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孝经学派是秦汉之际颜芝所创立的学派。颜芝,秦汉之际河间今河
孝经原文文档
孝经原文孝经简介《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传统儒家文化中关于孝道的重要文献之一。
它是由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撰写而成,内容主要围绕孝道展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孝顺和照料。
《孝经》被视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伦理观念的重要基石,对于塑造中国古代社会和家庭伦理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
孝经原文孝经共分为三卷,分别为“凡例”、“本经”和“解释”。
凡例孝经旨言之敏孝者显於言为孝者文明於行,敬於天地,寿於父母。
显於言者,动容於色络于思情於辞,修辞於颜,纲纪於言,弘举於民有极于诚也。
敏行者,有风有俗有节有理,体施有功无杀戮於胸中撞撞来往若脱株之困鸟若翼翼之平陆之鸟从容於害无作於怒於好於嗔於喜於慢敷于上下,能宣于至亲以化未始之能化。
本经大道之行也,天子正位於太一中,王侯正位於国家中,卿正位於国家贤者正位於官长,士正位於国家正士正位於本乡,农工正位於家职,子正位於父母矣。
外隆其位,中正其室。
故显於天下之言者,美於天下之名者,显於家室之色者美于家室之命者,此孝之彰也。
故神播思远,神游志驰,万物之化,满编於他,而皆神明有神圣之德,此何孝之为者!故凡士之从军也,忧于髣髴之虫,怖于冻溺之痛,寒心马醒,目眩发耳。
而反之其寐於笔舌之人,金针钢矢莫能伤于他,故曰人孝也。
解释下士之孝名曰鬼孝,士之孝名曰人孝,人之孝名曰天孝。
天怒其不孝,地怒其不孝,鬼怒其不孝,世世所必游乎焉者亿千万,改度改政此其有来,而语非徒然也。
故修缮此书,以为训次。
载菁菁之柏荣于家,见容于庙,起鬻邑於乡,修容于学,一县之长,一家之良,一人之金身者,寿于父母,年于天地。
而千牛厥裘,千马厥縠,斯其有来矣而欢是君子也。
欢好孔门,欢好乎孟门;学以孟、独孤、寡人、自窃之言,儒以孟、仲、子路、子贡之事修而条之。
条有中庸之事,有小不忍,或自厉放纵,有算无算,有不逮逦礼之器物者,故曰或为臣。
学以此通修,斯修孝弘忍者也。
结语《孝经》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传承了重孝尊亲的伦理观念。
《孝经》的版本及流传
、
在西汉的时候流传于世的《 孝经》 有古文本和今文本之分。
古文本二十二篇,大致成书于战 国末年。《 汉书・ 艺文志》 称 :武帝末, “ 鲁共王坏孔子宅, 欲以广其宫 , 而得《 古文尚书》 及
【 键 词 】孝 经 ; 书 ; 关 成 流传 ; 本 版
《 孝经) 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用来 阐述和宣扬孝道的经典 , 在 中国社会流传极广 , 影响至巨。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 中, 由于统 治者的曲解和利用 ,孝经》 《 中许多有价值的内涵被冲淡或掩盖 了, 有必要对其加以重新认识。 关于《 孝经》 作者 , 现在学术界还 是众说纷纭 , 未成定论。大致有这么几种说法 : 、汉书・ 一 《 艺文 志》 中讲 :《 “孝经> , 者 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认为《 , 孝经》 为孔 子所作 , 后世信奉此说者 , 不乏其人 ; 《 二、孝经》 为孔子弟子 曾 安 国传 , 今文本有郑玄注。 1 . 古文《 孝经》 汉武帝时, 孔安国为古文《 孝经》 作传。 国时王肃作《 三 孔子 家语后序》曾记述孔安国有《 , 孝经传》 三篇 , 为壁中蝌蚪本。昭 帝时, 鲁三老献古文《 孝经》 后汉光武帝时, 。 卫宏负责将其进行
长 的封 建 社 会 中 , 由于 统 治 者 的 曲解 和利 用 , 孝 经 》 许 多 有 价 值 的 内涵 被 冲 淡 或 掩 盖 了, 《 中 因此 有 必 要 对 其 加
以重 新 认 识 。 可 是 关 于 其 作 者 、 本 和 流传 则 众 说 纷 纭 , 文 仅 对 其 成 书 、 传 、 要版 本 进 行 初 步 探 讨 。 版 本 流 主
儒家经典入门-孝经
的规模。到了公元2世纪,另一著名学者郑玄为其做了很好的注疏,即《今 文孝经》或《孝经郑注》。
其实,早在13世纪,有一位学者黄震(1213-1280)就指出,两种文 本实际上是一本书,两种文本在文句上的差异是无关宏旨和微不足道的。 正如现代著名学者章太炎(1869-1936)曾提出,对人们的自我修养来说, 《孝经》的两种文本并没有重要的差异,区别二者没有太大的必要。 14
《孝经》及其注释、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战 国晚期至唐初。《孝经》在战国晚期经曾子的学生整理后迅速传播,秦始 皇焚书坑儒,遂不行于世。至汉兴,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孝经》复出, 乃有今文、古文两家。刘向校书,比勘古、今两种文本,确定了十八章的 今文本。今文有所谓的郑玄注流传,古文则有所谓的孔安国傅流传。
后来,朱熹以古文本为依据,把《孝经》分割为经、传两个部分。元代吴
澄则用类似的方法,以今文本为依据,分《孝经》为经、传。清代,顺治
帝《御注孝经》、雍正帝《御纂孝经集注》及康熙时颁行的“满汉合璧本”
《孝经》都用今文。总的说来,唐以后《孝经》传播的大势是今文占主导
地位,唐玄宗所做注疏却是以今文孝经为底本的,因此,客观上支持了今
《孝经》一书可以看作是我国先秦时期儒家孝道思想的 系统化与政治化。 一般认为,《孝经》的言语,主要来源于 《尚书》《诗经》《左传》《国语》《论语》《孟子》《荀 子》等。是儒家专门叙述孝的一本专书。
