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北师大08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与身份认同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与身份认同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将探讨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其与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
一、自我概念的概念与形成过程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特征、能力、角色和身份的总结和理解。
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他人评价、社会角色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同时,个体内部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比较也会对自我概念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二、身份认同的概念与形成过程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个体的身份认同可以基于多个维度,如性别、种族、职业等。
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同样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群体认同、社会规范和群体互动等因素会影响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程度。
个体内部的自我评价和与他人的比较也会对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三、自我概念与身份认同的关系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是相互关联的概念。
个体对自己的自我概念会影响其对所属群体的身份认同,而身份认同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
例如,一个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着积极的自我概念,往往会对自己所属群体有较高的身份认同。
而一个个体对自己的自我概念持消极评价,可能会对所属群体产生认同障碍。
四、自我概念与身份认同的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对其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个体对自己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强烈的身份认同,往往会表现出较高的自尊、自信和积极的行为表现。
相反,一个个体对自己持消极的自我概念和较弱的身份认同,可能会表现出自卑、自我怀疑和消极的行为表现。
结论: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它们的关系会相互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中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思想、情感、交际等因素之间关系的科学。
它研究的范围包括自我、社会认知、认同、情感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都与自我有关。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中与自我有关的一些概念,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本文还提供了相应的实例。
自我一词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比如认识自己及自己的社会角色等),是一个人对自己特性及其与他人相处方式的认识和评价。
一般来讲,自我概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始自我(或称原始自我)、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
初始自我是个体的物质基础,指的是个体最基本的、最原始的的自我形象。
它是一个人的内在形象,包括一个人的具体特征,例如身高体重、肤色、发色、体型等。
这是一个人形成的第一个自我概念,是对外界环境的基本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特性和行为的深入认知,它是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信念,是个体对自己的概念化。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懦弱的人、是一个有益的朋友、是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等。
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对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有不同的期望,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表达和实现这些期望。
自我价值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评价,是一个人对其内在特性及自我形象的看法。
例如,一个人可能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自信;也可能认为
自己很无用;或者可能认为自己有做某事的经验,也可能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完成某一任务等等。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中和自我相关的一些概念,可以看出,自我不仅仅是指一个人的外部特征,同时也涉及一个人对自身的认知、认同和价值观等内部层面的认知。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的概念一、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自我作为个体的核心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自我在社会心理学中的概念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
二、自我概念的定义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份、角色、能力、价值等方面的意识和感受。
自我是个体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的核心,也是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基础。
三、自我认同与身份1. 自我认同: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特征的认知,并且将这些特征视为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其他群体区别开来。
2. 身份: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被他人所认可或者赋予的角色或者身份地位。
四、自尊与自信1. 自尊:指个体对于自己价值和能力方面所持有的主观评价。
2. 自信:指个体对于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应对某种情况时所持有的信心和能力感。
五、自我效能与控制感1. 自我效能:指个体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和能力感。
2. 控制感:指个体对于自己生活中所发生事件的掌控程度和影响力。
六、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1. 自我监控:指个体对于自己行为和表现的观察和评价。
2. 自我调节:指个体对于自己行为和表现进行调整和改进的过程。
