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上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课设计共1课题毫米、分米的认识课时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知道1 毫米和 1 分米的实质长度。
教课2.知道 1 米、1 分米、1 厘米和 1 毫米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目标3.会进行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化聚。
教课知道 1 毫米和 1 分米的实质长度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要点教课会进行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化聚。
难点教课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米尺。
准备参照教课设计根源:自撰教课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是长度单位,而且知道用直尺能够量一条线段的长度。
这里有一条线段,我用直尺量它的长度,谁知道这条线段的长是多少 ?课件(1)(4 厘米)(2)我们再看这一条线段长度有多少 ?( 在课件上用直尺胸怀 )师:有的说这条线段大概长 4 厘米,有的说大概长 5 厘米,这就是说用厘米不可以精准地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我们怎么办呢?二、新授师:今日我们第一要学习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 演示课件:一个学生在制作飞机模型的情境图。
问学生做飞机模型要看图纸吗?制作时对尺寸的要求高不高?它需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 一) 毫米的认识。
1.请学生察看直尺,找一找 1 厘米的刻度, 1 厘米有多长呢 ?2.教师在投影仪上映出 1 厘米的长度,让学生数一数直尺上把 1 厘米又均匀分红了几个小段 ?师:我们把 1 厘米的长度均匀分红了10 个小段,每一小段的长度我们就把它叫做 1 毫米,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
( 板书:毫米 mm)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 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 。
方才我们量的这条线段长多少呢?(4厘米 5 毫米 )3 .让学生举例说明 1 毫米有多长。
4.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和五分硬币的厚度各有多少毫米。
师:方才那条线段长 4 厘米 5 毫米,也就是几毫米呢 ?( 由于 1 厘米= 10 毫米, 4 厘米= 40 毫米,因此 4 厘米 5 毫米= 45 毫米。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篇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1.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习法。
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
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二、教学新知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
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3、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2)分米的认识①分米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
3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 教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P24、25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加深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练习,掌握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参与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整理过程,在探讨交流中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类推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对长度单位间进率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复习整理与练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设疑自探题:1、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蜡笔长6毫米跳绳长2厘米课桌高7米粉笔长75分米小名身高134米。
()一根绳长15分米。
()一块橡皮厚1米。
()10分米=1厘米。
()2、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公路宽 10分米一把钥匙 6米一支圆珠笔 170厘米课桌长 40毫米邓老师高 13厘米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字。
蜡笔长6()跳绳长2()桌高7()粉笔长75()钢笔长14()小明的身高是140()一块橡皮厚12()旗杆高9()别针长34()。
电脑键盘长约5()图钉长10()教室宽6()教室的门高大约2()这本《名人成才故事》长大约20()这个麦当劳玩具高9()黑板长约4()5米=()分米 40厘米=()分米2分米=()厘米 70毫米=()厘米我们的铅笔盒的长大约是()分米。
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分米。
我们课桌的高大约是()分米。
4、量出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多少分米,厚是多少毫米5、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6、小马虎昨天写了1篇数学日记:今天,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系好了一条长大约6厘米的红领巾,和老师同学们坐了一辆长大约6毫米的公共汽车去春游。
我在一棵大约8厘米高的树边吃了一大约2毫米长的红肠。
然后捉了一只大约6分米长的蚂蚁。
他这样写可以吗?说说你的看法,怎样改合适?【设计意图】: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人教版数学三上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上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使学生感觉 1 分米、 1 毫米的实质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着手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
3、教课要点和难点要点:让学生掌握 1 毫米、 1 分米的实质长度。
难点:成立 1 毫米、 1 分米的观点。
4、教具:米尺、 1 分硬币、 1 分米长的小棒、 1 分米长或宽的实物、 1 毫米长或宽的实物。
5、学具:1 分硬币、小棒、剪刀、直尺、 1 分米和 1 毫米长或宽的实物。
教课程序一、认识毫米1、小组学习,温旧迎新(1)课件展现:察看直尺 1 厘米长度(2)课件展现:丈量纸盒。
(3)预计数学书长、宽、厚大概各是几厘米。
(4)实质丈量,小组沟通。
(5)发现问题,引出毫米。
(板书:毫米的认识)2、合作沟通,探究新知(1)思虑:对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2)沟通与碰撞(3)教师指引、概括(课件演示 1 毫米长度)(4)议论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 1 厘米 =10 毫米1cm=10mm3、成立 1 毫米的表象(1)让学生预计 1 分硬币的厚度(2)实质丈量,考证与预计的差距。
(3)、感知 1 毫米有多长。
(4)、说一说平时生活中厚约 1 毫米的物体。
4、实质丈量(1)、丈量橡皮擦长约几毫米。
(2)、丈量词典厚约几毫米。
二、认识分米1、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每个学习小组预计、丈量铅笔长度。
(2)沟通、报告。
(3)认识分米。
