前臂手掌纵行切口,至腕横纹变成弧形到前臂以腕横纹为中心,于手掌、腕及前臂远端做“S”形切口掌腕前臂切开松解减压优点显露充分,术野清楚便于检视正中、尺神经及掌浅动脉弓变异,并进行保护直视下切断屈肌支持带,不容易出现遗漏便于判断正中神经返支有无卡压,并进行松解——穿越韧带者也需松解可探查腕管内容物,实施附加手术,如肿物切除、滑膜切除等缺点瘢痕醒目极容易损伤正中神经掌支,出现疼痛性瘢痕----神经断端长人到瘢痕内鱼际和小鱼际部疼痛----Eversmann称其为手墩柱部疼痛( pillar pain)康复治疗时间甚长----般是12-16周手墩柱部疼痛,常见并发症,尤以经典术式多见。
2.手掌近、中部切开松解减压术切口较经典术式短,坐落在手掌近、中部,始于1977年:位于掌长肌腱尺侧但不跨越腕横纹,前一措施是想保护掌侧支,后一措施是想避免切口瘢痕过于醒目。
找到掌浅弓,然后沿环指指屈肌腱伸人剪刀,由远及近剪开屈肌支持带。
平均耗时21分钟。
手掌近、中部切开松解减压3.手掌中部切开松解减压术切口位于手掌中部、屈肌支持带的远侧,纵行,长2.5cm,始于1992年:经切口插入腕管刀到腕横韧带远端缘预先切开的豁口——上、下板分别位于腕横韧带的浅、深面,腕横韧带位于腕管刀上、下板之间,然后推向近侧,直至将腕横韧带及前臂远端筋膜切开为止----摩擦阻力骤减,切割声消失。
缝合切口,包扎敷料,术后无需支具固定,关节早期开始活动。
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图文详解)!

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图文详解)!【西安】9月30日-针刀治疗软组织疼痛临床应用与尸体解剖研修班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关于举办“小针刀治疗软组织疼痛临床研修班”的通知为了进一步规范针刀技术,普及针刀基础理论知识,提高针刀操作技术水平,增强利用针刀技术更广泛的为患者服务的能力,推动全国针刀医学的发展,定于2017年9月30日在西安举办“针刀治疗软组织疼痛临床应用与尸体解剖研修班”。
本次学习培训特邀请国内著名针刀资深专家前来授课,并邀请省内外针刀专业医师进行学术交流。
本班将原针刀基础班、综合班、解剖班、手法班、颈腰椎病专题班中临床效果独特、安全且容易操作的内容融为一体,采用课堂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老师与学员互动教学方式,包教包会,负责到底;本院以:学即会,正规教学授精髓,会即用,临床实践见疗效为办学宗旨。
以中西医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求新、求实、求效、求专、求精的办学特点,为您的临床诊疗技术登上一个新台阶。
学员学习后想要进修者免费安排,学完心中有疑惑者可免费再学,请以上各相关专业医生届时参加。
宋兴刚中国针刀医学临床实战AB班特级专家主任医师,山东省疼痛研究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及滨州医学院,主要从事中药治疗三高症、心脑及周围血管病和针刀医学技术治疗骨关节病等临床工作。
师承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及医学泰斗庞继光教授,特别是治疗颈腰椎病,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关节炎等症,用针刀治疗往往有立竿见影效果,临床治疗数千例,大多数用一个疗程(4次)即可痊愈。
段朝阳中国针刀医学临床实战AB班解剖专家主任,中国针刀医学临床实战AB班解剖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委员,北京王九针刀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针刀医学实战专家,对人体全身肌肉力学、神经血管深有研究,在尸体标本上讲解针刀操作技法,以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示范提标定位。
王海东中国针刀医学临床实战AB班带教专家主任医师,教授,现任甘肃省中医院痹病(风湿骨病)科主任,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风湿病研究所所长,甘肃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腕管综合征手术的知情同意内容

