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的别称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19至婚嫁年龄(女)摽梅之年比喻女子适婚年龄。而多误写为“标梅之年”。
[摽梅]谓梅子成熟后落下来。后因用“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的年龄。摽梅中的“摽”读作“biào”,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适合出嫁之年。
35100岁期颐、人瑞100岁“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解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期待的“期”就是需要的要。
1315-20(男)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14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1115岁(女)及笄或笄年“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215(男)束发、成童、志学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
致事、致政是一个意思,即辞去官职,也叫致仕。“悬车”也是致仕的意思。古人一般都到七十岁时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而悬车。
2971岁开八白居易《喜老自嘲》诗:“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
2451岁“开六”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况周颐所著《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近人称寿五十一岁曰开六,六十一岁曰开七。”

古代对年龄大小的称呼

古代对年龄大小的称呼

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名六十花甲(耳瞬)七十古稀(从心所欲)八十耄耋一百期颐古代年龄称谓知识介绍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喜寿:男子77岁耄耋之年:80岁米寿:男子88岁鲐背之年:90 岁白寿:男子99岁(取百去“一”之意)期颐之年:男子100茶寿:男子108岁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chèn tiáo :女孩七岁,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古代年龄称谓(超详细版)

[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古代年龄称谓(超详细版)

[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古代年龄称谓(超详细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仅仅是对人的年龄,就有许多不同称谓,对不同人的不同年龄,又有不同称谓,蔚为大观。

如果不能正确的理解这些称谓,阅读文言文就会遇到困难。

1.赤子:初生的婴儿。

举例: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如: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如:《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举例:《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举例:《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举例:《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如:《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举例:《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古代年岁别称

古代年岁别称

古代年岁别称不满周岁——襁褓(qiǎng bǎo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本意是包婴儿的被、毯等。

2~3岁——孩提;“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提,是指可以提抱,指其小。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

”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女孩7岁——髫(tiáo)年;龆龀(tiáo chân )(古时候小孩前额下垂的头发,引伸以指童年)男孩8岁——龆(tiáo)年;龆龀(tiáo chân ) (儿童换牙之年。

引申幼年)幼年泛称——总角;古时未成年的人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

借指童年:把帽子除下,丢在路旁,油光光露个总角儿10岁以下——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15~20岁——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

原本是古武舞名。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jí jī)之年;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15岁——志学: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古时女子年龄称谓。

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年华,即破瓜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所谓二八年纪,破瓜之年。

20岁(女)——桃李年华;出自陆游的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24岁(女)——花信年华;开花时期,花期。

年龄的别称

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不满周岁---襁褓;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年龄别称

年龄别称

三十是而立四十是不惑五十是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中寿九十耄耋百岁寿星幼学之年.10岁舞勺之年.13岁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在我国传统医学文献裏,关於「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百余岁的。

但是遗传、自然环境、文化教育、天灾人祸、疾病、意外事故及个人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因素影响,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遗憾,故一般祝寿之辞,多以坚定之喻,献上祈愿。

通俗者,若「寿比南山」、「寿比松龄」、「日月长明」、「福如东海」等。

其实在这些制式外,社交场合中有些长寿的象徵性用语,更富隐喻之雅趣呢!「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

「米寿」是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

「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横,以此借指九十九岁。

「茶寿」呢,稍稍难解,[茶]字的草头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岁。

另外,「六十岁」有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的说法;「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期颐之年,则是「百岁」了。

始龀---指刚到换齿的年龄,约七、八岁左右。

志学之年---十五岁(男)。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古代各阶段年龄别称

古代各阶段年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分段与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

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古代年龄的别称中诗文中讲到人的年龄时,除直接用多少岁来表示外,还有一些特别的表示方法,有的是用人相貌的某些特征表示其年龄,有的属于用典,有的则属于析字……如果不知道来龙去脉,就难明其义,甚或理解错了。

