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概要

合集下载

(完整版)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完整版)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一、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什么是新闻传播法?广义: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狭义: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的法律。

二、我国新闻法制的渊源在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与法规、法律解释、国际条约与协定等。

1、宪法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2、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制定的一般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作的、具有规范性的决议、决定。

3、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与批准的、进行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大部分称“条例”。

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者,也属于行政法规之列。

4、行政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其他直属机构根据现行的法律与法规、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并发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称为规定、命令、指示、规章等。

5、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由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其他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仅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规范性文件。

地方性规章是由上述各类行政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四、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言论出版自由。

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发表意见、交流实现、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

新闻自由: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体现。

既包括公民有通过报纸和新闻期刊等出版物表到思想见解的权利,也包括公民通过广播电视等出版手段发表意见的权利,还包括公民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各种信息,表达并传播各种思想见解,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政治权利。

第二章_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

第二章_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

3、法是国家制定并认可的(成文法、不成文法)
4、法律制定后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 5、法是具有普遍性的行为规范
Page 26
三、法的主要内容
法的主要内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法律关系的客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权利: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权益
义务:义务人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某种责任
Page 24
新闻法、新闻传播法
广义:调整新闻传播活动各种社会关系,保障新闻传播活动 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总称。 狭义:是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的法律, 如“新闻法”、“报刊法”、“广播电视法”等。
Page 25
二、法的特征
1、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Page 3
三、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
1、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 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不可滥用。
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Page 4
第二节 我国新闻法制内容概要
一、新闻传播与行政管理
1、报刊和电台、电视台的创办实行审批制
2、广电实行地方和中央双重管理 3、互联网站的创办实行许可制和备案制
第二章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
第一节 新闻传播法制概述
一、基本概念
新闻传播法制,是指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将本集团 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调节 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的总和。 (P15) 法制——法治
Page 2
二、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特点
1、新闻法规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的色彩。 2、新闻法规渗透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中,表现为法律、法规、司法 解释等文件,已经基本形 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新闻法规对滥用新闻自由的法规比较详尽, 但对保障新 闻自由的法规 制定相对不足。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第二章内容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第二章内容

三、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抗辩事由 1、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隐私因公共利益而退却”的原则
身高、体重、生活经历、行为背景等个人信 息;个人生活的公开的道德方面;财产的登 记与申报;在公共场所和公务活动中的行为 、言语等。
海伦托马斯
海伦托马斯

在越战或水门事件之前,具有绅士风度的白宫记 者有个默契,那就是在涉及总统私人生活的事务 上听其自便。他们听到很多,也看到一些,但从 不报道。而越战和水门事件之后,美国的领导人 失去了人们的好感,也永远改变了白宫新闻报道 的规矩。在此之前,通常的做法是,如果政治家 的生活方式不影响国家事务就不会被报道。多年 来人们常常问我:“你为什么不写肯尼迪和他的 女友的事情呢?”这里我解释一下,当时总统有 更多的隐私权,新闻界不关心他们的性行为,除 非那些事情在警察局留有询问记录。
第一节 新闻侵害名誉权
1993年最高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 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规定:死者名誉 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一节 新闻侵害名誉权
二、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 1993年最高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 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条规定:是否 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 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 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 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
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权有如下权利:
1、肖像制作专有权。 2、肖像使用专有权。 3、肖像利益维护权。
第三节 新闻侵害肖像权
二、新闻媒介侵害肖像权的具体表现 1、未经肖像权人 许可,使用他人 肖像。
第三节 新闻侵害肖像权
2、对他人肖像进行误导性、歪曲性的使用。
第三节 新闻侵害肖像权
三、新闻媒介侵害肖像权的抗辩事由 1、当事人同意。 2、肖像使不可辨认。 3、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 4、合理使用。