(4)议论分米、厘米的关系板书: 1 分米 =10 厘米1dm=10cm2、成立 1 分米的表象(1)、用直尺量出 1 分米长的小棒,并剪下用手感知 1 分米的长度(2)、找一找学具和平时生活中长度是 1 分米的物体。
(3)、用手比一比 1 分米的长度,同桌用 1 分米小棒检查。
三、学习米、分米之间的关系1、猜想 1 米=几分米2、实质操作,在米尺上摆 1 分米长的小棒。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课设计教课内容:分米毫米的认识教课目的: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成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表象,2、使学生在实质丈量中,学会选择适合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提升估测能力。
3、在活动中提升参加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课重、难点:成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表象,会用毫米做单位实质丈量。
教课准备:自制课件、直尺、纸条教课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请大家用手势比一比, 1 米有多长? 1 厘米有多长?二、探究新知(一)、引入毫米。
1、(1)请同学们察看数学书厚多少?让学生量书的厚度,部分学生表现出困难(不满 1 厘米),(2)那为了量出这本书厚度,你们脑筋里能否会有一个新的梦想?(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其实你们的梦想就藏在尺子里。
看来,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这就是我们今日学习的第一个新知识:毫米2、组织沟通。
(1)察看尺子,谈谈你看到了什么。
(组织学生沟通)直尺上 1 厘米中间还有好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
(2)请你画出 1 毫米的线段。
谈谈你对 1 毫米的感觉用手势来比划一下。
(3)请你随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 1 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能够用铅笔尖指着数。
学生沟通从同学生们方才的沟通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出示: 1 厘米 =10 毫米。
3、体验毫米的作用。
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能够用毫米做单位呢?组织学生议论。
(二)认识分米1、取出自己尺子,在尺子上找出 10 厘米,用手比一比 10 厘米有多长。
介绍 10 厘米。
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 1 分米有多长。
2、说一说 1 分米等于几厘米。
3、组织学生说出长大概是一分米的物体,并取出尺子量一量。
帮助学生成立 1 分米的表象。
4、说一说,排一排。
请学生将 4 个长度单位按次序排一排毫米、厘米、分米、米5、利用资源,课外延长。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学会用毫米和分米来测量物体,并能进行单位之间的转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毫米和分米的存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毫米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毫米是长度单位的一种,理解1毫米等于0.1厘米。
2.分米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分米是长度单位的一种,理解1分米等于10厘米。
3.毫米和分米的测量: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正确读取尺子上的刻度。
4.单位之间的转换:让学生学会毫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转换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用毫米和分米来测量物体,单位之间的转换。
2.难点:单位之间的转换,正确读取尺子上的刻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尺子、教学课件。
2.学具:学生自备尺子。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故事、图片等引起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新课: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尺子上的刻度,学会用毫米和分米来测量物体。
3.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体验毫米和分米的实际应用。
5.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毫米和分米的认识2.内容:毫米的概念、分米的概念、毫米和分米的测量、单位之间的转换七、作业设计1.书面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找一些物品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学会了用毫米和分米来测量物体,并能进行单位之间的转换。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年级:三年级科目: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知道它们与厘米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 掌握毫米和分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毫米和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2. 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和计算。
教学准备:1. 米尺2. 课件3. 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米尺,引导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
2. 提问:米尺上的刻度表示什么?3. 学生回答:米尺上的刻度表示长度。
二、探究毫米和分米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找出1厘米的位置。
2. 提问: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厘米等于多少分米?4. 教师总结:毫米和分米是长度的单位,它们与厘米有着固定的换算关系。
三、练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和计算。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你们学到了什么?3. 学生回答:我们学到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与厘米的换算关系。
五、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米尺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让学生理解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与厘米的换算关系。
在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和计算,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毫米和分米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在探究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1厘米等于10毫米,1厘米等于0.1分米。
补充和说明: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是长度单位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它们与厘米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毫米和分米的存在,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1厘米等于10毫米,1厘米等于0.1分米的结论。
