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历史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到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的发展和较量,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学生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原因,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内容可以包括:东汉末年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在这一时期扮演了什么角色?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
二、赤壁之战
探究一:据材料分析,赤壁之战前的局势如何?
材料一 曹操写信给孙权说:“此次,我奉天子之命, 讨伐有罪的叛逆,军旗指向南方……如今,我统领水军 八十万人,想与将军在吴地一起狩猎。”孙权把信的内 容告诉大臣,大家都像受到震惊一样变了脸色。
材料二 诸葛亮对刘备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 ,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 援而不可图也。”
图1 东汉末年形势图
图2 三国鼎立形势图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形成。
探究五: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材料四
(曹魏后期从皖北到洛阳)“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晋书》
(吴国建业)“其四野则畛啜(zhén chuò,田间小路)无数,膏腴(肥沃)兼倍”。
——《吴都赋》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
——《三国志》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 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25 年
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中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后 期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后 期
州牧割据——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军阀割据混战
一、官渡之战
2024年《三国鼎立》ppt课件
2024/2/29
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明清时 期的内阁制等都可以看到三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影子。
31
三国故事在后世文学艺术中的传承和发展
三国故事在后世文学艺术中得到 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如小说《 三国演义》、京剧《三国戏》等
。
这些作品在传承三国故事的同时 ,也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再创作, 使得三国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12
03
重要战役与战略决策解读
2024/2/29
13
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关键战役
战役背景
袁绍与曹操争夺北方统治权,袁 绍兵力强大但指挥不当,曹操兵
力较弱但善于谋略。
战役过程
曹操利用奇袭战术,烧毁袁绍粮 草,使其军心大乱,最终曹操以
少胜多,赢得官渡之战。
战役意义
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 战役,奠定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
城市的兴起
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国时期,许多城市兴起并得到了发展, 如建业(今南京)、洛阳、成都等,成为 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024/2/29
城市中的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有各种娱乐活 动,如戏曲、杂技等,也有各种宗教信仰和 风俗习惯。
25
民间信仰与风俗习惯传承
2024/2/29
道教的兴起
道教在三国时期逐渐兴起,并得到了广泛传播。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和 超脱尘世,对民间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士人流动的原因
政治动荡、战争频繁、自然灾害等导致士人背井 离乡,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士人流动的路线
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迁徙,同 时也有向西北、西南等地区流动的。
士人流动的影响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推动了各地文化的融 合和发展。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发文大1[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精品教学课件
改善民族关系
(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课堂总结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为未来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你还有什么疑惑 ?
请与同伴交流!
小 结 与 思 考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收获?
课后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 么? 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后作业
三
北方社会经济
方
尚未恢复和发展,惨
都
败后无力南下
不
曹操
具 备
统
一
统治区域扩大, 刘备
尚需稳定巩固
孙权
江东、江南地区 正在巩固发展
全 国 的 条
件
学习任务四
时间:220年 建立者:曹丕 都城:洛阳
时间:221年 建立者:刘备 都城:成都
魏 蜀
吴
时间:229年 建立者:孙权 都城:建业(今南京)
学习任务四
利。于是—远水大—道土疫《奔不,三走服吏国,,士志兵 疾多·士 病死魏疲 流者书,惫 行·乃; ;武引帝军纪还》。 瑜部舰将船黄连盖接曰,:不“习今水寇众战我;寡,难
与持久。骄然傲观轻操敌君,方指连挥船失舰,误首。尾相接,
可烧而走也。”……时风盛猛,悉延烧 岸上营落。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学习任务三
学习任务二
自主阅读:阅读教材第92—93页的内容,梳理官渡之战的相关史实。
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与袁绍 特点:以少胜多 结果:曹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影响: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学习任务三
实力较强, 占据北方。
曹操
刘备
遍寻人才, 寻求发展。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统一全国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2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鼎立》PPT优质课件
了不起的诗人。
——毛泽东
我们应怎样评价历史?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 的人?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一分为二 ,客观公正地评价,要看他一生的主流,看他是否推 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 进步的一面。虽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凶残、奸诈的另 一面,但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所 以我们认为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奠定了曹操统 一北方的基础
倒履相迎 许攸献计
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曹操胜
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积极练兵,战术得当,才能出众 ④用人上:善于用人,虚心听取谋士的意见
袁绍败
骄傲轻敌, 听不进正确意见
材料研读: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直重视屯田,发展农
翻 车
业生产,大力兴修水 利。
吴国发展概况:
孙吴开发江南
吴
230年,孙权派 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 的最早记录。
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蜀汉发展概况:
蜀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魏
军东 阀汉 混末 战年
孙权
赤壁之战 ( 208年)
联合抗曹
三
吴
国 鼎
立
蜀
刘备
曹操
历粉史白上脸的曹 操细真眉的长目就。是 一在个脸阴谱中险,狡 诈白的色奸象征臣吗?
