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期间的讲义监测和管理
9 麻醉期和麻醉恢复期监测和管理 控制性降压和低温麻醉

控制性降压
2.施行原则
① 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以满足机体基本代谢功能需 要,降压时主要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对CO的影响。
② 血压控制标准,术前血压正常者,控制SBP不低于 80mmHg,或当MAP在50-65mmHg之间;或以降低基 础血压的30%为标准,并根据出血情况适当调整。 MAP降至50mmHg时,每次降压时间不宜超过30min。
随着体温下降,EEG表现为幅度降低,频率减慢直至脑 电波消失。体温每下降1 ℃,脑血流降低6%-7%,ICP ↓5%,脑氧耗量↓。
低温麻醉
1.对生理的影响
体温25℃时,脑耗氧量仅为正常体温的1/3,脑血管阻力 为正常的2-3倍。
心率随温度↓而减慢,体温25℃时,心率可减慢50%, CO和心脏做功明显降低,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严重器官疾病者,如心脏病、高血压、脑供血不足及 肝肾功能障碍者等。
酸碱平衡失调,低血容量、休克及严重贫血者 。
控制性降压
5.并发症
可能并发全麻后苏醒延迟,反应性出血和术后视觉模 糊。
急性肾衰竭,表现少尿或无尿。
血栓形成,包括脑血管、冠状动脉及其他血管。
低温麻醉
低温麻醉
1.低温麻醉(hypothermia)的概述 概念:是将机体体温降低到一定程度,以求达到降低机
室颤是低温时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易发生室颤的温度 26-24 ℃ 。
低温麻醉
1.对生理的影响
低温可抑制肝的解毒功能,影响药物代谢速度,肌松药 作用时间延长,镇痛镇静药作用增强。
低温使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减少使凝血时间延长。
麻醉中监测 ppt课件

肺动脉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的监测
将漂浮导管(Swan-Ganz catheter)经静脉插入腔静脉,通过右房、 右室、肺动脉及其分支进入肺小动脉,可测定CVP、右房压(RAP)、 右室压( RVP )肺动脉收缩压( PASP )和舒张压( PADP )、肺毛 细血管楔压(PCWP)。 并可以通过热稀释法测定心输出量(CO)。 适应证: 复杂手术,需大量输液和输血者; 手术病人合并近期发生心梗或不稳定性心绞痛、COPD、肺动脉高压 者; 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 左心衰、右心衰、肺栓塞,需高PEEP治疗者;
有上腔静脉综合征者,不能由颈内、锁骨下及上肢静脉置管。因为 11 ppt课件 CVP因梗阻而不能准确反映右房压;
中心静脉压的监测
穿刺方法: 经皮穿刺置管方法:针内置管法( catheter-through-needle )、针外 置 管 法 (catheter-over-needle) 和 导 丝 外 置 管 法 (catheter-overwire,Seldinger)。以导丝外置管法最为常用。
ppt课件 20
术中体液补充
包括:液体、电解质的基础需要量、麻醉前欠缺量、术中丢失量和第 三间隙丢失量的总和,体液补充量 =基础需液量+欠缺量 + 丢失量+第 三间隙丢失量 基础需要量:正常基础需要量的计算方法:一日总需液量为 20 ~ 40ml/kg。 欠缺量的补充 术前体液的损失与补充: 麻醉前体液的丢失①经肠管②出汗③不显性提液丢失④禁食⑤失血 欠缺量的补充。
心肺复苏后期治疗、严重创伤、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控制性降压或低温,需持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者; 不能行无创测压者; (2)禁忌证:局部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动脉近端梗阻,雷诺病和
麻醉、手术期间病人的监测PPT课件

