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言教学理论

合集下载

语言学与语言教育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的最新理论与实践

语言学与语言教育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的最新理论与实践

语言学与语言教育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的最新理论与实践语言学和语言教育是紧密相关的学科领域。

在语言学中,二语习得是一个探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的重要分支;而外语教学则关注如何有效地教授第二语言。

本文将介绍语言学与语言教育领域中最新的理论与实践,并探讨其对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影响。

一、二语习得理论与实践1.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建构知识。

在二语习得中,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强调社交交互和语言输出的重要性,提倡学习者在真实的沟通环境中积极参与。

教师的角色是创造学习机会和提供适当的反馈。

2.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和学习都是在社交环境中发展的。

在二语习得中,社会文化理论通过强调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鼓励学习者与母语使用者交流和参与社区实践。

这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3. 个别差异理论个别差异理论将学习者视为独特的个体,关注他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

在二语习得中,个别差异理论帮助教师了解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支持,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 沉浸式教学沉浸式教学是一种以目标语言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教学方法。

在沉浸式教学中,学习者被置于一个使用目标语言的真实环境中,通过与母语使用者的交流来提高语言能力。

这种方法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和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2. 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注重学习者在解决实际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语言。

任务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给学习者真实的任务和情境,任务型教学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

3. 投射理论投射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将新的语言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连接而实现的。

在外语教学中,投射理论强调让学习者将新学的语言知识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促进语言习得的深入理解。

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最新的理论对语言学与语言教育领域的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成就和特点
5 言语技能训练的原则是全面要求、综合教 学、阶段侧重。“全面要求”就是要求学 生全面掌握听、说、读、写四种技能; “综合教学”就是在同一门课中对听、说、 读写四种技进行综合训练,“阶段侧重” 就是开始阶段侧重听说训练,从培养口语 能力入手,逐渐过渡到侧重听读或读写训 练。
6 通过编写《汉语教科书》建立了针对外国 人学习的汉语语法体系。在中国,这是 把汉语的科学语法转换为教学语法的第一 个样板。
成就和特点
考试的内容也包括理论知识。用汉语讲解语 言知识学生听不懂,初期由汉语教师带翻 译上课,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逐渐摆 脱翻译。当时把这样的教学方法叫做“综 合法”。那时对教学法的理解仅限于课堂 教学的具体方法,课堂上用学生的母语进 行翻译的叫“翻译法’、不用母语进行翻 译的叫直接法,两者结合使用的叫“综合 法”。
20世纪70年代的本体理论研究—开始探索新 的教学路子

文革”后期(从1974年到1979年),唯一的一 家学术刊物是北京语言学院学报《语言教 学与研究》,在这个刊物上发表关于对外 汉语教学的论文和文章有20多篇。六年发表 20多篇论文,今天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当时 却反映了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空前繁荣, 因为整个50年代才发表五篇,整个60年代一 篇都没有,(前面提到的钟文是70年代发表 的。
本体理论

因此,只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 理论才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本 体理论。
1.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本体理 论的发展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本体理论的 研究是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而发 展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对外汉 语教学中实际存在而且迫切需要解决 的问题。 下面分阶段介绍。
60年代

北京语言学院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写 出了一批专题报告,作为培训班教材。这 些专题报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前15年的教学 经验和新的教学法主张。由钟锓执笔1965 年在内部发表的论文《十五年汉语教学总 结》是这批报告中的核心篇。

语言学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学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学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媒介。

在全球化时代,学习第二语言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教师们经常借助语言学理论来指导和改进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语言学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教学的影响。

一、语言学理论概述语言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研究语言的结构、演化、社会和心理因素等方面。

其中,有许多理论和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二语言教学。

二、符号语言理论符号语言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使用特定的符号来传递信息。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符号系统来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

这可以通过引入基本词汇和语法规则,并通过语言游戏和实际练习来强化学习效果。

三、社会语言学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研究语言使用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社会语言学理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例如,通过引入实际语境和情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含义,并在真实交际中进行练习。