七、自我一致性与认知失调1. 自我一致性: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连贯性。
2. 认知失调:指个体在面对信息或者行为时,出现与已有信念或者态度不一致的情况。
八、结论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人类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
了解自我的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并且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社会心理学中和自我有关的概念,谈一谈对自己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中和自我有关的概念,谈一谈对自己的认
识
社会心理学中和自我有关的概念包括自尊、自我概念、自我认同等等。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情感反应,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主观判断和情感态度;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个体认识自己的结构;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一种意识,是出于对自我概念的认可和接受。
对于我自己的认识,我觉得自我概念和自尊方面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我在工作和学习中,尤其是在面对挑战和失败时,往往会对自己过于苛刻和不够自信。
这时我会努力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找到原因并加以改进。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给自己找到一些喜欢的事物和活动,例如读书、听音乐、锻炼等,从而加强自尊心和愉悦感。
此外,我也会寻求外界的反馈和帮助,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优点。
总之,我认为对自己的认识需要持续地反思和磨练,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08-自我概念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一)自我差距希金斯 Higgins, 1987 提出了一种自我导向理论,这种自我导向代表个体要达到的标准。
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 与应该自我 the ought self 。
实际自我 actual-self 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提高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它通常与自我确认 self-verification 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
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有助于自尊的提高。
使用自我提高的人希望被尊敬而不仅仅是被喜欢。
与承认缺陷来强化能力可信性的类似做法是美化策略Schlenker, 1980 。
第三节自尊三、自尊的测量由于自尊对人的行为导向和适应的重要价值,激发了研究者对其进行测量的愿望。
心理学界编制出许多测量自尊的量表,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
一为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M. Rosenberg, 1965 ,一为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 Helmreich,Stapp, & Ervin, 1974 。
这两个量表简便易用,前者测量总体自尊,后者测量社交自尊。
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一)控制点理论控制点 locus of control 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 Rotter, 1971,1973 提出的。
所谓控制点,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
心理学家一般将控制点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 与外部控制external control 。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08自我概念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一)自我差距希金斯 Higgins, 1987 提出了一种自我导向理论,这种自我导向代表个体要达到的标准。
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 与应该自我 the ought self 。
实际自我 actual-self 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提高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它通常与自我确认 self-verification 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
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有助于自尊的提高。
使用自我提高的人希望被尊敬而不仅仅是被喜欢。
与承认缺陷来强化能力可信性的类似做法是美化策略Schlenker, 1980 。
第三节自尊三、自尊的测量由于自尊对人的行为导向和适应的重要价值,激发了研究者对其进行测量的愿望。
心理学界编制出许多测量自尊的量表,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
一为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M. Rosenberg, 1965 ,一为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 Helmreich,Stapp, & Ervin, 1974 。
这两个量表简便易用,前者测量总体自尊,后者测量社交自尊。
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一)控制点理论控制点 locus of control 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 Rotter, 1971,1973 提出的。
所谓控制点,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
心理学家一般将控制点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 与外部控制external control 。
社会心理学3章-自我概念
一、 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自我的实质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 态的认知。
从亚里斯多德--洛克--休谟--康德----威廉. 詹姆斯
1、威廉. 詹姆斯:
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 讨论。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客体我由 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这三个要素都包 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魏运华(1997) 发现,儿童的自尊结构由外表、体 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等六 个因素组成。
蔡建红(2001)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的九 个因素:自我价值感、社交口才、学习能力、他 人及社会认同、父母关系、 归属群体、人际亲密、 演讲、体育运动。
