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解析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问道:“他是哪种远古人类?”大屏幕提供了几个片段:(1)生活在北京周口店;(2)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3)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我们可以推测出,“他”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居民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提供的片段: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结合课本所学,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共同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过着群居生活: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B项符合题意;山顶人也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但是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进化的非常接近现代人。C项不合题意;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A项不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我国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世界农业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综合发展的结果。我国原始农业

A.由“刀耕火种”发展到铁器牛耕 B.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C.采用育秧移栽方式种植水稻 D.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和城市出现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农业阶段,我国远古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选B。

3.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居住在山洞里,即“穴居”,而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居民却能过着定居的生活。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制造房屋B.能够掘井引水C.原始农耕经济得到发展D.自然环境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在从事原始的农耕,饲养和纺织,决定了他们必须过稳定的定居生活。故选C。

4.下列原始文明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③②④①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原始文明的有关知识。①是干栏式房屋,是距今约六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②是黄帝,生活时间是距今约四五千年。③是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生活时间是距今约70——20万年。④是半地穴式房屋,是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按照原始文明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④①②。所以选D项。

5.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A.骨耜B.司母戊鼎C.人面鱼纹彩陶盆D.猪纹陶钵

【答案】B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题干文物中司母戊鼎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司母戊鼎。骨耜是原始农耕时期使用的翻土工具,A不符合题干;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遗址出图的,C不符合题干;猪纹陶钵是河姆渡遗址出图的文物,D不符合题干,故本题选B。

6.2017年7月27日晚,“传承与创新——中国非遗文化周”系列活动之“甲骨文记忆展”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开幕。下列叙述中,正确反映了甲骨文情况的是()

①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②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③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④目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正确反映了甲骨文情况的”,结合课本所学,相传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买中药,发现龙骨上刻有文字符号(后来认定这些符号就是商朝的文字甲骨文),这是他首次发现甲骨文,选项①正确;甲骨文记載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等,选项②正确;甲骨文的发现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选项③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ABD

7.商朝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商王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这反映的政治特征是

A.商王就是神仙下凡B.皇权实现高度集中C.神权和王权相结合D.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王是人,也是神”等信息,反映出商朝政权充满着神权色彩,特别是商王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故C项正确;商王显然不是神仙下凡,故A项错误;

皇帝制度出现是在秦朝时期,此时还没有皇权实现高度集中,B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商朝统治的方式,并不是说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D错误。

8.据载,周文王在周地举行过祈请商远祖先王成汤、太甲等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武王灭商后,继续保留这项礼仪。周王的这一做法

A.意在强调周政权的正统性B.使商朝文化得到了传承光大

C.使中国古代政权一脉相承D.表明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

【答案】A

【解析】

周文王与武王时,举行祈请商远祖先王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意在强调周与商一样具有正统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周对商文化的传承,排除B项;周灭商,取而代之,这是政权更替,不是一脉相承,排除C项;周王通过祈请方式使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的合法性,并不代表商先王对周共主地位的认可,排除D项。

9.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其意在说明

A.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B.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

C.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D.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

材料“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反映了分封制对于华夏民族形成的影响很大,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而是强调分封制对华夏民族的影响,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故B排除;西周处于奴隶社会,尚未进入封建社会,故D排除。

10.有学者认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以宗法制巩固统治D.避免新的地方割据【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B选项符合题意。秦朝建立中央集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