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言语行为理论

合集下载

简析言语行为理论与语言教学(2)

简析言语行为理论与语言教学(2)

简析⾔语⾏为理论与语⾔教学(2)简析⾔语⾏为理论与语⾔教学⼆、⾔语⾏为理论之背景众所周知,⾔语⾏为理论是Austin (1962)最早提出,进⽽得到Searle (1969 ,1975)等学者的补充和发展。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们说话不是没话找话,⽽是有⽬的地通过语⾔完成若⼲⾏为。

⾔语⾏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结为⼀句话:“说话就是做事”( Austin,1962 ) 。

说话⼈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话⼈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为,即⾔语⾏为。

Austin认为语⾔有两种基本功能,即“表述性功能”(lo-cutionary)与“施为性功能”(illocutionary)。

表述性功能指⼈们利⽤语⾔来传达词语的字⾯意义以及话语的语法结构,它所关注的是真实信息的传递;⽽施为性功能所关注的则是话语对受话⼈所产⽣的效应,即话语的“施为⼒”(illocutionary force)以及对信息的理解。

当然,⼀个语段不会为了实现⼀种功能⽽去排除另⼀种功能,通常它会在实施“表述性⾏为”(语内⾏为)(locutionary act)的同时也实施了“施为性⾏为”(语外⾏为)(illocutionary act)。

J. R. Searle在1969和1979年发表的著述中,对⾔语⾏为重新分类,提出了间接⾔语⾏为的概念。

认为⼀个施为性⾏为常常通过实施另⼀个⾏为⽽实施(1975:60)。

例如,It's cold in here.就是⼀个间接的表⽰请求的⾔语⾏为,⽽它却是通过直接陈述事实的⾔语⾏为⽽实施的。

同时,Searle进⼀步发展了⾔语⾏为理论,他认为⼈们应积极地研究话语规则,并遵循这些规则去构建话语⾏为。

他把本⾝有差异的语外⾏为的范围与适切条件(felic-ity condition)结合了起来。

通过把语外⾏为与基本条件相结合,把⼼理活动与真诚条件相结合;把命题内容与命题内容条件相结合,来解决话语与客观世界的吻合问题,话语与语境的关系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一、本文概述《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言语行为理论,源自哲学家约翰·奥斯汀的学说,主张语言不仅仅是描述或陈述事实的工具,更是一种能够实施行为的力量。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与行动的紧密关系,认为说话者通过言语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产生实际效果,如请求、命令、承诺等。

而语篇分析则是对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关注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功能。

本文将首先介绍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阐述其如何影响我们对语言行为的理解。

随后,文章将讨论如何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语篇分析中,探讨言语行为在构建和理解语篇中的作用。

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我们将展示言语行为理论如何帮助我们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图和目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在实际交流中的功能。

本文还将总结言语行为理论对语篇分析的贡献,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言语行为理论概述言语行为理论,起源于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LangshawAustin)的学说,后经其学生塞尔(Searle)等人的发展,逐渐成为了语言学和哲学的重要分支。

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即每一个言语(或书写)行为都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语言学将语言仅视为表达思想的工具的看法,转而强调语言本身的行动性,即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行为。

言内行为指的是说出词语、句子等语言形式的行为,它涉及到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语法结构。

言外行为则是指通过说出某个句子来实施某种行为,如命令、请求、承诺等。

例如,当某人说“请把窗户关上”时,他不仅在表达一个要求,同时也在实施一个命令的言外行为。

言后行为则是指言语行为产生的结果或影响,例如听话人的反应、情感变化、行为的改变等。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解析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解析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解析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奥斯丁(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理论框架和发展,同时也阐述了赛尔(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格莱斯(t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并举例说明了作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

1、言语行为理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langue)和“言语”( parole )。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

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牛津大学哲学家J. L Austino Austin。

其关于言语理论的观点是1955年在哈佛大学讲座时提出来的。

此后他在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对为何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论述。

美国哲学家Searle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

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Austin开始明确地把话语分成述谓句或指陈性的语句以及施为句或有施事能力的语句。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的应用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对言语行为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语用意识。

