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唯识分辨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新旧事物的定义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更多是相似的。
一般来说,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估:外观、功能及耐久性。
首先,外观是判断新旧事物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新的产品外观应该更精致、漂亮。
功能也是判断新旧事物的重要标准,新的产品功能一般会配备更多的功能,更加先进、智能。
最后,耐久性也是判断新旧事物的重要标准,新的产品在使用寿命、维修次数和使用环境等方面都会有所改善。
比如说汽车,新车外观一般更加精致、漂亮,功能上更加先进,可以配置更多的高级功能,如自动驾驶、自动停车等等,耐久性也更强,噪声更小,耗油更低,节油更多,使用寿命也更长。
同理,对其它新旧事物也可以通过以上标准进行判断。
比如电子产品,新产品外观一般更加精致,功能会有所提升,如增加智能功能,增强系统运行稳定性,耐久性也有所提升,使用寿命会更长。
另外,新产品也可能会配备更多的安全功能,比如互联网安全,对新型攻击如虚拟机攻击、DDos攻击等可以有更好的防护,用户也会更安心。
归结而言,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外观、功能及耐久性。
比如汽车、电子产品,都可以用上述标准进行分析,以确定新旧事物的差异。
- 1 -。
如何辨别新茶和旧茶
龙源期刊网
如何辨别新茶和旧茶
作者:
来源:《中国防伪报道》2015年第11期
包头李先生:我平时比较爱喝茶,最近发现许多商家在茶叶的包装袋打上最新的生产日期,礼品盒上再标上新茶的字样,让人难以分辨到底是新茶和旧茶。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分辨新茶和旧茶?
小编解答:
茶叶的新旧,品质不同,价值不同,鉴别新旧茶叶,主要掌握以下四要点:
一、看
从茶叶外观看,新茶新鲜,干硬疏松;陈茶紧缩色暗、柔软、似受潮状。
从茶叶叶片看,泡开后新茶叶上边缘为锯齿状,齿上有腺毛,叶组织有星状的酸钙品体,茶叶背肌有绒毛,老嫩均匀,整碎的程度相当。
但一、二年的陈茶则紧缩暗软,茶叶片形状不清晰。
从茶叶的光泽度看,一般干茶叶外观有油光状并且新鲜,颜色较好的为佳品,杂而不均为次品,伪劣的陈茶则色泽灰暗。
从茶汤的颜色看,新茶冲泡的茶汤清澈。
而陈茶茶汤则色泽灰暗淡浊,暗淡不明或成为褐色。
二、摸
优质的新茶干燥,用手一捏,叶片即碎,如果软而湿重,一般不易捏碎,则为陈茶,优质新茶含水量一般在5.%—8.%之间。
三、闻
新茶清香扑鼻,经冲泡后芽叶舒展。
而陈茶则香气低沉,芽叶萎缩。
取一点茶叶放在手心上,用口呵气,使茶叶受潮而散发出香气。
如果散发出紫香味、霉味、酸味、馊味等,则说明是陈茶或劣茶。
四、尝
味道是茶叶成分的综合反映。
新茶茶汤有强劲浓郁的口感,醇和,久久不淡的鲜浓纯正香味;而陈茶茶汤饮后不仅没有清香醇和的感觉,甚至还有轻微的草味、苦涩味、酸味等异味。
而有些不法商贩则喷洒“清香剂”等来欺骗消费者,因此在品尝时应细心。
熊十力对佛教唯识学的批判和继承
熊十力对佛教唯识学的批判和继承1熊十力对唯识学思想的转化熊十力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代表,其创建的“新唯识论”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融会儒佛,是在对传统佛学和儒学尤其是对旧唯识学的批判基础上创建的。
新旧唯识论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一直被诸多学者所关注。
两者之间虽有密切联系,但是,熊十力通过融合儒佛,创立了“新唯识”。
熊十力早年曾在支那内学院系统地学习唯识学(和他同学的还有吕瀓,他俩都为欧阳渐的学生),其后在北京大学教授唯识学,并在其授课讲义的基础上,于1923年出版《唯识学概论》一书。
熊十力在此书绪言中写道,“北天竺有无著菩萨者,……以其对治空见,世遂目其学为有宗,即法相宗。
后来有滋生法相学。
自是大乘乃分为二”。
(大乘佛法的两个重点:一个是空性、一个是缘起。
)可以看出,熊十力此时深受欧阳渐分判法相、唯识为二宗之说的影响,且极为推崇护法之学。
这一时期,熊十力对于唯识学的见解和态度并未脱离在支那内学院所学世亲、护法、玄奘、窥基之学。
但是,也正是在这一年,熊十力的思想出现巨大变化,他突然对于旧唯识学的理论体系产生怀疑。
也正是从这一年,熊十力开始着手创建他的“新唯识论”体系。
之后几年内,熊十力多次修改《唯识学概论》,其思想主旨已逐渐显现出与旧唯识学的分离。
2熊十力对唯识学的吸纳与批判熊十力在内学院接受过系统的唯识学训练,旧唯识学的诸多理论对熊十力创建“新唯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唯识学强调二分的宇宙构成论。
这种二分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了熊十力的体与用的二分。
其次,唯识宗坚持赖耶缘起论,以阿赖耶识作为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源,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肯定“种子”的唯一实在性,强调世俗现象界不过是阿赖耶识的变现。
唯识宗这种将世界分为现象界和本体界的划分方式,是佛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熊十力接受了这种理念,他在论及“体用”关系时,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但是,与之不同的是,熊十力更强调“体用不二”,“体”“用”两者不是分为两片的,而且他也否定存在不生不灭的本体。
瓷器“为什么”能鉴别出新老?