四、生成语法理论生成语法理论关注语言的句子生成机制。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成语法理论,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句式和结构,并通过语法练习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交际语言学理论交际语言学理论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和交际行为。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交际语言学理论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和对话练习,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在不同情境下进行有效的沟通。

六、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言是一种行为,具有特定的目的和效果。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引导学生进行口语和写作训练。

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不同的言语行为策略。

七、语用学理论语用学理论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语用学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语用规则。

例如,教师可以教授礼貌用语和交际套路,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是一本由语言学家撰写的重要教育理论著作,本书涵盖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践,对于如何有效地教授第二语言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下面我们将通过该书的主要内容来进行介绍。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1.1 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的区别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学习者往往已经掌握了一种语言,因此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有不同于母语习得的特点,这需要教师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2 第二语言习得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学习环境等,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环境来进行教学设计。

二、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2.1 语言习得的自然模式理论自然模式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学习者在真实语言环境中通过接触和模仿来习得语言。

2.2 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理论认知模式理论则强调学习者在语言习得中的认知过程,包括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运用等认知活动。

三、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方法3.1 交际法交际法注重学习者在真实语言环境中的交际能力,注重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3.2 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则注重语法规则的传授和学习者对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翻译能力。

四、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策略4.1 课堂教学设计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设计恰当的课堂教学活动,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4.2 课外练习指导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需要指导学习者进行课外练习,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教学理论基础、教学方法和实践策略进行系统概述,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对于语言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第二语言教学工作,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第二语言。

在《第二语言教学概论》中,作者还深入探讨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

除了上文提及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的区别和环境因素外,作者还强调了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

0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应用

0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应用

第六讲: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应用主讲人:李老师重点知识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和课程类型;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和课程规范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特点(一)性质和目的1、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一种外语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2、目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外国汉语学习者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之异同(1)起点不同(起点)第一语言教学: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教学主要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以及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第二语言教学:由于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言语能力,教学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

(2)第一语言的影响(迁移)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可以产生正迁移,也可能起负迁移。

充分利用正迁移,预防或排除负迁移,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一语言教学: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问题。

(3)文化冲突(文化)第二语言教学:由于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

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结合语言教学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扫除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第一语言教学:第一语言教学中不存在此问题。

(4)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不同(对象)第一语言教学:对象是儿童;第二语言教学:相当部分是成年人,目的多样,使得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影响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教学类型:是根据语言教学的某些综合特点划分出来的跟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有关的类型。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 part1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 part1

第一章绪论1、第一语言:是出生后首先学习和习得的语言。

2、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

3、母语:是本民族的语言,也是多数人首先学习和习得的语言。

4、外语:是外国语言。

多数人学习和使用的第二语言。

1、对外汉语教学:①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对象是外国非华族汉语学习者;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对象是第一语言为非汉语的汉语学习者;③汉语教学,对象为以上两种汉语学习者。

2、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性质:语言教学学科3、为什么说第一语言有可能是外语,第二语言有可能是母语?答:首先,第一语言的定义是出生后首先学习和习得的语言,假如,中国国籍的我在美国出生,并且出生后首先学习的是英语,那么我所学习的英语就是外语。

其次,第二语言的定义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

母语是本民族语言。

假如,我是傣族的,我的第一语言是傣语,可是上学之后又开始学习普通话,那么普通话既是我的第二语言同时又是我的母语。

所以第二语言有可能是母语。

5、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不是“对外汉语”?答:首先“对外汉语”不能作为科学术语,汉语虽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近现代汉语之分,但无对内、对外的不同,“对外汉语”是不存在的。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对外”是修饰“汉语教学”的,而不是修饰“汉语”的。

它们之间并没有联系,所以说“对外汉语教学”不是“对外汉语”。

6、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一般教育理论和语学教学理论;7、从1983年成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为标志,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已初步建立起来。