在此,我对“请求”、“拒绝”和“撒谎”的言语行为进行一个讨论。

2.1“请求”言语行为“请求”是一种使役性的言语行为,它的使用涉及到面子的威胁也就是礼貌及其程度问题。

因此,人们在运用表示请求的言语时为了顾全面子,通常都不会直截了当的发出请求,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和间接性话语,以降低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或减少该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例如:(1) 嗨,小张,我的自行车坏了,可不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我明天一定还你。

例(1)是一个请求借用自行车的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

例(1)这一长串话语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借一下你的自行车”这一中心行为,其他部分都是服务于该中心的附加性话语,其中“嗨,小张”是一种称呼语,用于打招呼,表示友好,引起对方注意;“我的自行车坏了”是一个信息的陈述,是提供请求原因的辅助性话语,为之后所实施的请求的言语行为创造条件;“可不可以…?”是人们实施请求行为时采用的委婉形式,有助于降低请求产生的驱使性;“我明天一定还你”则是实施请求的后置辅助性话语,它可以推动促成该行为的顺利实施。

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在具体运用于请求时,根据语境添加大量的附加性话语请求功能的顺利完成。

2.2“拒绝”言语行为“拒绝”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之后,说话人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有时候也就是我们汉语所指的“婉言谢绝”、“断然拒绝”、“一口回绝”等说法,拒绝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2)女儿:妈妈,我去逛街了母亲:不可以,写作业!(3)小王:小明,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下吧小明:上次你都不借我(4)甲:明天下午去打球吧!乙:我明天有课(5)甲:请问考试是在什么时间啊?乙:你上网查查就知道了(6)售货员:就买这件吧,挺合适的顾客:贵了点,看看别的吧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拒绝”言语行为在具体应用时是各种各样的:例(2)是直接拒绝,(3)是批评性的婉拒;(4)是提供原因或借口的婉拒;(5)是提供建议的婉拒;(6)则是提供借口,再建议,表示婉拒。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是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提出,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既不仅是传达信息,而且是行为本身。

这个理论不仅影响了语言学,而且深刻影响了认识论、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塞尔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探析,并举出5个例子证明。

塞尔认为,言语行为可以分为表示性言语行为和表现性言语行为两种。

表示性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言语传达信息,如陈述、建议、命令等。

而表现性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言语来达到某种目的,如请求、承诺、威胁等。

这种行为与言语本身的意义紧密相关,可以改变造成的社交、心理和情感效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例子进行说明:1. 表示性言语行为当我对你说:“今天天气不错啊”,那么这句话就是一个表示性言语行为,它的目的是提供天气信息。

从信息的角度,这句话的事实陈述是正确的,但如果我们关注更多的是社交效果,那么它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果这句话是在工作环境中说出的,那么它可以被理解为简单的信息传达,但如果在浪漫的氛围中说出,它就可能暗示着一种邀请或建议。

2. 表现性言语行为当我们对朋友说:“我帮你搬家吧”,这个句子就是一个表现性言语行为,它的目的是展示我的友谊并表现出自己的大公无私。

在这种情况下,这句话并不是为了传达某种信息,而是为了表现出一种态度和情感。

这种言语行为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社交效果,发起者需要通过语言、声音、肢体语言等多种手段来表达他的动机和态度,以达到更为细致和丰富的效果。

3. 承诺当我们对某个人说:“我将会按时完成这个任务”,这个句子涉及到一个承诺。

承诺是一种表述,它表达了承诺人对监督者的义务和责任,其表现性含义在于承诺人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起某种责任,并公开地表态。

这种言语行为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一旦出现违约行为,将会对关系和信任产生不可逆的损害。

4. 命令当我要求你采取某些措施,提出一些条件,或者让你做一些事情时,这种言语行为就是命令。

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

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

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关于言语行为的理论先驱者之一,是英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奥斯汀。

他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言语行为论》一书中对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个基本层面:语言形式、言外之意和言语行为。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旨在揭示人们如何表达意图、规定真假、制造社会关系等基本的人际交往方式。

此理论强调,语言并非只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而是构建社会关系、营造社会环境的基石。

在奥斯汀看来,每一次言语行为都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式,并由于此而称之为“言语行为”。