瓷器“为什么”能鉴别出新老?说到瓷器的新老问题,很多收藏爱好者就觉得瓷器新老自己说的算、亦或是所谓专家说的算,甚至有些人觉得瓷器新老没有界线。
很多时候拍卖公司或民间收藏爱好者在鉴定藏品的时候,总爱编故事,很多收藏爱好者不知道,每个故事不管是真是假,东西的新老是前提,而且是要有证据和科学性的。
出土、出水古瓷,一般都会有土沁、水沁现象,这些土沁、水沁有的会形成结晶,任你洗刷也不会掉,土沁又称“土咬”,是墓坑中泥土与釉面接触,日久生成的结晶。
有的直接通过破口气泡进入,有的沿着裂纹空隙渗入,有的会沿着气孔慢慢渗透釉面,在显微镜下,一目了然。
出土、出水器,釉面都有自然的老化特征,这也是千百年来,在墓坑环境,一定的温湿度下,所产生的釉面的改变,这些改变内容丰富,变化多端,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也异常美丽。
比如:死亡(过渡)气泡、结晶花、几何纹、开片纹、陨石坑、牛毛纹、结晶体、钙化斑等等,内容丰富,影像灿烂美丽…用肉眼观察古瓷得出的鉴定结论往往会遭到质疑,但这并不是说眼鉴的不可靠,只是不同质疑人和认同人的、知识与眼力水平高低造成的结果,如果鉴定人和认定人的眼力达到同一个高度,那他们的鉴定和认知结论一定是一致的。
随着人们对古瓷器物认识不断提高,古瓷真与伪的评鉴过程中,采用的鉴定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古瓷经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其釉面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内因也有外因的作用。
古瓷的自然老化现象,有的用肉眼能看出,有的需要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分辨出来,这是目前鉴定古瓷新和老最有效的方法,它方便易行,使用百倍放大镜即可,准确率也非常高。
做旧只能做在外表而无法做到釉面里边去,人为做旧的东西所留下的痕迹也没有历史的层次感,自然老化痕迹有不可复制的历史沧桑感与层次感(所谓的真品特征)。
一、新老瓷器的光气、神韵不同;仿品只能仿出形似,但仿不出神似,古瓷因年代久远,器物釉面光泽深厚温润,光由内发,这种光是自然形成的宝光。
新瓷往往釉面有一层浮光,光亮刺眼,或者说叫做“生性”,即使用其他方法去掉表面的浮光,也不会呈现古瓷温润的宝光。
九种手感轻松鉴别瓷器新旧好坏
九种手感轻松鉴别瓷器新旧好坏无论是鉴赏瓷器,还是鉴定瓷器,上手亲自触摸与感受都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手感不仅可以印证、补充、丰富观感和判断,甚至可以修正、矫正、否定观感结论。
手感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下面说说用九种手感轻松鉴别瓷器新旧好坏。
瓷器的手感是一个复杂、细微而又微妙的感知体验和对比、思辨的经验积累过程,尽管会因人有异,但也必然异中有同、小异大同:1、轻重感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比较的、动态的存在,没有绝对的标准,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实践和感知揣摩,才能最终形成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个性差异的“轻重感”。
瓷化度的高低、胎体或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也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
我们也只有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手实战,并不断自我感知、体悟、对比、修正,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用来区分新旧好坏真假仿赝的轻重感。
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轻重感的系统和体系,对于不明瓷器的断代以及区分窑口、品质、品位和新旧、真假、仿赝等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换言之,手感尽管很重要,也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不可替代性,但由于其具有必然的模糊性、差异性和含混性,不可量化、复制和对照,因而也往往作为观感目鉴的必要补充性的辅助手段来使用,很难独当一面、一锤定音。