第二章_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讲述

第二章_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讲述
第二章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
第一节 新闻传播法制概述
一、基本概念
新闻传播法制,是指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将本集团 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调节 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的总和。 (P15) 法制——法治
Page 2
二、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特点
1、新闻法规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的色彩。 2、新闻法规渗透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中,表现为法律、法规、司法 解释等文件,已经基本形 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新闻法规对滥用新闻自由的法规比较详尽, 但对保障新 闻自由的法规 制定相对不足。
Page 17
五、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
新闻传播与司法之间是报道与被报道、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媒介审判”
Page 18
案例1:
《无锡日报》2010年12月16 日一张头版的雪景图片,意 外让一段婚外情曝光。 该报记者为配合寒潮来临, 在街上拍了一张一名男子与 一女子挽手在寒风中依偎的 温馨图片。结果,相片中男 子昨致电该报投诉,指报社 将他和情人私会的照片登上 头版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
1、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 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不可滥用。
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Page 4
第二节 我国新闻法制内容概要
一、新闻传播与行政管理
1、报刊和电台、电视台的创办实行审批制
2、广电实行地方和中央双重管理 3、互联网站的创办实行许可制和备案制
Page 19
案例1
该报道是 否构成新 闻侵权?
Page 20
案例2:博客短文侵权事件

新闻传播法教程 第2章 维护国家安全

新闻传播法教程 第2章 维护国家安全

◆《宪法》第52条、54条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统 一的义务,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不得有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国家安全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 、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及各企事业组织,都有维 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进行危害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 究。
◆ 1966年7月,《人民画报》 刊登了“铁人”王进喜的 一张照片:头戴大狗皮帽 ,身穿厚棉袄,顶着鹅毛 大雪,握着钻机手柄眺望 远方,在他身后散布着星 星点点的高大井架。日本 人根据照片中王进喜所握 手柄的架式,推断出油井 的直径;从王进喜所站的 钻井与背后油田间的距离 和井架密度,推断出了油 田的大致储量和产量。
国家秘密应具备三个要件:
◆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依照法律规定的一定程序加以确定,而不应由任 何个人或组织任意确定。 ◆在某一个确定的时间内只能限于一定范围的人员 知道。

案例一:运载火箭事件泄密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运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 了三颗人造地球卫星,新华社制作了简单报道。9 月22日,北京一电台播发了一篇《太空奥秘多桂 冠》的稿件,9月23日,北京某晚报又刊登了《我 国第九颗人造卫星》的文章,并配发了三张照片 。这两篇文章对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无线电遥 测频率等进行了详细报道,这些都被外国情报部 门搜集。擅自写稿投送电台和报社的一名工程师 受到了严厉的处分。
案例二:国家统计局数据频频泄密
◆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15日公布的经济数据,在14 日晚上,凤凰卫视就已公布相关数据。 ◆ 2008年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上半年宏 观经济数据,然而,在8日和15日,路透社在其中 文网站刊登文章发布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与统 计局当天公布的数据丝毫不差。专家指出,如果 抢先以此数据对中国资本市场套利,中国将蒙受 巨大损失。

新闻伦理与法规整理

新闻伦理与法规整理

新闻伦理与法规考点总结(整理的有问题有错误的话和我联系,晓爽)社会利益与社会规范1、社会利益(1)个体之间的不同利益(2)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3)强势群体利益与弱势群体利益(4)个体利益、群体利益与整体利益(5)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2、社会冲突(1)社会利益的不同,必然会发生冲突(2)社会利益的日趋多元使冲突日益加剧3、社会利益的制衡A、原因:社会要和谐发展,就得处理好各种社会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各种社会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制衡,从而消除社会冲突。

B、手段:自然规范(自然规律)社会规范4、社会规范及其功能社会规范的两大类型:A、权力性社会规范:即社会控制中外在的硬控制手段主要表现形式:法律、制度、纪律等。

特性:强制性、普适性、确定性B、非权力性社会规范:即社会控制中内在的软控制手段。

主要表现形式:道德、习俗、宗教等。

特性:自觉性、觉他性社会规范的功能:(1)确立标准:从人生目标、价值选择、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规定人在社会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使人能理解他人、社会、群体的要求。