形成言语行为的三个层次如下:第一层次为“语言形式”,也就是人们使用的单词、语句、句法结构等方面的语言。

第二层次为“言外之意”,在这个层次中,对语言的运用可以产生隐含的意义。

例如,人们会利用语言的音调,语气,语言组织形式等要素清楚地表达他们的情感,甚至不用说出来。

第三层次是“言语行为”,作者认为语言的这个层次是由某个目标或意图来驱动的。

换句话说,人们说话可能不是简单地在表达直接意义的话语,而是通过这些话语来創造相应的效果,并达到他们的目标。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强调了言语行为的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并揭示了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5个例子,来解释奥斯汀言语行为的三个层次。

例子1:一个人说:“我房间里正堆着衣服,如此整洁的事情我还是第一次见。

”语言形式:这个句子的字面含义就是所说的事实。

言外之意:说话者的语气表明了他是在讽刺自己,这个句子的隐含意义是,他房间很乱,但是他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是带着幽默的口吻说这个句子,表明他的自我认知。

言语行为:该人的言语行为旨在表达他的自我认知,并希望与听众建立共鸣。

另一个可能的目标就是引起听众的注意,让他们共同分享这个人的幽默。

例子2:一个人对他的同事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工作。

”语言形式:这句话是字面意义,是表示这个人的想法。

言外之意:它可能含有这样的隐含意义,即这个人认为自己比同事更努力或者他感到工作不够高效。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新认识(一)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新认识(一)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新认识(一)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逻辑学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哲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进步与突破。

本文介绍了该理论产生的渊源及内容,并重,点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对逻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20世纪50年代以来,语言哲学家对语言的认识既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又将语言作为人类的一种行为来对待,于是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产生的渊源奥斯汀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其学生塞尔修正并发展了这一理论,使之进一步系统化、严密化。

在他们之前,弗雷格、马林诺夫斯基、维特根斯坦等先驱已对该理论提出了一些思想片断。

20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弗雷格首先发起此次转向,罗素继承并发展,维特根斯坦完成了这一转折和过度。

“语言转向”的产生标志着英美分析哲学时代的到来,从内涵上看分析哲学指“把哲学问题置于语言领域并在分析语言手段和语言表述的基础上解决哲学问题”。

从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学又分为逻辑分析学派和日常分析学派。

前者主张应发明一种其语法形式在逻辑上是完善的语言,后者则侧重分析自然语言或日常语言。

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了把交际中使用的语言作为一种行为来研究的思想并非只是从奥斯汀开始的而是由来已久的。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内容在《如何用语词做事》中,奥斯汀首先指出,“言”就是“行”。

他认为,言语是人在特定场合对特定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运用语言的说话行为和所说的话。

因此,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

奥斯汀区分了两类不同的话语:施事话语和记述话语,并用“适当与否”、“真假与否”两个评价标准来区分这两类话语。

之后,他又尝试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来处理“说话就是做事”的问题。

奥斯汀把作为整体的言语行为分为三个层次,即认为在说些什么时,可能以三种基本的方式在做些什么。

他把这三层意义的做些什么分别称为以言表意行为、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

以言表意行为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发出一段声音,组词成句,音义结合;以言行事行为指在完成“说什么”这一行为的同时,所表达的说话者说出这个话语的“用意”,产生的某种语力,如某人说:“出去!”这句话的同时,就实施了一个“命令”的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行为指说话者通过以言表意行为表达自己的用意之后,在听话者身上(也可能是说话者自己)产生的一定的影响,出现的一定效果。

