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相交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论“心肾相交”丨“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

论“心肾相交”丨“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

论“心肾相交”丨“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论心肾相交”一文,是孙广仁教授攻读研究生时,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张珍玉先生指导下,完成的毕业论文。

“河图医学体系”的发现与提出,当可追溯于此。

限于篇幅,为方便阅读,现分篇发出,以飨读者。

论心肾相交孙广仁指导教师:张珍玉心肾相交是一个重要的生理过程,它概括了心肾生理上的有机联系。

历代医家对此尚乏专论,或有论而不详,因此实有整理发扬之必要。

本文在复习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对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心肾相交的机理、心肾相交的生理特点及心肾相交理论的临床应用作进一步研讨,提出自己的主观看法,以期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在学习古典文献的基础上,对心肾相交理论作了进一步研讨。

导读一、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探讨了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认为心肾相交理论体系主要从阴阳水火升降理论发展而来,源于《周易》,本于《内经》,汉唐代有发挥,至宋明以成体系。

二、心肾相交的机理从心肾相交的动力(真阴真阳与脾胃枢轴)、通路(三焦与联络心肾的经脉)、方式(水火升降、呼吸出入及营卫运行)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心肾相交的机理,认为心肾相交是一个必然生理过程,真阴真阳是这一过程赖以维持的根本。

三、心肾相交的生理特点阐述了心肾相交的两大生理特点。

其一,心肾相交生理过程是精气津血在心肾之间的运化调节过程,心血肾精,异源互化;心血肾水,同源相济;心阳与肾水相关,元气与心血相助;心神肾精,相交互用;君火相火,相得益彰。

心肾相交的实质就在于精气津血运化调节于心肾之间。

其二,心肾都是人体的重要脏器,心肾相交平衡主导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四、心肾相交理论的临床应用用心肾相交理论对心肾不交的病因病证作了辨析和分类证治。

心肾不交的病因主要是真阴真阳受损伤,病证表现为精气津血的运化调节失常,而病机皆不离水火失调。

作者根据水火失调的不同情况把心肾不交病证分为肾不交心(水不济火)、心不交肾(火不济水)、心肾不交(水火逆乱)三个证型,并指出对每一证型,都须辨明真阴真阳的损伤情况。

心肾相交的锻炼方法

心肾相交的锻炼方法

心肾相交的锻炼方法
心肾相交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心脏和肾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脏主管血液循环,肾脏则主管水液代谢,两者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因此,保持心肾健康非常重要。

下面介绍几种锻炼方法,有助于促进心肾相交,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1. 慢跑
慢跑是一种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慢跑还可以刺激肾脏排泄废物,促进水液代谢。

建议每周进行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

2. 瑜伽
瑜伽是一种综合性的运动方式,可以帮助身体放松,缓解压力。

同时,瑜伽还可以刺激肾脏,促进水液代谢。

建议每周进行2-3次,每次30-60分钟。

3. 游泳
游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方式,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游泳还可以刺激肾脏,促进水液代谢。

建议每周进行2-3次,每次30-60分钟。

4.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可以帮助身体放松,缓解压力。

同时,太极拳还可以刺激肾脏,促进水液代谢。

建议每周进行2-3次,每次30-60分钟。

5. 健身房锻炼
健身房锻炼可以帮助身体增强力量和耐力,提高心肺功能。

同时,健身房锻炼还可以刺激肾脏,促进水液代谢。

建议每周进行2-3次,每次60分钟左右。

保持心肾健康非常重要,可以通过适当的锻炼来促进心肾相交,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坚持锻炼,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心肾相交

心肾相交
心气代表着心脏的功 能 活动,心阴心阳都是心气的组成部分; 肾气代表着 肾脏的功能活动,由。肾阳蒸腾肾阴产 生,肾阴肾阳 都是肾气的一部分。广义的心肾相交实 际上是心肾 之气相交,它涵盖了心肾之间的所有协 调关系。
22.狭义的心肾相交 五行之中,肾属水,心属火,狭 义的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是借用五行水 火相生相克 来比喻心火与肾水的相互关系。具体地 说即心火下 交于肾,以助肾阳温煦肾阴,使肾水不 寒;肾水上 济心火,使心火不亢,心火与肾水上下 交通,维持 二者生理功能的平衡。
君相安位
心为君火,肾存相火,君火与相火 各居其位。 才能使心肾之阳发挥温煦作用 反之,相火妄动
.
心肾相交的实现过程 1.依靠真阴真阳作用心气能够下通于肾, 肾气能够上承于心,坎上离下全凭气的升降出人运 动。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 气之降。肾本属水,水性润下,其升是因水中有真 阳,水随肾阳而升至于心,而生心中之火;心本属 火,火性炎上,其降是因火中有真阴,火随心阴而 降至于肾,而温肾中之水。
2.依靠其他脏器的协调心肾相交需要其他 脏腑的协调配合,如肺主宣发肃降,肝主条达升散,脾 主运化主升,胃主降下,胆和大肠主降,小肠以升为主, 三焦和膀胱以降为主。其中心肾气机 的升降尤与脾胃的枢纽作用密切相关。
生理状况
心火下降,资助肾阳,温煦肾阴——肾水不寒 肾水上升,资助心阴,涵养心阳——心阳不亢
病理状况
心火不下降,心火亢于上——烦躁,失眠
心肾不交
肾水不上升,肾水凝聚于下——腰膝酸软
精血互生
含义:精血之间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血可 以化而为精,精亦可以化而为血,
病理状态
精神互用
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 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 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奉以安其神,阳气下 脏以定其忐。不然则神摇不安于内,阳气散 于外,志感于中,阴精走于下。

