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脏腑病机- 气逆

合集下载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2.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2.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

3.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4.阳虚则外寒: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即出现的虚寒征象。

5.阴虚则内热: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

6.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7.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8.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9.阳虚外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

10.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11.阴虚内热: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

12.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1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14.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5.平肝和胃法: 又称调理肝脾法。

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16.母病及子: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

气逆证的名词解释

气逆证的名词解释

气逆证的名词解释气逆证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人体气机运行的不顺畅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气逆证被认为是一种病理状态,与人体的正常气机运行相悖。

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对身体健康的认识和保护。

气逆证的定义比较简洁明了,即“气逆症是由于气血逆行或不顺造成的一类临床上常见的证型。

”从这样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气逆证的形成主要与气血运行的逆行或不畅有关。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气血应该在经络系统中循环不息,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然而,当气机运行受到阻滞或逆行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形成气逆证。

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可以多种多样。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胸闷、乳房胀痛、胁肋疼痛、烦躁易怒等。

这些症状通常是由于气机逆行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举个例子来说,当人体的气血运行受阻时,可能会导致头部血液循环不畅,引起头痛和眩晕;当气机逆行时,可能会导致胸闷和乳房胀痛等症状。

这些都可以被归纳为气逆证的表现。

中医学认为,气逆证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病理因素,包括情绪不畅、劳累过度、饮食不当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体内气机运行受阻或逆行,从而形成气逆证。

二是先天因素,即个体体质与生理构造的差异。

有些人由于体质较弱,气血运行机制可能较为脆弱,更容易出现气逆证的症状。

针对气逆证的治疗,中医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调整情绪、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饮食调理等。

此外,中医药中也有一些针对气逆证的药物,如逍遥散、益母草等,可以辅助治疗气逆证的症状。

当然,在治疗气逆证的过程中,中医师还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虽然气逆证作为中医理论的一部分,在现代医学中并不常被提及,但它对于我们理解和保护身体健康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掌握气逆证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身体的气血运行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气机逆行或不畅所引起的问题。

此外,对气逆证的认识还可以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调整饮食、锻炼、调节情绪等方面,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第十七单元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被后世称为“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以邪气亢盛为主,而正气未衰,正邪激烈相争,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太过、亢奋、有余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常见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变。

虚,以正气虚损为主,而邪气已退或不明显,正邪难以激烈相争,出现一系列以虚弱、衰退和不足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常见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多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耗伤人体的精血津液;或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致使正气脱失的病变。

(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①虚中夹实:即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如脾虚湿滞病变,即是由于脾气亏损,运化无力,而致湿自内生,阻滞中焦所致。

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食少、食后腹胀、大便稀等症状,又兼见湿滞的口黏、舌苔厚腻等。

②实中夹虚:即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变化。

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耗伤津液,可形成邪热炽盛兼津液损伤之证。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2(总分:7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气机失调中,( )升降失常最为重要。

A.脾胃√B.肝胆C.肺肾D.肝肺气机升降失常病变中,脾胃和肝肺升降失常较重要,尤以脾胃升降失常最为重要。

2.下列关于血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表现为刺痛,痛有定处,得温而不减√B.为血分有热,血行加速的病理状态C.病因为邪热入血或五志过极化火D.病机主要以实为主A为血瘀的表现。

3.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乏力瘦怯;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甚则萎废不用,属于A.气滞血瘀B.气血两虚√C.气血不荣经脉D.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4.气血关系的失调主要指A.气滞血瘀B.气血两虚C.气血不荣经脉D.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血关系的失调主要指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主要有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和气血不荣经脉等几个方面。

5.大量出血的同时,气随血的突然流失而脱散是指A.气不摄血B.气血两虚C.气血不荣经脉D.气随血脱√气随血脱是指大量出血的同时,气随血的突然流失而脱散,致气血并脱的危重病理状态。