腕管综合征手术的知情同意内容腕管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压迫症候群,是由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到压迫引起的。
对于一些严重的腕管综合征患者,手术可能是治疗的最佳选择。
然而,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前,医生会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和知情同意过程,以确保患者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益处和后果。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腕管综合征手术的知情同意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手术的重要性和相关风险。
1. 腕管综合征手术的定义和目的腕管综合征手术是一种通过切开腕部来减轻神经压迫的手术技术。
手术的主要目的是缓解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到的压力,从而减轻疼痛、麻木和其他相关症状。
手术通常会涉及切开腕部皮肤,清除压迫神经的组织,并修复手术切口。
2. 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腕管综合征手术是一种常规的手术过程,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这些风险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感染、出血、神经损伤、手部僵硬、手术切口疤痕以及手术失败的可能性。
患者应该理解并知悉这些风险,并与医生详细讨论。
3. 可能的术后恢复和疼痛管理术后恢复是腕管综合征手术后的一个重要环节。
患者可能需要在手术后的几周内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以恢复手部的正常功能。
术后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疼痛不适,医生将向患者介绍疼痛管理的方法和药物。
4. 手术的预期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限制虽然腕管综合征手术可以缓解症状,但并不能保证完全治愈。
术后的神经恢复和症状改善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并且效果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患者在手术前应该明确了解手术的预期效果,并知晓可能存在的限制。
5. 腕管综合征手术的替代治疗方法除了手术治疗,还存在一些非手术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保守治疗包括物理疗法、手腕支撑、药物治疗等。
患者在决定接受手术治疗之前,应与医生讨论并了解这些替代治疗方法的优劣和可能的效果。
总结和回顾性内容:腕管综合征手术是一种通过切开腕部来减轻神经压迫的手术技术,主要目的是缓解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到的压力。
然而,手术并非没有风险,患者应该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神经损伤等。
(完整word版)78 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临床路径(县级医疗机构版)一、腕管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腕管综合征(ICD-10:)(二)诊断依据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常有职业病史。
2.临床表现:(1)主诉:桡侧三个手指端麻木或疼痛,持物无力,中指为甚,夜间或清晨症状最重;(2)体征:拇、示、中指有感觉过敏或迟钝;鱼际肌萎缩,拇指对掌无力;腕部正中神经Tinel征(+);曲腕试验(Phalen征)阳性率70%左右;腕部有炎症或肿块者,局部隆起、有压痛或可扪及肿块边缘。
3.电生理检查:鱼际肌肌电图及腕-指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有神经损害征。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非手术治疗:早期,腕关节中立位制动,腕管内注射醋酸泼尼松龙。
辅以药物或物理治疗。
2.手术治疗:行腕管内占位病变切除术或腕横韧带切开复位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腕管综合征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应≤12小时。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2)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X线胸片、心电图;(4)腕部X片(5)电生理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腕部CT或MRI、骨质疏松相关的骨代谢检查、腹部B超、心肺功能评估。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等;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静脉注射:①成人:0.5-1.0g/次,一日2-3次;②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三次给药;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④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腕尺管减压尺神经松解术(标准版)

腕尺管减压尺神经松解术
【适应证】
1.手尺侧麻痛、环指尺侧半及小指痛觉减退或丧失者。
2.骨间肌和小鱼际肌群肌萎缩、爪形手形成者。
3.电生理提示尺神经腕部卡压者。
4.保守治疗无效或患者坚决要求手术者。
【禁忌证】
1.伴有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2.局部有感染灶、术后可能感染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和体位全身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仰卧,上肢外展90。
常规使用止血带。
2.切口做小鱼际肌处弧形切口,弧向外,弧近端于腕横纹尺侧腕屈肌桡侧缘,必要时向前臂延长。
3.操作方法
(1)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掌短肌,显露尺神经。
(2)沿尺神经浅支和深支追踪,切断其浅层的小指短屈肌及对掌肌的异常腱性部分,并探查尺神经周围有无异常组织,直至尺神经质地正常处。
(3)在手术显微镜或手术放大镜下松解质地变硬的尺神经深浅支。
(4)神经外膜增厚或神经床有瘢痕组织者,可酌情局部使用抗粘连药物。
(5)松开止血带,小心止血后逐层关闭切口:
(6)上述操作可在内镜协助下进行。
【注意事项】
1.腕尺神经管较细小,切开时易损伤尺动脉和伴行静脉及尺神经,可在手术显微镜下或手术放大镜下完成手术。
2.神经上及神经附近的出血点应用双极电凝仔细止血。
3.有条件者,可做术中神经肌肉电生理监护。
腕管综合征指南

