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测量》 )
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
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策略:1.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一些较大的单位(千米、吨),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单元各课主要学习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
课时分配:。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学会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测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米尺进行测量,并理解测量单位——米。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米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橡皮、书本等)。
2. 环境准备:教室内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测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把米尺,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工具,用来做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引导他们思考长度的概念。
2. 感知(10分钟):教师将不同长度的物体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并估测它们的长度。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米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与他们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
3. 理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米尺的使用方法,包括读数和单位。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米尺进行测量,并帮助学生理解测量单位——米。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测量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实践(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最准确。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5. 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技巧,并复习测量单位——米的概念。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测量和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并学会了使用米尺进行测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意识较强,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 练习课(2课时)
基础练习
2.按要求画一画。[教材P25 练习五 第6题] (1)画一条长5厘米8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用刻度尺画, 标出起始和末尾的两点,用直直的 线连接两点,并在线段的下方标明所画长度。
基础练习
3.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教材P25 练习五 第7题]
身长 6(毫米) 一步长 5( 分米) 厚( 1)毫米
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 求什么?怎样列式?
基础练习
1.一根4分米长的绳子,对折再对折后,每段绳子有 多长?[教材P25 练习五 第10题]
4÷2÷2 = 2÷2 = 1(分米) 答:每段绳子长 1 分米。
基础练习
1.一根2分米长的绳子,对折再对折后,每段绳子有 多长?
2分米 = 20 厘米 20÷4 = 5(厘米) 答:每段绳子长 5 厘米。
答:这 3 个铁环连在一起是 10 厘米。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巩固练习
一、一根彩带长 3 米,分成同样长的 5 根正好捆扎 5 个礼盒,要捆扎 8 个同样的礼盒需要多长的彩带?
3 米 = 30 分米 30 ÷ 5 = 6(分米) 6 × 8 = 48(分米) 答:需要48分米的彩带。
2米 = 20 分米 20÷4 = 5(分米) 答:这个凳子的高大约是 5 分米。
基础练习
6. 有一些大小相同的铁环连在一起,拉紧后如下图。
[教材P25 练习五 思考题]
这 3 个铁环连在一起有多长呢?
4 + 4 + 4 = 12 厘米 20毫米 = 2 厘米
5 + 5 + 5 + 5 = 20 毫米 12 - 2 厘米 = 10 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3 测量练习课(3-4课时)
爽爽文库汇编之练习课期中测试卷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卷面(3分)。
我能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知识技能(67分)一、我会填。
(每空1分,共25分)1.一节课是()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
时针在6和7之间,分针指向8,此时是()。
2.图中橡皮的长度是()厘米()毫米。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元硬币大约厚2()两头牛重约1000()武汉地铁1号线长约39()一场足球比赛的时间是90()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时=()分 30毫米=()厘米1分40秒=()秒4000千克=()吨90秒-1分=()秒 1吨-300千克=()千克5.阳光小学“红领巾”广播站每天播音时间如下:第一次:早上8:05—8:20 第二次:中午1:20—1:45 “红领巾”广播站每天共播音()分钟。
6.在里填上“>”“<”或“=”。
7.灰珠子的个数是白珠子的()倍。
白珠子的个数不变,要使灰珠子的个数是白珠子的5倍,应增加()个灰珠子。
8.爸爸的钱包里有862元,买了一件379元的衣服后,剩下的钱()买一辆价值500元的童车。
(填“够”或“不够”)二、我会判。
(对的画“√”,错的画“×”)(5分)1.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差一定是三位数。
()2.一枚鸡蛋大约重50千克。
()3.三年级数学书大约厚6毫米。
()4.把1分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1厘米。
()5.求8的3倍是多少,就是求3个8是多少。
()三、我会选。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1.估算396+489的结果,它们的和肯定()。
A.不到800B.大于800C.小于7002.3千克铜和3000克棉花比较,()。
A.铜重B.棉花重C.一样重3.元元和菲菲约定8:25在少年宫门口见面,但元元迟到了一刻钟。
元元到达少年宫门口的时间是()。
A.8:40B.8:10C.8:504.操场跑道长400米,乐乐跑了3圈后,还差()米就是2千米。
A.200B.600C.8005.小明家到武汉的路程是96千米,爸爸带小明从家出发去武汉的黄鹤楼游玩,出行的方式应是()。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长度单位的练习课》教学设计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资源
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
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二、课堂练习。
(一)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4.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800()。
5.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大约高8848()。
6.亮亮从家到学校要走750()。
7.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之一,大约长6700()。
(四)比较大小。
3200米()2300米8000米()8001米
5000米()5千米400米()4千米
1千米()870米1千米()10000米
6800米()7千米9分米()89厘米
(五)判断对错。
1.小峰的身高15年后能长到5米。( )
2.一条高速公路约长150米。( )
3.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
4.火箭一分钟能飞行1000千米。( )
5.小莉骑自行车每小时行驶16米。( )
(六)解决问题。
1.小红的身高是1米40厘米,小明的身高是15分米,他们谁高?高多少?