人教版数学三上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上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成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
2、经过实质丈量,学会选择适合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并学会估测,提升估测能力,进一步累积丈量物体、线段长度的经验,提升参加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经过着手操作、合作沟通等学习活动,主要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觉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在实质生活里的应用价值,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课要点:成立 1 毫米、 1 分米的长度观点,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教课难点:毫米、分米观点的形成和在实质丈量中的灵巧应用课前准备:学生尺、米尺、 5 角硬币、身份证、废旧磁卡。
教课过程:一、指引察看,提出问题1、投影出示学生尺。
发问:这是什么?察看学生尺上的刻度,你能告诉同学们什么知识?2、揭露课题。
讲话:我们知道尺子上边 1 大格长度是 1 厘米, 10 大格的长度是多少, 1 小格的长度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持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二、实践操作,主动研究1、认识分米(1)量一量。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尺子去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看看长度和宽度大概是多少厘米?叙述:大多数同学文具盒的宽度约是10 厘米,长度约是 20 厘米。
10 厘米是 1 分米, 20 厘米就是 2 分米。
(2)说一说。
察看直尺让学生出示直尺,看看直尺上的 1 分米有多长,指引学生说出 1分米和 10 厘米。
(板书: 1 分米 =10 厘米)组织体验:让学生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利用直尺比画出 1 分米大概有多长,比画给同桌看一看。
小组沟通:在小组里谈谈哪些物体的长约是 1 分米。
(3)画一画。
提出问题:先独立在纸上画一条 1 分米长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互相检查。
组织评论:谈谈你的同桌或自己画线段的状况。
(4)数一数。
教师出示米尺,让学生数一数 1 米有几分米。
(板书: 1 米 =10 分米)2、认识毫米。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精选9篇)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教材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而且对于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学情分析】“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活动,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等。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哪些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
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2、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3、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
识》教案(三)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巩固复习米和厘米
1.学生猜老师的身高
2. 告诉学生,老师的身高是168厘米,问,那是几米几厘米呢?5。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毫米、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包括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毫米和分米是两个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但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这两个长度单位,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通过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铅笔的长度等活动,引出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掌握它们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会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学习长度单位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1)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能够准确地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直尺、一分硬币、身份证、银行卡等物品。
2.学生准备:直尺、铅笔、练习本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测量数学书的厚度、铅笔的长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人教版数学三上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上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课设计毫米、分米的认识教课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成立 1 毫米、 1 分米的长度观点,知道 1 米 =10 分米, 1 分米 =10 厘米, 1 厘米 =10 毫米。
2、培育学生的实质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教课要点:使学生成立 1 毫米、 1 分米的长度观点。
教课难点: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直尺、一分硬币、橡皮等。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老师的身高是1米60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从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概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 1 厘米大概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老师手里有一枚硬币,老师想量出它的有多厚,我用米作单位适合吗?(不适合)我用厘米作单位行吗?(不可以)因此我们今日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二、探所沟通、学习新知1、认识毫米。
(1)师: 1 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仔细察看: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之外,还有刻度线吗?(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 1 厘米又分红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的 1 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问:谁知道每 1 小格的长度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1 厘米中间每 1 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许要求量的比较精准是,能够用毫米(MM)作单位。
