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解析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 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 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

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

材料反映了北京人()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B.会种植庄稼C.已经饲养家畜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和骨器,但没有涉及北京人体貌的特征,故A项正确,D项错误。

北京人尚处于采集渔猎时期,不会种植庄稼和饲养家畜,故B、C两项错误。

2.(2021·辽宁实验中学月考)中央电视台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米饭是江南地区餐桌上的主角。

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并结合所学知识,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故选D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时期还未出现农耕文明,以采集、狩猎为生,半坡居民主要以粟为主食,故A、B、C三项均可排除。

3.右图是1975年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海峪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此杯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胎壁薄如蛋壳。

此杯属于() A.仰韶文化B.大汶口文化C.龙山文化D.良渚文化(蛋壳陶)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故C项正确。

4.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等故事。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农耕文明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C.神话传说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

黄帝教民养蚕缫丝,所以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故选A项。

5.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B.仙人洞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故选C项。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解析版)(人教)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解析版)(人教)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选择题1. 很多同学平常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请你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饭( )A.北京周口店B.陕西临潼姜寨C.山东大汶口D.浙江河姆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故排除ABC,选D。

2.赵明同学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今年暑期他准备去考察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遗址,你觉得他应该到( )A.云南省元谋人遗址B.浙江省河姆渡遗址C.山东大汶口遗址D.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关键词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尚未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大汶口在黄河流域,故正确选项为B。

3.西周封邦建国时,周王常通过与异姓有功的贵族联姻,形成甥舅关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

这反映出( )A.受封主体发生转换B.利用宗法关系巩固统治C.西周礼制发生变化D.周王直接控制区域扩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西周封邦建国时,周王常通过与异姓有功的贵族联姻,形成甥舅关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可知,这是周王在通过婚姻的宗法关系来实现稳固政治统治的目的,故B项正确。

4.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州区),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

分封制( )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答案】B【解析】材料中通过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封赏,表明周王对古代帝王功绩的认可,以此树立周王贤明形象,故选B项。

“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夸大了分封制的作用,A项错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错误;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分封不等于王室贵族,D项错误。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作业)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作业)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过关一、单选题1.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按照社会进化的观点将民族学上的各种社会加以分类排列的理论,其演进模式为:游团(地域性的狩猎采集集团)——部落(一般与农业经济相结合)——酋邦(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复杂社会)——国家(阶级社会)。

据此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相当于A.“游团”B.“部落”C.“酋邦”D.“国家”2.史学家吕思勉论及古代政制时说,古代“交通不便,一山一水之隔,其人即不相往来”,故此,强大之国往往“封邦建国”。

在此他论述的是A.封建制度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度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这标志着()A.国家取代了部落B.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C.部落取代了氏族D.铁器取代了青铜器4.史料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类似现象的出现当不早于()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B.距今约1万年前,人们已大量使用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C.大汶口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黑陶D.仰韶文化时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6.商王朝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这从数量可观的甲骨文和殷墟考古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证明。

据此判断,我们获取商朝历史信息的史料属于A.直接史料B.影像史料C.口述史料D.间接史料7.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图书体裁,记录了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和家族重要人物事迹,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图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与下列制度有关的是A.禅让制B.宗法制C.礼乐制D.察举制8.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整个国家宛如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及答案1.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稻谷,还有翻土工具骨耜、木耜,收割工具骨镰和脱壳工具木杵等。

这说明河姆渡人 ( )A.非常聪明和勤劳B.已从事原始农业C.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D.开始制造工具2.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6000年至4 000年。

由此可知,考古学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D.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3. 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尚书》《诗经》《史记》中,有些还具有传说性质,所以夏的存在引起学者的怀疑。

二里头遗址发现后,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A.该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关于夏的传说都是真实的B.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对应C.该遗址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的存在D.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影响力4、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追溯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把本族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并自认是黄帝的后裔。

这反映出当时( )A.黄帝地位得到不断强化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5.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多种有一定规律的刻画符号。

类似的符号还普遍出现在河北、甘肃等地。

这些符号( )A.具有记事、传递信息的作用B.表明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C.是商周甲骨文的范式D.是原始人类无意义的涂鸦6、夏、商、周三代,六畜逐渐齐备。

猪、狗、鸡与农业生产方式有关;马、牛、羊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

这表明夏、商、周时期( ) A.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 B.农牧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发展C.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发展D.游牧文明引领农业文明发展7.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距今约5 000年的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建筑,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既有埋葬一般人的墓地,也有贵族专用墓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训练)(附答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训练)(附答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据考古发现,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为主逐渐向外辐射B.呈现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C.在多地区同时出现和发展D.缺乏与其他文明相互交流2.陶寺遗址是中原龙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该遗址发现墓地有1 000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

