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肺系疾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肺系疾病的治疗原则

引言

中医肺系疾病包括多种常见疾病,如感冒、哮喘、肺炎等,对患者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困扰。为了有效治疗这些疾病,中医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原则,本文将对这些原则进行详细介绍。

中医肺系疾病治疗原则

1.根据症状辨证施治

中医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具体来说,根据痰的性质(黄色、白色、粘稠等)、咳嗽情况(干咳、咳痰、痰多等)以及其他相关症状(鼻塞、喘息等),中医可以判定疾病所属的证候类型。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2.疏风散寒、燥湿化痰

中医认为有些肺系疾病是由于风寒湿痰侵袭所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常常会运用疏风散寒、燥湿化痰的方法。例如,对于感冒引起的肺系疾病,中医常使用温中散寒的药物,如草果、苏子、陈皮等。对于湿痰较重的疾病,中医则会使用干燥化湿的药物,如白术、炒山豆根等。

3.温肺化痰

对于咳嗽咳痰较重的疾病,中医重视温肺化痰的治疗方法。温肺化痰可以促进痰液的代谢和排出,减轻症状。中医常使用一些温化痰药物,如桔梗、白芥子、半夏等。

4.滋阴润肺

对于病情较重,引起肺系疾病的阴液不足的患者,中医会选择滋阴润肺的治疗方法。滋阴润肺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抵抗力。常见的滋阴润肺药物有沙参、麦冬、黄耆等。

5.辨证施治

在实际治疗中,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不同的患者,即使是相同

的病症,也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病机,因此治疗手段会有所不同。中医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望诊、闻诊、切诊等手段,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针对性地给出治疗方案。

6.调理体质

中医注重调理体质,通过中药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具体来说,中医会根据中医辨证结果,选用调理体质的药物,如人参、黄芪、枸杞等。

7.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治疗肺系疾病的原则是与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充

分发挥中医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中医在草药配方、穴位治疗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与西医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相结合,综合治疗肺系疾病。

结论

中医肺系疾病的治疗原则包括根据症状辨证施治、疏风散寒、燥湿化痰、温肺化痰、滋阴润肺、辨证施治、调理体质以及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等。这些原则在实际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然而,对于肺系疾病的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便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资料—肺痨

中医内科学——肺痨 细目一:概述 一、肺痨的概念及源流 1.肺痨的概念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2.肺痨的源流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 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末期,认为本病属慢性劳损性疾病。 在魏晋到北宋时期,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的特点。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提出本病是由“肺虫”引起,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故成瘵疾,咯血声嘶。” 到唐宋明清时期,明确了本病的病位、病机和治则。 朱丹溪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专著。 明·虞抟《医学正传·劳极》则提出“杀虫”和“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 二、肺痨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其传染特点,与西医学的肺结核基本相同。若因肺系其他疾病引起的肺脏劳损,也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肺痨的常见病因 外因:感染“瘵虫”。 内因:禀赋不足、酒色过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二、肺痨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肺痨的病位在肺,肺脏本体虚弱,卫外功能不强,或因其他脏器病变耗伤肺气,导致肺虚,则“瘵虫”极易犯肺,侵蚀肺体,而致发病。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同时也涉及心肝。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上耗母气,可致“肺肾两虚”。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或肺虚心火乘客,肾虚水不济火,可致心肝火旺。久延而病重者,因精血亏损可以发展到肺、脾、肾三脏交亏,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之运行,而致气虚血瘀。 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一般而言,初起肺体受损,肺阴耗伤,肺失滋润,故见肺阴亏损之候;继则阴虚生内热,而致阴虚火旺;或因阴伤气耗,阴虚不能化气,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而见阴阳两虚之候。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肺痨的诊断要点 1.有与肺痨病人的长期密切接触史。 2.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中医肺系疾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肺系疾病的治疗原则 引言 中医肺系疾病包括多种常见疾病,如感冒、哮喘、肺炎等,对患者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困扰。为了有效治疗这些疾病,中医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原则,本文将对这些原则进行详细介绍。 中医肺系疾病治疗原则 1.根据症状辨证施治 中医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具体来说,根据痰的性质(黄色、白色、粘稠等)、咳嗽情况(干咳、咳痰、痰多等)以及其他相关症状(鼻塞、喘息等),中医可以判定疾病所属的证候类型。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2.疏风散寒、燥湿化痰 中医认为有些肺系疾病是由于风寒湿痰侵袭所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常常会运用疏风散寒、燥湿化痰的方法。例如,对于感冒引起的肺系疾病,中医常使用温中散寒的药物,如草果、苏子、陈皮等。对于湿痰较重的疾病,中医则会使用干燥化湿的药物,如白术、炒山豆根等。 3.温肺化痰 对于咳嗽咳痰较重的疾病,中医重视温肺化痰的治疗方法。温肺化痰可以促进痰液的代谢和排出,减轻症状。中医常使用一些温化痰药物,如桔梗、白芥子、半夏等。 4.滋阴润肺 对于病情较重,引起肺系疾病的阴液不足的患者,中医会选择滋阴润肺的治疗方法。滋阴润肺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抵抗力。常见的滋阴润肺药物有沙参、麦冬、黄耆等。 5.辨证施治