我对“心肾相交”的理解

我对“心肾相交”的理解

我对“心肾相交”的理解心火为君火,肾火为相火。

心肾相交指的是心火(心脉传送出来的温度)能下降而温暖肾,相火(肾脏播散出来的温度)能上济于心,称之为心肾相交。

这个是恒定不变的,就象白天日照当空水蒸气蒸腾向上而温煦万物,此时太阳温度与大地之地温相互交应。

夜晚月亮皎白,气温下降,凝水蒸气为露下落而滋养根系(清晨可看到玉茭高梁等的根部都有一小团湿土)。

等同与人之肾阴。

在人体内不论是心火还是相火,说白了指的就是体内脏腑温度的互相接济。

心脉内所携之温度下济于肾,而促使肾得温而行使正常职能(肾小球过滤水液为津液蒸腾向上滋养全身脏腑及皮肉腠理及经络。

就这么个简单的道理。

那么假如心肾不交会怎么样呢?一、上热下寒,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特大的好奇心。

即然心肾济济是恒定不变的自然现象,为什么会有上热下寒之症呢?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最近在听了任利老师的讲课之后恍然明白此乃肾寒(肾温低)不能蒸腾水液上济与心肺而导致的。

那么是什原因导致肾水寒了呢?这时我想到了脏腑的温度。

心火(心脉的温度)是从哪里来的呢?大家知道心脏的上部是肺,心脏的下部是胃,也就是说心脉的温度来至于脾胃的温度,脾胃的温度来至于饮食的温度。

而心与小肠相表里,也就是说我们吃进的食物所含的温度必须能传达到小肠才能上济于心。

更重要的重点是我们吃进食物所携带的温度能够传达至肾才能做到心肾相交,心肾相济这个功能的正常运行。

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乃储尿之腑,说白了就是膀胱尿液的温度决定了肾脏的温度,甚至膀胱尿液的温度还影响了男女生育的问题,是不是不可思议?但实际情况的确这这样的(女子子宫与男子精睾无一不傍在膀胱尿道附近)。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吃进的食物所携带的温度能传达至小肠,传达至肾呢?在这里有必要探讨下食物所携带的热量,也就是所卖食物盒上标注的热量多少多少大卡。

携带热量最少的自然是寒凉性食物了,如桔子,苹果等或者冰凉饮料等。

这类性食物进到胃里首先会消耗一部分胃温,使胃温下降,不但生成腐熟的有机营养物质发生改变,而且心脏的温度也会随着胃温的下降而下降,从而导致血液流速减慢,肾脏离心脏最远,当血液由心脏输送到肾脏的时候温度就更低了(吃进的寒凉食物首先消耗一部分血液温度,血液在流经到肾脏的途中又会耗散一部分温度,当血液流到肾脏的时候温度自然就更低了),达不到肾脏所需之温。

心肾相交

心肾相交

新中医2012年9月第44卷第9期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September 2012Vol.44No.9◆感悟杂谈◆[收稿日期]2012-04-30心肾相交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在学术界,肯定该理论的是主流,当然也有少数对此持否定观点[1]。

然而,在肯定的主流中,对心肾相交理论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笔者从身心关系的视角来探讨心肾相交,供各位参考,详述如下。

1心指心神中医学所说的心,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血肉之心,属于有形之肉体,故笔者在此称之为“心脏”;二是指神明之心,归于无形之精神,在此称之为“心神”。

在脏腑形体范畴内,心脏与肾脏在生理、病理上都有联系,但这种联系很难达到“心肾相交”的高度,即使勉强称之为相交,亦只能算小相交,类似于杜金行等[2]所言之狭义心肾相交。

而心神则不然,《内经》有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可见,心神作为人体之君主,必须与十二官等脏腑形体沟通、对话,才能使身心成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而这种沟通恰恰是通过心神与肾脏相交这一核心环节来实现的(其原理待后详述),这才是真正的心肾相交。

如果把心脏与肾的所谓相交称为小相交,那么,心神与肾的相交就是大相交,这种大相交,对生命才是至关重要的。

2肾代表脏腑形体而与心相交为什么肾能代表脏腑形体呢?为什么心不与其它脏腑相交?却唯独要与肾相交呢?可见,肾在脏腑中具有独特地位。

肾对人体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在出生前称为先天,而肾为先天之本,人在胚胎时期,脏腑尚未成形,此时只有肾(精)在变化运动并促成脏腑的形成和发育,故肾在先天上主宰着脏腑的发育、成形。