(2)规范行为:用规范来引导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按照社会的要求调节个体或群体的行为。

(3)制止冲突:用规范来控制个别人或群体的越轨行为,保护现实社会秩序。

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1、法的界定:A、法是什么:“法平如水。

”英国的法院门口站立着古希腊象征法律精神的正义女神的雕像,她左手拿着神圣的天平Libra,象征着权衡和平等;右手拿着宝剑,象征着裁决和力量;眼睛被布蒙着,象征绝对的公正无私。

B、法的科学定义:法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即人类社会用来指导、约束社会上各种个体与群体的一套行为规范。

2、法制(1)法制是法的规范化、制度化(2)法制,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或执政者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用以维护其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法律和制度。

(3)法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新闻法

新闻法

第一章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的本质:规范行为;调节社会关系新闻法制: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用以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制度。

泛指现行的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所有法律和制度。

二、我国新闻法制的主要内容宪法中的相应条款部分基本法律及司法解释中与新闻传播活动相关的条款新闻传播机构及其主管部门颁布的自律性法规和条例三、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宪法原则社会效益第一原则言论出版自由原则四、法制与道德的区别道德: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评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问题上的观念、原则和规范的统一体。

法制和道德的区别法制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道德是以社会意志的形式出现。

法制以权利为本位:道德以义务为本位。

法制有一定的行为禁止和惩罚;道德更多表现为人们行为的劝阻和示范。

第二章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一、审批登记制设立新闻媒体或接纳境外新闻媒体的派出机构与记者、建立新闻网站都必须向相应的政府部门履行申请登记程序,获得许可。

报刊须有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刊号:“刊号”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它是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分配给连续出版物的代号。

意义:确保依法办媒体;便于国家政府对新闻媒体的宏观调控。

二、日常运作秩序的行政监管遵守有关部门审定的媒介创办宗旨与编辑方针、追求社会效益的传播内容的监管版面、网页、播出时段的日常运作是否有序化的媒介运作秩序的监管常见报刊违规现象:擅自改变刊期、随意改变开版或版数、临时增版、增刊、增出“号外”,一号多刊,故意把专版、专刊名的字号放大并让其占据报头位置,造成一种假象。

直接或变相转让、出卖报刊号或版面行为。

非法出版。

讨论:刊号是否可以买卖?源起:刊号的“稀缺性”刊号的流通违背了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刊号管理的初衷刊号的市场价值化客观上增加了读者的负担,助长了盗版刊物的泛滥。

新闻法第二章 维护国家安全

新闻法第二章 维护国家安全

按照不同国家秘密泄露后损害程度的不同,《保密法》把 国家秘密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绝密级是 最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 重的损害;机密级是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 和利益遭受严重的损害;秘密级是一般的国家秘密,泄露 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损害(第十条)。
(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按《刑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 刑。”1979年《刑法》第一百零二条“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规定有“以反革命标语、传单或者其他方 式”,现行《刑法》不再有这样的列举。本罪的客观方面要件为实施了下列一种或多种行为:其一,以 造谣的方式煽动他人进行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所谓造谣即凭空捏造国家政权和社 会主义社会的所谓“劣迹”“阴暗面”,以鼓动人们的不满和仇视。其二,以诽谤的方式煽动他人进行 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诽谤是捏造事实贬损他人声誉的行为,诽谤与造谣的区别在 于诽谤是有特定指向的,而造谣则不一定有特定指向。其三,以其他方式,比如发布宣言、“政纲”等, 煽动他人进行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与煽动分裂国家罪一样,本罪也属行为犯。 实施以上两种犯罪,如果是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的,按《刑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从重 处罚。
第一,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所谓“国家安全和利益”,按照《刑法》《国家安全法》规定,系指涉及国家的领土完整、 主权独立、社会制度安危等重大事项。国家安全和利益是指国家整体的安全和利益,如果 仅仅涉及某个机关、团体、企事业的安全和利益,比如泄露后会损害某家央企的利益,不 属国家秘密。