在实际治疗中,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不同的患者,即使是相同 的病症,也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病机,因此治疗手段会有所不同。中医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望诊、闻诊、切诊等手段,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针对性地给出治疗方案。 6.调理体质 中医注重调理体质,通过中药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具体来说,中医会根据中医辨证结果,选用调理体质的药物,如人参、黄芪、枸杞等。 7.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治疗肺系疾病的原则是与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充 分发挥中医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中医在草药配方、穴位治疗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与西医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相结合,综合治疗肺系疾病。 结论 中医肺系疾病的治疗原则包括根据症状辨证施治、疏风散寒、燥湿化痰、温肺化痰、滋阴润肺、辨证施治、调理体质以及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等。这些原则在实际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然而,对于肺系疾病的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便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间质性肺炎中医治疗

间质性肺炎中医治疗 间质性肺炎发病快,发病无性别差异,成人居多,病因不明,主要侵犯肺泡壁、支气管周围、支气管壁以及肺泡间隔或血管小叶间的结缔组织,主要症状是干咳、胸闷、发绀、胸部紧迫感、发热、呼吸困难、脓痰、喘鸣、乏力等。 标签:间质性肺炎;中医治疗 间质性肺炎早期部分患者的胸部平片正常,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可见外周血红细胞增高,多数为斑片状阴影、广泛的点片状、双肺中下野散在。间质性肺炎很少发展为管肺尖部病,但随着病情的加重,双肺外带明显,出现斑点状浸润性阴影、条索状浸润性阴影、弥漫性网状,有时还会出现胸腔积液、气胸的症状。大量的研究证明,间质性肺炎多由腺病毒、流感病毒引起,是患者免疫能力下降、病毒感染、肺部微循环障碍的结果,所以说间质性肺炎又称病毒性肺炎。中医治疗间质性肺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主要治疗方法有:清化开宣法、泻肺逐瘀法、清润化解法、清润化解法、宣泻热痰法、宣肺活络法、宽胸通络法、通阳行痹法。本文主要以上述7种治疗方法为切入点来论述间质性肺炎的中医治疗。现报告如下。 1 清化开宣法 在姚楚芳等[1]看来,间质性肺炎是肺痹的一种。以肺痹论治,证属肺气不宣、痰热闭肺。治以宣肺开闭,清热化痰。所拟陈皮理气化痰,使痰消气顺,助半夏化痰之力;杏仁破壅降逆,调理气分之郁,疏利开通,善开闭而止喘;白芥子气温、味辛,温能发散,辛能入肺,宽胸利气,祛体内壅滞之痰;六安七味煎方中半夏消痰涎,去胸中痰满,下肺气;浙贝母、开金锁、黄芩等属,用之可宣肺启痹、清肺祛痰;茯苓健脾渗湿,痰无由生,湿去脾旺; 2 泻肺逐瘀法 在张颖等[2]看来,间质性肺炎是咳嗽失治或治疗不当引起的,属“咳嗽“范畴”。咳嗽的病因是外邪侵袭、肺失宣肃。咳嗽久拖不决,致邪郁化热,热灼津液,津液为痰。痰多而咳嗽不决,致痰热互用,恋肺难愈,即形成间质性肺炎。主证为口渴苔黄、痰少而黏、咳嗽连连等。以苇茎汤祛痰化瘀,清热泻肺,合葶苈子,苦寒泻肺逐痰,开泄肺气。以期痰瘀同治。主药鱼腥草、葶苈子,辅药当归、蝉蜕、马勃、桑白皮、百合、桃仁、杏仁、苇根、僵蚕,并甘草调合。 3 清润化解法 在沈其霖[3]看来,间质性肺炎属“风温夹湿”之病,起快热重是主要特点。风温易治,不日即去,而所遗脾湿肺燥难祛去。清润化解汤化湿解毒,清热润肺故能治也。崩大碗、鱼腥草、黄芩、连翘解毒清热;鱼腥草、黄芩,清利苦燥,排除湿毒;浙贝母南沙参、黄精解燥润肺;赤芍、枳壳,活血行气,化解湿毒,使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