人出生后,肾继续主宰人体,一是肾在空间结构上主宰着脏腑的阴阳,因为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之根本,肾阴肾阳的盛衰决定了全身阴阳的盛衰。

二是肾在时间上主宰着人体之生长壮老已。

人生百年,脏腑形体经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弱至强,又从强渐衰,是什么力量在主宰着这个过程?还是肾,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心肾相交法

心肾相交法

耳朵的保健方法—心肾相交法中国古代耳朵的保养方法有三种,都属于心肾相交法,就是通过让心火与肾水关系相协调的方法来让人体的阴阳气机协调,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心肾相交法顾名思义,需要心肾相通。

耳朵里面的孔窍是肾气的代表,所以这是肾的一个外现。

心,主要是用心包经上的劳宫穴,用该穴来代表心。

等我们后面讲到手的时候会说到,我们手臂靠身体的里侧正中线走的是心包经,中指的指尖就是心包经的井穴。

我们将手轻轻半握拳的时候,中指指尖井穴所指的手掌的部位就是劳宫穴。

在中医里,穴都是空的地方。

耳朵里面有一个道教养生的要穴——听闻穴,它是不可以用针刺的。

我们用几个方法来达到锻炼它的目的。

心肾相交法一:鸣天鼓心肾相交法的第一种叫做鸣天鼓。

我们的后脑勺就叫做天鼓。

鸣天鼓要用到我们的听闻穴和劳宫穴。

人体的劳宫穴是最操劳的一个穴位,它是一个火穴,像我们肚子疼了,马上就不自觉地用手去捂肚子,所以它是很操劳的。

具体鸣天鼓的做法是:先用我们的手掌心,即用劳宫穴贴住耳孔,把整个手搭在后脑勺上,将食指放在中指上,然后往下一弹,产生一个弹击的力量,就这样使劲压住听闻穴,然后弹拨后脑壳,弹几次再压紧,然后突然放松,耳朵就会有一种特别清爽的感觉。

经常这样做对耳朵的保健作用很大。

心肾相交法二:按摩听闻穴第二种叫做按摩听闻穴。

耳朵里的听闻穴要怎么做才能按摩到呢?其实还是采取心肾相交法。

中指的指尖是心包经的井穴,属于心,耳朵、眼属于肾。

首先,掌心向后,然后用中指插进耳朵孔里去,塞进去以后,手指在里面转180度,让掌心向前,然后让手指轻轻地在里边蠕动。

要注意,不要使劲地杵,而是轻轻地蠕动,就像小虫子一样在里面轻轻地动,按摩二三十秒后,突然将手指向前外方猛地拔出,最好能听见响。

这就是完整的按摩听闻穴的一个方法。

如果你的手指插进耳朵里去以后,觉得指尖有一种黏着感,有吸力的话,这就是湿气太盛的一种感觉,在按摩完后,猛地将手指拔出来就可以了。

这里提醒一件事,做任何动作都要以不受伤为原则,就是说动作要轻、要柔、要缓,要轻轻地做,指甲也一定要剪得很干净,然后用指尖轻轻地按摩耳朵里边的听闻穴,千万不要伤到耳朵。

心肾相交名词解释

心肾相交名词解释

心肾相交名词解释
心肾相交是中医中有关心脏和肾脏的理论。

根据中医理论,心与肾是人体五脏中最重要的两个脏器,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心肾相交主要指的是心与肾的阴阳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心属于火,肾属于水,心为阳,肾为阴。

阳与阴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相互依存,保持身体的平衡。

心肾的阴阳关系决定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状态。

心肾相交还包括心肾的功能相互关联。

心主血脉,肾主生殖,心肾相交则是指心脏的血液循环和肾脏的排泄功能之间的联系。

心肾相互关联的调节和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心肾相交的理论在中医临床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调理心肾的阴阳平衡,可以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包括心脏病、肾脏病以及其他相关的疾病。

中医认为心肾相交,睡得好正气才能足,精神才充沛

中医认为心肾相交,睡得好正气才能足,精神才充沛

中医认为心肾相交,睡得好正气才能足,精神才充沛心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属水,位居于下属阴。

中医认为,“孤阴不长,独阳不生”,必须阴阳相济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人们的一切动静,如呼吸、睡眠等,无不是在调动人体的水火阴阳。

所以必须让心火下降于肾,就好像天上的太阳照耀江海这样。

肾水得到心火的蒸化,就能够化生为气,上达心肺,滋润身体,形成水火交泰的局面,当身体处于一种平衡协调的状态中时,正气就会充足,疾病难以靠近,人得安康矣!肾与心的关系心在上属火,肾在下属水,根据阴阳、水火升降理论,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所以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而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相济”。

反之,如果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季、怔忡、心烦、腰膝酸软等“心肾不交”或“水火失济”的病理表现。

从经络关系上来看,心属手少阴,肾属足少阴,二者贯穿联系,“同气相通”,所以肾气亏了、心气也就变得不足了。

而现代医学也研究发现,心与肾是一对“难兄难弟”:肾病会使心脏病恶化,而心脏隐患或许会以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