墓葬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

由此推断()A.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B.分封制开始施行C.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D.禅让制遭到破坏3.相传炎帝即神农氏,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因功绩显赫,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这些传说()A.纯粹属于后人主观臆造B.可直接用于研究古代农业发展C.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D.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4.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

这说明()A.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B.商王与方国首领地位完全平等C.中央对地方实现了有效的控制D.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5.下图是1975年在贵州省兴义县猫猫洞出土的一把距今约1.4万年的鹿角铲,其制作过程首先是在截断鹿角的一端刮出一个约45度的刃口,然后再加以磨制。

据此可知该时期的远古人类()A.已经掌握磨制技术B.进入了新石器时代C.会种植和栽培水稻D.处于父系氏族社会6.仰韶文化洛阳王湾遗址的小陶罐内壁附着有粟的痕迹,三门峡交口遗址同时发现有水稻籽实与粟。

同时,在郑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岗遗址、郑州西山的古城等发现了大型定居村落,还出现了家畜饲养业。

这表明当时()A.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已经出现B.农业经济活动较为稳定C.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基本形成D.农作物种植出现了交流7.距今1万年左右的北京东胡林遗址中发现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谷物加工工具、陶器等文化遗物及比较丰富的动植物遗存,包括炭化粟和黍。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及答案1.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稻谷,还有翻土工具骨耜、木耜,收割工具骨镰和脱壳工具木杵等。

这说明河姆渡人 ( )A.非常聪明和勤劳B.已从事原始农业C.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D.开始制造工具2.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6000年至4 000年。

由此可知,考古学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D.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3. 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尚书》《诗经》《史记》中,有些还具有传说性质,所以夏的存在引起学者的怀疑。

二里头遗址发现后,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A.该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关于夏的传说都是真实的B.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对应C.该遗址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的存在D.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影响力4、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追溯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把本族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并自认是黄帝的后裔。

这反映出当时( )A.黄帝地位得到不断强化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5.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多种有一定规律的刻画符号。

类似的符号还普遍出现在河北、甘肃等地。

这些符号( )A.具有记事、传递信息的作用B.表明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C.是商周甲骨文的范式D.是原始人类无意义的涂鸦6、夏、商、周三代,六畜逐渐齐备。

猪、狗、鸡与农业生产方式有关;马、牛、羊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

这表明夏、商、周时期( ) A.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 B.农牧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发展C.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发展D.游牧文明引领农业文明发展7.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距今约5 000年的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建筑,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既有埋葬一般人的墓地,也有贵族专用墓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分层作业)(解析版)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分层作业)(解析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分层作业)一、选择题A基础练1.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我国境内广泛分布,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开始交流频繁,并逐步移植到中原地区,融合到华夏文明中。

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明()A.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B.发展中存在多源性特点C.广泛分布在祖国大地上D.具有多元一体发展特征2.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少其它类型的建筑遗址.但是时间越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若干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

对此变化,解释最为适当的是()A.族长权威的萎缩B.族长权威的扩张C.财产公有制强化D.私有财产制萌芽3.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4.在半坡及周边的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

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种。

在河姆渡、青莲岗、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

据此可知()A.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B.原始社会时期黄河流域普遍种植粟和蔬菜C.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D.我国是最早具有完备农业生产体系的国家5.在仰韶文化早期遗址中,住所和贮藏坑大多是分立的,用于存放东西的灰坑处于住所之外;而在后期,贮藏室往往置于卧室的内侧或下方,得到严密的保护。

这一变化体现了()A.天下为公B.父权至上C.货力为己D.宗法形成6.“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

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

这反映了()A.冶炼技术的提高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D.宗法体系的崩溃7.如图是河南巩义出土的“河洛古国(距今5300年前后)”中9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题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题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原卷版)一、选择题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 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

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

”材料反映了北京人()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B.会种植庄稼C.已经饲养家畜 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2.《国语·鲁语》记载: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这表明()A.禹实行独裁专制 B.世袭制取代禅让制C.王权已出现雏形 D.禹对地方直接控制3.西周时期同姓、异姓都可以作为卿大夫之室的私属家臣。