8、汉语教师也要参加语言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

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由此可见,按乔姆斯基的观点,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实
际上是儿童主动地发现与确定普遍语法中待定参数及相关词
汇项的过程。儿童是主动生成与发展语言的主人,而不像后
天环境论者那样,把儿童看成只会对刺激作出被动反应的模
仿者。儿童在语言获得过程中不是通过一句句的具体话语来
掌握,而是通过一系列规则(普遍语法体系)来掌握——只
观点,而且加以进一步的发挥。众所周知,行为主义心理学
只把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行为是对刺激所作出的反
应,是由条件反射的形式所组成的过程,是多次重复和强化
的结果;而语言不过是“词语的行为” ,所以同其他行为
一样,是通过一系列刺激-反应过程在后天学到的。并认为,
儿童是通过重复他听到的话而学会说话,通过父母的夸奖而
的过程,就是确定使网络运行所需开关值的过程。……除此以外,语言
学习者还必须发现语言的词汇项及其特性。……语言学习并不是儿童实
际在做什么事情,而是处于某种适宜环境中的儿童发生了什么事情,就
像儿童的身体在适宜的环境刺激和营养条件下,按预定的方式生长和成
熟一样。”
一、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现状
❖ 2、 先天决定论
的准备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外界条件的激活,就能使潜在的与语言相
关的生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所以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由先
天遗传因素决定的。伦内伯格还指出,在儿童发育期间,语言能力开始
时是受大脑右半球支配,以后,逐渐从右半球转移到左半球,最后才形
成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左侧化)。伦内伯格认为,左侧化过程发生在两
置方式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有所不同。这个固定的网络就是普遍语法
的原理系统,开关值就是由经验所确定的参数。向正在学习语言的儿童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期末复习要点——汉语国际教育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期末复习要点——汉语国际教育

第二语言教学复习要点绪论名词解释:语言教学:泛指一切语言的教学,包括本族语(母语)和非本族语。

第二语言教学:非本族语教学P5第一语言:幼儿习得语言第二语言:本族语掌握之后习得语言P10方言:如我国汉语方言,,具有地域性社会方言:社会不同结成使用的语言变体标准语:如我国的汉语普通话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6个wh who what where why when how P7 (在教学环节方面,第二语言教学四大环节: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或选用,课堂教学;成绩测试应用语言学的分界线(60年代):第一章交际能力:潜意识下的对语言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十分熟悉的基础之上,比如母语。

近些年的研究也向语言运用技巧(不仅是听说读写,还包括一些交际策略)发展。

p15P15 语言功能:从功能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作用,职能。

1、奥斯汀:语言行为理论:强调作用的过程2、哈里迪:强调作用的结果P16话语分析(美国哈里斯):对话语的功能分析1、话语语法分析2、话语语义分析3、话语交际分析(如何引起注意、开始谈话、进行谈话、结束谈话)话语分析打破了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句本位“的框架,跳出了话语即句子的思维模式,注重句际关系,超句子关系,强调语境。

P19语体:为特殊目的服务的语言变体。

其不同于社会方言,而取决于不同语境,例如话题、听众、场合等。

P20非言语交际:人与人之间用非言语因素息传递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体势语。

1、动态无声2、静止无声3、有声:如音调和节奏的变化第二章第一代应用语言学重在教第二代语言学认为学是基础,以教为辅。

P24学习:动物和人的经验获得和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学习是一种来自经验的在知识上或行为相对持久的过程。

习得:是小孩子不自觉的自然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它是一种特殊的过程。

区别:习得不注重语言形式,注重意义,过程由不自觉到自觉;二学习一般是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的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他注重语言形式,过程有自觉到不自觉。

2024年浅谈二语习得理论的应用途径

2024年浅谈二语习得理论的应用途径

2024年浅谈二语习得理论的应用途径引言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是语言学习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们如何学习并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多语言环境的普遍存在,二语习得理论在多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其实践价值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探讨二语习得理论在多个方面的应用途径,包括课堂教学法、网络学习资源、语言实践活动、沉浸式学习环境等。

课堂教学法二语习得理论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其中,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是两种广泛应用的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强调通过真实情境中的交流活动来学习语言。

这种方法鼓励学习者在实际使用中体验语言,通过角色扮演、对话练习等活动提高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任务型教学法则侧重于通过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

这种方法将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语言能力。

网络学习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资源已成为二语习得的重要途径。

在线课程、语言学习网站和应用程序等网络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

这些资源通常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如在线测试、语音识别和智能推荐等,能够帮助学习者在个性化、自主化的环境中进行有效学习。