四节言语行为理论

四节言语行为理论
第四节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speech acts)理论最初是由奥斯汀( Austin)提出来旳,言语行为理论起源于下面旳 假设,人类交际旳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体现 手段,而是完毕一定旳行为。
一、言语行为三分说 奥斯汀区别出三种不同旳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
(言之发),以言行事(示言外之力),以言成 事(收言后之果)。以言指事就是言语旳字面意 义是什么,以言行事就是他旳交际目旳是什么, 他要实施一种什么行为,这句话是有言外之力旳 ,以言成事就是言后之果,也就是他实施了这个 行为之后,造成了什么样旳后果。
奥斯汀提出了“行事句”(performatives)旳概 念,它指那些实施行事行为旳句子。一般行事句 都有行事动词。所谓旳行事动词是指示了行事行 为旳动词。
在行事句中以行事动词作谓语动词而且说出该行 事句时,所实施旳就是句中行事动词所标志旳那 一种或几种行事行为。但是在一种句子中,行事 动词并不一定出现。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下列五种 类型:
5、宣告类。此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话语所体现旳命 题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旳一致。体现宣告旳动词 主要有声称、任命、指定、宣告等。
为了使行事行为旳功用分类能够适应分析语言交际话动旳 需要,应该对塞尔旳分类进行合适旳补充。为此能够在塞 尔旳五种类别之后增长如下三个类别:
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审阅言语交际提供了一种不 同旳视角,它对交际旳大部分内容旳分析都包括 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中,而且在我们将要讲到 旳关联原则也会对会话分析提出更加好旳分析。 所以一直有学者置疑这个理论在语用学中存在旳 必要性。
甲:明天晚上咱们去看电影吧。乙:我得准备考试呢。 会话含义推导过程: l.甲向乙提了一种提议,乙则回答说要准备考试。 2.甲推测乙遵守会话合作原则,所以乙是合作旳。 3.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等,对提议旳反应是接受、拒绝、反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摘要:通过对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舍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奥斯汀认为话语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即已言成事。

他认为研究的语言行为的重要目标不应该是单词和句子,而是通过两者或者是两者的结合所完成的行为。

舍尔除了赞同奥斯汀的观点,也完善了该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在此基础上,还有舍尔的简介言语行为。

此理论说明并且体现了言语行为理论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舍尔;应用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在其著作《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提出的,他认为话语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即已言成事。

同时他认为言语行为不是单一的,同一句话可以完成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舍尔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同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另外,舍尔将其分为归约性言语行为和非归约性言语行为。

该理论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概念及其起源现代学家认为,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互动的时候,以实现某一特定的交际目的(如询问、请求、命令、警告、道歉、祝贺、赞叹、感谢等),这些实际上也是完成一种行为,这些行为均可以被称为是言语行为,即以言成事。

例如,当顾客去商场买衣服的时候,顾客问销售员这件衣服多少钱,销售人员进行回答,然后顾客接下来又用手指了指另一件衣服,此时销售人员同样也说出了那件衣服的价格。

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是所要传递的信息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发出一种询问。

说出“问衣服价格”是一种行为,这是言语行为,用“手指衣服”也是一种行为,这是动作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

20世纪30年代,在逻辑学领域盛行逻辑实证主义。

该学说认为:“除非一个句子至少在原则上可以实证(即验证他的真假),严格地说它是没有意义的。

”例如,“这是一只会设计程序的鸟”“他是第一个吃西瓜的人”这些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句子,因为它们从逻辑角度看均属于空集。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

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

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

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随着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洗礼、19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和20世纪初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传统西方哲学的三大主题:上帝、物质、灵魂逐渐淡出了西方哲学的研究领域。

传统哲学的神话被彻底打破,哲学因而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哲学的出路在哪里?I9世纪后期布尔代数的提出使得数理逻辑得到了成功的发展。

这激起了哲学家们对逻辑性质的探究。

逻辑是由语言体现的,语言的意义存在于事实、思想和语言之间,既不属于物理世界,也不属于个人的心理世界。

因而哲学家开始了对数学的逻辑基础和语言意义进行探讨,开拓出了新的哲学领域和哲学对象,实现了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所谓语言学转向,指的是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关于语言意义和语言使用的哲学研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至少有两种意思:一是有关语言的哲学,即把语言当作一种既知的事物,寻求语言及其它与语言至少在探究之初有显著区别的事物之间关系的外部研究,如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语言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等。

二是把语言本身作为调查对象的内部研究。

20世纪前半期,大多数英国哲学家都认为语言学的分析是唯一合法的哲学的研究,这些哲学家自称为语言哲学家,称自己的研究为分析哲学。

他们发展了新实证主义逻辑学家如卡纳普的某些观点,同时也受到了莫尔、罗素、维特根斯坦作品的影响,他们认为哲学研究过的大多数东西并不是错的,而是无意义的,只是从日常语言的误用中得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

