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汀与言语行为理论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如何以言行事》
(John Langshaw Austin, 1911-1960,英国哲学家,牛津
),1955年在哈佛大学作了题为《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的系列演讲(共12讲)。在此之前,他每年在


,“描述”谬误
哲学家们一直假定,陈述的作用主要是描述某种
或陈述某种事实,而且这种描述或陈述必须是真的或假的。当
人们发现有些陈述是无
(1978,p.2).他认为,并非所有真或假的陈述都是描述,

’s a spider in your hair.→ warning.
I’ve got a gun. →threatening
You’re an idiot. →insulting
I need the salt. →requesting
我愿意(娶这个女人做我的合法妻子)→履行婚姻仪式。
我命名这船为伊丽莎白女王号 → 为船命名
the above examples, these utterances are doing far more
simply asserting.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assertion is not
by philosopher and semanticists that the sole purpose of

斯汀的“以言行事”理论“着手推翻认为真值条件(truth
)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语言观点”
Levinson,1983:228)。
我们要阐述的唯一实际现象是在完整的言语环境中的完整
1975:148)。
,奥斯汀的初期理论:施为句(performatives)和表述句(constatives)

没有真假,说出这些句子是

’ll be there.
:
主语必须是第一人称(单数);
句子必须是肯定陈述性质;
动词必须是第一人称一般现在时;
在谓语之前必须能插入hereby。
.
’ll be there.
simple assertion, they also simultaneously describe the
施为动词
performative verb)这一事实。实际上,语句无论是否含有施为动

“我渴了。”时,就等于实施了“我陈述我渴了。”的行为或“陈


奥斯汀理论的第二阶段:
而且所谓行为表达式也是指作事
第一,我们说某事就是做某事,即:说X(语谓行为:locutionary
);第二,在我们说某事的过程中,我们做某事,意及Y(语用
illocutionary act);第三,通过说某种事情,我们做某事,产
perlocutionary act)。这就是其语言三分说。第一个
第二个意思“大致可展示为诸如告
1978,p.109)
语谓行为(locution): 当有人说"Morning!"时,我们可以问:"
",而不问"他说了什么?"。答案可以是他发出了
--"Morning"。
give me some cash. The words uttered by
can be semantically paraphrased as “Hand some

illocution):当有人说"Morning!"时,另一个人问
他做了什么?"我们完全可以回答:“他表示了问候”。
perlocution):当有人说"Morning!"的时候,说话人

奥斯汀对三种意思的区分与说明首先是建立在对早期理论
奥斯汀改进其施为句的标准为:含施为动词的
explicit)施为句;不含施为动词的语句称作隐性
implicit)施为句。显而易见,所

有的语句都是施为性质的!因此,
(the actual form of words used by the
”、“语用行为(what the speaker
doing by uttering those words)”和“语效行为(the actual result of
”三种语力(language force)。


即怎么发音、组词、造句及
以言成事涉及许多现在仍然没有弄清楚的心理
所以,奥斯汀真正关注的是以言行事。从此意义上而言,

言语行为理论
这个理论是牛津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提出的,是
1952年开始讲授他的理
1955年,他去美国哈佛大学做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修订了自己的讲稿,把题目从《言与行》(Words and Deeds)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该讲
1962年出版。
施为句和表述句 8.1.2 行事行为理论
施为句(performatives)和表述句(constatives)
奥斯汀理论的第一步是认为句子有两类:施为句和表述句。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奥斯汀
没有真假。说出这些句子是

例8-1
a. I name this ship the Queen Elizabeth.(我把这只船命

b. I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我把手表遗赠给

c. I bet you six pences it will rain tomorrow.(我用六便士

d. I promise to finish it in time.(我答应按时完成)
e. I apologize.(我道歉)
f. I declare the meeting open.(我宣布会议开始)
g. I warn you that the bull will charge.(我警告你这头公