2.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作业设计
1.数学练习册;
2.与家长进行本课知识内容的活动练习。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练习课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教学反思
一分钟安全教育
2.丽丽从学校到图书馆,先乘公交车行了2千米,下车后又步行了260米,学校到图书馆有多远?
3.操场跑道一圈的长度是20千米长跑项目比赛中,当第一名运动员到达终点时,最后一名运动员距终点还有300米,他已经跑完多少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的练习课》教学设计
3.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准备、资源
卡片、实物、体重秤、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数学练习册;
2.与家长进行本课知识内容的活动练习。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和换算
例7 1吨=1000千米
例8 4吨=()千克3000千克=()吨
想:1吨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4吨是()个1000千克3000千克里面有()个1000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三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检查时间:验印执教时间:
教学单元
第三单元、测量
总(7)课时
课题
长度单位的练习课
第(6)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生活实际说明生活中有“吨”这个质量单位,并给出表示吨的符号“t”,让学生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
教案课程名称: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理解并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方式,发现数学规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活动,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时、分、秒1.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会读取钟表,并能根据钟表上的时间进行简单的计算。
3. 掌握时间的基本换算,如分钟换算成小时,秒换算成分钟等。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 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学会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等。
3. 理解加减法的基本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
第三单元:测量1. 认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学会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能准确记录测量结果。
3. 掌握测量基本方法,如对折、拼接等。
第四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 认识角的概念,理解角的分类,如锐角、直角、钝角等。
2. 学会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3. 掌握角的基本性质,如角的和差、角的平分线等。
第五单元:表内乘法1. 学会乘法的基本运算,理解乘法的意义。
2. 掌握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
3. 学会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物品、计算面积等。
第六单元:观察物体1. 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能准确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 学会运用观察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图形拼贴、找不同等。
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展示、游戏、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数学上册3测量练习课第1_2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练习课(第1-2课时)▶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25“练习五”第6~10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4分米长的纸条、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1.复习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谁能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学情预设〗学生会比较积极地说出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
对于进率关系和排序,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困难,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
2.课件出示习题。
第1题集体口答。
第2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3.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下来就进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利用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教科书P25“练习五”第10题。
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师: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2.小组探究,交流想法。
根据已有经验,给每个小组提供4分米长的纸条和作业纸,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
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遇到困难的学生注意观察其他学生的操作。
〖教学提示〗有序地排列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并板书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师:请想好后与小组同学交流,给大家三分钟时间。
学生组内交流表达后,教师指名学生发言。
3.交流想法,突破难点。
师: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你们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学情预设〗预设1:通过折一折得到答案。
用纸条代替绳子,对折两次,打开后发现折痕把纸条平均分成了4份。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练习课教课方案练习课教课内容例 5、教材第 28 页,练习六。
教课目的1、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经过解决生活中的实质问题,进一步体验 1 千米的长度,成立千米的长度观点。
3、培育学生的类推能力和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要点、难点要点:知道千米与米之间进率,掌握换算方法。