6.肢体麻木或运动不便,甚则不用;肌肤干燥、瘙痒、欠温,甚则肌肤甲错,是指A.气不摄血B.气血两虚C.气血不荣经脉√D.气随血脱气血不荣经脉指因气血虚衰或气血失和,以致气血相互为用的功能减退,对经脉、筋肉、皮肤的濡养作用减弱,从而产生肢体筋肉等运动失常或感觉异常的病理状态。

7.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有A.心、脾、肾B.心、肝、肾C.肺、脾、肾√D.肝、脾、肾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有肺、脾、肾三脏。

肺、脾、肾等有关脏腑生理机能异常,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协调,气化功能失常,均能导致津液生成、输布或排泄的失常,包括津液不足及津液在体内滞留的病理变化。

8.大面积烧伤后,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发枯槁,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舌光红无苔或少苔,是指A.亡阴B.亡阳C.脱液√D.伤津脱液失水和精微:见于严重热病后期、恶性肿瘤晚期、大面积烧伤,可见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发枯槁,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舌光红无苔或少苔。

基础证候之气逆证

基础证候之气逆证

基础证候之气逆证前言:中医学的证候,基本上是从病体内部阴阳失调之状态、正邪消长之趋势等有关机能变化特点等方面,集中地反映疾病的原因、性状、部位、范围、动态等病理要素的综合性诊断概念。

若用现代层次分析法去探寻证候的结构规律,则中医学的证候既有其核心,也有其基本(或基础)部分和定位标志,以及由这些成分共同组成的、由简到繁的各种具体证候。

一般地说:如虚、实、寒、热、气、血、阴、阳等病机与症状,即是证候的核心,可称为“核心证候”。

心、肝、脾、肺、肾、卫、气、营、血等的病机与症状,即是证候的定位标帜和阶段标帜,可视为“病位证候”。

而如阴虚、气虚、血虚、阳虚、气滞、气逆、血瘀、湿热、痰浊等等,则是由核心构成的比较基础的部分,可以称为“基础证候”或“基本证候”。

基础证候,实际上也就是用来划分证候门类的一些最基本的中医诊断学概念。

至于已经揭示出病性、标明了病变部位的各种更为具体的证候概念,如肾阴虚、肺气虚、肝气郁滞、膀胱湿热、热入营血、热结阳明、脾肾阳虚等等,则是由基础证候与病位证候共同合成的“具体证候”。

具体证候,也就是中医日常工作中用来表述疾病诊断概念的、比较规范化的证候名称。

本基础证候根据现代证候分类法分类。

现代证候分类法,大体形成于五十年代初期。

此种分类法是在前人认识基础上的重要进展,符合证候概念的认识发展历程,体现了分类工作的时代需要和一定的先进性。

但是用现代科学的分类学原则去加以衡量,则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难以概括中医学领域内各种证候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不能充分适应中医学术发展的要求。

也并未完全摆脱现象分类法的影响,仍带有一定的人为性质,远未达到深刻的、本质的自然分类的要求,因此也就不能够充分反映有关证候的本质特征和相互间的内部联系。

所以,进一步去探寻更加合理的分类方法,乃是中医证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基础证候包括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血虚证、血脱证、血瘀证、血热证、血燥证、血寒证、精脱证、阴虚津亏证、失神证、阴虚证、阳虚证、亡阴证、亡阳证、风证、寒证、暑证、湿证、燥证、火热证、痰证、邪毒炽盛证、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厥阴证、少阴证、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气逆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气逆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气逆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气逆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常见病症,一般表现为胸闷、腹胀、嗳气、恶心等症状。

气逆症状的出现往往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因此及时了解气逆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气逆的症状。

气逆的主要症状包括胸闷、腹胀、嗳气、恶心、食欲不振等。

患者常常感到胸腹部不适,有一种被气堵住的感觉,同时还会出现嗳气、恶心的症状,导致食欲不振。

在中医理论中,气逆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情绪不畅、饮食不节等原因导致的,因此在治疗气逆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

