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修改建议类(四)

合集下载

最新历史高考试卷中41题的解题技巧

最新历史高考试卷中41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试卷中41题的认识和解题技巧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

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

(2---3分)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

(2---3分)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

(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具体解题技巧一、题型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2 、从材料陈述看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3)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注意:(1)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历史人物评价:(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修改建议类(四)

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修改建议类(四)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四、修改建议类高考历史41题主观题越来越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利用正确的史观,做到论从史出才是解答的关键。

既然是修改,就可以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

但这只是基础思路,更重要的是以下几个绝招。

1.(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解析】从“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可以看出编者站在革命史观上分析问题。

所谓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因此在目录中编者加大对中共的肯定和对国民党的否定,如“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第41题解题 高考历史

第41题解题  高考历史

四、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C.实战熟能生巧,面对难题从容不惧
变式练习题1. (12分)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
比较表一、表二,提取有关中美科技发展的信 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变式练习3: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表格内容提炼从19世纪中期到21世纪初期英 国的城市印象发生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 说明。
四、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 行论证 (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 维观点 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讨巧”的得分手 段。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使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 且你的论据确凿。
四、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四、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4.理解题目情境,答其所问,不偏不倚
①从表格中可获取新增加的节 假日项目名称以及内涵、节假 日天数的调整、不同时代(年 份)所对应的节假日及其天数 等重要的情境信息。 ②对这些信息进行纵横观察和 提取,并结合时代背景(所学 知识),按照题目设问和作答 要求针对其中一种变化趋势的 成因进行“说明”,而不需要
任何历史认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存在基础之上的,而 时空就是历史存在的方式。因此,运用材料论证时,必须对材 料进行时空上的甄别,以免出现论证逻辑错误。如2015年全国 Ⅰ卷第41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公式进行探讨。如果 考生采用世界史在新航路开辟前的史实和中国史在1840年鸦片 战争以前的史实,就会出现史料与史论时空不对应,史料不能 印证史论成立。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历史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开放性试题解题技巧共19张PPT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历史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开放性试题解题技巧共19张PPT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历史全国新 课标卷第41题开放性试题解题技巧 共19张PPT
• 一、近几年高考命题趋势分析
• 1、从2021年至2021年题目的特点:没 有限定范围,从正反方面答复皆可, 主要考察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
• 2、2021年发生变化,题目特点:要求 从材料获取信息,主要考察学生的阐 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方法:〔1〕、审清题意〔分析见上面〕。 〔2〕解答题目。①观察表格中直观信息,进展概括。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对 表格中要求作答的文字照抄;二是对要求作答的不同类别工程进展纵向和横 向比较;三是对变化的数字用恰当的程度用词表述,如增加、减少、增长、 迅速增加、迅速减少、快速增长、大幅度增加、大幅度减少、大幅度增长等。 A、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1953年至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 增长迅速。 B、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1959年至1961年粮食产量 大幅度下降。 ②解析表格中的深层信息,主要是分析其中直观信息的成因和影响等。 A、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 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方案〞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 义全面建立的开场,方案经济体制的实行。 B、说明:苏联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开荒地区上 交的粮食减少。中国也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 化运动、苏联背信弃义等因素的影响。均与方案经济体制相关。
The End
谢谢您的聆听!
期待您的指正!
2.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古代
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比较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平面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
(中心语\提示语)
(限定语\答项语)

高中历史全国卷41题解题指导(共79张PPT)

