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例题一: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答案:愚公家住在太行山、王屋山附近,由于山北道路阻塞,出入非常不便。于是,愚公决定率领儿孙们,将两座大山挖平,一直挖到海边,以便于交通。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经过几年才挖了一点点。邻居智叟嘲笑愚公的做法,愚公却说,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总有一天会把这两座大山挖平的。
5.人文关怀:通过学习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要点。
(2)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如:巍巍、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等。
-难点:对愚公移山精神内涵的深入理解。
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来概括故事情节和精神内涵。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板书中加入一些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元素,如插图、符号等。例如,在愚公移山的决心部分,可以使用一个坚定的眼神符号来表示愚公的决心;在精神内涵部分,可以使用不同颜色标注不同的品质,如坚定的信念可以用红色表示,勇于挑战可以用蓝色表示,敢于担当可以用绿色表示。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愚公移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愚公移山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愚公移山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愚公移山的基本概念。愚公移山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读准“仞、惩、塞、迂、荷、厝、孀、龀、匮、亡、箕畚”等字的读音。
2.了解寓言的相关知识。
3.领悟本文对比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用提示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大家知道,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一堂课,我们就学习《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同学们要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具体了解愚公的精神。
导入二:激趣型【设计意图:用动画引入,激发学生认知课文内容的兴趣。
】播放《愚公移山》的动画。
同学们,动画中主要人物是谁,他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
对,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流传了上千年,大家想对他了解更多吗?让我们共同走入课文。
课堂实录一、名家说“寓言”。
【设计意图:了解文体常识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教师讲解:关于“寓言”,很多文学大家都有过精彩的论述: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
今天,我们就来研习一则选自《列子》中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二、文题解读。
⒈教师设疑:阅读文题,猜猜看,“愚公移山”告诉了我们关于本文的哪些信息?明确:本文的主人公是“愚公”;本文会讲述一个关于“移山”的故事;作为一个故事,应该交代“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如何移山的、最后山被移走了吗等等情节。
……⒉初读文章,读准字音。
要求:初读文本,正音正字,尤其注意读准“仞、惩、塞、迂、荷、厝、孀、龀、匮、亡、箕畚”等字的读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3、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的深刻含义。
重难点: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2、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2、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3、释题:“愚”(愚蠢、蠢笨、傻)公又是什么意思?(对年老男子的尊称)愚公又是什么意思?(愚蠢的老头)4、自由读课文,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用自己的办法学一学,然后把它多读几遍,(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再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理解文意。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指通豫南“指”通“直”始一反焉“反”通“返”汝之不惠“惠”通“慧”亡以应“亡”通“无”一厝朔东无陇断焉“厝”通“措”(2) 虚词“而”的用法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其”的用法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之”的用法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3)一词多义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帝感其诚其妻献疑以君之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明确:大智大勇,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智慧,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不惧怕困难、能持之以恒、目光长远。
补充:“愚公移山”已经成为了成语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4、讨论:“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你怎么看这个结局?
学生分组讨论3分钟,然后回答,教师归纳: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归纳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们需要当代的新愚公。古人愚公能移山,气壮山河美名传。少年皆做新愚公,宏伟大业早实现。
五、作业设计
创编故事
参考题目:
(1)运石途中
(2)智叟被抢白之后
(3)山神告状
(4)移山之后
学生一边听歌曲,一边看歌词,思考,里面都提到了愚公的什么精神。
学生勾画课下注释并添加笔记。
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歌曲名字就叫做《愚公移山》。愚公到底有什么魅力,让人们千古传唱呢?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列子·汤问》中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认识一下这位传奇老人。
二、资料助读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圃田人(今河南省郑州市)。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道家著名代表。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现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公开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教学重难点: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杞人忧天”说起。
《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初读课文1、读准下列字音:仞惩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荷叩箕畚龀匮亡(亡以应)厝朔2、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2.河阳之北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叩石垦壤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7.甚矣,汝之不惠8.而山不加增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三、翻译课文1、方法指导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工为主,有些文言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语来代替,如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的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的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2、知识积累1)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2)通假字汝之不惠始一反焉一厝朔东3、学生试译4、师生共同订正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2、思考课后练习二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课文,大致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
了解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巩固提高
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作者,名,X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汤问》 寓言 只要有决心和恒习,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列子 御寇 道)
4、愚公一家移山成功了吗?是怎样成功的?