其次,针对气逆的治疗方法。

治疗气逆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饮食、调整情绪、运动锻炼等。

首先是调理饮食,患者应该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

同时,患者还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也是治疗气逆的重要方法。

另外,适当进行运动锻炼也有助于改善气逆的症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脾胃功能。

除了调理饮食和情绪,中医药物治疗也是治疗气逆的重要方法。

中医认为气逆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因此在治疗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健脾和理气作用的中药进行调理,如香附、陈皮、白术等,有助于改善气逆的症状。

此外,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也可以作为治疗气逆的辅助手段,通过调理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脾胃功能。

综上所述,气逆是一种常见的病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调理饮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同时可以考虑中医药物治疗和中医疗法进行调理。

希望本文所述的气逆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有所帮助,能够早日摆脱气逆的困扰,恢复健康。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第七版)》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 导论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2.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 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 过程。
10.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 种配伍方法叫相须。 11.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 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 12.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 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称相畏。 13.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叫相杀。 14.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 消失的一种配伍谓相恶。 15.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谓之相 反。 16.解表药:凡具有发散功效,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解除表证的 药物称解表药。 17.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这类药物大多味辛性温,辛能 散,温能通,故发汗作用强,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18.辛凉解表药:又称发散风热药,这类药物大多味辛性凉,发汗解 表作用缓和,主要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19.祛风湿药:凡具有祛风除湿功效,以祛除风湿为主要作用,治疗 风湿痹证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20.祛湿药:凡具祛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 的药物称祛湿药。 21.化湿燥湿药:凡具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 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称化湿燥湿药。 22.利水渗湿药:凡具利水渗湿功效,以利水渗湿、通利小便为主要 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23.清热利湿药:凡具清热利湿功效,以清利湿热为主要作用,治疗 湿热证的药物称清热利湿药。 24.清热药:凡具清热功效,以清除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热性病证 的药物称清热药。 25.清热泻火药:凡具有清热泻火功效,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治 疗气分实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泻火药。 26.清热解毒药:凡具有清热解毒功效,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治 疗各种热毒和火毒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解毒药。 27.清热凉血药:凡具清热凉血功效,以清热凉血为主要作用,清营 分、血分热的药物称清热凉血药。 28.清热燥湿药:凡具清热燥湿功效,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治疗 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药物称清热燥湿药。

中医的“气化”、“气机”理论

中医的“气化”、“气机”理论

中医的“⽓化”、“⽓机”理论⼀篇⽂章全⾯了解中医的“⽓化”、“⽓机”理论提要:⽓化,是指⽓的运动及其所产⽣的各种变化,⽓化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提要:概念,⽓机理论蕴涵于其中。

各脏腑以不同⽅式参与整体的⽓化、⽓机活动,整体的⽓化、⽓机活动是各脏腑综合作⽤的结,同时⼜是维持脏腑间平衡的重要因素。

“⽓化”是《内经》所论⽣命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命题,作为词语,也是在《内经》之中⾸次运⽤。

⾃此以降,⽓化就成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受⼈们的关注和研究。

⽓化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机理论蕴涵于其中。

⽓化、⽓机是⼈体⽣命活动存在的基本⽅式和状态,脏腑经络是其发⽣的场所,脏腑经络的机能是其具体体现,脏腑阳⽓为其动⼒源泉。

⽓化、⽓机失调是⼈体疾病发⽣的基本病机之⼀。

整体的⽓化、⽓机活动是各脏腑综合作⽤的结果,同时⼜是维持脏腑间平衡的重要因素,正是脏腑及精微物质的⽓化、⽓机之聚散、升降出⼊运动,才构成了整体⽓化、⽓机活动的总画⾯。

⽓化的内涵⽓化,是指⽓的运动及其所产⽣的各种变化。

要解读“⽓化”的涵义,务必在熟悉《内经》所论“⽓”的涵义之后,也要对其论述“化”的原⽂内涵有所认识。

如此才能够全⾯⽽深刻理解其中所论“⽓化”意义。

“化”出现的频率分别为《素问》524次,《灵枢》34次,“⽓化”仅仅出现了13次。

《内经》所论⽓化可以概之为:宏观维度的⽓化,是指天地间阴阳之⽓相互作⽤所导致的⼀切变化,包括天地阴阳之⽓对⼀切事物的新⽣、成长、消亡所带来的影响,运⽓理论所⾔的⽓化即是此意。