63
2019/11/23
.
64
氧 饱 60 和 度 40 %
20
温度↑ 2,3-DPG↑ H离子↑ 二氧化碳↑
0
20 40
60
80 100
氧分压(mmHg)
9
血气分析
1、SaO2和PaO2;反应肺换气和血液携氧能力的综合指标 2、混合静脉氧饱和度(SvO2)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 ScvO2 ) 为全身灌注血管床的混合静脉氧饱和度的平均值,反应呼吸功
麻醉、手术期间 病人的监测
1
基本监测:氧合、呼吸、循环和体温 扩展监测:心功能 血气(O2、CO2、 PAO2、BE、HCO3-、Hb、Lac、 BLOOD GLUCOSE、等) 麻醉深度(镇 静 ?) 肌松 凝血等
2
氧合监测
3
定性临床体征
4
吸入氧浓度
5
脉搏氧饱和度(SpO2)
6
7
以波形和数字形式显示,同时可显示脉率
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标
准II导联的P波最明显,利于发现和鉴别心律
失常;胸导联V5:主要监测ST段,利于监测
是否发生心肌缺血
25
血压
循环
无创
重要性
有创
26
2、间接法(无创)血压监测 常用血压计:人工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 优点:使用简便,省时省力,可随意调节. 缺点:易受许多因素干扰,测压时间长 3.脉搏监测
反映:代谢功能 、循环功能、呼吸功能、通气
系统功能变化
PETCO2正常值:4.7~6.0KP(35~40㎜Hg)
PETCO2↑:通气不足、重复呼吸、无效腔增 加
PETCO2↓:过度通气、低温、肺栓塞、通气
第六节 麻醉期间和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

第六节麻醉期间和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一、麻醉期间的监测和管理病人在手术麻醉期间,由于外科疾病或并存疾病的影响,麻醉方法和药物的影响,手术创伤及失血,以及体位的改变等因素,都可对生理功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的生命。
因此,麻醉期间应主动采取措施预防严重生理变化的发生,密切观察病人各种生理功能的变化,力求及早发现和及时纠正,以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呼吸功能是麻醉时最容易和最先受到影响的重要功能之一。
全身麻醉可引起各种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甚至呼吸肌麻痹,阻滞麻醉对呼吸肌的影响也可引起严重的呼吸抑制,麻醉辅助用药、手术体位及并存的呼吸疾病,都是麻醉期间影响呼吸功能的重要因素。
因此,麻醉期间保持呼吸功能正常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呼吸功能正常是指能维持动脉血氧分压((Pa02 )、二氧化碳分压(PaC02)和血液pH在正常范围内。
这三项指标也是衡量呼吸管理是否合理的参数。
保持自主呼吸的病人,应观察病人的呼吸运动的类型(胸式或腹式呼吸),呼吸的幅度、频率和节律,同时观察口唇粘膜、皮肤及手术野出血的颜色,以判断是否有呼吸道梗阻、缺氧或二氧化碳蓄积。
必要时应监测SPO:或动脉血气分析。
全麻病人还应监测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有条件者可监测ETC唤,以保证病人的通气功能正常。
麻醉期间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在麻醉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循环系统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病人的安全和术后的恢复。
麻醉期间每隔5^-10分钟测定和记录一次血压、脉搏、呼吸等参数,并记录手术重要步骤、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及用药等。
麻醉期间引起循环障碍的可能原因包括:外科疾病和并存疾病的病理改变,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手术对循环的影响等。
当发生循环障碍时,应对血容量、心脏代偿功能和外周血管的舒缩状态作出正确判断,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麻醉期间维持有效血容量是非常重要的,血压降低往往与绝对或相对的血容量不足有关。
应根据术前心、肾功能及脱水情况,术中失血及体液丢失量进行补充。
麻醉学.第七章.第六节、麻醉期间监测低温控制性降压

3.注意体位对局部血压的影响: 尽量使手术野位于最高位置,虽然全身血压降低较少 但局部渗血可显著减少。 4.加强降压期间的监测: NBP、IBP、ECG、Sp02、尿量、CVP、HCT、T, 手术时间长者应监测血气分析
(二)控制性降压的方法 1.吸入麻醉药降压: 1)加深吸入麻醉可达到一定程度的降压效果,常用异 氟 烷、安氟烷。 2)降压快、停药后血压恢复迅速无反跳作用,适用于 短 时间的降压。 2.血管扩张药降压: 1)硝普钠:0.5-5.0ug/(kg.min),1-2分钟起效,4-6分 钟血压降低到预定值,停药2-5分钟后血压恢复。 最大剂量不超过10ug/(kg.min),以免引起氰化物中 毒。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针对呼吸道梗阻的原因进行治疗。
(四)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低血压、高血压等。 针对原因处理。
(五)恶心呕吐的处理: 氟哌利多、枢复宁等。
第七节
控制性降压和全身低温
一、控制性降压(controlled hypotension) 定义: 利用药物或(和)麻醉技术使动脉血压降低, 并控 制在一定水平,以利于手术操作,减少手术出血 及改 善血流动力学的方法。 目的:减少出血: 方便手术操作: 减少并发症:
1.保证组织灌注:保证血容量、降低SVR、不影响CO。 2.血压控制标准: 1)术前血压正常者:SBP>80mmHg或MAP在50-65mmHg, 或以 降低基础血压的30%为标准。 2)MAP低于50mmHg时,不超过30分钟 3)手术时间长者若以降低基础收缩压的30%为标准, 每次 降压最长时间不超过1.5小时。
重要脏器耐受低血压的极限:
大脑:MAP<60MMHg,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丧失。 心脏:SBP<60MMHg可出现心肌缺血现象。 肾脏:SBP<80mmHg,肾小球滤过滤下降。 肝脏:SBP>60MMHg肝功能没有明显改变。 控制性降压的安全极限:
麻醉中的监护和药物管理技术和方法