②、我们经过厘米认识了毫米,那么厘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分组:数一数 1 厘米里面有多少毫米?你是从哪个刻度数到哪个刻度的?议论:厘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你是如何发现的?生答后板书: 1 厘米 =10 毫米③、数一数 2 厘米里有多少毫米?想想 3 厘米、 5 厘米呢?1 毫米,④、用手势表示 1 毫米的长度。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其进率。
2. 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
3. 运用毫米和分米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毫米和分米的进率。
2. 运用毫米和分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本、练习本、尺子等学习用品。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米和厘米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毫米和分米。
2. 新课讲解(1)毫米的认识1)让学生观察尺子,找出1厘米,再找出比1厘米小的单位,引出毫米的概念。
2)让学生观察10毫米和1厘米的关系,得出1厘米等于10毫米。
(2)分米的认识1)让学生观察尺子,找出1米,再找出比1米小的单位,引出分米的认识。
2)让学生观察10分米和1米的关系,得出1米等于10分米。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用毫米和分米测量不同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4.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进率以及测量方法。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加深对毫米和分米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进率以及测量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辅导和答疑。
注意:本教案为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其进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毫米、分米的概念。
2.掌握使用刻度尺、尺子等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测量能力。
教学环节热身环节老师可以通过操场或教室里比赛获取学生对单位长度的感性认识,比如比赛跑步,让学生互相比较长度,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精确地测量长度。
讲授环节1.引入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长度,比如书面、课桌、铅笔等,打开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思考“长度”这个概念的重要性。
2.毫米的认识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观察力,将一厘米分为十个等份,让学生感性认识毫米的概念。
然后,老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或黑板,让学生了解毫米的符号和读法,并以图示形式进行展示。
3.分米的认识同样的,老师可以将一米分为十个等份,让学生感性认识分米的概念。
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尺子上的刻度,了解分米的符号和读法,并以图示形式进行展示。
4.认识毫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尺子上不同的刻度,带领他们明白毫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和换算方法。
练习环节1.刻度尺的使用请学生使用尺子或刻度尺,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选择不同的难易程度。
2.让学生自己制作尺子通过让学生制作尺子,可以培养学生的测量与动手能力。
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学生自己设计尺子大小、结合使用所学知识,完成尺子的制作。
总结环节总结本次教学内容,核对学生练习的成果,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测量技巧,以及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所获得的认识、思考和体验。
总结以上就是这节教学设计的内容。
通过上述环节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测量和动手能力。
此外,由于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学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人教版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成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点;知道 1 厘米 =10 毫米, 1 分米 =10 厘米, 1 米=10 分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能力目标:经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着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感情目标:经历实质丈量的过程,领会长度单位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感觉数学和生活的亲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课重、难点】本课教课要点是毫米、分米长度观点的成立;教课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根金箍棒( 1 米、 20 厘米、 1 分米、 7 毫米),生活中常有的靠近 1 毫米和 1 分米的物件。
学生准备:纸条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课过程】一、情形引入,引起矛盾1、情形引入,激活旧知课前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猴哥》,调换学生的踊跃性。
师:同学们爱看《西游记》吗?孙悟空本事高强,他有一件特别厉害的兵器——金箍棒(课件出示)。
接下来孙悟空要表演几招,认真察看,看金箍棒的长度发生了如何的变化?(课件:金箍棒渐渐变短,最后变到耳朵里)师:想看看真的金箍棒吗?你们说“变”,老师把它变出来。
师:看这根一号金箍棒,预计一下,它有多长?(学生回答),课前老师作了精准的丈量,它的长度是 1 米, 1 米还能够说成是— 100 厘米。
【 1 米= 100厘米】师:金箍棒又变短了,估一估这根金箍棒有多长?我们来丈量一下。
选一世上前丈量,同时谈谈丈量方法。
2、借助旧知,引起矛盾师:最后变到耳朵里的金箍棒有多长?(举小金箍棒)想不想着手丈量一下它的长度?师:下边取出纸条尺和这根小金箍棒,两人一组进行丈量,看谁量得又快又正确。
一世利用展台丈量。
(生着手量,报告:不到 1 厘米)师:不到 1 厘米,究竟是多少?只用厘米这个单位能不可以精准的表示出它的长度?那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单位?(需要找一个比厘米小的单位毫米)比厘米小的单位是什么呢?毫米藏在哪儿?这把尺子上见到了吗?假如想把毫米从这每个厘米间表示出来,你想用什么方法?你能不可以按你的想法在尺子上0—— 1 之间把毫米表示出来?同桌两人商议一下,而后在纸条尺上画一画。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毫米和分米练习课》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毫米和分米练习课》教课设计及反省【教材剖析】这部分教材分三段进行教课,先教课毫米的认识,再教课分米的认识,最后教课单位的换算。
分米的认识与毫米的认识在编排上近似,主要经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成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观点,知道 1 分米= 10 厘米, 1 厘米= 10毫米。
单位的换算主假如长度单位间的变换,这里限于单名数,目的是稳固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
【学情剖析】从前我们学习过度一个物体的长度或量距离是用米和厘米作单位的,但许多学生基本知识掌握得不坚固,观点模糊简单混杂;对上述这些出现的问题,在平时教课中教师在讲堂上要增强对照练习。
让同学们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差别,更分辨谈们之间的进率。