孝经的简介介绍
孝经的简介介绍《孝经》是专论“孝道”之书,今文本十八章,一般认为成书于先秦。
书名来自于“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全书以“孝”为中心,将“孝”作为所有德行的根本,集中论述了儒家“孝道”,唐代入“十二经”,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殿军之作。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孝经的简介介绍,希望你喜欢。
孝经基本内容《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阐述孝道的最全面、最权威的著作《孝经》
第32卷第1期20 1 8年1月长沙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Vol.32 No.1Nov. 2 0 18阐述孝道的最全面、最权威的著作《孝经》陈蒲清(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摘要:《孝经》是阐述孝道的最全面、最权威的著作。
它的讲述者是孔子,第一个传授者是弟子曾参,最后写定者是曾参的弟子和后学。
《孝经》有今文、古文两种版本。
全书以孔子、曾参的对话为主线,其结 构可以划分五个层次。
《孝经》有三个突出的思想特点:第一点是着重阐释孝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而没有 谈孝的种种外在礼仪:第二点是强调全面理解孝,反对盲目服从;第三点是把“孝”和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在 一起。
我们应该吸收《孝经》的精华,摒弃专制主义的糟粕,为复兴中华文化、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关键词:孝经;孝道;传授;版本;结构;思想特色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81 (2018) 01-0065-04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是其他传统道德 的基础。
《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 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广泛流行的启蒙读 本《增广贤文》也说:“万恶淫为首,百行孝当先。
”“千经万典,孝义为先。
”但是,要全面了解什么是孝 道,必须阅读《孝经》。
《孝经》是儒家阐述孝道的最 全面、最权威的著作。
《孝经》传授者说法不一。
汉朝司马迁和班固 都认为,《孝经》是孔子向曾参直接阐述孝道的著 作。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曾参,字子 舆,少孔子四十六岁。
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受之 业,作《孝经》。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宋朝王应麟《汉志考证》认为是曾参弟子所作。
清朝毛奇龄《孝经问》认为 是七十子之徒所作。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也说: “今观其文,去二戴所录为近,要为七十子徒之遗 书。
”纪昀认为,《孝经》跟《礼记》《大戴礼记》性质 相同,都是孔门弟子和后学的记录,成书于秦汉之 际。
《孝经》主要阐述了什么内容
《孝经》主要阐述了什么内容《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据记载,它的作者“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全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做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都起了很大作用。
百善孝为先:《孝经》全文、译文、故事,每个人都有必要阅读一遍
百善孝为先:《孝经》全文、译文、故事,每个人都有必要阅读一遍孝经《孝经》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汉唐时期的孝经学
汉唐时期的孝经学在汉代,《孝经》曾作为辅经之书,但在中国经学史上,一直有人将《孝经》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其因大概有三:一是《孝经》所讲儒学道理,简明扼要,容易把握;二是《孝经》容易由理论转化为实践;三是宣传《孝经》,容易收到教化实效。
汉唐时期治孝经学者百余家,主要为两大派:一派为今文《孝經》,以郑氏注(并非郑玄注)为主。
一派为古文《孝经》,据称孔安国作传。
两派互指其伪,难定是非。
于是有唐玄宗御撰《孝经》。
此御撰《孝经》,乃是玄宗本人亲撰。
标签:国学统宗;今文《孝经》;古文《孝经》;唐玄宗御撰《孝经》一、《孝经》为六经之“总会”?在汉代,《论语》《孝经》曾作为五经外的辅经之书,也曾被人连同五经而称为“七经”。
一般学者并不认为《孝经》高于五经,至少不明确说。
但在中国经学史上,一直涌动一种思潮,欲将《孝经》作为儒家的最重要经典,驾五经而上之。
最明确的表述是东汉郑玄的《六艺论》:“孔子以六艺题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经》以总会之。
” ①郑玄将《孝经》所述之“道”作为“六艺”(六经)的“根源”和“总会”来看待。
这一思想在后世一直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明儒曹端说:“‘孝’云者,至德要道之总名也;‘经’云者,出世立教之大典也。
