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招聘语篇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d5715e804d2b160b4ec0fa.png)
外语学刊1999年第1期(总第95期)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复旦大学 苗兴伟 11 引言Austin(1962)和Searle(1969)的言语行为理论阐释了人们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实施各种言语行为的语言功能观。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只是孤立的脱离语境的句子或语段(utterance)所实施的单个行为(Coulthard,1977:9)。
由于言语行为是人们在具体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发出的,所以孤立地研究单个的言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揭示语言的意义和语言运用的实质。
随着语篇分析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许多语言学家开始把言语行为放到它所赖以存在的语篇中去研究。
一方面,孤立的言语行为所表达的言外之意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只有在具体的语篇中才能确定其言外之意,而且对言语行为序列(sequence)的研究可以揭示言语行为在连贯语篇的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
另一方面,语篇分析又可以推动言语行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
21 言语行为与语篇言语行为理论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Austin(1962)提出来的,后来美国哲学家Searle(1969)对这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和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是从研究日常语言的功能开始的。
Austin认为,语言交际的单位不是句子,而是通过句子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如许诺、感谢、警告等等。
Searle认为,每个句子都具有一定的潜在的言外之力,这种潜在的言外之力是句子意义的组成部分,每个有意义的句子借助于它所具有的意义都可以被用来实施一个特定的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只是孤立的脱离语境的句子或语段所实施的单个行为。
但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参与者所实施的不只是单个的言语行为。
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所实施的言语行为不仅要具有语境适宜性(contextual appropriacy),而且要与其他言语行为形成前后的连贯关系。
也就是说,言语行为研究需要涉及更大的语言交际单位:语篇。
语篇的言语行为类型分析
![语篇的言语行为类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8dcb721bcd126fff7050b53.png)
语篇的言语行为类型分析——以“陈光标到底撒谎了没有?”为例一、前言为了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具体语篇,所以选了一篇关于陈光标事件的新闻评论,对其的语言行为进行分析。
希望能找到这类语篇的基本行为及其行为组合的模式。
二、具体分析文章选自南方网。
(1)有首善之称的陈光标,最近遭到媒体的公开质疑。
这次对陈的质疑和不满,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是陈这几年高调宣称的慈善项目,是否真的落实;二是陈的慈善动机,是慈善还是把慈善作为谋名牟利的阶梯。
分析:属于表述类的陈述行为。
客观地诉说真实存在的事件——陈光标的慈善行为遭到媒体的公开质疑。
说明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增加可信度。
(2)说实话,陈光标有今天的境遇,毫不奇怪。
这几年来,他的慈善行动异乎寻常的高调,早已引起诸多认为“行善何必如此张扬”的人的腹诽。
后来,这些肚子里的牢骚终于涌了出来,零星地公开表达。
有关陈光标言过其实、事实漏洞的传闻也不断积累。
发展到今天,终于发现“少捐多报”甚至有捐款到子虚乌有单位等材料。
媒体借此公开质疑,算是把这几年对陈光标的种种怀疑和不满,系统地表露,让公众讨论。
为数众多的人也的确分为“挺陈”和“讨陈”两派,进行激烈的口水战。
分析:第一句是个判断类行为,其后都是对这个判断的解释。
表达作者认为陈光标遭到质疑是不可避免的,作者认为陈光标的慈善行为有许多是子虚乌有的。
列举一些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证明命题是真的。
(3)陈光标自己的回应,大概也有两点:第一是“质疑有98%不属实”,大约另外2%是真的或者待考;第二是“人在做,天在看”,一副两手一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气概。
分析:属于表述类。
陈述陈光标对媒体质疑的回应。
(4)我以为,公开质疑陈光标,是件好事。
问题关键是,我们是把陈光标拿出来和谁比?参照物不同,结论自然有异。
分析:“质疑”是判断,和祝福、感谢邓不同。
质疑是不同意他人的判断,并作出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示同意媒体的质疑。
(5)比如先说他对慈善的认识。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话语分析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话语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fa9720f46527d3240ce069.png)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话语分析作者:程晓晖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1期摘要:《是,大臣》中演绎了英国政务官与事务官之间在平常事物中所存在的矛盾以及两者争夺实权的种种表现,通过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能够帮助观众对整剧的全面理解,本文运用约翰·舍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分类,分析和说明了在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作品在言语表达方面所产生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一、言语行为理论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丁(J.Austin)于1962年首次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指出语言的功能除了陈述、描写、说明外,还可以实施某种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分为三类: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其中,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局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思的行为;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表达的是言外之意或者是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言后行为是指说话者的话语对听者产生的影响,即言语交际带来的后果[1]。
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对言语行为理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包括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等。
舍尔将“以言行事”分为五类:宣告类、阐述类、表达类、指令类、承诺类。
每一类中的行为都具有同样的目的,但具有同样目的的言外行为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言外之力[2]。