中观维度之⽓化, 是指天地阴阳之⽓变化与⼈的⽣命融为⼀体,主要体现在⾃然⽓化所表现的时间节律与⼈体⽣命现象以及⼈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对⼈体的⽣理机能、病理变化,以及对治疗措施产⽣的影响。

就微观意义⽽⾔,⽓化是在⾃然之⽓的参与下,⼈体所发⽣的各种⽣化活动,可以从以下五个⽅⾯予以认知:①饮⾷化⽣为精、⽓、⾎、津、液等维持⽣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并在此过程中产⽣各种⽣理机能活动;②⼈体脏腑将精微物质经过代谢转化为汗、尿、粪渣等作⽤;③⼈体⽣命过程(⽣、长、壮、⽼、已)的演化作⽤;④在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下,⼈体⾃⾝的调整、防御、修复作⽤;⑤机体在病理状态下对药物的、针刺的、艾灸的治疗所发挥的相应效应等。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诊断学)-试卷11 (1)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诊断学)-试卷11 (1)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诊断学)-试卷11(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2型题(总题数:4,分数:8.00)1.患者,男,56岁,素患眩晕,因情急恼怒而突发头痛而胀,继则昏厥仆倒,呕血,不省人事,肢体强痉,舌红苔黄。

脉弦。

其病机是(分数:2.00)A.气郁B.气逆√C.气脱D.气陷E.气结解析:解析:气逆证是体内气机升降应降反升或升发太过所表现的证候。

不同的脏腑表现不一样,总的特点是呼吸道、上消化道有逆气上冲经口鼻而出,或头面气血过度充盈,郁滞的症状。

根据题干,此患者属于气逆证,此题正确答案是B。

2.患者身材瘦小,小腹坠胀,喜深吸气,身体困倦,大便略稀,舌淡,脉弱,其证候是(分数:2.00)A.气虚B.气滞C.气陷√D.气逆E.气血两虚解析:解析:气陷证是因气虚而升举无力、清阳下陷所表现的虚弱证候,临床表现是腰腹气坠感,久泻久痢不止,便意频频,白浊带下,或胃、肾下垂,脱肛,阴挺,头晕眼花,面色晄白,耳鸣,气短不能接续,及气虚证的其它表现。

根据题干,此患者属于气陷证,所以此题答案为C。

3.患者,女,31岁。

神疲乏力,少气懒育,形体消瘦,劳累则月经漏下不止,舌质淡白,脉弱。

其证候是(分数:2.00)A.气虚B.血虚C.气血两虚D.气不摄血√E.气随血脱解析:解析:气不摄血证是气虚摄血无力导致血液溢于脉外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吐血、衄血、便血、吐血、崩漏等慢性出血,面色无华,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舌淡嫩苔薄白,脉弱或芤。

根据题干,此患者属于气不摄血证,所以此题答案为D。

4.患者,女,32岁,胸胁、乳房胀痛,闷闷不乐。

经来腹部刺痛。

经色紫黯,量少,夹有血块,舌质紫黯,脉弦涩,其证候是(分数:2.00)A.气虚血瘀B.肝气郁结C.气滞血少D.气滞血瘀√E.寒滞肝脉解析:解析:气滞血瘀证是由于气机郁滞而导致血行瘀阻的复合证候。

临床表现是身体局部痞满、胀痛、窜痛,继之出现刺痛、拒按而不移,或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健忘失眠,或面色晦暗青紫,或妇女乳胀、痛经,经闭,产后恶露不尽,血色紫暗夹血块,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或结代。

中医护理学第六章病因病机

中医护理学第六章病因病机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病机【重点难点】一、病因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切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原因都是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它包括了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