第一章肺系疾病 第一节感冒 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着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 (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 (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 (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三)、分型论治: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六、预防及预后 第二节咳嗽 一、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1、《内经》论述咳嗽的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提出了治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的着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的病机和治法,提出温润、凉润两大方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的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治疗。 7、解放以后: 三、病因病机: 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2、病理特点是邪干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3、病理演变:外感咳嗽的四条演变、内伤咳嗽的四条演变

全国名老中医治肺系疾病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治肺系疾病经验 * 汪履秋,已故全国名老中医教授,从医五十余载,学验俱丰,擅长外感时病及内科杂病的诊治。尤其在运用香附旋覆花汤辨治肺系疾病方面经验独到,现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肺不张:肺不张可归属于中医学“肺痿”,范畴,乃久咳不愈演变而成。’其发病与肺部其它疾患有密切关系,肺伤目久则痿,如肺痈、肺痨、哮喘、久咳等日久伤肺,均可转化为肺痿。传统治疗从虚热、虚寒、寒热夹杂等入手。汪老认为,肺主气而司呼吸,久病肺气不足,宣肃无权,气化功能减退,致气痰阻滞、肺络不和发为本病。治疗宜从宣肺气、化痰瘀着手,方选香附旋覆花汤加减,取其宣肺气、化痰浊、和络脉之意。药用香附、旋覆花、苏子、杏仁、陈皮、法半夏、茯苓、薏苡仁。方中香附、旋覆花善通经络,而逐胸中结痰;苏子、杏仁降肺气,以消痰化饮;陈皮、法半夏、茯苓、薏苡仁理气化痰燥湿。加减:气滞明显加厚朴、桔梗、枳壳;血瘀明显加桃仁、红花、沉香、郁金;热象明显可加鱼腥草、瓜蒌皮、一枝黄花、桑白皮;气虚加黄芪、党参、自术;阴虚加沙参、麦冬、百合等。 验案:戴某,女,47岁。主要特征为左侧胸部发闷,气短,时有咳嗽,咳吐浊痰涎沫,舌淡、苔薄白,脉细涩。经外院检查多次.西医诊断为左上肺不张、肺功能减退,中医辨证属肺气不足、清肃无权、痰瘀阻滞治拟宣肺气、化痰浊、和络脉,予以香附旋覆花汤加减。处方:香附、旋覆花(包煎)、苏子、杏仁、红花、法半夏、薏苡仁、瓜蒌皮各10克,陈皮、桔梗、枳壳各5克,鱼腥草15克。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3次口服。服药1个月后。痰浊渐去,肺虚牌弱之象显露,遂去枳壳、瓜萎皮、鱼腥草;加黄芪、党参各15克,白术10克,以补肺健脾。又继续服药2个月后,复查肺不张已痊愈。 2.肺炎后期:肺炎相当于中医学“风温肺热病”。多系感受温热之邪为患。本病后期胸胁疼痛不减或炎症病灶难以吸收者。汪老认为,此乃余邪未净,耗伤津液,津血同源,津伤则血枯,久病人络,络气