3、自尊建立: 库泊史密斯: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道德性;权力。 多数心理学家: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他人对
3、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4、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
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 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对一个人的个性 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是真实自我, 而是自我概念。
5、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后面讲)
二 与自我有关的概念
种价值取向辐射到自尊、动机、情感等方面。
六 价值取向
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儿童活动范围 扩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此时 对儿童遇到的问题给予适当的鼓励,儿童不仅发 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反之,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 活动,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
(虐童事件)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08-自我概念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一)自我差距希金斯 Higgins, 1987 提出了一种自我导向理论,这种自我导向代表个体要达到的标准。
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 与应该自我 the ought self 。
实际自我 actual-self 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提高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它通常与自我确认 self-verification 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
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有助于自尊的提高。
使用自我提高的人希望被尊敬而不仅仅是被喜欢。
与承认缺陷来强化能力可信性的类似做法是美化策略Schlenker, 1980 。
第三节自尊三、自尊的测量由于自尊对人的行为导向和适应的重要价值,激发了研究者对其进行测量的愿望。
心理学界编制出许多测量自尊的量表,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
一为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M. Rosenberg, 1965 ,一为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 Helmreich,Stapp, & Ervin, 1974 。
这两个量表简便易用,前者测量总体自尊,后者测量社交自尊。
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一)控制点理论控制点 locus of control 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 Rotter, 1971,1973 提出的。
所谓控制点,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
心理学家一般将控制点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 与外部控制external control 。
《社会心理学》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
社会心理学对你的看法的解释……
焦点效应( spotlight
effect )意味着人类往往 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 对我们的注意度。 of transparency )我 们总能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焦虑、愤怒、 厌恶、谎言、吸引力)。
透明度错觉( illusion
自我感觉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
和成人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抑郁。他们还生活
得更健康,并且有更高的学业成就。
自我效能的微妙控制对行为影响
利维(Levy, 1996)下意识地给90个老年人呈现 “有激活性的, (启动)消极或积极的年龄类型词, 从而发现了这个现象。以0.066秒的时间间隔呈现 一系列词语,比如“下降”、“遗忘”和“衰老”, 或“明智”、“聪明”和“有学问”。仅仅下意识 地知觉到了光的闪现和模糊的点。但呈现积极的词 会导致他们“记忆自我敁能”(对记忆的信心)的提 高。呈现消极的词则会有相反的作用。 中国的老年人普遍具有积极的、受人敬仰的形 象,其记忆的自我敁能感可能会更高,看来比在西 方国家观察到的老人遭受较少的记忆丧失。
二、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鲍 迈 斯 特 等 人 (Baumeister & others, 1998,
2000)指出,自我的活动能力是有限的。努力进 行自我控制的人——强迫自己吃萝卜而不是巧克 力,或压抑被禁止的思想——随后在遇到无解的 难题时会更快放弃。看过令人心烦意乱的电影后, 努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其体力明显减少。有意的 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
三、自尊
自尊(self-esteem)——我们全面的自我评价。 假设:如果我们把自己看做是有魅力的、强壮的、
聪明的,并且命中注定会是富有的和被人爱的,我 们就会有高自尊吗?(自下而上) 相反假设:以综合的方式评价自己的个体——那些 高自尊的个体——更可能迚一步评价自己的外表、 能力和其他方面。他们更像是初为父母乊人,爱他 们的孩子,喜欢孩子的手指、脚趾和头发。(父母 并不是先评价自己孩子的手指或脚趾、然后才决定 如何从整体上评价孩子。)(自上而下)
社会心理学自我概念及其发展
2.客体自我的具体构成(詹姆斯的早期理论)
身体自我、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
3.自我概念结构图(伯恩斯,1982)(P90) 4.其他学者的思考
罗杰斯(1951、1959)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与现实自我相对 应的理想自我概念,并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的诱发神经症 的一个原因. 施奈德与坎贝尔则提出了实用自我与原则自我概念。根据人们在价值 观方面的研究成果,实用自我与原则自我可能是与人们实际的自我概 念结构高度接近的. 罗森伯尔则提出自我可以划分为现有自我、期望自我(相当于理想自 我)与表现自我.这一观点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客观的自我概念 结构.
二、自我概念的结构与心理成分 (一)自我概念的结构
1.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詹姆斯,1890) 笼统地将自我分为主体自我(个人主体的纯粹经验)和客体自我 (经验的内容). 米德也采纳了这种划分,并对主体自我(I)和客体自我(Me) 的关系进下进行了论述。米德认为,客体我是自我活动的本体建构, 它制约主体我的活动,而主体我是客体我变化、发展的引导者,前 一时相的主体我活动将成为后一时相的客体我的内容.并认为个人 与社会的变化、发展与改良都源于主体我的特征.
2.自我描述问卷 (P89:“20问法”自我研究法)
自我描述问卷(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SDQ)试图多维度地测量 自我概念,马什(H. W. Marsh)及其同事分别于1983年、1984年编制了三个 版本,分别适用于儿童(SDQ- I)、青少年(SDQ- 1I)与成人(SDQ-Ⅲ).