跨文化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应用于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研究。通过 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进 行比较和分析,可以揭示言语行 为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进一 步丰富和发展该理论。
应用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应用于语言教 育、翻译、跨文化交际等领域。 这种应用可以促进言语行为理论 的实践应用和发展,提高其对语 言使用的指导意义。
人物塑造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语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言 外之意和性格特点。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01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挑战。
交际策略
02
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策略和技巧,有助于
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文化性
言语行为具有文化性,它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密切相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行为可能存在 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传统语言学
传统的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语法和词汇方面,对于言语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一些语言学家开始关 注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社会意义,推动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未来研究展望
加强实证研究
01
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加强实证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言语
行为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拓展到非口语交际
02 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将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拓展到非
口语交际领域,以更全面地描述人类交流的本质。
发展评估工具
03
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开发新的评估工具,以更准确地
评估学生在使用语言时所表现出的行为。
电子媒介言语
电子媒介言语是指通过电子媒介方 式表达的言语行为,例如电话、短 信、社交媒体等,它具有便捷性和 实时性。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人类使用语言时的行为和意图。

它是20世纪50年代由奥斯汀和西尔斯创立的,是后来形成现代话语分析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理论的本质、特点、局限以及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评析。

一、理论的本质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一次语言交际实际上是一个行为活动,其本质是对听众进行某种说服或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是表现出作者的态度、意图、情感等等,并且有时候他们所说的话可能引发听众采取某些行动。

由此可见,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任何一次语言交际都是既具有言外之意又具有言内之义的。

言语行为理论最初是针对英语进行研究的,后来又被扩展到了各种语言的研究中。

虽然在不同语言交际中,人类在语言运用的方式和表达上可能会有所差异,但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通用的规则和结构。

二、理论的特点言语行为理论有很多特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它解释了语言的交际性质。

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下,语言的作用是与周围环境交流和互动。

人们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并且大部分语言的使用都是出于交流的目的。

言语行为理论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强调了不同言语行为之间的联系。

它认为,每一次语言交际都是一种行为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控制他人的行为或调整他人的注意力。

而不同的言语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着很多关联,尤其是在写作或口语表达时。

三、理论的局限尽管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解释语言交际的本质和特点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其局限也不可忽视。

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缺陷是,它并没有涵盖所有类型的语言交际。

例如,猜谜、语言游戏等等,这些语言形式并不常用于日常生活中,但是很难用言语行为理论来解释。

另外,言语行为理论忽略了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对语言交际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语言使用方式和表达方式可能出现巨大的差异。

因此,了解语言交际的上下文含义和社会、文化背景也十分重要。

四、研究意义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对我们理解语言交际和言语修辞效果有着极大的帮助。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语用学理论,它对于英语教学的渗透和运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对教学目标的影响和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言语行为理论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达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它直接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言的功能性,即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言语行为,而非仅仅是语言结构和语法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言语行为理论促使教师将语言学习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否在真实情境下正确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

以此为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其次,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语言教学的具体操作中,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首先,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造真实的语境,引入真实的语言场景,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购物用语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个实际的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进行购物对话,从而进行语言练习。

其次,言语行为理论强调“意图(intention)”,即说话人言语行为背后的目的和意图。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授不同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和常用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实现他们的交际目标。

例如,在教授请求的用语时,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表达方式,如“Can I borrow your pen, please?”、“Could you lend me your pen, please?”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不同表达方式的含义和语用差异。

最后,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对话技巧和交际策略的指导。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培养他们的社交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哲学基础——言语行为理论

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哲学基础——言语行为理论

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哲学基础——言语行为理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形势的驱动下,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日愈频繁。

跨文化交际活动大致可以分成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两种形式。

非言语交际主要是指通过除了语言之外的形式进行的信息交流。

与借助于图形、旗语、手势等手段进行的非言语交际相比,言语交际在整个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言语交际主要依靠语言作为信息传递媒介,因此言语成为了整个活动中的核心。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许多话语并不传递信息,而是相当于“行为”。

因此,对跨文化言语交际的研究可以转换成对交际双方言语行为的研究。

这就要求我们关注言语活动参与者的意向,并结合相关语境等语用因素对言语交际进行理解。

这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助于正确理解言语行为的文化含义,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言语行为论也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它为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

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如何正确把握说话者言语行为的深层含义对确保交际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更需要我们准确地体会和分析言语行为。