点拨:成功了,是靠大力神的帮助成功移山的。
听,并在文中找相关句子。
培养学生结合注解初步理解文意的能力。
文体知识
抽学生答,然后老师给出正确答案。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其特点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常用手法有比喻、夸X、象征、拟人等;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
河曲有一个叫智叟的人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
④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⑤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
(4)其①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②感其诚(代词,他的)
③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5)而①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②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③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
④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6)于①达于汉阴(介词,到)
《愚公移山》
课题
愚公移山
单元
第六单元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3、愚公移山设计理念:紧扣本文“寓言”的特点,通过学生丰富的学习活动,重点分析讨论课文的对比写法和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一、美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如:荷、箕畚、龀、匮、亡、厝2.学生自读课文及注释,要求读懂课文。
注意积累重要词语:惠、反、亡、厝、且、惩、迂、聚、指、于、许、以、之、曾、焉、诸、尾荷、箕畚、龀、其、匮、苦、感掌握特殊句式: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帝感其诚。
(被动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反问句)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得节奏鲜明、顺畅达意,能够理清文章脉络。
4.学生演读课文,要求演读好人物语气。
如: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用商量、劝说的语气读,读出愚公之妻担忧、热心谋划的心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用嘲讽、鄙视的语气读,读出智叟鄙夷的心理。
5.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二、精析课文。
1.把握本文的寓意。
学生浏览全文,思考: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明确:“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终会取得成功”或“人定胜天”。
2.学生联读文中所有的对话,找出文中的对比处,朗读文章结尾,思考讨论:①这些对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②这些对比有怎样的艺术效果?③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明确:①第一段有三处对话: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这是愚公一家在商量“移山”事宜,特别是解决了土石问题。
第二段集中写愚公和智叟唇枪舌剑的较量(对话略)。
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是故事的开端,“其妻献疑曰”和“杂曰”是故事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辩论更是把故事推向高潮。
【新】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教案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 论了 “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 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 就难免贻笑大方.
4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5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 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 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 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
少仲尼之闻
以天下之美
3.句子.
(1)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2)翻译.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4•作者.
庄子名周,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
的思想,是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
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 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读了这篇寓言后,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五.体验活动
朗读课文删节部分,体会其中比喻的含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拘限)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寡闻陋见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 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这里指浅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二)学法引导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
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审美鉴赏别具匠心的对话美这篇寓言故事,虽是以事明理,但作者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颇具匠心。
对话,不仅体现了人物各自的鲜明个性,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如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句式相同,但内容、语气却有很大的差异。
再如在情节的发展上,其妻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等处对话,都对情节的发展起了恰当自然的推动作用。
(四)重点难点突破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析]这两问,一是检查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从文中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一是对本文中心的理解、把握。
[参考答案]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有:(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的道理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Teaching plan of Yugong moving mountains lesson 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愚公移山范本(最新版)2、篇章2: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3、篇章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4、篇章4:愚公移山模板(规范版)5、篇章5:愚公移山文档(通用版)篇章1:愚公移山范本(最新版)教学目标: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一、习旧引新: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校本课学习的主题?(指名说)白板出示:趣学成语弘美德。
(学生齐读一遍)师:上节课我们新学了那个成语呀?(齐说“井底之蛙”,强调“底”的写法)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讲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看见井口的一小片天,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最大最好。
通过小河狸贝瓦的介绍,青蛙才知道,井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放眼世界、博学多才的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3 愚公移山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
2.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1.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积累语言,梳通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
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愚公移山》就是其中的优秀寓言之一。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三……)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次。
批注阅读感受,标明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方: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
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
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且:将近。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
塞(sè):阻塞。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汉阴,汉水南岸。
以——凭借。
如……何:把什么什么怎么样损:削减。
曾(céng):连……都……焉:疑问代词,哪里。
荷(hè):扛夫:成年男子。
箕畚(jī běn):用箕畚装土石,名词作状语。
孀妻(shuāng):寡妇。
遗男:遗孤,孤儿。
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
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或换牙。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3、愚公移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霄”“渤”“箩”等7个生字,会写“移、霄、渤”等11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全文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走进作者: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三、预习检测:1.生汇报遇到不认识的字的解决方法(你有这么多办法,老师很佩服你)2.检查生的识字成果移山云霄渤海箩筐锄头低洼寡妇痴心妄想夸娥氏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1.面山而居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