同时,网络学习资源还可以让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过程。

语言实践活动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语言实践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关键。

因此,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对于二语习得至关重要。

语言实践活动包括语言交换、语言俱乐部、国际志愿服务等。

这些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了与母语者交流的机会,有助于他们在实际应用中提高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此外,这些活动还能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沉浸式学习环境沉浸式学习环境是近年来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通过创建类似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和生活环境,沉浸式学习环境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融入语言实践,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二语习得中的口语教学理论和课堂输入-精品文档

二语习得中的口语教学理论和课堂输入-精品文档

语习得中的口语教学理论和课堂输入、序言?二语习得口语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从教学理论,课堂气氛,教学方法和错误改正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学生的二语习得中的口语问题。

教学过程中,在不同的教学理论的结合下,采取多样化的CLT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口语习得。

当学生不可避免地发生错误时,老师针对不同的错误类型,采取相对应的错误改正方法。

二、教学理论?在二语习得教学过程中,将联结主义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克拉申的监察假设有效的结合,这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首先,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者通过学习身边的习得者,特别是比他优秀的习得者,可以提高其自身的语言技能,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联结理论认为,通过与目的语相联系来学习第二语言,这是可以肯定的。

俗话说:熟能生巧。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我们听到的例子越多就有更多的机会下意识地去使用它们。

例如,在本科学习期间,英语老师建议英语专业的学生尽可能地多多接触英语材料,特别是英语书籍和电影等。

通过模仿和接触这些材料, 学生可以得到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话说,就好像英语时时刻刻在学生身边。

但是,仅仅结合这两个 理论是不够的, 因为学生在环境的作用下习得的知识可能是错误 的,如果不立即纠正,其可能会忽略这些错误。

因此,学生还需 要监察假设来监察及纠正学到的内容。

例如, 由于缺乏的例子和 更正,习惯作用下,学生可能会说“ here comethe story ”, 在 这个时候, 他们需要学习语法规则来约束学到的句子, 于是学生 自然的就改成了正确形式“ here comes the story ”. 总之,这 三个理论的结合是在语言学习和教学中是有效果的。

三、课堂气氛?至于课堂气氛,老师希望学生能够互动,精力集中,所以老师应该考虑以下事项。

首先,学生应该有强烈的动机。

正如那 句名言所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外汉语教学专题之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专题之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

三种不同的语言理论
一是结构主义,该流派将语言看作是由结构上相互 联系的单位组成的,用来表达一定意义的结构系统。 语言学习的目标被认为是掌握该系统中各种成分, 即音位、语法单位、语法和词汇。 二是功能主义,该流派将语言看作是表达功能意义 的载体。该理论强调语言的语义和交际特点而不是 语言的语法特征。 三是“互相作用理论”,该理论将语言看作是实现 人际关系和进行个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的工具,语言 教学通过交流和互动的模式进行。
优点 1、重视听说训练,有利于学生发展听力理解和口 头表达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自然的语音语 调。 2、重视句型学习,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操练,形 成了包括替换、转换、组合、扩展等形式的句型操 练体系,有利于外语习惯的形成。 3、通过结构对比,有利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 及教学时间的分配及测试内容的选择,有利于教学 难点的确定。 4、不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克服了直接法的某些片 面性。 5、学生由于参加语言的积极使用,在开始阶段一 般来说积极性较高。
主要优点: 1、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 创了新路子。 2、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 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3、注重口语教学,重视活语言,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听说能力。 4、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 语思维的能力。 5、采用“句单位教学”,有助于学生自如地 运用外语。 6、注重语言实践,有利于学生语言习惯的形 成。
教学案例分析 见WORD
二、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
产生时间:20世纪40-50年代 二战时美国训练士兵所用方法 代表人物:[美]弗里斯 埃比 拉多 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强调先搞清语言的结构;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刺激——反应——强化 主要特点: 1、以句型为中心,语言材料按照句子结构特点排列成一个句型,一个接一个,一 次教一个。 2、新课内容以对话形式展示。 3、听说领先,重视语音,尤为重视语调。教学的自然顺序安排为先听说,后读写, 以刺激—反应学说为依据。 4、用模仿、重复和记忆的方式学习,以便养成习惯。 5、对比外语和母语的语言结构,从而确立教学要点,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6、很少过根本没有语法解释,语法教学归类性类推和比较分析,而不是靠演绎性 解释。 7、词汇严格控制,而且通过上下文学习。 8、大量使用录音、语音实验室和视听设备。 9、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对话和句型操练。允许教师使用极少量的学生母语。 10、对正确答案立即予以强化,尽力防止学生出现错误。

