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走转改”活动及其长效机制构建

朱剑虹吴世文

摘要:“走转改”活动目前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要使其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自觉坚守和工作常态,就应当建立长效机制。本研究认为,构建“走转改”活动长效机制的关键在于使“走转改”活动制度化,从三个方面健全相应制度:建设舆情采集制度,确保走基层的常态化;改革媒体管理制度,确保改作风的常态化;改变新闻评价制度,确保改文风的常态化。

关键词:“走转改”活动长效机制

当下正蓬勃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新闻界展示的最为壮观的传播图景。尽管这个活动目前还在进行之中,但将它确立为新闻界的重大标志性事件之一,已是没有任何疑义的了。“走转改”活动目前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推进“走转改”活动的持续发展,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走转改”活动有深入的认识。

一、“走转改”活动的新闻传播学解读

要求记者走基层不是现在提出来的新问题,而是个老问题,但是在现在这个问题又被作为一个新问题提出来,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我们探究。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出发,我们可对“走转改”活动作出如下解读。

是对电视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普通劳动者的屏幕形象永远是中国电视的优质资源,中国电视的屏幕上应当有更多的普通劳动者的良好形象。反观当下的电视屏幕,我们越发感到电视贵族化和低俗化的威胁与危害。诉诸官能的消费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严肃文化陷入困境。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如果你没有底层感和平民情结,没有对那些有血有肉的黎民百姓的理解、支持、关爱、尊敬、鼓励,没有从这样的心灵交流中得到勇气和力量,没有把深蕴在人民心中的心理倾向明白地表述出来并担当起来,那么你的工作就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化的重复,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带着情感,带着关怀,带着责任,带着信心走基层,关键是发现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光明和力量。

(三) 舆论引导的变化

现在,大众媒介成为了各阶层、各集团倾泻舆论的工具,他们时时刻刻在用自己的意见劝服和指引公众,意见一旦被公众接受,并和公众内心的舆论产生纵向或横向交错,社会舆论便会产生结构性的传播:首先是上下层舆论的对流与互动,其次是公众舆论的并存和反差。传统的消息情报流向公众的单向传播和接受关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超越,从而建构了一种基于传媒平台的上层舆论和下层舆论之间平等互动的舆论传播机制,通过把公众吸引进来参加决定公众事务的工作,建立比较民主的关系。所以,舆论已经不再只是意见,而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来源于对公众事务的了解和对社会实践的经验。由此可见,将社会化网络时代舆论管理的根本目的立足于掩盖矛盾,既不

现实,也无必要。实际上,将舆情管理的根本目的立足于合理引导,解决矛盾,不仅是符合规律的,也是可行的。社会变迁时期,讯息性本文的需要量将急剧增大,受众需要能有效解除困惑的信息,若要引导舆论,媒介首先要满足他们认识环境、确立观念、自我寻因的要求。由于新闻叙事不同于文学作品的叙事,它讲求真实、客观、公正,目的在于向受众传递一种权威性的、不容质疑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建立起自己的公信力与影响力,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与求知欲。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权威性、影响力是新闻作品引导力的前提,新闻作品的引导力是新闻传媒获得公信力、权威性、影响力的手段,这是需要充分理解和很好把握的辩证关系。

“走转改”实际上回答了在当今时代如何提升传媒的舆论引导力:一是内容真实可信;二是形式亲和接近;三是语言生动有味。这就需要真实地、真诚地尊重新闻传播的规律。它突出而有力地坚持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新闻传播理念,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不同的典型形象,可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走转改”的许多报道不仅揪住了观众的心——一起担忧,一道思考,而且还为报道和反映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之途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新闻架起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梁,用报道促进和推动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化解。专业新闻传播是一种社会职业,新闻界整改,应该强调新闻职业意识、新闻敏感、准确及时抓问题的能力等。新闻界确实需要改变工作方式,其基本要求应该是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致辞中说的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

二、“走转改”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

目前的“走转改”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一种“运动式治理”模式,即各级政府以垂直命令、政治动员的方式,在某些特定的时期集中调动力量、配置资源,用以解决一些比较尖锐、比较突出的矛盾和冲突。这种模式往往具有行政主导、不计成本、“一刀切”、“一阵风”等特点。运动式治理往往追求的是一时之功效,更多地依靠权力或权宜性的措施,工作进行的时候轰轰烈烈,过后就往往被弃置一边,而不能形成制度化的积累。在面对复杂而琐碎的常规化社会矛盾时,运动式治理往往会陷入“治标不治本”的困境。“走转改”活动长效机制的建构最核心的策略,就是放弃运动式的方式,而是把走转改活动进行制度化,以制度来保证其常态化。具体的制度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建设舆情采集制度,确保走基层的常态化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着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一般是指公众所具有的社会政治态度。随着网络技术向基层覆盖和普及的速度加快,过去很少被关注的基层矛盾与问题开始被逐渐曝光,市、县已经成为各类公共事件的高发区,而地方政府如何认识和处理当地舆情事关地方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走转改”是新闻媒体深刻体察地方民情、真诚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也是及时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 1.完善体察民情的制度

记者到一线不是领导干部体验生活,而是要能够抓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而且新闻有强烈的时效性特征。这些是不能通过简单地要求“走基层”就能做到的,而是要给记者提供一个长期深入搜集民情民意的平台。目前,很多媒体都开始尝试在基层建立长期的体察民情制度。最常见的有建立基层联系点和挂职。建立基层联系点后,采编人员不会像蜻蜓点水一样浮在水面,可以更好地掌握联系点的实际情况,报道内容既能反映民意民情,也能反映中心工作;报道对象既能选择个体,也可选择群体;既可纵向对比,也能与近邻横比,分析会更透彻。而在基层单位挂职后,采编人员能介入实际工作,能参加决策层讨论决定,并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分析研究、解决棘手问题,同时新闻工作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可以更好地与辖区居民、单位职工等更好地沟通,也更易得到信任。 2.拓展了解民意的制度民众对现有体制的期望就与体制所能满足其要求的实际状况之间产生了张力,这导致人们的政治参与愿望不断提升,学术界将当代这种高级的公民参与形式命名为“共同生产”(Co一Production)。共同生产,是政府与民间共同合作产出公共服务的模式,是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一种具体的途径。在公私合作生产的这种模式中,民众由单纯的消费者转而成为服务的生产者,促使民众通过合作的机制,而获得对公共事务的控制与影响,以实现公民的参与权。通过政府与民间团体的互助与合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使社会资源的效用最大化,弥补政府能力的不足,提高政府的效率,节省政府的开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