2013-7-27
13
希金斯提出自我差距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认为, 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与应该自我. 前者是指我们想成为的人,它激励我们实现我们的抱负; 后者是指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成为的人,它引导我们尽职、尽责、 尽义务. 当实际自我(actual self)与理想自我产生差距时,个 体就会产生负性的情绪—抑郁;当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产生差距时, 个体就会产生负性的情绪—焦虑;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会导致自尊的 降低.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的概念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的认知、理解和评价。
自我是个体的主观意识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它包含了个体对自身认知的各种特质、角色和身份。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建构的,它对个体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调节作用。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社会比较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个体常常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价值和形象,从而构建自我概念。
社会比较可以发生在与同伴、家人、同事等不同的参照对象之间,这种比较会影响个体对自己认知的不同方面,如外貌、智力、社交等。
其次,自我反思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过程。
个体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会对自己的表现、态度和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从而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自我反思可以通过自我观察、他人反馈以及社会规范等方式进行,它有助于个体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塑造自我形象。
此外,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也对自我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个体通常会根据他人的评价和反馈来评价自己,特别是重要他人(如父母、朋友、老师等)的评价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更大的影响。
他人的正面评价会增强个体对自我的认同,而负面评价则可能导致自我负向评价和自卑情绪。
另外,文化和社会背景也在形成和塑造自我概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对于自我认知和表达的要求和期望也不同。
例如,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体强调自己的独特性和个别价值,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更注重集体和社会角色。
这些文化差异会对自我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自我概念对个体的行为、决策和人际关系起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积极建构和自我价值的认同可以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人际关系的质量。
相反,自我认知的负向评价和自卑情感往往会导致个体的心理困扰和社会适应的问题。
总之,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个体对于自己的认知、理解和评价。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比较、自我反思和他人评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
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相互影响的科学。
它探索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观念、情感和行为,并研究集体行为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如自我概念、认知失调、归因理论和集体行为等。
一、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感受。
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自我认知、自尊和自我效能等。
自我概念影响人们的行为、判断和决策,也与集体认同密切相关。
自我概念的构建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评价的影响,例如自我验证理论认为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符合自己自我概念的信息。
二、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相互矛盾的认知之间产生的不适感。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会通过改变认知、评价或行为来减轻认知失调所带来的不适感。
认知失调可以引发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调整,对人们的决策和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三、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研究个体对行为原因进行解释的理论。
个体在解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时,通常会从内部或外部原因进行归因。
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的内在特征和能力,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
归因理论对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和行为评价有重要意义。
四、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指群体中个体的行为表现。
集体行为受到群体的规范和共享观念的影响,常常表现出决策的风险偏好和集体效应。
例如,集体行为中的交火射击效应指的是当个体在群体中时,他们更倾向于采取冒险的行为。
五、群体偏见群体偏见是指个体对于不同群体的成员表现出偏见和歧视。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群体偏见往往根植于人们的认知和情感,并能够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理解群体偏见的心理机制对于减少歧视和改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六、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是指他人对个体观念、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可以通过信息影响、规范影响和归属影响等方式产生。
例如,从众效应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不明确情境时,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行为。
总结起来,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相互影响的学科,它探索了自我概念、认知失调、归因理论、集体行为、群体偏见和社会影响力等基本概念。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8自我
