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普通心理学考点习题集解析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人生全程发展)

第14章人生全程发展14.1 复习笔记本章重点1.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有什么作用?2.婴儿动作发展有什么规律?3.儿童语言是怎样获得的?4.什么是依恋行为?一、发展及其相关概念1.生命的各个时期在人的一生中,个体身心特征的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个体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应该表现出与个体年龄相符合的行为特征。
这种社会期待性的行为标准,称为发展任务。
本章依据个体的年龄和主要的发展任务,将人的一生分成八个阶段:产前期、婴幼儿期、儿童早期、儿童后期、青年期、成年期、中年期以及老年期。
2.影响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是指那些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包括生理的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个体生存空间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因素。
皮亚杰提出了相互作用效应模型,认为,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是相互作用的,好的遗传和好的环境相结合导致好的发展结果,而不好的遗传和差的环境相结合引起不良的发展结果,如果优越的遗传与贫乏的环境结合或不良的遗传与丰富的环境相结合,可能得到中等的发展结果。
3.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与个别差异个体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发展状况和趋势,称为发展的共同规律。
发展的共同规律是从某一群体的平均水平得到的,反映了特定群体共同的发展特点。
个别差异是指发展中的个体在功能特性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多样性。
它显示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4.毕生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1)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几个月或几年)追踪研究相同的被试。
这种研究关注的是某些具体心理特质的变化,如:语言、智力或感知能力。
(2)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每一个年龄组叫做一个“群体”。
(3)群体—连续研究。
这种方法克服了纵向和横断研究的缺陷,具体是: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再对各个群体进行纵向追踪研究。
二、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1.出生前(胎儿期)的发展(1)出生前的身体发展个体的生命始于母亲的受孕,即来自母亲的卵子和来自父亲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圣才出品】第13章学习13.1 复习笔记本章重点一、学习的一般概念1.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一概念有三个含义。
(1)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例如,小学生学习四则运算之后就可以解答复杂的算术题。
(2)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
例如,由于疲劳或疾病引起的行为的改变是短暂的,就不是学习。
(3)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例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在阳光下产生的明适应就不是学习。
2.学习的分类(1)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分类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学习分为:①系列学习;②辨别学习;③概念学习;④原理学习;⑤问题解决学习。
其中,系列学习比较简单,问题解决学习较复杂。
(2)根据学习的结果分类根据学习的结果,可以将学习分为:①动作技能学习;②态度学习;③言语信息学习;④认知策略学习;⑤智慧技能学习。
(3)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类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可以将学习分为:①意义学习;②机械学习。
其中,意义学习是指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或建立某种内在的、必然的关系,而不是任意的、人为的关系。
机械学习中,学习者并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只是在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的、人为的联系。
(4)根据学习的方式分类根据学习的方式分类,可以将学习分为:①接受学习;②发现学习。
(5)根据学习的内容分类根据学习的内容分类,可以将学习分为:①认知学习;②动作技能学习。
二、学习理论1.学习的联结理论(1)经典条件作用由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
①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食物吃到嘴里,引起唾液分泌增加,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2015年考研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15年考研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单项选择题1.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下列选项中属于缺失性需要的是( ) A.认识需要B.审美需要C.自我实现需要D.归属与爱需要正确答案:D解析: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划分为7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高层次的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需的,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又叫成长性需要。
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可归类为成长性需要。
故本题选D。
2.远处行驶的汽车看起来很小,但人们并不认为汽车变小了,这体现的知觉特征是( )A.恒常性B.整体性C.理解性D.选择性正确答案:A解析:知觉恒常性,是指知觉的稳定性或不变性,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方面。
本题考查的是大小恒常性。
故本题选A。
3.一个病人听觉器官正常,但不能理解口语,该患者受伤的脑区域是( ) A.布洛卡区B.威尔尼克C.艾克斯勒区D.运动区正确答案:B解析:威尔尼克区损伤引起接收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
病变位于颞上回后部,由于其中储存的听觉语音记忆痕迹受影响,造成理解口语和口语表达困难。
此时病人听力正常,但听不懂别人及自己说的话,严重时答非所问,病人常滔滔不绝地独自.说个不停,但用词混乱,使人无法理解。
布洛卡区病变引起运动性失语症。
艾克斯勒区,又称为视觉运动语言中枢,负责言语书写。
运动区的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以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故本题选B。