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课准备展现台、有关课件。
教课环节一、创建情境1、用手势表示出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千米呢?(抽生频频说 1 千米有多长)2、把这些长度单位按从大到小的次序的排一排。
3、填一填在括号里填上适合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 15()电线杆高10()火车每小时 140()数学课本厚 8()课桌高 7()(学生达成,填完后,小组说一说是如何想的。
)4、口答。
60 毫米 =()厘米 8 米 =()分米90 厘米 =()分米 7 厘米 =()毫米(学生口答出结果,并说出想的方法。
)5、回首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谁能说一说千米和米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学生说出: 1 千米 =1000 米)4、引入。
我们知道了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学习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二、研究体验1、教课例 5。
(1)出示例 5。
我们知道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这两道题你能达成吗?自己试一试看。
(2)组织学生报告沟通。
谁愿意把你填的结果和想的方法与同学们沟通沟通?板书:3 千米 =3000 米 5000 米=5 千米(学生先自己独立达成,而后在小组内沟通填的结果和填的方法。
)2、组织学生达成“做一做”。
投影出示“做一做”。
你能填出括号里的数吗?试一试。
3、组织学生达成练习二第 3 题。
(学生独立填在书上,而后在小组内沟通结果以及填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1、算一算,想想。
(1)一般公共汽车站之间的长度约是500 米,几个这样的长度是 1 千米? 3千米呢?你感觉 1 千米、 3 千米有多远?(2)电力工人要在一条路旁架电线杆,每50 米区分一段, 2 千米的路要划分多少段?(学生独立达成后,沟通想法)2、填一填。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练习课(课件)
第4课时 千米的认识(2)
2.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大约是8848( B )。 A.千米 B.米 C.分米 D.厘米 (2)汽车每小时大约行驶80( A )。 A.千米 B.米 C.分米 D.厘米
第4课时 千米的认识(2)
3.填空。 (1)丫丫走100米大约要走200步,从家到图书 馆走了400步。从丫丫家到图书馆大约有( 200 )米。 (2)峰峰从家到学校要坐2站公共汽车,每站 约400米。峰峰家离学校大约有( 800 )米。
第4课时 千米的认识(2)
4.星期天,明明要从家出发去商店和图书馆, 然后回家,他怎么走最近?把最近的路线描出来, 再算一算他一共走了多少千米。
400+150=550(米) 550+450=1000(米)=1(千米)
第5课时 吨的认识
新知预习 快乐导航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 用吨(t)作单位。1吨=1000千克。
第5课时 吨的认识
5.一辆油罐车,车和油一共重5吨。倒出一半油 后,车和剩下的油重3000千克。车上原有油多少千 克?车重多少千克?
锦囊妙计 铁环连在一起时,每两个铁环间的重 叠部分是2个铁环的厚度,每增加1个铁环,增加的 长度是1个铁环的长度减去2个铁环的厚度。
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
5.把3个大小相同的铁环连在一起,拉紧后如下 图。这些铁环连在一起有多长?
6厘米=60毫米 60-5×2=50(毫米) 60+50+50=160(毫米)=1分米6厘米
新知预习 快乐导航 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dm)作 单位。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
小试身手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6分米=( 60 )厘米 3米=( 30 )分米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3课时,主要是对第2课时所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巩固和练习。
教材中包含了多个例题和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 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3.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笔算,避免出现错误。
2.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练习本。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本练习本、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购买商品,引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需求。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例,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过程。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计算心得,解决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个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1. 将两位数和一位数写成乘法的形式。
2. 从个位开始,先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个位数,写在个位上。
3. 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十位数,写在十位上。
4. 若有进位,要加上进位。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自己找一些类似的题目进行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需求,然后通过讲解例题、随堂练习、小组讨论和个人练习等环节,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第二课时 教案
7厘米=7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2、量一量课桌高度。
提问:
这个课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用迁移类推的方式就可推出80厘米=8分米。
自己做,订正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
长度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1、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认识,达到在做中学习的目的。
2、注意学法指导,和学生作业习惯的养成教,
努力体现教学的生活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7厘米=(70)毫米80厘 Nhomakorabea=(8)分米
1米-2分米=10分米-2分米=8分米
教学过程
二次修改
一、知识准备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排列。
2、填空
1米=()分米=()厘米
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
二、导学阶段:
1、教师发7厘米的纸条。注意提醒学生量的方法。这张纸条长多少?如果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呢?