旋前圆肌综合征
三、治疗: 非手术治疗--免重体力劳动,夹板固定, 非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局部封闭治疗等。 手术治疗--手术切开尽可能检查所有可能 的卡压点并进行松解。术后屈肘位石膏固 定2周,抬高患肢,鼓励手指活动。
骨间前神经受压综合征
手术方法:取前臂近端掌侧S型切口, 长6~8cm,逐层进入,切开肱二头肌腱膜, 显露肱动脉及内侧的正中神经。将旋前圆 肌向外侧牵开,在旋前圆肌与桡侧腕屈肌 之间进入。于指深屈肌浅面暴露骨间前神 经。术中将异常束带松解或切除,对术中 所见神经组织变性明显的,同时行骨间前 神经外膜切开束间松解术。
腕管综合征
二、病因:任何使腕管容积减少,腕管内容物 增大、增多的原因都可导致。 腕横韧带肥厚、桡骨远端骨折后对位不佳; 感染、外伤等引起的水肿、血肿; 腕管内的肿瘤、囊肿; 风湿、类风湿、内分泌紊乱等; 长期过度使用腕部。
腕管综合征
三、解剖: 1、正中神经的走行:自臂丛内外侧束发出后 沿肱动脉外侧下行,在肘窝处位于肱二头肌 腱膜深面,然后在旋前圆肌两头之间进入前 臂,沿前臂深浅二肌群间下行,至腕部变浅 紧贴掌长肌深面,指浅屈肌浅面,通过腕横 韧带内入掌。
腕管综合征
②微型钩刀治疗:微型钩刀治疗腕管综合征 具有皮肤切口小、组织创伤轻、手术时间 短、临床症状恢复快等优点。 方法在掌长肌腱尺侧,距腕横纹近侧1cm作 1cm长的横切口,分离到深筋膜并切开,插入 槽型扩张导管,在槽的导引下插入微型钩刀, 从远至近把腕横韧带完全钩割开。
腕管综合征
③关节镜治疗--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 短,恢复快,不仅能用于治疗还能进行诊 断等。但只能用于是治疗特发性的病例, 而对继发性病例不能选用。
腕管综合征
3、特殊检查:轻叩腕掌侧有过电感,压迫腕 横韧带可使症状加重。 Tinel征(叩击试验)阳性--轻叩腕掌侧 (正中神经受损的部位)出现其支配区麻痛 感。 Phalen征(屈腕试验)阳性--极度屈腕并用 力握拳1分钟,出现手部感觉异常的加重。
腕管综合征应用解剖、易患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选择

腕管综合征应用解剖、易患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是对周围神经系统问题最初印象,腕管综合征是由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而表现出一组症状和体征,是引起上肢神经受压最常见原因。
应用解剖腕管是由腕骨横弓的背侧缘、钩骨的钩突、豌豆骨内侧缘、舟骨结节和大多角骨嵴的侧缘共同构成底和两侧壁,屈肌支持带为掌面或顶的一个骨-纤维隧道。
屈肌支持带由3部分构成:近侧较薄是前臂深筋膜向下的延伸;覆于腕关节的腕横韧带 (主要);远侧部分为大、小鱼际间的筋膜。
腕管内有拇长屈肌腱,2-5 指的指深、浅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
正中神经最表浅,直接处于腕横韧带下方。
拇长屈肌腱被桡侧滑膜囊包裹,其他肌腱为尺侧滑膜囊包裹,当腕关节掌屈时,正中神经受压,同时用力握拳,则受压更剧。
易患因素1、性别差异:中年女性多见,好发于30-60 岁的女性,男性常有职业病史。
2、生活习惯:生活中过度使用电脑、键盘,特别是手腕部位置,在腕管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3、职业因素:如木工、厨工等长期过度用力使用腕部,腕管内压力反复出现急剧变化过度屈腕时的腕管内压力为中立位的100倍;过度伸腕时为中立位的300倍。
这种压力变化也易引起慢性正中神经损伤。
4、患有肢端肥大症、黏液性水肿等内分泌病变的患者。
病因1、外力作用:外源性压迫因腕横韧带坚韧,来自腕表面的压迫少见。
2、管腔本身变小:腕部骨折、脱位、腕横韧带增厚等。
3、腕管内容物增多:腱鞘囊肿、神经鞘膜瘤、脂肪瘤、外伤后血肿机化等。
临床表现1、双腕发病率可高达 30% 以上,其中绝经期女性占双腕发病90%。
2、腕管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为正中神经感觉分布区的感觉异常,即病人首先感到桡侧三个手指端麻木或疼痛,持物无力,以中指为甚。
腕管综合征查体:拇、示、中指有感觉过敏或迟钝。
大鱼际肌萎缩,拇指对掌无力。
3、病人疼痛夜间或清晨症状最重,适当抖动手腕可以减轻。
有时疼痛可牵涉到前臂。
4、测试拇指外展强度:要求患者将手放在桌子上,手掌朝上,拇指外展(指向天花板)。
切开减压结合显微技术治疗腕管综合征

