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愚公移山》(51页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愚公移山》(51页PPT)
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 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
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 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 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带有讽刺 或劝戒的性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 义深刻,寓于哲理。好的寓言,往往给人 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今河南孟州 西
王屋山
现在河南省西北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将近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第 面对
苦于
二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段 :
曲折,绕远
商量
开 “吾与汝毕力平险,


尽,全 险峻的大山
山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南岸
可乎?”杂然相许。
赞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河南省王屋山下 愚公移山的雕塑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第二段:开始移山。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课堂拓展 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下的愚公塑像
“愚公移山”的故事曾感动和启示过无数人, 但也有人说他傻。
湖北: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而武汉的东湖公 园也有一个大型雕塑——愚
2
大画家徐悲鸿有一幅名画叫做《愚公移山图》
毛泽东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愚公移山》,文中 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47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47张PPT)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 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 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具有鲜明的哲理 性或讽刺性,寓意深刻而含蓄。
读准下列字音
万仞( rèn ) 魁父( Kuífù )
曾 古义:还
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47 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47 张PPT)
险峻大山
10.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 11.叩石垦壤 凿
成年男子 挖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47 张PPT)
13.而山不加增
更加增高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47 张PPT)
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通“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 (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 (聪明) 一厝朔东 厝:通“措” (放置) 无陇断焉 陇:通“垄”(土丘)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47 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47 张PPT)
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最新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共26张PPT)

最新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共26张PPT)

①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 阳之北。 1.概括段意并分析作用。 段意:介绍王屋、太行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
作用:交代故事背景,有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2.知识点: 方:方圆,指面积
阴、阳:山之南河之北称阳,山之北河之南称阴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 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 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 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作用:对比,烘托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使 “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写劳力之少,工具之简陋,工作之艰苦,路途之遥。
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写作特色
•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 2. 对比
用意: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 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
请找出文中的几组对比及作用。
A愚公有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而命名 写劳力之少,工具之简陋,工作之艰苦,路途之遥。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1.概括段意。
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 并排除疑难,付诸行动
2.知识点: 多义词:且,焉 通假字:反
词类活用:惩,聚,毕,箕畚,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 (共9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 (共92张PPT)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 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 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 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 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 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 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回顾了这两则短文,你能 发现它们在出处上和体裁上的 共同点吗?
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 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
其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 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 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寓言
愚公移山
《列子》
面对门前的大山,一位年近九旬的老 翁居然决心与全家人“毕力平险”,对 此你怎么看? 1
认为愚的理由
1. 困难太大:山高、路远、人老、人少。 2. 不如搬家或修路。连美国一个幼儿园的小
朋友都说:干什么要移山呢?搬到我们加 利弗尼亚不就可以了吗? 3. 投入和收益不相称,经济上不合算。 4. 破坏环境和生态,不如开发荒山,发展旅 游。……
大语文课件
42
认为不愚的理由
1.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施措 施,还懂得地理,是“知识型”农民。
---轻视、嘲讽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 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 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 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 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深明“可移之理”读出语气的坚定
神话结尾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 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 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第23课《愚公移山 》课件(共26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愚公移山 》课件(共26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
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
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对比、衬托
17
5.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①形成鲜明的对比。愚公有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 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突出愚公的 高尚。 ②人物命名的颠倒,加重对比色调,同时增强讽刺效果。以愚公的大智大勇、 坚定执着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命名为“智”。 ③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公”和“叟”是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公”是 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 于“老头子”。
示例①: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②“愚公移山”相关的成语(至少三个)和故事。
成语:精卫填海、矢志不移、水滴石穿。故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19
(2019年四川省广安市、2015年福建莆田市)文言文阅读。
【甲】《愚公移山》 【乙】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 “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 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 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②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 能决,事又寝④。
16
4.愚公和智叟分别是怎样的人?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 确认识的智者形象。他大智若愚,坚信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代两代人的 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在移山的过程 中,他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令人可亲可 敬。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 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愚公移山》课件(共73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愚公移山》课件(共73张)

寓言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 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 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 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 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 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 的教育。
朗读欣赏
整体感知,正音正字。
给下列字注音: 仞(rèn) 塞(sè)迂( yū ) 遂( suì) 荷( hè) 汝(rǔ) 箕(jī) 畚(běn) 龀(chèn)叟(sǒu)匮( kuì) 冀(jì) 朔(shuò)曾(céng)雍( yōng) 孀(shuāng)惩( chéng)
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
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 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杂然相许。
且:将近
面:向着 惩:苦于
之:的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你更 孙平天谈闻胆太木脊
感难 喔川
行屐背


磨压

穿弯
愚公移山
《列子》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 坚强毅力,使学生受到启发,明白要克服 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 道理。 二、能顺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 四、了解本课运用对比和衬托写法表现 人物的写作特点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
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 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 阴,无陇断焉。
操:持、拿。 已:停。
负:背。
厝:通“措”放置。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4张PPT)
滴水穿石
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也作“水滴石
绳穿”锯。木断
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 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铁杵磨针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24 张PPT)
河曲智叟亡以应。 (连词,来)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河阳之北 “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样