下面就跟同学们谈谈古诗中比较常用一些的年龄称谓。

1.赤子:刚初生的婴儿。

因为婴儿刚出生时为赤色,故言赤子。

如韩愈《行难》:“吾不忍赤子之不得乳于其母也。

”老子《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2.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襁褓本来是指背负婴儿的包裹或者被子,后借指一岁以下的婴儿。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3.孩提:2~3岁的幼儿。

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的幼儿。

“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小儿笑的意思。

如:《道德经》:“我独泊兮之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这里的“孩”即“啼笑”。

正如颜师古(隋唐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对孩提的注解:“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

孩者,小儿笑也。

”孩提也作“孩抱”和“提孩”。

如《孟子》有言:“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4.龆龀:儿童。

龆龀(tiáo chèn)也叫龆年、童龀。

龆、龀均是指儿童换牙齿。

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

所以用“龆龀”代表儿童。

如《水浒传》有言:“倘或仍昧良心,违戾诏制,天兵一至,龆龀不留。

”5.垂髫(tiáo):儿童。

古代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旧唐书》:“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戴白之老,不识兵戈。

”6.总角:儿童。

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即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状就像两个羊角,故称作“总角”。

因而后来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儿童阶段。

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东坡文集》:“自言总角岁,慈母为择邻。

古代对年龄的别称与各民族的习俗

古代对年龄的别称与各民族的习俗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如艾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tai)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4、傣族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6、藏族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

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

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年龄的称谓 10到100岁

年龄的称谓 10到100岁

●古代10岁到100岁的称呼1、外傅:10岁,出外就学。

2、束发:束,捆,结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3、舞勺:13岁。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4、及笄:指女子15岁。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5、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

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7、弱冠:指男子20岁。

弱,弱小。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8、而立:指30岁。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9、不惑:指40岁。

“不惑”作40岁的代称。

10、强壮:指四十。

11、艾:指50岁。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12、花甲(耳顺):指60岁。

13、古稀:指70岁。

亦作“古希”。

14、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15、耄耋:指八九十岁16、黄发:指长寿老人。

17、鲐背:指长寿老人。

18、期颐:百岁之人。

●扩展资料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叫法主要有:1、汤饼:指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2、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指2——3岁的儿童。

韩愈(唐)——《符读书城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释义:两家生的孩子是一样的聪明。

3、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4、童龀:指古代女子7岁。

龀,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也有说成“髫龀”。

许慎(东汉)——《说文》:“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释义:女孩子出生七个月长乳牙,7岁长出恒牙。

5、金钗之年:指古代女子12岁。

女孩到了十二岁要带钗,金钗是作为代称和别称。

梁武帝.萧衍(南北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释义:莫愁头上光彩熠熠,金钗排成十二行。

脚下轻踏丝绣鞋,五彩斑斓描出花纹状6、及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

下面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1.初度: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古代年龄别称

古代年龄别称

女子: 12 岁称金钗之年。

13岁称豆蔻年光。

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光。

20岁称桃李年光。

24岁称花信年光。

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男子: 20 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 至 90 岁称杖朝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此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襁褓】不满周岁〖释意〗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以后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出处〗《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孩提】二三岁〖释意〗孩提: 2~3 岁的小孩。

少儿期间。

指少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出处〗孩提之童。

——《孟子·悉心》【髻年】女子七岁〖释意〗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样形状的头发:发髻。

【龆年】男子八岁〖释意〗小孩换牙之年,引伸幼年。

【总角】幼年〖释意〗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

借指童年期间,幼年。

〖出处〗《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黄口】十岁以下〖释意〗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小孩;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少儿为黄,唐朝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以后,十岁以下小孩皆泛称为“黄口” 。

发展语义为无知的年青人,用以讽刺别人少不更事。

亦作“黄颔小儿” 、“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出处〗《孔子家语·六本》云:“孔子见罗崔者,所得皆黄口小雀。

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豆蔻年光】女子十三四岁〖释意〗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