2、干湿感瓷器的年龄不同、衣着不同,在相同的温度、湿度情况下,捧在手里其干湿感却明显不同。
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古瓷会出汗”。
首先,瓷器的年龄是瓷器出汗与否的重要内因之一。
依据笔者粗浅的体会,一般说来,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岁以上者才会有瓷器出汗的手感,但800岁以上的瓷器却也少有出汗的湿润的手感。
尽管200年以下和800年以上的瓷器都不出汗,但其手感的差异也是决然不同的:200年以下的新瓷,其手感是干而涩、干而滞、干而燥,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钝滞、刺耳的摩擦声;而800年以上的瓷器却虽干而润、虽干而滑、虽干而爽,无论如何揉搓与摩挲都绝对不会出现干涩刺耳的摩擦声。
古月轩鉴定中心:带你看看瓷器底足新老特征鉴别
古月轩鉴定中心:带你看看瓷器底足新老特征鉴别瓷器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产物,自古以来不仅深受我国国人的喜爱,而且还深受外国友人的青睐,在近年来瓷器更是作为中外友好交流的“使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瓷器在我国这有极高的地位。
因此瓷器的鉴定也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喜爱瓷器收藏的收藏者们一定是知道鉴别瓷器的真伪时可以从其瓷器的神韵、款识、釉面、画工等方面来鉴定真伪,但是在瓷器的鉴定中对于瓷器底部的鉴定也是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尤其是用来判断瓷器的新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鉴别手段,今天古月轩就来给各位收藏者们讲一讲鉴别瓷器底部新旧的小技巧。
方法一:观察瓷器底部的粘沙现象。
为什么要观察瓷器底部的粘沙现象呢?这是因为在我国古代明朝以前的瓷器底部,一定是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粘沙现象,甚至是到了我国的清朝时期,有民窑或者官窑所制造出的瓷器,有部分还存在着底部内积釉粘沙的现象。
而由现代工艺所制造出的仿品瓷器却极少出现瓷器底部粘沙的情况,虽然说在仿古瓷器中,也有极少一部分的瓷器底部有粘沙的现象,但是它们的粘沙情况却不会像真品瓷器那样干燥自然。
为什么说没有粘沙现场的瓷器为仿古瓷器呢?这是因为现代的制瓷工艺高于古代,所以在给瓷器施釉时不会那么厚,那么自然瓷器底部也就无法积釉了,从而无法粘沙。
方法二:观察瓷器底部的胎土痕迹。
如果是属于老物件的瓷器,那么瓷器底部的胎土会给人一种沙粒的颗粒感,其次在收藏者在用自己的手去拉胚成行的大小时,会将手指上深浅不一的指纹留在瓷器的内壁,而仿古瓷器却不会给人这种感受。
其原因是因为仿古瓷器的胎釉分为人工胎釉和机器胎釉两种,由人工所制成的胎釉没有经过竹刀修正过的痕迹,因为在现代工艺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使用铁刀修正。
而用机器做制成的胎釉,由于胎土内部紧实,所以无法呈现出颗粒之感,并且用手拉胚成行大小也不会在内壁留下指纹的痕迹。
方法三:观察瓷器底部的露胎处以及胎釉的连续性。
属于旧瓷器是没有露胎的地方十分干燥,而且此瓷器整体的胎釉会给人一种浑然天成之感,而新瓷器无釉露胎之处给人一种湿漉漉的感受,收藏者在用眼睛去观察整体的瓷器时,会有一种胎釉分离的视觉感受,即使是经过专业手法做旧的瓷器,其釉面也不会有浑然天成之感。
教你如何从古玩地摊走过,一眼就能分辨新老很多藏友说瓷器鉴定太难
教你如何从古玩地摊走过,一眼就能分辨新老很多藏友说瓷器
鉴定太难
教你如何从古玩地摊走过,一眼就能分辨新老。
很多藏友说瓷器鉴定太难了,其实只要掌握好要领,80%的瓷器新老还是容易判断的。
我们看资深藏友或者看很多逛古玩地摊的人,有时候从古玩地摊走过,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哪件是老的?
其实并不是他有多厉害,而是太熟悉了。
就像把你家日常使用的盘子、碗和别人家的盘子放一起,你是不是也会一眼就认出来?
我说的意思并不是让你们把所以器型的瓷器都买回来,那样不现实。
那么有一种捷径,也是藏友必须走的一条路,就是买大量的瓷片。
最好带底的瓷片。
等到你把瓷片的青花、彩、年份、底儿、釉、修足等等各方面都研究透了,随便拿出来一个就能分辨年份新老。
那么就完全可以可以上手整器,也和别人一样可以去市场捡漏了。
那时候新的老的,一眼就能分辨。
不要学点知识就直接去市场去买整器,因为瓷器种类太多太多,能买的过来吗?