02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

02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
第二章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
§1 §2 §3 §4 §5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新闻传播与行政管理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 新闻传播与社会秩序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 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
§1 新闻传播与行政管理
§1-1 报刊管理 §1-2 广播电视管理 §1-3 互联网信息管理
§1-4 新闻记者管理

满足公众知情权 监督公权力 新闻传播媒体职责所在 司法实践的需要
§5 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
§5-2 新闻传播媒体监督司法应适度
(1)新闻传播媒体对司法的监督要保持一定的 “度”,谨防“媒介审判” (2)媒介审判的两大负面影响
(3)防范媒介审判
§5 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
§5-3 新闻传播媒体监督司法的十条原则
§4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
§4-3 新闻传播与肖像权
(1)肖像与肖像权的定义
(2)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3)肖像的合理使用情形
§4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
§4-4 新闻传播与著作权
(1)著作权的基本内容
(2)著作权中的邻接权
(3)著作权与公共利益 (4)信息网络传播权
§4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
§4-4 新闻传播与著作权
§4-1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
(1)名誉与名誉权的定义
(2)新闻传播侵害名誉权的方式

侮辱 诽谤
§4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
§4-1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
(3)新闻传播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


行为人实施了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直接指向受害人 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确有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的事实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3-4 禁止渲染凶杀、暴力内容

第二章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

第二章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

相关法规

《电影管理条例》第25条。《中华人民 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20条等法规 把“泄露国家秘密”明确列为“禁载内 容”
三 ,禁止破坏民族团结



1,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定义(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相关罪 名 A,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 B,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
3,侵害隐私的抗辩原则



(1)公共利益原则 (2)社会知名人士与公众兴趣原则 (3)政府官员克减隐私原则 (4)权利人同意原则 (5)使之不可辨认原则
三,新闻传播与肖像权


1,肖像权的定义(略) 2,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A,一般的侵权行为 B, 网络上的侵权行为(移花接木,恶意 侮辱他人肖像,擅自创制他人肖像)
?2侵害他人隐私的情形侵害他人隐私的情形1公布宣传他人的隐私2窃取个人资讯3侵入私生活领域4侵入互联网的私生活领域3侵害隐私的抗辩原则?1公共利益原则?2社会知名人士与公众兴趣原则?3政府官员克减隐私原则?4权利人同意原则?5使之不可辨认原则三新闻传播与肖像权?1肖像权的定义略?2侵犯肖像权的行为?a一般的侵权行为?b网络上的侵权行为移花接木恶意侮辱他人肖像擅自创制他人肖像案例移花接木案例恶意侮辱他人肖像?2009年章子怡泼墨门事件??案例擅自创制他人肖像?网络小胖?3肖像的合理使用情形略四新闻传播与著作权?1著作权的基本内容定义
3,著作权与公共利益
4,信息网络传播权
案例(移花接木)
案例 (恶意侮辱他人肖像)

2009年章子 怡泼墨门事 件
案例(擅自创制他人肖像)