二、《是,大臣》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是,大臣》是英国BBC公司于上世纪80年代拍的一部电视剧,展现了一位内阁大臣的政治生活,以黑色幽默的手法描绘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国的政党倾轧和官僚体制,夸张中透着格外的真实,嘲讽了当时的政治生态。
基于舍尔对言语行为的分类,对《是,大臣》中的言语进行分析,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作用。
阐述类:阐述类言语行为主要用于描述事件,这类言语行为的目的在于表明说话者相信命题内容是真实的。
例如:(一)Humphrey:“总体而言,我们有6种选择:1.听之任之;2.发表声明,对演说表示遗憾;3.提出正式抗议;4.停止援助;5.断绝外交关系;6.宣战。
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广告语中的体现研究-最新教育文档
![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广告语中的体现研究-最新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c64de3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66.png)
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广告语中的体现研究-最新教育文档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广告语中的体现研究一、言语行为理论的简介1.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言语行为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由奥斯汀提出,它是关于怎样使用语言的理论。
该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关注。
2.言语行为的分类根据奥斯汀的理论,言语者会有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奥斯汀认为“在常规意义,我们把说某种事情的行为叫做完成一种叙事为”[3]。
这种叙事行为就是言内行为。
言外就是表明说话人意图的行为,表明说话人为什么这么说,或者说他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意义。
言后行为就是话语在听者身上产生的效果或影响。
二、广告语的简介1.广告的定义英文中advertisement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advertere。
但是目前为止对于广告一词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2.英语广告语的特点2.1英语广告语的音系特点广告语经常运用押韵、象声、谐音等手法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从而使消费者听起来朗朗上口并且将其熟记于心并以此来达到促进消费的作用。
如:The best the man can get---Gillette Razor(吉列剃须刀)[1]。
在此则广告中,运用了 best, man ,can 和get中的四个元音,使读者读起来能够具有韵律和节奏。
2.2英语广告语的形态学特点英语广告语的形态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对合成词、创新词等的使用上。
如在摩托罗拉广告中“HelloMoto”便是一个创新词。
2.3 广告语的句法特点广告语的目的是让消费者能够熟悉其产品,以此来达到获利的目的。
最可靠及有效的方法便是用简短和有效的句子来清楚地表达其意图。
所以,其句法特点包括(1)以简单句为主,如:Coke adds life――Coca Cola.[1] (2)祈使句的应用,如:Obey your thirst――Spirit(雪碧).[1]三、英语广告语中的言语行为理论1.英语广告语的言内行为奥斯汀认为说某种事情的行为叫做完成一种叙事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bdca2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8f.png)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一、本文概述《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言语行为理论,源自哲学家约翰·奥斯汀的学说,主张语言不仅仅是描述或陈述事实的工具,更是一种能够实施行为的力量。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与行动的紧密关系,认为说话者通过言语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产生实际效果,如请求、命令、承诺等。
而语篇分析则是对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关注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功能。
本文将首先介绍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阐述其如何影响我们对语言行为的理解。
随后,文章将讨论如何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语篇分析中,探讨言语行为在构建和理解语篇中的作用。
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我们将展示言语行为理论如何帮助我们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图和目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在实际交流中的功能。
本文还将总结言语行为理论对语篇分析的贡献,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言语行为理论概述言语行为理论,起源于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LangshawAustin)的学说,后经其学生塞尔(Searle)等人的发展,逐渐成为了语言学和哲学的重要分支。
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即每一个言语(或书写)行为都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语言学将语言仅视为表达思想的工具的看法,转而强调语言本身的行动性,即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行为。
言内行为指的是说出词语、句子等语言形式的行为,它涉及到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语法结构。
言外行为则是指通过说出某个句子来实施某种行为,如命令、请求、承诺等。
例如,当某人说“请把窗户关上”时,他不仅在表达一个要求,同时也在实施一个命令的言外行为。
言后行为则是指言语行为产生的结果或影响,例如听话人的反应、情感变化、行为的改变等。
试论语篇歧义:言语行为理论视角
![试论语篇歧义:言语行为理论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f2f8912e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5c.png)
试论语篇歧义:言语行为理论视角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篇歧义语篇分析语境论文摘要: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分析了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与语境、语篇的关系,用实例探析了语篇歧义产生的成因。
本文认为Austin等人的言语行为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语言现象,帮助人们减少无意语篇吱义,增进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1.引言近年来,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或text linguistics)日益成为国内外广大语言学家所关注的焦点。
对语篇的分析方法,理解角度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语篇意义。
美国语言学家Harris于1952年在Language杂志的第28期上发表论文“Dis-course Analysis”首次使用术语“话语分析”,其论文常常被看作是现代语篇分析的开端。
