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 土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2 土改
7亿亩土地,296万余头耕畜,3944万余件农具,3795万余间房屋,100多亿斤粮食。
这是《开国大土改》(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中对建国初期整个土改运动中,以没收的方式进行再分配的总资产数字。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东北、华北解放区已然在解放前进行完“暴风骤雨”般的土改,但在华东、华南、西南等广大新解放区,农民的土地愿望还没有得到实现。为巩固新生政权,满足农民强烈的土地要求,中国共产党从1950年,开始在新解放区继续实施土地改革政策。
“分到土地的农民抱着土啊,就上坟跟他父母说:爸呀、妈呀、娘啊咱分了地了啊,多少辈子都没有地呀,咱们这回有地了。”近60年后,回忆起当年的土改,近80岁的郭长兴对采访的媒体如此说起。
建国后土改的程序相当简单。首先划分阶级,即由农民评出地主份子;然后没收地主的财产;再清查各户的土地财产,最后在既有的基础上,进行平均分配。实施的单位基本由当地土改工作队领导,在村、乡一级农会解决。
截至1952年底,大陆除西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贫穷总是大多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土改,以大多数农民受益的结局,完成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土地再分配。受益的农民也开始以极高的生产热情,来积极回应新生政权:据统计,1952年
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2.8%。
数十年争夺政权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一脉相承,无比清晰。以重新分配土地的形式,来获取占全国绝大多数贫苦农民的支持,作为武装革命最坚实的后盾。
早在1931年,进行过湖南农民运动调查的毛泽东,就整理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实践过程中,为便于宣传,口号成了农民听之易懂的“打土豪,分田地”。在这条路线执行的身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始形成,并在广阔的中国农村形成了一个个的工农武装根据地。在这条土地政策中获益的贫雇农,则成了中共武装第一批最广泛的加入者。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后,中共的红色根据地相继失守,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土地路线也失去了可供开展的平台。直至红军在陕北开创抗日根据地后,土地政策又开始实施。这一次,“减租减息,交租交息”成了土地政策的主题。相比之前的“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时期的土地政策有了明显的暖和,在以减租减息降低农民负担的同时,也肯定了富农和地主的抗日要求,既获取了根据地农民的支持,又避免了激烈的阶层动荡。大家耳熟能详的《解放区的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1946年,解放战争正式打响。为了获得农民更坚定的支持,土地政策再一次调整得相对激进。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实施:没收地主土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极大地激发了农
民支持革命的积极性。分到了土地的农民,为了保卫既得果实,踊跃参军或者积极支前,成了解放军取得战争胜利的后盾。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话并没有多少夸张的成分。
毛泽东曾经在延安对斯诺说:“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中国,解决了土地问题也就赢得了农民。”
这的确是一句解读中国革命的关键话语。
有人获益,自然有人受损。在狂飙猛进的土改运动中,伴随着贫雇农的欢天喜地,“地主”群体的厄运也随之开始。在土改运动中,各地大量地主由于抵制土改而遭到惩处甚至枪决。由于实施和批准层级过低,各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大化和随意化现象。建国后的土改运动究竟处决了多少地主,至今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官方数字。
随着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罚没,“地主”这一群体在实际层面上,除了在书籍或者扑克游戏中尚有留存,已经在中国被彻底消灭。
侥幸肉体存活下来的“地主”,因为未来岁月阶级斗争的强调,作为“地、富、反、右、坏”的排头兵,土改仅仅是悲惨岁月的开始,而远非结束。1979年,中央颁发文件,给地主、富农摘帽的时候,剩余的“地富”份子与建国前相比,数字已然大幅缩水。
1952年的中国农民是幸福的,不但分到了土地,还得到了农具与耕畜。然而,土地私有毕竟是违背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按照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生产资料公有,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提。土地自然也不例外。在国家实施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的大背景下,土地
随后也将一步步收归国有,不光是新分得的土地,还包括他们原来自有的。等待农民的将是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
而这,显然不是1952年刚刚分到土地的中国农民所能想到的。