先讨论,再各抒己见。
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有的用数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应该这样想:
90毫米=()厘米
45分米-36分米=()分米=()厘米
86厘米-46厘米=()厘米=()分米
3、第5-7题练习。
四、小结。
1、复习巩固,让学生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
2、注重情景创设,体现教学的“生动化”。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测量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以及利用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学习,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增加了运用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一知识点,更好的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同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选择恰当的单位,会运用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1~22页的内容。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
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课件、刻度尺、数学课本、1分硬币、电话卡、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师:同学们,还记得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吗?请同学们用手势来表示。
生用手势比划。
师:同学们都做得不错,那你们知道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吗?可以动手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交流测量结果。
师:同学们可以发现测量结果不一定是整厘米数,为了让测量更精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1.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师:你知道1毫米是多长吗?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一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第3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复习第3单元的知识点,包括:两位数的加减法、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几何图形的认识等。
2. 进行练习题的训练,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和应用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第3单元的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第3单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二、练习题训练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2.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讨论解题方法和思路,教师适时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醒他们要注意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2. 学生提出自己在课堂上的疑问,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学生按时提交作业,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第3单元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课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第3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答他们的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在课后,教师要及时批改和反馈学生的作业,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评价和指导。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第3课时练习课(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新人教版
第3课时练习课(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材第24~25页的内容。
1.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加深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联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让学生参与长度单位间关系的整理过程,在探讨交流中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重点: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对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难点: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课件。
师: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师:用手势比划这些长度单位约有多长?师:你能将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师:同学们都对这些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1.你会找吗?你能从尺上找到15毫米吗?38毫米呢?让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5毫米和38毫米。
2.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5题。
3.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6、7题。
4.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8、9、10题。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练习的过程也是知识梳理的过程,边练边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并学会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第3课时练习课(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材第24~25页的内容。
1.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加深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联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让学生参与长度单位间关系的整理过程,在探讨交流中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重点: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对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难点: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课件。
师: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师:用手势比划这些长度单位约有多长?师:你能将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师:同学们都对这些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但有的小组则稍显沉默。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先给予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这样或许能够帮助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以及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具体内容包括:
1.认识米和厘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物体长度;
3.掌握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方法;
-难点三:通过具体案例,如测量书本长度,讲解如何读取和记录数据,强调数据的精确性和实用性;
-难点四:设计实际问题,如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引导学生运用所(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测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况?”比如,量一量你的书本、铅笔或者桌子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测量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测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整体说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测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中的“克”和“千克”,在此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能够促进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及质量单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1.毫米、分米的认识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一、复习旧知,迁移导入师: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工具呢?【学情预设】尺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是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
【学情预设】回顾测量的方法,重点强调从0刻度开始测量。
师:非常好。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就要用到长度单位。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都有哪些呢?【学情预设】米和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学情预设】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比画。
(教师适时指导)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长度知识,为本课毫米教学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互动授新1.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师: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课件出示)师:那快拿出你的数学书,尝试进行一下估测吧!同桌之间先说一说你是怎样估测的,估测的结果是多少。
【学情预设】同桌之间互相说各自的估测结果及方法。
教学提示:学生估测结果差距大的时候,可以提示学生估测时要有一个实际的参照物作为标准。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成果。
【学情预设】学生会用一定的标准去估计,例如1拃、铅笔的长度或者目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练习课)教学设计
测量(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练习一第1、4、5、6、7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加深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联系,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重点、难点
重点:
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对长度单位间进率的认识更清晰。
难点:
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尺子、作业纸。
教学环节
一、准备练习
1、系统复习长度单位名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你们能说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随意指两个长度单位,让学生说说它们的进率。
2、小组活动:用手势分别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短。
3、出示一组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先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长度(注意长度单位的运用),然后师生量一量,共同验证,对估计比较准确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基础练习
1、练习五第1题。
要求:先判断,再测量。
(注意提醒学生回忆正方形的特征,该选用什么单位)
2、练习五第4题。
要求:独立完成,教师订正。
3、练习五第5题。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老师适当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发展练习
1、练习五第6题。
要求:(1)理解题意,寻找解决办法
(2)列式后出现矛盾怎么办?学生尝试解答,再全班交流。
2、练习五第7、8、9题。
要求:师课前需查找相关资料完,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
3、游戏:排队与对话。
要求:请学生将写有“米”、“分米”、“厘米”、“毫米”的纸块按照从小到大
或从大小到的顺序排列。
拿到某个长度单位的学生请用那个单位说一句话。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呢?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吧!
五、课时作业
1、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小红身高134毫米。
(2)一辆汽车重200千克。
(3)5米等于5000毫米。
(4)一袋果冻1000克,20袋果冻20千克。
(5)曲别针长34毫米。
2、在○里填上“>”“<”或“=”。
40毫米○4厘米
5分米○49厘米
5400克○55千克
3、算一算。
10厘米+90厘米=()厘米=()米
1米-7分米=()分米
2米=()分米=()厘米=()毫米
32分米-7分米=()米
4、东东身高80厘米,他再长()厘米正好是1米。
5、1支粉笔长5厘米,用去5毫米,还有多长没用?
6、一本书厚5厘米,在一个长4分米的书架上能放几本这样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