所以,开始瓷片的路,才是正确的。
下图的瓷片虽然不值钱,但是我却非常有印象。
当初研究它整整用了1天时间,最后确认是明中期正德年间的碗瓷片。
说实话,如果遇到这瓷片的整器,别说地摊路过了,就是开车路过也一眼能分辨真假新老,这就是熟悉感。
好了,今天说得这么多不知道藏友们能不能理解。
喜欢支持的关注下,每天分享不一样的瓷器知识。
#瓷器##收藏##收藏课堂#。
《新唯识论》之《唯识》章初探
《新唯识论》之《唯识》章初探熊十力先生融会中西、学贯古今、融易入佛,归宗于儒,形成自己独特的治学风格。
其代表性的哲学著作《新唯识论》从体用不二的本体论、翕闢成变的宇宙论、天人不二的人生论三个维度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框架。
语体本的《新唯识论》中《唯识》章在驳斥窥基“境空识有”的基础上提出“境空识空”阐明唯识之含义,揭示吾人生命与宇宙大生命元来不二的天人合一之境。
标签:熊十力;唯识;境空识空;体用不二“平生学在求真,始而学佛,终乃由疑而至于攻难,然对于释尊及诸菩萨之敬仰则垂老不渝。
”1 熊十力深感从世亲迄护法诸师学说的悬空构画以及出佛教出世精神之流弊,以《易》入佛,又受到西方哲学的熏染,著成《新唯识论》一书,总言其“体用不二”的学术思想。
此书行文流畅,逻辑紧密,但成书颇有波折,几经删定修改,主要有文言文本和语体文删定本两个版本。
本文主要以语体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唯识》章对唯识的解读。
一、以“境空识空”批驳“境空识有”熊十力辩证地看待无着学派说境空识空的主张。
窥基大师在《成唯识论序》中将唯识二字理解为:“唯遮境有,执有者丧其真;识简心空,滞空者乖其实。
”2认为唯识就是境空识有,否认有离识而独在之境的存在,却说识是有。
熊十力则不然,他在肯定无着学派“外境非有”的同时,斥破其“识有之论”,主张“境空识空”。
《唯识》章从“境不离心独在”、“妄识无自体”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一)境不离心独在熊氏主张没有离心独存之境,破外道、小乘对心外境、物的偏执。
他观其流、究其源将此种偏执归结为应用不无计和极微计两类,逐一驳斥。
1.破除应用不无计应用不无计借用西方哲学上的经验论来解释,感知到的即为实存。
此计以其参照对象的范围大小被划分为别计和总计。
熊十力先生分别斥破别计、总计。
别计误将经验到的具体事物判定为离心实在。
熊氏反驳:“殊不知这种境若离开我的心便无此物”。
他以瓶为例,正是由于意识的作用才有瓶的实存,可知没有心外之具体事物的存在。
费尔巴哈提纲中新旧唯物主义本质区别
费尔巴哈提纲中新旧唯物主义本质区别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家、批判唯物主义者,他的著作《德国意识形态》和《费尔巴哈提纲》是他最重要的著作,这些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费尔巴哈提纲中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对唯物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上。
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人类的立场和历史作用的不同看法。
旧唯物主义是一种片面的、狭隘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其持有者主张宇宙是唯物的、感性的,即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新唯物主义则是一种批判的、全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其持有者主张意识、物质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首先,旧唯物主义是一种宇宙中心主义的思想,它将主体性的人类意识小视于物质世界,认为人类的思维和意识是物质反映的产物,只是物质世界的附属物。
费尔巴哈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明确指出,旧唯物主义的错误之处在于"人仅为物质世界的被动的、受约束的、附属的物,感性的物质",这使得旧唯物主义丧失了对人类历史角色和创造力的认识。
其次,旧唯物主义把人类的意识和社会现象看作是来自于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忽视了人类的科学、艺术、哲学等精神活动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费尔巴哈认为,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人的实践活动不仅主要是生产物质和认识的唯一的活动"这一实践哲学的基础原理,从而忽视了人类的创造性和意识的自主性。
此外,旧唯物主义还忽视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把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纯粹归因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费尔巴哈指出,旧唯物主义错误地将社会现象简化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政治、法律、宗教等意识形态的作用,忽略了人类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与旧唯物主义相比,新唯物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强调了人类的主体性和历史作用。