阴险狡诈
名人眼里的曹操
“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史学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一些重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赤壁之战等具体事件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认识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2.教学难点: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资源。
3.课堂讨论材料和评价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末年的战乱图片,引发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以及赤壁之战的场景。
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史料,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以及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合集】历史《三国鼎立》教案8篇
【合集】历史《三国鼎立》教案8篇【合集】历史《三国鼎立》教案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1导入新课:复习提问: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如果说,第三单元我们学过的秦汉帝国是处于大一统时期,那么三国两晋南北朝就处于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时期,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生回答略。
师:(小结归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紧随其后相继建立起的是西汉和东汉,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在维持了将近400多年的统一局面,却在东汉末年发生了变化,那么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生回答略。
师:(指导学生,小结归纳)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生回答略。
师:(引导归纳)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势力,那么究竟统一北方的任务最终有谁来完成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两段选自《三国志》的史料开分析这个问题:P106材料一:教师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们看到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明显处于劣势,然而兵力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它却取决于其他很多方面因素,曹操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打败不可一世的袁绍,是因为他占有许多优势,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想想曹操拥有哪些优势?政治上: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三国鼎立》PPT精品课件
二、官赤逐鹿英雄出:
曹 操
孙刘权联 备合 Nhomakorabea智
谋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原因:
水土不服、流行疾病
不习水战、船舰相连(军事失误) 骄傲轻敌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胜利原因:
孙刘联军 战术正确, 重用人才
诸 葛 亮
三顾茅庐
三、三分天下谋统一:
三国鼎立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魏 220年 曹丕 蜀(汉)221年 刘备
定都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二: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
经济:采用屯田措施,重视农业生产
材料三:负污辱之名,……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各举 所知,勿有所遗。——《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人才:重用人才,唯才是举
《龟虽寿》
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二、官赤逐鹿英雄出:
战役 时间 地点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
官渡
作战双方
曹操VS袁绍
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影响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 基础
邺
十万人
袁绍
黎阳 白马津
延津
白马
官渡
夜乌巢袭乌巢 ,烧毁袁 军粮草
三四万人 曹操
二、官赤逐鹿英雄出:
➢阅读教材,思考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壮大起来的?
材料一: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 业可成也。——《三国志·魏书·毛玠传》
船大国蜀汉:丝绸大国
期应有3000万人。 人口由“少”到“多”
三、三分天下谋统一:
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屯田 翻车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通过介绍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曹操、刘备、孙权三国势力的崛起,以及三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活动,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战争和外交活动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了解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和外部条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和外部条件。
4.案例分析法:教师呈现历史事件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三国鼎立》相关内容。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图片、地图等资料。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演示。
4.历史人物卡片:制作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卡片,用于学生自主学习。
《三国鼎立》PPT优秀课件
( B ) 5. 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 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 象说明 A. 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 B. 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C. 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D. 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
材料 曹操……挟胜利之余威,准备一鼓作气下江南,消灭南 方的孙权和刘备,完成“统一天下”之梦,殊不知天时 不到,地利没有,人也不和,最终“烈火张天照云 海”“赤壁楼船扫地空”。战后,曹操看看手下的残兵 败将,也只能望“南”兴叹,南方的孙刘两家趁此机会 扩大地盘、称王称帝,至此天下三分矣。 ——《笑谈三国》
D. 安阳的悠久历史
16.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 时期,这段时间里,社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人民流离失 所,但这一时期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也存在许多有利于重新 走向统一的积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 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 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 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 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 可图也。 ——《隆中对》
(3)材料三中的A、B、C分别指的是哪个政权?其中,今广东地 区在三国时期属于哪个政权统治?→侧重考查时空观念
A是魏国;B是蜀汉;C是吴国。 政权:吴国。
▶知识点二:赤壁之战 ( B ) 3.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
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淝水之战
D. 澶州之战
( A ) 4. 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 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 料是 A. 诸葛亮的《出师表》 B.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C. 历史剧《三国演义》 D.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事件等。
教材通过插图、文字和表格等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具体事件可能掌握不够全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一定认识,但需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权分布和主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及其贡献。
3.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观看视频:播放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视频资料: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视频资料。
3.PPT:制作教学课件,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著名人物和事件等内容。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和重要事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三国鼎立》ppt课件(25张PPT)
•
出示明北京城的图片。
•
三、小说和戏剧
•
学生概括古典小说的成就,并通过这些古典小说概括明清文化的时代特征。
•
年代 著作 作者 题材 价值
•
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 罗贯中 三国时期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
元末明初 《水浒传》 施耐庵 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 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坚持从利国利民出发并一再敦促,终于使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答应先译《几何原本》一书(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译)。
•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北京城 学生概括明北京城的特点。(指导学生归纳紫禁城内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到其中包含着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思想。)
•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
课堂小结
袁绍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曹操
三
曹操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国 鼎
立
孙权刘备联军
三国鼎立
魏
蜀
吴
•
一、科技名著
•
作者 著作 价值
•
李时珍 《本草纲目》
•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
宋应星 《天工开物》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徐光启 《农政全书》农业百科全书,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A.消灭袁绍的势力 黄河流域 C.南下统一全国 帝
B.统一北方 D.废掉汉献