(一)外感致病因素1.六淫:——六淫概念:六淫是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独立性与相兼性;转化性。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风性轻扬开泄,易伤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主痛;③寒性收引。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粘滞;③湿性重浊;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6)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耗气伤津;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致肿疡: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2.疠气:又称疫疠、温疫、疫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感病邪。

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

(二)内伤致病因素1.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内伤七情是指突然、剧烈或持久的七情刺激,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致病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直接伤及内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主要表现为①怒则气上;②喜则气缓;③悲则气消;④恐则气下;⑤惊则气乱;⑥思则气结。

(3)情志变化与病势密切相关。

2.饮食:饮食失宜包括三方面:①饥饱失常;②饮食不洁;③饮食偏嗜。

3.劳逸:(1)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气逆的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气逆的病机

概念:气逆指气机升降失常,或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情志内伤,或饮食寒温不适,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浊壅阻等引发脏腑之气上逆所致。

亦有因气虚而上逆者。

表现:气逆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

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气喘;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而胀,面红目赤而易怒;若肝气暴张,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则可发作咯血、吐血,甚则壅遏清窍而发作昏厥。

因虚而气逆者,如肺虚而失肃降,或肾虚而不纳气,均可致肺气上逆;胃虚失降亦可导致胃气上逆。

中医护理学重点-病因病机

中医护理学重点-病因病机

中医护理学重点-病因病机1、六淫中最易伤人阳气的是:寒湿。

2、瘀血疼痛和特点:刺痛。

3、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邪正盛衰。

4、具有“善行”特点的病邪是:风。

5、燥邪最易伤肺。

6、在气虚的基础上表现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为:气陷。

7、哪种病邪致病易引起病程长或反复发作:湿。

8、导致“疏泄功能失常,胆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的情是怒。

9、符合瘀血致病的病证特点是:刺痛。

10、阴盛格阳表现为:假热。

11、病因有多种,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病因阴阳失调。

12、你认为痰与饮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哪一川:浓度较大较黏稠者为痰,浓度较小较清稀者为饮。

1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指:正气不足,邪易侵犯人体。

14、先阴虚内热继而畏寒肢冷便溏属于:阴损及阳。

15、六淫是指: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16、风邪的特点:其性开泄。

17、寒气收引是指:使气机收敛,经络筋脉挛急。

18、久卧和劳力过度都会损伤:气。

19、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生风动血。

20、症见发热,烦渴,四肢困倦,胸闷呕恶者为何邪致病:暑湿之邪。

21、湿邪侵犯人体常先影响脾。

22、外感何种病邪,可引起干咳少痰,或痰液难咯,或痰中带血:燥邪。

23、造成着痹的主要邪气是:湿邪。

24、劳神过度主要损伤:心脾。

25、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取决于:正气的强弱。

26、“实”的病机概念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27、火邪、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易耗伤津液。

28、哪项属于火毒为患:水火烫伤。

29、气滞病机,主要是指:气机不畅,流通受阻,脏腑经络功能障碍。

30、“邪气盛则实”中的“实”是指:邪气亢盛而致的实证。

31、“精气夺则虚”中的“虚”是指:指正气不足而出现的虚证。

32、哪项不属于结石的致病特点:多发于六腑。

33、阴阳失调的概念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

34、真寒假热证产生的机制为:阴盛格阳。

35、胃脘冷痛多因:寒邪犯胃。

36、病人因生气后,觉胸胁痞满,恶心呕吐,暖气不舒,其证属:肝气犯胃。

《中医内科学》_第五节呃逆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五节呃逆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五节呃逆_中医世家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

《内经》首先提出本病病位在胃,并与肺有关;病机为气逆,与寒气有关。

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胃为气逆为哕。

”《灵枢·口问》曰:“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人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并提出了预后及简易疗法,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谓:“病深者,其声哕。

”《灵枢·杂病》谓:“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将其分为属寒,属虚热,属实三证论治,为后世按寒热虚实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

而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胃、食道手术后等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膈肌痉挛,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呃逆的病因有饮食不当,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