跳往之 他
甚矣,汝之不惠 (助词,用在主谓

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苦而不平 表承接
面山而居
表修饰
而山不加增 表转折
笑而止之曰 表修饰
重点句子翻译: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
传统中国画是在中国文人特有的观察 方式和 美学思 想引导 下的图 式体系 ,有着 与西方 绘画焦 点透视 完全不 同的散 点透视 之成像 特征。 散点成 像的构 图涵盖 了诸多 主观因 素,画 面基本 呈均衡 图式
点是形成画面视觉的最小亮点。它是 画面视 觉收缩 的地方 。有闪 动、紧 张、活 跃画面 的作用 。它一 般处在 画面视 觉集中 的位置 ,也可 呈散点 分布。 可以是 某种皴 法,也 可以是 物象。 只是视 觉面积 呈点的 状态。
《列 子》
1.了解作家作品。 2.掌握生字、词,疏通文意。 3.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4.领会故事的寓意.
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部编版初中语文上册23.愚公移山-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上册23.愚公移山-课件

移山的人数少,工具简陋,路途遥远,与山的高 大形成鲜明对比,表明移山任务之艰巨,突出愚公等 人移山意志之坚定。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 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 增,何苦而不平?”
虽:即使。
穷匮(kuì):穷尽。 苦:愁苦。
愚公认为子孙繁衍,生生不息,只要世世代代坚 持不懈,终能将山铲平。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驳斥更加 有力,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意志的坚定。
之 河阳之北(助词,的) 跳往助之(代词,他们) 汝心之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操蛇之神闻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且 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
许 杂然相许(动词,赞同)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助词,表示约数)
其 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指愚公的)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指愚公)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chéng): 苦于。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 绕远。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点出了人和山 的矛盾,即移山的原因。
献疑:提出 疑问。
曾:用在“不”前,加 强否定语气,可译为 “连……都……”。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
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点拨:亡—wú。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含义。
(1)惩山北之塞
苦于
(2)毕力平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பைடு நூலகம்
(3)杂然相许
赞同
(4)寒暑易节
更替
(5)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
3.下列各项中加线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杂然相许/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窥谷忘反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告之于帝 D.出入之迂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0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0张PPT)

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穷尽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
通“无”
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20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20 张PPT)
译文: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 破坏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 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 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 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 为什么愁挖不平(山)呢?”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提出疑问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
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安放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译文: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 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 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 达汉水南岸,好吗?”(全家人)纷纷表示同意。愚 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 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始一反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20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20 张PPT)
译文:
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 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中三个(能)挑 担的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将土石)运到 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氏家的寡妇有一个遗孤, 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 往返一次。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PPT优质课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PPT优质课件

合作探究
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 以“愚公”“智叟”对 举,有何深意?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 “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 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 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 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 实为“鼠目寸光”。
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 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 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的道理。
通假字
通“返”,返回
始一反焉(

通“慧”,聪明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有 )
一厝朔东( “措”,放置 )
无陇断焉(

通“垄”,高地
字词释义
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山 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
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 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
西地区。
示纵横若干长度。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 落笔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 置等情况,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预示愚公 出入之迂和移山的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神话中的大力神。 背。
放置、安放。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雍州,今陕西、甘肃一带。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 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 同意吗?你是怎样理解文章的结尾呢?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6张ppt)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6张ppt)

2、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遂率子 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 难重重。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 文章又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的?
疑问代词,译为“哪里”
如 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兼词,相当于“之于”,“之”代指“土块”、“于”译为“到” 杂 曰:“ 投诸 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众人纷纷说: “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
负、扛
遂 率 子孙 荷担者 三夫,
叩石垦壤,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
遗孤,孤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 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

通假字,同“返”
始 龀, 跳 往 助 之。 寒暑易节, 始一反 焉。
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纷纷
达 于汉 阴, 可 乎?”
杂然 相 许。
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凭借
用在否定词“不”前,加强 否定语气。“连....都.....”
其 妻 献 疑 曰:“以 君 之力, 曾 不能 损 魁父 之丘,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
“如……何”译为“把……怎么样”
①语言描写 ②对比手法
家 子孙:“杂然相许”。 人 妻子:献疑曰:“……且焉置土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8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8张ppt)

1. 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 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 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 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这篇寓言告诉我们无论面前的困难有多 大,只要我们有决心,有勇气,有毅力并用行动去面对它,就 一定能够胜利。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


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
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