然则《孝经》者,其六经之精意奥旨欤!” ②明儒黄道周也说:“《孝经》者,道德之渊源,治化之纲领也。
六经之本皆出《孝经》。
” ③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则将《孝经》看作“万流之汇归”“国学之统宗” ④。
《孝经》之所以受到重视,其因大概有三:一是《孝经》所讲儒学道理,简明扼要,容易把握;二是《孝经》容易由理论转化为实践;三是在社会上宣传《孝经》,容易收到教化的实效。
举两个典型例子。
第一个例子,唐穆宗与兵部侍郎薛放的对话:帝谓兵部侍郎薛放曰:“为学经史何先?”放对曰:“经者,古先圣人至言,多仲尼所发明,皆天人之至理,诚万代不刊之典也;史则历记成败,杂书善恶,各录当时之事,亦足以鉴其兴亡,然得失相参,是非无所准的,固不可与六籍为比伦也。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原文及翻译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原文及翻译《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
儒家十三经之一。
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原文及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参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古籍名著《孝经》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古籍名著《孝经》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书名是由于“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而得。
论述“孝道”著作。
今文本十八章。
撰者不详。
一般认为成书于先秦。
汉以后,《孝经》分为今古文两种。
汉惠帝时,发现的《孝经》,用汉隶书写,故称今文孝经。
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宅中发现的《孝经》,用蝌蚪文字书写,故称古文孝经。
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除个别方面有些许增补删减外,在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出入。
《孝经》一书的作者是历代学者的一大争议,迄今未有统一的定论。
总观之,有下列几种意见:一、认为是孔子自作。
班固《汉书·艺文志》曰:“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二、曾参所作。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以为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业。
作孝经,死于鲁。
”三、曾子门人所作。
朱熹《孝经刊误》曰:“孝经,夫子曾子问答之言,而曾子门人记之也。
”四、七十子徒说。
《四库全书总目》记载:“今观其文,去二戴所录为近,要为七十子徒遗书。
”此外,还有子思说;齐鲁间儒者和汉儒说;孟子门人说等;也有人认为《孝经》是汉代陋儒篡袭各书而成的。
现今所流传的《孝经》,多为今文,共十八章(古文二十二章),包括:《开宗明义章》、《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三才章》、《孝治章》、《圣治章》、《纪孝行章》、《五刑章》、《广要道章》、《广至德章》、《广扬名章》、《谏诤章》、《应感章》、《事君章》、《丧亲章》。
《孝经》全书以“孝”为中心,集中论述了儒家的“孝”道。
它认为:“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是从孝道产生出来的。
“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人伦之亲,也是由孝而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不仅如此,“孝”还是先王的至德要道,只有靠“孝”治,先王才能“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孝经》还把“孝”提到“天经地义”的高度,认为“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19.20(完结)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19.20(完结)《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孝经》读书笔记
《孝经》读书笔记《孝经》读书笔记13篇《孝经》读书笔记1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但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
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
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
”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
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
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
《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