新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思维和意识不仅仅是物质的反映,更是能够改造和创造物质世界的力量。
意识不仅是物质的产物,还具有独立的存在和作用。
另外,新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起源和基础。
古义唯识和新义唯识
古义唯识和新义唯识
"唯识"(又称唯識)是佛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有着古义唯识和新义唯识两种解释方式。
1. 古义唯识(传统唯识):
- 古义唯识是佛教中的一种哲学体系,最早由印度大乘佛教中的唯识学派(如阿难提等人)所发展和阐述。
古义唯识强调唯有心识(vijñāna)存在,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表现,外部世界的存在是依赖心识的,而非独立实在的存在。
它探讨了心识如何分析和创造世界,以及如何追求解脱和觉悟。
古义唯识也包括诸多繁复的哲学论述和争议,涉及到心识的分类、五阴(五蕴)等概念。
2. 新义唯识(近代唯识):
- 新义唯识是在佛教传统的基础上,由20世纪初开始,尤其是在亚洲佛教哲学家如清涼山慧琳(鉴真)和钱穆等人的影响下,重新阐释和发展的唯识哲学。
新义唯识强调现象世界的依赖性、相对性和心识的重要性,但更加注重哲学的实践应用,包括社会伦理、心灵修持和与现代科学的对话。
新义唯识试图将佛教哲学与当代社会和文化联系起来,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虽然古义唯识和新义唯识都基于唯识思想,但它们在理论和应用上有所不同。
古义唯识更注重哲学上的探讨和内省,而新义唯识更注重将佛教哲学融入现代社会和生活,以提供实际的指导和智慧。
不同佛教传统和学派也可能在唯识哲学的理解上有所不同,因此具体的解释和理解可能会因时间、地点和哲学家的观点而异。
干货:竹雕的新旧辨别与断代技巧
干货:竹雕的新旧辨别与断代技巧丨辨别方法丨一看表面“包浆”。
按照收藏大家马未都先生的说法,“包浆”又称“宝浆”,南方称之为“皮壳”,是老物件表面因时间悠久自然氧化而形成的一种表面类似角质的氧化层。
竹雕老件包浆的光泽是一种自然柔和、火气全消的宝光,是悠悠岁月留下的一种历史痕迹,予人虽经岁月磨难却始终宠辱不惊的感觉,从中自可悟到岁月沧桑之感。
包浆与污垢毫无关系,目前文物市场上许多似懂非懂或别有用心的经营者经常将包浆和污垢混为一谈,混淆视听,误导初学者;部分水平低下的所谓的“老玩家”亦是人云亦云,以道听途说之言论大放厥词,使闻者不知所云,此风确不可长。
以15倍以上放大镜看竹雕老件表面,可发现不规则交错、深浅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迹,其平面竹丝、竹肉呈明显老旧感。
二看表面色泽。
竹雕老件表面色泽浅黄、棕黄、棕红、褐红色,这是当初基本上在雕刻前都对原料作染色防腐处理,再加百年以上把玩摩挲,就像日常生活中竹椅、竹席器物,因长久使用所呈现自然色泽及光泽,在常磨擦与死角间会形成浓淡之分,且中间多有过渡色,竹皮表面色泽会比竹肉凹陷部分深。
新仿竹雕颜色均为新染,色泽一致,无浓淡之分,更无过渡色,显得不自然。
新仿竹雕因竹皮部分硬度密度大,不易着色,故竹肉凹陷部分颜色比竹皮表面色泽深,且竹皮部分颜色经过一段时期会逐渐褪色。
三看表面手感。
以手仔细摸抚雕件表面,通过新老比对,你会发现区别甚大。
老件竹雕经上百年使用把玩,你会发现手感柔顺、滑不涩手,无剌手感;新仿竹雕因时间短的原因,棱角分明,摸过普遍会有扎手感。
四看岁月痕迹。
老件竹雕经上百年使用,在雕刻凹处会日积月累留下污垢,此污垢相当结实,基本与雕件形同一体,以针挑也不易去除。
新仿竹雕多以鞋油、黑墨或黑蜡填入掩盖,针挑时感觉较软,用清洁剂喷洒后,以牙刷刷过很容易去除。
五看竹雕断面。
老件竹雕因竹丝硬度密度比竹肉大,经上百年以上风化、热胀冷缩及湿度变化,使竹丝断面的点突出竹肉相当明显,岁月越久落差越大,以15倍以上放大镜看老竹雕竹丝的突出点,根据时间不同,分别呈晶莹透明及半透明状,形如鱼卵,色如琥珀,如是明末以前老竹雕,其竹丝顶端往往呈破裂凹陷状。
略论唯识古、今学的分野──以虚妄分别为中心
略论唯识古、今学的分野──以虚妄分别为中心
张志强
【期刊名称】《佛学研究》
【年(卷),期】1999(000)000
【摘要】本文以“虚妄分别”问题为中心,集中探讨了唯识学史上古、今学说的异同,指出:古学由于未能从因缘变现义中区分出所缘境相的不同性质,因而对虚妄分别因缘变现的所缘境相持“所缘无”的观点,主张“唯计无义”的唯识说,同时以依他起与遍计执同名虚妄分别,没有给予依他起性以独立地位;今学则将所缘境相加以区分,使虚妄分别变现的“二取”,成为缘所生的“二分”,“分别”由“计执”变而为“缘虑”,给予依他起以一定的实在性。
对唯识古今学说异同的清理,对于理解中国唯识学史上新旧两译的不同及其在中国佛学史上的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总页数】13页(P116-128)
【作者】张志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的识变问题 [J], 张利文
