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唯识分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性如来藏思想是随着大乘空的思想的兴起而出现的。 在大乘早期空思想的开展中,将空性解释为法性、法界, 逐渐建立起离言之胜义实有观念。由此诸法(包括众生) 平等具有法性被解释为成佛之可能性与内在原因,即佛 性。此众生本有之平等佛性,进一步发展成为众生本具 如来智慧德相之如来藏思想。 因此如来藏思想是由最初的譬喻如来藏说而发展成为法 性如来藏说。 而强调凡圣平等的佛性如来藏思想与强调凡圣心本为清 净的的“心性本净”思想性相似”,自然结合起来,构成 早期佛性如来藏思想的基本内容 ,这对无为依唯识学有 着直接的影响与联系。
2、走出房间,我们需要通过门径,知道门 在哪儿,知道如何开门我们就能轻松自在 地出入房间而无有障碍。出入自在,即是 生死与涅槃同齐。但我们如果不得其门而 出,四处撞击,其付出的代价必然是惨重 的,失败的。必然困于房间之处,而如牢 笼。
来自百度文库
3、如何知道门径,这是一个过程,过程之 中必然有付出,有撞击,但我们要学会观 照与反思。爱恨情仇,所有痛苦与张力, 都会给我们带来重新思考与反观的机会。 此即烦恼即菩提。
1、房间是用来安住的,而不是用来撞的。 我们无须投入过多的精力去研究房子的形 而上的问题,而只需要知道他是我们遮风 挡雨的之处,安身、安心于它,我们就能 乐在其中。但是如果我们不是安住,而四 面撞击,则必然遍体鳞伤,痛苦不堪。生 活亦是如此,只有我们安住于生活,懂得 生活,我们才能安住于生活,才会知道生 活就是我们用功办道的根本壇场。佛法亦 就是安住于生活的道与术,无有它用。
共同的开同祖师:弥勒 有为依:弥勒----无著---世亲--- 陈那+难陀---安慧--护法 无相唯识:难陀-安慧。认为识无有相分,甚 至没有见分的唯识思想。 有相唯识:陈那-护法,认为见、相二分皆是 依他起性,皆有体性,并最终建立了识的相分、 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四分说。 无为依:弥勒----世亲-(真谛)
一、佛法的基本性质与目的 佛学既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就是“佛法”二字 也只是一个标签,但其基本性质其实就是指导人们 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在一种工具,如此而已。如同 计算机的性质就是一个工具,他是为了在更大的范 围内让人们获得方便。至于计算机本身是怎么出来 的,为何要出来,如何运行的,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都是我们普通受众所应考虑的问题,否则就会剑出 偏锋。 同样的道理,佛法只是一种工具,我们只需要 知 道如何使用这种工具,而不必去思考他是如何形成 的,为何要形成等等一系列形而上学的问题。
无为依的唯识思想在中国的译传与发展中,逐渐形 成了中国的无为依唯识学,或者说中国的心性学说, 佛性如来藏学说。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大乘起信论》 的思想。该论对《楞伽经》《胜鬘经》《宝性论》 等以及地论师的思想予以总结并创造性发挥,无疑 是中印佛教史上最为系统、严整的无为依唯识学著 述,其思想奠定了中国佛教的基本思想结构。 《大乘起论论》标志着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中,无 为唯识学,或者佛性如来藏学说,转以心性学说的 面目出现。并以《起信论》为基础,辅以《楞严 经》、《圆觉经》等经典,天台、华严、禅宗等宗 派,通过性具、性起、本觉等心性理论论的发展而 达到极致。
以恒常不变的无为法心性真如(法界、自 性清净心、佛性、如来藏)为一切法的本 体与根本因,而以有为之习气种子为发生 因,因此其本体论以无为法为核心,其缘 起论以有为法为核心。 无为依唯识学作为心性如来藏思想,在印 度得到了相当的发,到《楞加经》、《密 严经》出现,其如来藏思想趋于成熟。
有为依唯识学以生灭变化的有为法阿赖耶识 (摄习气种子)为一切事物(一切法)之本体 与发生因,即以有为法为核心达成本体论与缘 起论(发生论)的合上,在逻辑上最为恰当, 从而成为唯识学的主流。 有为依唯识学中又可分为两种主流:一以安慧 为依表的“无相唯识”,即唯识无境即无有相分 或见分,二、以护法为代表的“有相唯识”,即 境不离识,称为唯识,承认有境或者相分与见 分 的存在,即唯识有境。
无为依唯识、如来藏的重点与核心并不是 在现像界上建立起一套阐释系统,而是直 指空性的回归。无为依唯识或者说旧唯识 系的重点是在三性与三无性上,而且是否 定依他起的存在,只承认圆成实,也就是 空性,空性即是指向我、法二执的彻底地 破除。而如来藏思想实际也空性的彻底地 回归,强调一心、真如与生灭三位一体, 实际上就是指向圆成实,指向空性,指向 我法二执破除。
佛陀时代无有太多的形而上的佛法问题, 四谛十二因缘的核心还是要引导众生破除 无明或者我、法二执,回归清净与平和, 回归生命平稳状态,远离贪、嗔、痴等不 稳定的,颠倒的状态。涅槃不是一种境界, 也不是一种追逐的目标,而只是一种方便 言说,指向我等凡夫心力的回归与厚度, 与本来的原始的运行规律相应。
《成唯识论》开头即云:“今造此论,为于二 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 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具断。 断障为得二胜果故: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 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以护法、玄奘法师为代表的有为唯识,是从现 象的角度,建立起佛法的系统,但是根本目的, 也是与佛陀时代一样破除我法二执。 现代学者,有时会断章取义,忘其根本,而横 加比较与猜测,有时会扰乱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