在言语交际中,我们应当深入地了解言语行为,运用其理论指导我们的交际实践。

深入研究语言交际行为对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将尝试从语言哲学视角对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并剖析和探索西方语言哲学研究成果(特别是言语行为理论)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指导作用。

一、言语行为理论综述全面正确地理解言语行为理论,了解理论框架的创建和发展过程,准确把握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内涵是将其运用于指导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言语行为论的哲学基础和发展历程,其次是理解其系统的理论构架。

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是在哲学家对语言行为关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刻的哲学渊源,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关注和认识也是在此过程中日趋成熟的。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又到了大四毕业季,看似轻松好玩的大四生活其实也暗藏着无限的压力,找工作、考研,谋出路的同时,还要撰写毕业论文,确保能够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

下面就由YJBYS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文,欢迎阅读哦!论文摘要:20世纪初,西方出现了研究语言学的热潮。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其中一项重大的突破。

他认为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应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美国语言学家塞尔系统地修改了言语行为理论,除了认同言语行为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还发展了奥斯汀的观点,并提出了问接言语行为理论。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塞尔间接言语行为引言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他的着名哲学着作《怎样用语言做事)(HowtoDoThingswithWords)里提出的。

一经提出,就在语言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地研究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说话本身为何就是一种行为。

他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应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然而,由于奥斯汀英年早逝,他的理论并不够系统和完整。

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在批判继承奥斯汀理论的同时,系统地修改了言语行为理论,为言语行为提供了语言哲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而使言语行为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尽管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言语行为这一提法就已经被人类学家林诺夫基、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等人所使用了,但现代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言语行为的概念却是奥斯汀最先提出的。

奥斯汀通过对人的言语行为的研究,建立了言语行为理论。

他开始明确地把话语分成了述谓句或指陈性的语句以及施为句或有施事能力的语句。

奥斯汀的研究重点是施为句。

施为句一般都含有许诺、道歉等的’动词。

施为句的主语是说话人,表达以上功能的言语行为动词用一般现在时。

为了使言语中的行为得到真正实施,奥斯汀认为必须满足三个大的恰当条件,否则就是不适宜的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小结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是语言哲学家Austin195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做William James系列演讲时将该理论作为一种哲学分析工具首次提出的,并在随后的系列演讲中逐渐成型。

后来在他的学生Searle的不断总结、创新和规范下,成为了一个系统。

现在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一个重要内容。

Austin和Searle对言语行为理论都做出了那些贡献,言语行为理论又有哪些缺点和不足呢,言语行为理论的将来发展的方向又是怎样的?这篇小文章将会慢慢道来。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况这里介绍的言语行为理论的概况主要包括基本主张,强调内容,实用意义和研究角度。

下面一一讲述。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纳为;“说话即做事。

”(Austin 1962)即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被听话人所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叫作言语行为。

Austin认为,说话人总是在通过说话来做事,不论他们的说话方式直接还是间接,明晰还是含蓄。

言语行为是说话人通过话语表达意义的基本功能单位,也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基本分析单位。

言语行为理论重视言语行为的实施者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强调言语行为实施者的主体作用。

另外,针对言语行为实施者作为反映的听话人的回答也是实施的言语行为,这也是言语行为理论探讨和强调的范围。

言语行为理论的实用意义,包括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

直接目的是在于了解不同言语行为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实现模式、手段、语言资源及其实现机制,了解实施相同言语行为所需采用的不同言语手段,对比它们在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差异及导致的原因。

最终目的是为语言教学、语言学习及跨文化交际服务的。

研究言语行为理论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比方说语用语言学、社交语用学、对比语用学和跨文化对比语用学等方面。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1、Austin与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哲学家们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的,其创始人是Austin,他提出了这一理论的稚形。

也谈言语行为理论

也谈言语行为理论
言表 达 虽 然 “ 、雅 ” , 但 是 因 为没 有 考 虑 到 听 话 者 的接 达 际 值 的 高低 顺 序 为 : 第 一象 限> 第 四象 限 >第 二 象 限 >第 三 象 限 说 话 者 的 语 言表 达 如 下 图所 示 :