尽管不同学者对于“Discourse"与“Text"两个术语的理解和用法仍然存在分歧,但从广义上讲,“语篇分析”常统称两者—既包括“话语”又包含“篇章”(胡壮麟,1994;3)。
英国语言学家Firth(1957)指出对于句子的理解只有在一定语境下发生的语篇中才能使受话者理解。
否则,语义在语篇中就处于不确定或模糊不定的状态,或“对语篇中某些部分有不同的理解而造成语篇性模糊”(杨永建,1996)。
这种“语篇性模糊”就是语篇歧义(discoursal ambivalence)。
从言后行为角度来看,语篇歧义可分为有意歧义(intensional ambiguity)与无意歧义(unintensional ambiguity )。
项成东(2004)认为,有意歧义是说话者有意采取的一种交际策略,有意不直接提供确切信息,岔开话题,创造幽默感或达到其它的交际效果。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因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而产生无意歧义,造成交际失败。
笔者限于篇幅,仅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探讨语篇中存在的无意歧义。
2.言语行为理论与语境英国哲学家Austin对当时日常语言哲学的影响巨大,他于1952年开始以讲座的形式讲授《语言与行为》(Words andDeeds ),于195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作题为《如何以言行事》(Howto Do Thingswith Words)的讲座时首次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以此探求对人类语言本质的认识,后来该理论又经过Searle多次修正和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话语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话语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e8108cd4d8d15abe234ef2.png)
话语分析论文题目: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王熙凤的语言技巧姓名:梁新珍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外语用(翻译)学号:13211984852014年4月摘要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旨在回答语言是如何用到“行”之中的,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言语行为理论从社会功能出发,研究语言行事,即以言行事。
随着该理论的不断发展,言语行为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话语分析也属于语言运用的范畴。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何对话语做出最真切的解析成为有效交流的关键。
本文通过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相关话语,来阐明言语行为理论是如何被应用于话语分析中的。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话语分析《红楼梦》之王熙凤话语一:引言《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一个极为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物,她的语言交际才能是该小说中其他人物所不能及的,王熙凤对待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身为荣府里的大管家,和各色人等打交道,都能应对自如,表现的不卑不亢。
读者更是为其高超的的语言技巧所叹服。
本文运用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从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个方面分析王熙凤的语言行为及语言技巧,以此来给人们的日常交际带来启发。
二:理论背景1962年,Austin在其发表的《论言有所为》中指出,人在说话的同时,也在实施某种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形式而完成的。
Austin 把这种行为成为言语行为。
根据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人在说话时所实施的一个语言行为,同时包含三种子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其中,言内行为指的是话语本身,与传统的意指相同;言外行为指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行为,人们可以通过说话达到很多目的,做很多事情;言后行为指说话者给听话者所带来的影响,说话者都会引起听话者的态度等发生一些变化,无论是否说话者所期望的,即说话带来的的进一步后果。
后来Searle 继承并发扬了Austin的理论,认为言语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86def42caaedd3382c4d309.png)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研究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advertisement industry, advertisements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global commerce activities. By utilizing a representative varied medium of exchange as the valid approach, consumers‟desire and consumption to business services are set up by themselves. The advertising puns, as the vehicle of data interchange and delivery, plays an absolutely necessary part. Not only direct speech act but also indirect speech ac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tive power to lure consumers‟ purchase.This thesis explains English advertisements puns from Speech Act Theory. The author hold the view that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direct speech act help both side in commercial exchanges to obtain agreements rapidly.The mild and roundabout phrases decrease the possibilities in implacable business conflicts. Either direct speech acts or indirect speech acts has its own merits.Therefore,researcher should take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The research of thesis represent that from the view of speech act theory English advertising puns typically exist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homophone,synonymy and parody.It also excavates the effective devices of remote exchange with the advertisements of new generation electric network techniques by using speech act theory into advertising puns.Keywords: speech act theory; Direct speech act;Indirect speech act;English advertisements; pun摘要随着广告行业的迅捷发展,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广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看英语专业学生英文求职信中的语用失误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看英语专业学生英文求职信中的语用失误](https://img.taocdn.com/s3/m/36d8a0ee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19.png)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看英语专业学生英文求职信中的语用失误杨蔚【摘要】英文求职信可以看作是一系列书面言语行为的集合.