2.天台别教与唯识古学——智者大师的唯识观之一 [J], 刘朝霞
3.略论东汉经学研究中的今古学观念 [J], 李树军
4.唯识学对我执之遮破——以《成唯识论》及《成唯识论述记》为中心 [J], 高明
5.唯识学与现象学的六个理论分野 [J], 章启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董鉴定之新旧犀角雕的鉴别
古董鉴定之新旧犀角雕的鉴别犀角出南蕃西蕃,云南亦有。
纹如鱼子,谓之粟纹;其色黑如漆,黄如粟,上下相透。
有通天纹,有重透纹;黑中有黄花,黄中有黑花。
有侧透者,黄中有黑花。
有花如椒豆斑者,色深者,或有斑散而色淡者。
有黑犀无花而纯黑者;种类繁多。
艺粹网调查发现,犀角雕产生的黄金时期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这一段,清中后期以后的较少见。
犀角雕材质珍稀,近年来其市场上面的行情逐渐看涨,使得犀角雕的价位呈攀高趋势,特别是出自名家的雕刻类的作品。
在市场行情的推动下,如何鉴别新旧犀角雕也更为大家所重视。
下面艺粹网就跟大家介绍一下如何鉴别犀角雕:鉴别新旧犀角雕制品首先要看雕工。
雕工的新旧程度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鉴别依据。
老的犀角雕刻的题材大部分是山水、人物、动物、花鸟等,新刻的由于雕刻者的文化底蕴不足,有很多工艺水平明显与老雕的相差甚远。
艺粹网提醒,特别是仿古风格的犀角雕,常见的典型图案蟠螭纹、兽面纹等,现在工匠不经常接触这些纹饰,雕不出来原来的味道,很多是拼出来的,没有生气。
其次看材质。
犀角材料有亚洲和非洲两个来源地,亚洲犀角因纹理细而比非洲产的珍贵,也较适合精选的雕刻,但是体量较小。
非洲犀角纹理较粗,体量较大,雕刻花卉摆件的较多,如果是雕刻人物图案,表现人物的面部五官和一些有细微变化的地方效果不好。
再者是看犀角制品的色泽。
老的传世犀角质地色泽变化自然,有包浆,新刻的色泽明显有新的感觉,器物整体的光亮不自然,还有很多人工染色的。
艺粹网认为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犀角雕与象牙制品、竹雕一样,不容易保存,会干裂和虫蛀,保存是要注意干湿度,还要在盒内放樟脑的药物,防虫蛀。
艺粹网提醒大家,明清以来仿犀角雕的器物很多,也主要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器型和犀角雕刻相类同的工艺美术品,其中以马蹄杯最具代表性,相似的有紫檀木雕、竹雕、黄杨木雕等;二是冒充犀牛角的材料,然后再雕成类似的器型。
新唯识论三论判
新唯识论三论判新唯识论三论判周叔迦序余昔年遍读三藏,而独苦唯识之书难读,闻黄冈熊十力前辈,方授《唯识论》于北庠心向仰焉,只以缘悭,无由请益。
既而余授唯识于北庠之翌年,熊君自南来,讲说其所着《新唯识论》。
余购而读之,未竟,友人有以刘定权君之《破新唯识论》见遗者,熊君因复有《破破新唯识论》之作。
纵观三论,始知熊君非真见道者。
夫人情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熊君之作,若名之曰《熊子哲学》,则余何敢置一辞?今乃曰《新唯识论》,新者对旧言也,是其中是非不可以不辨矣,爰为之判。
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是余此作,熊君有以教我也。
熊君造论,而刘君破之,刘君述破,不唯熊君再破之,余亦非之。
则余此判安知世之读者不便将判我此判耶!虽然,余非欲熊君舍其所是而从吾所是也,聊以示熊君其所立,论未尝得人心之同然,更不复于古德横生谤毁耳。
熊君以大慈悲,具大精进,欲令世人了知无我之宗,乃穷搜冥证,捕得此风,捉得此影,便以此风影,摄彼同缘,诲彼同见者可也。
何必立毁诤于其间哉!所毁而是,亦足以招骄慢之识,所毁而非,谤大般若,坠无间狱,熊君慎乎哉!第一章《新唯识论》判第二页,心者不化于物。
注云:若其人陷于物欲,不能自拔。
即是完全物质化,而消失生命,便不会有心,便失掉了固有的本体,只是一堆死物质。
如此岂非心有得失?有得失便有生灭,有生灭便非常恒,焉可为心?又不会有心而是一堆死物质,岂非自心以外有实在的境物?云何又云,若离自识便无有物?云何得成唯识义? 第三页云:取境之识,是执心故,即妄非真,云何而可不空。
此盖不知唯识之旨。
夫境因识现,境可是妄,识则非妄,依他起故。
譬如病目,见空中华,华可非有,病云何空?病若空者,幻华何从出耶!识之不空,如目之病。
第五页云:以境与识为一体故,一体故得交感。
既云交感,岂非有二,云何一体。
若是一体,云何交感。
如目不自见,手不自触,此自语相违。
又境识一体,无有比量,未立因故。
唯识义云:十一色法,是八识相分,为眼等识之所缘缘,唯识义成。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正文】新旧是一个常见的概念,它可以涵盖多方面,比如历史古迹、物品等。
在我们的判断中,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也很关键。
首先,要判断新旧,我们需要去研究物品的历史背景。
遗产古迹,比如故宫,紫禁城,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历史,经常被认为是“旧的”。
同样的,许多古董也可以把它们与历史联系起来。
通过追溯物品的来源,我们可以有效地判断新旧。
其次,判断新旧可以通过物品的实际使用距离来推断。
具有较长使用距离的物品可以被认为是更“旧的”,而新的物品通常拥有较短的使用距离。
因此,通过对物品使用距离的分析,也可以比较有效地判断新旧。