所以,心脏病人别忘了查查肾脏。

同样的,当肾脏指标不好时,也要留意自己的心脏。

养心:子时熟睡,午时小睡中医认为,子时(23:00-1:00)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盛,阳气初生之时。

《黄帝内经》中说,“阴气盛则目限”就是说阴气最盛时人要睡觉,所以我们在子时就应该进入熱睡状态。

睡得好,肾气才能充盈,第二天的精力才会变得更旺。

午时(11:00-13:00)为心经当令,正是阴生、明气忤逆阳气之时。

从子时起,阳气开始升发,到午时,阳气是最盛的时候,中医称之为“合阳”,阳气到达顶峰后,盛极必衰,也就慢慢开始衰落了,而阴气开始生发了。

动生阳,静生阴,所以午时宜静养,可以午睡30分钟或小憩片刻,既可以生发阴气,又能保心气。

“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浅识

“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浅识

“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浅识摘要:“心肾相交”是中医藏象生理学说的重要内容,心肾不交则是与之对应的中医病理概念,通过对两者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作用机制、病理机制、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六个方面的梳理,希望有益于理论学习与临床工作。

关键词:心肾相交心肾不交理论临床“心肾相交”为中医生理术语,首见于明・周之干《慎斋遗书・阴阳脏腑》,“心肾不交”为中医病理术语,最早见于南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虚损论治》。

“心肾相交”、“心肾不交”一直是颇为共同关注的论题。

本文试通过对心肾相交产生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作用机制的进行梳理,进而阐发心肾不交的病理机制、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以期对理论学习、临床工作有所意义。

一、心肾相交的理论渊源“心肾相交”理论起源于《周易》:“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内经》中虽没有明确提出心肾相交这一术语,但对此有所阐述。

如《素问·宣明五气篇》:“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肾,骨病无多食苦。

”皇普谧解释为“苦走心,此云走骨者,水火相济,故骨气通于心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明确记载:“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为后世“心肾交通”和“心肾不交”做了铺垫。

魏晋时期,《针灸甲乙经》云:“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

”“水火既济,骨气通于心也。

”这是中医学史上首次明确了心肾水火间互相既济的理论。

唐朝孙思邈承此说,《备急千金要方・心脏脉论第一》讲:“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

金元时期,《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提到:“上热甚而下热微,俗辈复云肾水衰弱,不能制心火,妄云虚热也。

抑不知养水泻火,则宜以寒,反以热药欲养肾水,而令胜退心火,因而成祸不为少矣。

”刘完素认为心火易亢,肾水易衰,故心肾不交病证多为阴虚火旺。

“心肾相交”作为中医生理术语,首见于明・周之干《慎斋遗书・阴阳脏腑》,书载:“心肾相交,全凭升降。

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

揭秘:心肾相交的秘诀

揭秘:心肾相交的秘诀

揭秘:心肾相交的秘诀何谓心肾相交?中医的五行理论,心属火,藏神;肾属水,藏精。

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肾中真阳上升,能温养心火;心火能制肾水泛滥而助真阳;肾水又能制心火,使不致过亢而益心阴。

这称为心肾相交,或者叫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是一种什么感觉?意念在心肾间转来转去,慢慢地,思想里变得恍恍惚惚的了,分不清哪是心哪是肾,有时心在下,有时肾在上,慢慢觉得心肾距离变短,最后合在一起了,这时全身会涌出一种说不出来的快感,说痒不痒,说麻不麻,说酥不酥,似醉非醉,很难用语言表达。

心肾不交会怎样?你想吧,火下不去,水上不来,无法相互依存,无法彼此交通,身体系统就失去平衡了。

心中之火正常是往下半身去的,肾之水是往上走的,二者才能交融。

大家最常见的上火,比如嘴上起泡,神经衰弱(有点动静就无法入睡),有的感觉整天像火烤的一样,心烦气躁,翻来覆去睡不着,有可能心肾不交了。

如肾阴不足,肾阳相对偏亢,比如纵欲过度,过度损害肾精,结果反而导致亢奋,即虚则亢,这种亢奋并不是精力充沛,相反是已经虚到极点了,就像那个油尽的灯芯,快灭时也是很亮的,这种莫名亢奋的情况要多加注意了。

且肾气不足,则会出现精力下降、腰膝酸软、下肢无力、头发稀疏、健忘耳鸣、意志消沉、阳痿早泄等诸多表现。

一般常见的各类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遗精、腰腿疾病,心血管疾病,包括五脏六腑各类疾病的产生都与心肾不交有关,心肾不交则和气不生,和气不生则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就容易得病。

心火偏亢,则心烦失寐,心悸不安,健忘;肾水不足,髓海空虚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阴虚生内热,则五心烦热,手心热,咽干口燥,舌红。

虚火内扰精室则遗精,带下。

心肾不交多由肾阴亏损,阴精不能上承,因而心火偏亢,失于下降所致。

,通俗的说法是肾虚。

1.房事不节,纵欲过度2.思虑太过,情致郁而化火下面说下如何让心肾相交,针对肾虚这种原因。

方法太多了,只挑几个可执行的说,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什么是心肾相交?