反馈与改进
针对评估结果中存在的问 题,及时反馈给相关医护 人员,制定改进措施,并 跟踪改进效果。
医疗事故处理流程与责任追究
01
医疗事故报告
发生医疗事故后,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启动医疗事故处理流程。
02
事故调查与分析
成立专门的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明确事故原因和
责任。
03
责任追究与处理
04
药物管理实践方法探讨
围手术期镇痛药物使用策略
多模式镇痛
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 物,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 药(NSAIDs)等,以实现镇痛 作用相加或协同,同时减少单一
药物的副作用。
个体化用药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手术类型 、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
个体化的镇痛药物使用方案。
预防性镇痛
发生类似情况。
03
先进技术在麻醉监护中应用
脑电图监测技术
脑电图(EEG)监测
通过电极记录大脑皮层神经元电活动,反映麻醉深度和脑功能状 态。
麻醉深度监测
利用EEG信号分析技术,实时监测麻醉深度,避免麻醉过浅或过深 。
脑功能保护
通过EEG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脑缺血、缺 氧等异常情况,保护脑功能。
多模式镇痛
探索多模式镇痛策略, 如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 制的镇痛药物或技术, 提高镇痛效果并减少副 作用。
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挑战
麻醉专业医生数量不足,分布不均;患者对麻醉的认知度和信任度有待提高; 医疗纠纷和诉讼风险增加。
机遇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麻醉在手术和疼痛治疗中的需求 不断增加;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为麻醉专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 间。
麻醉中监测 ppt课件

中心静脉压的监测
并发症
穿破动脉:由于常用静脉离动脉都很近,且变异较大,容易损伤伴行 动脉。严重者可形成血肿,引起上呼吸道更足。因此,应严格掌握适 应证,并先以小针试穿。
CVP因梗阻而不能准确反映右房压;
11
中心静脉压的监测
穿刺方法:
经皮穿刺置管方法:针内置管法(catheter-through-needle)、针外 置 管 法 (catheter-over-needle) 和 导 丝 外 置 管 法 (catheter-overwire,Seldinger)。以导丝外置管法最为常用。
发现凝血块应吸出,不可注入;
9
中心静脉压的监测
概念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指胸腔内的上、下腔静 脉或心房内的压力。
CVP用于测定右心室的充盈压,反映血管内容量与右心功能的关系。
由于三尖瓣和肺动脉瓣对血流的阻碍作用,及肺循环阻力的影响,使 来自左心的压力发生衰减。因此CVP不能反映左心室的功能。
(2)测压计必须定期校准;
(3)袖套束缚太松或过紧也可影响测压的准确性;
3.优缺点:
5
有创动脉压监测
1.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主动脉手术,主动脉反搏者; 术中可能出现血液动力学紊乱和需大量输液输血者; 合并有近期心梗、不稳定心绞痛、严重冠心病及瓣膜疾病、心衰史、
2
监测基本要求
麻醉医师必须在麻醉全程始终在岗。
基本监测:氧合|、通气和循环应该得到连续监测评估。
氧合:观察患者皮肤和粘膜色泽、脉搏血氧饱和度。
通气:肺部听诊呼吸音、观察胸廓运动、呼吸囊活动。
循环:持续心电图显示、连续无创血压和心率,其监测间隔的
第四章 麻醉期间病人监测与输液