相反,化学老师在演示实验时说的例8-2,却不是施为句。
说话人不能通过说这句话
他必须同时做倒液体的动作。否则,我们可以说他

例8-2
I pour some liquid into the tube.(我把一些液体倒入试

虽然施为句没有真假,但必须满足一些条件才是合适的。

A.(ⅰ)必须有一个相应的规约程序。并且
(ⅱ)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是合适的。
B. 该程序必须正确全面地得到执行。
C. 通常,(ⅰ)有关人员必须有相关的思想、感情和意图。

所以,在新船下水仪式上,只有被指定的那个人才有权给
并且这个人必须说出符合命名程序的话;遗赠手表的人必须

但是,奥斯汀很快认识到,这些条件只适用于部分情况。
并不需要规约程序来完成。例如发誓,可以说"I promise",
"I give my word for it",没有严格的程序。另一方面,所谓
"The present
(法国现在的国王是个秃子)"是不合适的,就
"I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我把我
"一样。他们都假定某种实际并不存在的东西
"The cat is on the mat, but I don't believe it.(猫
"
后来,奥斯汀尝试从语法和词汇上找到区分施为句和表述
"Pedestrians are warned to keep off the
(行人禁止践踏草坪)"还是很常见的。在非正式场合,其他语
"I order you turn right(我命令
",而只是

简单地说"Turn right(向右转)"。陪审团可以
"I find you guilty(我裁决你有罪)",而说"You did it(你犯了罪)
。最明显的例子可能是"Thank you"。因为没有主语,表面上看起来
说话人表达了
你不能只是口头上谢我"。另一方面,state一般被用来表述事情,是
"I state that I'm alone
(我声明我承担全部责任)"的时候,说话人就发表了声

8.1.2 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理论
在《怎样用词做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后
奥斯汀尝试从一种新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讨论在什么

根据他的观点,说话可以在三种意义上被看成做事。第一
"Morning!"时,我们可以问:"他做了什么?",而不问"他
了什么?"。答案可以是他发出了一个声音,单词或者句子
。这种意义上的行为叫作发话行为(locutionary act)。
"在实施发话行为的
"。(1962:98-99)例如,当有人说
!"时,另一个人问"他做了什么?"我们完全可以回答:"他
"
换句话说,我们说话时,不只是说出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
force)。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
"Morning!"有问候的语力,或者说,它应该被理解成问候。这是
这种行为叫行事行为。奥斯汀承认语
force)可以被看成意义(meaning)的一部分,这时的意义是广
"他的意思是问候"。在
"What do you mean?(你什么意思)"中,
也是广义的。但是奥斯汀主张还是把语力(force)与意义
meaning)区分开,后者只用作狭义;只指较稳定的固有的意义。
force),或者叫行事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相当于说话
"言外之意"。不过
不能翻译成"言外行为",因为前缀-il的意思是"在……
",而不是否定。
说话可以看成做事的第三种意义,涉及话语对听话人产生
通过告诉听话人某事,说话人可以改变听话人对某件事的观
它们都可以看作说话人行为的一部分。这种行
perlocutionary act)。
例如,说"Morning!"的时候,说话人表示他想和听话人保
这种友好的表示无疑会对听话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
效果可能不太明显。但如果两人的关系有
"Morning!",就可能使他们的关系发
听话人可能会接受他这种友好的表示,和他重归于好。
回答"他做什么?"时,我们就可以说:"他和朋友重修旧
"也可能,听话人对说话人有偏见,把他的友好表示看成是虚
一句问候语反而使两人的关系更加恶化了。虽然这并非说话人所
perlocutionary act)。取效行为和行
illocutionary act)不同,前者与说话人的意图有关,而后者

如果这样定义,那么语言学家历来研究的就是发话行为
locutionary act)。他们关心怎么发音,怎么组词,怎么造句,它
perlocutionary act)涉及许多现
所以奥斯汀真正

关注的是行事
illocutionary act)。在这个意义上,言语行为理论实际上就是

这个概括性更强的理论适用于所有的句子。前面所讲的施
(illocutionary force)已由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