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这则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
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
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三.教学重点四.教学难点如何看待愚公移山的做法五教学准备:做好预习准备,可根据课本上的“预习提示”的要求,提出一些具体问题思考。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2)欣赏歌曲《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课件3,4)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塞sè汝rǔ诸zhū龀chèn箕畚jīběn亡以应wú孀shuāng曾zēng荷hè叟sǒu匮kuì厝cuò雍yōng2作者简介(课件5)列子,名寇,又名御寇,X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X清净无为。
《列子》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如《夸父逐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儿童辩日》《纪昌学射》。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同志曾经用这故事教育全党。
3、题解(课件6)讲述: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秋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
《愚公移山》一、说教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X国人。
主X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初读课文1.朗读课文(可教师X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3.理解课文,解决字词。
(1)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4)习惯句式(如……何?)(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6)注意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3.疏通课文(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第二课时一、分析文章具体内容:(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①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一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二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教学重点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二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2.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指导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2.教师提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要求学生先理解第1段的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在明确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提出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3.学习第2段。
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
(2)分析“家庭会议”。
①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②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学习“以君之力”句,重点掌握:“以”(凭)、“曾”(并)、“如……何?”(把……怎么样?)、“焉”(哪里);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③意见一致,立即行动。
重点掌握:“诸”(之于)、“遂”(于是,表示立即付之行动)、“箕畚”(用箕畚装石)。
(3)教师发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启发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回答“四个人”(三夫加一“遗男”),把“愚公”漏掉了,说明: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
(4)教师继续发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
(5)归纳第2段,回答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课文第2段一开头的两句话是故事的开端,提出了“移山”问题;第2段的最后三句话写了“移山”劳动,这是与自然界的斗争。
至于“移山”中的与人斗争,则要在下面第3段讲到。
四布置练习、思考。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2.思考: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说说这两场论争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学生背诵课文第1、2段。
二研习新课。
由检查上课时布置的思考题入手提问。
1.提问: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说说有哪些不同?
2.转入读讲第3段,由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智叟的有关内容,一位读愚公的有关内容。
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讨论,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归纳:
(1)“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性质不同。
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他的“笑”是讥笑,特别是一个“止”字,它是“阻止”。
智叟说话的语气也很强硬,“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倒装句,充分表露了他的反对情绪。
“甚矣”——“太过分了”,是脱口而出。
(2)“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的出发点根本不同。
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完成移山任务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具体问题,句子的着重点在“且焉置土石”(回答时也着重在这一点)。
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压根儿反对。
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说话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故意夸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还不能拔起山上的一根草),这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不同。
(3)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气氛不同。
反复朗读愚公的一席答话,要求读出气势。
而愚公与家人的论争,实际上是一次“民主讨论会”,
统一思想之后立即付之行动。
(4)这场论争反映了什么呢?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智叟是逃避困难。
愚公呢?他具有:①艰苦奋斗精神;②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③发展变化的观点。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提问: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先理解、翻译第4段,掌握难词:厝、陇断。
讨论,要求同学回答问题。
然后明确: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
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
要求学生抓住:“命”→“感”→“惧”三个词,“命”是谁“命”?主语是“帝”。
“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
“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
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
特别是这个“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断。
所以根子在“其不已”上。
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
从写作角度看,作者这样处理显得高明超脱,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5.提问: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然后明确: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物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愚公也是如此。
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
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6.总结归纳。
提问: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可归纳为: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
要点有:(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我们就是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
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
其实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是一种诡辩,不合理的。
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
《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
毛泽东同志曾引用这篇寓言作过类比,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
”面对两座大山怎么办?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并不是“移屋”。
试问中国人民要回避这两座大山能搬到哪儿去呢?这是一样的道理。
“移屋”的问题连智叟也不提。
三课堂练习。
1.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子”“孙”的含义是否一样,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要求学生分析,然后回答:
第一个“子”是愚公儿子,与第二个“子”意思相同;第三个“子”是愚公孙子的儿子,与第四个“子”意义相同;第五个“子”是愚公孙子的儿子的儿子;第六个“子”是愚公后
代的总称,直到现在,以至将来。
其中的“孙”也跟“子”一样加以类推。
2.归纳疑问句。
(1)设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不为,……。
(2)反问:何苦而不平?
(3)疑问:且焉置土石?
3.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解释带点词:
(1)虽我之死(即使)
(2)何苦而不平(愁)
(3)河曲智叟亡以应(无)
(4)而山不加增(再增)
(5)无陇断焉(山冈高地)
四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