4.下列选项中,与有机体的呼吸、吞咽、排泄等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联系的是( )A.桥脑B.中脑C.延脑D.间脑正确答案:C解析: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2015心理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要点.doc

2015心理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65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下列选项中属于缺失性需要的是()A.认识需要B.审美需要C.自我实现需要D.爱与归属需要【解析】D,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划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高层次的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又叫生长需要。
2.远处行驶的汽车看起来很小,但人们并不认为汽车变小了,这体现的知觉特征是()A.恒常性B.整体性C.理解性D.选择性【解析】A,知觉恒常性,是指知觉的稳定性或不变性,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称为知觉恒常性。
3.一个病人听觉器官正常,但不能理解口语,该患者受伤的脑区域是()A.布洛卡区B.威尼尔克区C.艾克斯区D.运动区【解析】B,感觉性失语症(sensory aphasia)又称“威尼克氏失语症”(Wernieke's aphasia)。
病变位于颞上回之后部,由于其中储存的听觉语音记忆痕迹受影响,造成理解口语和口语表达困难。
此时病人听力正常,但听不懂别人及自己说的话,严重时答非所问,病人常滔滔不绝地独自说个不停,但用词混乱,使人无法理解。
4.下列选项中,与有机体的呼吸、吞咽、排泄等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联系的是()A.脑桥B.中脑C.延脑D.间脑【解析】C,延脑(medulla oblongata)脊髓的直接上延部分,是脑干的后段。
延髓调节控制机体的心搏、血压、呼吸、消化等重要功能,延髓中的局部损害常危及生命,故被看作机体的生命中枢。
延髓是中枢神经系统许多感觉和运动纤维传导的必经之路。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详解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详解一、选择题1.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科学?A. 心理现象B. 行为表现C. 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D. 心理现象或行为表现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心理学的主要分支?A. 生物心理学B. 认知心理学C. 社会心理学D. 化学心理学答案:D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什么?A. 意识B. 潜意识C. 意识和潜意识D. 意识流答案:B二、填空题4. 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是由______提出的。
答案:弗洛伊德5. 情绪的三个基本维度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愉悦度、激活度、强度三、简答题6.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莱昂·费斯汀格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当一个人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认知(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舒适感,即认知失调。
为了减少这种不舒适感,个体会尝试改变其中一个或多个认知,使之与其他认知保持一致。
四、论述题7. 论述学习心理学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答案:学习心理学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心理过程,从而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其次,心理学知识可以应用于教育、工作和人际关系中,提高沟通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心理学还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态度,使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更加理性和客观。
结束语:通过本次试题的学习和练习,我们不仅复习了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还加深了对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
2015心理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要点

2015心理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65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下列选项中属于缺失性需要的是()A.认识需要B.审美需要C.自我实现需要D.爱与归属需要【解析】D,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划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高层次的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又叫生长需要。
2.远处行驶的汽车看起来很小,但人们并不认为汽车变小了,这体现的知觉特征是()A.恒常性B.整体性C.理解性D.选择性【解析】A,知觉恒常性,是指知觉的稳定性或不变性,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称为知觉恒常性。
3.一个病人听觉器官正常,但不能理解口语,该患者受伤的脑区域是()A.布洛卡区B.威尼尔克区C.艾克斯区D.运动区【解析】B,感觉性失语症(sensory aphasia)又称“威尼克氏失语症”(Wernieke'saphasia)。
病变位于颞上回之后部,由于其中储存的听觉语音记忆痕迹受影响,造成理解口语和口语表达困难。
此时病人听力正常,但听不懂别人及自己说的话,严重时答非所问,病人常滔滔不绝地独自说个不停,但用词混乱,使人无法理解。
4.下列选项中,与有机体的呼吸、吞咽、排泄等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联系的是()A.脑桥B.中脑C.延脑D.间脑【解析】C,延脑(medullaoblongata)脊髓的直接上延部分,是脑干的后段。
延髓调节控制机体的心搏、血压、呼吸、消化等重要功能,延髓中的局部损害常危及生命,故被看作机体的生命中枢。
延髓是中枢神经系统许多感觉和运动纤维传导的必经之路。
其中一些上行冲动能影响大脑皮层的功能、对维持觉醒和产生睡眠有重要作用。
《普通心理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A 、脊髓B 、脑神经C 、感觉运动神经D 、脑神经答案:A2. 3岁以前,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是()A 、经验思维B 、直观动作思维C 、形象思维D 、发散思维答案:B3. 首次采用离差智商的智力量表是()A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B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C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D 、瑞文推理智力量表答案:C4. 人能知觉到物体的距离和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这种线索是?( )A 、方位定向B 、线条透视C 、运动视差D 、双眼视差答案:D5. 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79年创建于()A 、俄国B 、德国C 、日本D 、美国答案:B6. 强调“人的潜能和价值”的心理学流派是()A 、行为主义流派B 、精神分析流派C 、人本主义流派D 、机能主义流派答案:C7. 学生在考试时,回答选择题的记忆活动主要是( )。