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孝经》读书笔记2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孝经》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可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一样等级的人应当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一样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之后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一样的。
从《孝经》看儒家孝道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1,2020Genera.No.1722020年第1期(总第172期)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 ’College一、引言《孝经》者,百行之宗,五教之要。
相传,周室衰微、君臣僣乱、礼乐崩颓之时,孔子定礼、乐,删《诗》、《书》,赞《易》道,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
又考虑时人虽知其法,却不知其行,于是作《孝经》一十八章,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
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孝经》,集中反映了儒家的孝道观,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孝道的重要途径,直到今天来看,依旧对于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品德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二、《孝经》与作者先秦典籍由于年代久远,加上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导致的保存困难,作者多难以确定,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也不例外。
有关《孝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最早记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
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司马迁认为《孝经》的作者是曾子。
《汉书·艺文志》曰:“《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认为《孝经》的作者是孔子。
宋代之后,疑经之说盛行,又出现了司马光的孔门弟子说、胡寅的曾门弟子说、孟子说、子思说、儒生伪造说等诸多说法。
孔子门人子夏的弟子魏文侯曾作《孝经传》;此外《吕氏春秋》中的《孝行》篇、《察微》篇均引用过《孝经》里的句子,因此《孝经》的成书应不晚于战国。
虽然《孝经》的作者众说纷纭,但根据现有史料,大抵可以确定《孝经》是先秦古籍,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作者应为先秦儒生。
《孝经》在秦始皇焚书时惨遭厄运,现存《孝经》有今文、古文之分。
今文本是汉初河间人颜芝及其子颜贞献所藏,该本用当时通行的文字书写故称今文本,共十八章;古文本是鲁恭王得自于孔子旧宅壁中之本,共二十二章,内容略多于今文本。
唐宋以后最为通行的版本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依今文《孝经》撰著的御注本。
红领巾国学达人挑战赛试题及答案2
XX年红领巾国学达人挑战赛试题及答案引导语:去年彼时,“她”吸引全市23000余名少先队员积极参与,让无数家长在比赛现场和电视荧屏前倾情围观国学“萌”将们的比赛实况!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xx年红领巾国学达人挑战赛试题及答案,欢送测试!1.《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学著作,今文《孝经》全书共有B章。
A、16B、18C、19D、222.在《孝经》中,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异规定了“孝”的不同内容,其中,“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是规定C的“孝”。
A、士B、诸侯C、卿大夫D、庶人3.《孝经》的第一章是(C)A、天子章B、孝治章C、开宗明义章D、广至德章4. (多项选择)以下表述符合《孝经》的思想的有:(A C D )A、做人和治国,都需要以“孝”为本。
孝治章第八,圣治章第九B、孝顺,就是对长辈和上级惟命是从。
错,谏诤章第十五C、孝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以求天地人合。
三才章第七,感应章第十六D、孔子认为对父母孝顺,对国家忠诚,是根本的道义。