切开减压结合显微技术治疗腕管综合征作者:姜星明王红建郭强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腕管切开减压结合显微镜下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37例腕管综合征患者共40只手腕行腕管切开减压术,术中在显微镜下行神经外膜松解,彻底松解腕管部分的正中神经,并在正中神经周围注射醋酸泼尼松龙针,术后观察其疗效。
结果全部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术后第2天,患肢酸胀痛、夜间麻缓解。
按Kelly标准评价。
本组优28例,良9例,可2例,差1例。
结论腕管切开减压结合显微镜下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切开减压;显微技术腕管综合征又称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到压迫而引起,表现为手拇食中指麻木,拇指外展、对掌活动障碍及血管神经营养障碍的表现。
2009年5月~2012年10月河南省安阳钢铁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骨三科利用腕管切开减压结合显微镜下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40只手腕(37例),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共37例(40只手),男性6例,女性31例;年龄29~ 65岁,平均45岁,右手23例,左手11例,双侧3例。
病程3~24个月。
按于胜吉、蔡锦方分类法分类[1],Ⅰ型0 例,Ⅱ型14 例,Ⅲ型26 例。
电生理检查均有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下降或缺失。
所有患者保守治疗效果差或复发,有持久性的麻木,运动功能减退, 26例大鱼际肌存在不同程度萎缩。
1. 2 手术方法臂丛麻醉下,患肢驱血后,止血带充气,作于大鱼际尺侧6 mm处平行鱼际纹的斜切口,近端至腕关节处行“S”形切口过腕关节,经腕部达前臂远端。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纵行切开腕横浅韧带,于近钩骨钩处尽量于腕横韧带尺侧切断腕横韧带,并向远侧切开直至掌浅弓周围的筋膜与脂肪。
切开腕管,观察正中神经及屈肌腱鞘的情况,而后应用显微技术,在3.5倍以上放大倍数的显微镜下行正中神经外膜松解,用显微手术剪纵行切开病变上下端的神经外膜,于外膜下行松解术,探查并去除腕管基底部的所有神经致压因素。
腕管综合征指南

腕管综合征
4、辅助检查: X线片--是否有骨性的压迫。 电生理检查--比较敏感、可靠的指标。 MRI检查 腕管内压力测定 超声检查--超声测量正中神经的截面积是诊
断腕管综合征的可靠方法。
腕管综合征
五、鉴别诊断: 1、颈椎病神经根型:除腕部以远的症状外尚
腕管综合征
2、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2周无效,急性的 CTS,腕管内占位性病变的,症状较重的。 ①常规手术治疗--切断腕横韧带,解除对正 中神经的压迫。优点是松解彻底,适应症 广泛,还适应于继发性病例。缺点是创伤 大、痛苦多,病人恐惧心理。
腕管综合征
常规的手术方法即沿大鱼际皮纹尺侧作 弧形切口,向近侧延伸至腕关节掌腕皮纹, 切开腕横韧带松解正中神经,该术式已在 临床运用多年,疗效肯定。常规做正中神 经外膜松解。除非有明显神经受损的证据, 否则不宜盲目做正中神经束间松解,以免 损伤神经纤维。腕管内注射泼尼松龙,减 轻炎性反应,减少瘢痕及粘连。
腕管综合征
二、病因:任何使腕管容积减少,腕管内容物 增大、增多的原因都可导致。
腕横韧带肥厚、桡骨远端骨折后对位不佳; 感染、外伤等引起的水肿、血肿; 腕管内的肿瘤、囊肿; 风湿、类风湿、内分泌紊乱等; 长期过度使用腕部。
腕管综合征
三、解剖: 1、正中神经的走行:自臂丛内外侧束发出后
沿肱动脉外侧下行,在肘窝处位于肱二头肌 腱膜深面,然后在旋前圆肌两头之间进入前 臂,沿前臂深浅二肌群间下行,至腕部变浅 紧贴掌长肌深面,指浅屈肌浅面,通过腕横 韧带内入掌。
腕管综合征
②微型钩刀治疗:微型钩刀治疗腕管综合征 具有皮肤切口小、组织创伤轻、手术时间 短、临床症状恢复快等优点。 方法在掌长肌腱尺侧,距腕横纹近侧1cm 作1cm长的横切口,分离到深筋膜并切开,插 入槽型扩张导管,在槽的导引下插入微型钩 刀,从远至近把腕横韧带完全钩割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