什么是心肾相交?

什么是心肾相交?
中医里经常谈到心肾相交。

这里的心肾相交,不是指的心脏和肾脏,而是指的心气和肾气,是这两种气相交。

这样说,可能很多人依然不明白。

那么可以借助天气和地气相交来说明,地下的水受热变成水蒸气,袅袅上升,一直升到天空中去,即是地气交于天气。

天空为阳,地气为阴,此为阴气交于阳气。

交会,也就是会和的意思。

下雨的时候,天上的能量又跟随着雨水降到地面上,这是阳气交于阴气。

这里的天地二气相交,天地本来的位置都没有动,是二者的气在交会。

心肾相交也是如此。

晚上睡眠,是心气下降进入小腹,和肾气相交,二者正常交会,就会有良好的睡眠。

中午的时候,是肾气上升交于心气,此时可以小憩一会,就是午睡。

为什么二者交会容易睡眠吗?心气旺,神气就足,心气交于肾气,心火藏于肾水中,神气自然困倦;肾气交于心,也能暂时让心气休息,此时也会出现困倦的情况,此时午睡一会,对下午的心神活动非常有帮助。

心气本身属于火,肾气本身属于水。

心气本身就有向上的趋势,肾水本身就有向下的趋势。

心肾相交,则心气不向上散失,肾气不向下散失,可以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

所以,睡眠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如果长期睡眠不好,心肾不交,则对健康的影响很大。

甚至心神外散,出现种种幻觉,精神出现问题。

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理论的

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理论的
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理 论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心肾相交理论 • 心肾不交理论 • 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的对比 • 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理论的临床应用 • 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理论的现代研究 • 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理论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心肾相交理论
01
心肾相交的概念
• 心肾相交是指心与肾之间相互依存、属水、属 阴,主藏精、主生殖。因此,心肾相交意味着心肾两脏在生理功能上的协调统一,以及在病理变化上的相互影响。
心肾不交理论的现代研究
神经内分泌研究
心肾不交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调 有关。现代研究发现,肾脏疾病与神经 内分泌紊乱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如慢性 肾脏疾病患者常常伴随睡眠障碍、抑郁 等神经精神症状。
VS
免疫学研究
心肾不交还可能与免疫系统的失调有关。 免疫系统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方面起着 重要作用,而免疫系统的紊乱可能导致肾 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炎症性肾脏 疾病就是一种典型的免疫系统失调性疾病 。
心肾相交的生理表现
• 心肾相交的生理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火与肾水相 互平衡,心火下行以温养肾水,肾水上济以滋补心阴;心主血 脉与肾主藏精相互协调,精血互生互化;心主神志与肾主藏精 相互滋生,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心肾相交的理论基础
• 心肾相交的理论基础主要基于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根据阴 阳五行学说,心属火、属阳,肾属水、属阴,两者之间存在 阴阳互补、水火既济的关系。在五行学说中,火与水相生相 克,心火与肾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达到动态平衡的状 态。此外,心属南方、属夏,肾属北方、属冬,南方的火与 北方的水相互融合,也是心肾相交的理论基础之一。
导致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心肾不交的原因可能包括饮食不 当、情志内伤、房事不节、久病

心神相交的中医理论

心神相交的中医理论

心神相交的中医理论展开全文心肾相交理论在人体脏腑间的生克关系的协调上,以及阴阳升降消长的动态变化中,形成了一些功能性的“轴心”、“枢纽”,如脾气的升与胃气的降紧密配合,构成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肝气的出与胆气的入,构成人体气机内外出入的枢纽;肝气的上升与肺气的肃降配合,形成一个气机运行的小周天;心火的下降与肾水的上升,形成一个心肾相交的动态平衡。

说到心肾相交,是人体内水火既济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维持人体阴阳协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肾相交的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后由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他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明确提出来,“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心肾相交,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的内涵是:心在上,属于火,应于夏季,《内经》称之为“阳中之太阳”。

太者,大也,就是五脏中心为阳最盛的脏。

肾在下,属于水,应于冬季,《内经》称之为“阴中之太阴”,即五脏中肾为阴最盛的脏。

水与火,是阴阳的象征,《内经》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与阳,尽管是相对的,但它们却不是各自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交流的,既对立又统一,阴阳之间若不进行交流,各自为政,画地为牢,中医就叫做“阴阳格拒”,或“阴阳离决”,到这个状态,就会出现严重的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心火、肾水虽一上一下,但水火、上下之间必须相互交通,即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助肾阳,共同温煦肾水,使肾水不要太寒凉;而肾阴(水)必须上济于心,以滋心阴,共同涵养心阳,防止心火太亢,这就是心肾相交,《周易》称这种状态为“既济”卦象,所以心肾相交又称作水火既济。

心火与肾水的既济,是人体阴阳升降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现代医学的许多研究也证实了心肾相关,认为心脏参与血液循环的功能,心脏的搏出量、心率,都受着肾脏分泌的物质的调节,如分泌的肾素、血管紧张素可使血管强烈收缩而使血压升高,进而影响到心脏,我们经常见到的肾性高血压,最后会导致心脏病,即属于此,临床称为慢性肾病并发心脏病变。