小儿肺系疾病中医证治浅谈

小儿肺系疾病中医证治浅谈 【关键词】小儿肺系疾病证治 小儿肺系疾病包括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玻小儿具有“肺常缺乏〞的生理特点,再加上小儿寒热不知自调,故小儿极易感触外邪而引发肺系 疾玻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热,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与肃降是肺系的主要生理功能 和生理特点。气之为病,痰饮阻肺,热邪袭肺、蕴肺是肺系疾病的主要原因。本文从气、痰、热三个方面浅谈小儿肺系疾病的中医证治。 1肺气之病 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共同完成肺的各种生理功能。肺气的 失调主要表现在肺气宣发肃降失常,以及肺气虚损两方面。肺气宣发、肃降失常又多 因肺气郁、肺气闭而致,因而肺气病理可表现为肺气虚、肺气郁、肺气闭三种情况。 1.1肺气虚多见于小儿肺系慢性疾病,因咳嗽不已,肺气耗散,肺气不敛所致。 表现为咳嗽气短,痰涎清稀,倦怠懒言,声低气怯,面色光白白,自汗畏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治拟敛肺补气之法,方剂如补肺汤、六君子汤等。假设肺气上逆等喘 咳较甚者,伍以沉香、苏子降气止咳;肾虚不能纳气,动那么喘甚者,加补骨脂、胡桃肉补肾纳气;假设寒痰内盛,咳痰稀薄量多,可加钟乳石、苏子、款冬、半夏温肺化痰。 1.2肺气郁多因痰湿之邪或外感之邪入里蒙蔽肺络而致。本证既有卫表不和,又 有肺宣不畅,表里俱重[2]。特点是必有发热,咳而不畅,而未有肺闭病症[3]。治疗 重点是宣泄散邪,方用牛蒡解肌汤加减,常用药为牛蒡子、荆芥、连翘、薄荷、杏仁、桔梗、玄参、栀子,此时用药切忌苦寒,以防冰伏遏邪。此外,还应该调理脾胃之气,疏肝理气,通过宣畅全身气机,以解蒙郁之肺气。 1.3肺气闭多因痰饮之邪闭肺而致,为气郁之甚。见于风邪外感,肺气郁闭证。 症见咳嗽,或先咳后喘,重那么气急鼻煽,三凹症明显,涕泪全无,特点是咳多于喘,咳声不畅。肺气闭有寒闭,热闭之分。寒闭:症见发热,喉间痰吼,痰色白黏,舌淡,苔白腻,治宜温开,方剂如三拗汤、华盖散;热闭:症见高热,吐黄色黏痰,舌红苔黄腻,治宜凉开,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假设寒热不甚明显,只是每遇情志刺激而突然呼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肺系疾病

专业知识内科学学习特点 1.单独一科,分值较多 2.中西并重,中医为主 3.疾病考点较分散,以诊断鉴别诊断、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为主 专业实践能力内科学学习特点 模拟临床环境,考察考生在临床工作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和应用能力的考核。 第一单元肺系疾病 细目一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要点一概述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论述太阳病时,以桂枝汤治表虚证,以麻黄汤治表实证,提示感冒风寒有轻重的不同,为感冒的辨证治疗奠定了基础。 感冒病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中寒二》提出:“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明确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应分辛温、辛凉两大法则。 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伤风》中明确提出了“时行感冒”之名。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伤风难治论》说:“凡人偶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谓之伤风……乃时行之杂感也。”指出感冒乃属触冒时气所致。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感冒的病因 1.六淫之邪 2.时行疫毒 (二)感冒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感冒是因六淫、时行之邪,侵袭肺卫,以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为病。 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外邪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内侵。风性轻扬,为病多犯上焦。故《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感冒的诊断要点 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

中医内科学:肺系疾病(精)

肺系疾病 一、感冒 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为主要表现的外感病症,称为感冒。 病情严重,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传染迅速----时行感冒 感冒一词,最早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 诸风》 (1)风寒感冒 症状: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无汗,咯痰白稀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或葱豉汤加味 (2)风热感冒 症状:主证+流黄涕,咽痛,咯黄痰,发热重恶寒轻,汗出,口干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3)暑湿感冒 症状:主证+流浊涕,发热,汗出热不解,头身困重,小便短赤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4)体虚感冒

A :气虚 症状:经常感冒反复不愈,恶寒重发热轻,气短乏力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玉屏风散预防) B :阴虚 症状:手足心热,恶寒轻,口渴咽干,干咳少痰 治法:养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 C :血虚 症状: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舌质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 治法:养血解表 方药:葱白七味饮 D :阳虚 症状:头痛身痛,面色皎白,四肢不温,语声低微,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无力治法:温阳解表 方药:参附再造丸 (5)时行感冒 症状:主证+壮热寒战,咽喉肿痛,全身症状较重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解表