网络小胖

3,肖像的合理使用情形(略)
四,新闻传播与著作权

第二章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内容概要

第二章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内容概要

第三,新闻传播媒体监督司法的必要性 (1)满足公众知情权 (2)监督公权力 (3)新闻传播媒体指责所在 (4)司法实践的需要
二,新闻传播媒体监督司法应适度

新闻传播媒体对司法的监督要保持一定 的“度”,要维护司法公正,谨防“媒介 审判”。 媒介审判,是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 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 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 或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后果。
三,境外新闻传播媒体派出机构与记者的管理 1.外国记者与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的管理
2. 香港,澳门,台湾记者到内地采访的管理
总体趋势:宽松与开放
12月11日《扬子晚报》
11月29号《重庆商报》报道
视频一F:\工商学院\新闻传播法规\法规第二讲\药家鑫.mp4 视频二 视频三
三,新闻传播媒体监督司法的十条原则
(1)案件判决前不作定罪、定性报道 (2)对当事人正当行使权利的言行不作倾向性的评论
(3)对案件涉及的未成年人、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等的 权益予以特别关切
第二章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内容概要
第五节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
一,新闻传播与司法的关系 新闻传播与司法之间的关系就是报道与被报道,监督与被监督的 关系。具体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闻传播与司法的一致性
新闻传播与司法活动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将公众利益放在 首位,以追求社会主义为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传媒与司法所追求的的 根本目标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保障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幸福。 第二,新闻传播与司法的矛盾性 司法活动讲究独立性与程序性,新闻传播与舆论监督讲究公开性和时 效性。说到底,新闻传播与司法之间的矛盾就是表达自由与司法独立 之间的冲突。
媒介审判具有两大负面影响:

新闻传播法规要点

新闻传播法规要点

新闻传播法规要点新闻传播法规第二章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1.报刊管理:国家新闻出版社总署以及地方各级新闻出版社行政管理机关2.报刊年检制度:新闻出版社管理部门对报刊进行阶段性监督管理的有效方法。

3.我国法律禁止传播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包括:a散布谣言;宣传邪教;b宣扬色情、淫秽;c渲染暴力、凶杀;4.侮辱定义:丑化他人形象的情绪而贬损人格、降低他人尊严的行为。

5.传媒侵犯隐私权的构成要件A,侵害隐私权行为的存在B,受害者可以被指认,C,导致损害结果D,行为的主观过错或过失6.侵害隐私的原则A,公共利益原则B,社会知名人士与公共兴趣原则C,政府官员克诚隐私原则D,权利人同意原则E,使之不可辨认原则7.著作权与邻接权的不同点著作权邻接权主体创作者传播者客体原创作品传播作品内容人身权、财产权派生出来的传播者的权利前提符合法定条件就受以著作权及对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再利用为前提8.媒介审判: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后果。

第三章新闻传媒体的行政管理1.记者站四点原则性规定记者站不是独立机构,不具法人资格,不得再设立分支机构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应接受当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出版非正式报纸的报社,不得设立记者站或其他类似机构2.出版文摘或新闻信息类报纸的报社不设立记者站,下属的子报报社不再设站。

第四章新闻、广告等各类信息的发布1.重大政务新闻;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决定;重要文件;重要会议新闻;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活动;中央领导人同外宾会见,会谈时发表的涉及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谈话;重要人事任免;领导人去世;2.设立新闻发言人的目的加强同国外驻京记者或临时来访记者的联系,向他们提供中国情况,阐明中国的立场、方针、政策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以扭转西方媒体多年来丑化、歪曲中国形象的行为,树立、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笔记大纲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笔记大纲