1.饮食不当进食太快太饱,过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致寒气蕴蓄于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并可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使膈间气机不利,气逆上冲于喉,发生呃逆。

如《丹溪心法·咳逆》曰:“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

”若过食辛热煎炒,醇酒厚味,或过用温补之剂,致燥热内生,腑气不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也可发为呃逆。

如《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2.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胃气上逆挟痰动膈,皆可发为呃逆。

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咳逆》所说:“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

”3.正气亏虚或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等,均可损伤中气,使脾胃虚弱;胃失和降;或胃阴不足,不得润降,致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生呃逆。

中医学名词解释(期末考试)

中医学名词解释(期末考试)

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2.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

3.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4.阳虚则外寒: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即出现的虚寒征象。

5.阴虚则内热: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

6.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7.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8.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9.阳虚外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

10.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11.阴虚内热: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

12.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1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14.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5.平肝和胃法: 又称调理肝脾法。

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16.母病及子: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

病机十九条归纳总结

病机十九条归纳总结

病机十九条归纳总结在中医理论中,病机是指疾病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通过对病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众多的病机理论。

现将其中的十九条病机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是指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机体失去平衡状态,从而引发疾病。

常见的气机失调病机有气滞、气郁、气逆等。

对于气机失调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调整人体气血运行来恢复平衡,如针灸、按摩、调理饮食等方法。

二、寒邪侵袭寒邪侵袭是指寒冷的气候或寒冷食物等外界寒气进入人体,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出现病理变化。

常见的寒邪侵袭病机有寒凝、寒邪束表等。

治疗寒邪侵袭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温补、祛寒的方法来驱散寒气,恢复正常气血运行。

三、瘀血停滞瘀血停滞是指血液在人体内滞留,无法正常流通,导致病理状态的出现。

常见的瘀血停滞病机有瘀滞、血淤等。

治疗瘀血停滞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病机。

四、湿邪困阻湿邪困阻是指湿气积聚在人体内,引起机体功能受损,从而发生疾病。

常见的湿邪困阻病机有湿困、湿浊等。

治疗湿邪困阻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祛湿的方法来清除湿气,恢复机体的正常状态。

五、燥邪炽盛燥邪炽盛是指干燥的气候或口干舌燥等因素导致体内津液不足,引起病理变化。

常见的燥邪炽盛病机有津亏、津伤等。

治疗燥邪炽盛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滋阴润燥的方法来补充津液,纠正病机。

六、火热炽盛火热炽盛是指内外因素导致机体火气过盛,引发疾病。

常见的火热炽盛病机有火旺、火邪蓄结等。

治疗火热炽盛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的方法来调节体内的火气,达到治疗的目的。

七、肝郁气滞肝郁气滞是指情绪压抑、不畅等原因导致肝脏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病理变化。

常见的肝郁气滞病机有肝气郁结、肝火旺盛等。

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来调节肝脏的功能,改善疾病症状。

八、脾胃失调脾胃失调是指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引发疾病。

中医病理学3

中医病理学3

中医病理学3中医病理学-----病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病因饮食失节-----饥饱不调、饮食偏嗜、饮食不洁劳逸过度-----过劳(劳神、劳力、房劳)、过逸其他因素----痰饮、淤血、结石、虫积一、外感六淫(一)风邪-----春季主气,五行属木,入通于肝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伤头面、体表(头痛、面瘫、汗出、恶风)2、风性善行数变-------------发病急、传变快、病位症状游走不定(中风、寻麻疹)3、风性主动-------------------动摇症状(眩晕、震颤、抽搐)4、风为百病之长------------媒介性(风寒、风热、风湿)(二)寒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伤寒(寒伤体表:恶寒发热—麻黄汤)中寒(寒伤内脏:脘腹冷痛---理中丸)2、寒性凝滞,寒性主痛----------气血凝滞,经脉不通3、寒性收引-------------------------筋脉拘急,毛窍闭塞(无汗、抽筋)(三)暑----壮热、阴亏、气虚、湿阻---清暑益气汤1、暑性炎热,阳热亢盛----------高热、汗出、口渴、脉大2、暑多夹湿,湿热并存----------胸闷、体倦、大便不爽、身热不扬3、暑性升散,伤津耗气---------口渴、气短、尿少(四)湿1、湿为阴邪,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气机不畅(胸闷身重脘痞),损伤脾阳(腹泻)2、湿性重浊---------周身困重,稠浊不清(分泌物、排泄物---面垢、尿浊、便溏、带下)3、湿性粘滞--------症状的粘滞和病程的缠绵性(湿疹、风湿性关节炎)4、湿性趋下--------易伤下部,腰膝症状为多。