方药:柴葛解肌汤加减(柴胡、葛根、黄芩、石膏、贯众、羌活、大青叶、银花、连翘、板兰根、甘草) 常用具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中草药:板兰根、菊花、银花、连翘、丹皮、栀子、紫草、秦皮、胖大海、蚤休、贯众、茶叶 (6)调护:避风寒,清淡饮食,多饮水 二、咳嗽 肺失宣降,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疾病。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力性一种疾患。另一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致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区别: 1、喘证: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2、哮病: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 3、肺胀:咳、痰、喘、肿、悸。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4、肺痨:干咳、咯血、潮热、盗汗、消瘦 5、肺癌:刺激性咳嗽,咯血,胸痛,恶液质。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症状:痰稀薄白,咽痒+风寒表证 治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肺病科)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1、中医定义: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2、西医定义: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确切的病因不十分清楚,但认为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二、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 1、诊断依据:根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 2、诊断要点: 1)病史:有慢性肺系疾患多年,反复发作,一般经10-20年形成。病程: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多见于老年人。 2)诱因:外感、劳倦过度、情志刺激、炎热、酗酒 3)临床表现:咳、喘、痰、胀、瘀 4)兼证:心悸,面唇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则喘脱,或并发眩晕、鼓胀、徵积、神昏、谵语、惊厥、出血等。 5)体征:桶状胸,双肺闻及哮鸣音、痰鸣音、湿性罗音;心音遥远;胸部叩诊呈过清音。 (二)西医诊断 1、诊断依据: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

订版) 2、诊断要点: 1)危险因素 ①吸烟史;长期大量吸烟史; ②职业史、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 ③室内外空气污染,如生物燃料燃烧史; ④家族史:COPD有家族聚集倾向。 2)临床表现 (1)症状 ①慢性咳嗽:常为首发症状。初起咳嗽呈间歇性,晨起为著,后期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明显。 ②咳痰:通常咳白色黏液或泡沫样痰,偶带血丝,一般清晨较多;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常有脓性痰。少数病例咳嗽不伴咳痰。 ③气短或呼吸困难: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早期于劳力时出现,后渐加重,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④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常有喘息;胸部紧闷感通常于劳力后发生。 ⑤全身性症状:体重下降、食欲减退、肌肉萎缩和活动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 (2)体征 早期体征不明显,疾病进展可出现以下体征: ①视诊、触诊:缩唇呼吸;皮肤及黏膜紫绀:呼吸变浅快;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并发右心功能不全时可出现颈静脉充盈,肝,颈回流征阳性,肝脏肿大,双下肢水肿。

最新心血管科-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1)以胸闷、心悸、喘促、脘腹胀痛、胁下痞块、下肢浮肿,咳嗽、咯痰、口唇青紫为主要临床表现。 (2)有慢性咳嗽、咯痰、喘促等肺系疾病史。 (3)多有外感六淫、情志刺激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月)。 (1)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主要是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等病史。 (2)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衰竭的相应表现。 (3)辅助检查:胸片、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显示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及/或右心房增大表现。 具有以上1加2条或1加3条,并排除其他心脏疾病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 1.寒饮射肺证:咳嗽痰多,痰白而稀,短气喘息,或兼恶寒无汗,周身酸楚。舌淡苔白,脉浮紧或细滑。 2.痰热壅肺证:胸部憋闷,心悸,喘促,烦躁,咳嗽,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身热微恶寒,微有汗出,溲黄便干,口渴。舌红,舌苔黄或黄腻,边尖红,脉数或滑数。 3.气虚血瘀证:心悸,怔忡,胸闷,神疲乏力,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咳嗽,痰白清稀,汗出,面色晦黯,唇甲发绀。舌质淡或黯紫,舌下脉络紫黯迂曲,脉细涩无力,或有促结代。 4.阳虚水泛证:心悸,胸闷,怔忡,咳喘,咯痰清稀,面浮,下肢水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脘痞,纳差,尿少,畏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细或促。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寒饮射肺证 治法:疏风散寒,温肺化饮。 推荐方药:小青龙汤加减。炙麻黄、桂枝、细辛、干姜、法半夏、五味子、白芍、甘草等。 中成药:小青龙颗粒、桂龙咳喘宁胶囊等。 2.痰热壅肺证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推荐方药:桑白皮汤加减。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杏仁、贝母、半夏、苏子、瓜蒌皮、川贝母等。 中成药:鲜竹沥口服液、蛇胆川贝液等。 3.气虚血瘀证 治法:补益心肺,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川芎、赤芍、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丹参、桔梗、炙甘草等。 中成药:补心气口服液、复方丹参片、芪参益气滴丸、黄芪颗粒等。 4.阳虚水泛证 治法:温补心肾、活血利水。 推荐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附子、茯苓、白术、白芍、葶苈子、猪苓、泽兰、益母草、地龙、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济生肾气丸、固肾定喘丸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1.痰热壅肺证,可选用痰热清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2.气虚血瘀证,可选用黄芪注射液等。 3.阳虚水泛证,可选用心脉隆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4.兼有血瘀证,可选用丹红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 (三)特色疗法 1.针刺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定喘、列缺、尺泽、合谷、膻中、足三里、肺俞等。 2.灸法 选用无烟灸,适用于气虚血瘀,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等。选穴: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定喘、气海、丰隆、关元、膏盲俞、命门等。每次选3~4个穴,每穴30分钟,每日一次;可直接灸或隔姜灸,10~15天为一疗程。 3.拔罐 取穴:肺俞、脾俞、丰隆、定喘、膻中、肾俞、膈腧、大椎等。