A 、识记B 、保持C 、再认D 、回忆答案:C8. 下列活动中,属于意志活动的是()A 、背课文B 、摇头晃脑C 、膝跳反射D 、吹口哨答案:A9. 记忆按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哪三种不同类型()A 、感觉记忆、前瞻记忆、长时记忆B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C 、工作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D 、工作记忆、前瞻记忆、长时记忆答案:B10. 在问题空间中搜索,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叫()A 、概念形成B 、问题解决C 、发散思维D 、创造思维答案:B11. 动机产生的内在条件是()A 、注意B 、兴趣C 、目标D 、需要答案:D12. 如果解题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多相关的知识,这种问题我们称之为()A 、界定清晰的问题B 、界定模糊的问题C 、语义丰富的问题D 、语义贫乏的问题答案:C13. 实现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结构是()A 、细胞体B 、细胞核C 、树突D 、突触答案:D14. 根据米勒的研究,短时记忆的容量是()A 、3±2组块B 、5±2组块C 、7±2组块D 、9±2组块答案:C15. 下面哪项不属于问题解决中使用的策略()A 、算法B 、逆向搜索C 、爬山法D 、继时性扫描答案:D16. 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称之为( )A 、抽象概念B 、关系概念C 、析取概念D 、合取概念答案:D17. 当获悉中国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时,人们欣喜若狂。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标准答案《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作者:————————————————————————————————日期:1.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
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2.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
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
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
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
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
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3.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睡眠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
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
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心理学考点习题集(内部资料,请勿泄露)目录第一部分:感觉和知觉第二部分:记忆第三部分:表象与想象第四部分:言语与思维第五部分:注意第六部分:情绪、情感第七部分:意志第八部分:需要、动机和兴趣第九部分:能力第十部分:人格第一部分:感觉和知觉一. 感觉和知觉的含义:(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例如:某物体用眼看,有一定大小,椭圆状;用手摸,表皮光滑;用鼻子嗅,有清香的水果气味;用舌头尝,有甜味。
人脑把这些属性综合起来,就知道它是“苹果”。
这就是对苹果的知觉过程。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的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3)关系:二者的区别是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感觉仅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于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运动。
二者的联系是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二. 感觉和知觉的种类:(一)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视觉(视敏度,也称视力,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听觉、嗅觉、味觉、肤觉2.内部感觉:机体觉(内脏感觉,如胃塞、胸闷、恶心等)、平衡觉、运动觉(关节肌肉的感觉)(二)知觉的种类:1.物体知觉: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时间知觉、运功知觉运动知觉又分为真正的运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①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如光点、直线、图形等)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例如,给被试呈现两条直线,一条水平,一条垂直,当时距为60ms左右时,人们就会看到一条直线向另一条直线的运动;而如果时距过长或过短,都不会看到这种现象。
②诱导运动: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
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
③自主运动:在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
④运动后效:在注视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2.社会知觉:①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物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②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例如,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那么他的其他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
③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初效应。
④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⑤投射效应: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
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
3.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错觉的种类有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时间错觉、倾斜错觉等。
三. 感知觉的一般规律(一)感觉的规律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阈限;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2.感觉的相互作用①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视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②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会显得暗些;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