多重自我 - 社会角色
虚拟身份
镜像自我
想象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的过程 自我实现式预言
自我意识
公众自我意识强的消费者,对穿着 更感兴趣,有更强的购买私人产品 的意愿。 自我监控
消费与自我概念
消费行为判断社会身份 穿着打扮、食物偏好、汽车、家居装饰等 符号自我完成理论
自我与产品的一致性
现实自我与日常功能性产品的关系密切;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三)期望定向 自我概念的期望定向功能指人们对情境和自己 行为的期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导的。在各种不同的情境 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和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 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我概念。
金盛华(1993)有关儿童自我概念的实验研究发 现,差生成绩落后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整个行为动力 系统出现角色偏常(role deviance)的结果。差生的消 极自我概念导致消极自我期望。
消费者自我概念的不同维度
自我概念维度 实际的自我概念 理想的自我概念
个人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
我实际上如何看待自己
别人实际上如何看待我
我希望如何看待自己
我希望别人如何看待我
依存型/独立型自我概念
独立型自我概念强调个人目标、个性、成就和愿望。具有独 立自我概念的个体倾向于个人主义、自我中心、自我依靠和 包容。他们以自己做过什么、有什么、自己能与别人相区别 的特征来定义自己。 依存型自我概念强调家庭、文化、职业和社会联系。具有依 存型自我概念个体倾向于服从、以社会为中心、注重整体和 协同、并以关系为导向。通过审视自己社会角色、家庭关系 和交往圈来定义自己。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自我概念有四个特点: 1. 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知觉,它遵循知觉的一般原理。 2. 自我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有联系的知觉模型。 3. 自我不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另一个人,而是能 表征的自我经验。
社会心理学章-自我概念讲课文档
精神的自我 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等特点的认识
第四页,共70页。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自我概念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发展,
把个体、他人和环境整合为一个自我生态系统。 3、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c 多提对方的名字; D 耐心倾听,鼓励对方谈自己的事;
e 符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f 让对方感到自己很重要。
第二十一页,共70页。
(3)jones(1982)自我表现策略(教材)
a 自我抬高:把自己的正性信息呈现出来,有小的不 足更可信;
B 显示:显示自己正直、有价值、引发他人内疚; C 谦虚:刻意低估自己的品性、成就、贡献;
詹姆斯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 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第十页,共70页。
2 自尊的结构 波普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体现在
五个方面: ①社会方面的自尊; 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 ③家庭方面的自尊; 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 ⑤整体自尊。
第三十页,共70页。
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随着信任感的确立
,儿童开始与父母分离,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 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他们能力所及的事,鼓励幼儿 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养成自动自主的人格;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
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 的控制能力,使之产生一种羞耻感。
2、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 ---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
---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
---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己; ---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己(20项描述测验)。
【精选文档】社会心理学自我概念PPT资料
4.自尊建立: 库泊史密斯: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 道德性;权力。 多数心理学家: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 功经验;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5.影响自尊的环境与经验因素
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2) 自尊的结构 波普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 构成。体现在五个方面: ①社会方面的自尊; 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 ③家庭方面的自尊; 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 ⑤整体自尊。
魏运华(1997) 发现,儿童的自尊结构由外 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 德与助人等六个因素组成。
3. 主动感对内疚学前期(4-6岁) 4. 勤奋对自卑学龄期(6-12岁) 5.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青春期(12-18岁) 6. 亲密对孤离成年早期(18-30岁) 7. 产出对停滞中壮年期(30-50岁) 8. 自我完整对绝望老年阶段(50岁以后)
1.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婴儿期(0-18个月)
7.自我效能 1、自我效能 指一个人对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 任务的信念。 班杜拉1993年提出,一种积极思维的力量,两 个方面的控制,对自己,对环境。
8.自我表演与印象管理
1、自我表演:自我展示,在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的展 露。 2、印象管理: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 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望。 3、印象形成:信息的输入,形成有关别人的印象。 信息的输出,针对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发挥影响。