二语习得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语习得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语习得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日益加速,汉语已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人学习的语言。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如何有效地教授汉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而二语习得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学理论,可以为汉语教学提供很好的启示与指导。

一、二语习得理论的基本假设二语习得理论是由古曼和克鲁茨于1977年提出的,它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的心理过程,其特点是学习者由无意识的感知逐渐转向意识的规则学习,最终形成一个内在的语言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输入和输出、意识和不意识的语言认知运作、语言环境和学习者自身的因素都会对语言学习产生影响。

二、 1. 提供多样化的语言输入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要使学生能够习得第二语言,必须让他们接触到大量的外语输入。

在汉语教学中,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学生汉语输入,比如说汉语课堂对话、听力材料、媒体新闻、文学作品等,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汉语输入资源,比如说汉语电影、网站、音乐等。

2. 建立愉悦的学习氛围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和态度会对语言习得过程产生影响。

如果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感到无聊、焦虑或不快,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在汉语教学中,应该创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比如说组织游戏、实践活动和文化体验等。

同时,也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和鼓励,使他们更加自信和积极地学习汉语。

3. 倡导学习策略的培养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言学习中,才能更好地习得外语。

因此,在汉语教学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这些策略可以包括制定学习计划、注意汉字拼音的学习、利用语感进行口语训练、寻找语音、语法、词汇差异等间接证据进行学习等等。

通过这些策略的应用,学习者可以更加自主地学习汉语,提高汉语的习得效率。

4. 坚持语境导向的教学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学会将语言知识应用到语境中,才能真正掌握语言规则。

因此,在汉语教学中,要坚持语境导向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汉语的场景来学习语言知识。

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教学

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教学

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教学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第二语言的学习已成为个人发展的重要一环。

无论是为了职业发展、文化交流还是学术追求,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如何应用于第二语言教学中,以期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语言习得理论基础先天论与后天论语言习得理论主要分为两大派别:先天论和后天论。

先天论认为人类拥有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这是由诺姆·乔姆斯基提出的理论,强调人类大脑中存在一个专门负责语言学习的模块。

而后天论则强调环境因素和个人经验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认为语言能力是通过模仿、练习和社会互动逐渐习得的。

输入假说斯蒂芬·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者需要接触到比其当前语言水平略高的语言输入(即i+1),才能有效地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

这种“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关键。

交互假设迈克尔·龙的交互假设强调了社会互动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学习者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从而更接近目标语言的规范。

第二语言教学策略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强调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促进语言学习。

这种方法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使用目标语言,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工作,以达成共同学习目标的教学策略。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技术辅助语言学习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数字工具和在线资源已经成为语言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

从语言学习软件到在线课程,再到社交媒体平台,技术为语言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便利。

结论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了解这些基本理论并结合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和教师更好地应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挑战。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有些教学法,如“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就是建立在某一学习理论(克拉申的监察模式)的基础上的。

有些教学法是以某一学习理论和某一语言理论作依据而创立起来的(如听说法)。

对语言学习理论的掌握,能帮助我们了解已创立起来的教学方法,也能促使我们以这些学习理论为依据去进行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外语学习理论是探讨外语学习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研究,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认知主义的习得理论、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学说等属于这类研究。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华生(J.B.Watson)是它早期的代表人物。

华生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

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即刺激和反应。

心理学只关心外部刺激怎样决定某种反应。

在华生看来,动物和人的一切复杂行为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由学习而获得的。

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公式:刺激——反应(S-R,Stimulus-Response)。