此外,在物品本身的外观表现也可以判断新旧。
新的物品,通常具有光洁度高的外观,质量还很头等的。
一般而言,提升物品的外观和质量,就可以很好地掌控新旧的判断。
最后,还可以从物品的价值角度来判断新旧。
旧物品或古董往往有着较高的价值,而新物品则相对较低,这也是一个相对比较可靠的标准。
以上就是关于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的简要概述。
由此可见,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主要包括物品的历史背景、实际使用距离、实物外观以及实物价值等几方面,这些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新旧。
- 1 -。
玄奘新译与真谛旧译两者唯识要义之比较
玄奘新译与真谛旧译两者唯识要义之比较
慧仁
【期刊名称】《浙江佛教》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玄奘唯识新译与真谛唯识旧译,两者在前八识学说上没有多大的本质不同,最大的差异在于旧译立第九识,其目的在于混合唯识与如来藏,这与印度唯识本义是不同的。
考其原因,实为解决净依问题,一则是因为对唯识在认识与方法论上尚未完备之故。
因此与玄奘新译之主要区别反映在心识结构与心性理论、心性解脱理论、种姓、判教思想以及对依他起性质判定等问题上。
总之可以认为真谛是用如来藏思想来解释唯识;玄奘新译唯识学是完备的唯识体系,它反映了印度唯识思想体系成熟时的思想意蕴,同时也体现了玄奘于唯识认识与方法论之贡献。
所以他们之间的不同是两种思想体系间的差异。
以往研究者认为新旧唯识是唯识观上无相与有相之差别的认识,其实是没有发现问题的实质。
【总页数】10页(P51-60)
【作者】慧仁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2
【相关文献】
1.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 [J], 倪梁康
2.论玄奘新译《金刚经》的被动态 [J], 彭建华
3.论玄奘新译《金刚经》的复合动词 [J], 彭建华
4.论玄奘的翻译为何被尊称为"新译" [J], 汪东萍;宋婷;卢韵凤
5.论唯识学说新译与旧译的差异 [J], 韩廷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史上最全,常见古珠如何辨别新老
史上最全,常见古珠如何辨别新老现在玩老珠子的朋友越来越多,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各种珠子的新老真假,特整理了一些常见珠子的鉴别方法和图片供大家参考。
松石松石自古以来都是一种装饰品,最早的松石饰品可以追溯到红山时期。
而松石的真假对错也就自然成了一个话题。
先上一些松石的标本图给大家看看。
高古松石古朴的造型,低级的打孔方式,打磨痕迹,岁月留下的灰皮和沁色。
中古松石打磨方式,打孔方式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岁月依然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明清松石造型完美,皮壳油润,打孔技术先进。
总的来说,松石的新老无外乎皮壳,沁色,灰皮,孔道这4点,新松石可以抛光的很亮,孔道也可以做的水亮,但是却永远做不出老珠子那种韵味。
蜜蜡作为一种比较珍惜的材质,蜜蜡的真假问题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但是正所谓会了不难,希望下面的图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年份比较久的枣形蜡明清的蜜蜡网上各种鉴别蜜蜡的教程很多,在这就不细说了,蜜蜡的鉴别最重要的还是多接触实物,当您对蜜蜡的皮壳,风化,氧化程度这些重要地方都铭记于心的时候,合成和优化一眼便知。
南红大家念珠上所配的老南红珠和勒子大多都是明清和中古的,最近南红作假技术越来越发达,假风化,扒皮比比皆是,大家可以从下面几张图看看老南红是什么样的。
鉴别老南红主要是从风化,皮壳,孔道三方面来看风化不一定会有,如果有风化就一定要自然,风化里的包浆要和表面一致。
皮壳要温润,扒皮的或者新作的是无法比拟的。
孔道水亮不一定就对,还要综合其他方面。
珊瑚珊瑚的真假辨别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来几个标本图就够了。
海竹染色和料珠还没有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的。
老珊瑚的皮壳是新珊瑚所不能比拟的,很多时候不要被孔道所迷惑。
琉璃琉璃是中国人的智慧和艺术感完美结合的产物,从战汉到现代,琉璃的品种何止千万种,下面来点图给大家看看。
高古中古明清对于琉璃的新老,要从各种角度去分辨,器型、用途、制作工艺等。
比如说战汉不可能会有样式花哨,制作工艺复杂的琉璃;琉璃的耳塞,含蝉的大小要合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陀时代无有太多的形而上的佛法问题, 四谛十二因缘的核心还是要引导众生破除 无明或者我、法二执,回归清净与平和, 回归生命平稳状态,远离贪、嗔、痴等不 稳定的,颠倒的状态。涅槃不是一种境界, 也不是一种追逐的目标,而只是一种方便 言说,指向我等凡夫心力的回归与厚度, 与本来的原始的运行规律相应。