言语行为理论强调以言指事和以言成事即表达意图和表达效果的对等.英语专业学生在书写求职信时往往按照母语的习惯来表达各种言语行为,而忽视了其在说英语国家的雇佣者身上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导致在语用策略、言语行为表达频率和序列方面出现语用失误.只有当语言学习者意识到“意图”和“效果”对等的重要性时,他们才能有意识地避免语用失误,最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期刊名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5页(P75-79)【关键词】言语行为;英语专业学生;英文求职信;语用失误;表达意图;表达效果;对等【作者】杨蔚【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娄底4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使越来越多的中国求职者获得去外企工作的机会,英文求职信成为他们跨入外企的敲门砖。
它不仅是求职者向外企推销自己的重要媒介,同时也能反映求职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企工作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对于求职信的研究,目前大多是从系统功能语法和体裁分析等角度进行的,如姚文俊的《体裁分析在英文求职信中的运用》和林传萍的《英文求职信的人际功能分析》等,很少有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研究的。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主要研究如何“以言行事”,其研究对象大多为口头的言语材料,然而写作也能“行事”[1]。
求职者写作求职信实际是向雇佣者推销自己以说服雇佣者给与其面试及获得工作的机会。
因此,求职信的写作也能“行事”。
笔者在此试图从言语行为角度研究英语专业学生英文求职信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失误,以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在英文求职信写作中的重要性,最终达到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英文写作能力的目的。
一言语行为理论与英文求职信写作Austin将每一个言语行为分为3个次行为即“以言指事”(Locution,用声音说出的有意义的话语)、“以言行事”(Illocution,说话者的意图)和“以言成事”(Perlocution,说话者在听话者身上所达到的效果)[2]。
求职面试会话两则的语用分析
![求职面试会话两则的语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802e6d74028915f804dc24b.png)
求职面试会话两则的语用分析求职面试会话两则的语用分析霍文敏(贵州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兴义562400)摘要美国哲学家格赖斯认为,会话参与者一般都会遵守的合作原则是:“在会话过程中各方应根据自己所参与交谈的方向或已知的目的,按照所处阶段的要求,为交谈顺利进行做出彼此的贡献”。
人们要能有目的、最有效地进行交际,必须遵循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这四条合作原则的准则。
1983年,在格赖斯合作原则的基础上,英国著名学者Leech提出了包括策略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的礼貌原则:“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的信念减弱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语用分析;面试;求职;会话;语言语言是人类用以表达思想,进行社会交往的最基本的方式,求职面试同其他社会交往一样,是以语言表达思维,互相沟通的社会行为。
应聘者在求职面试回答问题时,要简明扼要、真诚中肯、合乎应聘考官的口味。
要在交谈中展示自己的水平,在交谈中展示自己的真诚,展示自己的热情。
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应聘者与被考官面对面地观察、交谈,是一种双向的信息沟通过程。
考官通过对应聘者的外部行为特征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对过去行为的考察来评价其素质特征。
同时,应聘者也在对考官进行观察与分析判断,对考官的个性、爱好、价值观等进行推测,力图使自己的回答和其他表现符合考官的要求。
本文运用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及李奇的礼貌原则,对英文和中文求职面试会话各一例,进行语用分析。
一、求职面试会话两例二、求职面试会话两例的语用分析1.会话一这是一次成功交谈的语言活动。
考官和应聘者和一问一答,双方都能根据对方所发出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语言,以寻求明确的答案。
首先,她们的话都遵循了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
应聘者通过应答告诉了考官自己除了主修广告专业以外还选修了市场营销和公共关系学的课程。
此外,她们的话都遵循了合作原则的数量准则,即她们所说的话达了交谈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语篇连贯探析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语篇连贯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5c9cc77bcd126fff7050b9e.png)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语篇连贯探析摘要: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自韩理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在1976年提出以来,在学术界产生了非常大得反响,国内外语言学界对语篇连贯得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引起了学者们进一步得研究.本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语篇得连贯咨询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语篇在言语行为理论不同层面上连贯得有形连贯、隐形连贯和无形连贯得表现模式.关键词: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表现模式连贯是语篇分析得一个核心咨询题,由于连贯在语篇分析中得表现复杂性,目前,专家学者对连贯得阐释尚未形成系统得标准和方法.韩理德和哈桑(halliday&hasan)¨在他们得《英语得衔接》(cohesioninenglish)一文中,认为连贯是在衔接得基础上自然形成得,衔接是连贯必不可少得条件.这一理论观点连忙在学术界产生了非常大得反响,引起了学者们进一步得研究,有得学者也从不同得角度提出了批判意见.比较集中得是语篇衔接在连贯中得作用咨询题,认为它不能保证语篇连贯,衔接既不是实现语篇连贯得必要条件,也不是实现语篇连贯得充分条件.布郎和尤(brown&yule)认为,人们在解释一个语篇时不是依靠于语篇得形式标记,而是依靠于一种假设,即假设语篇是连贯得.衔接能够被认为是命题与命题之咨询得语言符号关系,是一种言内行为,而连贯是言外行为,是由其语用功能决定得.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如程雨民引,黄国文引,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对该理论进行阐释和补充.概括起来,学者们得修正意见大致可分为三点:首先衔接手段是语篇连贯得重要条件,但语言形式上得衔接未必能导致语义上得连贯.wwwm其次,语篇得连贯是话语与语境因素交互作用得结果,交际时它们在社会文化语境或情景语境下体现于语用预设和推理之中.再次,语篇得连贯是一种心理表征,是交际双方在一定得认知语境中心理互动得结果.现在关于衔接与连贯是什么关系,是否能够依照衔接来推断语篇得连贯和语篇连贯得程度等还没有一个清楚得认识,还需要在这几方面做更加深入得研究.