结构主义大师布洛姆菲尔德(L.Bloomfield)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作为其理论依据。

Jack让Jill摘苹果说明S-R语言行为模式:Jill’s hunger (S)“I’m hungry” (r)Jack’s hearing (s)Jack’s action (R)布洛姆菲尔德重视作为声音r….s言语行为的研究, 他认为r…s是物理的声波,从而得出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即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

斯金纳(B.F.Skinner)继承和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

斯金纳认为人们的言语、言语的每一部分都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的。

这里讲的“某种刺激”可能是言语的刺激,也可能是外部的刺激或是内部的刺激。

一个人在口渴时会讲出“I would like a glass of water.”。

斯金纳认为,人的言语行为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而获得。

在某一语言环境中,别人的声音、手势、表情和动作等都可以成为强化的手段。

对外汉语教学专题之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专题之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
特点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在 语境中运用语言,注重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强调 教师的主导作用。
历史与发展
历史
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经历了传统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等不同的发展 阶段。
发展
随着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新的教学法不断涌现,如任务型教学法、内容型教学法等。
全身反应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全身反应法
通过身体动作和手势来教授语言, 强调听说能力的同步发展。
适用范围
适用于初学者和儿童学习者,能够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注意事项
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身体语言表达 能力,同时注意与其他教学法的结 合使用。
沉默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沉默法
教师尽可能少地使用母语,通过 手势、表情和目标语来教授语言。
直接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01 直接法
通过目标语直接教授,强调模仿和练习,培养听 说能力。
0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特别是那些已经具 备一定听说基础的学习者。
03 注意事项
对教师的语言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提供真实、自 然的语言环境。
听说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听说法
强调听说技能的培养,通 过反复练习和模仿来培养 口语能力。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具有一定基础的目标语学 习者,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能
力。
注意事项
需要教师和学习者具备较好的目 标语水平和理解能力,同时注意
避免沟通障碍和文化误解。
THANKS
感谢观看
03
现代第二语言教学法
交际法
总结词