《成唯识论》开头即云:“今造此论,为于二 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 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具断。 断障为得二胜果故: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 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以护法、玄奘法师为代表的有为唯识,是从现 象的角度,建立起佛法的系统,但是根本目的, 也是与佛陀时代一样破除我法二执。 现代学者,有时会断章取义,忘其根本,而横 加比较与猜测,有时会扰乱人们的视线。
以恒常不变的无为法心性真如(法界、自 性清净心、佛性、如来藏)为一切法的本 体与根本因,而以有为之习气种子为发生 因,因此其本体论以无为法为核心,其缘 起论以有为法为核心。 无为依唯识学作为心性如来藏思想,在印 度得到了相当的发,到《楞加经》、《密 严经》出现,其如来藏思想趋于成熟。
有为依唯识学以生灭变化的有为法阿赖耶识 (摄习气种子)为一切事物(一切法)之本体 与发生因,即以有为法为核心达成本体论与缘 起论(发生论)的合上,在逻辑上最为恰当, 从而成为唯识学的主流。 有为依唯识学中又可分为两种主流:一以安慧 为依表的“无相唯识”,即唯识无境即无有相分 或见分,二、以护法为代表的“有相唯识”,即 境不离识,称为唯识,承认有境或者相分与见 分 的存在,即唯识有境。
无为依的唯识思想在中国的译传与发展中,逐渐形 成了中国的无为依唯识学,或者说中国的心性学说, 佛性如来藏学说。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大乘起信论》 的思想。该论对《楞伽经》《胜鬘经》《宝性论》 等以及地论师的思想予以总结并创造性发挥,无疑 是中印佛教史上最为系统、严整的无为依唯识学著 述,其思想奠定了中国佛教的基本思想结构。 《大乘起论论》标志着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中,无 为唯识学,或者佛性如来藏学说,转以心性学说的 面目出现。并以《起信论》为基础,辅以《楞严 经》、《圆觉经》等经典,天台、华严、禅宗等宗 派,通过性具、性起、本觉等心性理论论的发展而 达到极致。
佛性如来藏思想是随着大乘空的思想的兴起而出现的。 在大乘早期空思想的开展中,将空性解释为法性、法界, 逐渐建立起离言之胜义实有观念。由此诸法(包括众生) 平等具有法性被解释为成佛之可能性与内在原因,即佛 性。此众生本有之平等佛性,进一步发展成为众生本具 如来智慧德相之如来藏思想。 因此如来藏思想是由最初的譬喻如来藏说而发展成为法 性如来藏说。 而强调凡圣平等的佛性如来藏思想与强调凡圣心本为清 净的的“心性本净”思想性相似”,自然结合起来,构成 早期佛性如来藏思想的基本内容 ,这对无为依唯识学有 着直接的影响与联系。
无为依唯识、如来藏的重点与核心并不是 在现像界上建立起一套阐释系统,而是直 指空性的回归。无为依唯识或者说旧唯识 系的重点是在三性与三无性上,而且是否 定依他起的存在,只承认圆成实,也就是 空性,空性即是指向我、法二执的彻底地 破除。而如来藏思想实际也空性的彻底地 回归,强调一心、真如与生灭三位一体, 实际上就是指向圆成实,指向空性,指向 我法二执破除。
一、佛法的基本性质与目的 佛学既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就是“佛法”二字 也只是一个标签,但其基本性质其实就是指导人们 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在一种工具,如此而已。如同 计算机的性质就是一个工具,他是为了在更大的范 围内让人们获得方便。至于计算机本身是怎么出来 的,为何要出来,如何运行的,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都是我们普通受众所应考虑的问题,否则就会剑出 偏锋。 同样的道理,佛法只是一种工具,我们只需要 知 道如何使用这种工具,而不必去思考他是如何形成 的,为何要形成等等一系列形而上学的问题。
2、走出房间,我们需要通过门径,知道门 在哪儿,知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何开门我们就能轻松自在 地出入房间而无有障碍。出入自在,即是 生死与涅槃同齐。但我们如果不得其门而 出,四处撞击,其付出的代价必然是惨重 的,失败的。必然困于房间之处,而如牢 笼。
3、如何知道门径,这是一个过程,过程之 中必然有付出,有撞击,但我们要学会观 照与反思。爱恨情仇,所有痛苦与张力, 都会给我们带来重新思考与反观的机会。 此即烦恼即菩提。
1、房间是用来安住的,而不是用来撞的。 我们无须投入过多的精力去研究房子的形 而上的问题,而只需要知道他是我们遮风 挡雨的之处,安身、安心于它,我们就能 乐在其中。但是如果我们不是安住,而四 面撞击,则必然遍体鳞伤,痛苦不堪。生 活亦是如此,只有我们安住于生活,懂得 生活,我们才能安住于生活,才会知道生 活就是我们用功办道的根本壇场。佛法亦 就是安住于生活的道与术,无有它用。
共同的开同祖师:弥勒 有为依:弥勒----无著---世亲--- 陈那+难陀---安慧--护法 无相唯识:难陀-安慧。认为识无有相分,甚 至没有见分的唯识思想。 有相唯识:陈那-护法,认为见、相二分皆是 依他起性,皆有体性,并最终建立了识的相分、 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四分说。 无为依:弥勒----世亲-(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