语篇连贯应是多方面得,它既能够体现于语义层面,也体现于语用层面和交际双方心理互动层面,能够将它们纳入言语行为理论得框架内进行分析和研究.一、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首先由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ohnlanshawaustin)提出,后又通过塞耳(searle) “得修正和进展.奥斯丁认为,语言研究得对象不应该是词和句子,而是应该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得行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由三个次行为构成,即言内行为(1ocutionary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言内行为所表达得是字面意思;言外行为表达得是言外之意或者是讲话人得交际意图,也称言外之力;言后行为指某一行为意图一旦被受话人所领会而对其产生得妨碍或效果.假如我们把语篇当作一个整体言语行为来看待得话,就会发觉语篇在这三个层面上连贯得方式和特征是不一样得,即言内行为得连贯是以语法、词汇、逻辑关系和主位与述位结构等有形标志为表现特征,其特点是有形得(explicit);言外行为得连贯是依照社会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去推导讲话人得含义而得出得,其特点是隐形得(implicit);言后行为得连贯要紧表现在讲话人和受话人得心理互动(interactive),其特点是无形得.尽管不同层面上得形式和特点不同,但它们却是一个有机得整体,是一个完整得言语行为.奥斯丁当初采取抽象法,从一个完整得言语行为中抽象出以上三种行为,不是把一个完整得言语行为如同切西瓜一样分割成三块,然后再把其中得一块切成三小块.抽象实际上是不同层次上或从不同角度来看某一事物.能够讲,被抽象出来得行为之间不存在组合关系,而是蕴涵关系.正如奥斯丁所解释得那样,发音行为不一定有表意行为,但表意行为一定蕴涵着发音行为.同理,言内行为不一定有言外行为,但言外行为必定蕴涵言内行为;言外行为不一定做言后行为,而言后行为必定蕴涵言外行为和言内行为.这种内涵关系是单向得,并具有传递性(transitivity).那么,发生在这三个层面上得连贯是怎么样得一种关系呢?它们也是一种蕴涵关系,不同得是,这种内涵关系是双向得或称为互为条件得,也确实是有形连贯一隐形连贯一无形连贯.其理论模式能够表述为:言内行为语言语境(即语法,词汇,逻辑关系以及主位/述位结构)等有形连贯;言外行为社会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一隐性连贯;言后行为交际双方得心理互动一无形连贯.二、语篇连贯在语篇中得表现依照衔接来推测语篇连贯需要确定连贯在语篇中得表现.有得学者把连贯简单地定义为“一致性”(unity),并认为它是话语与话语产生得语境之间得联系.有得学者则认为语篇连贯表现为两种联系:上下文联系和语境联系.本人同意上述观点,认为语篇连贯需要表现为语篇内部成分之间相互连接,从而表现出意义整体性,同时,要表现出语篇与语境之咨询得联系,在语境中实现其交际功能.依照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语篇具有三种相互联系得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从语篇连贯得角度来讲,语篇得概念意义得连贯要紧表现为语篇题材得一致性,表述同一个题材,同一个事件得经历;语篇得人际意义得连贯表现为语气和态度得一致性,实现同一交际目标;语篇得语篇意义得连贯表现为语篇整体得连贯性和语类得一致性.从语篇与语境得关系上讲,语篇连贯要表现语篇与其所表现得事件得一致性.语言是整个交际过程中实现交际目得得一个组成部分;有时候它起要紧作用;有时候它只起辅助作用.如此,语篇本身得构建要在两个方面适合语境:(1)语篇如何与其他交际事件中相关因素联系起来,从而与它们形成一个总体得交际事件,包括决定语言交际得情景语境和文化因素,包括与语言一起实现意义交流得其他符号系统特征,如情景中得相关事物、相关得人、体势语、空间语、交际者得其他交际行为等;(2)语篇内部要表示出语篇对语境得依靠性.在语篇中,语篇连贯所表现出来得各种一致性都在语篇得衔接机制中得到体现.语篇得题材一致性要紧体现为指称和词汇衔接所组成得衔接链得密度和长度,以及及物性结构之间所组成得过程连续性;语篇得语气和态度得一致性表现为表达态度意义得词汇和情态所组成得衔接链得密度和长度,相邻咨询答对之间表现出来得和谐性,以及语气结构之间和语调之间所表现出来得与交际目标一致得连续性.而语篇整体得连续性是由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形成得连续性和非结构性衔接形成得连续性表现出来.语篇与语境得一致性则要紧通过语篇中得外部衔接机制来实现得.三、语篇连贯得模式1.言内行为得有形连贯既然语篇连贯指得是语篇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意义上得联系,那么这种联系首先存在于句子与句子之间,即不同句子所含得命题之间得相关性.它既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得命题之间在时空,因果,转折,让步,添加,举例等方面得逻辑关系,也指主位和述位得推进衔接关系等,这些一般是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得.塞耳在奥斯丁得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把言内行为分析成发话行为(utteranceact)和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act).发话行为是指通过讲出某些词和词组或语句来完成得行为;而命题行为是指通过做出指称或推断来完成得行为.它得衔接手段是有形得,连贯是通过语篇内一系列得结构或非结构等衔接手段来实现得.请看例句:(i)johngavemaryagoldwatchyesterday.theywillgetmarried nextmonth.在这个地方,两个句子得连贯,在非常大程度上是通过照顾关系:第而句得they与第一句得john,mary发生了照顾关系.(2)theknifeisonhtetable.那个语句具有一定得意义,这种意义是由组成语句得各个词得意义构成得,所指即是刀在桌子上这种状态.要因素.假如把“连贯”比作是一幢大楼得话,那么“衔接”确实是它得基础.没有基础建不成大楼,没有“衔接”也就形不成“连贯”.二、语篇连贯在语篇中得表现依照衔接来推测语篇连贯需要确定连贯在语篇中得表现.有得学者把连贯简单地定义为“一致性”(unity),并认为它是话语与话语产生得语境之间得联系.有得学者则认为语篇连贯表现为两种联系:上下文联系和语境联系.本人同意上述观点,认为语篇连贯需要表现为语篇内部成分之间相互连接,从而表现出意义整体性,同时,要表现出语篇与语境之咨询得联系,在语境中实现其交际功能.依照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语篇具有三种相互联系得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从语篇连贯得角度来讲,语篇得概念意义得连贯要紧表现为语篇题材得一致性,表述同一个题材,同一个事件得经历;语篇得人际意义得连贯表现为语气和态度得一致性,实现同一交际目标;语篇得语篇意义得连贯表现为语篇整体得连贯性和语类得一致性.从语篇与语境得关系上讲,语篇连贯要表现语篇与其所表现得事件得一致性.语言是整个交际过程中实现交际目得得一个组成部分;有时候它起要紧作用;有时候它只起辅助作用.如此,语篇本身得构建要在两个方面适合语境:(1)语篇如何与其他交际事件中相关因素联系起来,从而与它们形成一个总体得交际事件,包括决定语言交际得情景语境和文化因素,包括与语言一起实现意义交流得其他符号系统特征,如情景中得相关事物、相关得人、体势语、空间语、交际者得其他交际行为等;(2)语篇内部要表示出语篇对语境得依靠性.在语篇中,语篇连贯所表现出来得各种一致性都在语篇得衔接机制中得到体现.语篇得题材一致性要紧体现为指称和词汇衔接所组成得衔接链得密度和长度,以及及物性结构之间所组成得过程连续性;语篇得语气和态度得一致性表现为表达态度意义得词汇和情态所组成得衔接链得密度和长度,相邻咨询答对之间表现出来得和谐性,以及语气结构之间和语调之间所表现出来得与交际目标一致得连续性.而语篇整体得连续性是由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形成得连续性和非结构性衔接形成得连续性表现出来.语篇与语境得一致性则要紧通过语篇中得外部衔接机制来实现得.三、语篇连贯得模式1.言内行为得有形连贯既然语篇连贯指得是语篇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意义上得联系,那么这种联系首先存在于句子与句子之间,即不同句子所含得命题之间得相关性.它既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得命题之间在时空,因果,转折,让步,添加,举例等方面得逻辑关系,也指主位和述位得推进衔接关系等,这些一般是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得.