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支持理论

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支持理论

Ability to distinguish shapes and
sounds
辨别形状和声音的能力
Knowledge that written symbols
correspond to sounds and can be decoded in order and direction 书写符 号与声音相符合并能有序得法地解码的知 识
预备/理解阶段(no BICS) 早期言语阶段( early BICS ) 言语产生阶段( intermediate BICS ) 中间流利阶段( advanced BICS/emerging
CALP )
第二语言(外语)习得的阶段
预备/理解阶段特点(no BICS)
Silent period 无声期 Can respond non-verbally 能够做非言
四、多元智能理论
语言修辞 数学逻辑 肢体运动 音乐
个人内省 人际交往 视觉空间 自然观察
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观点
每个人都拥有八种智能; 每个人的智能组合形式各不相同 每一种智能都具有独特的发展顺序 这八种智能本质上都具有价值中立的特点 这些智能位于大脑的不同区域,既可以独立工作 也可以协同工作。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来改进教育
理想的输入应具备的几个特点:
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 2)既有趣又有关(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3)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
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特点 理解的比产出的要多,每次能说出一两 个词,偶尔能用词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脑中先天的语言功能体系(普遍语法),因此儿童 能极其自然地、本能地学会第一语言。但人过了青春 发育期以后,左右脑分工,这时大脑中的推理思维功 能体系有了发展,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时就不再是先 天的语言功能体系起作用,而是大脑中的推理思维功 能体系在起作用,是一种像学习数学、物理那样的有 意识的学习。
迁移(transfer) 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 起积极、促进的作用,叫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有的起阻碍的作用,叫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也叫干扰。
二、对比分析的内容
这是由拉多(Lado)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假说。他认为 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相似的语言成分容易学,不同的成分则 难学。也就是说,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 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 难和学生的错误。这一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 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 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易产生的错误,以便在教 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 建立新的习惯。
习惯形成理论用于语言学习 在一语习得中,儿童模仿成人话语,努力使 用语言,获得相应的奖励或指正,并借此建构 型式和习惯的知识,进而构成了他们所学的语 言。二语习得类似。刺激—反应联系构成了第 二语言习惯,模仿和强化是重要手段。
(二)偏误
偏误(error)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
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 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它不同于失误( mistake),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总结以上五个假说,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 的实现,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习得者必须听 懂可理解的输入,二是习得者在情感上必须对输入 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可理解的输入是不可缺少 的,但仅仅有它还不够,还需要降低屏蔽效应。可 理解的输入加上低屏蔽效应、低焦虑环境,就一定 能习得第二语言。这是克拉申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 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一、主要观点
该假说由科德于1967年提出,他认为第二语言 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 builtin syllabus),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 在大纲的反映。这就是说,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 教师的教学安排、接受所教的语言知识,而是跟儿 童习得母语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
第四节 对比分析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习惯
习惯 特定刺激诱发特定反应形成某种习惯(habit)。
习惯有两个特征:①可观察性;②自动化。
习惯的形成 Watson的古典行为主义认为,刺激诱发(
elicit)反应。刺激的发生达到足量的频率, 反应就形成惯例并转化为无意识行为。 Skinner的中期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反应比刺 激重要。反应发生后,若有一个特定行为强 化它,就可能促进习惯的形成。学习一种习 惯,可以通过模仿或强化。
四、输入假说
克拉申认为这是第二语言研究中最有意义的假说, 是用来回答人们是怎样习得语言这个问题的。这一假说 有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惟一方式是对 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习得语言知识。
第二、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 克拉申用“i+1”来表示。
行为主义对偏误产生原因的解释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旧习惯会对学习新习惯
产生干扰(interference)。干扰来源于顺抑制( proactive inhibition:指先前的学习妨碍或抑制新 知识的学习)。当两种语言用不同形式表达同一 意思时,学习者将其第一语言的认知机制迁移到 第二语言中,就会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出现偏误。
第三节 输入假说
一、习得与学习假说
克拉申认为习得是首要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 而学习实际上是辅助性的;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无法成为 目的语习得的基础,也不能用来自然地表达思想,在交际 中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只能靠习得。
二、自然顺序假说
克拉申赞同科德的内在大纲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 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 得。
第三,克拉申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 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 获得的,“说”常常是没有必要的,过早地说甚至是 有害的。
五、情感过滤假说
情感过滤假说也称屏蔽效应假说。第二语言学习者 输入的语言信息有时并没有被吸收,即使最容易的、已 经理解了的输入也不总是被吸收。人类头脑中这种对语 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作用 ,称为“情感过滤”(the affective filter)。而造成这种 过滤或屏障的主要是一些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力,对 所学语言的态度,自信心,是否紧张焦虑,是否处于防 卫状态,怕出丑,甚至精神和身体状况不佳都能产生屏 蔽效应,挡住输入。
二、实验研究
许多学者对英语语素习得顺序进行了研究,实验结 果表明,不同母语背景、不同年龄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的学习者,有非常相似的英语语素习得顺序。这一顺序 反映在克拉申于1982年列出的九项英语语素习得“自然 顺序”表中,他认为从第一组到第四组的习得顺序是固 定不变的,每组内的项目顺序可能有一些差异:
二、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观点一: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语法仍起作用,人们
对所接触到的第二语言的语言参数值可以再定值 。学习的初期往往采用第一语言的参数值,所以 初期体现第一语言规则及偏误。接触到更多的第 二语言之后,逐渐把第一语言的参数值进行调整 或重建。
观点二: 语言参数不能二次定值。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利用
பைடு நூலகம்
三、监控假说
克拉申认为,与习得和学习分别相联系,人的头脑中 有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一是潜意识的系统,一是有意 识的系统。交际中使用的输出的话语是由潜意识的习得 系统引起或“驱动”的。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有意识的系 统语言知识和规则,并不能使学习者表达得更为流利。 有意识的系统在言语行为中只有一项功能,即只能作为 一个监督者、一个编辑,起监控(monitor)的作用,对 输出的言语形式进行检查和控制。克拉申强调这种监控 只是很小的纠正,是微调,是为了让说话显得更加完善 。这种监控对交际不是很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