家臣对家主忠心不二,即便是到春秋初期,家臣忠于家主的现象还非常普遍。

家臣与家主之间关系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A.家臣的职能就是为家主服务 B.家臣受政治和血缘的约束C.“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型 D.儒家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4.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

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

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A.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B.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C.说明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D.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15.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6.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这可以用来说明()A.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最早 B.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特点C.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7.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答案解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答案解析)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单选题1.某学者指出,公元前四千年中国存在的区域文化带有内蒙古长城带、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大坌坑文化等,这些文化彼此相互作用。

这表明A. 不同文明的交融互动最终促成了国家的形成B. 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C. 地理的复杂性与分层性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D. 中华文明由黄河流域向周边逐渐扩展2.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

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中原6处大型聚落遗址作为主要参照点,证实“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已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这一时期,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 周王权力高度集中B.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C. 礼乐制度崩坏D. 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4.良渚遗址包括约30万平方米的宫城、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以及十数座高、低水坝等,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

此外,该遗址中制作大量珍贵玉、漆、象牙、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员数量也很庞大。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具备A. 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B. 先进的手工业技术C. 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D. 发达的社会生产力5.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A. 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B. 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D.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6.印度电影《流浪者》里有句经典台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

”这句话有明显的阶级歧视。

这种阶级歧视最有可能源自以下哪一制度A. 种姓制度B. 禅让制度C. 分封制D. 分化制度7.就文献记载来看,与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到“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不相对应的是()A. 从“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B.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C.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D. 从神话传说到文明起源8.商朝建立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高中历史《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中国原始社会可分为三个阶段。

其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出现的现象不包括(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B.私有制度产生C.成员共享劳动成果D.社会贫富分化2.西周建立后,今天潍坊一带除齐国外,还有纪国、莱国和杞国等诸侯国,这些诸侯对天子的义务是( ) A.缴纳租税B.治理郡县C.镇守疆土D.监察百官3.西周时期,受封诸侯对周天子的主要义务是( )①享有封国的世袭统治权②兼制其他诸侯国③提供军赋和力役④定期朝贡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距今一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

下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位于浙江省境内的是( )A.龙山文化B.仰韶文化C.大汶口文化D.河姆渡文化5.史载“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侯。

”淮、汉之间建有“汉阳诸姬”,其中以随(今湖北随州市)国为最大。

由此可见周朝(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周天子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王权受到诸侯国限制D.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6.据目前考古的推测,能佐证夏文化的历史遗存是( )A.牛梁河遗址B.陶寺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7.从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的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大一统”局面的首次出现C.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交融加强D.封建社会繁荣、开放,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8.先秦的文献和彝铭记载中屡有“宗周”的记载,《诗经·公刘》中说:“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与材料密切相关的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9.图1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其中,河姆渡文化以种植水稻和制作黑陶为特征,仰韶文化以彩陶和种植粟为特征;其它文化也各具特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课练(含解析)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课练(含解析)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选择题1.观察如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①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发展为食物的生产者②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③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存④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已经迈入了父系氏族社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殷墟考古发掘中,曾经在一个坑内集中出土了一千多把石刀,另有坑内出土了440把石镰和78件蚌器。

由此可推测商朝()A.尚未进入青铜时代B.生产力高度发达C.农业采取集体劳作D.开始出现贫富分化3.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井田制的瓦解B.耕种技术的进步C.劳动人口的增长D.小农经济的形成4.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社会贫富差距也明显扩大。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A.各国税制的改革B.土地买卖的加剧C.铁犁牛耕的推广D.井田制度的瓦解5.“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B.都江堰的修建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6.范仲淹有诗句形容当时的农村状况,“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

南宋及其后代政客文人也不断引用这首诗,明人顾庆元撰写的《夷白齐诗话》将其收录其中。

这句诗反映出()A.农村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B.均田制下的农业生产发展较快C.农产品的商品化日趋提高D.地权的转移频繁和私有化加强7.隋朝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政府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标准),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役的依据,并且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解析版)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解析版)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1.(2023·湖北荆州·沙市中学校考模拟预测)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把中华文明的起源称为“重瓣花朵”格局,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

这一理论反映出中华文明()A.起源于旱地农业文化区B.主体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C.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D.已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期文明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

”可知,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所有文化组成一朵花,说明中华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C项正确;旱地农业文化区是诸多文化中的一支,而非所有文化起源于此,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华文明主要集中在黄河以及长江流域,排除B项;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出现是在铁犁牛耕产生后,时间显然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3·天津南开·南开中学校考三模)据考古研究,位于山西的陶寺遗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气势恢弘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管理有序的手工业区等,同类遗址在晋西南已发现70余处。