在教课中增强数学数目关系的剖析,让学生学会剖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
【设计思路】依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构造,以及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剖析和与实质生活的联系。
本课的设计思路:1.联合教课,向学生浸透知识根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同时培育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经过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发问意识、着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成立 1 毫米、 1 分米的长度观点。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课目的】1.在实质活动中稳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进一步稳固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2. 经过实质丈量使学生学会选择适合的长度单位胸怀物体的长度,掌握1米 =10 分米、 1 分米 =10 厘米、 1 厘米 =10 毫米,并能在实质操作中灵巧运用。
3.在合作沟通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仔细察看、勤于着手、擅长着手、擅长剖析的能力,领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课难点:学会选择适合的长度单位。
人教版数学三上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上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25页练习五第5、6、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加深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联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参与长度单位间关系的整理过程,在探讨交流中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综合类推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对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教师:例题讲解,归纳总结。
学生: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3、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3、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毫米和分米的概念2. 毫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3. 毫米和分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单位换算。
2. 教学难点:毫米和分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计量器、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自备尺子、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2. 新课: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演示单位换算。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讨论毫米和分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毫米、分米的认识2. 重点内容: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单位换算、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进行毫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
3. 拓展题:探讨毫米和分米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是否到位,单位换算是否熟练。
2. 教学方法: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3. 教学内容:是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4.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书本、铅笔、橡皮擦等,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长度。
人教版数学三上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上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课设计教课内容P 26—28 页执教日()月()日礼拜期()三1.让学生在丈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和米、厘维米的关系,正确成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并能用分米或毫米作单位来估目计并丈量出一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
标2.让学生能依据所测物体的详细状况恰入采用适合的长度单位进行丈量并表述。
3.让学生经历分米、毫米的认识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对数学的踊跃感情。
教课重、难要点:认识分米、毫米,正确成立表象。
点难点:正确采用适合的单位丈量物体的长度。
教课资源课件。
学情剖析:在平时生活中,学生常常会碰到“丈量时不满1厘米”这类状况,学生常常使用的直尺上一般也刻有毫米这一单位,这些为学生认识分米、毫米做了心理及知识上的有效铺垫。
学生:直尺、长方形卡片( 长 20 厘米,宽 10 厘米 ) 、一元硬币;教师: 1 米长的绳索预习作业设计学程设计导航策略调整反思一、揭露课题,认定目标(预设 3 分钟)师:大家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学生认定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
过的量长度的单位吗?你能用手指和胳膊比量一下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吗 ?我们在什么时候用到米 ?什么时候用到厘米 ?今日我们要持续学习对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 12 分) 1. 认识分米1、认识分米(1)师:(出示 10 厘米长的(1)量一量:用自己的直尺量一量,长方形的边)像这样长的一段线段你手中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我们能够用此外一个单位来取代看看自己四周还有什么是 10 厘米或 20(出示“1 分米”),你知道分米厘米的?和厘米之间是如何的关系吗? 1 分报告结果米相当于多少厘米?1 分米 =10 厘米(读一读)谈谈今日我们认识的新朋友10 厘米是 1 分米, 20 厘米就是多少分叫什么?米?板书: 1 分米 =10 厘米在自己的尺上看看 1 分米究竟有多长, 1 分米是 10 厘米,你能在自己比量给同桌看一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三上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25页练习五第5、6、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加深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联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参与长度单位间关系的整理过程,在探讨交流中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综合类推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对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教师:例题讲解,归纳总结。
学生: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