(五)限制播放规定 对播放境外节目的时间与总播放时间的比例 的限制。按规定,各电视台每天播出的每套 节目中,境外电视剧不得超过电视剧总播出 时间的25%,其中18时至22时不得超 过15%。
对广告播出时间的限制。按《广播电视广告 播出管理办法 》第15条规定,第十五条 播 出机构每套节目每小时商业广告播出时长不 得超过12分钟。其中,广播电台在11:00至 13:00之间、电视台在19:00至21:00之间,商
行政许可: 审批制是报刊管理的基本制度
1. 审批制是我国新闻事业行政管理的重要 手段。 2. 实行审批制的意义。
报刊的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
一)报刊的主办单位即报刊的举办者,被规 定为报刊社的上级领导部门。其主要职责 和权限: 1、报刊内容方面; 2、在经济责任方面; 3、在人事制度方面;
主办单位与所办报刊应具备两个“一致”
禁止非法出版
1、 非法出版,是报刊管理中依法禁止和 制裁的主要违法行为。 非法出版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非法出版包括一切从程序到内容 违反法律的出版活动及其出版物; 狭义的非法出版,是指从程序上违反《 出版管理条例》,未经批准擅自进行的 出版活动。 2、违禁出版物:有反动、淫秽等禁载内容 的出版物
• 电视剧审查暂行规定 • 广电总局设立电视剧审查委员会和复审委 员会。省广电厅设立审查机构,负责电视 剧审查工作,提交电视剧30天内提出修改、 删剪意见、审查结论。
(三)转播规定 第37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或者广播 电视站,应当按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的 有关规定转播广播电视节目。这里主要指转 播中央和省级电台、电视台的主要节目。转 播要准确及时、完整无误、不得掐头去尾和 中断插播。并把转播好中央台的节目视为上 述各台的“首要任务”。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新闻法规教学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新闻法规教学
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宪法赋予公民“进行文化活动的 自由”、“言论出版的自由”、“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这 些均属于国际公认的人权,是新闻立法的宪法根据。
整理课件
二、法律 在我国,法律包含基本法律和法律。狭义上的新闻传播
法,是专门适用于大众传媒的法律。广义上的新闻传播法 ,是指一切有适用于新闻传播的法律条款的基本法律和法 律。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2011年2月
整理课件
第一章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一、法的基本概念 1、法的本质: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 2、法的内涵: ①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②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③国家制定或认可 ④由国家强制实施 ⑤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
基本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规定和调整社 会生活中重大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法律。我 国现行法制中三组最重要的基本法律为: 《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处罚法》 这些基本法律皆同新闻传播活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整理课件
以《刑法》为例,《刑法》主要规定犯罪和刑罚,是 我国最高的禁止性规范,其中也有对新闻活动的约束 。在现行《刑法》中,有约20多种罪名与新闻活动有 不同程度的联系,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1)危害国家安全罪(煽动分裂国家罪) (2)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罪) (3)走私罪(走私淫秽物品罪) (4)侵犯知识产权罪(侵犯著作权罪) (5)扰乱社会秩序罪(损害他人商业信誉罪) (6)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诽谤罪) (7)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编造传播虚假证券信息罪) (8)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煽动群众抗拒法律实施罪) (9)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 (10)渎职罪(泄露国家秘密罪)

第二章 我国新闻法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我国新闻法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新闻法制的基本理论
• 新闻法制 • 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及渊源 • 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 • 我国新闻法制的主要内容
任何法律都是以调节一定的社会 关系为对象的。
第一节 新闻法制
• 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利益 和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用以 调节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制 度。
– 描写、记述或涉及上述人物工作和生活情况的图书、 报刊文章、音像制品、电影、电视作品、新闻报道和 其他新闻作品
2、法制新闻的发布与报道
•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涉及国家机密、个 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外,一律公开 进行。”
• 允许社会公众旁听审判过程 • 允许新闻媒介进行报道
• 3、有关证券信息和新闻的发布:七报一刊 • 4、有关气象预报的发布
• 批准登记:
• 教育台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 地方台 地方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同意



地方政府审查同意

……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同意


• 中央台: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
• 3、网络:网络新闻管理局 • 4、涉外新闻传播活动:申请批准注册制 • 5、广告、新闻媒登记。
• 实行新闻审读制度
• 报刊传播以后,由党委和政府组织专家和 资深报刊工作者,根据党的要求和行政管 理规章对之进行阅读评议,对违规者依法 进行处罚,对守法且在新闻宣传上表现出 色者进行表彰。
2、对广播电视的行政管理
• 领导: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总局


• 被领导:
中央台



省级电视台



市级电视台

第二章__中外新闻法制历史

第二章__中外新闻法制历史

二、袁世凯对新闻传播的统治
创办御用报纸 收买报人
制定法律、 条例 限制出版 自由
暴力摧残
袁世凯
复辟帝制,为自己谋得临时大总统职权 ,上台后采取多种手段加强社会舆论和 新闻界的控制。
癸丑报灾:1912年袁世凯当局刺杀宋教 仁,新闻界的深入报道令当局颇为不满 ,当局对反对派的报刊开始进行清理, 报纸报人被警告传讯、封门停业。同时 国民党系报纸被全部查封,报刊减少三 分之一,报人大批被害。新闻业遭受重 大打击。1913年正逢农历癸丑年,当时 新闻出版人将这一年报纸遭受的浩劫称 为“癸丑报灾”。所以尽管当时有新闻 法规,但是报业仍受到极大的摧残。
被认为我国第一个有关记者的资格、权利、和义务的专门 法。
33
1934年国民党中宣部颁布了《图书杂志审查办法》