由此可推知当时()A.陶寺先民开始聚族而居B.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异常低下C.陶寺遗址初具国家特征D.黄河下游深受陶寺文化影响【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考古研究中陶寺遗址发现了城址、宫殿、仓储区、手工业区,尤其是城址和宫殿的发现,体现了陶寺遗址已经初具国家特征,C项正确;在旧石器时代先民就已经开始聚族而居,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已经产生,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排除B项;陶寺文化位于黄河中游,排除D项。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史载,太公五月而报政。

周公曰:“何速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

”伯禽三年而报政。

周公曰:“何迟也?”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

”伯禽“变其俗,革其礼”的封地是()A.鲁B.燕C.齐D.宋2.中华民族素来非常重视族谱的纂修,目的是尊崇人伦,维系宗族。

这种传统源于商周时期的()A.禅让制B.郡县制C.分封制D.宗法制3.从“天下为公”转变到“天下为家”开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4.《武丁卜辞》记载:“乙巳卜毂贞(壳上的纹路),王大令衆(众)人曰恊(协)田……”据此可知,商代的政治特征是()A.实行王位世袭制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C.井田制广泛盛行 D.统治集团矛盾重重5.殷墟考古发掘中,曾经在一个坑内集中出土一千多把石刀,另有坑内出土440把石镰和78件蚌器,由此可推测商朝()A.尚未进入青铜时代 B.家庭手工业很发达C.农业采取集体劳作 D.开始出现贫富分化6.后人根据神话传说绘制了大禹治水像(下图),通过图片能得到印证的历史信息是()A.大禹治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 B.大禹用疏导法将洪水引入大海C.大禹建立夏朝,早期国家产生 D.耒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7.《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原始社会的解体 B.私有制的产生C.国家的建立 D.人性的退化8.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充满着兴衰起伏、不断流徙与融合的情景。

上演这些情景的主要舞台是()A.① B.② C.③ D.④9.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其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不同B.使用工具不同C.生活习惯不同D.思想意识不同10.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

新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随堂练习

新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随堂练习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选择题1.考古学家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大量农具和贮藏食物的窖穴。

窖穴中有碳化了的粟,粟为耐旱作物,适合在黄土地带生长。

据此可以判断( )①当时我国已经出现原始农业②先民能够因地制宜地种植作物③半坡居民修建大量水利工程④南方湿润气候有利于农业生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选A 依据题干关键词“窖穴中有碳化了的粟”可知已经出现原始农业,西安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半坡人最早种植粟,结合题干中“粟为耐旱作物,适合在黄土地带生长”得出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

③不符合史实;半坡遗址位于我国北方,④错误。

2.后人根据神话传说绘制了大禹治水像(右图),通过图片能得到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A.大禹治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B.大禹用疏导法将洪水引入大海C.大禹建立夏朝,早期国家产生D.耒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解析:选D 图片描述的是大禹手拿耒耜,不能直接反映A、B、C三项。

通过图片只能印证耒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故选D项。

3.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周初封邦建国后,各封国视周王为“天下共主”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缴纳贡赋。

这表明( )A.西周时期已经是官僚政治B.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C.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D.商周遗留原始部族政治色彩解析:选B 据材料“周初封邦建国”可知推行分封制,是贵族政治而不是官僚政治,故A项错误;从材料“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到“各封国视周王为‘天下共主’”可知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制从秦朝建立,从材料“周初封邦建国”得出不是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D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4.“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

这表明周代( )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解析:选B 由“天命”可知商周时期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A项错误;由材料“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天保民”可知周代具有爱惜百姓的德治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爱惜民力的德治思想而非天子权力及对天的理性认识,故C、D两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问道:“他是哪种远古人类?”大屏幕提供了几个片段:(1)生活在北京周口店;(2)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3)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我们可以推测出,“他”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居民【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提供的片段: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结合课本所学,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共同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过着群居生活: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B项符合题意;山顶人也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但是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进化的非常接近现代人。

C项不合题意;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A项不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我国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世界农业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

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综合发展的结果。

我国原始农业A.由“刀耕火种”发展到铁器牛耕 B.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物质基础C.采用育秧移栽方式种植水稻 D.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和城市出现【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农业阶段,我国远古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国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B。

3.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居住在山洞里,即“穴居”,而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居民却能过着定居的生活。