塞耳在奥斯丁得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把言内行为分析成发话行为(utteranceact)和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act).发话行为是指通过讲出某些词和词组或语句来完成得行为;而命题行为是指通过做出指称或推断来完成得行为.它得衔接手段是有形得,连贯是通过语篇内一系列得结构或非结构等衔接手段来实现得.请看例句:(i)johngavemaryagoldwatchyesterday.theywillgetmarried nextmonth.在这个地方,两个句子得连贯,在非常大程度上是通过照顾关系:第而句得they与第一句得john,mary发生了照顾关系.(2)theknifeisonhtetable.那个语句具有一定得意义,这种意义是由组成语句得各个词得意义构成得,所指即是刀在桌子上这种状态.要因素.假如把“连贯”比作是一幢大楼得话,那么“衔接”确实是它得基础.没有基础建不成大楼,没有“衔接”也就形不成“连贯”.2.言外行为得隐形连贯依照言语行为理论,讲话人得交际意图指得是言外之力.它本身要表达三种意图,即讲话人得心理状态,称为“真诚条件”;二是讲话人得言语目得,叫做“差不多条件”;三是讲话人和世界状态得关系,称为“先决条件”.在实际得语言交际中,语篇得连贯不完全是依靠于语法,词汇等衔接手段来实现得.也确实是讲,衔接手段并不总是以有形得方式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有时以隐形得方式存在于推理之中.如此不同命题之间得隐性衔接就会给予语句以言外功能(illocutionaryfunction),这种言外功能确实是语篇连贯之所在.因此,语篇得衔接与连贯不但要看到句与句之间得有形性和命题内容上得关联性,而且还要考虑到语句之间在言外行为那个层面上得联系.例句(2)中讲话人在讲出语句时所想要表达得意图或想要达到得目得,可能是想要告诉听话人刀放在什么地点,或者要听话人把刀递给他,或者是要警告对方要当心刀.再例如:a:that’shtephone.b:i’m in htebath.a:ok.从字面上看,a和b之间得对话没有什么连贯性,即没有什么衔接手段将它们连接起来,但从言外行为上看,a和b之间所讲得话语是相关得,即a告诉b讲有她得电话,而b如今正在卫生间不方便接电话,因此a就回答讲我来接吧.其相关性存在于话语得隐形衔接和连贯上,只只是没有在表层语句上反映出来而已.由此可见,语篇连贯不仅是一个语言形式和命题内容得咨询题,而且是一个言外之意得表达和理解.因为交际行为,专门是言外行为,其连贯机制在深层得语用联系是与交际双方得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紧密相关得.也确实是讲,要想把握育外行为中得语篇连贯,就必须依照言语行为发生得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对讲话人得话语做出推断和推导.那么,在实际得语言交际中要把握语篇得连贯就要考虑讲话人得交际意图和语篇得语用预设.3.言后行为得无形连贯布郎和尤(brown&yule)指出,语篇得连贯性是受话人或读者在理解语篇过程中强加给语篇得结果.豪波斯(hobbs)也指出,语篇是否连贯,不取决因此否有表面上得连接形式,而是取决于受话人能否理解讲话人得意图.例如:thedoorisopen.听话人听到那个语句后就去把门关上.讲出一个有意义得语句不仅同时是实施某种以言施事行为,而且往往对听话人、讲话人或者其他人得感情、思想或行为产生某种效果.依照言语行为理论,言后行为是话语在同意者身上所产生得某一效果或妨碍.假如讲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所解释得是语篇与理解之间得关系,那么言后行为则表明讲话人对受话人得妨碍或作用得结果.假如只有理解没有反应,那是对言内行为或言外行为得把握;假如在理解得基础上做出了反应,就属于言后行为.因此,言后行为指得是如此一个过程:讲话人得意图一受话人得理解一受话人得反应.这一过程得连贯是在理解有形语篇得基础上以无形状态存在于发话人和受话人得心理互动之中得.在理解过程中,人们不是先确定语境后判定相关度,而是先假定有待处理得新信息是相关得,然后选择适当得语境来证实这种假设.言后行为中得语篇连贯要紧是通过交际者双方得心理互动来实现得.交际双方得无形连贯是在共有知识得基础上心理互动得结果.否则,要想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这种无形得连贯是难以想象得.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受话人或读者总是把所同意到得内容同他已知得情况联系起来,然后再依照自己对该框架得正常情况来解读所同意得语篇内容.该观点恰恰讲明了从已有知识到语篇内容得情景框架得推出是一个无形得连贯过程.应当看到,语篇连贯是一个复杂得语言现象,涉及到语言内部和外部得诸多因素.要对这一复杂得语言现象做出讲服力得阐释,我们就必须在一定得语言哲学理论基础上从微观和宏观上全面把握它.言语行为理论是这一范畴得精髓,具有高度得概括力和统摄力.运用该理论框架去阐释语篇连贯现象,不但能够解决目前人们对语篇连贯存在得分歧,而且能够从语篇得内外关系、讲话人得意图、受话人得认知和反应等方面完整地把握语篇连贯,使其具有解释力和可操作性.在线</p。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的关系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d8830d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a.png)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的关系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篇分析均属于语言运用的范畴一文章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功能解释的理论基础,并对其发展做出了贡献。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语篇语篇分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只是孤立地脱离语境的,句子或语段所实施的单个行为,而言语行为是人们在具体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发出的:孤立地研究单个的言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揭示语言的意义和语言运用的实质,只有在具体的语篇中才能确定其言外之意同时语篇分析又可以推动言语行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随着语篇分析理沦和实践的发展,许多语言学家开始把言语行为放到它所赖以存在的语篇中去研究1言语行为与语篇的关系言语行为与沿篇部属于语言运用范畴,言语行为是构成语篇的基本要素: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交际双方所实施的不仅只是单个的语言行为,而且要与其它的言语行为构成一定的连贯关系,从而形成更大的交际单位.即语篇从浯言交际的角度看,浯篇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大于句子或语段的交际事件它不是,句子的排列和组合,而是言浯行为的序列vanDijkAl1]把这种由言语行为构成的更大的交际单位称为宏观占语行为从语用学的角度讲、孤立的,句子是毫无意义的.,句子只有在交际过程中波用来实施言语行为,并连接在一起构成更大的交际单位时才能获得意义言语事件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实例,如互致、询问信息、抱怨等例如“洵问信息”这一言语事件至少应包括以下言语行为:询问+回答+反馈如:①Child:Mum,where’Smyredumper?(询61)Mother:Itisinthebottom drawerinyourbedroom(回答)Child:Right,HIhavealook(反溃)以上是一个由三个言语行为构成的连贯语篇在日常交际中,任何一个交际事件都离不开语言使用者实施的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并一起构成言语行为的序列或语篇,这些言语行为不可能离开语篇的上下文而独立存在语篇的连贯性并不是通过语篇的表层结构之间的衔接关系实观的而是通过语篇的组成部分在功能上的连接关系实观的言语行为理沦可以为浯篇的连贯性提供功能解释的理论基础。
招聘广告的广告语言分析与应用研究
![招聘广告的广告语言分析与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11e0ad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b.png)
招聘广告的廣告語言分析與應用研究第一章绪论招聘广告是企业从外部引入人才的一种常用手段。
在招聘过程中,招聘广告是企业与求职者之间联系的桥梁。
而在招聘广告中,广告语言的使用与运用影响着企业对求职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招聘广告广告语言的分析与研究,分析招聘广告的语言特点,揭示招聘广告语言的潜在含义,点出广告语言在招聘广告中的应用方法和入手点,总结招聘广告语言运用的相关注意事项。