1943年,国民政府颁布《新闻记者法》
国民党统治下的共产党报刊的发展
国民党一再严令查禁、取缔共产党报刊,残酷迫害编辑发 行部门、承印机关、贩报人和读者,凡运送、传阅共产党 报刊的人,一经查出就会被监禁或杀害。《红旗日报》出 版仅一周,先后被捕去发行人员四五十人,承印机关前后 被封闭3次。 1、改名。共产党人就把自己报刊经常伪装封面、更改报 名出版。如《布尔塞维克》就曾用过《少女怀春》、《列 宁青年》改名叫《美满姻缘》、。《红旗》伪装封面叫《 快乐之神》、《摩登周报》、《红妮姑娘艳史》、《佛学 研究》一共10多种名字,以抵制国民党人的新闻检查。
清朝最早的文字狱:康熙年间,庄廷龙刊刻 《明史案》 雍正年间:钱名世案 曾静、吕留良案 查嗣庭案 徐骏案 乾隆年间:胡中藻案 徐述夔案
修订《四库全书》在修书期间,含有不利于清朝 封建统治内容的书籍,却被焚毁,收录的图书,也 有不少被窜改或删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广告经营须向工商机关申请登记
5、新闻从业人员资格认证
Page
5
二、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
1、禁止发表煽动言论 煽动——鼓动他人 刑法中的相关罪名:
煽动分裂国家罪(103-2最高:五年以上有期)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105-2最高:五年以上有期) 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278最高:三到七年有期)
我国执行、适用法律的基本原则有: (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4) 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5)实事求是,有错必究。
Page
28
构成违法行为必须具备四个要素:
(1)违法行为的客体,就是实施了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侵害了法律所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2)违法行为的客观方面,就是违法行为在客观上造成对社会 的危害结果; (3)违法行为的主体, 就是实施了违法行为的公民或组织; (4)违法行为的主观方面,就是违法行为在 主观上有过错, 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
Page、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 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不可滥用。
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Page
4
第二节 我国新闻法制内容概要
一、新闻传播与行政管理
1、报刊和电台、电视台的创办实行审批制
2、广电实行地方和中央双重管理 3、互联网站的创办实行许可制和备案制
Page
16
4、新闻传播与著作权
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包括发表权、 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人身权不能转让也不 能继承。财产权包括使用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著作权的 保护年限一般为作者死亡后50年。 《著作权法》规定:时事新闻不适用于著作权法的保护。 为了学习、研究和教学的目的而使用,为新闻传播而使用 等情况,可以不经著作人许可,不支付报酬。
广义:调整新闻传播活动各种社会关系,保障新闻传播活动 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总称。 狭义:是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的法律, 如“新闻法”、“报刊法”、“广播电视法”等。
Page
25
二、法的特征
1、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3、法是国家制定并认可的(成文法、不成文法)
Page
33
三、专门法
1、着重于就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原则,包括公民从事传播 活动的基本权利作出规定 瑞典《新闻自由法》、法国《新闻自由法》 2、规范和管理各类媒介活动的法律性文件 各国出版、广播、电视法
Page
34
四、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 我国尚未签署的《世界人权宣言》被通称为世界人权宪章,在促进世界 人权保护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Page
23
我国现有7个法律部门:
1、宪法与宪法相关法 2、民法商法 3、行政法 4、经济法 5、社会法 6、刑法 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以宪法为基础,各个不同法 律部门组成一个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容和谐、形式完 整的有机整体,称之为法律体系。
Page
24
新闻法、新闻传播法
传播淫秽物品罪
Page
12
四、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
1、新闻传播与名誉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 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刑法》:侮辱罪和诽谤罪。
Page
13
2、新闻传播与隐私权
《刑法》设定了四个与之相关的罪名:非法搜查罪;非法入侵住宅罪;侵犯 通信自由罪;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 《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 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 人的资料。 《收养法规定》收养人、送养人要求保守收养秘密的,其他人不得泄露。 《艾滋病检测管理的若干规定》规定:不得将病人和感染者的姓名、地址等 有关情况公布和传播。 高法《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人 员擅自公开患者患有淋病、梅毒、麻风病、艾滋病等病情,致使患者名誉权 收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损害患者名誉权。
Page
7
刑法中的相关罪名: 泄露国家秘密罪(398,最高:三年以上七年以下)
为境外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110,最高:十年以上)
非法获取或非法持有国家秘密罪(283,最高:三年以下)
Page
8
3、禁止破坏民族团结
刑法中的相关罪名: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249,最高:三年以上十年 以下) 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250,最高:三年以下)