第四章麻醉期间病人监测与输液第一节麻醉期间病人监测为保证手术病人安全,手术中必须利用各种监测手段连续观测重要生理指标变化趋向,以便指导麻醉实施,并针对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时给予恰当处理。
监测方法分有创性和无创性两大类,无创性监测不增加病人痛苦,但往往不够精确;有创性监测比较精确,但增加病人痛苦,有时还可产生一些严重并发症,有一定危险性。
因此,应根据病情和手术需要确定采用监测项目,切忌盲目滥用。
一、循环监测1、脉搏监测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指触摸桡动脉、股动脉、颈动脉或颞浅动脉等表浅动脉,了解脉搏强度、频率和节律。
2、间接动脉压监测除用通常的血压计和听诊器测量外,还有以下两种间接测量法:(1)电子血压计:此法应用方便,可随意调节测压时间(1~15min),但不十分准确,尤其在休克、低温等血管收缩状态时难以测出。
(2)多普勒(Doppler)超声测压计:此法主要适用于婴幼儿。
3、直接动脉压监测通过穿刺将导管置入周围动脉内,连接换能器,可测得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
此法测得的结果较间接法准确,且可显示每一瞬间压力的动态变化。
但这是一种有创性方法,可发生动脉栓塞等并发症,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主要用于心血管手术、需实施控制性降压的手术、动脉压易发生急剧变化的手术(如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等),以及危重病人(如休克病人等)。
常用的周围动脉是左侧桡动脉,此外也可选用足背动脉、股动脉、肱动脉、腋动脉或颞浅动脉。
4、中心静脉压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是指上腔或下腔静脉即将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或右心房压力。
可通过颈内、颈外、锁骨下或大隐静脉等周围静脉置管测定。
CVP主要反映右心室前负荷,其高低与血容量、静脉张力和右心功能有关,但不能反映左心功能。
5、肺毛细血管楔压监测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的测定方法是将漂浮导管( Swan-Ganz导管)经颈内静脉置入右心房后,在导管尖端套囊内部分注气,导管便随血32流“漂浮”前进,经过右心室、肺动脉,直到嵌入肺动脉小分支,此时测得的压力即为PCWP 。
麻醉期间和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

第一部分麻醉期间的监测和管理
(三)控制性降压
1.定义:为了降低血管张力以便施行手术,或减少手术野的渗血以方便手术操作,麻醉期间需要 利用药物和(或)麻醉技术使动脉血压降低并控制在一定水平,称为控制性降压 2.注意: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目标血压,并在降压期间加强监测,维持正常的循环容量,维持 各组织脏器的正常灌注和氧供 3.禁忌:有严重器官疾病以及酸碱平衡失调、低血容量、休克及严重贫血者,禁忌行控制性降压 4.降压幅度:术前血压正常者,应控制收缩压不低于80mmHg,或平均动脉压在50~65mmHg 之间;或以降低基础血压的30%为标准,并根据手术野渗血等情况进行适当调节
(五)恶心呕吐的防治
1.常见原因:全麻(尤其以吸入麻醉药为主、麻醉时间较长者),麻醉期间应用麻醉性镇痛药 2.对于已发生的恶心呕吐,应首先考虑和治疗可能的病因 3.止吐药应早期应用,如昂丹司琼、氟哌利多和地塞米松等
• 根据局麻药注入的腔隙不同,分为蛛网膜下隙阻滞,硬膜外间隙阻滞及腰麻-硬膜外间隙 联合阻滞,统称椎管内麻醉
(1)术后疼痛,膀胱尿潴留,病人躁动不安或呕吐 (2)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 (3)颅内压升高,低体温或用药错误 (4)基础高血压,尤其是术前停用抗高血压药的病人
第二部分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
3.术后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缺氧、高碳酸血症、疼痛、电解质失衡、心肌缺血、药物、酸碱失衡等 4.术后心肌缺血的常见原因 低氧血症、贫血、心动过速、低血压和高血压
1.麻醉期间应常规监测心率、血压和心电图,每隔5~10分钟测定和记录一次血压、心率、脉 搏等参数,并记录手术重要步骤、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尿量及用药等 2.麻醉期间引起循环功能障碍的可能原因:外科疾病和并存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麻醉的影响, 手术对循环的影响等 管理: 1.麻醉期间维持充足的有效循环血容量 2.根据病情和手术要求及时调节麻醉深度,必要时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来支持循环功能
麻醉后病人的监测与护理文档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0
• 麻醉后病人的监测 • 麻醉后病人的护理 • 特殊病人的监测与护理 •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出院指导与随访
01 麻醉后病人的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
01
02
03
血压监测
监测血压变化,判断病人 是否出现低血压或高血压 等异常情况。
心率监测
监测心率变化,判断病人 是否出现心动过速或心动 过缓等心律失常。
详细描述
危重病人麻醉后需要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 现和处理心律失常、低血压、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同时,危重病人术后苏醒 时间可能延长,需要做好呼吸道管理和安全防护。
04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呼吸系统并发症
总结词
呼吸系统并发症是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喉痉挛、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等。
对随访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将病人的意 见和建议反馈给医生,以便对病人的治疗 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人
总结词
儿童病人由于生长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麻醉药物的反应与成人不同,需要特 别注意。
详细描述
儿童病人麻醉后容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等并发症,需要密切观察。同 时,儿童病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全,容易发生低体温或高热,需要做 好体温监测和调节。
危重病人
总结词
危重病人病情复杂、生命体征不稳定,麻醉后需要严密监测和及时处理。
进行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自动除颤器。
其他并发症
总结词
其他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苏醒延迟、疼痛等,处理 方法因并发症不同而异。
详细描述
恶心呕吐是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与麻醉药 物的副作用、手术刺激等因素有关。应保持病人头偏 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必要时使用止吐药物。苏 醒延迟可能是由于麻醉药物过量或代谢异常引起,需 密切监测意识状态,必要时使用拮抗药物。疼痛是病 人术后常见的不适症状,应评估疼痛程度,使用适当 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 。
麻醉手术期间病人监测讲义