失眠—心肾相交(交泰丸)

失眠—心肾相交(交泰丸)

失眠—心肾相交(交泰丸)失眠—心肾相交—交泰丸(即为九芝堂利尔眠胶囊前生)五行学说,把人体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并用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功能特点现在失眠病人很多,各种情况的都有,有的失眠好几天,有的失眠好多年,有的甚至已经失眠50年。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

长期睡眠不足有哪些影响,主要表现为:1.身体免疫力下降,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减弱。

2.长期失眠会引发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老年性痴呆)。

3.记忆力减退、头痛。

失眠后往往会导致白天精神不振,头昏脑胀,耳鸣。

导致健忘,神经衰弱等。

4.长期睡眠不足,还可导致过早衰老,缩短寿命。

失眠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降低身体素质,加速衰老,引发多种疾病,缩短人的寿命。

5.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长期失眠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产生抑郁、焦虑、精神紧张等情绪,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引起植物神经紊乱,严重者形成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等。

6.对女性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失眠会引起皮肤的老化,影响美观。

研究证明,失眠或对血液的循环造成一定的影响。

皮肤表面毛细血管的血液出现循环淤滞,就会是皮肤失去活润的光泽,显得灰暗或苍白。

皮肤表明长时间得不到血液的滋润,就会由于营养的缺乏而导致皮肤迅速衰老,出现皱纹等。

500年前,明正德年间,韩懋mao,字天爵,号飞霞道人,人称白飞霞,又名白若虚,四川泸州人。

韩氏出身于官宦之家,因生来孱弱、多病,本人考科举不利,自云赖方药以生,于是学医,曾拜其表舅华恒岍、金华王山人、武夷仙翁黄后鹤等人为师。

后来周游天下,得到峨眉山高人陈斗南的秘授,并经过自己多年实践,医术日益精湛。

正德年间,韩氏到京师,曾得到武宗(天下无双里在梅陇镇把凤姐迎娶进京的那个皇帝)召见,赐号“抱一守正真人”,后著述有《韩氏医通》、《杨梅论治方》、《海外奇方》,但后面的两本都没有保存下来。

现仅存《韩氏医通》,是一部少而精之作。

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火分之病,黄连为主。

风湿病患者如何调理心肾相交

风湿病患者如何调理心肾相交

风湿病患者如何调理心肾相交在探讨风湿病患者如何调理心肾相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心肾相交以及它对风湿病患者的重要性。

心肾相交,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心属火,居上焦;肾属水,居下焦。

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以温煦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以滋养心阴,使心火不亢,从而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对于风湿病患者来说,心肾相交的正常与否,对病情的发展和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风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往往与免疫失调、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多方面有关。

患者常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风湿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的正气不足、邪气侵袭密切相关。

正气不足,心肾不交,阴阳失衡,邪气则容易乘虚而入,导致经络气血痹阻,发为风湿病。

那么,风湿病患者应该如何调理心肾相交呢?首先,饮食调理是关键的一环。

风湿病患者应该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生化之源。

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具有补肾养心作用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核桃、桂圆、莲子等。

黑豆补肾益阴,黑芝麻滋养肝肾,核桃补肾健脑,桂圆补心脾、益气血,莲子养心安神、益肾涩精。

这些食物有助于促进心肾相交,增强体质。

其次,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调理心肾相交也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子时(晚上 11 点至凌晨 1 点)和午时(中午 11 点至下午 1 点)是人体阴阳交替的关键时刻。

风湿病患者应尽量在子时之前入睡,以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

同时,中午也可以适当小憩片刻,有助于恢复精力。

适度的运动对于风湿病患者调理心肾相交同样不可或缺。

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强度和方式应根据个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选择。

一般来说,像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较为舒缓的运动比较适合风湿病患者。

这些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心肺功能,调和心肾。

但在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关节疼痛加重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并就医。

情志调节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心肾相交,养心才能养肾】中医上讲,心属...

【心肾相交,养心才能养肾】中医上讲,心属...

【心肾相交,养心才能养肾】中医上讲,心属...
【心肾相交,养心才能养肾】
中医上讲,心属火,藏神,主神志,居于上焦,为人体的元神所在之处,肾属水,藏精,主纳气,居于下焦,为人体的元气所在之处。

心肾相交即心阳下交于肾,温养肾阳,心肾之间共同抑制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来资助心阳,心肾之间来抑制心阳,使心阳不亢,心火不旺,心肾之间达到阴阳平衡,水火相济,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平衡。

心藏神,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肾藏精,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精舍神,精能生髓,髓充于脑可以养神。

神又是精的外在表现。

所以,生活中我们应注意条畅情志,寒温适宜,调节饮食、劳逸结合、养心安神、元气充足才能使精气足,精气足肾脏自然得到滋养。

一气篇: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阳升降

一气篇: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阳升降

一气篇: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阳升降!中医养生之亮剑2022-03-29 05:59心肾相交,又称为心肾既济,水火既济,是对心肾两脏在生理状态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资助又相互制约关系的概括。