三、自我概念的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人一生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同一 性危机,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 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 响。 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 促进自我成熟,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教案设计社会心理学第八章自我概念
教学设计:第八章自我概念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自我概念的界定。
2. 了解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3. 了解自我概念的主要功能。
4. 分析自我概念形成的主要机制。
5. 能简述自我知觉理论的主要观点。
6. 了解个人控制点对努力的影响。
7.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习得无助现象,并尝试分析如何解除这种习得无助。
8. 能分析自我差距和自我提高影响个人自尊的机制。
9. 能分析自我效能的本质及其对自我发展的意义。
10.简述文化自我研究的维度论与动态建构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二、本章知识结构图
三、教学任务分析:
(一)目标分析
熟练掌握:自我与自我概念的界定、自尊、自我效能。
了解: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自我概念的发展、自尊的测量、文化与自我。
(二)学习条件分析
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
四、教学策略建议:
建议本章内容采用教师讲解,结合学生自学来进行。
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部分和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部分由教师讲解完成。
自尊部分可由学生自学后,教师串讲。
文化与自我部分重点由教师讲解完成,掌握自我领域中最新的研究视角和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一)自我差距希金斯 Higgins, 1987 提出了一种自我导向理论,这种自我导向代表个体要达到的标准。
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 与应该自我 the ought self 。
实际自我 actual-self 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提高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它通常与自我确认 self-verification 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
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有助于自尊的提高。
使用自我提高的人希望被尊敬而不仅仅是被喜欢。
与承认缺陷来强化能力可信性的类似做法是美化策略Schlenker, 1980 。
第三节自尊三、自尊的测量由于自尊对人的行为导向和适应的重要价值,激发了研究者对其进行测量的愿望。
心理学界编制出许多测量自尊的量表,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
一为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M. Rosenberg, 1965 ,一为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 Helmreich,Stapp, & Ervin, 1974 。
这两个量表简便易用,前者测量总体自尊,后者测量社交自尊。
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一)控制点理论控制点 locus of control 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 Rotter, 1971,
1973 提出的。
所谓控制点,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
心理学家一般将控制点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 与外部控制external control 。
在现实生活中,极端的内控者或者极端的外控者都不多见,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连续轨迹上找到相应的位置。
第三节自尊(二)习得无助习得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a name=baidusnap0></a>学会</B>了<a name=baidusnap1></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放弃</B>和感到无望的现象。
这种现象第一次是由动物理论学家塞利格曼等人Seligman &Overmier,1967 在一项动物实验中发现的。
无法控制的失败事件习得无助相信不能控制的观念第三节自尊塞利格曼 Seligman, 1975, 1991 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人类生活情境中同样存在类似的习得无助机制。
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屡屡遭受挫折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有些事情不是自己的能力所能控制的,这样他们就产生了习得无助。
沮丧、压抑的人,因为相信努力是无效的,而变得被动。
丧失信心的人,意志麻痹、主动<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放弃</B>,成为习得性无助者。
第三节自尊(三)自我决定习得无助让人感到沮丧、<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放弃</B>去改变
现状,这对人们的生活和主动适应无疑是有害的。
如何克服习得无助,重新找回自信呢?自我控制感就是克服习得无助的重要途径。
其中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可以使人增加自我控制感,进而减少习得无助。
正反两方面研究表明,能否让人自我决定、增强控制感,不但影响人的习得无助状况,更进而影响人的心态、行为甚至健康。
需要说明,强调自我决定的积极作用时需要注意,完全的自由和自我决定,可能转化为一种负担。
过多的选择可能使人麻痹。
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 1.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1)选择行为(2)努力付出与坚持不懈(3)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 2.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1)获得的成就(2)替代性经验第四节文化与自我一、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自我概念二、文化自我的动态观三、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第四节文化与自我一、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形成,受个体成长所处的环境及环境中的他人影响,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
文化心理学是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其标志是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心理学期刊》的创立。
马科斯和北山(Markus & Kitayama,1991)提出了“独立自我-互依自我”的二元结构。
第四节文化与自我将美国文化与日本文化间自我概念的差异进行对比,他们认为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价值,视自我为独立的实体,因而自我概念与社会背景间是分离的,他们将这种自我概念的建构称作独立自我(independent self);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