第二章招聘广告语言特点分析招聘广告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活泼鲜明招聘广告的主要受众是求职者,因此,为吸引求职者的注意力,大多数招聘广告采用活泼鲜明、生动形象的语言。
这类语言表达一般含有积极向上的信息,诸如“机遇、挑战、发展、成就”等,能够引起求职者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求职热情。
2.2 专业性强招聘广告主要针对某一个领域的人才,因此,需要用具有专业性强的语言吸引目标群体。
这类语言表达一般会涉及到企业的相关业务或领域的专业术语,能够更加清楚地传递出企业对于人才求职者的需求。
2.3 突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吸引求职者的重要因素,因此,许多招聘广告都会突出企业的文化、氛围等特点,用专属的语言尽量去描述、突出。
这个方面的语言表达主要会涉及到企业的价值观、使命感等方面的内容。
2.4 面向特定人群招聘广告被设计和发布的初衷,是为了定向招聘某类人才。
因此,在招聘广告的语言表达中,也会基于特定人群来进行设计。
比如说,招聘高端人才的广告会用到更加正式、高雅的语言,而招聘年轻人的广告则往往会使用一些更加富有活力的语言。
第三章招聘广告语言的潜在含义分析招聘广告的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描述,还蕴含着潜在的含义和信息。
这些潜在的含义和信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企业的实力与形象企业招聘广告的发布,往往会反映出企业的实力和形象。
如果一家企业的招聘广告内容比较生疏、不够专业,或者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这样的广告就会让求职者对该企业的态度产生影响。
英语招聘广告的文体特征分析
![英语招聘广告的文体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40058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5.png)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communities in Scotland can add to its credits as a language; on the other hands, it is evident that Scots is devoid of a codified standard system of grammar and orthography. What’s more, its degree of use for utilitarian writing is extremely low as opposed to its flourishment in literary writing. From this perspective, Scots goes somewhere in between a dialect and language, being not well-qualified as a fully-fledged language while more elaborate and systemic compared with many other dialects.5. Political perspectiveWe are about to lapse into the enduring dispute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Scots since no conclusion can be reached at this stage. What adds to our confusion is the hard fact that Scots was recognized as a minority language proper by the European Bureau for Lesser Used Languages (Mini-Guide to the Lesser-Used Languages 1993, see Bergs).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from A Dictionary of Sociolinguistics, minority language is a language which is spoken by a numerical minority or by a politically subordinate group (Swann et al. 2004:206). More specific details are provided by Liz Niven (2002)—languages which differ from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the state where they are spoken and which are traditionally used within a given territory by nationals of the state who form a group numerically smaller than the rest of the population. So it is justifiable for Scots to be classified as a minority language in this way.6. ConclusionIn conclusion, Scots, used to serve as a national language, is now popularly perceived as a non-standard form of English for socio-political reasons. However, due to its linguistic and historical distinctiveness, it can by no means be put on the same level with other dialects. The recognition of Scots as a minority language may seem to me the most suitabl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though against common beliefs.References:[1]Price,Glanville.The languages of Britain.London:Edward Arnold.[2]Trudgill,Peter.A Glossary of Sociolinguistics.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3]Macafee,Caroline.‘Nationalism and the Scots Renaissance now’ in:Manfred Görlach(ed.)Focus on:Scotland,pp.10-11. Amsterdam:Benjamins.[4]Jones,Charles.The English language in Scotland:an introduction to Scots.East Linton:Tuckwell Press.[5]Haugen,E.‘Dialect,Language,Nation’,American Antropologist 68:922-935.Bergs,Alexander.Modern Scots.München:Lincom Europa.[6]Swann,Joan et al.A Dictionary of Sociolingustics.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7]Niven,Liz ‘Nae Chiels:Scots Language in Scotland’,in:John M.Kirk and Donall P.O Baoill(eds)Language Planning and Education:Linguistic Issues in Nortern Ireland,the Republic of Ireland,and Scotland Belfast:Cló Ollscoil na Banríona pp.186.作者简介:李美,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医学院英语系教师,双硕士:英国爱丁堡大学语言学硕士;西安外国语大学口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与英语教学法。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语篇连贯探析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语篇连贯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6193c25901020206409c86.png)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语篇连贯探析作者:单位:邮编:[论文摘要]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自韩理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在1976年提出以来,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国内外语言学界对语篇连贯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引起了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语篇的连贯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语篇在言语行为理论不同层面上连贯的有形连贯、隐形连贯和无形连贯的表现模式。