其具体含义是指,心阳下交于肾以资助肾阳,抑制肾阴而使肾水不寒;肾阴上济于心以资助心阴,抑制心阳而使心火不亢。

心肾相交,作为心肾之间正常关系的体现,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临床上也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而在本科教材中对其论述却不是很多,尤其是其历史渊源、机理及辨证论治方面。

因此,本文在结合其他老师经验的基础上,对心肾相交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地梳理和探讨。

心肾相交的基本概念心肾相交,又称为心肾既济、水火既济,是对心肾两脏在生理状态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资助又相互制约关系的概括。

其具体含义是指,心阳下交于肾以资助肾阳,抑制肾阴而使肾水不寒;肾阴上济于心以资助心阴,抑制心阳而使心火不亢。

如此,则心肾阴阳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共同维持人体的阴阳和平,水火既济的协调关系。

心肾相交理论,早在《内经》中就有阐述。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素问·宣明五气》也云“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肾,骨病无多食苦”,皆含有心肾相交之意。

后世医家对心肾相交的生理、病理机制和辨证论治方面多有论述。

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中云“火性炎上,故宜使之下,水性就下,故宜使之上。

水上火下名之曰交。

交则为既济,不交则为未济”。

周之干《慎斋遗书》中第一次提出“心肾相交”之名,并提出“心肾相交,全凭升降。

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由于心气之降”。

这都是对其生理机制的论述。

在病理方面,张景岳认为“阳并于上,阴并于下,阴阳不交”,指出心肾阴阳的不相交通是产生心肾不交的根本原因。

《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桂枝加桂汤主之。

心肾相交

心肾相交

新中医2012年9月第44卷第9期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September 2012Vol.44No.9◆感悟杂谈◆[收稿日期]2012-04-30心肾相交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在学术界,肯定该理论的是主流,当然也有少数对此持否定观点[1]。

然而,在肯定的主流中,对心肾相交理论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笔者从身心关系的视角来探讨心肾相交,供各位参考,详述如下。

1心指心神中医学所说的心,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血肉之心,属于有形之肉体,故笔者在此称之为“心脏”;二是指神明之心,归于无形之精神,在此称之为“心神”。

在脏腑形体范畴内,心脏与肾脏在生理、病理上都有联系,但这种联系很难达到“心肾相交”的高度,即使勉强称之为相交,亦只能算小相交,类似于杜金行等[2]所言之狭义心肾相交。

而心神则不然,《内经》有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可见,心神作为人体之君主,必须与十二官等脏腑形体沟通、对话,才能使身心成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而这种沟通恰恰是通过心神与肾脏相交这一核心环节来实现的(其原理待后详述),这才是真正的心肾相交。

如果把心脏与肾的所谓相交称为小相交,那么,心神与肾的相交就是大相交,这种大相交,对生命才是至关重要的。

2肾代表脏腑形体而与心相交为什么肾能代表脏腑形体呢?为什么心不与其它脏腑相交?却唯独要与肾相交呢?可见,肾在脏腑中具有独特地位。

肾对人体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在出生前称为先天,而肾为先天之本,人在胚胎时期,脏腑尚未成形,此时只有肾(精)在变化运动并促成脏腑的形成和发育,故肾在先天上主宰着脏腑的发育、成形。

人出生后,肾继续主宰人体,一是肾在空间结构上主宰着脏腑的阴阳,因为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之根本,肾阴肾阳的盛衰决定了全身阴阳的盛衰。

二是肾在时间上主宰着人体之生长壮老已。

人生百年,脏腑形体经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弱至强,又从强渐衰,是什么力量在主宰着这个过程?还是肾,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脾胃、肝肺升降,圆运动应该这样理解

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脾胃、肝肺升降,圆运动应该这样理解

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脾胃、肝肺升降,圆运动应该这样理解之前我们提到四象:心为太阳,肾为太阴。

太阳,阳气多;太阴,阴气多。

反过来,太阳阳气多意味着阴不够,太阴阴气多意味着阳不足。

这两个是阴阳偏差最大的,怎么办?所以要平衡,互补。

中医特别强调心肾相交,意思是互补。

很多人以为中医讲的平衡是局部平衡,不见得。

比如心本身就是偏阳多的,但是我可以让身体可以在整体中保持平衡。

那思路如何?互相借用。

肝少阳是升的,肺少阴是降的,一个升一个降,肝升肺降相互借。

脾升胃降大家都知道了,脾主升胃主降。

那这个理念怎么用?1、心肾相交启升降第一组,心肾相交启升降。

黄元御特别强调中焦脾胃升降,而圆运动也强调这个。

但气机升降有运动,它的源动力不是脾胃,而是心肾,尤其是肾。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现代中医教材说心火下来温肾水,肾水上去制约心火。

