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0-12-02T13:27:30.9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2期供稿作者:桂竹溪[导读]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桂竹溪 (黑龙江省双城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 150100)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2-0066-02 【关键词】小儿腹泻治疗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时期发病率最高、最常见的的疾病之一,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国小儿死亡的第二位原因,严重威胁小儿健康,被卫生部列为小儿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夏季腹泻通常是由细菌感染所致,多为黏液便,具有腥臭味;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引起,以稀水样或稀糊便多见,但无腥臭味。我院对35例婴幼儿腹泻患者进行了治疗,疗效显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治疗

1.1一般资料

本组35例患儿,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腹泻的患儿,并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诊断标准。男24例,女11例;年龄9天~11岁,其中0~1岁24例,1~2岁5例,2~3岁3例,>3岁3例;发病季节:1~3月份6例,4~6月份11例,7~9月份15例,10~12月份3例。住院1~14天,平均6.3天。诊断为急性小儿腹泻18例,合并脱水4例,合并呼吸道感染1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合并轻度营养缺铁性贫血1例。所有病人均有食欲不振、呕吐、大便次数增多,4~10次/d,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混有奶瓣及泡沫。其中12例病人伴发热,体温38℃,精神不振伴烦躁,皮肤弹性略差。

1.2治疗与结果

水样便腹泻患儿多为病毒及非侵袭性细菌所致,一般不用抗生素,应合理使用液体疗法,选用微生态制剂和粘膜保护剂。如伴有明显中毒症状不能用脱水解释者,尤其是对重症患儿、新生儿、小婴儿和衰弱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应选用抗生素治疗。粘液、脓血便患者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应根据临床特点,针对病原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再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鼠伤寒沙门菌所致感染常选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呋喃唑酮、复方新诺明等。婴幼儿选用氨基糖甙类及其它副作用较为明显的抗生素时应慎重。本组35例患儿,入院后经综合治疗均治愈。

2 讨论

全世界每年1200万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病例中,死于小儿腹泻的高达300~400万,仅次于呼吸疾病占第二位。小儿腹泻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它同时可伴有呕吐、发热、腹痛、腹胀、黏液便、血便等症状。每年6~10月份,多数6个月~2岁年龄的婴幼儿会面临“夏季腹泻”的肆意攻击。有人说,“夏季腹泻”势凶猛于虎!超高发病率、起病急、强持久性、脱水、并发症、高死亡率,面对腹泻,要认真对待,以便防患于未然,并及时针对性治疗。夏季小儿腹泻是由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的。首先,由于小儿胃肠道未发育成熟,胃酸少,杀菌能力差,如果夏天过多地进食饮料,稀释了胃酸,致使病菌很容易闯过胃酸这一关,进入肠道而引起腹泻;其次小儿胃肠道中各种消化酶少,不利于食物消化,易引起消化不良;第三,婴幼儿生长迅速,需要足够的营养,小儿胃肠道的负担相对较重,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另外,夏天气温高,细菌容易繁殖,也是增加感染的原因之一。

小儿腹泻的病因较复杂,发病机制也各不同。有多种病因、多种因素所致。①喂养不当是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多、过早喂哺大量淀粉类和脂肪类食物,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和断奶等均可导致腹泻。气候的突然变化,使肠蠕动增加、消化酶和胃酸分泌减少,可诱发腹泻。一些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糖不耐受症、糖原性腹泻、先天性氯化物性腹泻、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胰腺囊性纤维性变和原发性肠吸收不良等都可引起腹泻。对牛奶蛋白过敏者,吃牛乳后48 h发生水样泻。②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婴幼儿时期,胃酸及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酶的活性较低,神经系统对胃肠道调节功能较差,不易适应食物的质和量,且生长发育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较大,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③肠道感染,主要由细菌和病毒引起。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根据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和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大便次数及性状易于做出临床诊断。必须判定有无脱水(程度和性质)、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还应认真寻找病因,肠道内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比较困难。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为侵袭性细菌以外的病因(如病毒、非侵袭性细菌、寄生虫等肠道内、外感染或喂养不当)引起的腹泻,多为稀便或水样便,有时伴脱水症状,应与下列疾病鉴别。①“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步转为正常。近年来发现此类腹泻可能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②导致小肠消化吸收障碍的各种疾病如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过敏性腹泻、失氯性腹泻等,可根据各病特点进行鉴别。

小儿腹泻的预防是很重要的。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助食品,每次限一种,逐步增加,适时断奶。人工喂养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代乳品。对于生理性腹泻的婴儿应避免不适当的药物治疗、或者由于小儿便次多而怀疑其消化能力而不按时添加辅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食具、便器、玩具和设备的定期消毒。气候变化时,避免过热或受凉,居室要通风。感染性腹泻患儿,尤其是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轮状病毒肠炎的传染性强,集体机构如有流行,应积极治疗患者,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对于即使没有消化道症状的婴幼儿,在因败血症、肺炎等肠道外感染必须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时,亦应加用微生态制剂,防止由于难治性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腹泻。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甚广,接种疫苗为理想的预防方法,口服疫苗已见诸报道,保护率在80%以上,但持久性尚待研究。

参考文献

[1]薛辛东,主编.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汤建萍,路欣,卢立华.药物导入法治疗小儿腹泻病疗效观察.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