(五)燥-----清燥救肺汤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五官七窍皮肤干涩,毛发不荣。

2、燥易伤肺--------------------干咳痰少(六)火1、温、热、暑、火的区别2、火的生成与分类------天火与人火火性燔灼------高热、脉数火性炎上------面红耳赤、口舌糜烂火邪致病伤津耗气------口渴、乏力、汗出、尿少生风(热极生风)动血(血热妄行)-----抽搐、出血易致疮疡-----局部红肿热痛易扰心神----心烦失眠、狂躁外感病辨证治疗规律1、外感风寒-----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稿本、辛夷、苍耳麻黄汤、桂枝汤、通宣理肺丸2、外感风热-----薄荷、牛蒡、桑叶、菊花、柴胡、升麻、蝉衣银翘散(解毒丸)、桑菊饮(抗感解毒冲剂)3、芳香化湿-----藿香、佩兰、白豆蔻、草豆蔻、苍术----藿香正气丸4、解暑-----------西瓜、丝瓜、鲜竹叶、西洋参、荷叶--------清暑益气汤5、祛风湿------止痛:独活、羌活、威灵仙、防己、秦艽------羌活胜湿汤、九味羌活颗粒舒筋:木瓜、伸筋草、路路通、穿山龙、白花蛇、桑枝----木瓜丸、活络丹强筋壮骨:骨碎补、续断、桑寄生、狗脊、虎骨----补正续骨丸、独活寄生汤清实热---石膏、知母、栀子、芦根、竹叶------白虎汤清热燥湿---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龙胆草----龙胆泻肝汤请热解毒---温毒: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跟、穿心莲、贯众—五味消毒饮、板蓝根冲剂6、清热泻火疮毒:紫花、野菊花、蒲公英、红藤、败酱、鱼腥草---仙方活命饮退虚热----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白薇------青蒿鳖甲汤利咽喉---山豆根、射干、马勃-----北豆根冲剂、六神丸明目---决明子、青葙子、夏枯草、木贼-----明目地黄丸# 风湿性关节炎---乌头汤、当归拈痛汤、独活寄生汤、四妙丸、枉痹冲剂、活络丹# 神经炎、面瘫----牵正散、玉真散、川芎茶调散二、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1.直接损伤内脏-----心肝脾为主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北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有则气闭。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病机一、A11、血燥生风的病因是A、产后恶露,日久不净B、热病后期,阴津亏损C、水不涵木,浮阳不潜D、生血不足或外伤失血E、血虚津亏,失润化燥2、六经由表入里传变的次序是A、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B、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阳明→少阳C、太阴→太阳→少阴→阳明→厥阴→少阳D、太阳→太阴→阳明→少阴→少阳→厥阴E、太阴→阳明→厥阴→太阳→少阴→少阳3、内伤病传变的形式包括A、脏与脏传变B、脏与腑传变C、腑与腑传变D、形脏内外传变E、以上皆是4、“大实有羸状”的证候性质是A、真实假虚证B、实中夹虚证C、由实转虚证D、真虚假实证E、虚实错杂证5、阳偏胜的病理状态是A、阳气亢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B、阴液不足,阳气失制而偏盛C、阳气亢盛,耗伤机体的阴液D、阴寒之邪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E、以上均非6、气逆最常见的脏腑是A、肺、胃、肾B、心、胃、肝C、肝、胃、肾D、肺、胃、肝E、肝、肺、肾7、津伤化燥多发生的脏腑为A、心、肺、胃B、肝、脾、肾C、肝、肾、大肠D、脾、胃、大肠E、肺、胃、大肠8、使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邪正盛衰变化是A、邪正相持B、正虚邪恋C、邪盛正衰D、邪去正