[论文关键词]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表现模式连贯是语篇分析的一个核心问题,由于连贯在语篇分析中的表现复杂性,目前,专家学者对连贯的阐释尚未形成系统的标准和方法。
韩理德和哈桑(HallidayHasa n)…在他们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inEnglish) 一文中,认为连贯是在衔接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衔接是连贯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一理论观点立刻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有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批评意见。
比较集中的是语篇衔接在连贯中的作用问题,认为它不能保证语篇连贯,衔接既不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充分条件。
布郎和尤(BrownYule)认为,人们在解释一个语篇时不是依赖于语篇的形式标记,而是依赖于一种假设,即假设语篇是连贯的。
衔接可以被认为是命题与命题之问的语言符号关系,是种言内行为,而连贯是言外行为,是由其语用功能决定的。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如程雨民引,黄国文引,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对该理论进行阐释和补充。
概括起来,学者们的修正意见大致可分为三点:首先衔接手段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条件,但语言形式上的衔接未必能导致语义上的连贯。
其次,语篇的连贯是话语与语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交际时它们在社会文化语境或情景语境下体现于语用预设和推理之中。
再次,语篇的连贯是一种心理表征,是交际双方在一定的认知语境中心理互动的结果。
现在对于衔接与连贯是什么关系,是否可以根据衔接来推断语篇的连贯和语篇连贯的程度等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需要在这几方面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中的指令行为分析的开题报告
![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中的指令行为分析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f4429e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50.png)
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中的指令行为分析的开题报告引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言语行为,例如陈述、询问、指令等等。
指令行为是言语行为中的一种类型,其定义为要求听话人采取某种行动或者不采取某种行动。
指令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例如教师发出的课堂指令、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等等都属于指令行为。
然而,指令行为的有效性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指令的表达方式、语境等等。
言语行为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视域,该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的定义、分类、功能以及与语境的关系等等。
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视域中,指令行为也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以言语行为理论的视域为基础,探讨指令行为的分析方法与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指令行为的定义与分类指令行为是要求听话人采取某种行动或者不采取某种行动的言语行为。
指令行为可以分为直接指令和间接指令两种。
直接指令是明确而直接地要求听话人采取某种具体的行动,例如“请把门关上”、“把作业交上来”。
间接指令则是通过含义隐晦的方式表达要求,例如“你是不是该把作业拿出来啊?”、“现在是不是需要赶快动手做一下?”等等。
指令行为的分类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其表达方式与功能,从而更加准确地分析指令行为的效果。
二、指令行为的功能指令行为在交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指令行为可以促进听话人采取某种行动或者不采取某种行动,从而达到说话人的意图。
指令行为可以促进协作与合作,提升工作效率。
指令行为也可以促进教育与学习,使得听话人更加专注于学习等活动。
然而,指令行为的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指令的表达方式、语言组织的清晰度、语境等都会影响指令行为的有效性。
三、指令行为的分析方法指令行为的分析方法需要结合语境与情境进行分析。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指令的表达方式、指令的语调、使用指令的时机、听话人的反应等等。
其中,指令的表达方式是指指令的语言组织、语境与所处语言社交环境等等影响指令表达准确度的因素;指令的语调则是指说话人在发出指令时的语音语调,包括语音速度、声调、节奏等等;使用指令的时机可以包括指令的开始时机、指令的结束时机等等;听话人的反应则是指听话人对于指令的反应,包括听话人是否已经理解指令、听话人是否采取了行动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招聘语篇分析指的是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招聘语篇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主要关注招聘者在招聘过程中使用语言的目的、意图和效果,并研究语篇中语言结构、语用特征和语境等因素对沟通效果的影响。
在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招聘语篇分析中,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招聘广告、面试问题等语篇进行分析来探讨招聘者的沟通策略、面试官的话语行为以及应聘者对话语的回应等。
这些分析有助于了解招聘者如何通过语言来实现其在招聘过程中的目标,并且可以为企业提供有关如何提高招聘沟通效率的建议。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招聘语篇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招聘过程中的话语偏见和歧视等问题,并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招聘广告中使用的词汇和语言特征可能会导致某些人群被歧视,因此通过对语篇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并采取措施来纠正。
总之,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招聘语篇分析是一种有力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招聘过程中话语的作用和效果,并提供有关如何改进招聘沟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