胡希恕治疗肺系疾病的经验

胡希恕治疗肺系疾病的经验 中医辨证是辨全身,不是辨一个症状—胡希恕治疗肺系疾病的经验 作者:胡希恕 治咳嗽的方药很多,可以说成千上万,但胡老最常用的方药是半夏厚朴汤,问其由,主要是咳嗽在《金匮要略》中与痰饮列为一专篇论述,是说痰饮与咳嗽有密切关系,许多咳嗽是因痰饮上犯、气逆不降而致。对痰饮的治疗,《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的重要原则,也是治疗咳嗽的重要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如再选择适当的方药,临证多有捷效。如病例1。 例1 黄某,女,30岁,病案号67951。 初诊日期1966年2月12日:一周来咳嗽,吐白痰,咽痒胸闷,口干不欲饮,两胁胀,已服汤药数剂而不效,苔白厚腻,脉滑细。此证属痰饮上犯,肺失宣降,治以温化降逆,与半夏厚朴汤加减:半夏四钱,厚朴三钱,茯苓四钱,苏子三钱,橘皮五钱,杏仁三钱,桔梗三钱,生姜三钱。 结果:上药服一剂,咳即止。 半夏厚朴汤原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治疗“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症,胡老认为,本方是小半夏加茯苓汤更加厚朴、苏叶而成。用于痰饮气结所致的胸满、咽堵、咳逆,为温化痰饮、降逆理气之方。此患者是痰饮引起的咳嗽,故服之方药对证,很快见效。方中苏叶,胡老常用苏子。如表证明显者,可同时加苏叶,或据证合用桂枝汤或麻黄汤;如热象明显者,可加生石膏;如久咳寒饮明显,而表证不明显者,可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贰: 临床可看到不少咳嗽患者,吃了许多药而症状不好转,甚至越来越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未能辨清寒热。从治验例2可看清这一问题。 例2 李某,男,63岁,病案号15679。