可有个问题它却没说,别忘了五行的特性:火曰炎上,水曰润下。

水本来就向下,凭什么你说向上就向上;火本身上炎的,为什么说下就下?水怎么上去,火怎么下来?心肾相交太极图离卦是火,代表太阳。

看图中离卦的卦象,它是两阳一阴,表示阳多阴少,但是阳中有阴;坎卦是水,两阴一阳,阴中有阳。

你明显看出它比四象更细了。

升降源动力在哪里?中之阳,就是肾阳。

以肾阳为源动力,把肾阴蒸发上去,这种离中之阴多了,心火才能降。

这个心肾相交又叫做水火既济,既济是卦,六十四卦中的一卦。

上坎下离,也就是说水在上火在下,叫做既济卦;火在上水在下叫做未济卦。

为什么叫未济?你看火曰炎上,水曰润下。

火上升水下降,水火不相交,水火不能相互平衡。

这个不平衡,并不能在互用之中达到平衡。

而既济卦,火曰炎上,水曰润下,下面的火能够蒸腾上面的水,上面的水能够制约下面的火,能互补。

我们再看一下,离卦两阳一阴,坎卦两阴一阳,大家都不平衡,不是多了就是少了。

在未济状态不能互补,但是在既济状态,水火有交感,可叠加,两个卦加起来三阴三阳。

彼此的多余和不足都得到了平衡。

上篇讲了肾水,这篇来讲心火吧,才能弄懂心肾相交是怎么回事?

上篇讲了肾水,这篇来讲心火吧,才能弄懂心肾相交是怎么回事?

上篇讲了肾水,这篇来讲心火吧,才能弄懂心肾相交是怎么回事?心为阳,阳就是气,气也是火,所以叫做心火,是君火肾为阴,阴就是血,血也是水,所以叫做肾水,但肾水中也藏有火,是看不见的,为了跟心火区分开来,所以叫做相火,相火离位,就叫做虚火,虚火旺就要引火归元而心上火,我们叫做心火旺,那么就要降火,也叫做清热降火,所以同样是上火,那么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中医看病要先辨证,这也说明了,不是所有上火都可以清的,很多人常常是误治,导致病情老是反复心对应的是离卦☲,离就是火,属南方,所以君主都南面为朝,也就是坐北向南了,每天听文武百官的汇报来处理事情,那老百姓就说,上面坐北向南那个人就是皇帝,所以把皇帝又叫做君,国不可一日无君,就是不可一日没有君主,换句话说就是不可以没有管事的人但光有皇帝不行,没有文武百官的汇报,你也不知道天下发生什么事了,所以下面的大臣就好比那个肾,有什么问题,及时反馈给皇帝,然后皇帝下达命令,怎么去处理,这样就是治理天下了所以他们相互之间是分不开的,就好像阴阳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样子时一阳生,那么肾水就上去了,肾水上交于心,这时候就要睡觉,睡觉气血就产生了。

什么是子时?就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为什么让你不要超过11点睡觉,这就是包含中医的智慧在里面而午时呢,心火就会上来交通肾水,所以古人也提倡要睡午觉,因为阳气即将减弱了,休息一下,有利于下午的劳动,不然下午就没力气了,因为太阳的减弱,气血也开始减弱,这就是下午容易打瞌睡,因为没有太阳再帮你了那就是这样,每天一升一降之间,人就能活下来,气血也就绵绵不断的产生,中医就把这个叫做心肾相交,如果心肾不相交,中医就叫做阴阳离绝,人就走掉了,因为气血也停了,所以中医看到人晕倒了,马上就掐人中穴,因为人中就是心肾相交的地点,掐它就是恢复心肾相交的意思为什么叫人中?就是人的中间,是阴阳交汇的地方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肾相交的名词解释
心肾相交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心脏和肾脏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

根据中医理论,心肾相交的概念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云:“心主血脉,肾主心肌”。

这句话正是心肾相交理论的出处。

中医认为,心为阳脏,肾为阴脏,阴阳需要相互配合才能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心肾相交即表示了阴阳之间的交互作用。

首先,心肾相交体现在阴阳平衡上。

心为阳脏,肾为阴脏,二者之间需要保持阴阳的平衡状态。

心阳不足会导致心脏失去调控功能,出现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而肾阳不足则会影响到心脏的供血功能,导致心脏缺血、心绞痛等病理变化。

因此,心肾相交的理论就强调了阴阳平衡对于心脏功能的重要性。

其次,心肾相交还体现在精血的生成和调控上。

中医认为,肾藏精,心主血脉。

心肾相交将两者的功能联系起来。

肾脏负责生殖功能、生长发育以及造血功能的一部分,而心脏则通过血液的泵送作用将养分、氧气等送达全身各个器官组织。

心肾相交的理论强调了肾脏对于血液的重要调节作用,任何对肾脏的损伤都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紊乱。

此外,心肾相交还体现在情志对心肾的影响上。

中医认为,心主情志,肾藏精。

情志过度刺激会导致心脏受损,从而影响肾脏的功能。

而肾脏的功能状态也会间接影响心脏的稳定性和功能。

因此,心肾相交的理论也提醒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
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对心肾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心肾相交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心脏和肾脏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强调了阴阳平衡、精血生成和调控、情志对心肾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人体的健康来说,心肾相交的理论对于维持心脏健康、调节情绪、保持代谢平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了解和运用心肾相交的理论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