二、赤壁之战 阅读课文,指出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交 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和影响: 背景: (1)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 据势力,统一全国。 (2)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3)孙权、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含说课稿、反思)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分析出各自的影响。
归纳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教师: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官渡之战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境况。
展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问题:这反应了一种什么社会情况?生试说。
教师: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曹操)展示:曹操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志向?(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探究: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为实现其远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准备?提示: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重视人才;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问题: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呢?(袁绍)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思维导图
《三国鼎立》思维导图一、背景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天灾人祸等原因,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在这个背景下,各地豪强纷纷起兵,试图争夺天下。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 曹操建立魏国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出色的政治才能,逐步统一了北方,建立了魏国。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位,正式称帝,定都洛阳。
2. 刘备建立蜀国刘备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自称是汉室宗亲,凭借仁德和勇猛,逐渐壮大势力。
刘备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击败曹操,随后在益州建立了蜀国。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定都成都。
3. 孙权建立吴国孙权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继承了父亲孙坚的基业,在江东地区建立了吴国。
孙权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刘备击败曹操,巩固了江东地区的统治地位。
孙权称帝后,定都建业。
三、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1. 政治三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天下,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
同时,各国之间也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活动,试图拉拢盟友,孤立对手。
2. 经济三国时期,各国为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兴修水利、减轻赋税、发展手工业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 文化三国时期,各国之间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三国时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如曹操的《观沧海》、诸葛亮的《出师表》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四、三国鼎立的结束三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天下,进行了无数次战争。
最终,司马炎在曹魏的基础上建立了晋朝,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五、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1. 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他建立了魏国,统一了北方。
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远见卓识,被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 刘备:刘备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他自称是汉室宗亲,建立了蜀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录像《火烧赤壁》,完成表格赤壁之战,小组探究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孙刘取胜原因,让学生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
教与学的策略
1、教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想象。2、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
3、教师点拨与学生活动。
反馈评价
积极参与、表扬鼓励
教学活动4: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活动目标
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特色
解决问题
理解
反馈评价
积极参与、表扬鼓励
教学活动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活动目标
让学生掌握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经过、特点、结果、影响和曹操失败原因。
解决问题
了解赤壁之战的大致经过,分析曹操取胜原因。
技术资源
看录像《火烧赤壁》,完成表格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布局图。
常规资源
阅读课本资料让学生结合教材第104页插图回答课本上的“动脑筋”
学习目标
学生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相关的重要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并对历史人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能概括出两大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原因、经过和影响,并能明确的指出三国具体的位置
学情分析
从认知结构分析,初一学生往往比较直观、片面;从,心理特点分析,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从现实情况分析,对三国历史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较易受到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
反馈评价
学生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描述展开竞猜很感兴趣,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引导学生主义小说与真实历史的差别。
教学活动2:北方的基本统一
活动目标
让学生探究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经过、特点、结果、影响和曹操取胜原因。
解决问题
了解官渡之战的大致经过、影响,分析曹操取胜原因。
技术资源
课程
三国鼎立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相关的重要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并对历史人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能概括出两大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原因、经过和影响,并能明确的指出三国具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课程实施
类型
√
偏教师课堂讲授类
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
备注
教学活动步骤
序号
1
情景导入
2
北方的基本统一
3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
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教学活动详情
教学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
活动目标
通过问题悬念与课题自然衔接,进入本课第18课《三国鼎立》的学习
解决问题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从而为整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重点、难点
1、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2、难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评说曹操。
教与学的媒体选择
采用网络交互型教学方法,利用网页课件,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不时闪现出相关问题,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起到教师引导的作用和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插入大量的历史教学地图,个别地图还配以动画形式,提高学生利用有关地图资料直观形象地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识图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的形成等史实;分析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了解曹操、诸葛亮的有关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战役胜败原因的分析,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和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趋势;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技术资源
多媒体展示《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情景导入,引发动机。
常规资源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活动概述
老师多媒体展示《三国演义》主题曲音频,大家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吗?歌曲里涌现的人物大家熟悉吗?学生回答,不完善老师补充。
教与学的策略
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把学生课外已有的喜闻乐见的历史知识和课本新知识结合起来。
教学内容
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第三单元第12课中课本已经介绍了东汉中后期官僚大地主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的概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之后我们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动画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形势示意图》和《官渡之战形势图》
常规资源
阅读课本资料
活动概述
动画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形势示意图》和《官渡之战形势图》阅读课本资料,完成表格官渡之战,小组探究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原因。
教与学的策略
1、教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想象。2、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3、教师点拨与学生活动。
技术资源
PPT课件、图片
常规资源
阅读课本资料
活动概述
分组(按方位分成魏、蜀、吴三组)讨论,由各组代表以新闻发布的方式归纳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个别知பைடு நூலகம்(“屯田”、“木牛”)由老师利用课件补充说明
教与学的策略
1、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2、教师点拨与学生活动。
反馈评价
肯定积极参与、表扬鼓励。
评价量规
参考书
教参与网络资源
备注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