高中历史全国卷41题解题指导(共79张PPT)
•——均摘编自徐生忠《15至17世纪中英两国流民问题比较研究》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应对流民问题举措的相似之处。结果 为何截然不同? •答什么:不同的结果及其原因,是两问。
审题要审到什么程度?审题时要注意时间空间,时间1884年,空间是英国,限定 词有,在前面提醒了是格林尼治,英国时间,所以历史条件应是从为什么是英国, 为什么会在1884年?为什么是国际时间?
二、解题的总体原则
• 材料二 面对流民大量涌向伦敦等大城市的情形,英国订立“血腥立法”惩治流民, 以后则逐步建立一整套济贫制度,加强对流民的管理和疏导。政府还大力鼓励发展工 场手工业,吸纳剩余劳动力。 • 明朝采取招抚流民回原籍复业、就近附籍等方法,并且给予复业者耕牛良种、免 除赋税等安抚优恤措施,安置了大部分流民。明朝还仿效东晋侨置郡县的办法,“招 流民十二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然而,明朝的流民政策并 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流民回籍后不堪封建重负仍然逃亡,而武力镇压更激起流民的反 抗,终于酿成明末农民大起义。
• 突出问题:洋务运动:一场金融缺位的“近代化”
• 有的同学在审题时也注意到了求答项,比如是积极作用。但在组织答案时写的提示语 是作用,后来把局限性也写上了。这告诫我们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高考的坑都在设 问里面。
二、解题的总体原则
(2) 阶段和理由:(示例) 第一阶段: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2分)第二阶段: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 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2分) 历史条件 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迅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2 分)②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员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扩大,对 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3分) ③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 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标准时间和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分)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关于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的两 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指出不同的原因 幅“教材目录”
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
式”
讨”
1950—2008我国部分节假日 “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变化的趋势并说
状况
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议定一个具体的议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提炼出一个观点(玄奘西游鉴 “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真东渡)
近中国开埠通商代
“提取一个自开商埠的信息简要分析”
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
“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 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钟表的演变
“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 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近代中国在外来侵略下的反抗、“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
例2,评论史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响〞模式 。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 材料中的史实进展评析,史论结合。〕
附:找出不同看法解题技巧 一、解题要领 1. 提出不同观点; 2.论述观点; 3. 再次说明观点;
例3,提出不同看法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 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的“公式〞为切入点,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对这一“公式〞进展探讨,全面考察学生阅 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探讨 问题的多种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 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开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生 产组织形式等要素构成。该公式主要说明了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生 产力的奉献,近代以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使生产力各要素的 效益发生增殖〔代数性倍增〕,这是对材料公式的理解;而此题 的落脚点还要运用史实探讨,可以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 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 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展论证。只要认可其中一个关系,并 进展合理的论证即可。当然,也可以对公式进展修改、补充、否 认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修改建议类(四)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修改建议类(四)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四、修改建议类高考历史41题主观题越来越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利用正确的史观,做到论从史出才是解答的关键。

既然是修改,就可以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

但这只是基础思路,更重要的是以下几个绝招。

绝招一:运用史观1.(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解析】从“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可以看出编者站在革命史观上分析问题。

所谓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因此在目录中编者加大对中共的肯定和对国民党的否定,如“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高考备课】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四)——史料比较类 Word版含解析

【高考备课】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四)——史料比较类 Word版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四)——史料比较类比较类试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有效应对全国卷第41题“史料比较类”试题,必须把握出题规律,掌握技巧,通过在平常练习中掌握方法和规律。

典例(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比较两个目录,指出一处不同,并说明原因。

第二步,抓关键信息——目录A 世界近代史开端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目录B 以16世纪世界为开端;目录A摘编自1972年版,目录B摘编自2011年版。

第三步,确定比较点——目录A与B以不同时间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

第四步,分析原因——之所以认识不同是因为目录A编写于文革时期,目录B出现于改革开放后。

第五步,组织答案——先指出不同,然后分析原因。

要有条理性,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答案仅供参考)示例1 不同: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

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2分)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

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

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

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10分)示例2 不同:目录A反映的内容主体便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而目录B既关注了西方,也关注到东方;既关注政治斗争,也关注经济变化与思想文化。

(2分)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第41题解题要领

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第41题解题要领

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第41题解题要领一、观点评论(析)题解题方法第一、提取材料观点。

第二、表明态度及看法。

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

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

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

(关键词可以抄下来)第三、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主观、客观。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四、总结升华。

回扣观点,升华总结。

例1(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例2(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历史高中高考试卷习题中41题的解题技巧

历史高中高考试卷习题中41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试卷中41 题的认识和解题技巧注意:〔 1〕价偏重于从史中得出;述偏重于表达史;认识:分固定、属于开放性。