初诊日期1966年1月4日:咳嗽吐黄白痰已4个月,自去年10月患咳嗽、吐痰、咽痛,一直服汤药治疗,咳嗽不减反又加上喘。患者很细心,把服过药的处方都带来了,其主要处方是桑杏汤加减,患者自己说他吃川贝母都有一斤多了。刻下证:咳嗽,吐黄白痰量多,心烦胸满,背恶寒,口干思饮,但饮水后胃脘不适。苔黄腻,舌尖红,脉弦滑细。胡老与小青龙加石膏汤: 麻黄三钱,桂枝三钱,细辛二钱,干姜二钱,白芍三钱,炙甘草三钱,五味子三钱,半夏五钱,生石膏一两半。 处方完后问胡老,患者热象明显,用这么多热药行吗?胡老说:“患者吃了那么多清热药而症状越来越重,已说明药不对证。再看他现在的症状,有背恶寒、饮水后胃脘不适,为内有停饮之征。本有寒饮内停,治用苦寒清热化痰,痰不但不去,反因人体阳气大伤而痰饮加重。痰饮重,停滞日久,郁久化热,上犯于心胸,故出现心烦胸满。故不去痰饮,则热不去,则咳无宁日。因证属外寒内饮兼有上热,为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用小青龙汤解表祛饮以治其本,用生石膏清上热以除其标,能否见效,还要看其服药后的反应”。 结果:上药服三剂,心烦胸满减,咯黄痰减少,口干减。舌苔白微腻,增细辛、干姜为三钱,减生石膏为一两,继服六剂,背恶寒已,吐痰减少,已不见黄痰,去生石膏,继服十二剂症已。 叁: 一位慢性咳嗽病人,胡老开了小青龙汤加茯苓,一位进修医生问:“此病人是属外感咳嗽还是属内伤咳嗽?”胡老只是说:“这病人咳嗽属外寒内饮,为小青龙汤加茯苓方证。”张景岳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这是从理论上分类,实际在临床上往往同时并存,内伤易招外感,外感也易导致内伤。因此,临床无必要究其是外感和内伤,只要看其具体症状辨证论治即可。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对一些没有临床经验的初学者来说当然便于记忆,但临床应用往往遇到一些问题,如一见咳嗽病人就截然分为外感或内伤,治疗也分宣解或补益,往往忽略两者兼证的治疗,造成病情迁延不愈。如病例3就说明

肺结核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肺结核中医诊疗方案 (2020年版)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等为主要症状。现代医学主要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化疗药物联合治疗。近年来,耐药性肺结核患者数量的逐渐上升和化疗药物的肝肾功能损害,使中医药再次成为防治肺结核的重要选择。 肺结核属中医“肺痨”范畴,是一种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一、疾病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发病特点:部分患者有与肺痨(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发病多为慢性疾病,常逐渐加重,也有急性发病,很快恶化者。 2、临床表现:以咳嗽、咯血、胸痛、潮热、盗汗及消瘦六症为典型表现,病轻者诸症未必悉具,病重者各种症状大多俱呈,或先后相继发生或合并出现。

3、相关检查:胸部X线片或胸部CT,痰结核菌检查,结核抗体、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支气管镜灌洗液检查。 4、鉴别诊断:本病与肺痈、肺热咳喘、肺胀、虚劳四病鉴别: (1)肺痈发病急促,多有高热、寒战、咳嗽、胸痛等症状,尤以咳吐大量腥臭黄绿浓痰或痰中带血为特征,病机为热毒。 (2)肺热咳喘起病急剧,有高热、寒战、胸痛、咳嗽、吐铁锈色痰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3)肺胀以咳嗽、咳痰、气喘、浮肿为四大主症,尤其突出的是气喘不续,多为久咳等肺系疾病演变而成。 (4)虚劳缘于内伤亏损,是多种慢性病虚损症候的总称。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补虚培元、抗痨杀虫为治疗肺痨的基本原则。补虚培元,旨在增强正气,以提高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就病理性质而言,补虚以滋阴为主,若合并气虚、阳虚者,则当同

中医护理肺系疾病

第一章肺系疾病 第一节感冒旳护理 一、感冒旳定义、病因 感冒是指感受风邪,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多由于六淫之邪、时行病毒侵袭人体所致。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感冒旳常见辩证分型、重要临床体现及治疗原则 1.风寒感冒倦怠乏力、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喷嚏、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治以辛温解表。 2.风热感冒恶风发热、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肿、声音嘶哑、咳嗽痰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以辛凉解表。 3.暑湿感冒见于夏秋季节,周身酸困乏力、身热、无汗或少汗、头昏胀重、鼻塞流涕、胸闷泛恶。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暑袪湿解表。 4.气虚感冒恶寒发热、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治以益气解表。 5.阴虚感冒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头痛咽痛、干咳少痰、手足心热心烦。舌红,脉细数。治以滋阴解表。 三、感冒旳病情观测要点