开宗明义章第一5. (多项选择)以下语句能够概括出孔子在《孝经》中的主旨的是:( A B C D)A、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B、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C、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D、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6. (多项选择)《孝经》中,孔子引用到的作品有以下哪几项?( A C)A、《诗经》开宗明义章第一B、《论语》C、《尚书》天子章第二D、《春秋》7.《孝经》在哪个朝代被尊为经书? (A)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8.《孝经》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异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庶人之“孝”要求什么?(D)A、“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B、“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C、“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D、“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9.以下哪一个不是《孝经》中的章节? (C)A、开宗明义B、天子章C、四刑章D、三才章10.《孝经》的最后一章章名是?(B)A. 圣治章B.丧亲章C.感应章D.广扬名章11.《孝经》第十章纪孝行章中,子曰:“孝子之事亲也, (A)A、居那么致其敬B、养那么致其乐C、病那么致其忧D、丧那么致其哀12.以下句子表现《孝经》中孝是诸德之本的是 AA、“人之行,莫大于孝”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经》学谱
《孝经》学谱明确了《孝经》的名字、作者等基本问题,接下来需要明确其传承。
换言之,我们在今天拿到手里的《孝经》——不论是哪个朝代谁的注释,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通俗读物——首先要基于一个《孝经》的“原文”才能展开。
中国和古希腊的古代典籍,都是从最初的口传、竹简、羊皮纸上,辗转传抄、历经多手、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最终落到后代的纸张、电脑、手机上,其面目早已模糊不清,存在着诸多不同的传承谱系、版本和注疏家。
因此,当我们谈论阅读《孝经》的时候,总要知道手里的这本《孝经》究竟是从何而来,与别家大概有何不同,这样可以在后续阅读中减少许多疑问。
而收集多个传承系统的不同版本、不同注疏,进行对比阅读,发现异同,才能使得触发思考、打开思路、以古鉴今具有切实可靠而非师心自用的依据。
以下内容,重点参考陈壁生《孝经学史》、陈铁凡《孝经学源流》等。
一、先秦先秦的《孝经》,据记载曾有过魏文侯《孝经传》,《孟子》外篇的《说孝经》等,但均已亡佚;此外通过时人的引用和其他著述,如《大戴礼记》《吕氏春秋》等,也能看出《孝经》的影响。
但是,经历秦火之后,《孝经》在先秦的传承已经不可考。
后代的《孝经》在先秦时属于何种系统、由何人从何人处传承,目前没有任何资料可以知道。
二、《孝经》白本的今古文区分《孝经》的白本,也就是没有注的原文。
与其他儒家典籍一样,同样也有今古文之分,同样在后世陷入了今文古之争。
今文孝经:综合隋刘炫《孝经述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等记载可知,秦始皇焚书后,河间人颜芝私藏了《孝经》,到了汉代,他的儿子颜贞献给河间献王,河间献王献给朝廷。
既然是先汉的古书,这本《孝经》肯定是用古文书写的,但一旦见光于天下,汉代的时人就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去识写,也就是《今文孝经》了。
这是第一个版本,有18章。
在西汉,基于此版本就有长孙、江翁、后仓、翼奉、张禹共五家的师学传承。
古文孝经:据《汉书艺文志》,汉景帝末年,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到了一批古文经典,其中就有用先秦古文写就的《古文孝经》;又据东汉末年许慎的儿子许冲给皇帝上表,称其父亲许慎学“《孝经》孔氏古文说”,又说乃“汉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建武时卫宏口授,皆口传,官无其说”。
【孝经】最新孝经读后感
【关键字】孝经最新孝经读后感导语:《孝经》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最新孝经读后感《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
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
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
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
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报答父母。
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报答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
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时,我坚持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向父母说一句问候的话。
当节假日时,我就和父母谈谈心,为父母捶捶背。
为了实现父母对我的期望,在学校好好学习。
当父母因工作繁忙时,我就自己煮饭,做些家务活,以此来减轻父母的负担;父母生病时,像他们关心我一样,我会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他们端水送药,嘘寒问暖。