心功能监测
CVP、PCWP、 LVP、 CO等
连续心排出量PiCCO测定
--Pulse Contour Cardiac Output
The Transpulmonary Thermodilution Technique
(经肺热稀释技术)
经食道超声心输出量检测 (Oesophageal Doppler) 部分二氧化碳重吸入法 (PartialCO2 Rebreathing)
循环
血压
重要性
无创 有创
超声
脉搏监测
手指-触摸-动脉 监护仪:ECG、 SPO2、ABP
ECG
呼吸
SPO2
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因素
光线 寒战 低血压 血管收缩 一氧化碳中毒 高氧饱和度读数
SPO2与脉率
100
80
氧 饱 60 和 度 40 %
20
0
温度↑
2,3-DPG↑ H离子↑ 二氧化碳↑
20
40
60
80 100
氧分压(mmHg)
PETCO2
旁流 (diverting)
GAS SAMPLE FLOW
GASES: CO2, N2O, O2, AGENTS
GASES: UNTIL 2002 CO2 ONLY
为什么要监测CO2?
呼吸基本参数-----成为保护病人安全的标准规范 确认气管插管的准确及气道通畅, 确认心肺复苏术(CPR)的有效性 在机械通气的病人身上,监测呼吸状况,设置调节机械通气
The Pulse Contour Analysis (脉搏轮廓分析法) 阻抗法测量心输出量
Q 1.08b0CTVi (Tb Ti )
0
Tb'
9c-麻醉期和麻醉恢复期监测和管理 控制性降压和低温麻醉

麻醉期间的监测和管理
2、循环功能的监测和管理
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病人的安全 及术后恢复
– 血压、脉搏、呼吸(每隔5-10min)、重要手术步骤、出血量、 输液量、输血量、用药
麻醉期间的监测和管理
麻醉期间维持有效血容量非常重要
血容量不足:血压降低,脉压小,心率加快,尿量
低温麻醉
–适应证 • 深低温配合体外循环-复杂心内手术 • 中低温-短小心内手术或大血管手术 • 浅低温-脑复苏、神经外科手术、难以控制的高热
低温麻醉
常用方法 • 浅低温:冰水浸浴、冰袋降温、变温毯等 • 中、深低温:全身麻醉下体外循环法
谢谢大家
–指利用药物或/和麻醉技术使动脉血压降低并控制在一定
水平,以利于手术操作、减少出血和改善血流动力学的
方法
控制性降压
基本原则
• 保证组织器官灌注,满足机体基本代谢功能;降低外周
血管阻力为主,避免或减轻CO的影响。
• 血压控制标准:SBP≥80,MAP50~65;变化不超基础30% ,根据术野渗血情况调整;尽量缩短降压时间; • 体位影响:充分利用 • 降压期间监测ECG、SpO2、尿量、动脉血压;手术时间长 者,CVP/HCT/体温/血气分析
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
二、全麻后苏醒延迟思考路线 • 通气是否足够 • 是否缺氧 • 有无酸碱中毒 • CO是否足够外周组织血灌注 • 低温
• 是否服用过增强麻醉效能的药物
• 麻醉药的协同作用
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
二、全麻后苏醒延迟思考路线 • 肌松作用是否完全逆转
• 高龄
• 血糖
• 电解质代谢异常
控制性降压
–降压方法 • 吸入麻醉药降压 • 血管扩张药:硝普钠、硝酸甘油、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