③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
视觉的后效很显著,又称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
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时出现的就是正后像。
正后像出现以后,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点。
因为此时出现的后像和刺激在品质上是相反的,所以是负后像。
彩色视觉也有后像,但一般都是负后像。
④感觉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技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技能来弥补。
例如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
⑤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如红色给人以热烈、紫色给人以安静、黑色给人以沉重的感觉。
(二)知觉的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的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的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例如,学生听教师讲课,教师的语言就成为学生知觉的对象,而其余事物,如室外的声音、室内同学的私语,就成为背景。
2.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例如,一张新产品设计图纸,专业人员既能知觉到图纸的每一个细节,又能理解整张图纸的内容和意义;而没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则只能说出图纸的构成部分,不能理解图纸的内容和意义。
3.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如无论是清晨、中午、傍晚,都会把中国国旗看作是鲜红色的。
练习题:一.单选1.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A.感觉阈限B.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觉阈限D.相对感觉阈限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味觉刺激B.听觉适应C.嗅觉刺激D.感觉适应3.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这种现象是()A.正后像B.负后像C.视觉适应D.感觉对比4.看两歧图形时,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发生变化,这说明了知觉的()A.理解性B.恒常性C.整体性D.选择性5.在注视飞速开过的火车之后,会觉得附近的树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是()A.诱发运动B.动景运动C.自主运动D.运动后效6.漫画家在画人物时仅勾勒数笔,人们就能看到画的是谁。
这里反映出的是知觉的()特性。
A.选择性B.恒常性C.理解性D.整体性7.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A.观察B.想象C.意志控制D.记忆8.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是临别时的情境,这体现的是()A.刻板印象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9.“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社会刻板效应D.近因效应10.找工作面试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前三分钟,这是利用了()A.投射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晕轮效应11.一个实际身高为180厘米的人,举例观察者分别为3米、5米、15米时,观察者都觉得这个人的大小是不变的。
这是由于知觉具有()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12.人际交往过程中会把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等特征强加在他人身上,以己度人,其中涉及的主要心理概念是()A.第一印象B.光环效应C.定势D.投射13.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也会倾向于肯定其人格品质。
这种效应是()A.晕轮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投射效应二.多选1.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A.自主运动B.诱发运动C.动景运动D.运动后效E.感觉后效2.知觉的基本特性有()A.选择性B.理解性C.集中性D.整体性E.恒常性3.印象形成效应有(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社会刻板效应E.远近效应第二部分:记忆一.记忆的概念及品质1.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2.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的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人能及时、迅速、灵活的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二.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1)形象记忆是以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人们游览过“万里长城”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形象。
(2)逻辑记忆是个体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性质。
例如,我们对法则、定理或数学公式的记忆。
(3)情绪记忆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动作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如在头脑中保留的体操动作、舞蹈动作等。
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1)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如知识和生活常识。
(2)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三.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
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
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的内容。
(一)识记(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二)保持与遗忘1.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一般表现为识记的内容随着时间的延长进程呈减少的趋势,甚至遗忘。
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还表现为记忆恢复。
记忆恢复是指识记某种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
保持在质的方面的变化:一方面,记忆内容中不重要的细节部分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能较好的保持,从而使记忆内容简略、概括和合理;另一方面,记忆内容中的某些特点和线索有选择的被保留下来,同时增添某些特征,使记忆内容成为较易理解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