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学会制造房屋B.能够掘井引水C.原始农耕经济得到发展D.自然环境的变化【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在从事原始的农耕,饲养和纺织,决定了他们必须过稳定的定居生活。

故选C。

4.下列原始文明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③②④①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原始文明的有关知识。

①是干栏式房屋,是距今约六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

②是黄帝,生活时间是距今约四五千年。

③是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生活时间是距今约70——20万年。

④是半地穴式房屋,是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

按照原始文明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④①②。

所以选D项。

5.文物是鲜活的历史。

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A.骨耜B.司母戊鼎C.人面鱼纹彩陶盆D.猪纹陶钵【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题干文物中司母戊鼎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司母戊鼎。

骨耜是原始农耕时期使用的翻土工具,A不符合题干;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遗址出图的,C不符合题干;猪纹陶钵是河姆渡遗址出图的文物,D不符合题干,故本题选B。

6.2017年7月27日晚,“传承与创新——中国非遗文化周”系列活动之“甲骨文记忆展”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下列叙述中,正确反映了甲骨文情况的是()①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②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③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④目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正确反映了甲骨文情况的”,结合课本所学,相传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买中药,发现龙骨上刻有文字符号(后来认定这些符号就是商朝的文字甲骨文),这是他首次发现甲骨文,选项①正确;甲骨文记載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等,选项②正确;甲骨文的发现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选项③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ABD7.商朝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

商王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

这反映的政治特征是A.商王就是神仙下凡B.皇权实现高度集中C.神权和王权相结合D.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答案】C【解析】材料中“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王是人,也是神”等信息,反映出商朝政权充满着神权色彩,特别是商王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

故C项正确;商王显然不是神仙下凡,故A项错误;皇帝制度出现是在秦朝时期,此时还没有皇权实现高度集中,B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商朝统治的方式,并不是说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D错误。

8.据载,周文王在周地举行过祈请商远祖先王成汤、太甲等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武王灭商后,继续保留这项礼仪。

周王的这一做法A.意在强调周政权的正统性B.使商朝文化得到了传承光大C.使中国古代政权一脉相承D.表明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答案】A【解析】周文王与武王时,举行祈请商远祖先王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意在强调周与商一样具有正统性,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周对商文化的传承,排除B项;周灭商,取而代之,这是政权更替,不是一脉相承,排除C项;周王通过祈请方式使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的合法性,并不代表商先王对周共主地位的认可,排除D项。

9.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

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

”其意在说明A.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B.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C.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D.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答案】C【解析】材料“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反映了分封制对于华夏民族形成的影响很大,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而是强调分封制对华夏民族的影响,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故B排除;西周处于奴隶社会,尚未进入封建社会,故D排除。

10.有学者认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以宗法制巩固统治D.避免新的地方割据【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B选项符合题意。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A选项排除。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但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C选项。

材料与避免新的地方割据无关,D选项排除。

11.周朝时,士以下的胥吏阶层靠“稍食”(官府发放的口粮及衣装)为生,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

该制度A.说明官僚政治开始形成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说明等级制度逐渐加强D.服务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答案】D【解析】由材料“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可知,周朝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故选D。

官僚政治形成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形成,排除A;分封制的实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缺少时间对比,无法得出等级制度逐渐加强的趋势,排除C。

12.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D.华夏族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已经形成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的认识,体现了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故B错误;根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拥有共同的先祖,体现的是民族认同,并未体现政治制度的连续性,故A错误;材料信息与华夏族已经形成无关,故D错误。

13.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

这表明在周朝A.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显著加强B.汉字开始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C.青铜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D.贵族阶级丧失了文化话语权【答案】A【解析】从材料“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青铜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国家体制为松散的方国联盟,其文化的辐射力较小,而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以姬姓为主体的诸侯国把周文化传播到各地,大大增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故A项正确;商朝时的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故B项排除;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故C项排除;商周时代“学在官府”,贵族垄断了文化教育,故D项排除。

14.自殷周以来,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

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古代宗族制度A.主体呈平民化趋势B.政治功能趋向增强C.社会功能逐渐减弱D.始终坚持儒学主导【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该是社会功能增强,政治功能减弱,故排除BC。

依据材料“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可知A正确。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15.著名作家、学者易中天认为,周是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从文化的角度、文明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是在西周……之所以我要谈西周的政治智慧,就是要寻根,找到我们文明历史的根”。

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是西周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故D 项正确;A 选项是宗法制相配合的一个制度,不能是最深远,排除;B项是指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瓦解排除;C项在秦代的时候就已经改变,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代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

“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