1.外感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周身不适等。 (1)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 (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口渴,鼻塞流涕黄稠,咽痛或红肿。 (3)咽部肿痛与否常为风寒、风热旳观测辩证要点。 2.汗出 (1)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证。 (2)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者属表实证。 3.咳嗽、咳痰咳嗽旳程度、时间与规律;痰液旳颜色、性质、量,与否易咳出。 4.胃肠道反应有无纳呆、恶心呕吐、腹泻。 5.观测用药后旳反应。若服药后出现大汗淋漓、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冷汗出为虚脱,立即告知医生。 四、感冒旳症状护理 1.风寒、气虚者室温可偏高;风热阴虚者室温宜偏凉爽;暑湿感冒者室内防止潮湿。 2.咳嗽咽痒者,应远离厨房、公路、工地等烟尘较多旳场所,病室内严禁吸烟。 3.耳穴埋豆改善感冒症状:主穴:肺、气管、肾上腺等;配穴:内鼻、耳尖、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肺系疾病的治疗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肺系疾病的治疗 《内经》中对咳喘的描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是一个病因学的描述。脏器法时论说:“肺病者,喘咳逆气”。这一句话的描述是什么?就是咳嗽、喘,都是因为肺气的不降,肺气的气机升降有问题了。所以他才会出现,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肩背痛,有汗出。你看至真要大论说:“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可能因为生气,肝气郁滞导致了肺的升降有问题。你看见了吗?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就是读它的病因的时候,你可能在治疗上有时光治咳嗽治不好,你要舒舒肝才能治好,这是我在后面讲的都能遇到。“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这是它的论述。所以从这个条文,诸气膹郁这一点,是因为肝气的问题。《金贵要略》也有描述:“膈间有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这是水气或者像现在咱们说的支饮的描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这是以痰饮论述。你看这个膈间支饮,就是水饮在肺中。那么记住了,水饮在肺中光治咳光治喘,好不了。要么怎么着?要用温化的原则。你看,麻黄在这里干什么?宣肺利水,温肺的。所以咱们把它的描述和它的治疗分析一下。在《脉因病治》中它会谈到燥火和阴虚会致呼吸系统疾病。它说:“燥旺若也,莫燥乎火”。这个火引起来这个喘证。这个喘证燥火居多。燥火喘逆之证,瓜蒌根汤主之,知母甘石汤主之。所以这个病因病机的描述,它不一样,就是它下面出方论治。那么在阴虚论治,有阴血不足,五志皆因致火出,触动初任之火,自下而

上,阴精不足,龙雷之火,直冲上焦。你看这因为下焦的阴虚,所以它出现了阴虚喘逆之证。那么阴血不足呢,它要用什么?它要用四物汤加陈皮和童便,这是阴虚致咳。前面是古人论述的,你看见了吗?有痰饮、有燥火、有阴虚、有肝郁,很多种。 那么咱们呢,把他们总结一下,总结一下呼吸系统的五个主症是什么?你看:咳、喘、痰、炎、热。我给它总结了五点。读读过去的经典,它全的咱们吸收,不全的,咱们给它补充。在呼吸系统疾病,多见这五个主症。咳嗽咱们讲过去了。喘:喘息气不足,一到喘就严重了。有痰,这个你把痰化不掉,这个喘好不了,咳也好不了。所以痰等于在肺系疾病中是一个关键中的关键。那么炎西医认为,呼吸系统疾病你为什么咳嗽、喘?你发炎了,有炎症了。那么还有出现这个热,因为在呼吸系统疾病,会伴随有发热,这个感染。所以我觉得呼吸系统这块,这五个指标是最主要的,你要想把这五个指证治好,那么你在处方在思维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这几个抓好了,那么他的病可能就祛除一半。那么在五个环节中,祛痰是这个重要环节。痰就像一个培养机,它这个痰的培养机它就储存在肺里面。所以他一着凉,吃点不合适的或者生气的时候,他就引发了,所以他反复发作不好,他老出不了根。我给大家讲:是因为你把这个痰没给祛除来。痰一旦祛除干净,肺系的疾病它就不容易发作。这是我给大家讲的在肺系疾病咱目前的认识还有观点。

中内病因病机治则汇总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病因病机】 感冒是因六淫、时行之邪,侵袭肺卫,以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为病。 一、病因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以风邪为主因 二、病机 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 二、辨证要点 本病邪在肺卫,辨证属表、属实,但应根据证情,区别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还需注意虚体感冒的特殊性。 二、治疗原则 感冒的病位在卫表肺系,治疗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 第二节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病因病机】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人,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 一、病因 1.外感六淫2.内邪干肺 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血瘀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 二、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第三节哮病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一、病因 1.外邪侵袭2.饮食不当3.体虚病后 二、病机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如朱丹溪说:“哮喘专主于痰”。 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