虚E、正盛邪退9、下列哪项为虚证的临床表现A、二便不通B、五心烦热C、精神亢奋D、烦躁不宁E、疼痛剧烈10、“实”的主要病机是A、邪气亢盛B、正气旺盛C、气血瘀滞D、水液蓄积E、痰浊壅滞11、决定病证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是A、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B、阴精阳气的盛衰C、气血的盛衰D、正邪的盛衰E、阴阳的盛衰12、阴盛格阳属于A、阳偏衰B、阴偏衰C、阳损及阴D、真热假寒E、真寒假热13、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A、阴病治阳B、阳病治阴C、虚则补之D、实则泻之E、热者寒之14、邪热内伏,反见四肢厥冷的病机特点是A、阳盛则阴病B、阴盛则寒C、阳虚则寒D、阴损及阳E、阳盛格阴15、阴损及阳是指A、阴虚不能制约阳气B、阴盛于内,格阳于外C、阴虚阳无以化生,阳亦亏虚D、阴盛伤阳,阳气受损E、以上均非16、阳偏衰常见于A、肝、心、肾B、脾、心、肾C、肺、心、肾D、肝、脾、肾E、脾、肺、肝17、气不摄血多与哪一脏的功能失调有关A、肝B、心C、脾D、肺E、肾18、气大量丢失的病理变化为A、气虚B、气滞C、气逆D、气闭E、气脱19、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是A、气脱B、气滞C、气逆D、气闭E、气虚20、导致湿浊内生的病因是A、脾失健运B、膀胱失司C、肺失宣降D、三焦气化失司E、肾的气化功能减退21、下列哪项不是阴虚风动的临床表现A、筋脉拘挛B、手足蠕动C、低热起伏D、脉细如丝E、神昏谵语22、“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A、肺气不足,寒饮内停B、胸阳不振,阴寒内盛C、痰湿内阻,从阴化寒D、脾肾阳虚,阴寒内盛E、恣食生冷,寒伤中阳23、“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说明了津液与气的哪种关系失调A、水停气阻B、气随津脱C、津枯血燥D、津亏血瘀E、血瘀水停24、津液耗损导致血行瘀滞不畅的病理变化称为A、津枯血燥B、水停气阻C、气随津脱D、血瘀水停E、津亏血瘀25、血脉瘀阻,血行不畅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液停聚的病理变化称为A、津枯血燥B、水停气阻C、气随津脱D、血瘀水停E、津亏血瘀二、B1、A.眩晕欲仆B.目睛上吊C.手足蠕动D.手足拘挛不伸E.咳嗽咽痒<1> 、血虚生风可见A、B、C、D、E、<2> 、热极生风可见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血燥生风,指血虚津亏,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生风的病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中医脏腑病机: 气逆
.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气逆于上而难下的病理状态。

.升降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降相因,是维持脏腑机能活动所必须的条件。

● 气的升降●
是由各脏腑的机能活动共同协调完成的,如果脏腑机能紊乱,则气的升降运动就会失去原有的规律,从而出现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的改变,气逆便是其中也很常见的病理变化。

在脏腑的气机升降中,肺、胆、胃主降,降则不上逆,气逆也如其他气机失常一样,可以从病象来见如:
肺气上逆则咳嗽喘息
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
胆气上逆则胁闷呕苦
肝气本生发而疏泄行,若肝木生发太过,则也为逆,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甚至血随气逆而见衄血、咯血、吐血等症候。

肝升则脾也升,若肝气逆则乘脾而腹痛腹泻,当抑肝木而扶脾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