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
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 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 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 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 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 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 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3. 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 有什么深意?
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 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 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 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 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區”的,“而 山不加增”。
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23 愚公移山 (共19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23 愚公移山 (共19张PPT)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 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高潮)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 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无陇断焉。 (结局)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 残余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 一棵草都铲除不了, 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 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 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 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 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加大增高,还愁什么挖不平 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愚公移山
助词的
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停止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
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Fra bibliotek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
汉之阴,无陇断焉。 (结局)
同“措”,放置 向
语气词,“了”
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 他不停地干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 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 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 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 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6、文言句式: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记一记词义
(一)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 2.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二)一词多义 1.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副词) 且焉置土石(况且,连词) 2.焉: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呢,语气词) 无陇断焉(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79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79张PPT)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感知石】
整体感知文章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①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 ②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体把 握文章。 ③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 的关系,归纳中心意思。 ④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慧心—爱心—悟心
【自学径】立基础
4.指通豫南 5.惩山北之塞 6.寒暑易节 7.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8.投诸渤海之尾 9.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0.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11.北山愚公长息曰 12.虽我之死 13.惧其不已也 14.无陇断焉 15.何苦而不平
【自学径】立基础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之一毛 操蛇之神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自学径】立基础
(1)连词,表修饰: (2)表顺承: (3)表转折:
【自学径】记文常
,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 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 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 传说。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 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 育作用。
慧心—爱心悟心
【自学径】立基础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注释: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毛:草。 其:放在“如……何”的句式前,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固:固执,顽固。 彻:通,这里指思想的改变。 若:像,比得过。
译文:
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 根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 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 和弱小的孩子。
三 记一记词义
(一)通假字 1.始一反焉
(“反”同“返”,返回 ) 2.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古义:方圆。今义:四个角都是90°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 是方形的六面体。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 都...。今义: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3.何苦而不平 古义:苦,愁苦,这里指担心,何苦意思是担心什么。今 义: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答案】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 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 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 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第一段 太行王屋山高大(体积)
故事
愚 公
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 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 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为什么要移山?

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
移山有哪些阻力和不利因素?
不利因素:山高山大 年老体衰
阻力:智叟的讥讽
寓言的分类
寓言的类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用夸大的手法,勾 画出某类人的特点和思想;另一种是用拟人的手法,把 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 感情或某种人的特点。
一 读一读字音
zhí
指通豫南

魁父
zhū
投诸渤海之尾

荷担者
sǒu
kuì
cuò
lǒng
háng
智叟 无穷匮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太行
原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
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 ,何 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注释:虽:即使。
焉:用在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呢。 穷匮:穷尽。 加增:增加(高度)。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 亡:没有,现在写作“无”。
译文: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
重难点小结 如果前边说的是愚公与自然的斗争,那么,第 3段实际是讲他与人的斗争。不过,历史和现实都 已充分证明,愚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成就了中华民族刚强、坚韧、不屈不挠、艰苦奋斗 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将永远流传并发扬光大!
【主题探究】这是一篇古代寓言,作者成功塑造的愚公这一 形象有什么寓意?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 么道理呢?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置土石?”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跳往助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 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
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态度分析
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 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原文: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注释: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 魁父:小山名。
焉:哪里。 置:放置、安放。
译文: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
您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 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土石放置到哪 里呢?”
原文: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注释: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子孙:儿子和孙子。 荷:肩负,扛 三夫:三个人。 叩石垦壤:敲石头挖泥土。 叩:敲、打。 箕畚: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4.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今义:处罚。
5.寒暑易节 古义:更替。今义:容易。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草木。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 类的羽毛。
(三)一词多义 1.且:年且九十
(将近,副词) 且焉置土石
(况且,连词) 2.焉:且焉置土石
4.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于愚公形象的塑 造起着怎样的作用?试分析。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于愚 公形象的塑造起着衬托作用。更加突出了愚公移山的 决心、信心、恒心。
阅读方法解密 衬托效果分析法。
衬托就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 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 主题,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 受。本文用操蛇之神和天帝来衬托愚公。
龀:换牙。
译文: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才七八岁,蹦蹦
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原文: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第三段
注释:
叟:老头。 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甚,太,过分。惠,聪明,现在 写作“慧”。
译文: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原文: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
23 愚公移山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郑人,是道家代表 人物之一。著有《列子》一书。其中寓言故事百余 则,如《皇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 《杞人忧天》等。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当时 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 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 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
智叟
如土石何? 讥讽、嘲笑、阻止

移山的结果怎样?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 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 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 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自作聪明,嘲讽 关心:讲真话,提问题
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愚公之妻
智叟
不智:目光短浅 不愚:高瞻远瞩
愚公
嘲讽阻之
愉快助之 邻居小孩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 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
其妻献疑是阻力吗?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 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对愚公移山,其妻和智叟的态度
有什么不同?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 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 愚公妻 置土石?
担心、想办法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
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注释:惩:苦于。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室:家。
谋:谋划,商量办法。 汝:你,这里指你们。
毕:尽,全。
指:直。
险:险阻。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黄河以南。
译文: 他苦于山北的阻塞,出来进去都很绕远,就召集
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 (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行 吗?”
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原文: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
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负:背。 厝:放置。 朔:朔方,古地名。 雍:雍州,古地名,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陇断:高大的山。
译文: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 子背起这两座大山,一座放置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 置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 再没有高大的山了。
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
大部分家人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愚公妻子
邻人之孀妻弱 子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
大部分家人
愚公妻子 邻人之孀妻弱
子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相关语句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译文: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
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原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注释: 且:将近。
面:面对。
第二段
译文: 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面对着大山居住。
原文: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
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
操蛇之神
惧怕
天帝
感动
寓意: 远大理想,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对比衬托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
明确: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 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 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 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1.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l)两座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 里,高万仞。 (2)移山的人少,且老的老、小的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