交 际 值 作 为 一 个 新 概 念 , 引 发 了 我 们 对 语 言 规 范 和
语 言 表 达 虽 然 不 具 美 感 ,但 是 听 话 人 理 解 度 较 高 , 交 际 值 次 落 在 第 四象 限 内 ,而 落 在 第 三 象 限和 第 二 象 限 则 表 示 交
也 较 高 ;在 第 二 象 限 中 , 故 交 际值 相 对 较 低 , 说 话 者 的 语 际值 不 高 ,交 际 过程 实现 得 不 够 理想 。
受 度 问题 , 未被 理 解 ,交 际 值 较 低 。 几 个 象 限 中对 应 的交 规 范 衡 量 标 准 的 一 系 列 的 思 考 。今 后 , 关 于 交 际 值 如 何 提 高 ,如 何 使 交 际值 的 量 化 具 有 可 操 作 性 等 问 题 还 需要 进 一
步 的 探讨 。
出,无论对哲学研究、语 言研究还是对语 言习得研 究都产生 了重大影响 。
关 键 词 :奥 斯 汀 言语 行 为 理 论 功 能分 析


引言
的 学 术 氛 围 ,都 是 建 立 在 前 人 研 究 的基 础 上 的 ,奥 斯 汀 的
从广 义 角度 看 ,言 语 行为 理 论讨 论 的是 言 与行 ,说 言语 行 为 理 论 同样 有 其 理 论渊 源 。 话 与 做 事 的 关 系 ,这 个 话 题 是 人 们 经 常 谈 论 的 。 自古 以 二 、理 论 渊源 来 ,人 们 习 惯 于 把 “ ”和 “ ” 区 别 对 待 , 这 在 中西 方 言 行 ( ) 日常 语 言 与 哲学 研 究 的 关 系 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首先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说话,更是为了通过说话来实施某一行动,即以言行事,这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哲学研究、语言研究还是对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标签: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功能分析
一、引言
从广义角度看,言语行为理论讨论的是言与行,说话与做事的关系,这个话题是人们经常谈论的。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于把“言”和“行”区别对待,这在中西方的语言中都能找到例证。

如《论语》中关于孔子见其弟子宰予白天睡觉而表达气愤的记载:“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在孔子看来,“言”是“言”,“行”是“行”。

西方有一句谚语“Action speaks than words”,这反映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言”与“行”也是对立的。

然而,1955年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面世给语言学界带来了新的冲击,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

但任何人的思想都离不开当时的学术氛围,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同样有其理论渊源。

二、理论渊源
(一)日常语言与哲学研究的关系
奥斯汀赞同语言进化观点,他认为现存的语言形式是语言进化过程中幸存的强者,其中蕴藏着人们认为值得加以区分的所有差异和值得保存的种种关系,这些差异和诸种关系是任何一个坐在书斋里的教授冥思苦想不出来的。

因此,奥斯汀假定,在被证伪之前,自然语言保存下来的区别与关系都是有价值的,可作为研究哲学问题的起点。

(二)行为研究的方法论
奥斯汀认为传统的行为理论抽象、空洞、过于简单化。

以“行事”为例,奥斯汀指出“行事”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常用来指实际上不同的行为。

他提倡逐一分析具体行为,而不应满足于泛谈“行事”这个笼统的模糊概念。

(三)奥斯汀关于“叙述句”和“施为句”的划分
奥斯汀提出了陈述语句和实施行为语句的概念。

他认为陈述语句的功能是陈述事实、描述过程或状态,它具有或真或假的性质。

如:
(1)a.The cat is on the mat.
b.All triangles have three sides.
与此相反,施为语句的功能则是实施某种行为。

如:
(2)a.I name this ship the Queen Elizabeth.
b.I bet you six pence it will rain tomorrow.
在例(2)中,“命名”“打赌”在适当的情境里通过说出这些语句就算完成了表达,语句无所谓真或假。

奥斯汀强调指出,许多类似例(2)的陈述句在一定的语境里都不是陈述事件或描述状态,而是说话者正在实施的某种行为的组成部分。

奥斯汀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言语本身是一种行为,他称之为言语行为。

我们可以把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概括为一句话,即“说话就是做事”。

施为语句虽然不像陈述语句有真假之分,但却有适切性的问题,即行事话语必须在适合有关行为各方面的情景中发出。

奥斯汀列出了几条标准:必须存在一个既定的有某种传统效果的程序,它包括特定的人在特定场合说出的话语;特定事件中特定的人和环境必须符合特定程序的要求;程序必须由全体参与者正确执行;全面的执行。