〖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舞勺之年】十三岁到十五岁〖释意〗古代小孩学文舞。

古代对年龄大小的称呼

古代对年龄大小的称呼

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名六十花甲(耳瞬)七十古稀(从心所欲)八十耄耋一百期颐古代年龄称谓知识介绍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老师称:恩师、夫子..学生称:门生、受业..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不是老童是老圣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孩子们都是塑造出来的..二十不悔: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血战沙场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无怪乎伟人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身上..“二十”无暇当然不是..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方勃;顽劣尚存;自谓热血;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会一言蔽之:无悔..再用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言——嗳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如果因√而失去你;那我宁愿×一辈子——讲这话时一定不会想到;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苦..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那些老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几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透支而糟蹋了..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他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养活自己..在孔夫子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众多的儒家学究们把它演化成考量那些世世代代上背负着祖宗、下牵引着儿女的男人们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又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标杆..古时的男人一定比今天的男人成家立业的早;他们十五六岁即可婚娶;二十来岁即儿女绕膝;不到四十不乏儿孙满堂..三十而立也是应当之事..今日青年略略有些麻烦;即便二十多岁读完大学;依然为找工作奔波;为买房子蜗居..为减轻生活负担丁克;为躲避人世纷争偶居..漂泊不定的事业确定了他们漂泊不定的人生..四十不惑:人生四十多喜欢说半辈子过去了;听的多了见的也多了;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看不透的了..此语很有点北方谚语“年过中秋月过半”;意即这一年这一月过了中秋过了十五一眨眼剩下的岁月也就过去了;大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有感慨一定有感悟的;四十多年的岁月流逝在他的身上和心灵会留下无法磨灭的记忆之痕..就像西方心理学家把记忆描述成痕迹线段;于是;这些线段记忆帮助四十年阅历的人参悟人生;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不会因诬言而颓废..四十成业稳家对大多数人已是最后的界限..四十业未成家未稳实乃妻儿的悲伤..成业稳家其实就是不落时代之伍;不被社会边缘化..也就是能给妻儿创造一个富足安全的生活环境..不惑之年不有困惑之举;母不捶胸、妻不夜泣、儿不惊厥;维斯如斯;老不桀撅..五十知天命:五十的人一定会常常感悟人生..在感悟中会发现自己今天走过的人生路其实既有偶然又有必然..从小到大;老天还是公正的;它尽可能公平的给与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只是有些机会我们意识到并抓住它;而有些机会从我们手中滑失过后很久我们才意识到那些机会的宝贵;特别是当和我们当初条件相当的同伴在同样的机会面前因把握和掌控不同而走出不同的人生之路后;这时的感悟一定会痛彻入腑..于是人生就走成五十岁时回头看的那条路;这里的必然和偶然常常会交织成“性格决定命运”的认同..五十即已知天命;就应回视自己是否已安身立命;学;着作不在于等身;有今后躺下时可以垫枕之物..业;不在于首富;妻持家宽裕无忧;老母不叹气接济即好..业似浮萍;家徒四壁;妻母伤神;儿女拮据;孙子无教;五十的天命很冏..