《孝经》hs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确是毋庸置疑的
1、《孝经》是一种救世的方法,有着积极地意义。 《孝经》诞生于先秦之世,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战祸连绵,周天 子缩于一隅,而列强务兼并之业,臣弑其君,子杀其父。这种现实,令 人痛心。而《孝经》倡导孝道,宣扬以孝治天下,无疑是对社会现实的 批判 ,《孝经》所推崇的先王之世、明王之政、圣人之治、君 子之行, 无一不是针对当世之人而言的。因此,《孝经》的写作与孔子作《春秋 》以使乱臣贼子惧的目的是相同的,是儒者善良愿望的一种体现,在当 时具有积极的意义。 2、用于惩罚和训导的思想工具,被社会各阶层所运用。 隋朝人郑译不幸,皇帝下诏说:这样的人“留之于世,在人为不道之臣 ;戮之于朝,入地为不孝之鬼。有累幽显,无以置之,宜赐以《孝经》
2、今文本十八章,据说是秦末河间人颜芝所藏。 汉初时由他的儿子颜贞献出。这个本子是用汉代的 文字写成的。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汉兴,长 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 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 为异。”《隋书· 经籍志》说:“又有古文《孝经》, 与古文《尚书》同出。”据学者考证,它成书于西 汉初年,是由汉初的儒学者编著而成。汉成帝时, 刘向奉命整理古籍,以今、古文本《孝经》互相校 勘,以今文《孝经》为底本,参照古文《孝经》作 了一些必要的改动,定为十八章。
“愚忠愚孝 ”现象
1、“君令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令子亡,子
不得不亡” 。谢:来自民间小说。
《孝经· 谏争章》
中说:“故当不义,则子不 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
三、主要版本
1.孝经孔传 (1)古文孝经孔氏传光禄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旧本题“汉孔安国传,日本信阳太宰纯音”,乃康 熙十一年所刊,前有太宰纯作的《序》。 (2)古文孝经敦煌残卷(汉)孔安国注,敦煌宝 藏本,载入《续修四库全书》。 (3)古文孝经碑,在北山佛湾103 号窟《赵懿简公 神道碑》两旁内外窟壁上刻有范祖禹敬书的古文 《孝经》,被历史学家马衡称为“环宇间仅此一 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经-孝经学派是秦汉之际颜芝所创立的学派。
颜芝,秦汉之际河间(今
河
孝经学派。
孝经学派是秦汉之际颜芝所创立的学派。
颜芝。
秦汉之际河间人。
中文名,孝经学派。
创立人,颜芝。
孝经创立人信息,秦汉之际河间人。
相关人士,长孙氏。
江翁。
后苍等。
简介。
孝经学派是秦汉之际颜芝所创立的学派。
颜芝。
秦汉之际河间人。
学术传承。
秦焚书。
颜芝掩藏《孝经》。
幸免于火。
汉初。
解除挟书律。
颜芝子颜贞献出其父所藏《孝经》十八章。
用以教授学生。
汉朝传授《孝经》的学者有长孙氏。
江翁。
后苍。
翼奉。
孔安国。
董仲舒。
张禹等。
董仲舒用五行说阐释《孝
经》经文。
认为。
父生子长。
是天然法则。
故谓“孝者天之经”。
地出云变雨。
地起气变风。
被劳累的是地。
但功名完全归于天。
如果不是有“义”。
谁能这样;士是火之子。
五行中最尊贵的是土。
士不与火争功名。
忠臣表现出的大义。
孝子表现出的孝行。
取义于“士”。
此谓“孝者地之义”。
还有《古文孝经》与《古文尚书》同出于孔壁。
长孙氏传授《孝经》。
有《闺门》一章:“闺门之内具礼矣乎。
严父严兄。
妻子臣妻犹百姓徒役也。
”《闺门》为古文。
此外。
还衍生三章。
计《古文孝经》二十二章。
孔安国为其作传。
再者刘向校书。
将颜氏本与古文本比较。
删除繁琐与疑惑的章句。
定为十八章。
郑众。
马融作注。
另有郑氏注。
传是郑玄所撰。
南朝梁时。
孔安国传及二家郑氏注并立为国学。
但孔安国本遂即亡佚于梁乱。
南朝陈和北朝齐。
周只传郑氏注。
隋朝时。
秘书监王劭在京师访得孔安国传。
送至
河间刘炫。
刘炫用来传授学生。
逐渐被朝廷得知。
孝经命令与郑氏注并立。
但儒生喧嚷不休。
认为不是孔安国的旧本。
而是刘炫自己所造。
元魏迁洛。
未通汉语。
孝文帝命令侯伏侯可悉陵用鲜卑语义译《孝经》用来教鲜卑人。
称为《国语孝经》。
简介学术传承
秦焚书,颜芝掩藏《孝经》,幸免于火。
汉初,解除挟书律,颜芝子颜贞献出其父所藏《孝经》十八章,用以教授学生。
汉朝传授《孝经》的学者有长孙氏、江翁、后苍、翼奉、孔安国、董仲舒、张禹等。
董仲舒用五行说阐释《孝经》经文。
认为,父生子长,是天然法则,故谓“孝者天之经”。
地出云变雨,地起气变风,被劳累的是地,但功名完全归于天,如果不是有“义”,谁能这样;士是火之子,五行中最尊贵的是土,士不与火争功名。
忠臣表现出的大义,孝子表现出的孝行,取义于“士”,此谓“孝者地之义”,还有《古
文孝经》与《古文尚书》同出于孔壁。
长孙氏传授《孝经》,有《闺门》一章:“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妻犹百姓徒役也。
”《闺门》为古文。
此外,还衍生三章,计《古文孝经》二十二章,孔安国为其作传。
再者刘向校书,将颜氏本与古文本比较,删除繁琐与疑惑的章句,定为十八章,郑众、马融作注,另有郑氏注,传是郑玄所撰。
南朝梁时,孔安国传及二家郑氏注并立为国学,但孔安国本遂即亡佚于梁乱。
南朝陈和北朝齐、周只传郑氏注。
隋朝时,秘书监王劭在京师访得孔安国传,送至河间刘炫。
刘炫用来传授学生,逐渐被朝廷得知,命令与郑氏注并立,但儒生喧嚷不休,认为不是孔安国的旧本,而是刘炫自己所造。
元魏迁洛,未通汉语,孝文帝命令侯伏侯可悉陵用鲜卑语义译《孝经》用来教鲜卑人,称为《国语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