如果说话人没有满足行事的上述必要条件,那么他的言语行为一般会被称为“不恰当”的行为。

不恰当的行为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效”。

就像如果不是牧师,就无权主持基督教婚礼,或者不能圆满地为企鹅进行洗礼,因为它们没有接受洗礼的资格。

二是“滥用”。

假如某人说出“I promise…”,然而他根本不打算实施所许诺的行为,或者他根本没有能力完成所许诺的行为,那么这种许诺便是无效的。

如曾子的妻子许诺给儿子杀猪就是口是心非,言而无信的表现。

三是违约。

说话人说出施为语句并已产生效果,但仍然可能是不适当的。

如某人说出“I welcome you”,但并没有以礼相待,即使行事话语生效,也会出现违约这种不恰当的表现。

不难看出,叙述句和施为句的划分是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直接来源。

当奥斯汀在区别叙述句和施为句时,他认为属于表述话语的“陈述”,实际上也是一种言语行为。

他还认为,任何的“陈述只要是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下说出来的,就可以看作是一个隐性施为句。

”由此,奥斯汀完成了他的言语行为的三分说。

三、奥斯汀言语行为三分说
奥斯汀把作为整体的言语行为分为三个层次,即认为在说些什么时,我们可能以三种基本的方式在做些什么。

他把这三层意义的“做些什么”分别称为“以言表意行为”“以言施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

第一,以言表意行为。

奥斯汀把最为通常意义上的“说些什么”的行为称为“以言表意行为”的实施。

主要是描写说话者的发声,分析说话者声音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以及声音中的意义。

我们的言语存在着与事实是否相符的问题,因而它是有真假的,但它无法解释施事话语和记述话语的对照问题,为了弄清话语所言之外的“所为”,还需进一步考察“以言施事行为”。

第二,以言施事行为。

在言语行为中奥斯汀津津乐道的是施事行为,它甚至成了言语行为的代名词。

所谓“以言施事行为”,从字面意义上看是指在说话当中所实施的行为,即说话者想通过说话做某种行为。

奥斯汀认为,一般来说,以言表意的同时实施了以言施事行为。

如我说“关上门”是通过以言表意行为实施的施事行为,它可以是要求、劝告或命令等。

说话人究竟要完成什么样的以言实事行为要看当时的语境。

第三,以言取效行为。

所谓“以言取效行为”是指对听者、说者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的产生不是在说话中所实施的行为,而是言后之果。

但它是经由说话产生的效果,因而也是一种言语行为。

如当有人说“子弹已经上膛了”可使敌人产生恐慌的效果。

四、言语行为理论的意义
在哲学方面,言语行为理论深化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

奥斯汀认为所有的话语都是“话语施事行为”,所有的言语都在实施各种各样的行为,也就是说语言是人类的各种行为之一。

在语言学方面,奥斯汀认为所有的话语实质上都有实施话语的意向,说话就是做事。

“所有的言语不仅表达命题,而且也实施行为”。

对“语言行为”的关注促使语言学家们逐渐认识到研究语言不可能脱离语言的意义、语言的功能以及语言的使用。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奥斯汀对“话语施事行为”的分类,对于确定语言使用的各种目的很有启示。

由此,应用语言学家们开始尝试对言语进行“功能分析”。

实际的语言教学可以运用这些功能分析来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话语,学生学习语言不只是关注话语的结构和语法构成,更主要的是要关注“话语施事行为”,即话语的使用功能。

也就是说,学习一句话语不仅要学习它的结构,而且要了解说出一句话的目的和用途。

以言语行为或语言功能为基础的交际教学法便由此而产生。

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功能的关注使语言教学更贴近使用中的活生生的语言。

语言教学越来越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

五、结语
言语行为理论是奥斯汀“语言现象学”这一哲学范畴的精髓,它的主旨是把言语看作行为,就是说,人们强调说话时的语境与说话者的意向,而语言的主要作用是完成各种言语行为。

正确使用语言,认识语意和语用之间的关系,对理解言语行为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哲学研究、语言研究,还是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A].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何自然.语用学探索[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3]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严辰松,高航.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6]杨宁芳.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探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7).
(于红江苏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2111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