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373最高:三年以下有期)
Page
6
2、禁止泄露国家秘密
国家秘密: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 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密级:绝密、机密、秘密 新闻保密制度: 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 通过内部途径(即内参)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由主管机关批准的制度; 新闻发布制度;
4、法律制定后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 5、法是具有普遍性的行为规范
Page
26
三、法的主要内容
法的主要内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法律关系的客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权利: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权益
义务:义务人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某种责任
Page
27
四、法的实施和违法制裁
五、自律规则
Page
35
第三节 我国新闻传播法的渊源
一、宪法
第22条关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 服务的方向的规定 第35条关于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言论自由) 第41条关于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 议的权利的规定(舆论监督) 第47条关于公民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 自由的规定等等,都是对新闻传播活动具有根本意义的法 律规范。(从业)
Page 10
2、禁止宣扬邪教
邪教的特征: 教主崇拜; 精神控制;
编造邪说;
聚敛钱财; 秘密结社;
危害社会。
Page
11
3、禁止传播淫秽、色情内容
刑法中的相关罪名: 走私淫秽物品罪; 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
Page
31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美国新闻自由的法律根源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国会 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 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 请愿伸冤的权利。"
Page
32
二、一般法
相对于宪法和专门的媒介法而言的、调整整个社会生活或 者某一方面社会生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成文的法律 性文件和被认可的习惯、司法判例。 美国 1966年制定《信息自由法》 1976年制定《阳光下的政府法》
Page
9
三、新闻传播与社会秩序
1、禁止散布谣言 散布谣言是指行为人以制造社会混乱、扰乱社会秩序为目 的,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 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刑法中的相关罪名: 制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 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291,最高:五年以 上)
Page
38
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 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 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 害。 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 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 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Page
29
第二节
世界新闻传播法简介
一、宪法和宪法性法律
最著名的如法国《人权宣言》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Page
30
《人权宣言》
第十条 意见的发表只要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 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受干涉。 第十一条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 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 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Page
39
第四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 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 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 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Page
Page
17
五、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
新闻传播与司法之间是报道与被报道、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媒介审判”
Page
18
案例1:
《无锡日报》2010年12月 16日一张头版的雪景图片, 意外让一段婚外情曝光。 该报记者为配合寒潮来临, 在街上拍了一张一名男子与 一女子挽手在寒风中依偎的 温馨图片。结果,相片中男 子昨致电该报投诉,指报社 将他和情人私会的照片登上 头版,他老婆看后勃然大怒。
Page
21
为什么要学习新闻传播法
1、学习新闻传播法可以使我们在未来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有效的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著作权 为例) 2、学习新闻传播法能使从业者在从业活动中有效的保证他人的 合法权益(隐私 肖像 ) 3、学习新闻法有助于推动中国法制建设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