它的开放表在以下四个方面: 材料开放、开放、重于运用史或者唯物史,说明自己史事件、人物、点的(2) 价、述一般含有志性的,答案开放、学生的思开放。

如:价、、述、明、、如何解、你、你的看法、你的点、如何理解等解技巧指 :史人物价:步一:看、明要求、确定象〔 1〕定性价即整体价;步二:材料提点〔 2〕定量价,即以史明。

在提点的候一定要做到言意并要用表述。

〔 3〕一分二和看主流相合。

步三: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序号化〕史事件或象价:在答案要分三段:第一段点局部。

在一局部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言写出你〔 1〕根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史境中行价。

从材料中提出来的点,第二步亮明你的点,表述用一定要确定。

比方我⋯⋯正确、〔 2〕需要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等,看价角度。

我同意⋯⋯等。

〔 2---3分〕二、解步第二段:史合局部〔7---8 分〕第一步:完整的材料,提点在一局部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次运用史来你的点,尽量要做到史合。

提点 , 弄清几个:用史来个点。

史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的客象者的主是什么?思路一:政治、、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有几个点?思路二:外因、外因。

各点之是什么关系?思路三:国因素、国内因素。

区:了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材料,断章取,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当成目思路四:与事件有关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等。

要的点,致全皆。

不同的适用不同的思路,在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与注意:①如果是:材料中某某的某某点,只能同意。

点要密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表述要准确,次要清晰。

②提出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左右的在大构思如何表有利于你接下来第三段:局部。

〔 2---3 分〕,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

用理来个点或写性言。

〔个一定要合道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史唯物主第二步:述点并点行判断表和相关的史史以及史展的等来。

历史高考试卷中41题的解题技巧

历史高考试卷中41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试卷中41 题的认识和解题技巧注意:( 1)议论着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论类着重于表达史实;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

它的开放表此刻以下四个方面:资料开放、问题开放、议论重视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许唯物史观,表示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看法的认识(2) 议论、评论类设问一般含有标记性的词语,答案开放、学生的思想开放。

如:议论、简评、评论、说明、论证、怎样解说、你以为、你的见解、你的看法、怎样理解等解题技巧指导 : 历史人物议论: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立对象( 1)定性议论即整体议论;步骤二:细读资料提炼看法( 2)定量议论,即以史实说明。

在提炼看法的时候必定要做到要言不烦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 3)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联合。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重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历史事件或现象议论: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看法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 1)依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议论。

资猜中提炼出来的看法,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看法,表述时用词必定要确立。

比方我以为正确、我( 2)需要联合背景、特色、作用、影响等等,看议论角度。

赞同等。

( 2---3 分)二、解题步骤第二段:史论联合部分( 7---8 分)第一步:完好的阅读资料,提炼看法在这一部分中要修业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看法,尽量要做到史论联合。

提炼看法 ,弄清几个问题:用史实来论证这个看法。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剖析。

议论的客观对象议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有几个看法思路二:外因、外因。

各看法之间是什么关系思路三:国际要素、国内要素。

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好、正确的阅读资料,断章取义,随意把资猜中的随意一句话当作题目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系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要论证的看法,致使通盘皆输。

不一样的问题合用不一样的思路,在审题时必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可以想一句写一句。

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第41题设计思路与解题要领共26页文档

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第41题设计思路与解题要领共26页文档

※(2011年宁夏卷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 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 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 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 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仅表示 赞同往 往不够

观点缺陷:否认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的存在
2013年以前41题观点论证的程式化
解题要领: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 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 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 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 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
解题三段式——
观点(提炼—表态—阐释) 论证(论点或角度1—实证;论点或角度2—实证 …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要清晰。) 结论(升华、补充、拓展、评判)
※ (原创)传统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 史的开端,这种屈辱直至1949年方才终结。现在有许多人 认为: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使命,它是用侵略的手段来 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 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如果没有鸦片战 争,中国人也许至今仍在封建专制的黑洞中三跪九叩。英 国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强盗式的侵略,但客观上推动 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为此,我们应该感谢鸦片战争。毋宁 说,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耻辱,倒不如说,正是这场战 争使中国开始觉醒,促进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 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
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
四、修改建议类
高考历史41题主观题越来越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利用正确的史观,做到论从史出才是解答的关键。