六十耳顺:六十岁的人还有“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的已是甚少甚少;那些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雄心壮志的人更非常人;不是伟人就是努力做伟人的人..六十了只想以寻常之心做寻常之事;安度晚年;颐享天年;况且他又在六十年的风尘中洞悉了人生..你说;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世间的凡夫俗语能让他耳红面躁;不易..故耳顺不悖;万事都应入耳心平..准确地说五六十岁的人大抵以安命为主导;享受乐居;规劝儿女;饴弄子孙..其实中国的儒家士大夫们很早就意识到在中国文化圈内这个年龄层的人是社会最稳定的基石;故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伦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你看;古时一旦哪个小子落草为寇无法擒拿时;通常就会把他的父母叫来喊话规劝;鲜有无效者..再纵观中国3千3百年有文字的文明史;真正懂得中国民情;每次社会革命或革新都依靠和发动群众;爆发全民参与推翻旧体制的革命..出现妻子送郎、母亲送儿;更有自己老当益壮;老汉扛枪上战场;大娘裹好小脚当地下通信员的壮烈时;也就是这种连中国最稳定的阶层都热血沸腾剧烈动荡时候;即便自诩拥有八百万军队、拥有当时最现代武器、正处在新兴政权的国民党焉有不倒之理..所以;真正读懂中国并驾轻就熟的调动发挥这种民情的;并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人讲的两个半..为何记得学界一位老先生说过;通常能干的不能写;能写的不能说;能说的不能干;三者兼而有之的极少..其实这不是老先生自己的话;中国人自来评价周围人的能耐时就喜欢这样套用..如此说来;能干能写能说基于一身;又成功的改造中国——这句话没说完;同样的意思再换个角度讲;世界公认的使中国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那两个人中只有一个是干、写、说三者集大成者;并成功建立新型社会由此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就一人嘛;故三千年不过惟一人耳..七十古稀:杜甫诗云人活七十古来稀..其实中国老百姓更多的则认同七十古稀是源于孔圣人73仙逝;孟圣人84灯枯..故国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你想两位圣人也就活了七八十岁;我们个平头老百姓还想多高寿..这种千年传承的情愫既有安慰也有超越的好胜;其实到古稀之年更应该想想自己年轻时是否学业有成;中年时是否事业有成;老年时是否儿女成长有成..做到这三点;于天于地于己安然..没做到这三点;人生会有些些许许的遗憾..年逾七十;孔夫子的遗训也是不能忘的;老先生说;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老先生是圣人;又到了修炼成贤的境界;自然是在各种法度的界定内从心所欲的做事;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儒学正统思想竖起了历史丰碑..可普通老百姓就另论了;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似乎有点难..俗话说老有三宝;贪财怕死瞌睡少..时代不一样了;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活着就好;力尽所能的为社会做些有公益的事..八十耄耋:很佩服创造耄耋两字的先哲..这两字像幅画;形象极了;即便不知读音;看看字形;脑海里也能浮现老者头发蓬乱的具象..耄耋一定不是仓颉所创;它是一个典型的由组合字构成的双音节词组;应该是汉字很成熟时期采用形声组字方式创造的哦..我在一些地方的博物馆见过宋元明清的水墨画幅;也仔细地端详过台湾故宫藏品的临摹画展;非常敬佩古代画家惊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他们用简约的笔法聊聊数笔就勾勒出河川垂钓、芭蕉叶下博弈的老翁短疏杂乱像插了几根稻草的头发;极好地表现了翁头部的年轮特征..耄耋的耄本意是指古稀之人白杂黑的稀发..古人对人体的部位分得很细;同样的东西;在顶为发、在下为毛..头发不能称为头毛;下面的就多了;统称为毛..比如眉弓、腋下;长的再长也不能称之为发;只能叫毛;比如眉毛;和此耄同样也是表达毛发的还有一个字是髦;它指额至眉的短发;又将短发中的长秀者又称之为髦俊;也引申指精英们;即人中的才俊..这个词大约已被遗忘了;很少见用..中国词汇对耄耋之年多是赞誉致词;除了民间无德者骂老杂毛之外;尊老敬贤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当然耄耋代代都有老英雄;比如上有姜太公;中有老黄忠、佘太君;下就更多了;远了不讲;收拾四人帮;改变中国命运;不就有位耄耋老帅坐镇..中国的老人即便闯过七十三;对八十四依然是负担重重..一些看起来不错的老人在这道坎前阖然长逝;有些看起来病病怏怏的老人闯过这道坎倒是一天天精神起来;顽强地奔九十而去..人生很奇怪的..百岁人仙:人活百岁已和神仙无太大差异;活着是段活历史;走了是个记录..家有百老;儿孙有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