既然是修改,就可以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

但这只是基础思路,更重要的是以下几个绝招。

绝招一:运用史观
1.(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解析】从“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可以看出编者站在革命史观上分析问题。

所谓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因此在目录中编者加大对中共的肯定和对国民党的否定,如“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答案】
答案示例1:(“示例”只做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答案示例2:增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内容。

理由: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对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

答案示例3:增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由:增加该内容,可以反映出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

中国抗战,减轻了苏美英等国的压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绝贡献,中国赢得了世界尊重,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示例4:压缩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内容.理由: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国民党反共高潮或黑暗统治不是主流。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国军且战且退,但一直顽强抵抗到抗战胜利。

调整该内容,才符合抗日战争的事实。

绝招二:紧扣题眼
2.(2016•东北名校2016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学者撰写“辛亥革命讲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六章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第七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清起义和群众自发斗争
第八章晚清的立宪运动
第九章保路风潮
第十章黄花岗起义
第十一章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
第十二章“南北和谈”和南京临时政府
第十三章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十四章余波——为挽救共和国而斗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题眼为“辛亥革命讲义”,由此可知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第一小问修改建议,“辛亥革命讲义”未涉及武昌首义,这明显不合理,可把第十章“黄花岗起义”改为“武昌首义”;第二小问,修改的理由:首先,黄花岗起义出现在第九章保路风潮之前;其次,“第十一章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发生在武昌首义之后。

【答案】建议:将第十章“黄花岗起义”改为“武昌首义”
理由:黄花岗起义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发动的广州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影响巨大,但以失败而告终,且出现在保路运动之前。

从第十一、十二章标题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已进入高潮——这是武昌起义之后革命形势发展的结果。

因此,改为“武昌首义”从时间、内容上与前后两章相衔接。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变式训练】
1.(2016•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28)(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版《世界史》一书中有关“工业革命”内容的目录摘编。

根据上述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修改建议可结合目录内容,利用工业革命的相关成就和史实,适当加以说明即可。

【答案】建议1:在“1.什么是工业革命”目录下增加“英国社会工业发展环境的具备”一子目。

(2分)
修改理由:工业革命是英国社会环境中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具备的产物,(2分)没有对这些社会环境知识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2分)
建议2:在“7.荒芜的村庄”目录下增加“喧闹的城市”一子目。

(2分)
修改理由: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的大发展,(2分)城市的空前繁荣和扩大是工业革命成就的主要体现之一。

(2分)(注: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2015·湖北荆门高三1月调研·41)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全一册”部分目录。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五代十国
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第五节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
第六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七节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元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本小问考查学生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同时涉及历史论述能力考查,答题模式为先呈现修改建议,然后用史实论述,思路较广,答案多元化,角度一据材料目录可知该目录重视政治史,忽略经济史,章名中“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内容过少,相应理由论述可参考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成就突出,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对宋元社会以及后世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教材受传统史学观念的影响,偏重政治,增加经济史比重更利于全面把握历史发展进程,角度二结合必修二经济史和史学观念可知,在材料“03版教科书目录”中经济部分,社会史观体现不足,可考虑增加宋元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一目,相应理论论述可参照宋元时期,封建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发展,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民阶层扩大,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人们的衣、食、住、行及习俗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市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增加该部分内容,更能反映宋元社会演进的全貌。

【答案】修改建议: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统合目录。

(4分)
修改理由:一等:观点正确,理由充分,史实准确给7—8分。

二等:观点正确,理由欠充分,史实基本准确给4—6分。

三等:观点基本正确,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给1—3分。

四等:观点不正确,不符合基本史实得0分。

【参考示例】
建议1:增加宋元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一目。

(4分)
理由:宋元时期,封建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发展,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民阶层扩大,各民
族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人们的衣、食、住、行及习俗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市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6分);增加该部分内容,更能反映宋元社会演进的全貌(2分)。

建议2:增加宋元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缩减政治史内容。

(4分)
理由: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成就突出,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对宋元社会以及后世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

该教材受传统史学观念的影响,偏重政治,增加经济史比重更利于全面把握历史发展进程(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